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三大高峰之一,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第一卷第一篇主要介绍了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构成以及资本的发生机制。
1、资本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具有不断产生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
2、资本的构成:马克思指出资本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组成,其中生产资本包括机器、建筑物、土地和资本,而商品资本则包括原材料、可销售的物品和商品库存。
3、资本的发生机制: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生是由价值转换机制而实现的,即资本的发生是由价值转化的过程,其中价值的转移是指将原材料、能力和劳动等表示价值的财物转化为能够获得收益的商品资本,从而产生资本增值。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导读(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资本论》是一部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
1867年马克思整理出版了第一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留的手稿,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列宁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
节选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
一、写作背景(一)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两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斗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革命斗争需要理论的指导。
《资本论》是经验的总结,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创立工人协会,参加国际工人运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凝结在该书中。
《资本论》是理论斗争的结果,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
(二)《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是学法律的,但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
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提出大量经济问题。
如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遇到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农民问题,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等问题的辩论等,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
2.写作过程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40年时间研究和写作,分三个阶段:收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
1843年10月—1858年5月,时断时续,笔记和手稿包括三个部分,1843—1847年读书笔记;1850—1851年读书笔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第二篇的内容是比较特别的,本篇只有一张,也就是读张成篇。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的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在这一篇中,这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本质的范畴,还只是从资本流通形式与一般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上提出的,对这些范畴只多了一分的描述,并没有揭示它的本质,但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就具有了革命的意义。
TEXT HER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摆脱利润,利息,地租等派生形式,在一般形式上直接把握剩余价值,并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它形成的真实过程,这在科学上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 在《资本论》英文版出版时,每一节都独立成章,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这一篇的特别重视。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领域,剩余价值特别。作为特别范畴的提出及其形成,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同样是经济学领域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目录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
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钥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关系的本质,指明了二者利益的绝对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及其同事费希特(FriedrichEngels)在1867年共同撰写的一部著作,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卷第一篇(The Commodity)是资本论一书的开篇,其目的在于深刻剖析商品,检验商品经济学家常规假设之下,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形成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马克思所倡导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结合其产出、交换和消费三个基本要素,来分析商品的三重角色:商品、货币、资本。
首先,对商品的共同特征进行研究,即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它的交换价格来衡量,由此引出价值的唯物论证明及其特征。
接着,深入剖析了商品、货币、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价值关系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系统。
最后,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与它的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等概念,扩展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前景,从而为第二卷第一篇的主题资本的概念作好准备。
在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资本主义经济起源及其发展的科学解释。
他以商品价值论和价值关系两个概念为基础,剖析了商品在价值关系下的实质和关系,检验了资本主义经济起源的必然性,指出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矛盾性和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清晰的理论框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深刻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及其内在联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资本论》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精辟的论证、强烈的激情、极具启发性的结论,至今仍是经济学界备受推崇的文章。
就其为经济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仍然是极具重要性的。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是一部极具重要性的文章,其目的在于分析商品的价值及其价值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及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最终的理论框架,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资本论 》导读
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基本内容简介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明《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一) 介绍《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 述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这些理论成为《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资本论》 对资本和剩余价值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 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称 《资本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的续篇".
Hale Waihona Puke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 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 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 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 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 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 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 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 力的所有者要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 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这个领域被资 产阶级经济学家描写为自由平等的乐园,但实际上在这 种"自由","平等"的背后是不平等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以劳动价值 论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 值的实现;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系统分析批判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划时代 的伟大科学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政治经济 学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 系,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 《资本论》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 此外,它还包括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 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的思 想.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既 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伟大著作.尽管《资本论》是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市场经济理论,但如果抽去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其中的许多理论对现阶段的社会主 义经济都具有指导作用.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 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 换比例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
“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 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 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规则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 自己开辟道路。”
关于《资本论》的第一卷
• 《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述了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生 产、资本积累等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及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论》选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关于第一章
• 在本章,马克思通过系统地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 价值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抽 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关系,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与 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及职能,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等等,揭示了商品生产的 本质,阐明了商品生产的一般原理,为进一步研究货币 转化为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 明显了,耀眼了。”
பைடு நூலகம்
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 一、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
来,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同名的货币量,从而 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
“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价值形式本身一 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 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六篇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以上对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之间关系的实质已经讲清楚了。下面的问题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是怎样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呢?情况是这样的:如果劳动力的价值是3元,工作日的长度是12小时,那么,3元也就表现为12小时劳动的价值,这里明显地看出,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是一种歪曲的表现形式,因为它掩盖了工作日中的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根本区别,好像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这就成了资本主义辩护者把资本家与エ人之间的关系描绘为一种平等的公平的权利关系的依据。所以,马克思强调说弄清这一点“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TEXT HERE
劳动力价值和价格采取工资即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这种转化形式有它的客观原因。一是从表面上看,你给我劳动,我给你货币,与所有商品交换关系都相同,所以用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劳动,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二是说明劳动的价值与价格,这与说棉花的价值或棉花的价格一样,从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Universal Design
如果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是由他的劳动效率决定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每一件产品的工资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显然用工作效率回答不了。实际上,计件工资不过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这两种工资形式没有质的区别.
Example text Go ahead and replace it with your own text.
由此可见,谈劳动的价值是与价值概念相矛盾的,是对价值概念的否定。 问题出在哪里呢?马克思指出:“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占有者直接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当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开始了的时候,它就不再属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资本论》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发表时间:2011-07-18 来源:求是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至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个进一步发展。工作日已经分裂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为了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才以种种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劳动目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出二者进一步的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只以劳动日常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会彻底是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革命。 绝对剩余价值反映了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阶段,这就是说这里变化的只是很多劳动者在形式上被资本家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劳动过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各个劳动者自己独立的劳动,从生产方法上看,与他们隶属于资本以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是在资本统治下劳动了。这时资本关系还是不现固的,雇佣工人还有可能离开资本家的企业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可以说这是反映着资本关系建立的过程。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产劳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和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先研究一下什么是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呢?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说,生产劳动不是一个生产一般的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它是由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既然剩余价值已经从总体上得到了说明,这就有条件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应该指出,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并不排除它的一般定义,即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来说这个规定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特殊规定。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已经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价值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形式在历史上先后经过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产生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的出现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即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发展到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基本职能,其他几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和流通都不可能全面有计划进行,支配着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的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价格等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着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必然产生商品拜物教。
(二)剩余价值学说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和动机。
生产剩余价值依靠资本。
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任何资本家必须首先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然后才能进行生产和经营。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特殊的运动中才能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两种流通不仅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资本流通的公式在结束时的货币量比起点时的货币量有一个增殖额。
这就是说,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发生价值增殖;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却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这个价值增殖就是剩余价值。
这就出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社会条件:“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的唯一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着不同职能。
不变资本是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既然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就是因为看准了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创造增殖价值,因此,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不仅要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要让工人继续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提供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
资本家利用什么样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呢?这就是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这一形式使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表面上产生了平等交换的假象。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工资则把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相混同,把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进而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起来了。
因此,不揭露工资所产生的假象,剩余价值理论就难以最终确立。
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家依靠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使资本不断增殖的规律。
它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实质,规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这一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
列宁曾明确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三)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及其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最大限度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资本构成分为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
前者是资本的物质形态,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构成比例;后者是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比例。
资本积累最初只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后来则是通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大不变部分而实现的。
因为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例会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从而对劳动的需求也会相应递减,就会出现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条件之一。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增长;其结果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当然,这一历史趋势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启示尽管《资本论》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但是,其中许多思想观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一定要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