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丝竹说起

合集下载

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

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

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李阳【摘要】"江南丝竹"是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并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

据考证,它发源于明代的苏州地区,清咸丰庚申年(1860)开始流传于民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

"江南丝竹"在合奏时,每件乐器既有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使用恰当的演奏手法加花变奏,很能表现出演奏者的默契和智慧。

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除了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自乐外,【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江南丝竹;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手法;苏州地区;十番锣鼓;乐种;地区经济;演奏形式;庚申年;经济文化中心【作者】李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05“江南丝竹”是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并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

据考证,它发源于明代的苏州地区,清咸丰庚申年(1860)开始流传于民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

“江南丝竹”在合奏时,每件乐器既有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使用恰当的演奏手法加花变奏,很能表现出演奏者的默契和智慧。

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除了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自乐外,还常常让这样的演奏形式出现在交友聚会、婚丧喜庆等场合的演出中。

虽然来自于民间,但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了江南人细腻含蓄、勤劳朴实的性格特色,与江南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富饶美丽、人流物转的繁华历史相印成辉,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江南丝竹”的作品和演奏配置的演变,形成了我国民族器乐合奏的雏形,为日后广大音乐家和作曲家进行大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对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极大。

我国传统音乐中,因地区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在北方,有粗犷豪放的吹打乐,有热情奔放但又不失诙谐幽默的二人台音乐,有宽阔明亮的青海花儿,动人心魄的陕西腕腕腔以及充满浓郁草原风情的蒙古音乐等等。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江南丝竹音乐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在江南地区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于很多人来说,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之间的区分并不明确。

本文将从两者的历史渊源、音乐表现形式、演奏方式和演出场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来阐述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历史渊源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结合,融合了南方地区的山水情怀和温婉柔美的特点。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近代形成的,其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的上海地区,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形式,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近代音乐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音乐表现形式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包括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音乐表现形式多以旋律饱满、婉转动听为主,多以古诗词为歌词,表现了浓厚的文人情怀。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主要包括小提琴、管弦乐器、钢琴等,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和声丰富、旋律多变为主,多以现代文学作品为创作题材,表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情感。

两者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演奏方式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方式多为合奏形式,演奏者根据曲谱进行各自的演奏,通过和谐共鸣来表现音乐的美感。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的演奏方式多为独奏或者重奏形式,演奏者以个人技巧和表现力为主,通过个人的演奏来表现音乐的魅力。

两者在演奏方式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演出场合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多以传统的庭院、客厅或者宴会场所为演出场合,强调的是氛围的温馨和亲近感。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多以音乐厅、剧场或者大型演出场所为演出场合,强调的是音乐的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在演出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上海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江南丝竹

上海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江南丝竹

上海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江南丝竹历史沿革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

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

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

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曲式结构一、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板》、《慢六板》、《欢乐歌》、《云庆》;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以上这几个曲子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

在1939年间,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将上述八曲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

渡船桥的传说——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场江南丝竹

渡船桥的传说——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场江南丝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着很深的上海乡村文化和民间风俗底蕴,历经百年沧桑,终于沉淀为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传统文化。

丝竹乐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中运用比较广泛、形式较为多样的一种传统音乐。

丝竹乐历史久远。

早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就有记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书乐志》说“丝竹更相和”;《三国志魏志》则谓:“耳倦丝竹者”。

这些文献记述了用丝(弦)和竹制成的乐器,以及用这种乐器组成上海市宝山县大场乡新华村(大石桥和侯家头村……早年渡船桥人要走乐队为歌唱伴奏和演奏音乐。

队)渡船桥自然村现在早已经是上海有出西南是很不方便的,没有桥,只能摆上海是文艺荟萃之地。

近代以降,名的住宅点——大华小区了。

然而渡船渡,前辈们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决定以来上海谋生的各地民众纷纷把家乡的丝桥的旧迹,还能从遗留的大场浦旧河道桥代船,于是就有了这座渡船桥(渡船竹乐带到上海,他们结社演奏乡音,以上依稀寻得;循着那河水的流向一路徜桥原来是座人字形的联体双桥,跨越两表达思念家乡之情。

各地的民众在上海徉,记忆的闸门便会缓缓打开……条河,大造农田时将向村两流的一条河成立的丝竹演奏班社以广东音乐为最昔日的渡船桥,河清水秀,风光旖填了,人字桥也就成了一字单桥)。

多,如松柏丝竹会、中华音乐会、精旎;渡船桥下的河水从大场镇走马塘流有了渡船桥,后来就有了“渡船桥武粤乐组等,大新、先施和永安等大来,所以得名“大场浦”。

大场浦从北义务国乐社”——上海非物质文化遗百货公司都设有各自的粤乐组。

另外向南流淌到村西,开始分流。

一路向产“大场江南丝竹”的渊源所在。

还有岭东丝竹会、新潮乐社等团体演西,弯弯曲曲向浦家角和杨家桥流去;“大场江南丝竹”,作为上海市奏潮州音乐。

从浙江、江苏、湖南等另~路向南,流向小梁山和长港村;还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5月正式命地也传人不少丝竹乐曲目。

