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目前,媒体泛娱乐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现象,是新闻界急需应对的紧迫问题。有学者指出,娱乐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万万不可娱乐,似乎也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娱乐的界限还极其模糊。①而只有界定清楚何者不能娱乐化,才能对泛娱乐化现象予以有效遏制。那么,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不宜泛娱乐化的六种题材

在此,我将不宜泛娱乐化但实践中又被过度娱乐化的题材归纳为六种:

一是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讲史传统,对历史题材的热爱也催生了媒体创作的热情。比如宫廷剧、戏说剧和穿越剧等炙手可热,各类戏说题材图书泛滥。但这些创作泥沙俱下,一些泛娱乐化的作品夹杂其中。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以通俗化讲史而出名的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非专业写手、娱乐化写法占据天下,不仅容易把学术庸俗化,而且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②

二是红色和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题材和革命题材一直是电视、电影创作的热点。不过在近来的创作中,泛娱乐化趋

向越来越严重,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泛滥的抗日剧充斥荧屏。比如电视剧《抗日奇侠》,标榜另辟蹊径将“抗日”与“武侠”合二为一,但实际上,电视剧血腥、暴力、奇幻、武侠化的风格,已经突破了艺术夸张的正常限度,成为所谓“雷剧”、“神剧”的代表。

三是人类生命价值的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尊重生命价值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对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和漠视,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白剑峰曾经指出,随着养生热升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谬种流传,怪论连篇。人命关天,健康无价。“戏说”健康,其实就是亵渎生命,或者说是拿生命开玩笑。③

四是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关系百姓疾苦,时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泛滥,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也出现娱乐化的苗头。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早在2004年,《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先生针对当时媒体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泛娱乐化炒作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媒体”不是“媚体”,媒体追求亲民性与可读性不能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画等号,媒体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良心。④

五是丑恶现象和扭曲的价值观。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予以批判的丑恶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反而成

为媒体吸引眼球的法宝。“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等的流行,争相炫丑的相亲节目不断涌现,部分媒体有意迎合窥私、猎奇的大众消费心理,炫丑现象超过了限度。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肖鹰在文章中指出的,近年的流行文化中,秀丑、赛丑与捧丑已成一大风潮,各种恶搞行为大行其道。他们以丑为美,以丑为尚,不仅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挑战我们的审美底线。⑤

六是女性权益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妇女地位和男女平等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女性新闻报道都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但同时,对女性权益的不尊重,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作为致力于维护女性权益的主流媒体,中国妇女报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在2006年,该报对两会报道中的女性话题予以反思,指出在涉及女性话题的报道中,媒体应该聚焦于女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本身,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炒作性骚扰、外国人与中国妇女结婚交保证书等娱乐性话题,将女性话题报道娱乐化、边缘化。⑥

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整饬泛娱乐化

大众传播在对现实解释的社会性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之所以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是因为它影响着观众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⑦泛娱乐化过度传播之害不仅在于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更在于对我们社会共同文化记忆的消

解,解构社会所坚持的共同信念。尼尔?波兹曼认为,“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⑧因此,这些根本是不容动摇的。那么,这种“娱乐至死”式的泛娱乐化趋向应如何治理?波兹曼指出,只有深刻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⑨从治理规范媒介生产的角度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确立明晰的泛娱乐化“负面清单”。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对界限的认识不清所致。行业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中,应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示媒体泛娱乐化的“负面清单”,明确对红色革命、民族历史文化、严肃的民生社会话题、人类生命价值和侮辱女性、炫丑现象等题材禁止娱乐化,以政策的刚性保证促进信息结构和效应的改变。

二、加强整饬泛娱乐化法规的执行力度。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但并非无规可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泛娱乐化现象,一再下发“限娱令”,对媒体过度娱乐化倾向予以限制。客观上,“限娱令”也面临执行难的问题,部分媒体在利益驱动下,存在打擦边球的行为。“限娱令”施行效果取决于执行力,应真正起到规范行业行为,而非清理节目形式的作用,否则只会走入越“限娱”,媒体变通花

样越多的怪圈。

三、强化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媒体之所以对泛娱乐化趋之若鹜,根本原因是盲目地迎合受众需要,追逐利润。针对这种职业品格的缺失,解决之道在于强化媒体的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意识,确立服务公众的取向。正如黄旦先生所言,这种服务应不是以自己利益为基础,也不是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want),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need)。⑩媒体应自觉从维护社会共同文化记忆和基本价值规范的立场出发,对具有神圣性特点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等题材保持一种敬畏,对侮辱女性、炫丑现象、宣扬扭曲的价值观等内容予以抵制。

注释:

