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之--椭球被平面截得的截面面积
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使用规定
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一、 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m12m 12m 122cos5(25Csin cos3(23Bsin cos (21Asin 603604P B B B B B B B B B L πb )))⎥⎦⎤-+--m 12m 12cos9(29Esin cos7(27Dsin B B B B B B )) (1)式中:a —椭球长半轴(单位:米),α—椭球扁率,b —椭球短半轴(单位:米)。
е²﹦(a ²﹣b ²)/a ²。
A ﹦1﹢(3/6)е²﹢(30/80)е4﹢(35/112)е6﹢(630/2304)е8。
B ﹦ (1/6)е²﹢(15/80)е4﹢(21/112)е6﹢(420/2304)е8。
C ﹦ (3/80)е4﹢ (7/112)е6﹢(180/2304)е8。
D ﹦ (1/112)е6﹢ (45/2304)е8。
E ﹦ (5/2304)е8。
ΔL —图幅东西图廓的经差(单位:分)。
(B 2﹣B 1)—图幅南北图廓的纬差(单位:弧度),Bm ﹦(B 1﹢B 2)/2。
二、椭球面上任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m12m 12m 122cos5(25Csin cos3(23Bsin cos (21Asin 2S B B B B B B B B B L b )))⎥⎦⎤-+--m 12m 12cos9(29Esin cos7(27Dsin B B B B B B )) (2)其中:A,B,C,D,E 为常数,按下式计算: е²﹦(a ²﹣b ²)/a ²A ﹦1﹢(3/6)е²﹢(30/80)е4﹢(35/112)е6﹢(630/2304)е8B ﹦ (1/6)е²﹢(15/80)е4﹢(21/112)е6﹢(420/2304)е8C ﹦ (3/80)е4﹢ (7/112)е6﹢(180/2304)е8D ﹦ (1/112)е6﹢(45/2304)е8E ﹦ (5/2304)е8式中:a —椭球长半轴(单位:米),b —椭球短半轴(单位:米);ΔL —图块经差(单位:弧度); (B 2﹣B 1)—图块纬差(单位:弧度) Bm ﹦(B 1﹢B 2)/2。
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
数学积分求体积方法概述摘要:定积分在大学数学学习及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定积分问题就是大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本科及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规则的立体,中学里已有一些求解公式,对于不规则的立体,则需要用高等数学积分法加以解决。
本文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利用积分求立体体积的方法及案例,通过所学积分学知识建立了更为普遍的立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和计算公式,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物理方法,并从具体的例题入手充分挖掘了空间立体体积计算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积分; 空间立体体积; 积分区域; 被积函数引言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于规则的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在中学时就有具体的计算公式,但对于不规则的空间立体体积则难以计算。
本文就主要针对各种形状的空间立体研究计算其体积的简便方法。
其实很多文献对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问题都进行了讨论,文献[1]就基本上包括了此问题的所有积分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文献[2]-[9]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细致说明,并对个别特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特殊的积分计算方法。
文献[10]则主要是对部分方法做出了总结,并列出了大量相关例题辅助理解。
以上文献充分体现出积分思想在解题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计算空间立体体积领域。
如果我们能够在积分学的基础上掌握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则能使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易让人接受。
所以我们要分析掌握积分法,以便于解决与此相关的各种复杂问题,特别是各种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是高等数学积分法在几何上的主要应用,其主要思想是将体积表示成定积分或重积分,研究空间立体,确定积分区域及被积函数,然后综合考虑立体特征、积分区域及被积函数特点,选择恰当的积分方法,使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简单明了。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学常见的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椭圆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椭圆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椭圆是一个几何图形,由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的集合。
椭圆在数学和几何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椭圆曲线密码学中,椭圆的性质被用来加密和解密信息。
本文将讨论椭圆的切线和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椭圆的基本性质。
椭圆的中心为原点(0,0),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c,0)和(c,0),其中c为椭圆焦距。
椭圆的长轴长度为2a,短轴长度为2b。
根据椭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椭圆的一般方程为:x^2/a^2 + y^2/b^2 = 1我们假设椭圆的长轴与x轴平行,短轴与y轴平行。
此时,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2 - b^2 = c^2。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椭圆的切线。
切线是与椭圆曲线相切的直线,且只有一个交点。
为了找到椭圆上的切线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微分几何的方法。
设椭圆上一点为(x0, y0),在该点处椭圆上的曲线方程为:x^2/a^2 + y^2/b^2 = 1对该方程两边求导,得到:2x0/a^2 + 2y0/b^2 * dy/dx = 0化简后,我们可以得到:dy/dx = -b^2/a^2 * x0/y0切线的斜率等于曲线在该点的导数。
根据斜率-截距方程,我们可以得到切线的方程:y - y0 = dy/dx * (x - x0)代入dy/dx的值,我们可以得到切线的方程为:y - y0 = -b^2/a^2 * x0/y0 * (x - x0)接下来,我们来计算椭圆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根据图形的对称性,我们只需要计算第一象限中的面积,并将其乘以4即可。
考虑第一象限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椭圆切线方程与x轴和y轴的方程相交,求出两个交点的坐标。
设两个交点分别为(x1, 0)和(0, y2)。
将这两个坐标代入切线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方程:y2 = -b^2/a^2 * x1/y1 * x1y1 = -b^2/a^2 * x1/y1 * x2解这个方程组,我们可以得到:x1 = a√(y2^2 + b^4/a^2)x2 = b√(y1^2 + a^4/b^2)将x1和x2代入切线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椭圆切线与x轴和y轴的方程为:y = -b^2/a^2 * √(y2^2 + b^4/a^2)/(y1^2 + a^4/b^2) * xx = a√(y2^2 + b^4/a^2)现在,我们可以计算椭圆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了。
椭球体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椭球体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在咱们探索数学这个奇妙世界的旅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椭球体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就能搞懂的小玩意儿,不过别担心,我来给您慢慢说道说道。
先来说说椭球体的面积公式。
这就像是给椭球体穿上了一件尺寸刚好的外衣,要算出这件外衣有多大,可没那么简单。
它的面积公式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运算和符号。
想象一下,您手里有一个橄榄球,那就是个椭球体。
咱们要算它的表面积,得用上一堆让人头疼的字母和数字。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
有个小家伙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满脸的困惑,嘴里还嘟囔着:“老师,这也太难了吧!”我笑着对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然后我拿起一个橄榄球形状的模型,开始给他们比划。
咱们先假设椭球体的三个半轴分别是 a、b、c 。
那它的表面积公式就是:S = 2πb² + 2πbc[E(π/2, √((a² - b²)/(a²))) / √((a² - b²)/(a²))] 。
这里面的 E 是个椭圆积分,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晕乎?其实啊,咱们不用被这些复杂的符号吓到。
再讲讲椭球体的体积公式。
这就像是要算出椭球体这个大“容器”能装多少东西。
它的体积公式相对来说稍微简单那么一点点。
还是假设三个半轴是 a、b、c ,那体积 V 就等于4πabc / 3 。
有一回,我布置了一道关于椭球体体积计算的作业。
第二天收上来一看,那真是五花八门的答案。
有的同学把公式记错了,有的计算过程出错,还有的压根儿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把大家容易出错的地方都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又仔细地讲了一遍。
说真的,学习椭球体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就像是在攀一座数学的山峰。
虽然过程有点艰难,但当您真正掌握了,那种成就感可太棒了!就像您终于解开了一道困扰已久的谜题,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所以啊,别害怕这些看似复杂的公式。
关于椭球区域面积计算问题的讨论
关于椭球区域面积计算问题的讨论作者:吕朋一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5期摘要:目前关于椭球区域面积的计算都是采用边界点高斯平面坐标进行,由于高斯投影为等角投影存在面积变形,因而所计算的面积和实际面积有一定差距。
