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引言我国的影视传媒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明星。
然而,伴随着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不可忽视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作品只关注商业收益和观众的娱乐需求,忽视了对社会价值的思考和传播。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娱乐至上、品质下滑等方面对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进行思考。
一、文化认同的单一化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但在影视作品中,这些特色却常常被忽视。
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迎合了主流观众对好莱坞电影和西方文化的追求,在表现方式和题材上缺乏中国特色。
这导致我们的文化认同变得单一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二、娱乐至上的价值导向娱乐是影视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但过度追求娱乐性却容易导致作品的价值丧失。
许多影视作品只追求商业收益,缺乏对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深入思考的内容,仅仅为了博人一笑而存在。
这种以娱乐至上为导向的现象使得影视作品的制作投入越来越高,而深入思考和表达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却被削弱。
这种价值导向的改变使得我们的影视作品越来越浅薄,无法真正满足观众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三、品质下滑的现象与过度追求娱乐至上相伴随的是影视作品品质的下降。
随着商业化的推动,影视制作方往往更加注重票房收入,而忽视作品的创造力和内涵。
很多影视作品拍摄匆忙,剧本粗制滥造,演员和剧组成员的演技和专业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
这使得许多影视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剧情延展性和细节把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品质下滑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也让观众备受失望。
解决途径面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一、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基石。
相关行业协会和机构可以制定更严格的准则和规范,引导影视制作方更加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摘要: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不小的冲击,面对压力,需要迎难而上,找出存在于困境中的出路,才能更好的发展。
本文先对传统媒体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发挥自身优势、优化产品、参与媒体并购、改变工作和传播方式等对策,希望能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泛娱乐化;传统媒体;媒体环境引言:每当有一种新的媒体诞生,现有的媒体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不是所有的媒体都会被取代,大多数现有的媒体会在困境中对自身进行调整,迸发出新的活力,并做出新的发展。
我们正处于泛娱乐化时代,大部分信息传播呈“泛娱乐化”倾向,传统媒体的处境也发生了改变。
一、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一)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由于传播成本的限制,媒体传播的速度及面积是有范围的。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电台,虽然传播速度较快,信息量也很大,但是注意度不够,并且阅读者必须有基础,制作成本也比较高,对地区和消费者的选择性强。
在泛娱乐化时代,很少有人会守在电视前,或者去报刊亭买一份报纸、杂志来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
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听到一些自己没有听过的事情后,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打开手机或电脑中的app或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就可以了解到事件的全过程。
越来越便捷的电子设备使传统媒体处于尴尬且艰难的境地,并且传统媒体人赖以生存的体制,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阻碍,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失去竞争优势。
(二)生产方式改变就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而言,有很多步骤,要经过编前会议,明确的截稿时间,文字、图片等核对以及编排,严肃的稿件排版后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新媒体平台就不一样了,在这里,新闻的产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就可以发布,让观众看到。
新闻消息更加多样,发布的平台也更加智能。
与被动的了解新鲜事相比,现代人群更热衷于自己去生产新闻,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成为焦点,大多数的时效性较短的新闻发布者几乎都是当事人或者目击者。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娱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的严肃性和深度被削弱。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
青少年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接触到的信息大多以娱乐为主,如网络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思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片面、浮躁的人生观。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一)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泛娱乐化现象使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新鲜感,忽视了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思考。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生活缺乏深度和内涵的理解。
(二)人生观价值观念的扭曲大众传媒中的娱乐内容往往强调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使青少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上产生扭曲。
他们可能更关注外在的物质享受和表面成就,而忽视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三)信息筛选能力的弱化泛娱乐化现象使青少年在信息筛选方面变得较为薄弱。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有趣的信息,而忽视有价值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全面的思考。
四、对策研究(一)提高大众传媒的内容质量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提高大众传媒的内容质量。
加强新闻、文化、教育类信息的传播,使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同时,应加强对娱乐内容的监管,避免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低俗化倾向。
(二)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泛娱乐时代的到来
泛娱乐时代的到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泛娱乐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泛娱乐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融合了多种媒体、多种平台和多种内容,在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广阔娱乐空间的同时,也给传统娱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革。
