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启示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重。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多次变革,这些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的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改革是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的。
受形势所迫,政府高层不得不发动改革。
此后,改革便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遏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
改革没有达到它的最初与直接目的,但改革的启示、经验教训对现实中国的改革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引语: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四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
这三场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迈出了面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经验教训一、起步——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惊醒了魏源等少数中下层政府官员,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则彻底震惊了整个清王朝。
而洋务运动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经过两次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统治阶级官员,他们较为关心国家命运,探究失败原因,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若学习了西方造船与制造武器技术,中国便不会失败。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偏差,但是他们迈出了走出封建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由他们开始,限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付诸行动。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接受部分开明思想,他们认为“办洋务,师夷长技,造炮舰,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在清政府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洋务派成员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中国近代司法制度
中国近代司法制度作者:杨海浪来源:《活力》2009年第17期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发源于清末的司法改革。
这场司法改革,主要源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列强对清朝的入侵,西方国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會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以及对清朝的影响。
当时,一些先进分子为了摆脱贫闲落后、挨打的状况,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种种主张。
经过长期曲折的斗争,清末统治者面临外敌的入侵以及国内要求变革的强烈呼声,感到当时包括司法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
不改革已经不能维护统治秩序,1901年开始实行变法。
在司法制度方面,清末统治者采纳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系列司法原则和司法程序。
从历史演变看,虽然这些原则、程序未能在实践中真正推行,对后世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很大。
清末的司法改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司法机关方面。
一是在中央,原来掌管审判的刑部,被改为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法部。
原来掌管案件复核的大理寺,被改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承担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等职责的大理院。
二是在地方。
从1907年开始,京师和各省设立高等审判厅;各府设立地方审判厅;洲县设立初级审判厅;各级审判厅内设立专门负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实行公诉、并监视判决之执行”的检察厅;省按察史被改为负责地方司法行政事务的执法史司。
第二,司法原则方面。
采用了司法独立原则,以及回避、辩护、辩论、审判和一事不再审理等原则,并引进对抗或诉讼制度,由此建立起律师制度等。
第三,司法程序方面。
明文规定刑事、民事诉讼分立,四级三审终审制度,以及起诉、预审、公判、上诉、判决之执行等程序。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1912年的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随之组建首届临时政府,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然而,临时政府还没来得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就被1912年4月成立的北洋政府所取代。
北洋政府承袭清末制,但做了一些改革。
主要有三点:一是审判分为普通审判和军事审判。
前者实行四级三审制度,后者实行一审终审制度。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3篇)
第1篇一、引言清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之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逐渐显现出其弊端,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将从法律思想、立法、司法和刑罚等方面,探讨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二、法律思想的变化1. 吸收西方法律思想清末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法律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西方的法律制度,认为西方的法律制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借鉴。
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改革中国的法律体系。
2. 法治观念的兴起在清末,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法治观念逐渐在中国兴起。
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这种法治观念的兴起,为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立法的变化1. 法律体系的建立清末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较为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的主要立法成果有:(1)制定《大清律例》:作为清朝的基本法典,《大清律例》对中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制定《钦定大清商律》: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清朝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对商业活动进行了规范。
