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_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1]

合集下载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精确作物数量。

对于小麦种植而言,播种密度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

这是因为当播种密度增加时,每株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土壤中的水分、营养和阳光等资源更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增加播种密度还能够减少杂草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

如果播种密度过高,植株之间的竞争会过于激烈,容易导致小麦植株生长不良、营养不均衡,进而影响产量。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较低的播种密度可以使小麦植株生长较为茂盛,茎秆和叶片较长,但穗长度相对较短。

这样的品质特点有利于小麦的加工、贮存和运输。

较高的播种密度会导致小麦植株竞争激烈,茎秆和叶片较短,穗长度相对较长。

这种品质特点有利于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和高产,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的适应程度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耐密度的小麦品种可以在较高的播种密度下保持高产和品质。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目标,选用适合的品种和相应的播种密度非常重要。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适宜的播种密度因地而异,在实际种植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品种特性进行选择。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如适时追肥、科学灌溉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积极作用。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作者:周秋峰于沐张果果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20期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方法]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返青期前单位面积的群体量明显递增,至拔节期其差距逐渐缩小,趋于接近;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生育期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有所增加。

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也受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均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利,种植密度适宜可改善小麦群体结构,从而提高产量。

[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麦;种植密度;越冬期;返青期;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0-0035-03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heat. [Method]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wheat population chracters,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Result]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wheat growth perio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unit area population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before returning greening stage, and the gap at the jointing stage gradually narrowed and tended to be close.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could increase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he leaves during wheat growth, and enhance the photosynthate production accumulation. Planting density also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opulation traits of wheat at each growth stage. Too high or low planting density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population and yield formation.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could improv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heat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 yield.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wheat yield.Key words Wheat;Planting density;Overwintering period;Returning greening stage;Population;Growth and development;Yield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生态环境、品种遗传、栽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同[1]。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麦是世界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

而播种密度作为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受到农业研究者的关注。

播种密度不仅会影响小麦的产量,还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作物管理技术对播种密度的调控。

通过对不同播种密度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对比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小麦生长的播种密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研究也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播种密度参考值,指导农民合理种植小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的作物种子数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播种密度会对小麦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但是过高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影响产量。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播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穗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产量。

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使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从而增加每株小麦的产量。

但是当播种密度过高时,小麦之间的竞争会过于激烈,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出现倒伏的情况,从而影响产量。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小麦品种、生长期、土壤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合理的播种密度不仅能提高小麦的产量,还能保证小麦的品质,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的种植密度

小麦的种植密度

小麦的种植密度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密度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其中,小麦的种植密度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小麦的种植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且存在一个最佳的种植密度范围。

通常,小麦的种植密度在55000~75000株/公顷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如果密度过低,小麦的茎粗、分枝少,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害的攻击,成本过高。

而密度过高,植株间空间狭小,光照和呼吸受阻,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

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范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二、影响小麦种植密度的因素小麦种植密度的选择需考虑到环境、品种、栽培技术等多个因素。

1. 土壤条件:土壤水分、肥力、土质等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需要土壤适度的湿度和丰富的养分,草丛不宜种得过密,不然植株间不够通风而易致病虫。

2. 品种特性:小麦品种也是决定种植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小麦的品种之间存在生长和发育速度、株型和厌氧臭气产生能力等的差异,其适宜的密度也会不一样。

3. 栽培技术:小麦栽培技术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结合土地情况,选用健壮的种子,同时正确运用肥料、农药等技术手段。

三、如何选取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实验和实践,目前已经确认了小麦种植的最佳密度范围在55000~75000株/公顷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经验,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选择。

1. 测定土壤条件。

可对土壤进行化验,了解土壤的N、P、K和有机质等情况,有助于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2. 了解品种特性。

可以根据所选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株高、叶片数量和产量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密度。

3. 合理运用农艺技术。

肥料、水分控制、草田整地、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食物安全。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在不少于2000字的篇幅内,进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一、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种植的小麦植株数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实际种植中,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有所差异。

根据过往的研究成果,种植密度与小麦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存在一个最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蒸发量增加,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问题,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足,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根据小麦品种、生长周期、土地类型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的。

