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古代史下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5课: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 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着悲惨的生活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4、楚晋争霸在春秋时期最激烈其中有城濮大战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8课: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隶书(秦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是《离骚》5、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第9课: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其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③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孙武--兵家著《孙子兵法》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统一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兵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的暴政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楚汉之争"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2课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原因: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③统一铸钱盐铁官营第13课:1、汉武帝曾令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2、发明水排的是--东汉的杜诗这是个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这一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第14课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是-- 冒顿单于从此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2、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跟西汉对抗4、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15课1、西域--指的是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转运到欧洲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大秦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第16课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台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创始人之一是张陵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3、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18课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战胜曹操)3、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国家建立建立者都城灭亡魏 220年曹丕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蜀 221年刘备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吴 222年孙权建业 280年被西晋所灭第19课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东晋)第20课1、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439年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第21课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22课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3、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大绘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1。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國古代史期末複習資料一名詞解釋1侨州郡县:东晋政权在其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多聚族而保持原有籍贯,东晋政权在北方流寓人口多的地方,用他们原籍区域名称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主要用于安抚管理北方南迁人口,以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

土断施行后,侨州郡县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后,完全废除。

2高平陵之变: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司马氏集团向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

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氏集团首领曹爽等人陪同魏主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氏集团成员一网打尽。

这次事件是曹魏灭亡司马氏代位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3六条诏书:是西魏宇文泰为改革内政而颁布的汉化改革措施。

其内容为“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该诏令的颁布实施,巩固了西魏北周的统治,为后来北周战胜北齐统一北部中国提供了了良好条件。

4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

他原为东魏降将,投降梁朝后,于公元548年叛乱,叛军攻占建康、广陵、吴郡等地区,烧杀掠夺,对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虽然叛乱在552年被平定,但南方政权的统治由此大大削弱,北强南弱的对峙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

5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

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

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此次事变,为封建国家挑选了一个优秀的统治君主,对唐朝国家强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6甘露之变: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朝官反宦官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考试重点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考试重点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考试重点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共包括7个学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生活和生活状况。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他生活在()流域。

距今约()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代表文化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二、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屋制造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学会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1、使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那时他们制造的陶器有黑、白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三、讲述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全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全

户调式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

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

户纳绢3匹、棉3斤。

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北周时期)府兵制创立于西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和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一带人开通济渠,由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人开山阳渎,自引淮水。

绕、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宗教化二.关于《尚书》《尚书》在先秦的时候只称为《书》,汉代才称他为《尚书》,《尚书》就是上古的书的意思,儒家奉之经典,所以又称之为《书经》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先例,在内容、叙事、语言等方面较《尚书》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叙事简明扼要,又严谨有方但是春秋也有不少局限,它记事过于简略,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全是片段记录春秋战国时代散文兴盛的原因:(一)经济进步(二)私人讲学风气(三)百家争鸣(四)丰富的历史事实为散文提供了素材三.上古神话1.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与蚩尤之战》发明创造:《仓颉造字》神话:《嫘祖养蚕》盘古:龙首蛇身2.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活成天皇,地皇,人皇/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3.《夸父逐日》比喻:自不量力之人,执着顽强,锲而不舍,死而不已,为后人造福,体现了执着的民族精神。

表现了执着顽强的英雄气概,形象的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认识和征服太阳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4.《女娲补天》女娲形象表现了英雄崇拜和图腾崇拜三、《诗经》(孔子进行过整理)1.分=国风《诗经》有15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谣,共160篇《诗经》六方面内容:祭祖颂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爱情婚姻等《商颂》诗经中最早的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三百零五篇,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伯兮》(《诗经。

卫风》)第一层:(第一章)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表现念妇对丈夫的夸赞和骄傲第二层:(二~四章)着重写丈夫出征之后女子的深切思念之情,情感回环往复,逐层递进,失恋,自己满心愁苦,无心打扮二章:写丈夫东征。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

