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生态功能区划
三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三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三政发…2009‟28号《三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评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六月三日三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1 —三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二○○九年四月— 2 —目录一、规划总论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的重要意义 (6)(三)规划依据 (8)(四)规划范围及期限 (10)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10)(一)基本概况 (10)(二)建设有利条件 (11)(三)农业主导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14)(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6)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7)(一)指导思想 (17)(二)基本原则 (18)(三)总体思路 (19)(四)基本要求 (20)(五)发展目标 (22)四、现代农业功能分区与区域发展 (25)(一)东部沿海蓝色渔业区 (26)(二)中部平原高效农业区 (27)(三)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农业区 (28)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9)(一)重点发展主导优势产业 (29)(二)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 (39)(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 (40)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42)— 3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42)(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43)(三)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45)(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6)(五)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48)(六)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49)(七)社会化服务体系 (50)(八)动植物病害防控体系 (51)七、着力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52)(一)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52)(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52)(三)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 (53)(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3)(五)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53)(六)现代农业产业配套工程 (53)八、强化现代农业政策与保障措施 (59)(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实施 (59)(二)建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长效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61)(三)加快农业机制与体制创新,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63)(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夯实基础 (66)(五)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9)— 4 —一、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更为发达的一个农业新阶段,它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确保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技术装备为支撑,广泛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是由多元化和多功能产业形态构成的产业体系。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前言在三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新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为加快滨海新城发展步伐,三门县建设规划局会同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和《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年)》。
在以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为有效指导滨海新城实施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承担《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滨海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4.《三门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5.《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6.国家相关规范及浙江省台州市相关地方法规及技术规定。
7.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二、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启动区是三门县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滨海新城未来的走向。
规划必须按照《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分用地功能,深化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内容,特别要使涉及公共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启动区成为滨海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保障公共利益原则——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使用和开发的依据,也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公共政策。
因此本规划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明确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权力和义务,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控制和引导。
3.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规划在落实地方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如集约利用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
三门心湖国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浙江元创橡胶履带有限公司年产10万条橡胶履带系列产品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浙江元创橡胶履带有限公司年产10万条橡胶履带系列产品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位于浙江省三门县海游镇沙田洋(工业集聚区),总投资:项目投资3500万元,资金自筹。
表 1 项目建设经济技术指标2、环境质量现状2.1大气环境质量为了解项目所在地附近大气现状,根据三门县环境监测站2009年对项目所在地附近空气进行的常规监测资料,现状常规指标监测值中SO2、NO2及PM10浓度均符合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超标率为0。
表明项目所在地附近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根据2010年3月11日~3月17日三门县环境监测站、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对本项目所在地及周边进行了环境监测。
本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中PM10、二氧化硫、非甲烷总烃、硫化氢等特征污染因子空气质量指数均小于1,表明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2.2声环境质量根据三门县环境监测站于2010年3月11日-3月12日在项目所在地昼间、夜间由企业厂界噪声现状监测,由监测结果可知,6个监测点昼间噪声均达到2类标准,夜间噪声也都能达到2类标准。
2.3海域环境质量根据三门县环境监测站2009年珠游溪的上叶桥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2009年度上叶桥断面水质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项目测值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符合水质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
3、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项目主要污染物年产生量和排放量汇总如下表。
表 2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汇总4、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4.1施工期:(1)环境空气:主要是扬尘、汽车尾气,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2)声环境:主要是施工机械噪声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噪声影响消失。