在研究中,常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来比较不同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差异。

研究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穗数、株高和小麦千粒重等指标,从而增加小麦的实际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小麦的品质包括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胶体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小麦的食用价值和加工利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

此外,适宜的种植密度还可以改善小麦的养分分配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

然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小麦的品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来平衡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三、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种植密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种植密度指导。

在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大豆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分为三个处理组:高种植密度组、中种植密度组和低种植密度组。

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九个重复样本,总共27个样本。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实验地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施肥、灌溉和土壤调理等。

首先,我们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大豆进行了生长观察。

在生长期间,我们每周测量了植株的高度、茎粗和叶片数量等指标。

结果显示,高种植密度组的植株高度较低,茎粗较细,而低种植密度组的植株高度较高,茎粗较粗。

这说明种植密度对大豆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中种植密度组的植株表现出中等的生长状态。

其次,我们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大豆进行了产量观察。

在收获时,我们随机选取了10株植株,并记录了每株植株的总产量。

结果显示,高种植密度组的大豆总产量最高,中种植密度组的总产量次之,而低种植密度组的总产量最低。

这表明高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但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会导致竞争激烈,限制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种植密度对大豆的产量影响主要表现在每株植株的结实数和粒重上。

高种植密度组的每株植株结实数最多,粒重最大;低种植密度组的每株植株结实数最少,粒重最小。

这表明种植密度对大豆的结实和籽粒的发育质量有明显影响。

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大豆植株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生长,从而提高了产量。

综上所述,种植密度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可能导致产量的减少。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农民应根据具体作物的特性,结合土壤和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实现最佳的生长和产量效果。

西北绿洲条件下,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

西北绿洲条件下,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

西北绿洲条件下,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西北绿洲条件下,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引言:春小麦是西北绿洲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春小麦的产量和农艺指标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了解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和农艺指标的影响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西北绿洲条件下,春小麦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农艺指标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密度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1.1 密度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小麦植株的数量。

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使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株高减少。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有助于减少小麦植株的高度,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增加产量。

1.2 密度对春小麦穗长的影响春小麦的穗长直接影响着籽粒数和产量。

种植密度增加会导致光照逐渐变得稀缺,使得春小麦的穗长减少,从而影响产量。

1.3 密度对春小麦结实率的影响春小麦的结实率是指实际产量与最高产量之间的比值。

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竞争增加,养分供应不足,从而降低结实率。

适当的密度能够提高春小麦的结实率,奠定较高的产量基础。

二、密度对春小麦农艺指标的影响2.1 密度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春小麦生育期对产量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生育期,使春小麦的生物周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提高产量。

2.2 密度对春小麦气孔导度的影响春小麦的气孔导度影响光合作用和水分蒸发。

适当的密度可以控制气孔导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有助于增加产量。

2.3 密度对春小麦开花期的影响春小麦的开花期决定了精细的操作时期,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

合理的种植密度会使开花期相对集中,便于农民进行种植管理,有利于提高产量。

结论:密度是影响春小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密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产量。

但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影响产量和农艺指标的表现。

因此,在种植春小麦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和农艺指标的综合效益。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研究 , 而对 于 大 穗 型 小麦 品 种 研 究 则报 道较 少 。 鉴于此 , 本 试 验 选择 大 穗 型小 麦 品种 6 0 5 8 , 探讨 不 同密 度 和行 距 间 小
表 1 各处 理对 小麦 的产 量及 构成 因素 的影 响
麦籽 粒 产量 的差 异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 验设计
现代 农业 科技
2 0 1 3年 第 1 1 期
农 艺学
不 同行 距 与密 度 对小 麦 产 量 的影 响
邵敏 敏 赵 凯 冯维 营 黄 玲 王继峰 梁 建秋
( 山 东 省 济 宁 市农 业 科学 研 究院 , 山东 济 宁 2 7 2 0 0 0 )
摘要
不 同行 距与 密度对 小麦产量 的影响研 究结 果表 明, 不 同行距 处理 间小 麦产量 差异显 著 , 以行 距 2 0 c m为 宜 , 达到 l 1 3 9 3 . 3 5 k g , h m 2 ;
均 产 量最 高 , 达到 1 1 3 9 3 . 3 5 k g / h m , 与行 距 2 4 c m 的处 理产 量 差 异显 著 ; 在 密度 处 理 中 , 以 密度 3 0 0万株 / h m 的处 理平
均产量最 高 , 为 1 1 0 3 0 . 4 0 k g / h m , 其次 分别是 2 4 0万 、 2 7 0
∞ 加
/ / 槲j l f
采取 裂区 设 计 , 行 距为 主 区 , 密度 为 副 区 。 行 距 设 3个
水平 , 即 1 6 c m( A1 ) 、 2 0 e m( A 2 ) 、 2 4 e m( A 3 ) ; 密 度 设 4个 水
平 , 即 2 4 0万 株/ h m ( B 1 ) 、 2 7 0万 株 / h m ( B 2 ) 、 3 0 0万 株/ h m 2 . 2 对 小麦 群体 干 物质 积累 的影 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种植作物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

