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藏家王世襄 《北京鸽哨》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 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 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碧天 蓝朵 白花

秋草 小院 浓茶

碧天 破屋 漏光

青丝白发
总结: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 1.选景的主观性 2.描写的主观性 3.主观性在全文中高度统一
延展提升
提问: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 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 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 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他想改变现实,可又无能为力,正如他自己书庵 的一幅对联所云: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郭沫若在回忆录中说:
“达夫在暴露自我这一方面虽然非
常勇敢,但他在迎接外来的攻击上 却非常脆弱。他的神经是太纤细了。
……他很感觉着孤独,有时甚至伤心。

(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 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清、静、悲凉)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点评]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 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 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这些景物符合本文的感情基调吗?
为什么不着力写反而一笔带过?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小结1: 以情选景 不蔓不枝
这是因为,这些旅游胜地仅是历史留
下的外在印痕、象征,恰恰是“外来人”
最易注目与把握的,而渗透于骨髓里的传
统神韵,却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
生活中。在世俗生活中寻求享用“美———
• 此时,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 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 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 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 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
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借助 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 明确:奇 、有味 、更像样 • 雨声、雨态、雨感;
8、句中的比喻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有何
效果?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食味之不有味永 不味浓美易细饿腻 剔玲刺珑而如食意 逗玩邀宠
黄酒
白干
稀饭 喻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体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有秋味之耐内饥蕴 如可秋大之快隽朵永颐 得 跋秋 涉之 千爽 万气 里 有秋之阔远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的眼光。
”》
——钱理群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院子:屋——一椽、破 环境: 壁——破
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泡: 一碗浓茶 看: 天色——很高很高、碧绿 听: 鸽声——飞声 细数: 日光——一丝一丝、漏 静对: 牵牛花——蓝色、白色
(视觉、听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 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景 • 郁达夫的秋天 • 形(散)
清 静
悲凉
情 秋天的郁达夫
神(聚)
• 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 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生活经历——气质性格 社会环境——文学主张
郁达夫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 ”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 整个的人生感受。
• 作业: • 1.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思考选材如何吻
合清、静、悲凉的主观情感。
• 2.自选一种自然景物,用调动五官感受去 刻画它。
旧梦豪华已化烟, 渐趋枯淡入中年。
—— 郁达夫 《和刘大杰<秋兴>》
秋日佳果
枣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悲凉的淡色
读12节,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的文字, 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新《天净沙·秋思》
• 破屋浓茶小院 • 漏光鸽声碧天 • 秋草蓝朵残垣 • 槐蕊铺地 • 落寞人在故都
新《天净沙·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 小院破屋微漏光,蓝朵白花醉人肠。 • 落蕊凋零碧天映,破壁浓茶饮秋香。
——王安石《北山》
小结2:情景交融
落蕊 扫帚的丝纹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
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
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蝶恋花》
• 当郁达夫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 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 的落寞与悲凉感。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整体感知 开篇渲染赏秋的心情——
“不远千里”只为“饱尝”“故 都的秋味”
总基调:清、静、悲凉 ——景物如何选择?如何描写? ——景与情的关系如何?
(二)绘秋:细品北国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第3段中,作者选景哪些能体现“清、 静、悲凉”?
牵牛花颜色的选择
客观标准?
主观喜好?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
源自文库
样子,我不晓得,但从我的生活经验去
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老舍《住的梦》
文章脉络(回顾)
(一)尝秋(1—2段)
故 都
(二)绘秋(3—11段)
的 秋
(三)鉴秋(12—13段)
评秋 品秋
(四)眷秋(14段)








北国之秋的五幅画面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歧 韵
知人论世 年未不惑的郁达夫 何以为“秋士”
郁达夫先生的出生,以他自己的话说,是“悲剧 的出生”,1896年,此时正处于中国最屈辱的年代中, “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 畸形,是有恐怖狂,是有神经质的。”
他儿时的回忆,“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 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长期紧逼着他,直至成 年。
秋 果 佳 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悲:定基调
描写同一个对象,为什么 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清 静 悲凉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你眼中的“江南的秋”也是这样的吗 ?
两岁丧父,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在 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很容易受伤。小 学毕业后,到外地求学,少小离家,使他性格中总有一种化 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 伤。(郭沫若《论郁达夫》)
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 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 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 “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 愿意将平时的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这期间,作者写了 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 文——《故都的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