(3)制定《钦定刑律》: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清朝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钦定刑律》。
2. 立法机构的改革清末时期,中国开始设立专门的立法机构。
1906年,清朝设立修订法律馆,负责修订法律。
此后,各省也相继设立立法机构,如省咨议局等。
这些立法机构的设立,为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司法的变化1. 司法制度的改革清末时期,中国开始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
主要改革措施有:(1)设立大理院:1906年,清朝设立大理院,作为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2)设立地方审判厅:为加强地方司法,清朝设立地方审判厅,负责审理地方案件。
(3)设立警察机构:为维护社会治安,清朝设立警察机构,负责侦查、逮捕、审判等工作。
2. 司法观念的转变清末时期,随着法治观念的兴起,司法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清末新改为何启动司法改革
专 家型人 物 ” 操刀” 封 Nhomakorabea大吏的建议 、 列强的暗示 , 吸 引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 ,虽然许多 新法典并没有得 到完善 ,但这场改革本 身 确实 是 中国法制 史上前 所未 有 的革 命 ,是趾高气扬 的中华法系第一次来吸
收东西各国法律优长 , 重造 中华法 系 , 为 此后 中国法律的走 向规定 了大致不变的
民事诉 讼法 》 、 《 大 清新刑 律 》 、 《 民律 草 案》 等。 这几部根本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 实体法领域 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 良好基础 , 开 了一个很好 的先例 。
其价值趋向不言而喻 。
对清廷而言 ,修订法律或许 只是一
个权宜之计 , 只是对列强的应付 , 只是使 中国法律怎样更好地 与西方接轨 ,不至 于直接冲突 , 屡屡吃亏 。然而当沈家本 、 伍廷芳等人对大清王朝现行法律条文进 行全面清理之后 , 发现问题 相当复杂 , 深 切认识到所 谓独树一帜的 中华法系确实 到 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 在他们看来 , 这种
国际规则。 所 谓参酌各国法律 , 其实就是 要将中国现行法律根本改造 ,使之与国 际接轨 , 与世界同步 , 通行 中外。
在 晚清 司法改革运动 中, 沈 家本 、 伍
经过几 年精 心准 备,沈家本等人主 持 的重要机 构“ 修订法律 馆 ” 于1 9 0 4年 5月 1 5日正式开张 , 这个机 构在袁世凯 等督抚 大力支持下 ,高薪聘请 日本法律
芳对东西各国近代政治制 度 、司法体制
章程》 、 《 商标 注册 试办 章程 》 、 《 商 人通
例》 、 《 公 司法》 、 《 破产律 》 、 《 各级 审判厅 试办章程》 、 《 法官考试细则》 、 《 集会结社 律》 等, 都是 当时迫切需要 的法律法规 ,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摘要: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实行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
虽然清末变法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改革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清末变法改革资本主义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从洪荒奔向文明,从远古奔向未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的心酸和遗恨。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
尽管已经数次试图摆脱欧美列强铺就的轨道,走自己的路,但每次倔强抗争的结果,无不以头破血流为代价,徐羽归来。
欧美列强挥舞的大棒如同不可跳越的魔棒,逼迫衰亡民族重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重新择取民族生存的道路。
为救亡图存,清廷自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法制改革。
至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变法共进行了十余年,仿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转型进入近代化。
清末变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是“新政”时期,从1906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预备立宪”时期,这两个时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修律活动,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
1一、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清末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点,代表了中国的合法团体探求现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它也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推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和分界线。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依次衔接,步步深人的三次改革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历程链条。
每一次改革运动,所昭示的都是渐次接近于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标,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但却始终难以相交的历史态势。
洋务运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清末司法体制改革内容
清末司法体制改革内容:(1)清末对司法机关的调整。
①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以使司法与行政分立,并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
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在地方设立高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形成新的司法系统。
③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提起公诉、实行审判监督,并可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充当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2)清末在司法制度上引进了一系列西方近代诉讼审判原则和具体制度。
①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度。
②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证据制度、保释制度等,并承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
③在审判制度上,允许辩论,实行回避、公开审判等,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
在审判规则方面,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一系列新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辩护制度等,但并未真正实施。
④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⑤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中国法制史论文 晚清法律制度变革的启示
晚清法律制度变革的启示摘要: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
先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律。
