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方言词汇的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方言词汇的文化特色

徐亚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各个组成成分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个性特征的是该民族语言的词汇,同时,一民族的文化心理又制约和影响着该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在固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活动里,皆蕴含着人们将思想转化为语言符号时所进发出的理性与智蔽的光辉.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方言的本质属性.固原方言中有大量的词语在理性义之外还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想深刻理解固原方言词汇只是了解其理性义还很不够,还需进一步洞彻其所组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以固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和地貌特征为依据,结合固原方言中丰富鲜活的词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固原方言词汇中范含的文化意义.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状况对固原方言词汇的影响

固原处于黄土高原地带,风沙较大,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冬季常常是风雪交加,异常寒冷,因而固原方言四字格俗语的形成,意义的构成有很多与固原区域环境有关。例如“张风冷气”形容把冷气吸到肚子里;“走风漏气”形容房屋或灶具不严实;“黄风土雾”形容风很大,将地上的土都卷起来了。固原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现为沟壑纵横,男梁相接的特点。因此,四字格俗语中也较多地使用了这些表地形的语素,以增加其形象性。如“边头沿畔”指田地的边缘部分;“野山没梁”形容人野蛮;“急崖上树”形容不听别人的劝阻,急于干某事;“立崖刀砍”本指地势陡峭不好攀援,后引申为人性格怪异,很不好相处尸屹梁弯正”形容地面不平整,也可用来形容人性格古怪厂爬沟溜渠”形容人想尽各种办法用不光彩的手段达到目的。以上词语中的“畔”、“野山”、“梁”、“崖”、“吃梁”、“沟”、“峡”、“岔”、“崖”、“畔”等都反映了固原沟壑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例如: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固原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宋家沟、曹家沟、三道沟、水泉沟、秦家沟、怀沟、深沟等

等。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为名的有:霍家岔、清润的岳家岔、牛耳朵岔等.

崖(固原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带有“崖”的地名有,花石崖、李家崖等。

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黄毛畔、东岳畔

梁:山体中间隆起的地方。以“梁”为名的地名如鸡头冠梁、把扇子梁、高娜梁、冰草梁等。

坪:黄土丘陵或山区中的平地。固原有苗家坪、秦家坪.

峡:两山中间有水的地方。海子峡,胭脂峡,青石峡。其实上述地名不为固原所独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不过,由于受到固原特殊区域地理地貌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固原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特定的物产和生活条件对固原方言词汇的影响

固原方言词语隐含了当地人们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区。黄河中游地带的六盘山、陇山绝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期间夹杂着大片草地,到处郁郁葱葱。近年来固原地区相继出土了今已绝迹的六千年前的云杉、冷杉、落叶松、连香树、圆柏、油松等,经有关技术鉴定或测定,历史上固原地区确曾存在过以六盘山为主体的广阔森林草原,“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要影响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闭除其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外,人为的因素也是森林绝迹,草原蜕变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是黄河中游(森林)受到摧毁性破坏的时代。尤以明代中叶更是如此”。这与明朝中叶加强西北防备、屯垦及战争不无关系。甚至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是“山上悬崖峭壁,无尺寸之耕”。长期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用于耕种严重毁坏森林和植被,再加上战乱、气候恶化和以干早为主的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固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明代正统年以后,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濒临灭绝,秦汉以前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消失殆尽。这里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常常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语言负载民族的历史,固原人群体的艰辛生活经历必然在民间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如民间常说“有酒肉白面,赛过老爷设宴;没酒肉白面清汤胡泛,肠子拧绳挽(当用“给”,引者注)蛋。”“蛋”此指绳子疙瘩。“肠子拧绳挽蛋”是比喻修辞也是夸张描写人腹中没有食物时饥肠辘辘之情形,被形象地比喻为“拧绳挽蛋”,真实地描绘了人饥饿难耐的痛苦感觉。

在物质匾乏的年代里,食用油是紧缺的,所以固原人称日子过得好“油饼夹懂糕”。“油饼夹肉吃了遭罪”因为通常情况下能吃上油饼就是美味了,能吃上肉是妄想,把这两样美味一起吃是享受不起的,这是向往生活富裕的夸张心理。在固原人民过去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油”多是食物味美好吃的重要条件。在食用油非常紧缺的时代,饭菜表面漂浮的“油花花”(也叫“油星星”)即是食物的精华。固原人有这样的说法“这个难得人才,就像碗里的油星星”,优秀人物是人中间的精华,就如同“油星星”是饭菜的精华一样,所以将优秀人物比喻为“油星星”。改革开放以来固原人民生活大有提高,那食不果腹岁月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民间口语中“油星星”比喻优秀人才的说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往昔贫困岁月的印记。现代人的饮食观念是少荤多素,所以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决不会创造出这样的比喻。由于自然条件差,又多受干旱、风沙、盐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人们的房屋多建于山边或山间避风处,生活异常艰苦,习惯称劳动为“受苦”,把庄稼人称做“受苦人”。主要耕种的农作物有小麦、春麦、冬麦、筱麦、小燕麦、大燕麦、红芒麦、槽麦、红槽麦、三仓、四仓、玉麦、洋麦、乔麦、黑燕麦等各种麦类作物.当地气候适宜种植麦类作物,当地人对各种面食的烹饪驾轻就熟,有干粮、拌汤、长面、面叶子、始艇、搅团、熔摸摸、麻食子、乔面揉揉、酿皮子、傲子、油香、躁子面、锅盔等等。

不同的地域、物产和习俗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方言中有了不同的名称。比较典型的是颜色词。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颜色词外,其他各类颜色词在各地方言中很难统一,这里固然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但颜色词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物产的差异,很多颜色词都是由植物或植物的花色作修饰性语素,而这些植物产地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没有这些植物也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颜色词,只有真正了解这些植物的人才会明白它们所代表的色彩,在固原地区依据当地物产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颜色词,如:枣红、小米黄、蒜皮紫、菜花黄,桃红色,首楷花儿色(紫色),荞麦花儿色(粉红色),麦子色(健康黄色),头发光的像个燕叽叽,脸白的像个蛋皮皮(头发又黑又亮,脸色应该是白里透红);雪青色(淡紫色)等等。

三、生产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对固原方言词汇的影晌

固原方言俗语中处处表现出农耕生产习俗。“书要精读,田要细耕。”“孩儿不教不成人,庄稼不管没收成。”固原人用读书育人作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