①陈原:《界限模糊已成娱乐之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0日,第19版

②孙立群:《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4日,第6版

③白剑峰:《“戏说”健康就是亵渎生命》,《人民日报》,2010年5月20日,第19版

④吕怡然:《严肃新闻岂能娱乐化》,《文汇报》,2004年3月24日

⑤肖鹰:《以丑为尚挑战审美底线》,《人民日报》,2013年7月11日,第24版

⑥正英:《拜托同行,请勿将女性话题娱乐化》,《中国

妇女报》,2006年3月11日,第5版

⑦【美】希伦?A?洛厄里等著,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⑧⑨【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7页

⑩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浅谈媒介娱乐化及其影响

NEWSWORLD 《新闻世界》 科技进步带来了让人欢呼的“读图时代”: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印刷术所带来的“读”的信息接收途径,而更加习惯于由图片、画面等所带来的“看”的视觉冲击力。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变得轻松、愉快,不需要受众作过多的思考,连原本一些严肃性新闻也加入了这股娱乐化的热潮,整个媒介充斥着娱乐的欢歌。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对媒介娱乐化的现象充满了忧虑与批评。诚然,对于媒介娱乐化现象迅速发展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在看清楚媒介娱乐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从辩证的角度看,媒介娱乐虽然“麻醉”了大众,也为他们衔来了“橄榄枝”。 一、媒介娱乐化的“麻醉”性 愈演愈烈的大众媒介娱乐化风潮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早在波兹曼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展开强烈的批判之前,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就提出了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说———麻醉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娱乐节目以来,以报纸、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开始了一次栏目内容的大换血,娱乐成分的比重不断增加,严肃性的内容则呈减少的趋势。在媒介娱乐倡导的所谓“感官文化”的刺激下,大众没有了深入思考的时间,这与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积淀而形成的审美能力是背道而驰的。在娱乐快餐面前,审美和艺术似乎成为了虚幻的东西,人们需要的是简单快捷、无需思考的娱乐元素。没有人拒绝这种快乐的“麻醉”,没有人在意报纸上的大幅图片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人质疑电视所制造的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环境,人们习惯于支离破碎的“点式”的注意力,连点成线的逻 辑思维能力便退化了。 从传播者的角度,也能看出媒介娱乐麻醉作用的影响,即媒介娱乐削弱了媒体的责任感与公信力。为了迎合受众对于娱乐的狂热追求,媒体选择将娱乐成分不断放大。重大报道和深入评论的内容少了,故事化的软性新闻多了;严肃性的话语少了,煽情而吸引眼球的字眼多了;正统的新闻节目、谈话节目、评论节目少了,与暴力、色情、八卦、琐碎沾边的“法制新闻”、“娱乐新闻”、“超级访谈”占据了报纸的头版、电视的黄金时段和各门户网站的首页。这种以利益为最终目的,以刺激受众视觉和听觉感官为手段的制作方式,背离了媒体环境监视的职责,媒体的公信力也受到影响。 二、大众媒介的“橄榄枝”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媒介娱乐化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休闲方式。一种现象能够存在并发展几十年,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不看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媒介的娱乐化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普及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介娱乐具有简单易懂、轻松愉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许多媒体利用娱乐元素制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节目或栏目,掀起了“访谈热”、“养生热”等等,收视率居高不下。因此,尽管媒介娱乐常常让人联想到煽情、暴力、性等,但也起到了普及常识的作用,与深奥难懂、充满逻辑性的理论书籍相比,一个知识水平一般的人更愿意选择轻松娱乐的方式接受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普及,就像递到手上的橄榄枝,温和而让人愉快。 其次,媒介娱乐还具有化解社会矛盾 的作用。这方面的功能是与其消极影响———麻醉作用相辅相成的。媒介提供的娱乐方式之所以让人乐于接受,是因为它的平和轻松,人们在这种充满娱乐的拟态环境下放松了原本紧张的情绪,集中于矛盾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 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媒介娱乐化现象 在评价媒介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它的正面意义。媒介娱乐不是魔鬼,在“读图时代”不断深化的今天,娱乐的意义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人们的生活需要娱乐,也需要大众媒介传播这种娱乐,过分为媒介娱乐化焦虑,甚至谈娱乐色变,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媒介娱乐正面功能的发挥,也应当注意“度”的把握,防止其演变为“娱乐霸权”而成为新的控制形式。 媒介娱乐既不应泛化,也不应妖魔化。大众不应该放弃思考的权利,也不要割舍娱乐所带来的满足感;媒体不能为了利益而不顾责任感,也不必将自身变成机械传播信息的机器。“读图时代”既需要“橄榄枝”,也要防“麻醉剂”。■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邵志择:《新闻学概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③文然、任勇胜,《当下中国出版娱乐化现象解析》[J].《中国图书评论》,2006(5) ④宋妍,《十年媒介娱乐文化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J].《新闻大学》,2008(3)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责编:姚少宝 浅谈媒介娱乐化及其影响 ■佟彧 【摘要】本文从辩证的角度,探讨了读图时代下的媒介娱乐的正负功能,揭示了其普及大众文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正面社会功能以及降低大众审美能力、思维连贯性和削弱媒体责任感、公信力的负面功能。 【关键词】媒介娱乐正面功能负面功能 学子论文选登 138

