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信客》知识讲解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 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 65 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 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 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 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 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 80 年代 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 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 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 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 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写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年轻信客,赞美了他任 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品性的肯定和提倡,并通过最后对信客 好人终有好报的叙写,从而说明奉献者终究会赢得社会的敬重和爱戴,也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理清结构
老信客的劝说 为什么做信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论语》是其弟子整理,并非孔子所作。本题选 C。 2.(1)本题考查梳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弄堂游戏的特点”可从“材料二”的“一般游戏需两人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信客》-精品文档

作者余秋雨其他作品推荐
《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成名之作,以游记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的苦难与辉 煌。
《山居笔记》
余秋雨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与价值。
同类型作品推荐
《邮差》
讲述了一个邮差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传递 信件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纽带。
VS
《信使》
以一名二战时期的信使为主人公,展现了 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小说通过信客这一传统职业在现代社会的变 迁,反映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 融合。
主题的象征意义
信客象征着诚信与道义的守护者
01
信客这一职业本身就代表着诚信和道义,他们承担着传递书信
的重任,是人们信任的守护者。
书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02
在传统社会,书信是人们传递情感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信客则
人物关系
01
主人公
一位年轻的信客,勇敢、善良、有责任心。
02
配角
村民们、信客的家人、驿站工作人员等。
03
人物关系梳理
信客与村民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信客的家人对信客的工作给予
支持和鼓励,驿站工作人员则是信客传递信件和物品的重要合作伙伴。
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高潮
信客在传递一封重要的信件时遭遇了暴风雨,他必须穿越危险的山区才能完成 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与野兽搏斗、在雨中迷路等。
02
《信客》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偏远山村,村民们依 靠信客传递信息和物品。
情节展开
一位年轻的信客承担起为村民传递信件和物 品的任务,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
《信客》语言特色

《信客》语言特色
一、本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质朴而典雅
信客是非常质朴的,所以用质朴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是合适的。
余秋雨又是一位大学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二、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警辟而又畅达
如“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揭示了都市与农村的关系,给人启示。
本文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大。
如“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信客》课文解析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无以为生....,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信客》

词 语 释 义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 一个受人尊敬的信客形象。
文章脉络
信客做信客的 缘起
奉献者终究会赢得 别人的敬爱和怀念。
信客是怎么做 信客的? 信客是怎么不 做信客的?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 校长也是好样的?
分组讨论问题(一)
想一想在写信客前,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思考:老信客因什么事名节俱损 ?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 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 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 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赏析语言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 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 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 城市的探询。‛
余秋雨
作家 作品 字词 教读 整体 把握 品味 语言 拓展 延伸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 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 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 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 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 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 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 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 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 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 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 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
八年级语文上册《信客》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信客》课文原文及赏析
《信客》课文原文:
老信客一生奔波,劳累不堪,而且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年轻的信客则接过了老信客的班,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厚道,深受乡亲们的敬重。
然而,一次送信的过程中,他遭到了误会,被指责为贪图财物,名誉受到了损害。
老信客了解真相后,深感愧疚,最终自杀身亡。
年轻的信客则继续坚守在信客的岗位上,默默地为乡亲们服务。
赏析:
《信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展现了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艰辛与付出。
作者余秋雨用质朴而典雅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两位信客的形象,赞扬了他们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的美好品质。
文章中,老信客因为误会而选择了自杀,这一情节令人痛心。
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信客职业的敬重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情感。
年轻的信客则继承了老信客的遗志,继续为乡亲们服务,这种坚守和付出令人感动。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通过信客这个职业,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信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通过对信客这个职业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挚的情感。
2021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信客》原文及教案

2021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信客》原文及教案“教案与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信客》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信客》原文一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
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
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
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信客解读