清末大规模的立法,参照了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关键词:清政府法律制度变革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
这就是晚清法律制度变革的背景。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法观念也有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清朝统治集团由盲目排外到提出“中体西用”,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观念的产生与传播,由以人治国的观念到以法治国观念的萌芽,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尽管这些新的观念并未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但是这些观念为清末的修律和司法改革做了铺垫,成为晚清法律制度变革的一个奠基。
清末修订法律历史大约为十年,初步建立了仿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作为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钦定宪法大纲》在共23条正文和附录里阐述了“君上大权“臣民权力义务”等内容。
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钦定宪法大纲》实质在于给封建君主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的绝对权力,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体现了清朝贵族企图继续维护专制统治的意志和愿望。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又抛出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即《十九信条》。
相比于《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
刍议清末的司法机构改革
革 无疑是最 具实质 意义 的举措 。它不 仅使 中国传统 的司法制 度 的残酷 、 断、 专 腐败 在清 末走 向极致 , 以至 于“ 在中国对任何阶层 产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从而开始走 上近代化 的轨道 : 而且促成 了
政 体的近 代转 型, 中国向着 宪政 的 目标迈 出了根 本性 的一步 。 使
、
清末 司法机构 改革 的肇因
清 朝 的司法 体制 , 为中 央、 分 地方两 级。 中央 , 在 掌管 司法 事 了行政 司法 不分所造成 的危害 : 今 E积 弊之难清 , “ l 由于权 限之不 务 的部 门是“ 三法 司” 即刑 部 、 察院 、 理寺 。 , 都 大 在具 体掌管职 能 分 , 以行政官 而兼有 司法 权 , 必有 藉行政之 名义, 则 创为不平之法
2 0 .0( ) 0 91 下
刍议清末 的 司法机构 改革
严 晶
摘 要 以‘ ‘ 司法独立” 目 为 标的清末司法改革, 建立了从 中央到地方的新型司法机构, 为清未司法转型奠定了基础。本文 试 阐述 清末 司法机构 改革的具体 内容 , 论述从 中央到地 方的机 构转型 , 示其对清末 法制 变革 的影响 , 展 并探讨其对 当今 法制
部无 司法可 言” 传统 司法 在体 制上存 在 的根 本弊端 是司法不 。 独立 。司法与 行政 合~的 体制致 使 司法权不 能由独立 的机关行
而在这场 史无前例的司法变 革中 , 中央司法机构 的调整无疑是重 使 , 造成审判 权难 以统一 。司法 非 由专 门机关行使 , 致使司法的
县为 第一 审级 , 有权 决定笞 、 、 杖 徒刑案件 。府 为第 慢、 痛苦 、 曲的, 扭 但毕竟中 国社会 自 的运动方 向已经 不可遏制 应分 为 四级 : 身
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
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也一直维持着封建思想的特点。
在清末时期,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法律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其中,诉讼审判制度变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清朝诉讼审判制度的现状、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清朝诉讼审判制度的现状清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主要由官府主持,官员们作为审判人员,依据《大清律》进行司法审判。
其主要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程序繁琐、笨拙无能、腐败盛行、刑责过重等。
在这样的制度下,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清朝诉讼审判制度变革的原因1. 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法律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制度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诉讼审判制度的变革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2. 对外压力的增大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败北,不得不接受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中,除了割让领土和赔款外,还包括了许多司法制度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要求清朝必须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 内部矛盾的激化清朝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民间纷争不断。
原有的司法制度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纷争,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三、清朝诉讼审判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1. 设立法院为了更好地解决民间纷争和控制官员的权力,清廷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式设立了法院。
法院设立后,官员不再直接参与司法审判,而是由专门的法官进行审判。
这一制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采用西方法律制度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清朝开始采用西方法律制度。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采用了西方法律制度的一些内容,如“罪刑相当”、“法无授权不可处罚”等。
这些内容的出现,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基础。
3. 简化程序原有的审判程序十分繁琐,耗时长,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清朝开始简化审判程序,加快审判速度。
清末法律改革对我国法律发展意义浅析
清末法律改革对我国法律发展意义浅析清末法律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虽然在目的上具有反动性,但在客观上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法律通过法律移植对传统法律进行变革,开启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引进了一些近代的法律思想和原则。
一、国际背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开日本闭关自守的大门。
德川幕府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炮舰的威逼下,先后同美、英、法、俄、荷等国签订一系列将日本推向半殖民地化的不等条约。