从策划角度分析电视栏目制作的泛娱乐化需求——以真人秀节目为例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3) 1 当前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泛娱乐化”化的现象及危害 (4) 1.1 电视节目中“泛娱乐化”现象 (5) 1.2 “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弊端 (6) 2 迷失在泛娱乐化需求下的真人秀节目生态 (7) 2.1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8) 2.2 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幕后推手 (10) 3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导向思维与底线原则 (11) 3.1 真人秀节目制作者的导向思维 (12) 3.2 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底线原则 (13) 4真人秀“泛娱乐化”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14) 4.1 机制层面的呼吁 (15) 4.2 策划层面的解决策略 (16)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摘要 伴随时代的进步,我国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在内容生产领域,综艺真人秀节目风生水起,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不可忽视的“泛娱乐化”现象。音乐选秀类、亲子互动类等等类型节目大量涌入观众视野,在缺少内容创新的前提下,制作手法乏善可陈,如出一辙,很多节目更是片面迎合低级口味,“泛娱乐化”成为电视文化的主潮流。任由这样的萎靡之风占据电视媒体的舞台,必然弱化电视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给传媒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从真人秀节目策划角度出发,对“泛娱乐”现象进行集中探讨,进而思考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能早日回到正轨。 关键词:泛娱乐;真人秀;策划

文艺娱乐类节目

第七章文艺娱乐类节目 第一节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特性和类型 一、文艺娱乐类节目的定义与特性 (一)定义:运用广播电视的技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声音和电视声画的表现形式,对各种各样的文艺娱乐样式进行加工、综合、再造和创造。 (二)特性: 1、兼容性(一切艺术样式,多层次内涵,丰富类型,内容题材等) 2、渗透性(地域广泛和受众广泛) 3、综合性(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综合,具有逼真性、实况性、假定性和仿真性等特性) 4、连续性(连续剧,系列剧) 二、电视文艺与广播文艺的差异 广播文艺是听觉艺术,电视文艺是视听艺术,其根本差异在于电视文艺比广播文艺多了一个图像因素,因派生出以下三点差异: (一)兼容性不同 1、许多视觉艺术作品,只能通过电视文艺来传播。 2、电视以音画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比广播文艺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 3、电视不仅可以传播传统艺术,创造新的艺术样式,而且还能兼容某些亚艺术品种。(二)确定性不同 广播文艺在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电视确定性程度要相对强一些。(三)刺激度不同 电视刺激度强,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同内容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播放。 三、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类型 (一)直播节目类型:取自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只做简单的编排组合,或者不做剪辑而直接播出的节目。 1、音乐节目如:音乐之声《全球流行音乐金榜》 2、戏曲节目如:戏曲频道《名段欣赏》 3、曲艺节目如:CCTV3《曲苑杂坛》 4、舞蹈节目如:CCTV3《舞蹈世界》 5、文学节目如中华之声《诗文赏析》 6、电视小品如黑龙江电视台《本山快乐营》 7、文艺专栏如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 8、综合性文艺节目 如CCTV《春晚》 (二)加工节目类型 把其他样式的文艺节目作较大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 1、电影录音剪辑 在广播文艺中,往往采用录音剪辑的方式来处理电影这类视听综合的艺术作品,这是中国广播工作者的创造(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一样式)。后来,又生发出话剧录音剪辑、歌剧录音剪辑、戏曲录音剪辑、电视剧录音剪辑等姊妹样式。 2、MTV(音乐电视) 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以画面语言为烘托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审美感的电视艺术片种。如:CCTV3《中国音乐电视》