(3)地表水环境:施工期间开挖土石方或施工物料受雨水冲刷产生的含SS废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不会对周边水体造成一定影响。
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划文本. (5)第一章总则 (5)第一条规划战略定位 (5)第二条规划依据 (5)第三条规划原则 (7)第四条规划任务 (8)第五条规划范围 (8)第六条规划期限 (9)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控制指标 (9)第七条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 (9)第八条土地利用战略 (9)第九条县域发展目标 (9)第十条县域功能定位 (10)第十一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0)第十二条土地规划目标 (11)第十三条土地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11)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2)第十四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 (12)第十五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式 (12)第十六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3)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15)第十七条土地用途分区的划分 (15)第十八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15)第二十条一般农业发展区 (17)第二十一条林业用地区 (18)第二十二条城镇建设用地区 (19)第二十三条村镇建设用地区 (19)第二十四条风景旅游用地区 (20)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21)第二十五条规划目标 (21)第二十六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布局 (21)第二十七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22)第六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 (24)第二十八条规划目标 (24)第二十九条土地开发 (24)第三十条土地整理 (24)第三十一条土地复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25)第三十二条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 (25)第七章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 (26)第三十三条规划目标 (26)第三十四条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 (27)第三十五条村庄用地规划与布局 (29)第三十六条建设用地分区管制规制 (30)第三十七条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实施措施 (31)第八章基础设施用地规划与布局 (32)第三十八条铁路交通用地规划 (32)第三十九条公路交通用地规划 (33)第四十条港区水运交通用地规划 (36)第四十一条水利设施用地规划 (37)第四十二条电力能源设施用地规划 (37)第九章风景旅游用地规划 (38)第四十四条旅游用地规划布局 (38)第四十五条旅游用地重点建设项目 (39)第四十六条风景旅游用地保障措施 (39)第十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9)第四十七条规划目标 (39)第四十八条生态功能区划 (40)第四十九条生态功能区规划措施 (4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规划 (43)第五十条中心城区发展目标 (43)第五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3)第五十二条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43)第五十三条中心城区现状与规划人口 (44)第五十四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4)第五十五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44)第五十六条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 (45)第五十七条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47)第五十八条中心城区存量建设用地 (48)第五十九条中心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49)第六十条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则 (49)第十二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50)第六十一条规划指标分解原则 (50)第六十二条规划指标分解依据 (50)第六十三条规划指标分解方法 (51)第六十四条规划控制指标分解 (51)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54)第六十五条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54)第六十六条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55)第六十七条节约、集约化引导政策 (56)第十四章附则 (57)第六十八条附则说明 (57)第十五章规划附表 (58)附表1 三门县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58)附表2 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分配表 (58)附表3 三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9)附表4三门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61)附表5三门县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61)附表6三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面积汇总表 (62)附表7三门县新增建设用地地块面积登记表 (63)附表8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分配表 (63)附表9 新农村建设用地分乡镇指标分解 (64)附表10三门县标准农田现状保护面积表 (65)附表11三门县新一轮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分解 (66)附表12 三门县重点项目用地规划表(省级及省级以上) (67)附表13 三门县重点项目用地规划表(市级、县级) (68)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战略定位《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有关三门县的土地利用任务,并指导县域内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实现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三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三门分局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二O二一年五月前言“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是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
三门作为浙江“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开创三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精准对标,争当“重要窗口”排头兵。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高标准打赢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品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水平、污染防治能力和现代化治理体系“三大提升”,确保全县环境质量的持续稳步好转。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省、市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三门县全面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第一章“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1)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1)二、指标完成情况 (13)三、项目完成情况 (14)第二章“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15)一、机遇和挑战 (15)二、存在的问题 (17)第三章总体要求 (23)一、指导思想 (23)二、基本原则 (23)三、规划目标 (24)第四章主要任务 (30)4.1高质量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30)4.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33)4.3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 (36)4.4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43)4.5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环境保护 (50)4.6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控 (53)4.7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56)4.8加大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 (61)4.9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66)第五章重点工程 (73)第六章保障措施 (74)第一章“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三门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的部署,以美丽三门建设为总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争创美丽台州建设三门样板。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产业发展规划支撑服务体系前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前言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濒三门湾,南接临海,西枕天台,北邻宁海。