受外来丝竹有一路沿渡船桥村前向东,流淌到金家名,是上海民乐界首次被命名为市级乐的影响,20世纪初以来上海本地丝竹PUL TIJI IIt L 啪山g 111gH f l nO H i t l|:海细节45乐得到了迅速发展,上海市区和郊县的本地丝竹班社纷纷成立,通过不断的演奏,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曲目——江南丝竹八大曲。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特色,被誉为是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以及艺术研究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丝竹音乐传统。

随着历史的演变,江南丝竹音乐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地区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流派。

在宋代,江南丝竹音乐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宫廷和民间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表演形式和曲艺品种,深受当时社会大众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其音乐风格清丽婉转,曲调优美动听。

在乐器演奏方面,江南丝竹音乐主要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笛子、箫等,这些乐器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奏出了婉转深情的江南风情。

在曲艺表演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多以小型合奏或者独奏形式呈现,曲目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山水田园、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江南丝竹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也非常注重传统的旋律和节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奏、重奏、对奏和合奏等形式,演出形式独特多变,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愉悦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历史渊源、表演特色、曲目鉴赏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在历史渊源方面,艺术研究者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

在表演特色方面,艺术研究者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出形式、乐曲特点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力求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指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其流行始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音乐以琴、瑟、笛、笙、管、弦等乐器组合演奏为主,又因其婉约柔美、细腻清新的器乐风格而被誉为“丝竹乐”。

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丝竹乐常常是音乐伴奏与朗诵、舞蹈、故事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所以在许多节日、咏史、戏曲、歌唱、广场舞等社交场合中,丝竹乐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丝竹音乐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它除了具有优美的音乐演奏形式外,还传承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具体来说,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丝竹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丝竹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当时出现了叫做“丝曲”的组合演奏形式。

到南宋时,就已经有了“竹枝词”、“广陵散”等代表作,丝竹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丝竹音乐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和流派,深受民众和文人雅士的欢迎。

至今,丝竹音乐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之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宝藏。

二、丝竹音乐的表演形式与技艺特点丝竹音乐在表演形式上常常与吟诵、舞蹈、故事讲述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构成用声、乐、色、形等多种艺术语言联合演绎的艺术形态。

在表演技艺上,丝竹乐的特点是强调乐器的音色、音韵变化,注重乐曲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求细腻、柔美、轻盈、并且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展现出音乐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三、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除了琴、瑟、笛、笙、管、弦等器乐演奏外,还经常融入诗词、戏曲、文采等传统文化元素,曲调、曲名、曲义等因素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通过实践与演变,体现了国人不断追求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一般指流行于江浙两省和上海市地区的 民间丝竹乐。风格清新优雅,细致活泼;曲 调悠扬柔美,婉转流畅。 据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 竹就已经在民间流行。1911年成立的“文明 雅集”是一个早期演奏丝竹乐的集社组织。 上海丝竹乐队组合通常是:“丝”:二 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其他:板、板鼓。碰 铃。
根据速度、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 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 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快速强烈,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彝族舞曲王惠然作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
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 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 而成。《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 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 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 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 四起的动人画面。
江南好
• 乐队轻快而甜美的旋律如江南的暖风拂面 而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好一幅江南的美丽画卷。
春到沂河
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 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柳琴——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
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最早 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 非常民间化,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江南丝竹论文

江南丝竹论文

江南丝竹乐漫谈一、江南丝竹乐的含义“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丝竹乐器是相对于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

丝竹乐伴歌唱,在中国早已有了。

汉乐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晋书.乐志》)魏晋南北朝的丝竹,除伴奏歌唱外,还单独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

这种情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

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

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

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

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

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

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

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二、江南丝竹乐的由来江南丝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首先要关注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古代的琴瑟合奏,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社会上重要的娱乐活动。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必须对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探讨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细腻、柔和的音色和抒情、凄婉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其音乐风格多以悠扬、舒缓为主,适合表达柔美的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

江南丝竹音乐还以多种乐器配合合奏为特点,如琵琶、古筝、笛子、二胡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方式。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需要分析其乐器配器和演奏技巧,深入探讨其音乐表达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还要关注其与文化艺术的关系。

江南丝竹音乐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歌词往往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江南丝竹音乐还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戏曲、舞蹈等。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还需要探讨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影响。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和传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保护和传扬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应当紧密结合实践和传承,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其艺术涵义和价值,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文化艺术关系等方面,并注重实践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渡船桥的传说——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场江南丝竹

渡船桥的传说——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场江南丝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着很深的上海乡村文化和民间风俗底蕴,历经百年沧桑,终于沉淀为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传统文化。