椭球面上的不规则面积计算则显得尤为复杂困难。
文章讨论顾及地球曲率的面积计算方法,转换为采用等面积投影的方法,采用平面坐标面积计算,对不规则椭球区域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椭球规则梯形计算;等面积投影;高斯投影;等角投影;高斯正反算1 概述目前椭球面面积的计算都是采用边界线的高斯平面坐标进行,没有考虑地球曲率。
由于高斯投影存在面积变形,虽然单宗土地面积变形不大,但是全省、全国大面积统计,则影响不可忽视,因此精确计算椭球面区域面积,是国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傅立叶级数快速转化实现面积计算、利用freeman链码矢量分析对边界进行综合处理获取边界像素坐标加权求和,求得面积等方法。
上述的方法,最终并没有成为解决椭球面区域计算的方法。
椭球梯形是椭球面上唯一能直接计算出准确面积的图形,它是由两条子午线和两条平行圈围成的梯形表面。
但事实生产工作中并不会简单的计算梯形面积,而是需要对不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简单投影方法的运用,得到区域面积的计算简便方法,并利用椭球梯形作为实际面积进行检验。
利用等面积投影特有的投影后面积不变的特点和高斯投影直接利用坐标计算面积的方式,将不规则椭球区域坐标转化为等面积投影和高斯投影坐标,再用平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不规则区域。
通过具体数据比较高斯投影与等面积的投影转化方法能否解决不规则区域面积计算,并用椭球梯形面积进行检验。
2 椭球面积计算方法2.1 规则梯形面积计算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广大区域上遍布着江河,湖海,高山,盆地,低洼,峡谷等等,因此地球上区域的面积计算就变得很困难,此时需要引入一个类地球的椭球,这个椭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地球表面上的测量计算工作。
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公式
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公式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公式椭球是一个经典的几何图形,其形状介于球和圆柱之间。
与球体有所不同的是,椭球体的截面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
而当我们关注椭球面的截面时,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如何计算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呢?在数学中,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一些复杂而优雅的数学推导得到。
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椭球面截面形状,逐个推导相应的面积公式。
1. 圆截面的面积公式当椭球被一个平面截得的截面形状是圆形时,其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π * a * b其中,S表示截面的面积,a和b分别表示椭球的半长轴和半短轴长度。
2. 椭圆截面的面积公式当椭球被一个平面截得的截面形状是椭圆形时,其面积公式需要根据椭圆的长轴和短轴长度进行计算。
假设椭圆的长轴长度为2a,短轴长度为2b,则截面的面积可以计算为:S = π * a * b同样地,公式中S表示截面的面积,a和b分别表示椭球的半长轴和半短轴长度。
3. 平行于某个坐标轴的截面的面积公式当椭球被一个平面截得的截面平行于椭球的坐标轴时,可以简化计算。
例如,当截面平行于x轴时,公式可以表示为:S = π * a * h其中,S表示截面的面积,a表示椭球的半长轴长度,h表示截面的高度。
同样地,当截面平行于y轴或z轴时,公式也类似。
通过以上的推导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椭球面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
利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天文学、机械设计等领域中,对椭球面截面进行面积计算。
总结:椭球面截面的面积公式是一个有趣而又实用的数学问题。
通过对不同形状的截面进行推导,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研究和应用椭球面的人来说,这些公式能够为他们提供便利和方便,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椭球面的特性。
截一个几何体知识点归纳
截一个几何体
知识点一: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截面形状通常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椭圆等,截面的形状既与被截的几何体有关,还与截面的角度和方向有关。
知识点二:截一个几何体所得截面的形状
1、用平面去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
可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2、用平面去截圆柱:常见的截面有长方形、圆、椭圆、类
似于梯形、类似于拱形。
3、用平面去截圆锥: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角形、圆、椭圆、
类似于拱形。
4、用平面去截球:截面的形状都是圆。
祖暅原理(以祖暅原理为背景的高中数学)解析版
祖暅原理一、单选题1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在计算球的体积时,提出了一个原理(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里的“幂”指水平截面的面积,“势”指高.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体积相等.利用祖暅原理可以将半球的体积转化为与其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差.图1是一种“四脚帐篷”的示意图,其中曲线AOC和BOD均是以1为半径的半圆,平面AOC和平面BOD均垂直于平面ABCD,用任意平行于帐篷底面ABCD的平面截帐篷,所得截面四边形均为正方形.模仿上述半球的体积计算方法,可以构造一个与帐篷同底等高的正四棱柱,从中挖去一个倒放的同底等高的正四棱锥(如图2),从而求得该帐篷的体积为()A.23B.43C.π3D.2π3【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求得对应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和高,根据帐篷的体积等于棱柱的体积减去棱锥的体积,根据体积公式求得结果.【详解】根据题意,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2,高为1,根据题意,可知该帐篷的体积为V=2×2×1-13×2×2×1=43,故选:B.【点睛】方法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几何体体积的求解,解题方法如下:(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根据题意,求得相应几何体的棱长;(3)利用体积公式求得结果.2祖暅,又名祖暅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儿子.他在《级术》中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结论,其中“幂”是面积.“势”是高,意思就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任一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如图①).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计算一些复杂几何体的体积,若某艺术品如图②所示,高为40cm ,底面为边长20cm 的正三角形挖去以底边为直径的圆(如图③),则该艺术品的体积为()A.10003-10003π cm 3 B.20003-20003π cm 3C.200033-20009π cm 3D.100033-10009π cm 3【答案】B 【分析】先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其面积为边长20cm 的正三角形的面积减去两个边长为10cm 的正三角形的面积,再减去圆心角为π3,半径为10cm 的扇形面积,然后利用柱体的体积公式求解即可【详解】由图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2×20×20×32-12×10×10×32×2-12×π3×102=503-503π cm 2,所以艺术品的体积为20003-20003π cm 3.故选:B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这个原理能够帮助人们计算3D 打印时的材料耗费问题.3D 打印属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是将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喷涂,逐渐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可以用来制造结构复杂的物件.根据祖暅原理,对于3D 打印制造的零件,如果能找到另一个与其高相等,并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均相等的几何体,就可以通过计算该几何体的体积得到打印的零件的体积.现在要用3D 打印技术制造一个零件,其在高为h 的水平截面的面积为S h =π4-h 2 ,0≤h ≤2,则该零件的体积为()A.4π3B.8π3C.16π3D.32π3【答案】C 【分析】易知该零件的体积为以2为半径的半球的体积,根据祖暅原理,即可得到该零件的体积【详解】解:由祖暅原理可知,该零件在高为h 的水平截面的面积为S h =π4-h 2 ,恰好与一个半径为2的半球在高为h 处的水平截面面积一致,所以该零件的体积为半球的体积12×4π3×23=16π3,故选:C4图为祖冲之之子祖暅“开立圆术”中设计的立体模型.祖暅提出“祖氏原理”,他将牟合方盖的体积化成立方体与一个相当于四棱锥的体积之差,从而求出牟合方盖的体积等于23d 3(d 为球的直径),并得到球的体积为V =16πd 3,这种算法比外国人早了一千多年,人们还用过一些类似的公式,根据π=3.1415926⋅⋅⋅,判断下列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A.d ≈3169VB.d ≈32VC.d ≈3300157V D.d ≈3158V 【答案】C 【解析】利用选项中的公式化简求得π,找到最精确的选项即可.【详解】由V =16πd 3得:π=6Vd 3.由A 得:V d 3≈916,∴π≈6×916=3.375;由B 得:V d 3≈12,∴π≈62=3;由C 得:V d 3≈157300,∴π≈6×157300=3.14;由D 得:V d3≈815,∴π≈6×815=3.2,∴C 的公式最精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数学史与立体几何的知识,关键是能够对选项中的公式进行准确化简求得π的近似值.5祖暅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儿子,他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幂,则积不容异”.这里的“幂”指水平截面的面积,“势”指高.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体积相等.如图所示,某帐篷的造型是两个全等圆柱垂直相交的公共部分的一半(这个公共部分叫做牟合方盖).设两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 ,牟合方盖与其内切球的体积比为4:π.