大陆海岸线长167公里,海域约481.7平方公里。
全县总面积为1510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40万。
三门是连接宁波、温州的大陆桥,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宁波机场、黄岩机场、北仑港、海门港距县城均在100公里之内;甬台温、上三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04国道、甬临省道、台州沿海大通道交汇境内;健跳港为天然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为省定台轮停泊点,健跳港区是台州港六大港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人民凭着永不屈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资源相对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工业兴县的道路。
202x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9000余家,其中国有和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68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2亿元;已经形成了橡胶、机电、化工、工艺品等四大支柱行业。
1978年~202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2x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万元。
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滨海新城建设,是三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三港三城”建-1中心区块,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
(二)确立滨海新城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1、三门乃至台州沿海城市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
2、近中期作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远期为三门县城至六敖、健跳城市组合创造条件,构筑滨海城市新区。
3、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
4、满足三门县城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各项设施用地与产业用地需求,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块。
三门县地表水资源评价报告
三门县地表水资源评价报告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对土地、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经济建设与水资源、水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大,水环境污染严重,三门县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三门湾畔,水资源利用率很低,因而有必要对三门县地表水资源进行详细的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便满足三门的滨海新城、沿赤工业园区、洞港工业园区、健跳工业园区的开发以及全县居民生活、工业用水的需求。
标签:水资源;三门县水库;报告1 区域概况1.1 自然地理三门县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三门湾畔,介于东径121°11′56″~121°43′48″,北纬28°05′19″~29°12′04″之间,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
东西宽52.65km,南北长40.5 km,总面积1072 km2(不包括海域面积),其中山丘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9.9%。
海岸线长167 km,海域约500 km2,沿海海屿69个,最大的岛屿蛇蟠岛面积14.9 km2。
三门县属浙东丘陵区,低山丘陵起伏连绵,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东北部为沿海平原,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岛屿众多。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三门县地貌的基本特征。
三门县由于地理位置,季风环流、地形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受大陆和海洋性气流交替控制,季风影响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屡有台风为害。
1.2 社会经济三门历史悠久。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六敖镇尖坑山和亭旁镇包家上坟墩、山根邵一带就已有人类居住。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属回浦县。
三国时属临海县。
西晋分属临海、宁海两县。
隋代复属临海县。
唐代复分属临海县、宁海县,以迄民国。
民国29年(1940),以宁海县东南部18个乡镇、临海县东北隅5个乡以及原南田县全部境域,置三门县。
县以三门湾而得名。
1949年2月17日成立县人民政府,海游镇为县政府所在地。
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目录前言 (2)一、开发背景与利用现状 (3)(一)开发背景 (3)(二)资源条件 (6)(三)利用现状 (9)(四)存在问题 (10)二、总体思路和岸线布局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开发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四)岸线布局 (14)三、产业发展导向 (26)(一)产业选择原则 (26)(二)产业发展重点 (27)(三)产业开发策略 (30)四、产业空间布局 (31)(一)总体布局 (31)(二)船舶修造业布局 (31)(三)港口公共码头布局 (32)(四)石化产业布局 (32)(五)电力工业布局 (33)(六)游艇旅游业布局 (33)(七)其他临港区块布局 (33)(八)渔业开发布局 (33)五、保障措施与建议 (34)(一)合理开发岸线,加强岸线管理 (34)(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 (34)(三)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能力 (35)(四)注重企业创新,集聚用好人才 (35)(五)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 (35)(六)注重安全保障,生产生活分离 (36)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前言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濒临三门湾,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有海游港、健跳港和浦坝港等港湾,滩涂资源丰富,岛屿星罗棋布。
三门共有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314.7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165公里。
本规划涉及岸线长157.9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19.0公里(其余38.9公里为蛇蟠、扩塘山等10个规划所涉岛屿的岸线)。
未规划的大陆岸线有以下四部分构成:一是水岙门大桥到海游大桥的7公里岸线;二是旗门港大周涂上游的5公里岸线;三是蛇蟠岛西北侧的9公里岸线;四是规划对列入2020年前围垦规划的滩涂做了拉直处理(减少了约30公里岸线)。
全县共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22个,岛礁面积28.3平方公里;已围涂面积达76平方公里,形成了猫头洋、健跳港、蛇蟠洋、海游港和旗门港等围垦区;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滩涂面积达140.0平方公里,是三门县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台州市生态功能区划
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台州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五月《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叶阿东成员:虞彦龙(市政府)章维建(市环保局)杨万利(市发改委)叶国敏(市经委)陈哲敏(市国土资源局)陈桂秋(市建设规划局)姚兆虹(市水利局)杨晓东(市农业局)王冬米(市林业局)厉有江(市海洋与渔业局)郑志军(市旅游局)颜辉武(市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章维建兼任办公室主任。
(台政办发[2006]185号)《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台州市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卢瑛莹(工程师)王莉红(副教授)王飞儿(副教授)编制人员:马恒(助理工程师)吴建(工程师)沈菲(工程师)张雍(助理工程师)审核:徐鹏炜(教授级高工)章维建(局长)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4)第三章污染物总量控制 (16)第四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 (22)第一节禁止准入区 (22)第二节限制准入区 (23)第三节重点准入区 (23)第四节优化准入区 (24)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26)附则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登记表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
