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菲斯克的理论观点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应用领域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约翰·菲斯克的理论背景约翰·菲斯克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他的理论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基础,关注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
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反抗主流文化、挑战权威的力量。
他的理论不仅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
三、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民主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文化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使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
2. 抵抗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抵抗性,它能够挑战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抗和批判的途径。
3. 文化消费者的角色:菲斯克强调了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认为消费者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和反馈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菲斯克理论的再认识在当今社会,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菲斯克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的重要工具。
其次,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菲斯克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反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五、应用领域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范文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快感文化工业论文摘要: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凸显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抵抗性而著称,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并挖掘和研究了大众文化的权力运作机制与文化抵杭过程。
但这类文化研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抵抗的积极意义时,忽视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极端不平等的事实。
一、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直接利用了两种当代思想文化资源。
其一是法国文化理论家德塞都的学说。
德塞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强调,被支配的社会集团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策略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系中夺取某些局部的利益。
他指出,尽管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能控制它的生产,但却能控制它的消费。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商品不仅是消费者接受的对象,也是接受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
接受者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颠倒其使用价值和功能,使之部分符合自身的利益。
任何大众文化形式在它企图施加控制的同时,都会导致颠覆或抵抗。
费斯克利用的又一思想资源是八十年代出现的“快感”理论,它直接受惠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这种快感理论把快感看作是一种对等级秩序和权威控制进行抵抗的重要资源。
但对费斯克快感理论更重要的支持则来自于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对身体快感的论述。
巴特认为,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因为它是自然而非文化的产物,这样它就成了抵抗文化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意义。
二、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费斯克正是在吸收了德塞都、巴赫金和巴特等人的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针锋相对的大众文化理论。
在此之前,关于大众文化最集中、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第!卷第"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0%$1,20/34253.26-%7-.0%8/29:.;27<=0.&,())*文章编号:"*>"?*!(+(())*))"?)"+!?)@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刘中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摘要: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相关性;辨识力中图分类号:A()*&+B B文献标识码:5!"#$%"&’()*’(+*,’"’-’$"$,.$/0123401-03*CD8EF$/3?G0/3(H$%%:3:$1C27:.07-.:0/I,$-./0%2;J,K20/370/8/29:.;27<,K20/370/@""")!,HF2/0)B B56(-327-:,$F/L2;M:F$%I;7F07N$N-%0.6-%7-.:2;7F:0.7$1J0M2/3I$,G27F GF26F7F:N$N-%06:N:.1$.J6.:0729:%292/36-%O 7-.0%N.06726:P<-72%2Q2/30%%7F::42;72/36-%7-.0%.:;$-.6:;&L2;M:’;I:12/272$/$1N$N-%0.6-%7-.:,GF26F2;P0;:I$/F2;6-%7-.: 2I:00/I N$N-%06:6$/6:N7,:JNF0;2Q:;7F:6%$;:6$//:672$/P:7G::/6-%7-.:0/I%21:;7<%:0/I;7.:;;:;N$;2729:,06729:0/I.:P:%O %2$-;60N0P2%27<$17F:N$N-%06:&RF2;I:12/272$/2;$13.:07P:/:1271$.:4609072/37F:1-/672$/;0/I N$;272$/$1N$N-%0.6-%7-.:0/I 2;F:%N1-%1$.J$.:.:0;$/0P%:,$PS:6729:0/I6$/6.:7:0/0%<;2;$1N$N-%0.6-%7-.:&8*9:$3;(:,$F/L2;M:;N$N-%0.6-%7-.:;7F:0.7$1J0M2/3I$;.:%:90/6:;I2;6.2J2/072$/B B可以这么说,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是任何大众文化研究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其作用恰如理论地图的方向标,引领着每一位研究人士各具特色的理论旅程。
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浅析我国粉丝文化现象
2020·12(下)《科技传播》52作者简介:曹潇丹,2018级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传播。
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浅析我国粉丝文化现象曹潇丹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约翰·费斯克作为西方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理解大众文化》作为其理论性最强的一本著作,自问世起在学术界即是毁誉参半。
该书阐释并表明了费斯克对于“大众文化”的全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鲜明反传统特色的大众文化观,成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的一种超越。
其中,尤以粉丝文化理论为重要代表,奠定了粉丝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导向,也成为之后大众文化研究与粉丝研究不断批判与反思的对象。
在笔者看来,约翰·费斯克所开辟的大众文化研究视野,对更深入准确把握新的传播生态、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文章将通过对书中理论的结构性梳理,结合当下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环境,批判性分析费斯克理论的时代价值及其对我国当下粉丝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局限;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52-021 《理解大众文化》结构概述1.1 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来源大众文化作为20世纪的时代产物,西方学者对其系统性理论研究与批判均成果颇丰,尤以法兰克福学派立足于精英知识分子角度推崇精英文化、完全批判排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和伯明翰学派为大众文化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态度和研究热情为传统研究视野。