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录 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2 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3 前言-----------------------------------------------------------------------------------------4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5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6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取得了长足发展-----------------------------------------6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诸多问题-------------------------------------------10 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问题存在的原因-------------------------------------------13 (一)旧时的传媒体制阻碍了娱乐节目的创新----------------------------------13 (二)“收视率至上”影响节目质量-----------------------------------------------13 (三)传统文化与后现主义文化影响节目内容----------------------------------14(四)电视人追逐利润导致节目缺少内涵----------------------------------------15 (五)受众的多变导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多变----------------------------------15 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趋势-------------------------------------------------16 (一)寓教于乐,绿色娱乐----------------------------------------------------------16(二)以创新为主,借鉴为辅-------------------------------------------------------16 (三)提高传播的文化内涵和格调-------------------------------------------------17(四)满足受众的需要与引导受众进步相结合----------------------------------17结束语------------------------------------------------------------------------------------18 参考文献---------------------------------------------------------------------------------18 致谢辞------------------------------------------------------------------------------------20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成因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表现和成因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在这里,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所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就是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为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就我国现有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娱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二是逐渐蔓延到其他类型节目中。从文化咨询到访谈节目娱乐化,从文艺节目娱乐化到科技节目娱乐化,甚至发展到最严肃的新闻也开始娱乐化包装。电视娱乐化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其在节目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狂欢时代。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和问题有: (一)内容庸俗化、文化内涵弱化、格调不髙、低俗媚俗 过度娱乐化的编排者刻意排斥高雅文化,用粗俗露骨的语言以及动作去编排录制节目,其目的明显是为了博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例如与性有关的话题也在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黄色笑话、具有隐含性的性词语频出。2003年被叫停的湖南娱乐频道的天气播报节目《星气象》,由着艳装的“星姐”躺在沙发上主持,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色情报天气”的争论。 (二)感知肤浅化、立意和主旨导向错误 娱乐节目不同于一般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只需给观众带来感性层次上的浅表性认识与思考即可,因此为了迎合各个层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它允许一定程度的肤浅化。作为公共媒体,其节目内容的传播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选择传播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呈现,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指引,可以称之为一种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因此,高雅的娱乐文化不仅影响媒体自己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中国的电视传媒在娱乐化的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就是娱乐内容传播的肤浅化。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某些相亲类选秀节目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等拜金言论及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念在荧屏上堂而皇之的宣扬。由此暴露出来的泛娱乐化语境下电视文化生态的困境,还是应当引起媒体对于媒体责任、媒体伦理的警觉和反思。 (三)形式雷同化、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可供人们消遣的节目,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日渐增强的压力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是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都是抄袭他者的仿制品,没有太多的创意,不仅不能使观众缓解自身的压力,反而还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就当前国内的娱乐节目来说,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娱乐化节目以高收视率打开市场,紧接着就会有许多相类似的节目群起而效之。有学者总结了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模仿路径:“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而其“泛娱乐化”的特质必然导致传统舆论管控及引导的话语权面临空前挑战。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对此进行反思,探索推进思政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媒体的发展,社会步入了自媒体时代。交互性强、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的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迅速构建自己的社交空间,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转变价值观念。面对自媒体,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观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均处境被动,往往会逐渐被边缘化,因而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学情变化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就成为后期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思政课堂呈现出一种倾向——“泛娱乐化”,这种现象反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尤其严重。 1、课堂主体“泛娱乐化” 自媒体的发展表面上提升了人的主体性,接受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由自己决定,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自媒体信息制造和传播者的制约和影响。随着资本逐利性等价值的影响,当前的自媒体本身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信息接受和传播中优先选择娱乐化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当前的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受网络信息导向的可能性远高于90前学生。另一方面,当前自媒体信息中充斥着泛娱乐化等负面信息,如对红色经典、革命先烈的恶搞,使得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对政治开始冷漠,不去关心意识形态领域,不去关心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实施情况,不去关心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一切以娱乐化为中心,扭曲了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课堂内容“泛娱乐化” 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变化,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多院校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思政课变得生动,由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加强了。但又由于为追求学生的兴趣点而选取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统编思政课教材的逻辑科学性,甚至在有些院校课堂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和教材相违背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教学事故。这种随意编排的教学内容,重点是为了学生评议分高些,迎合一些学生的低级趣味,失去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思政课作为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渠道的意义。