《信客》解读《信客》一文选自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是现实社会中诚信的问题。
除了文章中明显表述出来的信客重在一个“信”字,也就是强调诚信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通过直面文本、揭示矛盾、寻找缝隙之后,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了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诚信和宽容在不诚信不宽容的的社会里遭遇的尴尬,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经历的一次艰难辛酸的、荒诞的‘文化苦旅’。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出发进行解读,探究信客作为信息传递者对于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信客终年跋涉,在无数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为连接起农村与城市的信息来回奔波。
在当时偏远的农村,信客是所有人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外界的一切变迁,都通过他传递到这个山村里。
因为有信客的存在,外出打工的人与家里的联系才能够维持,才得以避免“一别音容两渺茫”的境况。
不论是老信客还是年轻信客,他们的肩上总是担着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的担子,在村中没有邮局时,他们是接通乡村与城市的血脉,四乡外出谋生者将自己的血汗和眼泪都堆在了他们身上,村中家属也把所有点滴的关怀与期待堆在了他们身上。
就像老信客所说的,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当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信客充当了最为敏感的神经末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在城市与乡间来回奔忙。
但是有时候,信客在将城市的信息带回到乡村时,并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信息完全的真实转述给信息闭塞的村民们,或者是他不愿意将对外出谋生者不利的信息传递给村民,或者是村民们不愿相信他带来的相关信息。
这些交流无法完全真实地进行,原因有很多。
在人类的交流沟通中,障碍是无处不在的。
在人与人的交流之间,怀疑、袒护、自私等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信客一心为了村中人们与城市谋生者的沟通而交流,然而却要承受来自村民们的不信任。
当城市谋生者遇上死亡之后,他首先是要替家属去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然后再给家属报死讯。
家属在收到死讯时的痛苦使信客难过,把他当做泄恨对象他也只能承受;而当家属收到那堆简陋的遗物时,对信客的怀疑更是暴露无遗。
余秋雨《信客》文学赏析

余秋雨《信客》文学赏析来自YJBYS文学网小编对作品的简介:在如今,简单地说,信客是指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使用短信、彩信、QQ、MSN等即时通信方式,发表基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信息。
信客类似互联网上的播客,只不过这类人使用无线、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字短信和多媒体信息(彩信)。
信客可以看作是移动通信网络里的“博客+播客”,是短信文化的升华,是无线网络时代的“个人出版物”,代表着全新的个人移动传媒交流方式、情感交流方式、社交活动方式。
然而,以前的信客是一种职业。
这一职业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由于通讯尚未普及,因此城乡之间的联系工作就由信客承担。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
余秋雨所著文章《信客》更是写出了一名乡村信客的一生。
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余秋雨的文章——《信客》。
【文章赏】结构分本文可分成四个小标题(由于第一章节通常被删去,以下为第二至第五章节小标题):1.信客从业缘起(为什么当信客)详细括:老信客有感失去信誉,找到落魄的.返乡青年,青年被老信客诚心打动,接受职业2.信客生涯(怎么当信客)详细括:工作极其忙,收发信物,口信,充当出气筒。
传递遗物等3.辞职风波(为什么不当信客)详细括:揭穿了主顾的败行遭打骂,诬陷,无奈卸去了差事。
4.转行从教(为什么当老师,校长)详细括:当小学教师,升为校长,去世后葬在老信客墓旁。
吊的人很多。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最终消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信客》(精)

《信客》余秋雨课文解读经历了复杂的人生,我们又跟随一位走村串户的信客,来见习诚信人生,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
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
学习中要认真体会。
背景资料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仍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重点精讲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写法精讲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10课《信客》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 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 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 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 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 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
最圣洁的鲜花。
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 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我在这种困 惑中迟迟疑疑地 站起身来,离开 案头,换上一身 远行的装束,推 开了书房的门。
《 文化苦旅》自序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 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 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 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 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 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 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 人的人格构成。 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 文化带来的魅力。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 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 神),爱情和懒惰,共
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
—可是在心灵上,却实
实在在是个好人。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爱过,写过。 在这里,沉睡着一个伟大 的灵魂。不容于尘世,也不 要求理解;但我们爱他,并 非为了那未尽的事业。尽管 路途艰难,他仍坚持;倒下 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 滞。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 生……
冯玉祥的墓志铭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 近、现代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军事家和 政治家。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讲阔。只求 为民,只求为国。旧志 不懈,守诚守拙。此志 不移,誓死抗倭。尽心 尽力,我写我说,咬紧 牙关,我便是我,努力 努力,一点不错。
《信客》课文全解