本文将从泛娱乐的定义、泛娱乐带来的变革以及人们对泛娱乐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泛娱乐的定义及特点泛娱乐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媒体平台的多种娱乐形式的融合和发展,它超越了传统娱乐形式的边界,包括了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游戏、漫画、文学、新闻资讯等各种娱乐内容,它不仅仅是传统娱乐产业的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
泛娱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泛娱乐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游戏、漫画、文学、新闻资讯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娱乐需求。
2. 互动性:泛娱乐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评论、点赞等功能,使用户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娱乐过程中,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分享。
3. 多平台性:泛娱乐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平台,它可以在电视、电影院、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多种终端上进行享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方便的平台进行娱乐。
4. 跨界合作:泛娱乐打破了传统娱乐行业的壁垒,通过跨界合作,将不同娱乐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娱乐形式和体验,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选择。
二、泛娱乐带来的变革泛娱乐的到来给传统娱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传统娱乐行业通常采用线性的娱乐形式,即由娱乐公司和电视台等媒体制作和播出娱乐内容,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泛娱乐则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媒体平台的应用,使娱乐形式具有了非线性、互动性以及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匹配性。
泛娱乐不仅改变了娱乐内容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娱乐产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娱乐行业通常通过电影票房、音乐唱片销售、广告收入等方式赚取利润,而泛娱乐则通过虚拟货币、会员制度、广告植入等方式实现盈利。
泛娱乐简介介绍
影视娱乐
01
02
03
电影
包括各类题材的电影作品 ,通过大银幕呈现精彩故 事,是观众喜爱的娱乐方 式之一。
电视剧
长篇连续剧、迷你剧等, 通过丰富的剧情和人物塑 造,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和 追剧。
网络剧和短视频
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的剧 集和短视频内容,满足了 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音乐娱乐
流行音乐
包括各类流行歌曲、演唱 会等,通过音乐传递情感 和故事,引发听众共鸣。
03
平衡商业与艺术
内容创新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艺术创意,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保持
艺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用户获取与留存
竞争激烈
随着泛娱乐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面临着获取新 用户和维护老用户的双重挑战。
用户需求多样性
用户对于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提高用户留存率,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泛娱乐行业的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市场规模
泛娱乐行业的市场规模庞大,各细分领域均有数十亿至数百 亿的市场规模。整体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增长趋势
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泛娱乐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新兴市场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也将为行 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未来几年,泛娱乐行业的市场规模 将持续扩大。
广告分成
平台与内容创作者通过展示广告,按照一定比例 分享广告收入,实现盈利。
虚拟商品与增值服务
虚拟礼品
01
用户在平台上购买虚拟礼品,送给喜欢的内容创作者或主播,
增加互动与支持。
会员服务
02
提供会员专属内容、去广告等增值服务,吸引用户付费成为会
员,享受更多特权。
警惕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倾向√
警惕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倾向内容摘要: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一种传媒制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是一种值得反思和加以抵制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泛娱乐化商业利益消费社会无序竞争公共领域现在翻开不少都市类报纸,特别是打开广播、电视,无论是演艺类节目、综艺类节目,还是游艺类节目、选秀类节目、参与类节目等,大多以无聊的挑逗、庸俗的展示、肉麻的搞笑、低级的调侃、乃至口无遮拦地谈性说爱为主题主调。
至于某些互联网站,在这方面可能走得更远。
与之对应的,则是收视率或者是点击率的“丰收”。
可是这种在节目中使用娱乐化手段的做法难道应作为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从根本上说,泛娱乐化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一种传媒制作倾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批判性思考,不利于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是一种值得反思和加以抵制的不良倾向。
一、泛娱乐化及其具体表现媚众化、低俗化是这类传媒娱乐节目的共同症结,由此而形成一种令人困惑而担忧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
此种“泛娱乐化”倾向,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主题把关不严一些电视节目总是喜欢选取一些非正面的社会现象或非正常的生活故事作为“卖点”,吸引观众,可是除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这类节目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长时间地集中选取这些市井中的负面题材和小丑形象,反而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浙江某电视台的一档方言情景剧栏目是最早用杭州话配音播出的栏目之一,用演绎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杭州本地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应该来说,这档栏目走的就是平民路线,几年下来,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深受本地观众的喜爱。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的平民路线似乎有越来越市井之嫌,比如说最近以方言词汇作为主题做的系列节目。
政务新媒体传播泛娱乐化倾向及应对策略分析
2017年第7期 NEW MEDIA RESEARCH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便利,纷纷利用其技术手段和平台,作为传递政策法规、收集社情民意、服务百姓生活的重要手段。
因发送的内容语言活泼、文体灵活、形式丰富,许多政府部门的新媒体平台大受追捧。
笔者认为,新媒体虽好,但在具体操作运用过程中,要防止新闻娱乐化现象,否则容易背离初衷,出现消极的传播效果。