丝竹乐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中运用比较广泛、形式较为多样的一种传统音乐。

丝竹乐历史久远。

早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就有记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书乐志》说“丝竹更相和”;《三国志魏志》则谓:“耳倦丝竹者”。

这些文献记述了用丝(弦)和竹制成的乐器,以及用这种乐器组成上海市宝山县大场乡新华村(大石桥和侯家头村……早年渡船桥人要走乐队为歌唱伴奏和演奏音乐。

队)渡船桥自然村现在早已经是上海有出西南是很不方便的,没有桥,只能摆上海是文艺荟萃之地。

近代以降,名的住宅点——大华小区了。

然而渡船渡,前辈们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决定以来上海谋生的各地民众纷纷把家乡的丝桥的旧迹,还能从遗留的大场浦旧河道桥代船,于是就有了这座渡船桥(渡船竹乐带到上海,他们结社演奏乡音,以上依稀寻得;循着那河水的流向一路徜桥原来是座人字形的联体双桥,跨越两表达思念家乡之情。

各地的民众在上海徉,记忆的闸门便会缓缓打开……条河,大造农田时将向村两流的一条河成立的丝竹演奏班社以广东音乐为最昔日的渡船桥,河清水秀,风光旖填了,人字桥也就成了一字单桥)。

多,如松柏丝竹会、中华音乐会、精旎;渡船桥下的河水从大场镇走马塘流有了渡船桥,后来就有了“渡船桥武粤乐组等,大新、先施和永安等大来,所以得名“大场浦”。

大场浦从北义务国乐社”——上海非物质文化遗百货公司都设有各自的粤乐组。

另外向南流淌到村西,开始分流。

一路向产“大场江南丝竹”的渊源所在。

还有岭东丝竹会、新潮乐社等团体演西,弯弯曲曲向浦家角和杨家桥流去;“大场江南丝竹”,作为上海市奏潮州音乐。

从浙江、江苏、湖南等另~路向南,流向小梁山和长港村;还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5月正式命地也传人不少丝竹乐曲目。

受外来丝竹有一路沿渡船桥村前向东,流淌到金家名,是上海民乐界首次被命名为市级乐的影响,20世纪初以来上海本地丝竹PUL TIJI IIt L 啪山g 111gH f l nO H i t l|:海细节45乐得到了迅速发展,上海市区和郊县的本地丝竹班社纷纷成立,通过不断的演奏,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曲目——江南丝竹八大曲。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其源自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因而得名“江南”。

与其他中国民族音乐相比,江南丝竹音乐具有独特的“江南风格”,这其实也是一种表达江南地区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方式。

由于江南丝竹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常常和江南风格器乐曲并提,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江南丝竹音乐通常是指用丝绸合成物制成的弦乐器和竹子制成的管乐器组成的键盘乐队或吹管乐队。

它的风格轻柔、婉转、优美,并且大多数曲目都是民间传统曲目。

例如:《二泉映月》、《钓船唱晚》以及《梅花三弄》等等。

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为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器乐曲目,通常是由编者将江南丝竹乐器进行重组,并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并融合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

因此,江南风格器乐曲比江南丝竹音乐更为现代化。

定位上,江南丝竹音乐注重的是展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更多地考虑到现代人的欣赏口味和需要。

在乐器的运用上,江南丝竹音乐通常限定为丝竹等传统乐器的运用,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因为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因此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虽然都可以被认为是江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但是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内涵方面都有所不同。

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它们都是传达江南文化与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江南这个美丽的地方。

江南丝竹探源

江南丝竹探源

江南丝竹探源作者:蒋薇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05期丝竹乐是我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主体,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江南丝竹是其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乐种之一。

江南丝竹风格优雅、曲调婉丽,既富有江南秀美之风,又尽显都市灵动之韵,是江南文化的音乐阐述,2006年6月被认定为上海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于江南丝竹的源头,一方面指的是这一乐种缘起的时间节点,考求江浙沪地区的丝竹音乐何时与中国历史上的丝竹乐产生承继关系,也就是乐种起源的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指的是江南丝竹的地域性源头在哪里,也就是乐种形成于何地的问题。

厘清江南丝竹的渊源,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沪上民族音乐、民俗生活和群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均有意义。

“江南丝竹”乐种的时间起点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民族管弦乐自汉朝就被统称作丝竹乐,其间宋元时期的宫廷“教坊大乐”和广泛兴盛于民间的“细乐”等音乐形式,对明清时期丝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民间丝竹音乐的发展趋势有增无减,流布的区域也越来越广,并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乐种,其中就包括了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的丝竹音乐。

当时“细乐”在环太湖地区的乡镇流行得十分广泛,因其是单纯以丝竹乐器演奏的音乐,为区别于当地盛行的吹打乐、锣鼓乐,不同地方对其又有“清音”“丝竹”“细乐十番”“细吹音乐”等不同叫法。