则此帐篷距底面R2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为()A.34πR 2 B.3πR 2 C.43πR 2 D.3R 2【答案】D 【分析】由已知求出牟合方盖的内切球距底面R2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圆的半径,得到截面面积,再由祖暅原理列式求得答案.【详解】牟合方盖的内切球距底面R 2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圆的半径为32R ,截面面积为S 1=π×32R 2=34πR 2,设帐篷距底面R2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为S 2,则由题意可得,S 2:S 1=4:π,即S 234πR 2=4π,解得S 2=4π×34πR 2=3R 2.故选:D .6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祖暅父子总结了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微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幂”是截面积,“势”是几何体的高,即: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上述原理称为“祖暅原理”.一个上底面边长为1,下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13的正六棱台与一个不规则几何体满足“幂势既同”,则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为()A.7239 B.163 C.183 D.21【答案】D 【分析】由“祖暅原理”,结合已知求出正六棱台的上下底面面积,再由棱台体积公式求解即可.【详解】解:由“祖暅原理”知,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与正六棱台的体积相等,因为正六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1和2,设上底面面积为S 1,下底面面积为S 2,高为h ,则S 1=6×12×1×1×32=332,S 2=6×12×2×2×32=63,h =13-1=23,所以V =13(S 1+S 1S 2+S 2)h=13×332+632+63 ×23=21,所以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为21.故选:D .7祖暅(公元5-6世纪,祖冲之之子),是我国齐梁时代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易.”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如图将底面直径皆为2b ,高皆为a 的椭半球体和已被挖去了圆锥体的圆柱体放置于同一平面β上,用平行于平面β且与β距离为d 的平面截两个几何体得到S 圆及S 环两截面,可以证明S 圆=S 环总成立.据此,短轴AB 长为3cm ,长半轴CD 为2cm 的椭半球体的体积是()A.3πcm 3B.6πcm 3C.48πcm 3D.96πcm 3【答案】A 【分析】根据祖恒原理可得出椭半球的体积为V =12V 椭球=V 圆柱-V 圆锥,即可得解.【详解】由题意可知,短轴AB 长为3cm ,长半轴CD 为2cm 的椭半球体的体积为V =12V 椭球=V 圆柱-V 圆锥=π⋅32 2⋅2-13⋅π⋅32 2⋅2=3πcm 3.故选:A .8祖暅是南北朝时代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他在五世纪末提出祖暅原理:“密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我们称由双曲线x 2a 2-y 2b2=1a >0,b >0 中y ≤m m >0 的部分绕其虚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为双曲线旋转体.如图,双曲线旋转体的下半部分挖去底面直径为2a ,高为m 的圆柱体后,所得几何体与底面半径为amb,高为m 的圆锥均放置于平面β上(几何体底面在β内).与平面β平行且到平面β距离为h 0≤h ≤m 的平面与两几何体的截面面积分别为S 圆,S 圆环,可以证明S 圆=S 圆环总成立.依据上述原理,x 2-y 24=1y ≤4 的双曲线旋转体的体积为()A.443π B.563π C.283π D.323π【答案】B 【分析】根据双曲线旋转体的定义,结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解:依题意m =4,a =1,b =2,圆锥底面半径amb=2,即圆锥底面积为4π,由祖暅原理可知,双曲线旋转体体积V =2V 圆柱+V 圆锥 =2π×12×4+13×π×22×4 =56π3.故选:B .9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提出了计算几何体体积的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两个同高的几何体,如果在等高处的截面积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现有同高的三棱锥和圆锥满足祖暅原理的条件,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径为3的三分之一圆,由此推算三棱锥的体积为()A.223π B.423π C.42πD.163π【答案】A【分析】由已知列式求得圆锥的底面半径与高,代入圆锥体积公式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恰为一个半径为3的圆的三分之一,∴圆锥的底面周长为2π×33=2π,故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为3,所以圆锥的高为32-12=22.∴圆锥的体积V =13×π×12×22=223π.从而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V =223π.故选:A .10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暅,提出了计算体积的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如果两个等高的几何体,在等高处的截面积恒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利用此原理求以下几何体的体积:曲线y =x 2(0≤y ≤L )绕y 轴旋转一周得几何体Z ,将Z 放在与y 轴垂直的水平面α上,用平行于平面α,且与Z 的顶点O 距离为l 的平面截几何体Z ,得截面圆的面积为π(l )2=πl .由此构造右边的几何体Z 1:其中AC ⊥平面α,AC =L ,AA 1⊂α,AA 1=π,它与Z 在等高处的截面面积都相等,图中EFPQ 为矩形,且PQ =π,FP =l ,则几何体Z 的体积为A.πL 2B.πL 3C.12πL 2D.12πL 3【答案】C 【分析】通过截面面积相等可求得BC 的长度,再利用三棱柱体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由题意可知:在高为L 处,截面面积为πL ,且截面面积相等∴S BB 1C 1C =πL ⇒BC =L∴V ABC -A 1B 1C 1=S ΔABC ⋅π=12πL 2本题正确选项:C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几何体中柱体体积的求解,属于基础题.11祖暅(公元前5~6世纪)是我国齐梁时代的数学家,是祖冲之的儿子,他提出了一条原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里的“幂”指水平截面的面积,“势”指高.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体积相等.设由椭圆x 2a 2+y 2b2=1(a >b >0)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绕y 轴旋转一周后,得一橄榄状的几何体(称为椭球体),课本中介绍了应用祖暅原理求球体体积公式的做法,请类比此法,求出椭球体体积,其体积等于A.43πa 2b B.43πab 2 C.2πa 2bD.2πab 2【答案】A 【解析】先构造两个底面半径为a ,高为b 的圆柱,然后在圆柱内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圆心为顶点,圆柱上底面为底面的圆锥,根据祖暅原理得出椭球的体积.【详解】椭圆的长半轴长为a ,短半轴长为b ,先构造两个底面半径为a ,高为b 的圆柱,然后在圆柱内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圆心为顶点,圆柱上底面为底面的圆锥,根据祖暅原理得出椭球的体积为:V =2V 圆柱-V圆锥 =2π×a 2×b -13π×a 2×b =43πa 2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类比推理的问题,类比推理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类比,属基础题.12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说两个同高的几何体,若在等高处的截面积恒相等,则体积相等.设A ,B 为两个同高的几何体,p :A ,B 在等高处的截面积不恒相等,q :A ,B 的体积不相等,根据祖暅原理可知,p 是q 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 【分析】根据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判断p 与q 的关系.【详解】“两个同高的几何体,等高处的截面积恒相等,则体积相等”的等价命题是“两个同高的几何体,体积不相等,则等高处的截面积不恒相等”,所以q ⇒p ;反之“两个同高的几何体,体积相等,则等高处的截面积恒相等”不成立,即由p 推不出q ,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1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根据祖暅原理,对于3D 打印制造的零件,如果能找到另一个与其高相等,并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均相等的几何体,就可以通过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得到打印的零件的体积.现在要用3D 打印技术制造一个高为2的零件,该零件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 ,随高度h 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关系式为S h =π4-h 2 (0≤h ≤2),则该零件的体积为()A.4π3B.8π3C.16π3D.32π3【答案】C 【分析】由S h =π4-h 2 恰好与一个半径为2的半球在高为h 的水平截面面积一致,由祖眶原理,该零件的体积等于该半球的体积,从而可得答案.【详解】由祖眶原理,该零件在高为h 的水平截面的面积为S h =π4-h 2 (0≤h ≤2).而S h =π4-h 2 恰好与一个半径为2的半球在高为h 的水平截面面积一致,所以该零件的体积等于该半球的体积:V =12×4π3×23=16π3故选:C14用祖暅原理计算球的体积时,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一个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都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构造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与球的半径相等的圆柱,与半球(如图1)放置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在圆柱内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圆心为顶点,圆柱上底面为底面的圆锥后得到一新几何体(如图2),用任何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它们时,可证得所截得的两个截面面积相等,由此可证明新几何体与半球体积相等.