媒体传播的娱乐化与媚俗化

媒体传播的娱乐化与媚俗化 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是指媒体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即:媒体为迎合广大受众的视听心理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弱化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此外,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还意味着媒体的跟风传播行为,即:媒体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通常要考虑大多数媒介的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潮流之中。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里,传媒的媚俗化传播随处可见: 1、报刊、杂志追求轻松娱乐的新式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成为争夺读者 眼球的常规武器。报纸每天必不可少的登载内容就是凶杀案,自杀,暴力斗殴,而杂志都是以大版大版的美女图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貌似只有这样,报纸才算如实记载了新闻,杂志才有可读性。 2、影视上则盛行戏说风、娱乐风。《宫心计》、《大清后宫》、《美人心计》、 《杨贵妃秘史》等宫廷剧演一部火一部,收视率之高令人咂舌;《三国演义》被重拍,加入了更多时尚、娱乐元素;《西游记》则以妖精们的香艳出浴图来博得大家的注意。《熊猫大侠》、《越光宝盒》等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靠谱,主人公一个比一个傻,情节“雷”人,骂名滔天却不妨碍其票房飙升。 3、各种综艺节目更是把娱乐大众作为了节目的唯一宗旨:谈话类节目在媚俗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嘉宾的身高、体重、生活隐私成了主持人谈论的最好话题。消闲娱乐是广播电视的重要功能,各种演播室娱乐节目、晚会节目、竞猜节目,为娱乐而娱乐,光声电手段花样翻新,故弄玄虚,出洋相、捉弄人……另类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彼此的抨击、对骂,选秀节目“快男”中“伪娘”刘著的“娇艳欲滴”更是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刺激人们的神经。 4、而网络红上“兽兽”“凤姐”“犀利哥”“伪娘”刘著“富二代”刘云 超受到媒体的“热炒”。“兽兽”在其艳照曝光、丑闻被传出以后,身价反而大涨,如今其排场直逼一线明星;超市收银员“凤姐”在其令国人“呕吐”的同时却也受到了媒体的“热捧”,被请去做访谈,上电视、上报纸,出场费已直逼万元;而“犀利哥”则被人请去当模特,不过他在工作三天后觉得无法胜任而离开。 媒体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出现原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同样,传媒媚俗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