而约翰·费斯克则立场鲜明地提出了不同于此前两大学派观点的个人主张,他试图扭转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全盘否定的研究视角,以较伯明翰学派更为纯粹的乐观态度给予大众文化以肯定,建立颠覆传统研究思路的第三种大众文化观。
同时,费斯克自身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让他的学术研究“视界”拥有了尽可能多元化的可能性。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摘要:《理解大众文化》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的一部有关研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著述。
在这篇文章中,菲斯克试图以传播学者和大众文化迷的两种身份,从英、美、澳后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大众文化。
不同于传统的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是站在一种为大众辩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的创造力。
尽管中西学者对其理论褒贬不一,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其理论价值及其开创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大众一、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写作背景及理论渊源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在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逐渐被友好乐观的,打着平民主义旗号的伯明翰学派所扭转,伯明翰学派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批判的传统,但反对这一传统中浓厚的精英主义文化立场。
约翰·费斯克延续了伯明翰学派肯定大众文化的传统,结合自己对大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吸取了几位欧洲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例如德赛图的日常生活的抵制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及符号学理论、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布迪厄的审美趣味差异理论等,总之,约翰·菲斯克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流行因素例如牛仔裤、购物商城、时装、化妆品、麦当娜现象等建立一种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其《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理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1.大众与大众文化的界定菲斯克主张用the people,popular,the popular forces来界定大众、大众的、大众力量,而不是用the masses来称呼大众,用folk culture(民间文化)或者mass culture(群众文化)来称呼大众文化。
这种界定大众及大众文化的差异,已能表明出菲斯克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立场。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其著作《文化社会学》中谈到了大众文化的重要性。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社会、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塑造我们社会认知和文化态度的基础。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可以被视为社会的“反射池”或“投影仪”。
它反映了社会的所有结构和力量,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价值、信念和态度。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软硬件,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念。
菲斯克主张,大众文化需要被看作是一种源泉,一种文化素材,一个社会的“集体想象”,这些元素可以被动员,组合,变形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历史上有很多突破和创新,这些都与大众文化的弹性和变化有关。
另一方面,菲斯克也意识到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消费主义、社会标准化、歧视和排斥等等。
他指出,大众文化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是由于大众文化与用于生产和出售商品的“文化工业”相结合而加剧了。
总之,约翰·菲斯克的视角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强调大众文化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语言,以加强社会整合和集体认同。
这个语言可以被共享、体验、发现和批评,可以被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理解和解释。
因此,大众文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工具。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参与和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了广泛的文化产品和表现形式,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广告、时尚、明星文化等。
这些文化产品和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文化产品和形式,人们展现出了自己的审美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并享受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貌。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当代社会中力量强大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他指出,大众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菲斯克还指出,大众文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他看来,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商业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流行也经常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和形式充斥着低俗、庸俗和暴力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菲斯克呼吁人们应该对大众文化保持警惕,不盲目接受和随波逐流,应该理性对待大众文化,从中挖掘和发掘其中的优秀作品和精神内涵,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在菲斯克看来,要改变大众文化的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加强对大众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管,规范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加强对不良文化产品的管理和打击。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和监督大众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优化,促进文化产品和形式的创新和提升。
人们也应该自觉抵制低俗和暴力的文化产品,选择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使大众文化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益力量。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重新认识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系统分析菲斯克的理论观点,并通过具体实例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以实现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
二、约翰·菲斯克理论概述约翰·菲斯克的理论主要关注大众文化现象,他强调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菲斯克的理论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征: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多样和互动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形式,还包括新兴的媒介文化等。
2. 媒体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菲斯克强调媒体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3. 符号学与解码理论: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关注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解读与反应。