现将椭圆x 29+y 225=1(y ≥0)绕y 轴旋转一周后得一半橄榄状的几何体(如图3),类比上述方法,运用祖暅原理可求得其体积等于()A.15πB.30πC.45πD.60π【答案】B 【分析】构造一个底面半径为3,高为5的圆柱,通过计算可得高相等时截面面积相等,根据祖暅原理可得橄榄球形几何体的体积的一半等于圆柱的体积减去圆锥体积.【详解】构造一个底面半径为3,高为5的圆柱,在圆柱中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则当截面与顶点距离为h (0≤h ≤5)时,小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则h 5=r 3,∴r =35h ,故截面面积为9π-9h 2π25,把y =h 代入椭圆x 29+y 225=1可得x =±325-h 25,∴橄榄球形几何体的截面面积为πx 2=9π-9h 2π25,由祖暅原理可得半个橄榄球形几何体的体积V =V 圆柱-V 圆锥=9π×5-13×9π×5=30π.故选:B15刘徽构造的几何模型“牟合方盖”中说:“取立方棋八枚,皆令立方一寸,积之为立方二寸.规之为圆困,径二寸,高二寸.又复横规之,则其形有似牟合方盖矣.”牟合方盖是一个正方体被两个圆柱从纵横两侧面作内切圆柱体时的两圆柱体的公共部分,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是将原来的“牟合方益”平均分为八份,取它的八分之一(如图一).记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r ,设OP =h ,过P 点作平面PQRS 平行于平面OABC .OS =OO =r ,由勾股定理有PS =PQ =r 2-h 2,故此正方形PQRS 面积是r 2-h 2.如果将图一的几何体放在棱长为r 的正方体内(如图二),不难证明图二中与图一等高处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h 2.(如图三)设此棱锥顶点到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高度为h ,不难发现对于任何高度h ,此截面面积必为h 2,根据祖暅原理计算牟合方盖体积()注: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两个同高的立体,如在等高处的截面积相等,则体积相等A.83r 3B.83r 3π C.163r 3D.163r 3π【答案】C【分析】计算出正方体的体积,四棱锥的体积,根据祖暅原理可得图一中几何体体积,从而得结论.【详解】V 棱锥=13Sh=13×r2×r=13r3,由祖暅原理图二中牟合方盖外部的体积等于V棱锥=1 3 r3所以图1中几何体体积为V=r3-13r3=23r3,所以牟合方盖体积为8V=163r3.故选:C.16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提出了计算体积的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已知曲线C:y= x2,直线l为曲线C在点(1,1)处的切线.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曲线C、直线l以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记该平面图形绕y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为T.给出以下四个几何体:图①是底面直径和高均为1的圆锥;图②是将底面直径和高均为1的圆柱挖掉一个与圆柱同底等高的倒置圆锥得到的几何体;图③是底面边长和高均为1的正四棱锥;图④是将上底面直径为2,下底面直径为1,高为1的圆台挖掉一个底面直径为2,高为1的倒置圆锥得到的几何体.根据祖暅原理,以上四个几何体中与T的体积相等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分析】将题目中的切线写出来,然后表示出水平截面的面积,因为是阴影部分旋转得到,所以水平界面面积为环形面积,整理后,与其他四个几何体进行比较,找到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的,即为所求.【详解】∵几何体T是由阴影旋转得到,所以横截面为环形,且等高的时候,抛物线对应的点的横坐标为x1,切线对应的横坐标为x2f x =x2,f x =2x,∴k=f 1 =2切线为y -1=2x -1 ,即y =2x -1,∴x 12=y ,x 2=y +12横截面面积s =πx 22-πx 12=πy +1 24-y =πy -12 2图①中的圆锥高为1,底面半径为12,可以看成由直线y =2x +1绕y 轴旋转得到横截面的面积为S =πx 2=πy -122.所以几何体T 和①中的圆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二者体积相等,故选A 项.【点睛】本题考查对题目条件的理解和转化,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表示相应的截面面积,然后进行比较.属于难题.17祖原理也称祖氏原理,是我国数学家祖暅提出的一个求积的著名命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幂”是截面积,“势”是几何体的高,意思是两个同高的立体,如在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体积相等.满足x 2+y 2≤16的点(x ,y )组成的图形绕y 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的体积为V 1,由曲线x 2-y 2=16,y =±x ,y =±4围成的图形绕y 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的体积为V 2,则V 1、V 2满足以下哪个关系式()A.V 1=12V 2B.V 1=23V 2C.V 1=2V 2D.V 1=V 2【答案】B 【分析】作出曲线在第一想象内的图象进行分析:当双曲线方程为:x 2-y 2=a 2,高度为h 时,双曲线与渐近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是圆环,计算可得圆环的面积S =πa 2为定值,进而由由祖暅原理知等轴双曲线与渐近线绕y 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体积V 2,与底面半径为a ,高为2a 的圆柱体体积V 柱一致,而满足x 2+y 2≤16的点(x ,y )组成的图形绕y 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为球体,体积为V 1,通过分析计算可得V 1=23V 柱,V 2=V 柱,进而可得V 1=23V 2,从而得解.【详解】如图可知:当双曲线方程为:x 2-y 2=a 2,高度为h 时,双曲线与渐近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是圆环,其中小圆环的半径r 即是h ,所以小圆面积为:S 1=πh 2,而大圆半径R 可以由:R 2-h 2=a 2求出,即:R =a 2+h 2,所以大圆的面积为:S 2=πR 2=πa 2+h 2 2=πa 2+h 2 ,所以圆环的面积为:S =S 2-S 1=πa 2,为定值,所以由祖暅原理知等轴双曲线与渐近线绕y 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体积V 2,与底面半径为a ,高为2a 的圆柱体体积V 柱一致,而球体体积V 1=43πa 3=πa 2⋅2a ⋅23=23V 柱,所以V 2=V 柱,V 1=23V 柱=23V 2.故选:B .18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数学家祖暅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含义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总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如图,两个半径均为1的圆柱体垂直相交,则其重叠部分体积为()A.43B.163C.43π D.3π【答案】B 【分析】分析几何体的每层截面都是正方形,计算正方形的在上下距离中心h 截面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特点想到顶点在中心的正四棱锥(上、下两个),计算正四棱锥的上下距离中心h 截面面积,通过发现面积之间的关系,结合祖暅原理即可求解.【详解】(左) (中) (右)重叠部分的几何体的外接正方体如上图(左)所示,在距离中心h 处的截面正方形的边长是:2l =2R 2-h 2,所以距离中心h 处截面面积是S =2l 2=2R 2-h 2 2=4(R 2-h 2),而从同一个正方体的中心位置,与底面四点连线构成的正四棱锥的示意图如上图(中)所示,在距离中心h 处的截面正方形的边长是:l 0MQ =hOQ,因为内切球的半径等于正方体棱长一半,所以,MQ =OQ =R ,所以l 0=h ,在距离中心h 处的截面正方形的边长是:2l 0=2h ,以距离中心h 处截面面积是S =2l 0 2=4h 2,又因为正方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2R 2,所以2R 2-4h 2=4(R 2-h 2),所以剩余部分的截面面积如上图(右)“回”形面积为4(R 2-h 2),因此根据祖暅原理:“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总是相等”,可得:左图几何体的体积加上中间图上下椎体的体积等于正方体的体积,即有:V +2×13(2R )2R =(2R )3,解得V =163R 3=163×13=163,故选:B .二、多选题19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求几何体的体积时,提出一个原理: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这个定理的推广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若截得两个截面面积比为k ,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比也为k .如下图所示,已知线段AB 长为4,直线l 过点A 且与AB 垂直,以B 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绕l 旋转一周,得到环体M ;以A ,B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圆心,以1为上下底面半径的圆柱体N ;过AB 且与l 垂直的平面为β,平面α⎳β,且距离为h ,若平面α截圆柱体N 所得截面面积为S 1,平面α截环体M 所得截面面积为S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圆柱体N 的体积为4πB.S 2=2πS 1C.环体M 的体积为8πD.环体M 的体积为8π2【答案】ABD 【分析】圆柱体N 的体积为4π,即可判断A ,S 1=21-h 2⋅4=81-h 2,S 2=πr 2外-πr 2内,即可判断B ,环体M 体积为2πV 柱,可判断C 、D .【详解】由已知圆柱体N 的体积为4π,故选项A 正确;由图可得S 1=21-h 2⋅4=81-h 2,S 2=πr 2外-πr 2内,其中r 2外=4+1-h 2 2,r 2内=4-1-h 2 2,故S 2=161-h 2⋅π=2πS 1,故选项B 正确;环体M 体积为2πV 柱=2π⋅4π=8π2,故选项D 正确,选项C 错误故选:ABD20祖暅(公元5-6世纪,祖冲之之子),是我国齐梁时代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如图将底面直径皆为2b ,高皆为a 的椭半球体和已被挖去了圆锥体的圆柱体放置于同一平面β上,用平行于平面β且与β距离为d 的平面截两个几何体得到S 圆及S 环两截面,可以证明S 圆=S 环总成立,若椭半球的短轴AB =6,长半轴CD =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椭半球体的体积为30πB.椭半球体的体积为15πC.如果CF =4FD,以F 为球心的球在该椭半球内,那么当球F 体积最大时,该椭半球体挖去球F 后,体积为863πD.如果CF =4FD,以F 为球心的球在该半球内,那么当球F 体积最大时,该椭半球体挖去球F 后,体积为29π【答案】AC 【分析】由题可得V =12V 椭球=V 圆柱-V 圆锥,可判断AB ,利用椭圆的性质可得球F 的最大半径为1,进而可判断CD .【详解】由题意知,短轴AB =6,长半轴CD =5的椭半球体的体积为V =12V 椭球=V 圆柱-V 圆锥=π⋅622⋅5-13⋅π622⋅5=30π,∴A 正确,B 错误;椭球的轴截面是椭圆,它的短半轴长为3,长半轴长为5,所以半焦距为4,由于CF =4FD ,所以F 椭圆的焦点,因此FD 是椭圆的最小焦半径,即球F 的最大半径为1,该椭半球体挖去球F 后,体积为30π-43π=863π,故C 正确,D 错误.故选:AC .三、填空题21祖暅,祖冲之之子,南北朝时代伟大的科学家,于5世纪末提出下面的体积计算原理: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如果两个等高的几何体在同高处截得两几何体的截面面积相等,那么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现有如图的半椭球体与被挖去圆锥的圆柱等高,且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在任意高度截两几何体所得截面面积相等,已知圆柱高为h ,底面半径为r ,则半椭球的体积是.。