浅谈媒介的过度娱乐化及应对_徐珍珍

2012年第10 期 一、娱乐的合理性 晨起,我们用看广告时经过比较而选择的牙膏牙刷洗面奶进行洗漱,热爱音乐的人们或许会在这个时候放一段轻柔或激昂的音乐。边看报纸电视边吃早餐,了解最新信息,如天气预报。上班的途中会看到无数的路牌广告,甚至我们所坐的公交车座椅上都贴了治疗脱发的小广告。到了公司,我们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中途会接到电话并打出电话。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视电脑,看电视剧电影,逛论坛聊QQ。夜深了,我们入睡。 这是一个媒介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又依靠媒介进行。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从泾渭分明到融为一体。这意味着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第二媒介时代”到来了,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本质特征在于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因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了媒介公民。媒介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早些年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已经实现,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在媒介时代已成为默认的真实环境。 当社会被媒介以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所包围时,学者们提出了担忧和警示。1985年波兹曼发表了《娱乐至死》一文,一经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近些年,学者纷纷引用《娱乐至死》的观点,针砭当今中国社会的娱乐化现象。不可否认,娱乐化确实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写作背景是美国社会,引用它的论点批判中国的社会现象, 有颇多不合理之处。 波兹曼指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电视 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 内容都是通过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纵观 全书,可以看出“娱乐”在波兹曼的观点 里是美国社会问题的源头。然而在这个由 媒介操纵的社会里,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 成了真实环境,那么真实环境中的“娱 乐”一词在拟态的真实环境中就需要改进 定义。百度百科中对“娱乐”一词的定义 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者自己与 他人的技巧给予受众愉悦,带有一定启发 性的活动。很显然,这是在传统环境中所 作的定义。媒介时代,被波兹曼认为是娱 乐的美国电视大选、《圣经》改成电影等 现象在某种程度并不是娱乐,不过是换了 一种呈现方式。传统的真实环境中,美国 大选应该是竞选者与选民面对面的演讲, 拉取选票。《圣经》应该是一本装帧精致 的书,教徒捧着它虔诚地祷告。换一种呈 现方式后,美国竞选除了美国人,世界各 地都可以看见。《圣经》也传播到了世界 各地,非教徒也可以了解其中的故事。当 娱乐可以带来信息共享时,波兹曼在《娱 乐至死》中的描述,如“一切公共话语都 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 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甚至是 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 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 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观点明显有其 不足之处。 二、过度娱乐化的应对举措 与传统的娱乐定义相对应的是媒介 时代的娱乐定义:媒介传递信息时便于受 众最大程度接收信息而采取的一种呈现 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合 理性,需要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个方面考 虑。 首先,传媒产业竞争激烈,为了生存 和发展就需要获取经济效益。传媒时代, 注意力经济是重点追求的对象,这使得传 媒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 的注意力上。如何让受众在众多的媒体中 选中自己,传媒改变了呈现方式:用轻松 风趣代替严肃死板,用图片代替文字,用 综艺娱乐节目代替宣传说教节目。这种呈 现方式对受众口味,获取了受众注意力, 自然就有了经济效益。 另外,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信息大 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却有了难 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频道,几百份 报纸以及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等待选择。同 时,受众在工作学习中肩负着巨大的压 力,因此在选择信息时倾向那些能带来身 心愉悦缓解压力的信息。这类信息自然不 是严肃死板的时政新闻。 媒体定位于严肃还是娱乐,定位于受 众心理还是其他,都需要媒体进行决策。 过度娱乐化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它源自媒体过度迎合受众心理,片面追求 经济效益。以湖南卫视为例,自“超级女 声”开始,湖南卫视便倾向打造一个娱乐 化的媒体。每年一度的“超女”“快女”,吸 ○徐珍珍 浅谈媒介的过度娱乐化及应对 【摘要】娱乐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其的过度娱乐化带来了一些问题,应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寻找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众传媒过度娱乐应对措施 180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娱乐文化论文)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娱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随着“娱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关于“泛娱乐化”的讨论愈加热烈,并且比较集中于大众传媒领域,其中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是被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于社会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关键词】娱乐泛娱乐化电视节目社会功能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表征 近些年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占据了各个电视台栏目内容的很大比重;二是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主持风格等各方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1] 前者的典型代表如以“快乐中国”为口号的湖南卫视,索性定位以娱乐为主打,一边十分注重对“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综艺娱乐节目的投入和推广,一边又不断推出“天天向上”、“给力星期天”等新生娱乐节目,甚至达到了几乎每晚黄金时段都有一档娱乐节目的程度;“超女”“快男”更是掀起了国内电视选秀的狂潮,成为了近几年电视娱乐的重头戏。后者如“百家讲坛”引发的“讲坛热”,文学经典、传统文化或者其它专业领域的内容经由电视节目娱乐化地传达给观众;新闻类节目也在选材、编排和主持风格上愈显娱乐化,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重庆卫视的“天天630”等;另外,诸多的法制类、探秘类节目也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化叙述显示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总之,从前电视节目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分工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态势,而愈发倾向“泛娱乐化”。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目前看来,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这样的倾向对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对其受众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正向社会功能 1、帮助公众疏通情绪 “娱乐”原本就是电视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同其它媒体一样,主要充当着宣传教化的工具,市场化以后,其娱乐的功能才迅速地显现出来。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对娱乐有着天然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娱乐更是人们在压抑的现实中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2]近年来虽然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但是从整个社会阶层来看,电视仍然是受众面积最广的媒介。如果人们在度过劳累不堪的一天之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仍然是一些冷冰冰的新闻信息或者枯燥的说教,那么,他们压抑的情绪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相反,电视成为人们情绪释放的出口。比如,高中生承受着高考的重压,他们通过周六晚一个多小时的“快乐大本营”得到不错的调节放松,而这样的中学生绝不在少数。 人都有情感传播与心灵交流的需求,电视传媒很大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尤其是娱乐化倾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极力地揣摩着公众的情感需求、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愿望,对人们的情绪起到了表达、疏通的作用。 2、推进“精英文化”普及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姓名:刘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2010级网络新闻班2010050261) 指导老师: 摘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1】”。翻开一些报纸杂志,《网络色狼求色劫财》、《激情相约约来警察》、《漂亮女教师卖身救弟》之类的噱头充斥版面。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的娱乐性新闻节目。对于媒介内容“泛娱乐化”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的关注。2004年,《南方周末》【2】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我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 (一)媒体,新闻内容人性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

广播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策划

1、什么是电视策划?——界定 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分类: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道形象包装与推广以及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他们是电视台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思考的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 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定位、宗旨的构思,以及在这些明确的前提下由创作者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 他们是帮助具体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群,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现实的。 2、电视策划:节目-栏目-频道 节目精品化 栏目个性化 频道专业化 3、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 (1)选题策划:

新鲜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传播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媒体实力的体现,抢第一时间。 典型性:发掘新闻内涵,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独家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可操性:任何策划得具备可行性(内:人财物/外:政策,社会,自然环境)(2)采访策划; 短新闻采访中: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策划和应变能力。 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是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形态。摄像机的介入,让摄像机具有了某种主体意识。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调查等等。 从策划角度来说,需要采访记者具备四种意识: 1.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镜头代表假象的公众视点。 换位,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要求采访记者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 换位也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采访记者在每一次发问时,要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 2、无知意识 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中,无知意识束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记者保持一颗“大智若愚”的心,才能不为假象干扰。 其次,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设计问题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目前,媒体泛娱乐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现象,是新闻界急需应对的紧迫问题。有学者指出,娱乐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万万不可娱乐,似乎也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娱乐的界限还极其模糊。①而只有界定清楚何者不能娱乐化,才能对泛娱乐化现象予以有效遏制。那么,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不宜泛娱乐化的六种题材 在此,我将不宜泛娱乐化但实践中又被过度娱乐化的题材归纳为六种: 一是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讲史传统,对历史题材的热爱也催生了媒体创作的热情。比如宫廷剧、戏说剧和穿越剧等炙手可热,各类戏说题材图书泛滥。但这些创作泥沙俱下,一些泛娱乐化的作品夹杂其中。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以通俗化讲史而出名的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非专业写手、娱乐化写法占据天下,不仅容易把学术庸俗化,而且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② 二是红色和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题材和革命题材一直是电视、电影创作的热点。不过在近来的创作中,泛娱乐化趋

向越来越严重,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泛滥的抗日剧充斥荧屏。比如电视剧《抗日奇侠》,标榜另辟蹊径将“抗日”与“武侠”合二为一,但实际上,电视剧血腥、暴力、奇幻、武侠化的风格,已经突破了艺术夸张的正常限度,成为所谓“雷剧”、“神剧”的代表。 三是人类生命价值的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尊重生命价值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对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和漠视,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白剑峰曾经指出,随着养生热升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谬种流传,怪论连篇。人命关天,健康无价。“戏说”健康,其实就是亵渎生命,或者说是拿生命开玩笑。③ 四是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关系百姓疾苦,时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泛滥,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也出现娱乐化的苗头。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早在2004年,《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先生针对当时媒体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泛娱乐化炒作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媒体”不是“媚体”,媒体追求亲民性与可读性不能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画等号,媒体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良心。④ 五是丑恶现象和扭曲的价值观。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予以批判的丑恶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反而成