三、理论的具体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菲斯克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1. 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提供娱乐、传递价值观、反映社会问题等。
以电视剧为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电视剧为观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了社会价值观和反映了社会问题。
2. 媒体与文化传播:菲斯克强调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 符号学与解码: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在广告中,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隐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也会进行解码和解读。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菲斯克的理论,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以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而闻名。
通过他的独特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探讨大众文化,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人群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构成的,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更是社会共同认同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应该被轻视或忽视,它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形式,可以塑造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约翰·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受众广泛的文化形式,它通过大众媒体和传播渠道传达并塑造了观众的想法和价值观。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价值观和观念都是受时代和社会背景影响的,它们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众文化视为“低俗”或“浮华”,而应该从中找到社会变迁的线索和趋势。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并非停留在纯粹的社会现象和表面现象,而是深入解构其中的符号和象征。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启示,通过它们可以理解社会的文化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菲斯克呼吁人们要关注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从中找到对社会和人类的启示。
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大众文化,个体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可以从中获取到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大众文化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众文化,不仅要享受它带来的乐趣,更要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含义和影响。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解读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中的身体】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解读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中的身体】》摘要:费斯克在《大众文化》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身体的快感被规训,失控的狂喜能带来身体的自由,约翰.费斯克作为卓越的大众文化研究者,是学院中人,也是大众文化迷,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积累大量电视文化文本,在《大众文化》中探讨了大众是如何权且利用文化工业资源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身体除了产生逃避式的快感,也产生意义的快感费斯克在《大众文化》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身体的快感被规训,失控的狂喜能带来身体的自由。
过度夸张和怪诞的身体成为奇观,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标准,却是大众的反抗的体现。
身体是权力的斗争场所,对宰制进行回避式和生产意义式的权且利用,创造了大众文化。
身体,分为形和体,即肉体和心灵。
是物质和意识的承载体。
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的黑格尔、康德、费希纳,还是中国的孔孟和朱子,张扬的都是那个有着自主灵魂的身体,忽视了肉体的流淌着欲望的身体。
在当代社会,随着图像时代到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社会的兴起,作为形体的身体日益成为人们内心需求的对象。
广告中男女模特肆意舒展的身体,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都煽动着身体对于意识的反抗。
身体成为探讨的焦点。
约翰.费斯克作为卓越的大众文化研究者,是学院中人,也是大众文化迷,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积累大量电视文化文本,在《大众文化》中探讨了大众是如何权且利用文化工业资源创造出自己的文化。
他对大众的身体进行探讨颇具启发意义。
一、快感的身体费斯克将快感分为:逃避式的快感和产生意义的快感。
逃避式的快感集中在身体上,而生产对抗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上。
身体快感通过身体来运作,并经由身体来体验或表达。
身体的快感来自感官的刺激和享受,这种快感一直被压制,中世纪基督教就奉行严格禁欲主义。
当下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中,身体被政治化,人能获得正常的快感也被意识形态所侵入,大众的每个毛孔都体现了宰制对身体的快感的压抑,阶级、权力的恐惧产生出对身体的恐惧。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文化长廊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石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通过对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辨析他所提出的文化理论,得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在语义上进行了转化和辩解,更倾向于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娱乐性以及逆反作用的结论。
虽然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的乐观方面有着积极正面之处,不过对于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是否过于标榜,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文化理论作者简介:石涧(1988-),女,汉,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80-02引言:约翰•费斯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名著名学者,人们称它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先驱”,在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方面有着不少出色的成果。
本文将对《理解大众文化》这部有着强烈理论色彩的著作进行解读和剖析,对于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有着比较大的帮助,是研究这位学者文化理论的最佳方式。
一、“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方面一直持有批判态度,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在其著作中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讲,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不具备文学意义,是一体和平面化的,而大众在接受文化商品时处于被动地位,不存在创造性和能动性[1]。
受这一学派思想影响,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两级化的态势,也就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大众文化则是成为一种被批判和贬低的文化,不过伴随大众消费社会的逐渐满意,学界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以商品消费为主,大众文化也就成了大众构筑自道德伦理的资源[2]。
在这一背景下,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萌芽。
费斯克主张构筑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型大众文化批评观念。