五年级奥数《椭球体与正十二面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五年级奥数《椭球体与正十二面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简介这份文档将介绍五年级奥数中与椭球体和正十二面体相关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我们将探讨这两种几何体的定义、特性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椭球体椭球体是指由一个短轴为 c,半长轴为 a,椭球体半长轴旋转的椭球曲线通过每一个点所形成的几何体。
要计算椭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面积:$$A = 4πa^2 + 2πab$$体积:$$V = \frac{4}{3}πabc$$其中,a 是椭球体的半长轴,b 是椭球体的半短轴,c 是椭球体的半径。
正十二面体正十二面体是指有十二个等边等角的五边形为面的几何体。
要计算正十二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面积:$$A = 3a^2\sqrt{3}$$体积:$$V = \frac{2}{3}a^3\sqrt{2}$$其中,a 是正十二面体的边长。
应用举例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一个椭球体的半长轴 a = 5 cm,半短轴b = 3 cm,半径 c = 4 cm,我们可以通过代入上述公式来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A = 4π(5^2) + 2π(5)(3)$$体积:$$V = \frac{4}{3}π(5)(3)(4)$$同样的,如果我们有一个正十二面体的边长 a = 6 cm,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A = 3(6^2)\sqrt{3}$$体积:$$V = \frac{2}{3}(6^3)\sqrt{2}$$结论通过本文档,我们了解了如何计算椭球体和正十二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这些几何体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掌握计算它们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非常有帮助。
椭圆的面积及定义
椭圆的面积及定义椭圆面积公式:S=π(圆周率)×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的长。
椭圆面积公式属于几何数学领域。
面积推导导数方法设椭圆x^2/a^2+y^2/b^2=1取第一象限内面积有y^2=b^2-b^2/a^2*x^2即y=√(b^2-b^2/a^2*x^2)=b/a*√(a^2-x^2)由于该式反导数为所求面积,观看到原式为圆方程公式*a/b,依据(af(x))=a*f(x),且x=a时圆面积为a^2π/4可得当x=a时,1/4S=b/a*1/4*a^2*π=abπ/4即S=abπ。
此方法比较简单理解。
椭圆定义第肯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即:▏F1▏+▏F2▏=2a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2a叫做椭圆的焦距。
P为椭圆的动点。
椭圆截与两焦点连线重合的直线所得的弦为长轴,长为2a。
椭圆截垂直平分两焦点连线的直线所得弦为短轴,长为2b。
其次定义椭圆平面内到定点F(c,0)的距离和到定直线l:x=a2/c(F不在l 上)的距离之比为常数c/a(即离心率e,0e1)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其中定点F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L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焦点在x轴上),或(焦点在y轴上))。
其他定义依据椭圆的一条重要性质:椭圆上的点与椭圆长轴(事实上只要是直径都可以)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定值为e2-1(前提是长轴平行于x轴。
若长轴平行于y轴,比如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可以得到斜率之积为-a²/b²=1/(e²-1)),可以得出:在坐标轴内,动点(x,y)到两定点(a,0)(-a,0)的斜率乘积等于常数m(-1m0)。
留意:考虑到斜率不存在时不满意乘积为常数,所以x=±a无法取到,即该定义仅为去掉四个点的椭圆。
椭圆也可看做圆按肯定方向作压缩或拉伸肯定比例所得图形。
平面和椭球面相截所得的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
平面和椭球面相截所得的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黄亦虹;许庆祥【摘要】设E:x2/a2+y2/b2+z2/c2=1为一个椭球面,P:p x + q y + r z=d为一个平面.利用Householder变换,证明了E和P相交当且仅当λ≥| d |,其中λ=√(ap)2 + (bq)2 + (cr)2.当λ>| d |时用新的方法证明了椭球面E和平面P的交线e一定是椭圆,并且给出了该椭圆的参数方程.利用交线e的参数方程,给出了由e所围成的内部区域的面积公式,进而给出了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计算公式.作为应用,又给出了交线e成为一个圆的充要条件.%Let E:x2/a2+y2/b2+z2/c2 =1 be an ellipsoid and P:p x + q y + r z =d be a plane.Based on the Householder transforma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section E ∩ P is nonempty if and only if λ ≥ | d|,where λ =√(ap)2 + (bq)2 + (cr)2.When λ > | d|,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roof that the intersection curve e of E and P is always an ellipse,and in this case a new parametric equation of e is derived.Based on the obtained parametric equation of e and Stokes formula,we derive a formula for the area of the region bounded by e,and compute its semi-major axis and semi-minor axis.As an application,we get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e to be a circle.【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7)001【总页数】7页(P24-30)【关键词】椭球面;平面;参数方程;Householder变换;Stokes公式【作者】黄亦虹;许庆祥【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上海201418;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3;O1721 IntroductionThroughout this paper,,+ and m×n are the sets of t he real numbers,the positive numbers and the m×n real matrices,respectively.The notation n×1 is simplified to n.For any A∈m×n,its transpose is denoted by AT.Let In be the identity matrix of order n.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very popular topic of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an ellipsoid and a plane[1-3].Yet,little has been done in the literatur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ouseholder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okes formula to this topic,which is the concern of this paper.Let E be an ellipsoid and P be a plane defined respectively by(1)where a,b,c∈+ and p,q,r,d∈ such that p2+q2+r2≠0.It is known that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E and P is always an ellipse,and much effort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semi-axes of .Yet,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ation,it is somehow difficult to derive explicitformulas for the semi-axes of .The key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e usage of the Householder transformation to derive a new parametric equation of ,togeth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okes formula to find the area |S| of the region bounded by ;see Theorem 2.4 and Corollary 2.5.Another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rallel tangent lines of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obtained formula for |S| to deal with the semi-axes of .As a result,explicit formulas for the semi-major axis and the semi-minor axis of are derived;see Theorem 2.6.As an application,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derived under which is a circle.2 The main resultsLet v∈n be nonzero.The Householder matrix Hv as sociated to v is defined byn×n.