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组织法律起草委员会,聘请西方法学家为顾问,革新传统封建律法,按照西方国家的法律模式拟订各种法典,日本经过法制改制后,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国家,逐步转变为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强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国内背景随着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尽管清朝统治者坚持“祖宗之法”不可改,但在国内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的不断打击和帝国主义的胁迫下,特别是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之后,清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的法律形式,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掩盖其专制统治的实质,欺骗人民,调整新的社会关系,抵制和破坏革命,清王朝不得不对其原有的法律作了一系列较大的修改。
三、法律改革的宗旨及其具体体现适应时代变化,在不违背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坚持中国固有封建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形式、法律制度,满足帝国主义的需要,是清末法律改革的基本宗旨。
(一)法律改革的宗旨清末法律改革是本世纪初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法律体制改革。
西方列强所施加的政治、军事压力,是迫使顽固保守的清朝政府推动法律改革的重要原因,迎合和满足西方列强的政治需要,就成为变法修律的一个直接目标。
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清末修律是指在清朝末期,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进行的法律改革。
一、修律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制定了既要维护封建制度,又要满足洋人要求的修律方针。
2. 法律内容:修律的法律内容表现为封建主义传统和资本主义法律新成果的混合。
一方面,它坚持“首重尊王”及封建纲常“不可率行变革”,肯定君主专制统治和家族主义;另一方面,它又标榜“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
3. 法律体系:改变了沿用两千年的“诸法合体”的基本法典的编制原则,明确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商法的分工,编订了法院组织法,制颁了若干行政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 审议程序:清末修律后期规定的主要法典由资政院加以审议的程序,与独裁擅断的封建立法程序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二、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在于
1. 修律实质是为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2. 清末修律改变了沿用两千年的“诸法合体”的基本法典的编制原则,明确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商法的分工,编订了法院组织法,制颁了若干行政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3. 清末修律后期规定的主要法典由资政院加以审议的程序,与独裁擅断的封建立法程序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清末修律相关史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论述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容及其影响
论述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容及其影响引言清朝晚期,由于外强中干的局面不断暴露出来,国力日渐衰弱,社会各界普遍呼吁进行变法来振兴国家。
为此,清政府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修律的尝试。
本文将探讨清末变法修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容1.变法措施清末变法修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a.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但在清朝末年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选拔优秀人才。
因此,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改为设立新式学堂,推行近代教育制度。
b.推行新式教育清政府在各地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现代科学文化的熏陶。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改革军制清政府深知军队改革对于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军制改革,包括增加军费开支、改良武器装备、建立现代化军队等,以提高国家的自卫能力。
d.促进科技发展清政府意识到科技发展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鼓励科技研究和创新。
他们设立了一系列科学机构,引进外国专家,并奖励科学家和发明家,以推动科技进步。
2.修律步骤除了改革措施,清政府还采取了修律的措施,旨在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
修律的步骤如下:a.查明现行法律制度的问题清末政府派遣官员深入各地调查现行法律制度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确定需要修律的方向和重点。
b.修订法典和司法制度清政府成立法律专家组,对现行法律进行彻底审查和修改。
他们修订了《大清律例》,并完善了司法制度,加强了对法官的监督和评审机制。
c.推行新法律修订完成后,新的法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清政府通过教育宣传和司法改革等手段,让全体公民了解和遵守新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清末变法修律的影响清末变法修律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促进了社会进步推行新式教育和科技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现代科学文化,思想观念逐渐更新。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清末司法改革历史链接论文
清末司法改革及历史链接摘要:清末立宪背景下的法律移植,使得以司法独立为旗帜的司法改革延续至今,或者一直延续下去最终成为中国法律界的一个梦。
司法独立进入近代中国是作为批判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武器而存在的,西方社会的司法独立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参照物。
在今天,我们的政府体系依然要效仿外国构建符合多元化的坚硬外壳,引进西方的东西,但却受到我们本土文化的影响,发生着变异性的改变。
关键词:司法独立宪政民间法司法改革一、清末司法改革概述清末司法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也是服务和服从于新政这一整体政治局势的,它本身没有自己额外的起因和目的。
在清末这样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迁的环境下,考察以司法独立为核心的司法改革,我本身比较赞同韩秀桃的观点:”近代中国在对司法独立进行价值追求的过程中,逐渐抽空了其内在的生命,转而崇拜其外在的空壳,并将这个空壳视为真实的存在,以便于使其依归于中国的现实,实现其一种本土化的选择目标。
”①以比较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清末乃至整个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往往可以清楚地认识其本质。
例如英国作为世界宪政发展的里程碑,其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英国的制度有一个优点使得他的所有缺点都变的不那么重要,那就是在英国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制度:一个人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么的卑微,无论他起诉的对象地位是多么的高高在上,他都可以有信心在英国的法院里获得公平、获得正义。