《信客》课文全解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的一篇散文《信客》。
信客曾经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
当时邮政事业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联系就靠信客。
信客成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乡村联系的纽带。
余秋雨先生借信客这个狭小的舞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
《信客》课文全解课文研讨与鉴赏说明一、整体把握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
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
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
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
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
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
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
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
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十课《信客》

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作者的 家乡余姚距上海不远,当年在上海谋生的人很多, 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 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
05.12.2020
教学ppt
7
通读全文,把握《信客》的脉络
❖ 一、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 二、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 ❖ 三、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 ❖ 四、信客当教师、校长也是出色的。
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诚信无私、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阅历丰富、 增长才干。
05.12.2020
教学ppt
12
选择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你的悦 耳的朗读去感染他人吧!
讨论: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 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05.12.2020
教学ppt
13
05.12.2020
随着社会的发 展,信客这种职业 早就消失,但诚信
05.12.2020
教学客?
1、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 因,不可不提。
2、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 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3、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
信
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
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教学ppt
21
05.12.2020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爱过,写过。
在这里,沉睡着一个伟大
的灵魂。不容于尘世,也不
要求理解;但我们爱他,并
非为了那未尽的事业。尽管
路途艰难,他仍坚持;倒下
教学ppt
10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 葬在一起?
【最新】信客的赏析-精选word文档 (16页)

生5: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他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生6: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别人完全不相信他。 生7:送信这件事“凶险”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
<p align=right>余龙翔</p>
篇二:信客
信客
一、朗读课题
1、第一遍:字正腔圆地读。
2、第二遍:要求不拖长音。
二、赏读课文
(一)了解信客职业之特点。
屏显:默读1——13节,圈画出体现信客生活、工作的文句,体会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
生1:“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说明很辛苦。 师:路途遥远。
激励启发
检查预习
导入课文 演示PPT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重点字词 学生
自由发言朗读课文
观看ppt课件 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形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象。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且学会提炼概括 15分钟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学设计:《信客》.doc

信客余秋雨【课文解读】课文记叙了新老两代信客的人生。
老信客是一条暗线,是他指引年轻信客走入这个行当,也是他用自己血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信”是信客的生命。
年轻信客是一条明线,他是寂寞、困苦的远行者,是城乡变迁、社会冷暖的见证者,他既是城市的过客,也是故土的过客。
总之,他的生活状态是“在路上”,他是一个边缘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又是乡村不可缺少的,他为远行者送(写)家信,带运行李,代办家事,没有绿衣使者的光环,没有锦衣华食的生活,没有旱涝保收的待遇,有的只是一身尘土,两袖清风,三餐难继,四方朋友。
就是这样一个人,实践了“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的职业操守;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诚信、宽容、隐忍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最终做了自己的主人。
《信客》一文平实、质朴、练达、深刻。
余秋雨先生用他的诚信为文,引导每位读者诚信为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型】:赏析探究课【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阅读中理解多义性》一文中,将阅读界定为"感知、理解、表述、鉴赏评价”四个层面,并认为第四个层面是在前三个层面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阅读。
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会苍白无力。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动你我心田1、出示课件:配背景音乐《祝你平安》(上联)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挑生死祸福担(下联)换来万户千家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师: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这幅对联。
解读余秋雨与《信客》

解读余秋雨与《信客》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
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
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
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
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
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
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
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
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
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
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
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
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
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
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
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
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
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
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
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
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
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
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
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
《信客》课文简析