(2)It is known[4] that HvT=Hv and HvTHv=In,i.e.,Hv is an orthogonal matrix.Due to the following property, the Householder matrix is of special usefulness.Lemma 2.1 Let x,y∈n be such that x≠y and xTx=yTy.ThenHv(x)=y,where v=x-y.(3)Theorem 2.2 Let E and P be given by (1).Then =E∩P≠Ø if and only ifλ≥|d|,where λ is defined by(4)Proof Let λ be defined by (4).Firstly,we consider the case that p2+q2>0. Let w1=(ap,bq,cr)T and w2=(0,0,λ)T.Then clearly,w1≠w2 and w1Tw1=w2Tw2,so by Lemma 2.1 we haveHvw1=w2,where v=w1-w2.(5)Let(6)Then by (1),(5) and (6),we have(7)d(8)It follows from (7) and (8) that(9)This means E∩P is nonempty if and only if λ≥|d|,where λ is defined by (4). Secondly,we consider the case that p=q=0.In this case,we have r≠0.It follows directly from (1) thatthus the conclusion also holds.The following result is well-known,yet its proof presented below is somehow new.Theorem 2.3 Let E,P and λ be given by (1) and (4) respectively such that λ>|d|. Then the intersection curve =E∩P is always an ellipse.Proof It needs only to consider the case that p2+q2>0.Letw3=(p,q,r)T,w4=(0,0,)T,v1=w3-w4 and Hv1 be the Householder matrix defined by (2) which satisfies Hv1w3=w4.Let(x,y,z)T=Hv1(x1,y1,z1)T.(10)Thend=w3T(x,y,x)T=w3T Hv1(x1,y1,z1)T=w4T(x1,y1,z1)T=z1.Therefore,(11)It follows from (1),(10) and (11) that(12)where A=Hv1THv1 is positive definite.Let A be partitioned as A=,whereA1∈2×2 is positive definite since A is.Then from (12) we get(x1,y1)A1+λ1 x1+λ2 y1+λ3=0 for some λi∈,i=1,2,3,which represents an ellipse in x1y1- plane since A1 is positive definite.This observation together with (11) yields the fact that in the x1y1z1- coordinate system,the equ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curve represents an ellipse.The conclusion then follows from (10) since Hv1 is an orthogonalmatrix.Theorem 2.4 Let E,P and λ be given by (1) and (4) such that λ>|d|.Then a parametric equ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curve =E∩P can be given fort∈[0,2π] as follows:(13)Proof We only consider the case that p2+q2>0.By (2) and (5) we obtain(14)Furthermore,by (8) and (9) we get(15)Eq.(13) then follows from (6),(14) and (15).An application of Theorem 2.4 is as follows.Corollary 2.5 Let be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ellipsoid E and the plane P given by (1).Then the area |S| of the region S bounded by can be formulated by(16)where λ is defined by (4).Proof Let (cos α,cos β,cos γ) denote the unit normal vector of the plane P,where(17)We may use the Stokes formula to get|S|=± ○ z cos βdx+x cos γdy+y cos αdz,(18)where ± is chosen to ensure that the right side of (18) is non-negative.Note thatsin tdt=cos tdt=sin t cos tdt=0,(19)sin2tdt=cos2tdt=π.(20)Therefore,by (13),(4),(19) and (20) we obtain○(21)○(22)○(23)Formula (16) then follows from (17)-(18) and (21)-(23).Consider the calculation of I=○ x2ds,where is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sphere x2+y2+z2=R2 (R>0) and the plane x+y+z=0.In view of the symmetry,a solution can be carried out simply asObviously,the method employed above only works for the symmetric case.As shown by Example 2.1 below,the parametric equation (13) is a useful tool to deal with the non-symmetric case.Example 2.1 Evaluate I=○ x2ds,where is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sphere x2+y2+z2=R2 (R>0) and the plane px+qy+rz=d.Solution We follow the notations as in the proof of Theorem 2.2.Sincea=b=c=R,Eq.(6) turns out to be(x,y,z)T=Hv (x1,y1,z1)T,which is combined with (15) to getIn view of the first equation of (13) and (19)-(20),we haveI=○(24)and μ is given by(25)Note that(26)so we may combine (24)-(26) to conclude thatI=○where λ is given by (24).Now,we turn to study the semi-axes of the ellipse given by (13).LetP(t)=(x(t),y(t),z(t)) be a point in .Then we havewhere λ is given by (4).Suppose that P(t1) and P(t2) are two different points in such that the tangent lines at these two points are parallel,thenthere exists a constant μ such that x′(t2)=μx′(t1),y′(t2)=μy′(t1) and z′(t2)=μ z′(t1);or more precisely,It follo ws from (27) and (29),(28) and (29) that sin t2=μ sin t1 and cos t2=μ cos t1.Therefore,1=sin2t2+cos2t2=μ2 (sin2t1+cos2t1)=μ2,hence μ=-1 since P(t1)≠P(t2),and thus P(t2)=P(t1+π).The observation above indicates that(30)where max,min denote the semi-major axis and the semi-minor axisof ,respectively,and(31)where g(t) is given by(32)as cos2t=,sin2t= and sin t cos t=,where(33)By (4) we have[(λ(cr-λ)+(ap)2)2+(abpq)2]=λ2(cr-λ)2+2(ap)2λ(cr-λ)+a2p2[(ap)2+(bq)2]=λ2(cr-λ)2+2(ap)2λ(cr-λ)+a2p2[λ2-(cr)2]=(cr-λ)2[λ2-(ap)2].(34)Similarly,we have[(abpq)2+(λ(cr-λ)+(bq)2)2]=(cr-λ)2[λ2-(bq)2].(35)We may combine (4) with (33)-(35) to conclude thatA=[(ap)2(b2+c2)+(bq)2(c2+a2)+(cr)2(a2+b2)].(36)Theorem 2.6 Let be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ellipsoid E and the plane P given by (1), and max and min be the semi-major axis and the semi-minor axis of .Thenwhere λ and A are defined by (4) and (36).Proof It follows from (30)-(32) that(37)(38)which means that the area |S| of the region S bounded by is equal toThe above equation together with (16) yieldsB2+C2=A2-λ2 (abc)2(p2+q2+r2).The conclusion then follows by substituting the above expression forB2+C2 into (37) and (38).A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 preceding theorem is as follows.Corollary 2.7 Suppose that a>b>c>0.Let be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ellipsoid E and the plane P given by (1),and =(cos α,cos β,cos γ) be the unit normal vector of P with cos α,cos β and cos γ given by (17).Then is a circle if and only if either ‖ or ‖,whereProof Let λ and A be defined by (4) and (36).By direct computation,we haveθ4A2-4λ2 (abc)2(p2+q2+r2)=[(cr)2(a2-b2)-(ap)2(b2-c2)]2+(bq)4(a2-c2)2 +2(abpq)2(a2-c2)(b2-c2)+2(bcqr)2(a2-c2)(a2-b2).Since a>b>c,by Theorem 2.6 we know that is a circle if and only ifθ=0.Equivalently, is a circle if and only if⟺The result stated below follows immediately from the proof of Corollary 2.7.Corollary 2.8 Suppose that a,b,c∈+ such that a=b≠c.Let be the intersection curve of the ellipsoid E and the plane P given by (1).Then is a circle if and only if p=q=0.References:[1] Abramson N,Boman J,Bonnevier B.Plane intersections of rotational elliposids [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2005,113:336-339.