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 教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理课程标准2.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关。

本节课与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关。

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而研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的能力。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通过对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

劣势: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实验探究的过程。

”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标要求“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课程内容之后编排的。

本节内容既是对学生已了解的凸透镜成像情况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重要核心部分,同时又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教材意在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初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对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并不能独立完成,存在盲目性。

探究什么内容、如何进行探究,这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有效的引导后方可进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3.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3.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与媒体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两人一组)凸透镜(焦距10厘米)、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引入新课: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1(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1(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5
cm处,在另一侧用光屏能承接到(
)
A.缩小、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实像
C.缩小、正立的实像
D.放大、倒立的实像
4、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
果将此物体向凸透镜移动5 cm,此时的成像规律是生活中的
2f >v> f
v=2f
v>2f
与物同侧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为10cm左右的凸透镜,焦距过大
(光具座总长不够4倍焦距长),有些实验无法完成。
2、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3、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
物距小于焦距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在减小
当所成的像是实像时
物、像异侧
当所成的像是虚像时
物、像同侧
课堂总结
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3.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u>f 时成实像;当u<f
时成虚像;当u=f 时不成像。
4.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当u>2f 时,
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成
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
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
是不是需要“调焦”?

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示范课

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示范课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经折射后反向延长线 过虚焦点。 对着虚焦点入射的光 线经折射后平行于主 光轴。
平行过焦
过焦平行
小结
定义: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作用: 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 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 概念: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 3.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会聚 于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
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一个
透镜有两个。ຫໍສະໝຸດ 5、如下图所示,给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 方向.请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
C
6、完成光路图:
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直到 地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F,用刻度尺 测出光斑F到凸透镜光心O的距离,即为焦距f。
探究性学习
在北极进行探索的工作人员丢失了火 种,请你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的探险人员想 想办法获得火种,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f
2f
凹透镜——
发散
发散作用 凹透镜对光的
虚焦点
虚焦距
通过透镜的光线有什么特点?
o
虚焦点
4.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过心不变
F F
过光心的光线经折 射后方向不变。
F
平行过焦
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经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 后平行于主光轴。
过焦平行
F F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过心不变
过光心的光线经折 射后方向不变。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意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理解掌握。

教具准备: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透镜,根据形状的不同,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有(2)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3、小实验:①通过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课本上的字。

②通过凸透镜看屏幕上的字。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同一个凸透镜,却能形成不同的像,那么,凸透镜到底能成几种像?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呢?出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1、提出猜想:教师:通过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你觉得,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交流。

教师: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想,我们应该干什么?2、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设计实验: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多次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由远到近),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像,记录像的情况,最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

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3、进行实验:(1)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这样,可以使得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把蜡烛移动到距透镜40cm 处,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总是正立、放大的吗?导语二师: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及像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猜一猜物体经凸透镜成像进有那些规律?uv议一议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准备知识⑴物距(u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⑵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⑶所用透镜f=10cm 组装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或水平桌面上)至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并调节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成像探究使烛焰从距凸透镜教远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⑴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⑵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⑶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⑷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吗?注:A .实像:是能够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什么叫虚像前日我们已经学过B .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分析-归纳” 小结归纳(板书)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讨论交流二倍焦距处和一倍焦距处分别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小结归纳(板书)二倍焦距处(即2f 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一倍焦距处(即焦点):是放大像和缩小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精品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精品教案
思考与讨论
猜想、听讲、讨论。
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
思考、听讲、记录
思考、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思考、讨论
听讲并思考、讨论
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有依据的提出猜想
理清实验思路
根据实验思路,思考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培养实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动手意识。
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巩固新知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案
课题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ppt7:实验过程中改变物距,使蜡烛分别在两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一倍焦距之内时,物体成像的情况,设计实验表格,表格中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大小、正倒、实虚。
ppt8-12:通过视频,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表格。注意观察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时成像情况。
ppt13:将所得数据的表格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为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得到凸透镜所成规律表格。
【ppt5-15】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ppt5:首先提出问题,根据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可能和物距有关,像距大小可能和物距有关。
根据问题得出实验思路,需要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实虚,测量像距。
ppt6:根据实验的思路提出实验仪器,需要蜡烛(物)、光屏(像)、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首先需要调整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能使成像在光屏中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光具座上的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

2.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最清晰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答:(1)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虚像;(2)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素养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实像和虚像.(2)知道物距与像距.(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科学思维:(1)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科学探究:(1) 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2)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 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过程的引导和实施,寻找规律的方法。

【实验准备】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自制幻灯机。

【教学过程】探索新知流程二: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任务一】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能最快的成一个清晰的像。

【问题1】如何操作,可以使光屏上的像处于最清晰?【问题2】如何调整,可以使成在光屏的中央?【任务二】每个小组重新来做一下,练习寻找最清晰的像。

【任务三】物距、像距读数练习【任务四】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分组实验:(1)分别找到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2)实验中,改变物距,移动光屏找像。