具体来说,费斯克摒弃了法兰克福学派所一直沿用的“mass culture”的说法,而是使用了“pupular culture”[3],这让费斯克的研究角度产生了本质上的变更。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方案]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0所谓文化研究,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那种对“文化”的讨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理论,而是特指近几十年以来,在英国伯明翰学派推动下成熟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涉及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而且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新的结构性压迫的形成,涉及到它们和文化、经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联。
0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
前者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真正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
后者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费斯克等。
0《理解大众文化》就是约翰·费斯克的一本代表作。
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了全书的中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0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从对牛仔裤的分析入手,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excorporation)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其实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
通过“外置”的过程,每个人都可在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创造自己的文化,而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处。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护处于中心的符号和社会权力。
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离不开
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自主进行 精英主义,有学者认为费斯克所
创造的,它不会因各种外力而妥 提出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以往大
协,这体现出大众的创造力和能 众文化研究中精英主义的超越,
动性。虽然大众无法决定大众文 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进步。但是,
化的生产,但可以决定大众文化 费斯克不加批判的立场、凸显大
的消费。在进行大众文化的消费 众的主动性和抵抗性,倡导大众
时,大众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表 化的文化研究,忽略了精英化的
面看上去受集团利益的支配,但 现实,甚至摒弃了任何形式的精
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同 英主义,让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
时,费斯克认为大众具有一种“游 的声音,质疑费斯克对大众文化
牧式的主体性”。在当代社会, 的不加批判会导致文化研究朝着
化理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大众 一是认为资本主义文化产业仅仅
身上,尝试发现大众身上的积极 生产表面看起来不同的产品,不
影响作用。此外,他在《大众经济》 同最终只是幻觉,因为他们都宣
中从大众的角度对经济形态进行 传着同一种资本主义形态。文化
了解读,揭示了“金融经济”和“文 工业在制造糖衣炮弹,水平高超,
词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费斯 起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有
克把这种对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学者认为费斯克忽略了消费时代
第一种是符号权力,即建构意义、 资本对大众的影响,过分关注大
快感和社会自我的权力;第二种 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大众具有全
是社会权力,即建构社会经济体 盘的否定性,夸大了大众的能动
系的权力。两者虽具有相对独立 性;费斯克强调“抵抗”而忽视
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 众文化不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 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对话一样,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学者之一,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探讨其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批判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为特点,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非单一同质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等,它们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 受众的主动性:菲斯克强调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
他认为,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地解读、理解和再创造文化产品。
3. 文化的互动性:菲斯克认为,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发生在受众的消费和再创造过程中。
三、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约翰·菲斯克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他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四、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包括媒体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探索文化的互动性,促进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文化理论家,他的重要著作《大众文化的结构和内涵》(1989)探讨了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不同文化类型,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菲斯克还湿身投入了理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努力,例如电视、报纸和电影。
菲斯克指出,大众文化不仅是受政治权势影响的,而且是通过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形成出来的文化。
在大众文化分析中,菲斯克提出了“多一维度思维”的概念,将权力、关系和公民权利等思维方式进行结合。
他指出,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它把社会公正和自由论进行结合,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新闻、娱乐等。
他更关注的是大众文化如何使人们相互关联,即他所谓的“情感社会”,他指出,这种情绪关联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共鸣和共享”而形成的。
例如,大众文化形式如电影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和共享大众文化中的符号。
菲斯克也指出,这种共享甚至可以延伸到语言,因此他在其著作中提出大众语言的概念,大众语言可以通过视觉文字,抽象的符号和比喻的手段,表达复杂的思维概念,以此来改变大众文化的理念。
此外,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社会伦理,以及对某些文化特征的认同;另一方面,它可以滋长一种文化对抗和孤立感,甚至误导社会。
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参照框架,也可以引发某种文化反抗感,这就是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冲突性的原因。
综上所述,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非常全面,他将多个文化层面的概念和观点汇集到一起,探讨了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社会文化的象征,也可以深刻影响人们的情感,而它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和潜在的危险。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研究学者之一,其作品《大众文化的理论与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菲斯克的视角中,大
众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一方面是被生产和传播的全球性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则是由大众群众