[2] Ferguson C C.Intersections of ellipsoids and planes of arbitrary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 [J].Mathematical Geology,1979,11:329-336. [3] Klein P P.On the ellipsoid and plane intersection equation [J].AppliedMathematics,2012,11:1634-1640.[4] Leon S J.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Eighth Edition)[M].Beijing: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China Machine Press,2011.。
椭球面的几何特征与测量计算
4
e2
N
2 m
s2 cos2
Bm
s in 2 A1
a
3
e 2
12N
2 m
s2 cos2
Bm
s in 2 A1
十二 地面观测距离归算至椭球面
W
O
P
X=r
y
QB
y x(1 e2 ) tan B
a
x
cos B
1 e2 sin2 B
E
x
K
N sin B N (1 e2 )sin B e2 N sin B
S
纬度不同,椭球中心到法线与短轴交点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P
m2
Q1 m1
E
O
n1
n2
既不位于同一平行
圈上,也不位于同
MdB dS cos A rdL dS sin A
A P P2 dB cos A dS dL sin A dS sin A dS
dS P
M
r
N cos B
r N cos B
rdL
O
N P1
rdL N cos BdL
dA
P1T
P1T
90 B
B
P1T N tan( 90 B) N cot B
系数均以米作单位
0.00003m, 0.0003m, R 0.00009m
误差不超过这些舍去项
若将1975年国际椭球的相关参数值代入,还可得到1975年国 际椭球的曲率半径计算式。
五 椭球面上弧长 子午圈弧长公式
M dX dB
X B2 dX B2 MdB
椭圆面积算法范文
椭圆面积算法范文椭圆是平面内离两个固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的点P的轨迹。
其中,F1和F2是椭圆的焦点,a是椭圆的长半轴长度。
椭圆面积的计算是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
下面将介绍两种计算椭圆面积的算法。
1.边界点算法这种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椭圆分割成许多小的正方形,然后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最后将所有正方形的面积相加得到椭圆的面积。
具体步骤如下:1.定义步长:根据椭圆的长半轴长度a和短半轴长度b,设置一个步长h。
可以选择h=a/1000或者h=b/1000。
2.计算小正方形的数量:椭圆的边界上有4个小正方形。
假设椭圆分成了n个小正方形,由于椭圆的周长是无限接近于π(a+b)的,所以可以使用周长公式计算n的数量:n=π(a+b)/h。
3.计算小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是h的平方,记为A。
4.计算椭圆的面积:椭圆的面积是小正方形的面积乘以小正方形的数量,即A*n。
2.积分法这种算法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积分计算椭圆的面积。
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椭圆的参数方程:x = a*cosθ, y = b*sinθ,其中0≤θ≤2π。
2. 将y代入x的方程得到x = a*cosθ。
3.求解平方根:将x的方程求解为,x,=a*√(1-(y/b)^2)。
4.计算积分:由于椭圆是沿着y轴对称的,所以可以计算上半椭圆的面积,然后乘以2、使用积分公式计算椭圆的面积:A=2*∫[0,b]xdy。
5.归一化:将积分结果除以(a*b),得到椭圆在单位长度上的面积。
这两种算法都可以计算椭圆的面积,具体使用哪一种取决于需求和实际情况。
中截面面积公式范文
中截面面积公式范文
下面将分别介绍圆形、矩形和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中截面面积公式。
1.圆形截面:
圆形截面是指在圆柱体或圆锥体上,被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切割出来的截面。
圆形截面的面积公式为:
A=πr²
2.矩形截面:
矩形截面是指在长方体或矩形柱体上,被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切割出来的截面。
矩形截面的面积公式为:
A=l*w
其中,A是矩形截面的面积,l是矩形截面的长度,w是矩形截面的宽度。
3.三角形截面:
三角形截面是指在三棱柱或三棱锥上,被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切割出来的截面。
三角形截面的面积公式为:
A=0.5*b*h
其中,A是三角形截面的面积,b是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h是三角形截面到底边的垂直距离(即高)。
除了上述常见的形状外,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截面,如椭圆形截面、扇形截面等。
对于这些形状,其中截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为复杂,需要使用更为专门的数学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中截面面积的公式经常用来计算物体的性质。
例如,在工程学中,用中截面面积乘以物体的长度可以得到物体的体积。
在物理学中,中截面面积被用来计算物体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此外,中截面面积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流体力学、光学等其他学科中。
总结起来,中截面面积公式是用来计算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横截面的面积的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学、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中,用于计算物体的体积、质量、转动惯量等相关属性。
偏心椭圆的面积
偏心椭圆的面积
椭圆面积公式是S=π×a×b,其中π是圆周率,a、b分别是椭圆的半长轴,半短轴的长。
椭圆面积公式属于几何数学领域。
椭圆是围绕两个焦点的平面中的曲线,使得对于曲线上的每个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恒定的。
因此,它是圆的概括,其是具有两个焦点在相同位置处的特殊类型的椭圆。
椭圆面积公式为:S=π(圆周率)×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的长);或S=π(圆周率)×A×B/4(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轴,短轴的长)。
椭圆的形状(如何“伸长”)由其偏心度表示,对于椭圆可以是从0(圆的极限情况)到任意接近但小于1的任何数字。
椭圆是封闭式圆锥截面:由锥体与平面相交的平面曲线。
椭圆与其他两种形式的圆锥截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抛物线和双曲线,两者都是开放的和无界的。
圆柱体的横截面为椭圆形,除非该截面平行于圆柱体的轴线。
椭圆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组点,使得曲线上的每个点的距离与给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与曲线上的相同点的距离的比值给定行(称为directrix)是一个常数。
该比率称为椭圆的偏心率。
也可以这样定义椭圆,椭圆是点的集合,点其到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和是固定数。
椭圆在物理,天文和工程方面很常见。
椭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公式是:S=πab。
用a表示椭圆长半轴的长,b表示椭圆短半轴的长,且a>b>0。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推导
椭圆面积推导椭圆,也被称作椭圆形,是一种特殊的抛物线,其定义为具有两轴对称性的椭圆形曲线。
椭圆形在很多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它是比较常见的天体运动曲线。
本文旨在讨论椭圆面积的推导结果,考虑了椭圆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一、椭圆的特点椭圆是一种常见的抛物线,其特征可由以下公式表示:$$frac{x^2}{a^2}+frac{y^2}{b^2}=1$$其中,$a$和$b$分别是椭圆的长短轴,即$x$轴和$y$轴。
另外,由于椭圆是具有两轴对称性的抛物线,所以它也具有以下两个特性:1.圆的长轴和短轴互为相反旋转,则椭圆的面积将不变;2.圆面积与其长短轴长度有关,当其长短轴长度减半时,椭圆面积将变为原来面积的四分之一。
二、椭圆面积的推导假设椭圆的边界由以下方程表示:$$frac{x^2}{a^2}+frac{y^2}{b^2}=1$$由于椭圆是具有两轴对称性的抛物线,所以若要计算椭圆的面积,需要先将椭圆投影为直角坐标系中的椭圆。
此时,椭圆的面积可按照下面的式子计算:$$S=int^{b}_{-b}int^{asqrt{1-frac{y^2}{b^2}}}_{-asqrt{1-frac{ y^2}{b^2}}}dxdy$$由于椭圆有两轴对称性,因此将上面的积分表达式拆为两部分后可得:$$S=2int^{b}_{0}int^{asqrt{1-frac{y^2}{b^2}}}_{0}dxdy$$将积分变量$x$替换为$frac{a}{b}x$可得:$$S=2int^{b}_{0}int^{frac{a}{b}(asqrt{1-frac{y^2}{b^2}})}_{0} frac{a}{b}dxdy$$又由于$frac{a}{b}(asqrt{1-frac{y^2}{b^2}})=frac{a^2}{b}sqrt{1-fra c{y^2}{b^2}}$,将上式中的积分变量$x$分别替换为$frac{a^2}{b}x$和$sqrt{1-frac{y^2}{b^2}}$可得:$$S=2int^{b}_{0}(frac{a^2}{b})int^{sqrt{1-frac{y^2}{b^2}}}_{0}dxdy=pi ab$$易得,椭圆面积的表达式为:$$S=pi ab$$综上所述,从各方面介绍了椭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及椭圆的特性及其长短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球被平面截得的截面面积
上海 黄之
本文首先得到平面截椭球所得的截面的面积,然后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其中一些比较繁杂的运算会省略,因为那将耗费很大篇幅.
