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和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这种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阁夜》教学设计
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过程和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和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

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

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和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和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和《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