通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第二条规划目的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设置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条规划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200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2006);《关于加强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意见》(2005);《浙江省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2002);《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台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台州市滩涂围垦规划》(2005-2020);《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台州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2007);台州市各部门相关规划等。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5)(一)自然环境状况 (5)(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11)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6)(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7)(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8)(四)自然灾害频繁 (19)(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20)(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21)(七)土地退化加速 (21)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23)(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23)(二)石漠化敏感性 (24)(三)生境敏感性 (24)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7)(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7)(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8)(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8)(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9)(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30)六、生态功能区划 (31)(一)分区方法 (31)(二)区划系统 (33)七、分区特征概述 (39)(一)生态区 (39)(二)生态亚区 (44)(三)生态功能区 (60)(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92)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101)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门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年)
共绘蓝图——《三门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纲要日期:2015-12-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三门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协调发展,合理指导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以及三门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即县域总体规划范围以及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
县域总体规划范围为三门县行政管辖范围,面积1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根据国土二调2013年更新数据,2013年底陆域面积为1106平方公里),海域?平方公里,岛礁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海游街道、海润街道、沙柳街道全域,以及三门铁路站场区块,三街道全域面积合计平方公里,三门铁路站场区块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总面积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次县域总体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2014~2020年(近期);2.2021~2030年(远期);第四条???????????规划原则1.先生态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先导综合分析县域基本农田、林地、水源地、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等生态人文要素,优先划定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后,对生态空间以外用地考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
2.先管制后利用——推进“多规”融合统一综合协调主体功能区划、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部门空间规划,统一三门县域国土空间空间管制划分,并明确相应管制要求,在县域层面统筹全域空间资源要素,推进各部门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
3.先质量后数量——注重城市发展质量注重从数量规模先导转向质量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以及用地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
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方案说明书
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方案说明书序 (2)回顾与解读:滨海新城建设背景 (3)一. 城市的背影 (3)二. 结构的制约 (4)三. 战略的选择 (5)定位与目标:三门湾时代的崛起 (5)一. 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6)1. 城市发展的延续性空间需求 (6)2. 城市发展的经营性需求 (8)3. 城市发展的潜在性需求 (10)4. 空间需求的阶段特征 (10)5. 空间需求的阶段规模预测 (11)二. 需求引导下的空间供给 (11)1. 县域空间供给比较 (11)2. 滨海新城空间供给分析 (12)3. 滨海新城空间供给时序 (13)4. 基于供需平衡的综合判断 (14)三. 为城市的滨海理想升起绿色的风帆 (14)1. 功能定位 (14)2. 发展目标 (14)总体发展战略:梯度推进,稳步拓展 (15)一. 动力机制 (15)1. 产业先行 (15)2. 设施带动 (15)3. 项目提升 (16)二. 产业发展 (16)1. 产业选择 (16)2. 产业布局 (16)三. 区域协调 (16)1. 中心城区 (17)2. 蛇蟠涂地区 (17)3. 六敖地区 (17)四. 生态保护 (17)五. 空间结构 (18)1. 发展模式选择 (18)2. 空间结构规划分析 (18)支撑系统建设:滨海新城规划蓝图 (18)一. 功能系统 (18)二. 公共设施系统 (19)三. 交通系统 (20)1. 总体发展思路:内外有别,快环慢环 (20)2. 对外联系 (20)3. 内部交通 (20)4. 步行系统 (21)5. 水上交通 (21)四. 绿化景观系统 (21)五. 生态保护系统 (22)1. 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保护控制规划图、意向图片) (22)2. 水系统与水循环(水体交换系统规划图) (22)3. 堤岸区划管理(岸线系统规划图+岸线断面) (22)六. 城市设计控制 (23)1. 整体意向的塑造 (23)2. 风貌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门县生态功能区划
第五十九条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31022D01)(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三门县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12.31平方公里。
该区是三门县县城所在地,工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规模企业数量较多并相对较为集中。
2005年小区COD排放总量为783.81吨,氨氮112.40吨。
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8家,年排放废水2146970吨,COD109.42吨,SO2569.608吨,产生固体废物11679吨,危险固废166吨。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化工、造纸、酒业、橡胶和电镀行业。
小区平均COD排放强度为1.38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为3.58千克/万元。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成,造成生活污染源比重较大。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为工业与城镇发展。
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类标准,珠游溪水环境质量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亭旁溪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头岙溪达到水质目标Ⅲ类标准。
到2010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72.18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氨氮控制在78.68吨,主要通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
合理布局工业,其中枫坑塘工业区面积3.33平方公里,只允许一类工业项目进入,主要以工艺品生产为主;西区和寺后工业小区面积分别为1.53平方公里和0.2亩,重点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配件。
(4)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4家化工企业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1吨以内,SO2控制在25吨以内。