一,
因为容易看到,任何一个平面截椭球,截面必然是椭圆,其在轴截面的投影也是一个椭圆,所以,应该首先得出平面上椭圆的面积的一般公式.
设XOY 面上有一条二次曲线为0:2
2
=+++++f ey dx cy bxy ax F ,首先通过平移变换将它的一次项消去.这只需要设0)())(()(:2
2
=+-+--+-g t y c t y s x b s x a F ,展开后进行系数对比,得到:
ac
b bde
cd ae f g ac b bd ea t ac b be dc s 4,42,4222222--++=--=--=
众所周知,当判别式ac b 42
-=∆为负数时F 为椭圆,为0时F 为抛物线,为正数时F 为双曲线(都包括退化情形).(s,t)即是F 的对称中心,当判别式为0时F 所表示的抛物线的中
心在无穷远处.
这样,就可以把任何一个椭圆化为形如0:2
2
=+++g cy bxy ax E ,下面求E 的面积.首先将它的xy 项消去,即进行旋转变换.易得:将E 绕着原点逆时针旋转θ角后的方程为: 0)cos cos sin sin ()2cos 2sin )(()sin cos sin cos (222222=+++++-++-g y c b a xy b c a x c b a θθθθθθθθθθ 这样,只需让b
a
c -=
θ2cot 即可消去交叉项,此时E 变为: 0:22=++g By Ax D
其中θθθθθθθθ2222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c b a B c b a A ++=+-=
(顺便指出,由此可以得到E 有两条对称轴:x k y 2,1=,其中k 为0)(22
=--+b k c a bk 的实根.)
显然D 的面积为AB
g S |
|π
=,将A ,B 的表达式以及b a c -=θ2cot 代入,最终计算出E 的
面积,也就是F 的面积为:
04,|
|22<-=∆∆
-=ac b g S π
二,
下面考虑椭球)0,,(1:22
2222>=++c b a c
z b y a x G 被平面r qy px z H ++=:所截得的截面面
积.它们的交线在XOY 面的投影为:
1)(:'2
2
2222=++++c
r qy px b y a x G 即: 0)1(22)1(2)1(:'22
22222222222=-+++++++c
r y c qr x c pr y c q b xy c pq x c p a G
G ’是一个椭圆,由第一段公式,得到将它的一次项消去后的方程常数为:
12
22222
-++=c q b p a r g
G ’的判别式为: 2
222
22224c b a c q b p a ++-=∆
而且可见G 与H 的位置关系取决于2
2
2
2
2
2
'r c q b p a T -++=的正负,当T ’>0时,交于实椭圆,当T ’=0时相切,当T ’<0时相交于虚椭圆. 那么,由一中的公式可以得到投影G ’的面积为:
2
322222)
(''c q b p a abc T S ++=π
然后乘以平面H 与XOY 面所成角的余割值,即可得到截面的面积:1'22++=q p S S ,
即:
2
32222222)
(1'c q b p a q p abc T S ++++=π
三,
现在将平面的方程改为一般式0:=+++D Cz By Ax K .
利用上述的公式得到K 截椭球)0,,(1:22
2222>=++c b a c
z b y a x G 所得截面的面积:
2
3
222222222)
(C c B b A a C B A abcT S ++++=π
其中2
2
2
2
2
2
2
D C c B b A a T -++=,当T>0时交线为实椭圆,当T=0时平面与椭球相切,当T<0时平面与椭球交于虚椭圆.
顺便提一下,此时,平面H 与XOY 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
2
2
||C
B A
C ++,由此容易求出在
XOY 面上的投影的面积.
【下面将二维的计算结果列出来作对比:
直线0=++C By Ax 截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所得的截线段长(弦长)为:
222
222222222B A B b A a C B b A a ab l ++-+=
令2
2
2
2
2
C B b A a t -+=,当t>0时直线与椭圆交于两个不同实交点,t=0时直线与椭圆相切,当t<0时直线与椭圆交于两个不同的虚交点.】
虽然还可以继续计算四维的情形:四维空间中一个三维平面截超椭球所得到的椭球的体积.可是这样的方法显然会使运算量极其庞大!就不继续下去了. 四,
下面来简单的应用一下这个截面面积公式: 1, 如果一个平面同时经过椭球
)0,,(1:22
2222>=++c b a c
z b y a x G
的三个顶点A(a,0,0),B(0,b,0),C(0,0,c),求平面ABC 截椭球所得的面积与三角形ABC 的面积之比.
此时平面方程为
01=-++c
z
b y a x ,由文中公式得到截面面积: 2222223
32a c c b b a S ++=
π
由熟知的结论,这显然就是ABC S S ∆=
3
34π
.由此得到该比值,且为定值. 那么能否由当G 为球时的比值推知一切情形也是如此?
2, 从椭球外一点P 看去,看到的区域面积(观察者认为这平面,不理会视觉差异,定义为这
个区域的实际面积)为固定数值S ,求所有的P 构成的轨迹.
首先,要证明,从椭球)0,,(1:22
2222>=++c b a c
z b y a x G 外一点),,(000z y x P 作椭球的切平
面,这所有的切点在同一个平面上.
设过P 作G 的某一个切面的切点为),,(1111z y x P ,则该切面的方程为:
)()()(1111
1
1
=-∂∂+
-∂∂+
-∂∂===z z z
V y y y
V x x x
V z z y y x x
这里: 1),,(22
2222-++=c
z b y a x z y x V
即: 0)(2)(2)(212
1
121121=-+-+-z z c z y y b y x x a x
也就是: 1212121=++c
z
z b y y a x x 而此切面经过P 点,所以有:
120
1201201=++c
z z b y y a x x 这相当于说,所有的切点都满足下面这个方程: 01:
202020=-++c
z
z b y y a x x U 它是一个平面,故而所有切点都在一个平面上,且切点确定的平面方程就是U. 那么从),,(000z y x P 看椭球,看到的就是U 截椭球所得到的截面,由文中公式得到:
42
042042023
220
220220220
220220)(1c z b y a x c
z b y a x c z b y a x abc S ++++-++=π 这就是说,这样的P 点的轨迹是曲面:
))(1()(424242222222
222232222222
c z b y a x c z b y a x c b a c z b y a x S ++-++=++π 此问题如果考虑视觉的话,应该会稍微复杂一点,在上述基础上还应乘以某个角的余弦值.
另外,在二维上也可以有类似的问题,比如:
1, 从椭圆外一点P 看椭圆,总是看到一条长度为定值L 的线段,求所有的P 构成的轨迹. 2, 从椭圆外一点P 看椭圆,看到椭圆的视角总是一个给定大小的角(0度至180度),求P
点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