(建议:将F光源从远到近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的。

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是放大的。

2.猜想:物体放在哪一个点,就能成等大的像。

验证实验:成像初体验学生分享经验学生思考、回答成像再体验学生思考、回答小组实验学生分析、回答学生猜想学生实验介绍器材,便于学生认识暴露学生操作的问题;规范寻找“清晰像”规范调整“器材”培养规范操作习惯学生再识“物距、像距”教师巡视、帮助学生黑板展示实验数据、成像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看出初步规律3.分析数据:当物距大于像距时,物距、像距与焦距满足什么关系?当物距小于像距时,物距、像距与焦距满足什么关系?4.将物距调到小于一倍焦距时,移动光屏,光屏上有像吗?撤掉光屏,用眼睛从光屏这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它的像吗?5.将蜡烛放在焦点处,你还能在光屏上看到像吗?课堂小结学生进一步分析、回答学生实验学生尝试学生了解引导学生从u=2f的成等大像,来分析放大、缩小时u、v与f的关系逐步完善成像规律逐步完善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完整的成像规律应用流程三:问题:自制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联系生活:生活中的照相机。

八年级物理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 沪科版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主稿:审核:日期:教师: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焦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知道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过程与方法:由观察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凸透镜的会焦作用教学难点: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的概念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启发等相结合。

教具:激光器、凸透镜、凹透镜、腊烛、火柴、光具座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光的折射,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透镜。

(教师出示透镜)。

这节课我们学习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1、透镜的种类有哪几种。

2、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在哪里?3、透镜对光分别有什么作用?4、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三、学生预习四、分组展示:1、透镜的分类:⑴凸透镜: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⑵凹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2、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⑴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4、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课堂练习:练习、根据图中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2、透镜是利用光的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3、光心大致在透镜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4、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5、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6、你有几种办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教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会找凸透镜的焦点,并测焦距。

4、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会作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课件、凸透镜、凹透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给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二)新授:一、透镜的种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给出基本概念: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主光轴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让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带领学生找焦点测焦距,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

三、.透镜的作用:让学生看视频,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得出结论: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光路图。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实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冰镜能够取火吗?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能够烧着干草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

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

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相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透镜?[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实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实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光和眼睛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教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2、分别请两位同学通过凸透镜看点燃的蜡烛,把看到的结果讲给大家听。

人眼处放一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概念,与平面镜虚像的区别二、新课教学:(一)、.刚才同学们针对你们观察到的各种像,你们想了解一点什么呢?提出问题学生回答:(1)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2)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3)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4)各种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二八.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有什么规律,我们还需要介绍几个知识点: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也可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 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3.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1课时 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1课时 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我来闯关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 分别是烛焰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 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__A____(填 “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M点时,在光 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____成__虚__像___(填“成实像”“成 虚像”或“不成像”);
若把凸透镜遮挡一部分,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把凸透镜遮掉一部分,成像性质不变,只是成的像暗一些。
课程讲授
小结
凸透镜的成 像规律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u=f :平行光束,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照相机 原理
投影仪 原理
放大镜 原理
我来闯关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
位置,在凸透镜后20cm的光屏上出现一个等大倒立的像,如果将蜡
烛移动到凸透镜前25cm处,则 ( B ) A.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使u=f,移动光屏并观察,看能否成像;
(7)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使u<f,移动光屏,进行观察。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收集数据并分析】 凸透镜焦距f=
cm
物距与焦 物距
像的性质
距的关系 u/cm 虚实 大小 正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光源的位置关系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通过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在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
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教学难点
1、理解并灵活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2、懂得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自制研究三条特殊光线的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阳光通过凸透镜聚光烙画艺术,导入新课。

并通过这个视频解释现象:太阳光通过一个玻璃仪器后形成一个火热的光点,能够产生烙画的效果,说明了什么?而这个玻璃仪器即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凸透镜。

新课讲授
让学生在家中找出放大镜和近视眼镜,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透镜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激光发出的光射到白纸上的光斑,和激光垂直通过凸透镜射到白纸的光斑大小有何不同。

在指导时,将透镜靠近白纸,激光笔远离白纸。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三、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学案的表格提示,探究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光路图。

将完成情况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出来
1.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 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五、凹透镜
请学生翻开书本p73 阅读“拓展一步”了解凹透镜的相关知识。

【知识小结】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二.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三、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
【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案的自我提高
【板书设计】第五节凸透镜成像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二.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三、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
【教学反思】
1、利用有趣的视频导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接下来的学习
2、利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放大镜,近视镜等,创造学生在家中就能随手做
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3、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透镜的作用的印象,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激光笔直接射入白纸与透过透镜射入白纸的光斑大小是否相同。

在对概念的理解上进一步。

4、在探究三条特殊光线时,自制教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使得学生印象深刻,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和演示。

在实验的基础下,使得学生对三条特殊光线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方便光路图的记忆。

5、教师巡视时,发现于激光笔的原因,无法观察到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于焦点后的完整的光线,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光线会聚之后的走向,以免学生的光路图不够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