1 新媒体传播泛娱乐化倾向分析1.1 过度娱乐有损严肃性一般来说,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其时效性限制不严,可以用多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报道,易引起受众的阅读视听兴趣。
比如,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刺激性,也有甚者衍变为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等[1]。
近日,一篇名为《昨日,三生三世“夜华”苏醒后空降港城警队!》的文章,由江苏连云港警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在当地市民的微信朋友圈火了。
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连云港市交警支队有一位年轻民警,长得很像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夜华”的扮演者赵又廷。
正是靠着无数个这样的“夜华”负重前行,港城才换来岁月静好。
文章读起来很轻快,本也没什么,可是从传播初衷与最终效果的偏差来看,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文章在朋友圈大量转发后,有用户表示感觉不对味。
首先是文章的标题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生三世”是哪朝哪代?“夜华”何许人也?“苏醒后空降港城警队”是要穿越吗?朋友圈一遍遍转发,阅读量快速刷新,这篇微信文章的作者和编辑娴熟地利用了热播的电视剧和当红的明星,借助微信平台的传播优势成功圈了粉。
细看文章内容,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什么嘛,就是噱头!没错,“夜华”也好,帅气的民警也好,都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这样娱乐化的铺垫,与后面高大上的警察故事相衔接,给人一种不搭边的滑稽感。
不光转发文章,据说还有粉丝到帅气民警执勤现场追星,引发交通堵塞。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什么不好啊!警察也是人,谁规定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必须是一成不变的老旧面孔,阳光帅气一点不好吗?是的,现代社会,帅气的警察、军人照样有血性、有担当,当然也有情调、有品位。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摘要】当前社会中,新闻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给人们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过程带来挑战和影响。
为应对新闻娱乐化,人们需要加强新闻素养,提高对新闻真实性的辨别能力,促进新闻质量的提升,并培养批判思维和倡导公共理性。
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拓展传播渠道,加强新闻监督也是关键。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新闻传播的纯粹性和客观性,确保公众能够从新闻中获取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影响、挑战、新闻素养、新闻真实性、新闻质量、批判思维、公共理性、新闻伦理建设、传播渠道、新闻监督1. 引言1.1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内容倾向于以娱乐性和娱乐化形式呈现的现象。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娱乐化程度的提高,新闻娱乐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包括消息消费的娱乐性增强、新闻语言的俚俗化、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降低等。
新闻娱乐化对于传媒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娱乐化的新闻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升传播效果,但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忽视以及新闻价值观念的扭曲。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成为了当今传媒行业和新闻从业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挑战时,我们需要加强新闻素养,推动新闻真实性,提升新闻质量,培养批判思维,倡导公共理性,以期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1.2 影响与挑战新闻娱乐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是不可忽视的。
新闻娱乐化使得公众对于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产生麻木和漠视的心态,因为在娱乐化的包装下,新闻往往只呈现表面的信息和轻浮的角度,导致公众对于事件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
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浮躁和愚昧氛围,让人们逐渐失去对于真实信息的渴望和追求。
新闻娱乐化也给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提供了温床。
在满足观众对于轻松愉快的消费需求的一些媒体会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真相,制造出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和点击率。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1. 引言1.1 介绍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化现象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娱乐因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使得娱乐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泛娱乐化现象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娱活动中,还涉及到了网络、手机、电视、游戏等各种形式的娱乐方式,使得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重视娱乐消遣。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是泛娱乐化现象的主要受众之一。
在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下,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更容易沉溺于忽视了学习、运动和社交等其他重要的活动。
青少年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的生活缺乏平衡,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情况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智力和品德教育。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2 青少年受影响程度青少年是泛娱乐化现象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种娱乐内容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各种形式的娱乐内容,例如电视、电影、游戏、网络视频等。
这些娱乐内容往往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青少年的受影响程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他们对娱乐内容的接受度较高,容易被娱乐化内容中的虚假价值观所深深吸引。
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娱乐内容的误导和干扰。
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娱乐内容中的消极影响可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其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青少年受影响程度】1.3 引出消极影响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前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分析
丝 路 视 野一、引言(一)选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我国网络自媒体也不断涌现,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屡禁不止。