媒介娱乐化的现象研究_从批判的视角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270887.html, 344 2011.03 2011年 第03期 媒介娱乐化的现象研究——从批判的视角 文/陈簌雪 摘 要: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趋势,而其发展也随着媒介文本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将从批判的视角对媒介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作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关键词:媒介;娱乐化;媒介批判 中图分类号:G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44-02 忽视了新闻社会效益,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受众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做到两者兼顾。 二、媒体联动的前进方向 实践证明,多媒体联动报道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抓准时机,精选选题。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值得进行联动报道的。那么,究竟何时进行联动报道合适呢?这就需要媒体记者能抓准时机,精选选题了。正因为媒体联动有“铺天盖地”似的攻势,因此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可能引发的社会效益。首先选题要慎重,避免小题大做,影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另外不宜联动过渡,如果天天都“轰动效益”,受众对于这种形式就会失去新鲜感,媒体反而会落入尴尬境地。 其次,要分工合作,各具特色。联动报道不是简单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样的报道会使受众产生厌烦心理和审美疲劳。只有各媒体“扬独家优势、表独特观点”,才能推动联动报道的深入展开,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当然,由于新闻事实有限,各媒体在报道事件本身的时候,不可能有更多的本质区别,创新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 最后,要资源共享,做大做强。面对当今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联动报道给参与报道的各家媒体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然而共享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联动报道的效果。这里要说明的是,资源共享并不会削弱媒体自身的竞争力,相反会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报纸可以安排专版介绍相关 知识,发挥各界人士的观点和看法;广播可以设立听众热线让百姓发表意见;电视可以组织论坛邀请嘉宾畅谈。 综合分析上述情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趋于理性,媒体联动正在逐渐成为媒体宣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媒体联动的潜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直面这样一个趋势,除了具备充分的业务能力,还需充分明确受众的心理需求,并积极投身到媒体联动的浪潮中去。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受众的心理也处在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所以在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媒体人应该对受众新的心理需求有更加全面、明确的把握。当然,要使媒体联动从较低层次的重复摘录走向较高层次的“二度”开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需要所有媒体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陈璐霞(1987—),女,汉族,江西省全南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肖菁(1987—),女,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媒介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文科,胡蓓蓓.“话题时代”媒体联动传播效应分析[J].现代传播.2007,2.[5]吴晓波.媒体联动的新闻学思考[J].新闻实践.1999,2. 一、娱乐化的媒介文本分析环境的变化 媒介文本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中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之一。根据菲斯克的看法,如果一个媒介文本的话语符合人们在特定时间里去阐释他们社会体验的方式,那么,该文本就会流行起来。这时我们通常会把媒介文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会不加批判地看待它们。但是一旦一个文本与不能受众产生共鸣,它就不会流行开来。而一个文本要想流行开来,其寓意必须适合受众理解他们的社会体验所使用的话语。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把文本视为一种商品,它也是存在于语境当中的。这种语境被看作为社会性语境,被视为社会性成规的一部分,会对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和方式产生影响。 社会语境的悄然嬗变为资讯娱乐化的抬头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社会进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语言观都在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功利主义,从崇高唯美到崇尚世俗,从集体狂欢到个性张扬,一切的变革都以感性的形式凸显出来。文本在这种社会语境中,也随之充斥着娱乐的喧嚣和个体的声音,“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趋向于个人化和平民化”。这样,物质化、平面 化的价值追求使理智批判开始遁入叙述和表现的幕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表达意愿、思考社会的替代方式。加之新媒介更加的强调用户的互动性、话语的自由、定位的个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借助媒介文本来释放情感,资讯的情绪化传播也随之而来。 二、媒介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一)新媒介提供娱乐 在批判学派中,“功能”的理论和“社会文化”观点,都同意传统学派的“使用与满足”之说,认为受众的“问题”和“需要”总是由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决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的需求机制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在传统媒介时代,主动权是掌握在受众手上,“受众本应有自己对大众文化和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价值性受到了工具理性的挑战,受众的真实需求和虚假幻求越来越模糊”。“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王一童?万新蕊?杨一鑫 摘一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自媒体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用户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方向与监管了解程度?发现大多数用户比较关注内容本身?而不关注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传播价值与影响?不过大多数的用户都认为现阶段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不够?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综合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议自媒体在发展时提高传播者素质要求?保证其专业性?更新传播方式?降低自媒体的封闭性?形成私密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的传播空间?同时?建立层层把关制度?加强信息的筛选管控?以此为自媒体发展构建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方向?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30-02 一一一二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媒体自2003年开始发展以来?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从美国的FaceBook到中国的微信二微博二百度贴吧?其中以微信平台发展得最为火热?甚至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自媒体具有平民个性化?操作门槛低?交互强传播快等明显特点?这些特点令其具有了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能够通过 六度理论 与病毒式的传播?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规模无限地放大?越来越多的人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自媒体上?但是人有千姿百态?就导致了自媒体的良莠不齐?信息可信度低?更是存在法律不规范的严重问题?因为现在国民素质并不统一?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自媒体平台来传播不良信息及进行网络诈骗?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一下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从中找出关键问题?从而为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想法?为更好的网络管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参考相关的文献?研究现有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在知网二国家科技部网站等检索研究国内外自媒体发展分析的文献作为后续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研究:对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自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及覆盖面? 二二文献调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 WeMedia(自媒体) 研究报告?里面对 WeMedia(自媒体) 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 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二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 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而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传统媒体行业受到冲击?因此?在这自媒体井喷时代?传统媒体行业该如何发展?自媒体行业这股潮水又将涌向何方?是我们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种个体提供信息生产二积累二共享二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博客二微博二SNS社区二个人主页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用户量和传播效果上占据了强大优势?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和消息发布平台逐渐发展成为舆论监督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公众利用其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甚至左右热点公共事件走向?让人不禁感叹自媒体舆论监督时代已经到来?而自媒体舆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媒体舆论监督的散点化特征?自媒体为公众搭建了监督社会的 零中介 舆论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作为信息发布者在自媒体上发表言论二监督社会?成为自媒体的 新闻发言人 ? 自媒体舆论监督的非理性特征?自媒体对于公众?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传播主体来源广泛性的特点?自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监督更为真实和全面?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但同时?这些特点又给自媒体舆论监督带来了自由化的负面影响?由于可控性差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一些自媒体传播主体出现意见表达过激或失控?利用舆论监督之名散布谣言二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以及人身攻击?以至于触及法律底线?使自媒体舆论监督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特征? 此外?自媒体中商业化和娱乐化元素过多也对自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专业媒体通常会根据运营和迎合大众审美情趣的需要?把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的输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种类更加多元?受众在这个平台既可以关注公共事件?也可以利用其进行营销活动?亦可以传播娱乐信息?这类信息在自媒体信息中大量存在?无形中稀释了很多本该在自媒体场域里被关注的舆论监督信息(2012?吴雨荣)? 因此应该研究如何对自媒体舆论进行有效监管?打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 三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在阅读自媒体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小组成员设计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6题?自媒体使用目的测评4题?自媒体使用因素测评5题?自媒体监管方法研究4题?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电子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问卷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一调查样本信息表 调查样本人数合计性别 男125 女165290年龄 10 19岁50 20 29岁156 30 39岁43 40岁及以上41 290 是否媒体 从业人员 是14 否276290 工作单位性质 学生140 企事业单位员工67 政府工作人员32 其他51 290 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