为了区别于西方音乐,近代人们还称其为“国乐”。

历史上的丝竹音乐大多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在民间相当活跃,多以乐社、小乐队的形式出现在节庆、集会、喜宴、丧事等活动中。

江南地区那些名称不同的民俗音乐与宋元的“细乐”一脉相承,大体都是以笛、箫、笙、琵琶、三弦、胡琴等为主奏乐器的,乐队编制、演奏风格也大同小异。

在传统吴越文化的长期浸润下,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统一的、富有江南地区特色的丝竹音乐演奏样式,后来被冠名为“江南丝竹”。

由此得知,长三角地区民俗性丝竹音乐起源于由宋元“细乐”,成形于明清民间音乐,上述“清音”“丝竹”“细乐”“细乐十番”“细吹音乐”等的流行起始,便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初创时间。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江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音乐,经过演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风格。

江南丝竹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器乐演奏为主,以弦乐、管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丝弦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竹管乐器包括笛子、洞箫、竹笛等。

这些乐器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能够表达出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情感。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注重旋律的演绎。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一种幽静悠扬的感觉。

其旋律多采用传统音阶和腔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多变,充满了曲调的变化和转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

江南丝竹音乐强调细腻和柔美的演奏技巧,注重音乐细节的表达,以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家在演奏中,会注重音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音调的准确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感染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三是注重乐器的技巧演奏。

丝竹乐器的演奏需要丰富的技巧和经验,要求演奏家在演奏时具备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表现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演奏形式多样,既有琴、瑟、筝等弦乐器的拨弦技巧,也有笛、管、箫等竹管乐器的吹奏技巧。

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中相互协调,使得音乐更加和谐。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推动其保护和传承。

艺术研究可以从历史、音乐理论、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探索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历程、演奏特点和演唱风格,丰富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跨界艺术作品。

可以将江南丝竹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丰富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形式。

从江南丝竹说起

从江南丝竹说起

从江南丝竹说起“江南丝竹赛事盛,丝竹美乐甘厚醇。

”7月20日,在太仓市银潮老年活动中心内,几十支丝竹乐队顶着酷暑,以-流的技艺参加“第十二届郑和杯,夕阳红艺术节”。

演出铿镪有力,抑扬顿挫、井然有序,使出浑身解数,角逐“民乐魁首”。

“娄东昆曲社”乐队,参演一曲《长生殿·小宴》。

时而舒缓流丽委婉,令人顿刻欣喜欲狂;时而欢快跌宕起伏,着人随之屏息急促。

“沪太两地毗邻情,共编丝竹神仙曲。

”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首。

最近,意外获得苏出准印2008年6月的洞箫、二胡、琵琶、扬琴四本一套《江南丝竹文曲专辑》,封面醒目标着丝竹文曲:“霓裳曲、灯月交辉、中花六板、琵琶词、朝元歌、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妆台秋思、寒江残雪、青莲乐府、怀古、阳八曲”共十二首,以角、徵、宫、商、羽、五音标注。

左下方并列署名发源地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和发祥地上海国乐研究会。

首末页上分别对两团体作了简介,独树-帜、耐人寻味。

有着渊源历史、相毗邻的两个兄弟单位,亲如一家,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相互合作,联手打造传承、改革、发展中国民乐崭新篇章,怡情音律,驰誉艺林。

值得敬佩点赞,值得奉为楷模。

特别是身处繁华大都市的上海文艺团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甘愿放下架子,俯身到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足迹不下楼十年”,研制‘水磨腔’的“昆曲娘家”太仓。

共同探讨,携手传承。

高风亮节,敬佩不已。

“江南丝竹似明珠,源自昆曲‘水磨腔’。

”江南丝竹,顾名思议,流行于江南地区,以丝弦乐器(弦子、提琴、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等)和吹管乐器(笛、箫、笙等)为主要组成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结构简洁,小型灵活;音乐情趣,轻盈明快;风格鲜明,精致细腻。

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

常与民间风俗活动密切结合,适合婚丧喜庆,宴宾娱客,庙会、街会等场合。

一曲丝竹清音入江南

一曲丝竹清音入江南

独特韵致余音缭绕,百转千回,让人魂牵梦绕、百听不厌。

江南丝竹这份独有的特质离不开江南浓厚的人文气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没有了江南文人的恬淡品性,也就没有了江南丝竹乐音的和谐雅致。

现在,江南丝竹早已成为江南水乡一张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

经过百年来的传承与演变,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相对交响乐等其他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

演奏师演奏以二胡、笛子为主的两件乐器,再配上弹弦乐器、击打乐器,让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多变。

二胡的演奏手法需要柔和、婉转、细腻、连绵,音乐一响,听众就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江南烟雨中,徜徉在江南石板小路,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