所吸纳和消费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是模式化和符标化的,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开来的。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其核心特征
在于符号化和模式化。
符号化是指大众文化中的元素都以某种方式被特定符号所代表,并
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
模式化则是大众文化中存在一些共同的主题和情节,在不同的文
艺形式中不断重复展现,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模式。
以上这些特征在现今的大众文化中尤为明显。
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现代大众文化更加消费主义、全球化和数字化。
例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已经通过互联
网飞跃国界和文化壁垒,吸引了全球数亿消费者。
同时,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让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更加便捷和高效。
然而,菲斯克也指出了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众文化只是
通过符号化和模式化的方式来表达社会现实,往往忽视了现实中那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问题。
这使得一些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人类心灵问题无法充分表达和探讨。
同时,
大众文化也容易被媒体和商业文化所单向塑造和操纵,从而使消费者失去了主动性和批判
性思维。
“游击”的力量——解读费斯克
“游击”的力量——解读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复杂形势。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转为商品消费,大众文化以其多种多样的形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审美经验,学者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和深入。
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及大众在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指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潜在的政治功能。
近年来,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走向,第一个走向是重新调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关系,使一个国家的民族生活包括大众文化,而不是单纯落实在高雅趣味里;第二个走向是将大众文化放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中,但是过分强调宰制者的力量,如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群众文化”理论家们;第三个走向是重新理解并重新描述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在承认宰制力量的同时,更注重大众如何施展“游击”战术,躲避、消解、转化乃至抵抗那些宰制性力量,它深究的是大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宰制者惴惴不安,以致于压制与收编大众文化。
而费斯克就属于第三种走向的研究者,他是一个大众文化迷,对大众文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强调大众是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主体,在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费斯克以美国的牛仔裤文化作为引子,说明了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论证了文化工业的商品是如何成为大众文化的。
他认为,由宰制性力量所提供的资源和商品是一个意义共同体,它否定社会差异和阶级差异,传达出社会性的共同的意义,大众通过商品接受共享的意义,同时通过对其进行损毁或变形,将商品“外置”,使自身与那些价值观念保持一定距离,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意义,即构造有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意义并产生快感。
在这其中,广告起着重要作用,它赋予产品的差异以意义,使其从共享的价值观念中抽离出来,形成区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邓筑虹,女,197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邓筑虹(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广东 湛江 524025)摘 要:解读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认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语义转换和辩解,由此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
然而,尽管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有着鼓舞人心的地方,但他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是否标举过高,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生产者式文本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80-05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DENG Zhu-hong(Foreign Affairs Office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25, China )Abstract: Since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is the most theoretical of John Fiske’s works, it can shed light 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As is shown in this book, Fiske proposes a redefinitionof popular culture that sets great store by its creativity, entertainment and rebellious spirit. Though Fiske’s optimistic view of popular culture is inspiring, whether he has over-evaluated the creativity of popular culture still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Key words :John Fiske; Popular culture; Producerly text.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1]7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是任何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都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
费斯克子·尽心上》云:“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荀子·劝学》亦有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之说。
刘勰对前人的理论在文学的鉴赏批评的实践中进行了升华和超越。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鉴赏批评论中,以其全部的心灵与精神对“知音”进行了充满诗意的美学探索:力主“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而要求避免“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并以“博观”打开眼界、开阔胸怀,对前人的理论在文学的鉴赏批评的实践中进行了升华和超越!注 释:① 本文所引皆据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出版社1995年版。
参 考 文 献[1] 张佐邦. 文艺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 文心雕龙译注[M]. 济南:齐鲁出版社,1995.[3] 钱谷融,鲁枢元. 文艺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的主要著作有:《解读电视》(Reading Television, 1978)《传播研究引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 tion Studies, 1982)、《电视文化》(Television Culture, 1987)、《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 ture, 1989)等。
其中,《理解大众文化》是费斯克最具理论色彩的一部著作,至今已经一版再版,成为了人们广为征引的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
可以说,《理解大众文化》是研究费斯克的文化理论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1“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虽然瓦尔特•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法兰克福学派总体上一直是以批判大众文化而著称。