这一时期经济上主要是采集和渔猎。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是杂婚。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另一重要特征是,这一时期的开始出现磨光石、陶器、纺织、玉器,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定居农业生活开始,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经济-婚姻,或可答上社会政治,如氏族形态)3、六大文化区系说(满天星斗说)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2)、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3)、以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大溪文化为代表的西南;(4)、以山东为中心、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方;(5)、以太湖为中心、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且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六大文明区系说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说”,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4.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

发现的有元谋人侧门齿,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笔记及详解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笔记及详解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笔记及详解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古代史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或统考近几年的历史学考研真题,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归纳典型试题,强化常见考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目录第1章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成熟与繁荣的清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事记第1章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1.1 复习笔记一、叙说1.概述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鼎盛时期之一,起自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建立北宋为止。

2.时代特征(1)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动乱,从隋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基本稳定的大一统时期。

继隋而立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和世界各文明古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交往频繁,对它们影响巨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昌盛的国家。

唐亡后,全国又出现了短暂的分裂和动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为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时期。

(2)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也是政治、经济以及官制、兵制、赋役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石器时代与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7000年-前2300年)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2.三皇五帝的传说与影响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300年-前771年)1.夏朝的建立与衰亡2.商朝的兴起与发展3.西周的成立、分封制度与封建社会形成4.商周之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年-前221年)1.春秋时期的政治动乱与齐、楚崛起2.战国时期的七雄分立与百家争鸣3.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4.长平之战与秦国统一中国四、秦、汉、三国时期(前221年-西晋)1.秦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2.西汉的兴起与汉武帝的时代3.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及其主要人物与战争4.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三国分立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隋朝)1.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动乱3.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六、唐、宋、元时期(唐朝-明朝)1.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2.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3.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政权统治4.明朝的建立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七、清朝时期1.清朝的建立与满洲政权的兴起2.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西交流八、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现代)1.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建设与发展思想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与民族抵抗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抗日战争九、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与价值1.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3.古代中国的国力与地位对比以上提纲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删减或者补充。

总的来说,这个复习提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重点强调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

通过复习这个提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点与变迁,为我们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供了历史背景。

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是历史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具有丰富而庞大的内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下面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开端古代中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他们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炎帝、轩辕、少昊和颛顼。

他们开创了中国的历史文明,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

1. 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他们在中国的开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伏羲是中国最早的传说文明开创者,他发明了八卦,为后来的卜筮和算术奠定了基础。

神农是农业的始祖,他教人们种植农作物、治疗疾病,开创了农业文明。

黄帝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真正的国家的缔造者,他创造了蚩尤,采用了善治之道,统一了华夏部落。

炎帝是中国最早的军人,他专注于军事技巧和铁器制造,为未来的战争打下基础。

轩辕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他建立了以王为主的上层建国制度。

少昊是伏羲的父亲,他建立了中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

颛顼是黄帝的贤臣,他建立了官制和礼制,为中国古代官制和礼仪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夏、商、西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者是禹。

夏朝统一了各个部落,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基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朝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和可铸铜器,开创了青铜时代的文明。

西周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建立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

西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周武王领导的,后期是周宣王发展的。

3.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为战国时期和秦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以乱,分裂和战争为主,国家逐渐减少。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也是许多思想家的诞生时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4.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中国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七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之间互相攻伐,政治势力强大。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

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3.靖康之难: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

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

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

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

金撤军北归。

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

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

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1,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2,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

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3,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

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

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4,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5,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是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制是契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四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册知识点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册知识点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册知识点整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从夏朝开始的“三皇五帝”时代;到商朝建立的“九王一晋”时代;到周朝建立的“九王一晋”时代;再到秦汉统一王朝的“三皇五帝”时代;再到隋唐五代时期的“隋唐五代十国”时代;再到北宋前期的“金元杂剧”时代;再到清朝前期的“戊戌变法”时代。

这些时期均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是夏朝的发生(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21年,夏桀在商汤陪同下大宴群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8年夏王朝建立。

夏朝建立以后一直到公元前221年冬王朝被商朝所灭为止(公元前207年);共经历了约500年的历史时期,即夏朝的统一时期(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209年)。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政权由天子来掌握与统治。