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渠道,网络媒体为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不断进步,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
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中,鱼龙混杂的消息也扑面而来。
(二)“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当前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现象的剖析。
“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表现为资本的趋利本性无限侵占社会大众闲暇时间的异化现象,呈现出“娱乐”商品的丰富性与社会公众精神的贫瘠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具有意识形态渗透的隐秘性、形式内容的灵活性、各类思潮相互耦合的兼容性等特点,严重影响当今青年价值观的观念形成与行为自觉,危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三)选题研究意义透过“泛娱乐化”思潮的现象,分析其本质特征及当前“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年价值观从思维方式到行为自觉的消极影响,探求应对“泛娱乐化”思潮,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对策。
针对泛娱乐主义所带来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侵蚀青年内在的精神信仰追求,需要通过培养青年的美学鉴赏、反思与批判力以提升青年的娱乐品位、娱乐涵养,进一步积极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突出表现(一)恶搞经典,戏谑历史许多中华优秀经典作品、英雄人物、历史文化也深受“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被戏谑恶搞或随意篡改,将对历史经典的敬佩之心抛之脑后。
比如,网上一些娱乐视频给经典影视中的人物配音,滥意改成低俗搞笑的对话内容;或是通过剪辑篡改视频,把本是一心取经的唐三藏剪辑成结婚、抽烟的形象;甚至有些网友把国歌娱乐化、戏谑化,滥改歌词等,这种对民族灵魂的践踏只为“博君一笑”,吸引关注,我们都应深刻反省这种娱乐文化对我们精神的不健康影响。
(二)热点低俗,恶意炒作近几年来,网络直播平台发展,涉黄、吸毒等直播也频频出现,这严重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纷纷效仿,引发未成年犯罪。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对青年人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短视频、直播、游戏等,这些内容往往以轻松、娱乐为主,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长和理想信念的培养。
研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泛娱乐化现象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各种娱乐内容、娱乐活动和娱乐产品大量涌现,使得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娱乐元素,导致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性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网络环境还相对清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出现,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开始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网络游戏、聊天室、论坛等简单娱乐形式,逐渐演变为如今包括短视频、直播、网络小说等多种形式的泛娱乐化内容。
这些内容以其轻松、愉悦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使得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诸多问题,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政府也高度重视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治理,通过加强立法、监管、引导等手段,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给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摘要: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介的出现,使大众获得资讯的途径和习惯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资讯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内容和传播路径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些媒体在新闻制作、传播过程中过度的娱乐化,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使新闻失去了对新闻的宣传、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情感的作用。
这种充斥着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被称为“泛娱乐”。
文章对新媒体下的“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其规范化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媒体环境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新闻;泛娱乐化;现象在新媒介时代,网络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已经空前普遍,大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提高话语的能力来获取信息。
一些媒介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需要,在新闻中加入了大量的娱乐成分,虽然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但是过分的娱乐包装却遮蔽了新闻的实质和内容,使得大众无法理性、客观地思考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把大众的思想局限于“娱乐”。
一、新闻“泛娱乐化”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由来(一)“泛娱乐化”的界定“娱乐”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活动,它通过表达喜怒哀乐,用某种技术使人愉悦,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娱乐会导致人们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道德的缺失”“泛娱乐”就是一种“娱乐至死”,与“娱乐”是不同的,它以享受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中心,刺激受众的感官,以迎合受众的心理。
所谓“泛娱乐性”,是指娱乐活动过多,造成了大量的“媚俗”新闻,或者对重要的、严肃的主流新闻进行了不当的娱乐处理。
(二)新闻“泛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最早提及新闻报道“泛娱乐化”这一概念是在2000年,魏颖在2000年第二期的《中国记者》上发表了一则只有数百字的评论文章《警惕新闻娱乐化现象》,指出这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其“社会公器”的功能所致,有违媒介责任,最后必将损害媒介的声誉。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作为传递信息和塑造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正悄然影响着社会各界。
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媒介使用率和模仿学习行为的群体,尤其受到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将针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娱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和价值观塑造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偏移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泛娱乐化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过度依赖泛娱乐化内容,使青少年产生价值观扭曲。
他们可能过于追求短期的快感和满足感,忽视了长期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建立。