在著名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与霍克海姆把文化工业与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物化以及商品拜物教联系起来,将大众文化批判为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
总括说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这样的:第一,大众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是一体化的、平面化的,没有美学价值;第二,大众在接受这些文化商品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任何能动性与创造性可言。
因此,大众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大众文化也只是一些具有单一化、复制化特征的文本,大众在这些没有价值的文本中浮浮沉沉,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操作控制下,最终变成毫无个性、思想简单、集体类同的一分子。
在大众文化的侵蚀下,大众的状况就变得如霍克海姆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中所忧虑的:“……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闲暇,闲暇转变成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成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
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
”[2]48受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普遍呈现出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态度,大众文化也一直处于被批判被敌视被贬低的地位。
但随着大众消费社会在更大更广的范围的形成和迅速蔓延,当代意识形态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商品消费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大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开始成为大众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
在这种新历史语境下,一些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出现。
费斯克便是以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视野,超越了传统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态度,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观。
不难发现,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关于大众文化工业的学说,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转向。
具体而言,费斯克摒弃了在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以前就一直沿用的“mass culture”的提法,而代之以“popular culture”。
这意味着费斯克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按费斯克的说法,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the people),而不是群众(the masses)或民众(folk):群众是愚昧的群体的聚集,他们容易被体制奴役,而大众则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人构成的,这些个人明白自己处于体制之中,但却能够对这一奴役进行抵制。
这就是说,大众不是受体制欺骗的“文化笨蛋”。
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一切,乃是为形形色色的“大众的层理”制造文本“库存”或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时,加以使用或拒绝。
就是说,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并不是被动无助的,而是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
他们并不是不加判定地将文化产品全部接受下来。
由此可见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概念上的分野。
长期以来,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受其影响的文化研究者),一直把大众等同于工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认为大众作为文化工业的屈从者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由文化工业灌输或强加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这种大众观把体现统治(宰制)集团意识形态的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或把文化工业产品等同于大众文化,否定了大众在大众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与此相反,费斯克虽然并不否认大众的文化资源只能由文化工业提供,但他却认为,大众文化并非体现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而是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解读过程。
而这个解读过程是具有创造力的,其创造力“与其说在于商品的生产,不如说在于对工业商品的生产性使用。
”[3]34换言之,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即“利用他们的商品,达到我们的目的”,是一种游击战术和“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the art of making-do)。
[3]34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不是消费, 不是由文化工业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而是由大众自下而上创造出来。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大众不但以一种积极的、为我所用的方式逃避和抵制着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控制,创造自己的意义和快感,而且以其创造性和抵抗性,不断侵蚀和瓦解着统治意识形态,并最终可能实现社会的政治进步。
显然,这种大众文化观是从大众在微观政治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82层面使用文化商品的方式出发来探究大众的活力和创造力理论,这既是费斯克的文化理论,也是其《理解大众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承认宰制力量的存在,却更注重大众如何施展“游击战术”,躲避、消解、冒犯、转化甚至抵抗宰制力量,并认为大众在微观政治层面(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促成社会体制的循序渐进的进步,促进社会的最终变革。
与一些学者居高临下的批评不同,费斯克站在了“大众文化”一边,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再定义和辩解。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或至少不是那么简单与平面化。
他无比乐观地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
正如麦奎尔(D.McQuail)所评价的那样:“在努力为大众文化辩护方面,约翰•费斯克一直是最雄辩、最令人信服的人之一。
”[4]1032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大众文本及其特性前文表明,费斯克比前人更加关注受众的主体地位,关注受众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他以符号学解读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文本如何与人们发生互动并产生意义上面。
在他看来,“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就像两人对话一样,是一种协商、互动、交换的活动。
”[3]57在这一对话过程中,主动权倾向于读者一方,而不是读者向文本屈服。
同时,受众具有一种“游牧式的主体性”(nomadic subjectivities)。
显然,费斯克的传播研究延伸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思路,他实现了“从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到“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的转变,从而创造了一种从大众解读文本的方式来研究大众文化的全新视角。
简言之,大众文化就是文本,就是大众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的文本。
在《理解大众文化》里,费斯克不但提出了大众文本的概念,而且分析了“读者式文本”,“作者式文本”与“生产者式文本”的联系与区别。
“读者式文本”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接受式的、被规训了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倾向于将文本意义作为既成的意义来接受,它易于理解和流行,它是宰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