夏朝的第一任天子为太甲(太宰);夏王朝在商之前就已出现贵族世袭制政权"大司农”即天子代表社会上层统治阶层而“大司农”(主管农业和工商业的官吏)则在国家机构中掌握国家权力;大司农和大将军负责国家赋税征收以及中央政权对地方社会资源的调配和控制;小司农官有负责编制户籍的职能。

夏朝建立后进行了长期不间断的王朝更替统治。

夏朝的第一任统治者为商汤王(东周王室始祖)商汤就已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中央集权王朝'盘庚王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

一、三皇三皇,又称伏羲、神农、黄帝。

上古传说中的远古部落联盟首领,是一种传说中的氏族联盟首领。

伏羲、神农、黄帝共同创立氏族部落联盟。

《竹书纪年》:“炎帝与黄帝战于黄河流域”。

《淮南子·天文训》:“五帝以降,中国有四王一帝曰天子”。

周代,三皇之一的伏羲与孔子合称为“人文初祖”;另一皇曰“人文始祖”女娲与孔子合称为“人文之际”;而《山海经》中记载的“三皇之国”即中国上古文明中的“黄帝之国”与“轩辕之谷”。

三皇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人将伏羲、女神女娲视为中国古代的始祖;在中国上古的氏族部落联盟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叫“中原”;炎黄二帝是华夏民族文明产生的第一个最高统治者"黄帝"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创立者"黄帝"又称天人文始祖"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始祖。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docx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docx

名词解释1.关陇军事贵族:山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观点,认为自西魏至隋唐,统治阶级的核心均为关陇地区鲜卑/汉族镇守六镇的军事贵族所掌控,形成了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是汉人与鲜卑人、军事力罐与文人的联合力罐2.输籍定样:隋文帝施行的政策,根据标准制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既防止了百姓逃避赋税或官员任惜舞弊,也有利于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3.牛李党争:唐朝以门荫出身和以科举岀身的两派官僚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一次斗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徳裕为首领, 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的“元和三年策试案”,高潮出现在文宗时期甘露Z变后,最终于宣宗朝以牛党的胜利结束。

4.白马之祸: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朱温(朱全忠)于滑州白马驿诛杀朝官三十余人, 投尸于河,史称“口马之祸”,为朱温篡唐奠定了基础。

口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

5.两税法:唐德宗时期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Q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春秋两次缴纳,是由人头税向财产税的转变6.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北上抵抗北汉和辽军。

军队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赵口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又称“黄袍加身“7.帅漕宪仓:北宋地方官制,在全国各路设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兼管民政,简称“帅臣”);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司法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 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简称“仓臣”)8.官职差遣:宋朝官制的特色。

“官”标志官员基本地位身份,决定官员基本待遇;“职” 表等级、职位;“弟遣”为官员所担任实际职务,是一种复杂灵活的行政体制。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什么呢?下面店铺分享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供你参考。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历史下册1-3课复习资料

历史下册1-3课复习资料

02
第二课: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01
02
03
04
城邦制度
古希腊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组成 ,各城邦之间互相竞争、互相 合作,最终发展出独特的希腊 文化。
公民大会
古希腊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 理日常事务,为公民大会准备 议案。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与挑战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 题层出不穷,中国需要积极应 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程 度不断加深,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的变革和完善。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 用不断提升,需要承担更多国 际责任和义务,为世界和平与 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实基础。
03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向前推进
。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创
造了有利条件。
05
第五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基层民主自治的推进
随着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直 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得到拓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 能得到更好发挥。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古代史大一下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大一下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大一下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大一下学期的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还需要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下面将就中国古代史大一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两晋时期为东晋,曾经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

而北方则是鲜卑族和汉族的州郡官员建立的政权,此后发展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乱,但也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瑰宝,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佛教石窟艺术等。

二、唐代的繁荣与衰落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朝的开元盛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