笛子声音需饱满清远,在某一节点,释放出悠扬婉转之音,让人心醉其间。

而其他的弹弦、击打乐器,比如,琵琶、鼓等,点缀其中,起到烘托的作用。

江南丝竹的曲调清扬明朗,明快圆润,形成了“小、轻、细、雅”的独特韵味,魅力经久不衰。

乐曲结构则采用曲牌循环、连缀、变奏等形式,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板腔变奏,形成一曲多变、快慢交叠的风格。

乐理中“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的赞词就道出了江南丝竹乐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等特点。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

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丝竹在民间的地位。

丝,婉转;竹,悠扬。

丝竹合奏一曲清音,细腻韵味,沁人心脾,历久弥新,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雅致之地。

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上海、苏南以及浙江西北部。

据史料记载,丝竹合奏成乐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主要代表人士为明代戏剧家魏良辅、张野塘。

他们在创作昆曲水磨腔时,融入北方的弦乐器,比如琵琶、胡琴等。

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丝竹同奏为主的专业班社。

江南丝竹兴起繁荣是在清朝末以及民国时期。

那时候的江南文人雅士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再加工,改编成丝竹乐,流传于世。

2006年5月,江南丝竹经批准,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风格特点

伴随着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出的轻柔、舒缓的旋律,也许会在你的想象中,展现 出这样一幅美妙的情景:在冬日的阳光下,数株斜插的寒梅,散发着阵阵沁人心 脾的幽香……这就是江南丝竹《三六》或称《梅花三弄》所表现的乐曲意境的演 奏,所谓“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 者”。由于它曲调流畅,情绪乐观,深得江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在那细致优美、 清新活泼的演奏中,不仅表现了江南人民清丽含蓄、朴素勤劳的性格,而且反映 出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丰产鱼米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最早属于 民间风俗音乐,从清末以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丝竹演奏形式,在长期的演习过程中, 又逐渐形成了八大名曲,它们的名目是:《三六》、《慢三六》、《中花六》、 《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及《行街》。除此而外,经 常演奏的还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霓裳曲》、《鹧鸪飞》、 《柳青娘》、《倒扳桨》及《叠层楼》等。这些乐曲,一经江南丝竹的演奏,顿 觉迥然异趣,别有韵味。所以前辈艺人曾以“小”、“雅”、“细”、“轻”四 个字概括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小”,是指乐队的小,少则三四人,多则也只 是十来人,随带的乐器也只有七八件,便可演奏一支支动听的乐曲。“轻”,是 指音乐情趣的轻快,及轻型乐队的配合自如,得心应手。“细”,是指演奏风格 上的细腻。“雅”,是指音乐气质上的优美秀雅、柔和清丽。 细心聆听江南丝 竹的人,会发觉城乡的丝竹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来,农村的丝竹,粗朴遒劲, 乐观爽直;城镇的丝竹,细腻婉转,清丽典雅。如今,来到江南,尤其是农村, 还时常能听到江南丝竹的曼妙音乐。
图片欣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简介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丝竹指两类乐器,即丝乐器和竹 乐器。丝乐器指用丝弦的弓弦乐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丝弦乐器是弦乐器的一种,多用弓弦拉奏 和弹拨;竹乐器用竹子为材料做成的乐器,如竹笛、笙、箫等。 江南丝竹流派繁多,曲目广泛,演奏 技法成熟,擅长大型套曲(曲牌联缀),是我国器乐乐种中流传广泛的一支。近数十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无论从经典曲目或乐队编制、演奏技法方面都企图有所创新,即继承和发展并举。 丝竹音乐在我国的 流播传承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周礼· 春宫》一书中就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 木、匏、竹”的记载;《晋书· 乐志》中也有“丝竹更相知”的说法。而自唐宋以来,诸多文献都记有 丝竹音乐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大量文字记载。但现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是“江南丝竹”作为一个乐 种最终定名和成熟的地区。 上海的江南丝竹初兴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它并无定称,人们多称 它为“丝竹”或“国乐”,另有“清音”、“仙鹤”等别称。至20世纪40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丝 竹乐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考据现有文献资料,“江南丝竹”之称谓,最初见于1954年的“上 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和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演奏会”的节目单上。 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上海地区有据可查的丝竹班社就有428个,达到“有水井之处就有丝竹之声”的 地步,显示出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班社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上海的丝竹活动百余年来从不间断,全盛时 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 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一度被指为“国乐”。20世纪中期以后,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 但始终没有湮没,近年来的演奏活动和爱好者的队伍反而有所增加与扩大。 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 “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这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 “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江南丝竹也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按演出性质分“清客 串”(又称“跑客串”)和职业性班社两类。“清客串”是业余性质的班社组织,常常应亲朋好友之邀, 以客串演奏助兴,不取分文。职业性的丝竹班社则以演奏为生,收取一定酬金。 上海地区的江南丝竹 曲目来源有在全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如《老六板》、《小开门》等;有从外地传人的民间乐曲如 《苏合》、《扬合》、《鹧鸪飞》、《将军令》等;有江南的民歌小调如《知心客》、《无锡景》等; 也有古曲《青莲乐府》、《浔阳夜月》等。上海特别是市区的丝竹家们以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 和创造力,在自娱娱人中,对上海地区传承的和外来的乐曲、民歌等进行不断地加工,终而发展或具有 浓厚地方色彩的乐种——江南丝竹。 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在合奏 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体,配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和铃等。 可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以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 乐队可以有数十人组成。主要乐器为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或木鱼。 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传承保护
2014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专家工作室。 2015年初,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立音乐系“江南丝竹音乐”音乐社。 2017年6月20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陈列馆和音乐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苏州大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项目为江南丝 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艺术学校、上海市群众艺术 馆、太仓市文化馆获得“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时势影响,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多自行解散。 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 后继乏人, 而传统曲目传谱又很少,所以江南丝竹在传承方面危机日深,前途堪虞,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传承人(2张)沈凤泉,男,1934年1月出生,江南丝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 号:03-0842,申报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演奏特点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 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
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 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 慢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 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两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