加强工业污染物综合整治,橡胶企业应采用布袋除尘系统对粉尘进行收集,降低粉尘排放量。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对区内电镀企业,逐步实施搬迁,迁至三门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实行集中治污。
三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三门县环境保护牛三五力规划(征求意见二稿)三门县环境保护局二零一五年十月第一章工作回顾 (1)一、牛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1)二、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3)三、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完成情况4第二章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7)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7二、面临的发展形势7第三章十三五”环保规划总则 (9)一、指导思想9二、总体目标9三、指标目标9第四章主要任务 (12)一、抓好治水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12二、抓好治气工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19三、抓好治土工作,保护土壤环境质量22四、加强源头控制,稳定声与辐射环境24五、强化治污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6六、深化生态建设,发挥生态服务价值27七、加强风险防范,全力保障环境安全28八、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执法监管力度30第五章重点工程 (33)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3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4三、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5四、环境安全防范重点工程35五、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36六、环保能力建设重点工程36第六章保障措施 (38)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38二、加强环境法治,实施依法治污38三、加强信息公开,鼓励社会治理39四、完善经济政策,激发治污活力40五、加强技术支持,实施科学治污40附表三门县“十三五”环境环保重点工程清单 (42)第一章工作回顾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斗二五”期间,三门县以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污染行业整治、污染物减排、生态创建和执法监管等工作为抓手,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水环境整治工作有新亮点积极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出台〈〈三门县清洁水源行动计划》、〈〈三门县水环境治理中长期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三门县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实施方案》和〈〈三门县河长制方案》,建立河道河长制”和警长制”,先后实施清三河”、垃圾河歼灭月”和滑水行动”,全面完成省精三河”达标县创建工作。
浅析三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
浅析三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蔡晓明;孙志俊【摘要】三门县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根据三门县第1次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目前县域内各乡镇均有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措施体系、植物措施体系、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为主,预防监督管理贯穿其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全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在完善和巩固现有措施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治理现有水土流失和控制新增水土流失发生,为全县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综合措施;三门县【作者】蔡晓明;孙志俊【作者单位】三门县水利局,浙江三门 317100;三门县水利局,浙江三门 31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三门县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属于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具有降雨多而集中、暴雨强度大、地形起伏大、低山丘陵交错、人口密度高、水土流失严重等鲜明的南方红壤丘陵区环境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1-2]。
2010年09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1次水利普查的通知 (浙政发〔2010〕28号文件)》精神,三门县展开第1次水利普查,并于2012年03月完成了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
本文根据三门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结合南方红壤丘陵区环境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系统分析了全县水土保持措施类型、规模和数量,并对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县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 区域概况三门县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县域面积1510.00km2,其中陆域面积1072.00km2,海域面积481.70km2,岛礁28.30km2,下辖乡镇14个。
境内陆域以丘陵为主,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可分为西部低中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东部平原滩涂区及沿海岛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十九条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31022D01)(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三门县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12.31平方公里。
该区是三门县县城所在地,工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规模企业数量较多并相对较为集中。
2005年小区COD排放总量为783.81吨,氨氮112.40吨。
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8家,年排放废水2146970吨,COD109.42吨,SO2569.608吨,产生固体废物11679吨,危险固废166吨。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化工、造纸、酒业、橡胶和电镀行业。
小区平均COD排放强度为1.38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为3.58千克/万元。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成,造成生活污染源比重较大。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为工业与城镇发展。
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类标准,珠游溪水环境质量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亭旁溪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头岙溪达到水质目标Ⅲ类标准。
到2010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72.18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氨氮控制在78.68吨,主要通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
合理布局工业,其中枫坑塘工业区面积3.33平方公里,只允许一类工业项目进入,主要以工艺品生产为主;西区和寺后工业小区面积分别为1.53平方公里和0.2亩,重点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配件。
(4)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4家化工企业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1吨以内,SO2控制在25吨以内。
加强工业污染物综合整治,橡胶企业应采用布袋除尘系统对粉尘进行收集,降低粉尘排放量。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对区内电镀企业,逐步实施搬迁,迁至三门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实行集中治污。
区内医化企业要求整体搬迁至沿海工业城山后涂区块。
(5)功能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建设三门污水处理厂,其中城西区、老城区、大湖塘、枫坑塘和周围部分中心村污水经三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海游港,镇域其他村根据各村自然地形条件及生活用地布局等实际情况,采用分散处理方式,达标排放。
到201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
加快城镇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各个集镇公园、滨河绿化带、专业绿地和防护绿带,到201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