随着国力的增强,唐朝还一度扩张了领土,建立起了庞大的疆域体系。

然而,唐朝后期逐渐出现了政治腐败,内外困扰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帝国的衰落。

三、宋代的政治与文化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其政治体制的革新和经济文化的繁荣而闻名。

在宋朝建立之初,它实行了县、州、路、府、京五级行政区划,同时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体制更加完善。

经济方面,南宋时期,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流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在文化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国际社会。

四、元代的政治与文化元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贵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起来的政权。

元代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元朝是一个多民族政权,它的统治者并不是汉族,而是蒙古人,也接纳了其他民族的统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调式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

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

户纳绢3匹、棉3斤。

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

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输籍定样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

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民。

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输税供役,为国家起到了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均田制(北魏)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

梁朝因其反复无常,桀骜难制,多不赞成,但梁武帝欲借此实现统一梦想,遂接受侯景投降,封以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职,并派兵接应。

不料接应兵在彭城被东魏军大败。

这时东魏趁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重新修好。

昏庸的梁武帝居然答应了,结果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很快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

次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围中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

萧衍死后,侯景先拥立萧纲为帝,后来又废萧纲立萧栋,不久又废萧栋而自立改国号为汉,大杀萧衍子孙,萧梁统治自此已实际解体。

552年,王僧辨,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被部下砍死于船中,侯景之乱结束。

从此,南朝力量更加衰落了,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河阴之变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在北方边镇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年,孝明帝母胡太后杀了在中央掌权的元叉,重新控制了中央政权。

永安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

三月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

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围杀北魏王公大臣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在这次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高平陵事变239年明帝死,齐王曹芳继位,宗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曹爽以皇帝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夺其权。

司马懿怒就即退休养病。

正始十年正月,魏少帝曹芳与曹爽出城祭明帝高平陵。

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党羽蒋济等发动政变,起兵控制京城,挟持郭太后,罢免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权归司马氏。

六镇起义魏初,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重要的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扶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最初,这些军镇,因为是拱卫首都平城的军事要地,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

但随着柔然的衰落和北魏的迁都,军镇地位于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早有不满情绪。

522年,柔然兴兵犯魏,进攻六镇。

524年,六镇尽为起义军所占领,北魏派兵镇压,先败五原,继而大败于白道几乎全军覆没,北魏政府束手无策,竟然求助于宿敌柔然。

525年六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占山格晋以来,国家对土地私有化趋势的总方针是,在维护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私有化有限度地发展。

随着土地私有化从平原田亩向山林湖泊发展,自东晋开始,国家对私占山泽的现象加以限制。

国家将部分山林川泽让给官吏和平民,允许土地私有制发展。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标志着山林川泽这一最后的国家“公有地”通过屯封别墅的形式和大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

检籍即清检士籍,对士族豪强广占私客,平民百姓规避赋役的现象,两晋和南朝政府都采取核实户籍的办法。

南朝户籍整顿的重点是清理庶族冒任士族。

但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真正核实户籍。

南齐时的检籍甚至导致唐寓起兵。

检籍最后归于失败。

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又命令堂兄弟一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

侨州郡县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其管辖地区内多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

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大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

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

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一度造成政区用名十分混乱。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北府兵东晋南朝着名军府及其所辖府兵。

北府设立很早,西晋末东晋初王舒任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自此有北府之称。

其后东晋南徐州刺史例带北中郎将,驻屯京口,故称京口为北府,也称南徐州刺史为北府。

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徙居京口 (今江苏镇江) 者日多,民风强悍,果敢善战。

太元初谢玄招募南徐、南兖二州北方侨民,严格选择训练,严明军纪,号北府兵。

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皆捷。

太元八年 (383) 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于淝水大败前秦军。

后以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

刘裕以北府兵起家,取代东晋。

三长制486年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长一里长,五里长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当。

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中书门下体制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

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

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这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1.简述西晋建立后分封诸王的措施。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千五百人。

其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

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

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王国军队仍未建立。

咸宁三年(277),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

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

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

2.简述西晋时期都督制的定型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