2. 理想信念缺失:青少年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成长,可能会丧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
3. 道德意识淡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导致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对策研究1. 引导青少年理性消费时间:教育青少年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大众传媒,引导他们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媒介素养。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传媒内容:大众传媒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传播内容,减少泛娱乐化内容,增加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
4. 加强社会监督:政府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传媒行业秩序,防止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5. 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开展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对泛娱乐化现象保持警惕。
成因与机制:“泛娱乐化”问题研究
成因与机制:“泛娱乐化”问题研究作者:吴琪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引发人的需要转变与压力增长,娱乐成为精神的“释压剂”,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使得“泛娱乐化”渗透到各个领域。
“泛娱乐化”扭曲核心价值观,拉低社会道德底线,弱化大众思辨能力,造成大众理想信念的坍塌,更会引发文化生态的轻浮与崇高文化的生存危机。
面对此局面,从全面开展思政文艺工作、精准树立价值标尺与打造积极娱乐氛围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化解“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泛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48-03“泛娱乐化”是和平稳定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释放的产物,它与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娱乐精神挂钩,是一种由市场推动、以娱乐为目的、以眼球为导向,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在个别领域过度渗透且极易造成负面危害的文化现象。
“泛娱乐化”并不是对娱乐行为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正常娱乐活动的批判与控制,其核心在“泛”,即“过度”性。
我们在分析“泛娱乐化”时,必须注意辨别其内涵。
一、表现:“泛娱乐化”的主要影响1.理想信念的坍塌与价值观的扭曲在“泛娱乐化”影响愈加深远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群体理想信念坍塌与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具体体现:一是一些本质严肃的社会现象,其教育意义被披着娱乐外衣的报道形式所弱化。
例如,中国人历来以勤奋著称于世,但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勤奋特质被歪曲解读,甚至与愚钝、虚伪等词语建立起关联,勤奋对年轻群体来说,也不是加分项,这体现的是价值观的扭曲。
二是所谓的“玩笑化”。
“泛娱乐化”以搞笑段子混淆视听,导致部分群众对懒惰等不良品质不以为意,更不以为耻,甚至认为这是个性。
三是表情包、动图和“鬼畜”文化等网络文化中,存在嘲讽党政外交,贬低和篡改历史,编造英雄人物负面人设,对模范事迹恶意抹黑等内容。
浅谈娱乐化
(一)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产生提供了需求
1.受众具有对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归根到底,这都是人的本能兴趣。而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恰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一)新闻内容取向上的偏差
娱乐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时尚,许多媒体紧跟潮流,争相模仿。主流媒体、主要新闻节目、硬新闻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冷漠许多事关百姓的重要信息,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做娱乐化的处理,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偏差。
我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秩序和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泻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的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体,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解压阀”的作用。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得以发泄与放松,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大众媒体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理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诉求。我们可以在主持形态、表达方式上作些探索,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新闻播报时那种正襟危坐、居高临下的“全国一张脸现象”毕竟让人生厌,问题是不能矫枉过正,把严肃的新闻搞得太离谱了,这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新闻娱乐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摘要:当代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的潮流,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模式、风格等都产生了很大冲击。
本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就如何促进健康发展给出对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利弊;对策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影响,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风行,并呈现泛滥之势。
新闻娱乐化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同时新闻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主流的严肃新闻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也有被颠覆的危险。
我们要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清醒地认识新闻娱乐化。
一、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分析(一)新闻娱乐化的”利”1.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
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
2.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中国的新闻业自从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二)新闻娱乐化的”弊”1.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现阶段某些媒介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庸俗化。
文化被”娱乐化”,”娱乐”又被”商业化”,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2.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
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
试论大众传播泛娱乐化倾向