5.4.1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31022D01)(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三门县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12.31平方公里。
该区是三门县县城所在地,工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规模企业数量较多并相对较为集中。
2005年小区COD排放总量为783.81吨,氨氮112.40吨。
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8家,年排放废水2146970吨,COD109.42吨,SO2569.608吨,产生固体废物11679吨,危险固废166吨。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化工、造纸、酒业、橡胶和电镀行业。
小区平均COD排放强度为1.38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为3.58千克/万元。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成,造成生活污染源比重较大。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为工业与城镇发展。
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类标准,珠游溪水环境质量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亭旁溪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头岙溪达到水质目标Ⅲ类标准。
到2010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72.18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氨氮控制在78.68吨,主要通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
(3)功能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
合理布局工业,其中枫坑塘工业区面积3.33平方公里,只允许一类工业项目进入,主要以工艺品生产为主;西区和寺后工业小区面积分别为1.53平方公里和0.2亩,重点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配件。
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4家化工企业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1吨以内,SO2控制在25吨以内。
加强工业污染物综合整治,橡胶企业应采用布袋除尘系统对粉尘进行收集,降低粉尘排放量。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对区内电镀企业,逐步实施搬迁,迁至三门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实行集中治污。
区内医化企业要求整体搬迁至沿海工业城山后涂区块。
建设三门污水处理厂,其中城西区、老城区、大湖塘、枫坑塘和周围部分中心村污水经三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海游港,镇域其他村根据各村自然地形条件及生活用地布局等实际情况,采用分散处理方式,达标排放。
到201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
加快城镇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各个集镇公园、滨河绿化带、专业绿地和防护绿带,到201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第四十条珠游溪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21022B03)(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珠游溪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周边,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与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宽度约100米,面积约0.1Km2。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土壤侵蚀和酸雨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限制发展工业,禁止新增二、三类工业污染源;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4)污染控制措施城镇周边农村有条件的均将污水接入各城镇污水收集管道,集中处理和排放,边远村庄以村为单位,推广采用沼气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在适当区域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重要水体的养殖场进行搬迁。
(5)功能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强化河道管理,维护水域生态安全。
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5.2.3珠游溪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21022B03)(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珠游溪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周边,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与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宽度约100米,面积约0.1Km2。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土壤侵蚀和酸雨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3)功能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限制发展工业,禁止新增二、三类工业污染源;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污染控制:城镇周边农村有条件的均将污水接入各城镇污水收集管道,集中处理和排放,边远村庄以村为单位,推广采用沼气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在适当区域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重要水体的养殖场进行搬迁。
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强化河道管理,维护水域生态安全。
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第二十一条珠游溪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21022A01)(1)基本特征该区为三门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东至上洋路到龟山潭一线(以橡皮坝为界),南至光明路,西至湘山桥,北面湘山桥到龟山潭橡皮坝的珠游溪北岸50m为界,总面积1.2Km2。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环境污染极敏感。
水环境目标: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禁止一切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4)污染控制措施禁止在该区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限期拆除。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库区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饮用水源区水质监测与管理,建立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系统。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和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已出台的管理办法。
禁止新建和扩建与供水实施无关的一切建设项目。
严禁河道采砂。
加大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珠游溪两岸开发建设规模5.1.1珠游溪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21022A01)(1)基本特征该区为三门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东至上洋路到龟山潭一线(以橡皮坝为界),南至光明路,西至湘山桥,北面湘山桥到龟山潭橡皮坝的珠游溪北岸50m为界,总面积1.2Km2。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环境污染极敏感。
水环境目标: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禁止一切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和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已出台的管理办法。
禁止新建和扩建与供水实施无关的一切建设项目。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应限期拆除;严禁河道采砂。
加大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珠游溪两岸开发建设规模。
第三十八条西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21022B01)(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三门县西北部,包括沙柳镇、珠岙镇、高枧乡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海游镇的西部和亭旁镇的西部,总面积377.51 Km2。
区内无工业企业,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
2005年小区点源COD排放总量为146.4吨,氨氮10.04吨。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土壤侵蚀和酸雨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120.05吨,氨氮控制在7.53吨。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限制发展工业,禁止新增二、三类工业污染源;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