英国是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国家,从诺曼征服英国(英格兰)以后,英国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动乱。
英国的所谓革命,和中国的革命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真实写照是血流成河,人头乱滚。
在清末社会变迁的时代更显得尤为突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倘若思之,笔者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中国几千年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根源在于中国的司法不公正。
由于清政府统治者的伪心行事(引进西方司法制度),使得原本充满希望的司法独立化为泡影,立宪空壳下多是规则之治的诅咒和难以启齿的法律信仰。
简论晚清法律改革
简论晚清法律改革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人民生活穷苦潦倒,国家政权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不得不采取各种改革措施。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的变革。
晚清司法改革在我国近代历史法律发展上作用巨大。
对后世影响也极大。
因此,本文将从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动因,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改革的影响几个方面简单论述晚清司法改革。
关键字:法律冲突宪政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民律草案晚清法律改革是我国传统法律制度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开始,也是我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阶段。
晚清法律改革通过《钦定宪法大纲》、《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的确立,晚清法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辛亥革命变更政权直到到民国时期形成了我国近代六法体系,晚清法律使我国法律近代化历程得以完成。
任何一项改革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即包括了内在动因也包括了外部的推动力量。
一、晚清法律改革的社会背景(一)晚清法律改革的内在动因19世纪晚期,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被打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最后影响至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开始兴起。
在革命的过程中,各种民主思潮不断的涌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仁人志士纷纷寻求变法图存之道。
梁启超说:“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
”【1】。
康有为上书清帝主张变法“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13页。
小变仍亡。
”【2】随着矛盾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一系列的民主战斗,而清政府内部的改革先锋派也开始参与这些活动,企图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为自己分得羹食而不断努力。
中国的近代法律与司法体制
中国的近代法律与司法体制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法律与司法体制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开始,梳理中国近代法律与司法体制的演进过程,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清朝末年的法律体制清朝末年,中国的法律体系相对封闭且保守,沿袭传统的农民法、宗法制度和封建法律等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秩序。
同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外形势的冲击,一些新的法律概念和途径开始进入中国。
二、近代法律与司法改革的起点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体制的改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者秉持着"中法结合、中西合璧"的原则,致力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和保守势力的干扰,戊戌变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五四时期的法律与司法变革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对法律与司法体制的变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深入人心,呼唤着法治与民主的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产生了大量的法学家和法学理论,如梁启超、胡适等,他们积极倡导法治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现代法律概念和原则。
同时,中国也开始吸收和翻译西方法律制度,为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法律与司法体制迎来了全面的改革。
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还设立了法院和检察院等司法机构,建立了审判与检察并重的司法体系。
五、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法律制度和经验,加快法治进程,推动法律体系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清末法制变革述论
清末法制变革述论清末法制变革是清朝晚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法制走近。
这一变革可以说是清朝末年政府在面临内外压力下的折中选择,虽然进展不尽如人意,但对中国近代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清末法制变革的背景、改革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首先,清末法制变革的背景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19世纪末,欧美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内部问题的累积,使得清政府意识到传统封建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西方法制的先进性也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倡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考虑通过改革法制,以求摆脱困境,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国民的权益。
其次,清末法制变革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首先是司法机构的改革,清政府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司法机关,引入西方的法官制度,加强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其次是法律体系的改革,清政府试图将传统的封建法律废除,建立起一套基于现代法律体系的法律制度。
此外,还包括了刑法、民法等法律的修订和制定,以及宪法的初步构建等方面。