在小麦种植中,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下降。

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浪费,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为了取得较高的小麦产量,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尤为重要。

1.2 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小麦的品种、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有着不同的适宜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最佳播种密度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来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一般推荐的小麦播种密度范围为每亩75-150公斤,具体数字还需要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将小麦的产量提高10%以上,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外,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籽粒充实度、品质指标(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而过大或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有利于籽粒的丰满和品质的提高。

适宜的密植可以促进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

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种植密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不同作物的理想种植密度差异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空间需求,因此它们的理想种植密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小麦这种谷类作物,它的植株相对较为紧凑。

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小麦植株之间能够有效地共享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

一般来说,较为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保证每一株小麦都能得到一定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不至于过于拥挤而相互争夺资源。

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内的麦穗数量少,产量自然就难以提高;而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小麦植株之间会相互遮挡阳光,底层的叶片无法接收到足够的光照,光合作用受限,而且还会加剧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容易倒伏,同样会降低产量。

再看玉米这种作物,玉米植株比较高大,需要较大的空间来伸展叶片和根系。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让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来发展庞大的根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种植密度适中时,玉米植株间通风良好,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密度过小,产量会因植株数量少而不高;密度过大,会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得玉米棒子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进而降低产量。

像一些蔬菜作物,如西红柿,它的种植密度也有特殊要求。

西红柿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空气流通。

合适的种植密度能保证每一株西红柿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以促进果实的成熟和糖分的积累。

种植过密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而且容易引发病虫害。

二、种植密度影响作物产量的机制光照因素光照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在种植密度较大时,作物植株相互遮挡,减少了单个植株所能接受的光照量。

尤其是下层叶片,可能会处于弱光环境甚至长时间处于阴影之中。

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照不足会使这个过程的效率大大降低。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龙麦26在低密度和窄行距条件下,才增加了光能截获量,进而增 加了产量,本试验以600万株·hm-2与10 cm行距配置处理为最适 栽培模式。3.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不大,但品种间的 差异比行距和密度对品质的影响更大。
克旱16在适当增加密度、减小行距情况下,增大了群体内叶片的 空间分布,进而增加了不同角度的光截获,增加了群体生育后期 的光能利用,最终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试验以900万株·hm-2与 10 cm行距配置处理为最适栽培模式。2.对于不耐密品种龙麦26 而言,上四节茎鞘物质积累量在对照处理最高,较600万株·hm-2 和10 cm行距配置处理增加1.04%;不同行距处理的茎长、单株上 四节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不同;倒一节茎鞘贮藏物质对穗 的贡献率最大;小穗密度在750万株·hm-2和10 cm行距配置处理 最高,分别较600万株·hm-2与10 cm配置和对照处理增密3.61% 和8.96%;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 数在600万株·hm-2与10 cm行距配产量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播种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植株个体单株茎鞘物质积 累及垂直分配的影响,选用耐密品种克旱16和龙麦26为试验材料, 设置行距为10、15 cm和密度600、750和900万株·hm-2,共6个 处理组合,分析不同播种行距和密度处理的植株个体单株花后旗 叶、茎鞘不同节间物质积累动态、贮藏物质再转运及其对穗贡 献率、茎鞘支撑能力、茎长、小穗密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千粒重、产量、收获指数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于耐密 品种克旱16而言,上三节间平均茎鞘物质积累量在600万株·hm2与15 cm行距配置处理(对照处理)最高;单株茎鞘干物质积累量 随行距增宽而降低;倒一节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最大;茎 长随行距的增宽而增长,900万株·hm-2处理时15 cm行距最高