试论大众传播泛娱乐化倾向当我们打开电视,对着电脑或手机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有一些轻松愉快的娱乐内容。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了大众传媒的一种倾向,即泛娱乐化倾向。
本文将讨论大众传播泛娱乐化倾向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泛娱乐化倾向的原因泛娱乐化倾向是由几个原因共同造成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大众更喜欢轻松愉快的娱乐内容,以及简单直接的交流方式,而不是繁琐的学术或专业内容。
其次,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逐渐发展使得传媒机构越来越注重收视率和商业利益,因此他们倾向于提供大众喜欢的内容,以此获得更高的收益。
最后,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娱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使得娱乐内容的传播范围更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其中。
二、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有好有坏。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娱乐内容可以缓解大众的精神压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此外,娱乐内容也可以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让人们在娱乐中感受到平等和团结。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泛娱乐化倾向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娱乐内容的泛滥会导致大众对重要的学术或专业知识的轻视,从而导致知识水平的下降。
其次,娱乐内容的大量传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比如让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拜金主义。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泛娱乐化倾向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传媒机构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制定更为严格的自律规范,减少对娱乐内容的依赖。
其次,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术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快乐。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娱乐内容的监管和引导,鼓励娱乐产业发展健康向上的内容,减少那些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
综上所述,泛娱乐化倾向是现代社会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然而它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我们应该在保障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持之以恒地推动文化和娱乐的健康发展。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大众传媒内容以娱乐为主导,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注意力经济,导致信息传播中娱乐性内容过多、严肃性内容缺失的现象。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各类媒体中,娱乐节目、网络红人、明星八卦等成为主要传播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过度娱乐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光鲜。
2. 人生观肤浅: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使得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人生观肤浅,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社交能力弱化:过度依赖大众传媒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弱化,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对策研究1. 加强媒体自律: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泛娱乐化内容,传播正能量。
2. 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学校教育补充: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传媒,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政策法规约束: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生产过程,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5. 青少年自我提升:青少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结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泛媒介化概念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周末报、晚报的兴起以及充斥于电视等媒体上的娱乐节目或娱乐信息,使新闻媒介中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者之间逐渐渗透。
表现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是以新闻媒介的娱乐化为基础的。
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认为,娱乐消遣是人类正常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为谬误”,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就是没有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在内容选择上以“软度”为标准,将软性强或完全软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减少硬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传统的三大媒体和新兴的网络,都有泛娱乐化的印记,如电视媒体一拥而上的娱乐综艺节目,平面媒体上大版面细致入微地对明星与名人生活的挖掘。
对监管难度大的网络来说,泛娱乐化使低俗信息更肆无忌惮地蔓延。
成因我国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
既有受传者方面的因素,也有传播者的责任。
1.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
商业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永不改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为了以最小的风险来投资媒体这项事业,唯有投大多数人所好――浅显易懂且娱乐因素极大的信息。
国内媒体深受其影响,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媒体泛娱乐化的出现,《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引来了此类节目的泛滥,无论受众什么时候打开电视,占据眼球的首先是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娱乐节目,受众也从一开始的关注变为后来的厌恶。
2.国内媒体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性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较之过去更为强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除一小部分媒体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外,大部分媒体被推向了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目前,媒体泛娱乐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现象,是新闻界急需应对的紧迫问题。
有学者指出,娱乐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万万不可娱乐,似乎也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娱乐的界限还极其模糊。