《信客》课文简析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年轻人回绝不了老信客的委托,当了乡村的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他们挑着一幅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出色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信客的一生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
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段析】写老信客细心地向年轻人,可见老信客为人善良、忠厚。
【品味】“在纸上画出图样”“说了又说”“比了又比”等可看出老信客说得仔细。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
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②老信客不做信客后为何要和年轻人细细地讲述那做信客时的生活经验?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段析】写老信客向年轻人介绍沿途的旅馆和饭店的情况,又见老信客的善良。
【品味】从老信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细心,生活很仔细俭朴的老人。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
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③老信客认为什么是信客最应牢记的?④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段析】这一自然段着重写了老人对年轻人的嘱托,显示出老信客是一个合格的信客,他心地善良,绝对不应该为了些许的绸缎落得如此下场。
【品味】画线句可见老信客是个合格的信客,这句话中有一种无言的痛苦和悲凉,也隐含着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老人说:“不。
我去看坟场,能糊口。
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年轻人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关心,老人却不想影响年轻人的名声。
【品味】画线句表明老信客害怕自己影响年轻信客的名誉,所以拒绝与他来往。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段析】写老信客离开后,再没回过村。
【品味】“再也没有回村”正说明老信客是一个不容损害自尊的人。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
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段析】写人们对老信客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品味】画线句说明老信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很好。
一个“等”字,写出了游子们对老信客的期待心情。
“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句子容量大,一气呵成,精辟而又畅达,运用对比、排比的修辞,表现了老信客的孤寂。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段析】老信客虽然辞去其职,但仍关心着年轻信客的平安,体现了他的善良、仁义。
第一部分:写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品味】“暗暗嘱咐”,体现出老信客的善良。
二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
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⑤老信客为何逼着信客讲见闻?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心情?)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是历..。
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段析】年轻信客接替工作后,落下了胃病和风湿病。
他常去看老信客,二人谈论着城乡变迁的情况。
“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写出了信客生涯的辛苦。
“唏嘘”,这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定”,表示肯定,也包含着没记录下来的惋惜。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
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
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段析】信客很忙碌,为了工作他不能常去看老人,体现了他的尽职尽责。
【品味】“实在太忙”说明他忙碌的程度,说明他对这个职业付出之多。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⑥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段析】写村民纷纷到信客家打探带回的信息。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中国农民的心态和城乡差异。
【品味】“人头济济”表明来人之多,也表明信客对村里人的重要,他是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段析】信客接受村民们各种各样的托付。
【品味】“终于”表明人们对信客的信任。
引述所要传带的话,表明妇女们对丈夫的牵挂和担忧。
“沉稳地点点头”表明他很有耐心,体现了他的任劳任怨。
“都市……末梢”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从信客身上看到广阔的社会风情、历史的变迁,以及人类永久不变的一些情感和痼疾。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
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
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
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段析】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情况。
【品味】“想了很久”表明他想用更适当的话来通知家属,尽量使家属受的伤害小些,体现出他的善良、厚道。
“低眉顺眼连声诺诺”,体现出他的忍辱负重。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段析】信客还常常遭到失去丈夫的村妇的怀疑,而对她们提出的无从回答的诘问。
【品味】遭遇“疑惑的利剑”还“柔声地汇报”,可以看出他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以及他的宽以待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⑦信客除了旅途的艰辛外还要遇到怎样的麻烦?)【段析】即便要面对很多尴尬与猜疑,他还是坚定了做这项工作的信念。
可见他的仁厚善良和奉献精神。
第二部分:写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
【品味】“赔了许多罪”,没犯错,还要赔罪,可见他的宽容与忍耐。
三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的语句,郑重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段析】信客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品味】“琢磨”“郑重”,都可见其认真。
“文绉绉”,表明信客的写作能力在写信中得到了锻炼,为后文写他当小学校长作了铺垫。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
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
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段析】写信客送信时遇到了发了财的同乡拈花惹草的尴尬。
【品味】“进退两度”“犹豫再三”表明信客做事时多为别人着想。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
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
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段析】信客被下不了台的同乡诬称小偷,扭送巡捕房。
【品味】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遭人诬陷,被送入警察局对他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