它们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之间又有很多区别。

本文将就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特点和区别进行浅论。

我们来介绍一下江南丝竹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它主要有七种乐器,分别是二胡、琵琶、笛子、笙、中阮、扬琴和古琴。

这些乐器配合起来演奏出的音乐非常悠扬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

这种音乐形式多由民间音乐家演奏,曲目以小调和慢曲为主,以史诗、戏曲和民歌为素材。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精髓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别。

从乐器配器来看,江南丝竹音乐主要由丝、竹和石三类乐器组成,如琵琶、二胡、笙等;而江南风格器乐曲不仅包含丝、竹、石类乐器,还包含了吹管乐器和弦乐器,在乐器类型上更为丰富。

从音乐表现形式来看,江南丝竹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著称,曲目多为小调和慢曲,以史诗、戏曲和民歌为素材;而江南风格器乐曲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有小品、平仄、雅调等,曲调优美,音韵悠远,曲风优雅舒缓。

从艺术鉴赏角度来看,江南丝竹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舒缓和悠扬,以吟咏江南风光为主题;而江南风格器乐曲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重视乐曲的演奏形式和手法。

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它们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尽管它们都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但从乐器配器、音乐表现形式和艺术鉴赏角度来看,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多区别。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也更好地发扬中国音乐文化。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和欣赏中,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诠释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诠释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1、水乡文化
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包括长江、太湖、钱塘江等。这些水系资源 对江南的生活、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系资源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 溉水源,同时也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江南的桥梁、水巷、水乡风情等都是其 水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2、园林文化
江南的园林文化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有着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江南园林以山水为骨架,以建筑为点睛之笔,通过精心布局和巧妙设计,创造出 了一种宁静、和谐、诗意的氛围。这些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以其精美 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
1、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使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其中,二 胡和笛子是核心乐器,其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动听。琵琶和扬琴等乐器则增 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立体感。演奏形式包括独奏、合奏和齐奏等,其中合奏最为 常见。
2、音乐结构与曲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结构严谨,曲式多样。音乐通常由引子、主旋律和尾声三个 部分组成。其中,引子部分是为了调整演奏速度和节奏,主旋律则是音乐的核心 部分,尾声则是对整个演奏的总结和呼应。此外,江南丝竹音乐的曲式还包括多 种变奏和循环结构,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 文化诠释
目录
01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 形态特征
03 参考内容
02
二、江南丝竹音乐的 文化诠释
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清朝末期。这种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婉转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形式,深受广大 民众喜爱。本次演示将从形态特征和文化诠释两个方面,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深 入探讨。
3、蚕桑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丝竹赛事盛,丝竹xxxx。

”7月20日,在太仓市银潮老年活动中心内,几十支丝竹乐队顶着酷暑,以-流的技艺参加“第十二届郑和杯,夕阳红艺术节”。

演出铿镪有力,抑扬顿挫、井然有序,使出浑身解数,角逐“民乐魁首”。

“娄东昆曲社”乐队,参演一曲《长生殿·小宴》。

时而舒缓流丽委婉,令人顿刻欣喜欲狂;时而欢快跌宕起伏,着人随之屏息急促。

“沪太两地毗邻情,共编丝竹神仙曲。

”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首。

最近,意外获得苏出准xx2008年6月的洞箫、二胡、琵琶、扬琴四本一套《江南丝竹文曲专辑》,封面醒目标着丝竹文曲:“霓裳曲、灯月交辉、中花六板、琵琶词、朝元歌、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妆台秋思、寒江残雪、青莲乐府、怀古、阳八曲”共十二首,以角、徵、宫、商、羽、五音标注。