①而只有界定清楚何者不能娱乐化,才能对泛娱乐化现象予以有效遏制。
那么,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不宜泛娱乐化的六种题材
在此,我将不宜泛娱乐化但实践中又被过度娱乐化的题材归纳为六种:
一是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讲史传统,对历史题材的热爱也催生了媒体创作的热情。
比如宫廷剧、戏说剧和穿越剧等炙手可热,各类戏说题材图书泛滥。
但这些创作泥沙俱下,一些泛娱乐化的作品夹杂其中。
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
以通俗化讲史而出名的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非专业写手、娱乐化写法占据天下,不仅容易把学术庸俗化,而且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
②
二是红色和革命历史题材。
红色题材和革命题材一直是电视、电影创作的热点。
不过在近来的创作中,泛娱乐化趋
向越来越严重,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泛滥的抗日剧充斥荧屏。
比如电视剧《抗日奇侠》,标榜另辟蹊径将“抗日”与“武侠”合二为一,但实际上,电视剧血腥、暴力、奇幻、武侠化的风格,已经突破了艺术夸张的正常限度,成为所谓“雷剧”、“神剧”的代表。
三是人类生命价值的题材。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尊重生命价值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同时,对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和漠视,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
白剑峰曾经指出,随着养生热升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谬种流传,怪论连篇。
人命关天,健康无价。
“戏说”健康,其实就是亵渎生命,或者说是拿生命开玩笑。
③
四是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
社会民生问题关系百姓疾苦,时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泛滥,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也出现娱乐化的苗头。
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早在2004年,《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先生针对当时媒体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泛娱乐化炒作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媒体”不是“媚体”,媒体追求亲民性与可读性不能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画等号,媒体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良心。
④
五是丑恶现象和扭曲的价值观。
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予以批判的丑恶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反而成
为媒体吸引眼球的法宝。
“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等的流行,争相炫丑的相亲节目不断涌现,部分媒体有意迎合窥私、猎奇的大众消费心理,炫丑现象超过了限度。
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肖鹰在文章中指出的,近年的流行文化中,秀丑、赛丑与捧丑已成一大风潮,各种恶搞行为大行其道。
他们以丑为美,以丑为尚,不仅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挑战我们的审美底线。
⑤
六是女性权益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妇女地位和男女平等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女性新闻报道都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但同时,对女性权益的不尊重,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
作为致力于维护女性权益的主流媒体,中国妇女报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
在2006年,该报对两会报道中的女性话题予以反思,指出在涉及女性话题的报道中,媒体应该聚焦于女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本身,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炒作性骚扰、外国人与中国妇女结婚交保证书等娱乐性话题,将女性话题报道娱乐化、边缘化。
⑥
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整饬泛娱乐化
大众传播在对现实解释的社会性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之所以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是因为它影响着观众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
⑦泛娱乐化过度传播之害不仅在于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更在于对我们社会共同文化记忆的消
解,解构社会所坚持的共同信念。
尼尔?波兹曼认为,“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⑧因此,这些根本是不容动摇的。
那么,这种“娱乐至死”式的泛娱乐化趋向应如何治理?波兹曼指出,只有深刻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⑨从治理规范媒介生产的角度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确立明晰的泛娱乐化“负面清单”。
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对界限的认识不清所致。
行业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中,应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示媒体泛娱乐化的“负面清单”,明确对红色革命、民族历史文化、严肃的民生社会话题、人类生命价值和侮辱女性、炫丑现象等题材禁止娱乐化,以政策的刚性保证促进信息结构和效应的改变。
二、加强整饬泛娱乐化法规的执行力度。
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但并非无规可循。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泛娱乐化现象,一再下发“限娱令”,对媒体过度娱乐化倾向予以限制。
客观上,“限娱令”也面临执行难的问题,部分媒体在利益驱动下,存在打擦边球的行为。
“限娱令”施行效果取决于执行力,应真正起到规范行业行为,而非清理节目形式的作用,否则只会走入越“限娱”,媒体变通花
样越多的怪圈。
三、强化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
媒体之所以对泛娱乐化趋之若鹜,根本原因是盲目地迎合受众需要,追逐利润。
针对这种职业品格的缺失,解决之道在于强化媒体的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意识,确立服务公众的取向。
正如黄旦先生所言,这种服务应不是以自己利益为基础,也不是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want),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need)。
⑩媒体应自觉从维护社会共同文化记忆和基本价值规范的立场出发,对具有神圣性特点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等题材保持一种敬畏,对侮辱女性、炫丑现象、宣扬扭曲的价值观等内容予以抵制。
注释:
①陈原:《界限模糊已成娱乐之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0日,第19版
②孙立群:《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4日,第6版
③白剑峰:《“戏说”健康就是亵渎生命》,《人民日报》,2010年5月20日,第19版
④吕怡然:《严肃新闻岂能娱乐化》,《文汇报》,2004年3月24日
⑤肖鹰:《以丑为尚挑战审美底线》,《人民日报》,2013年7月11日,第24版
⑥正英:《拜托同行,请勿将女性话题娱乐化》,《中国
妇女报》,2006年3月11日,第5版
⑦【美】希伦?A?洛厄里等著,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⑧⑨【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7页
⑩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