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的产量影响研究

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的产量影响研究

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的产量影响研究【摘要】为探索黑龙江西部雨养农业区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形成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栽培模式,在气候条件不同的2010年平年和2011年平丰年份进行了此项研究试验。

通过在本区域平年及平丰年条件下不同肥密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初步形成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的高产栽培模式,为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在本区域种植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春小麦;密度;施肥比例;产量;北麦6号1.材料与方法本项目试验设置在九三农业科研所科技园区2号试区,土壤质地为黑土,前茬大豆,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5.53%,碱解氮217mg/、有效磷28.37mg/、速效钾154.5mg/、PH值5.31。

各项试验均在大豆茬实行秋整地春耢地的土壤条件下实施,播种施肥前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播种采用人工播种,行距15cm,播深5cm,采用8行区,行长5米。

每小区面积6m2,播后镇压,田间管理及化学除草同大田。

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三次重复。

指示品种: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基础肥力NPK纯量180kg/hm2,裂区设计,三次重复,随机区组,主处理(A)为4个密度:450万/hm2、550万/hm2、650万/hm2、750万/hm2,副处理(B)设5个施肥比例:N:P:K=1:1.5:0.5、N:P:K=1:1.25:0.5、N:P:K=1:1:0.5、N:P:K=1.25:1:0.5、N:P:K=1.5:1:0.5。

2.结果分析2.1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产量影响试验产量结果分析首先对2010年度平年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试验处理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各试验处理产量区域为5891.8-6558.8kg/hm2,各密度最佳组合为A1B1、A2B1、A3B3、A4B1,产量水平平均为6308.7kg/hm2、6336.5kg/hm2、6392.1kg/hm2、6558.8kg/hm2,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未达极显著水平,但从试验结果分析,密度水平以中、高密度较佳,施肥比例间差异不显著,以N:P:K=1:1.5:0.5较好。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的种植密度或种子数量。

对于小麦来说,播种密度的选择对产量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复杂的。

合理的播种密度有助于实现高产量。

过低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间的竞争减少,使得每株小麦植株的生长空间更大,但也会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总植株数,从而减少总产量。

过高的播种密度则会增加小麦植株间的竞争,每株植株的生长空间较小,容易造成养分和水分的匮乏,导致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产量。

播种密度还会对小麦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适当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较低的播种密度会增加光线和空气的流动,有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谷粒的充实度和品质的提高。

过高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植株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足,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谷粒的质量和品质。

播种密度还与病虫害的发生和影响小麦品质的风险有关。

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使得植株间空气湿度适中,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适度的播种密度也可以使得植株间的空间较大,有利于露天机械操作和农药的喷洒,减小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小麦对播种密度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品种特性,选取适当的播种密度对于实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地面积小、光照充足的地区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而地面积大、光照不足的地区则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

合理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既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充实度,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小麦的品质和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从而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

农民在进行小麦种植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

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方案1368

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方案1368

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方案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方案专业:农学年级:2007级小组成员:杨加信等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0-4-2一总述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地总面积:82.5m2,长:33.0m,宽:2.5m小区面积:8.25m2,长:3.3m, 宽:2.5m种植行数:每小区22行行距:15cm,行长:2.5m,东西行向小区排列方式:南北方向如图一所示拟定单因素(密度)、3水平,分别为35万株/667 m2、40万株/667 m2、45万株/667 m2 ,三次重复。

{播种量(kg/亩)=预定每亩出苗数×千粒重(g)/(1000×1000×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发芽率:90%,种子净度:90%,田间出苗率:90%,千粒重:35g}经计算,对应三个水平每行播种量分别为:9.5 g、10.8 g、12.2 g。