左下方并列署名发源地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和发祥地上海国乐研究会。

首末页上分别对两团体作了简介,独树-帜、耐人寻味。

有着渊源历史、相毗邻的两个兄弟单位,亲如一家,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相互合作,联手打造传承、改革、发展中国民乐崭新篇章,怡情音律,驰誉艺林。

值得敬佩点赞,值得奉为楷模。

特别是身处繁华大都市的上海文艺团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甘愿放下架子,俯身到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足迹不下楼十年”,研制‘水磨腔’的“昆曲娘家”太仓。

共同探讨,携手传承。

高风亮节,敬佩不已。

“江南丝竹似明珠,源自昆曲‘水磨腔’。

”江南丝竹,顾名思议,流行于江南地区,以丝弦乐器(弦子、提琴、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等)和吹管乐器(笛、箫、笙等)为主要组成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结构简洁,小型灵活;音乐情趣,轻盈明快;风格鲜明,精致细腻。

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

常与民间风俗活动密切结合,适合婚丧喜庆,宴宾娱客,庙会、街会等场合。

是群众喜闻乐见,具独特魅力的艺术。

《xx曲谱》【原序一】红学家xx曰:“昆山腔,南曲之-派,盖明初即有之。

及嘉、隆间,太仓有魏良辅者,夙娴旧曲,喉转新声,清唱南词,曰水磨调,以宫商五音配合阴阳四声,其度腔出字,有头腹尾之别,字清、腔纯、板正,称为三绝。

古代乐府(包括宋词元曲)于声辞间,尚或有未谐之处,至磨调始祛此病,且相得而益彰,盖空前之妙诣也。

”对于“江南丝竹”外行的我,当发现“霓裳曲”骤生惊喜,联想昆剧《长生殿》中戏曲祖师爷唐明皇李隆基——出色的音乐家,亲自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等十几首乐曲,还会演奏多种乐器。

“琵琶词”分明与昆剧《琵琶记》剧名同;“朝元歌”与《玉簪记》曲牌【朝元歌】类同;名曲《鹧鸪飞》与《紫钗记》【折柳·阳关】曲牌【鹧鸪天】类同,《老三六》与《单刀会》曲牌[胡十八]……有据可证,江南丝竹与昆曲如孪生姐妹,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紧扣密箍联系在一起!“要追溯xx丝竹,需结缘xx演绎。

”太仓东临东海、长江,南临上海,西连昆山,北接常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著名的“南熏关”,“六国码头”。

民间素有“邻里丝竹相闻,山歌对唱成风”的习俗。

孕育了流丽委婉的昆曲和温文尔雅的江南丝竹奇葩。

浸润经典雅致的娄东文化(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徐上灜兴琴、四王兴画……)。

《振飞曲谱》【原序一】红学家俞平伯又载:“弦索调乃元曲之遗,用七音阶,至明中叶尚存,其后寖衰,亦以水磨法奏之,而仍用二变声,南北曲遂合,称为昆腔昆曲,而磨调之名转微。

”江南丝竹,起源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太仓。

创始人是魏良辅和得力助手、女婿张野堂。

翁婿二人,珠联璧合,改革旧昆腔,研制出典雅极致的“水磨腔”昆曲;改良弦索,改北方的大三弦为弦子,创制提琴,组建管乐、弦乐、击乐齐全的丝竹乐队,采用工尺谱演奏,逐渐形成丝竹专业班社,即江南丝竹的前身。

贡献巨大,功不可灭,永载史册。

明代淞xxxxxx《芍溪老人自序》载:“……弱冠时,闻娄东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

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

”明末宋直方《琐闻录》“弦索”中载:“因考弦索之入江南自戍卒张野塘始……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

”《太仓州志》“物产篇”曰:“按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

嗣有瞽者张野塘,以弦子著。

长子张八传父技,次子张九又工吹管。

若提琴则推杨六。

吹箫则推百户皆擅绝。

今惟杨六在,然他邑习弦子提琴,犹问太仓师法。

”追史觅踪,清晰记载着以张野塘为首的娄东弦索乐队,人才济济。

过云适吹洞箫、张野塘弹弦子、杨仲修拉提琴、赵瞻云弹琴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吹笛笙、弹琵琶、敲板击鼓,既奏乐器,又善淸唱,俨然是一批训练有素著名的昆曲乐师,顶级的弦索乐队班子。

弦索或曰丝竹,从昆曲中吸收养分,丰富曲目,增色添韵,走向独立,昆曲功不可没。

随着昆曲流行,为之伴奏的弦索,传遍大江南北,带动昆剧伴奏乐改革发展,脱颖而出,名闻遐迩。

《xx州志》“xx日记”xx:“吾娄有张野堂者王文肃门下客,善三弦,其声疏宕而有节,州人多从学,识微谬误,必诃责诘。

正而后已,后土风渐靡,而声音亦遂移,学絃者十室……”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中说:“王锡爵家乐班是用昆腔演出《牡丹亭》最早的记录。

