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习题)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A.B.
C.D.
2.在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
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3.下列现象可以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薄膜
②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③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红
④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⑤二氧化碳可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④⑤
4.如图所示,将若干正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萌
发的种子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U形管中A端液面下降,B端液面上升
B.U形管中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C.U形管中A、B两端液面都下降
D.U形管中A、B两端液面都上升
5.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
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将E中装满水
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填“a”或“b”)
端通入。
6.某化学小组探究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
性质实验。如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仪器a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说明B装置控制反应停止的操作及原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气体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E装置,使该反应有了
明显现象,则装置E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为了防止气体从
发生装置泄漏的必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E装置有多种用途,用于气体干燥、除杂时,气体应从_____处进入(填导管口编号);干燥二氧化碳时,
瓶中液体可以是_____(选填下列试剂编号,下同);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时,瓶中液体可以是____。
①浓硫酸②NaOH溶液③饱和NaHCO3溶液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 B
5.(1)CaCO3+2HCl CaCl2+H2O+CO2↑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3)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4)a b
6.(1)方便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2)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的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
应物分离,反应便会停止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气体已收集满
(4)通入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
(5)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7.(1)A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2)C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