二田间操作及管理1 播前准备●根据每行施肥量和每行播种量制作量器,以备施肥和播种时用。

●计算出试验总用种量、用肥量,称量装袋。

●准备卷尺,按图一进行小区规划,按顺序记录各重复和各小区对应处理。

2播种●于4月2日播种。

●开沟:用沟锄人工开沟,控制行距为15cm,沟深为4---5cm,注意沟要开直,深浅尽量保持一致。

●撒肥:用提前做好的量器量取定量肥料,均匀地施入沟内,用脚轻踩。

(种肥:每亩施20kg磷酸二铵。

每行施11.24g。

)●撒籽:用量器量取定量种子,均匀撒入施肥后的沟内。

●覆土镇压:用脚沿播种行均匀地将沟两侧表土覆盖于沟内,随后进行踩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

●耙地:播种作业结束后用钉齿耙把整个地块浅耙一遍。

3田间管理同大田。

三测试指标与时期1、生育时期记载。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具体日期。

记录如下表表一小麦生育时期记载表2、出苗情况调查于小麦齐苗之后,调查出苗情况,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点,每点1m2,调查出苗数,折算出每亩苗数,计算出苗率。

小麦产量实验报告

小麦产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作为小麦主产国,小麦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本实验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2. 探讨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3. 评估不同品种小麦的产量潜力;4. 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品种、肥料、农药、种子等。

2.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设置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三个处理,分别种植每亩30万、20万、10万株小麦。

(2)施肥:设置不施肥、低施肥、中施肥、高施肥四个处理,每亩分别施用纯氮、磷、钾肥0、30、60、90公斤。

(3)品种:选择两个小麦品种,分别为品种A和品种B。

(4)实验地点:选择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农田作为实验基地。

(5)实验过程:在实验基地进行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观察小麦生长状况,记录产量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高密度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处理。

这可能是因为高密度处理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资源竞争,从而提高产量。

2. 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高施肥次之,低施肥和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低。

这说明施肥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适量施肥可以提高产量。

3. 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品种A和品种B在实验中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品种A在后期抗病性较好。

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4. 小麦种植技术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小麦产量:(1)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2)适量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品种需求,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小麦生长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4)选用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抗倒伏、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阳市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南 洛 阳 4 1 2 ) 洛 河 7 0 3
摘要 : 大 田条件 下 , 用典 型半冬性 小麦品种 豫麦 4 在 选 9—1 8和 典 型 弱 春 性 品 种 偃 展 4 l 9 1 0为 试 验
材 料 , 究 了不 同播 种 时 期 和播 种 密 度 及 其 交 互 作 用 对 冬 小 麦 叶 面 积 指 数 和 籽 粒 产 量 及 产 量 构 成 研
ce sd b 0 3 r a e y 2 .7
whe o e n O c o r 5 a d by 1 n s w d o t be n 3

2 % wi o n e s vo . lo 2 t swigd n i f 7miin h t 2 l
关 键 词 :播 期 ;播 种 密度 ;冬 小 麦 ;籽 粒 产 量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 5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3 6 ( 0 】 0 2 8 2 1 ) 2—0 4 0 5—0 5
Efe t fSo i t De st nd T h i m b na i n f c s o w ng Da e, n iy a er Co i to o il fW he t n Y ed o a
t i o b n to e fa e nd x a an yil e e s u e sng a t ia e iw i t rc l her c m i a i nson la r a i e nd gr i e d w r t did u i yp c ls m — n e u —
( Luoy n a g Cole e o l g f Agrc lu e Sce e, oy ng 471 23, i u t r inc Iu a 0 Chi ) na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作者:刘俊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小麦生长及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展开研究,进而分析小麦群体性、产量以及基本结构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因素,论证小麦在生长期间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会随着小麦种植密度的提升,在小麦返青期间的群体量会得到显著的变化,当小麦达到拔节阶段时群体量的差异会有所减少,并与之前保持平衡;如果小麦生长发育在适宜密度的条件下,那么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有所提升,同时也会受光合作用的影响随即升高。

小麦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由于群体性会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种植密度的高低程度都会对影响小麦群体发育以及产量,因此为了合理调解小麦群体结构特性,应该使种植密度保持在平稳的状态下,进而达到小麦产量的提升,带动农业发展。