”众所周知,王锡爵家乐班首演汤显祖的《牡丹亭》在府邸“鹤来堂”,让昆剧登上大雅之堂。

为汤显祖的成名及中国昆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两朝数代人坚持八十多年。

后转为“太仓吉芳班”,生、旦、净、末、丑皆全,成会职业戏班,在江、浙、沪一带流动演出,颇具名声。

培养了无数昆曲与丝竹人才,后称为“堂名”,让昆曲与丝竹,一代流传下来。

可以说王氏家乐班既是昆剧的“实验剧团”,又是江南丝竹的“实验乐团”,为昆剧的传播与发展及江南丝竹的形成与推广,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太仓先后为各地输送了不少昆曲著名演员和伴奏音乐人才。

如上昆的朱传茗,浙昆的汪世瑜、王世菊,上海的金睿华,苏昆的凌继勤。

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的昆曲音乐家高步云,上海市戏曲学校昆曲班及研习社笛师包棣华,浙江省昆剧团司鼓指挥张永生,浙江省昆剧团主攻曲笛、唢呐、弹拨乐的戏曲音乐家陈祖赓,苏昆乐师高步云侄子……“江南丝竹大合作,喜庆凯歌共协奏。

”历史文化名城太仓,美誉“上海的后花园”。

海派文化也辐射影响太仓,与著名的娄东文化,交相辉映。

成立于1999年7月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几年前,在上海歌剧舞剧院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太仓籍张晓峰的大力支持下,整理出版了《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乌夜啼、槐黄、春花秋月、节节高、花花六板、六花六节、南词起板、龙虎斗、葡萄仙子、八段锦等)CD碟片,走出太仓,晋京、赴宁展演。

远赴日本、徳国、荷兰、法国等献演,享誉国内外乐坛。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华乐团曾特邀请太仓文化馆恒通民乐团赴狮城联合举办“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演奏音乐会,座无虚席,有声有色,美轮美奂,载誉而归。

自2006年,太仓被国务院公布为江南丝竹发源地之首,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

现是“江苏省江南丝竹实验基地”、“苏州市特色文艺创作基地”。

江南丝竹作为一乐种,被音乐家接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如今,我市丝竹馆,经常用于宣传、传承、保护“江南丝竹”;拥有过百支丝竹团队,每年多次举办“江南丝竹赛事”交流切磋、共同学习、提高技艺。

最近又举办“首届江南丝竹演出季”,让各团队充分展示风采。

开办市老年大学昆曲班、二胡班、中阮班、古筝班、琵琶班、葫芦丝班等,让银发-族,也如火如荼活跃在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各公众场所,成为太仓对外一张靓丽名片。

还采用请进来办法,举办“江、浙、沪三地‘江南丝竹’邀请赛”。

特邀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皓等,来太仓讲习丝竹知识和理论,共同促进友谊与技艺,受益匪浅。

前不久,上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来娄城,用手中的二胡,征服太仓听众,倾倒无数乐迷。

让丝竹乐队学到许多非常规的演奏方法和丰富多彩的运弓方法,丰富了二胡声响效果和表现潜力。

紧邻密挨的上海与太仓,建立了厚重的兄弟之谊。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釆众长,与时俱进,共同推动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

使这一奇葩,竞放于国乐百花园中。

值得昆曲界借镜以观!“民乐幼苗在成长,丝竹之花开遍地。

”如今太仓,享有“江南丝竹第一镇”、百年校史的璜泾荣文艺术学校,则是弘扬江南丝竹文化的搖篮。

形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艺术教育特色,民乐特色享誉国内,走出国门,由笛王陆春龄任名誉团长;全国著名作曲家张晓峰任艺术总监;著名艺术家乔奇、新加坡华协会会长郑朝吉、香港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朱道忠任艺术顾问。

乐团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活动,多次获奖。

与老艺术家闵惠芬、陆春龄、张晓峰、俞逊发及上海学生民乐二团同台合奏,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业乐团及学生乐团同台演出,被教育部艺教司誉为“乡村艺术教育之花”。

被笛王陆春龄题为“少儿民乐的揺篮”,名符其实。

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聘请张晓峰担任艺术指导,邀请上海闵惠芬、陆春龄、龚一、王永德等专家莅临指导,积极向上海音乐学院推荐人才。

太仓各种幼儿江南丝竹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蓬勃发展。

都在用如歌的江南丝竹,奏出民族的神韵;奏出时代的强音;奏出对明天美好的期望。

魏良辅研制的“水磨腔”,是极致高雅的大美昆曲;张野塘研制的江南丝竹,是温文尔雅的大美国乐!两者唇齿相依!昆曲“水磨腔”起源于太仓,江南丝竹亦起源于太仓。

渊源流长,xx流芳!xxxx社xx2016.1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