这些改革努力使中国的法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尽管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但为中国的法治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清末法制变革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尽管变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和不完善,但它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一系列法制观念的更新和法治意识的觉醒。
这为后来的法律教育和法律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也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清末法制变革为中国充实法制资源,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同时,也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启示,提醒我们在推动法律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促进法治观念的普及,并坚定地推进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提升。
总之,清末法制变革是清政府为应对时代压力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虽然存在一些限制和矛盾,但它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深化法治建设,以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清末法制变革评价与启示
第四章清末法制变革评价与启示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结果及评价一、法制变革的先进性清末法制变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是清政府为了挽救行将就木的专制统治而被迫做出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革。
虽然在变革开始后不久,清王朝就灭亡了,法制变革对清王朝而言,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它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始,被誉为世纪法律变革之里程碑。
从这个角度看,清末法制变革颇具进步意义。
(一)法制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律“诸法合体”的状况,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中国的历代法典发展到清朝,虽然“体例复杂,体系详备”但是一直遵守“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原则,不存在独立的法律体系,公法和私法、实体法与诉讼法相互交织在一起,缺乏一个科学的结构。
这次变革在所修订法典的外在形式上移植了西方法律体系和制度,不仅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还引进了西方法律编纂的某些原则和制度。
1、西方的法典编纂体例。
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大陆法系的编订体例,如《大清新刑律》正式以总则、分则分篇,《大清民律草案》仿德国民法,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5篇,这些都体现了近代法律体例。
此外,还把实体法、程序法分开,民法、商法等从刑律中剥离出来,各自单独成篇,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基本符合近代法制规范的法律体系。
从此中国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刑法和民法、商法、行政法的明确分工。
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在客观上全面突破了原有的“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
这样的法律体系就为中国建立完全近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基石,并且,它也影响到了在此之后的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这次法制变革,中国基本上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
2、西方的宪政制度。
清朝末年法制改革
论述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清朝我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统治了全国达268之久。
以鸦片战争为界,它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清朝的前期,经过康、雍、乾三朝100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超越前朝的明显的发展;而后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司法大权,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由一个封建专制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与此相对应,前后期的法律制度也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前朝前期,继承发展了汉唐宋明等历代法律制度的成就;清朝后期,由于西方法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法制观念开始更新,中国法律制度开始改革。
清末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传统法制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一、清末法律变革的主要内容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方针,清政府确定了所谓“参考古今,博辑中外"、“折冲樽俎,模范列强”的基本原则,对法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预备立宪"与宪法文件为了抵制势不可遏的革命运动的历史潮流,敷衍和拉拢要求改革政体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并进一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巩固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预备立宪的改革活动.可以这样说,“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以预备“仿行宪政”为名的政治欺骗活动。
作为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光绪三十四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作为附则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大纲》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量规定了君主的权利,基本的立法权、司法权、解散议会权统率海陆军等权利都掌握在君主手中.至于臣民权利、自由的规定,十分狭窄,根据《大纲》,凡合乎法定“资格”之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的自由,有呈诉权、财产权、居住权,臣民只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大纲》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突出了皇帝专权,人民无权的特点,给封建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但是,这毕竟是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启发民智,培养近代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光绪三十三年,清朝设立了资政院、咨议局和议事会,同时拟定了《资政院院章》和《咨议院章程》。
[简答题,4分] 简述清末的司法改革
[简答题,4分] 简述清末的司法改革清末司法改革文章的题记是“立法实行”,是清末政府为了加强国家的司法管理而制定的法律法规,重新调整司法结构,改进司法管理,改善人民司法制度,完善各种司法制度,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清末的司法改革是清末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围绕园庭法改革以及统一司法机构的建立展开。
下文将介绍清末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以及清末改革的意义。
一、园庭法改革1、巡庭制度在清末,为进一步规范园庭的司法友好,成立了巡庭制度,即在各园庭的诉讼当事人中,由官府派驻人员进行诉讼监督,制止当事人在司法上的过失,并加以劝谏。
2、庭序改革清末园庭法改革同时还改革了原有的庭序制度。
清末改革后,庭序从原有的先受理后处理变为先决定正诉判决,再提出应胜、不成立等,这使得诉讼变得更加公正。
3、改革费用配置清末司法改革改变了原先庭应付口齿费的理念,实行了平均配置,使原有富贵与穷苦之分基本消除,全国大部分人民都得到了平等的司法待遇,争取调解代替诉讼的理念也在不断强化。
二、统一司法机构的建立1、建立官府:清末司法改革还包括建立官府体系,在官府内建立司法机构,如《官府法典》之类的条文,统一了当时官府的司法组织,也加强了官府的司法完整性。
2、建立司法衙门:清末司法改革中,也包括建立司法衙门体系,让级别一般的官府参与司法活动,在统一的司法,削弱个官的司法特权的同时,又让司法活动具有更大的效率,并把中央的司法创制向外地延伸,使司法改革更为全面。
三、清末改革的意义1、统一司法制度,提高公正审判能力清末司法改革不仅使司法制度统一,而且提高了司法审判的能力,加强了诉讼程序的规范性,同时也消除了原先官宦之分,全面提高了司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给当时的江苏及全国提供了更加公正公平的司法服务。
2、促进了封建社会的下行改革清末的司法改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司法活动,也促使封建社会的下行改革,使司法得到更多的制度保障,使司法改革更为完善,为近代以后司法法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启示
一、清末司法改革的肇因
(一)清末司法改革的思想基础
在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摧残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之后,维新派即改良派应运而生,他们对清末的形势和局势进行了分析和考量。
于是他们,文化上主张兴办西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作为维新派核心人物的康有为,依照西方的政治原则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以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为主要精神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他在上奏光绪皇帝书中:“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1]康有为以此来表明外国强的内因,想借助别国的内因来改变中国的现状改变中国的外状,康有为是君主专制的坚强的守护者,他的提议也只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统治危局,属于改良派的范畴,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其提倡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当时的病况下,不下猛药是难以治愈的,而其药方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西药”而已。
清末司法改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清王朝预图通过司法改革收回其领事裁判权,清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司法主权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
破坏,面对这样激荡的时局,清王朝也欲通过改革恢复自己的司法以及领土的主权,从此恢复自己“天朝上国”的傲慢,而要后恢复其“傲慢”仅仅改变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清末统治者却自视甚高,最终的失败也许打破了清末统治阶层的美梦。
(二)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渊源
清末司法改革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经历了国内外双重打击的清政府,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冲击,因此,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前往各国考察宪政的满清贵族的所见所闻,清朝统治者认识到,立宪与君主专制并非水火不容,如果两者处理的好,立宪甚至可以不仅无损于君主专制,还有可能成为君主专制神圣的外衣,为其继续进行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理由和庇护,而且还有利于皇权的巩固,缓解国内矛盾、缓冲民族矛盾以此弱化人民的反抗意识继续其统治。
二、清末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清末修律体现在多个方面上,在内容上,一方面坚持君主专制,一方面吸收各国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术语,将外国先进的法律制度、法律术语用于中国的传统的法律之中,修律始终是在“务期中
外通行,有裨治理”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修订的律法中也有很有借鉴价值的法律,其中《刑事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虽然也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但是其风格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一)清末司法改革中新式中央审判机关以及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晚清仿行宪政从官制入手,是立宪考察大臣总结日本实施宪政经验的结果。
他们认为日本立宪的成功,“实由官制之预备得宜。
诚以未改官制以前,任人而不任法;即改官制以后,任法而不任人。
”[2]
司法行政机关的改革:在中央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
在地方,改省级的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掌管地方司法行政及司法监督。
全国法院和检察厅都要受法部的行政监督;地方各级法院和检察厅都要受各省提法使司的行政监督。
审判机关的改革:在中央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有权解释法律,监督地方各级的审判活动,大理院设置正卿、少卿各一人总理院务活动,并设置刑事科、民事科及相应的审判庭。
检察机关的改革: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庭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提起公诉、实行审判监督,并可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
充当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除上述改革外,中央继续保留督察院,设都御史,执掌监察弹劾官员。
[3]
(二)清末司法改革中改良监狱及监狱管理制度
清朝末年的司法改革制度中监狱的改良和狱政制度的改变是清末司法改革由传统法制转向近现代法律制度的转变中迈出的坚实的一步,这不仅打破了封建传统的监狱及狱政制度,也为清末司法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清末监狱制度改革使得封建统治者得以彰显其人性化的一面,而这一人性化不会是偶尔的,该制度将会被长久的使用,而后来证明这一制度很极具远见的。
清朝末年实行监狱改革,本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和西方的博爱精神,沈家本等人提出了改良监狱的主张,着手建立新监狱,并起草了监狱律。
新草监狱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古自古以来监狱作为诉讼关押场所的传统制度。
主张监狱的主要作用在于“感化人”,而非“苦役人侮辱人”,并设置了“罪犯习艺所”,让狱中犯人习艺,改善狱囚的待遇,给予犯人自新之路。
[4]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