关键词:种植密度;小麦生长;产量影响一、小麦实验材料与基本实验方法(一)小麦实验田的基本概述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实验案例,据了解本次小麦实验田土质为粘壤土,且地面较为平整,排水灌溉水平较高,小麦种植底肥为绿肥。

(二)小麦实验材料本文主要应用的实验材料为郑农17品种,属于半冬性,且植株类型是紧凑密集型,分蘖能力为中等产品,每株约高76厘米左右,郑农17品种为未包衣型。

(三)实验基本设计环节本文的实验基本设计主要以6个区域为主,且将每个区域面积控制在45平方米。

而每个区域的密度处理即36.5万、74.5万、111.0万、145.5万、185.0万以及223.5万株/hm2,分别表示为①-⑥[1]。

(四)小麦实验基本方法1.观察小麦生长阶段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分别对小麦出苗阶段、分蘖阶段、拔节阶段、抽穗阶段、开花阶段、灌浆阶段以及成熟阶段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主要应用田间调查法,对小麦种植区域展开详细的观察。

2.小麦分蘖数量的测量标准本次实验主要以不同小麦生长阶段,将每片区域平均选择20株进行分蘖数量的测量。

3.室内考种环节在小麦成熟阶段,将在每片区域选择3-5一平方米为代表样本,进而测量小麦穗数,从而将其折合换算程公顷穗数,每样本主要以10株为考种,进而测量其小麦的穗粒数量[2]。

不同肥密对优质春小麦龙麦35和龙麦36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报

不同肥密对优质春小麦龙麦35和龙麦36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报

(A1)、750万/hm2(2 A2);副处理(B)设5个施肥级量,氮 候条件下,各试验产量千粒重及容重较常年高出几
磷钾纯量分别为75kg/hm2(B1)、120kg/hm2(B2)、 个百分点。 165kg/hm2(B3)、210kg/hm2(B4)、255kg/hm2(B5)。 2.2 优质春小麦龙麦36肥密处理产量结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不同施肥量级的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在2015年
本试验区设置在九三科研所科技园区3号试验 度丰年气候条件下对春小麦生长较为有利的年份, 区,土壤质地为黑土,前茬为大豆,20cm土层有机质 产量区域10个处理区结果为6119.7~7120.2kg/hm2,
含量5.53%,碱解氮217mg/kg、有效磷28.37mg/kg、 通过对各试验处理间比较和产量结果分析,可以看
和龙麦36的产量影响,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龙麦 35和龙麦36以保苗株数700万/hm2左右较佳,施 用氮磷钾纯量210kg/hm2左右,施肥比例为N∶P2O5∶
K2O=1.25∶1∶0.4,产量水平较佳,增产潜力可达到 6000kg/hm2以上。2015年为对春小麦生长整个生育
达到最佳产量水平。对优质春小麦龙麦35和龙麦36 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量级试验品质结果分析,在丰 年气候条件下不同肥密处理间品质变化较大。通过 分析湿面筋与稳定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湿面筋低稳 定时间就呈下降趋势。看来湿面筋与稳定时间与产
[5]周成,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 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18(4):16-19.
表1 优质春小麦龙麦35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量级试验产量结果
表2 优质春小麦龙麦36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量级裂区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影响
专业:农学
年级:
学号:
姓名:杨加信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0-03
一、目的意义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总贸易额最大和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粮食作物。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发展经济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春小麦的重要产区之一。

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在全国春小麦总产量中位居第二。

小麦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在本区社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麦种植密度是影响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种植密度实质上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体平均占有的营养面积的大小。

一般说来,作物群体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成线性提高,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过此,密度再增加,不仅不会使产量增加,反而使产量下降。

另一方面,种植密度不同,也影响到群体内透光和通风,进而影响到个体的生长发育。

同时,使土壤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群体内的环境因子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产量。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于春小麦密度和产量的关系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均有涉及。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密度随品种、播期、土壤、栽培管理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播种密度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个体生长发育的差异,进而影响小麦个体的分蘖数量、成穗情况。

密度对小麦茎蘖动
态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各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终成穗数也相应增加。

【2】
初期群体密度小,可以通过分蘖来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穗粒数,穗粒重来获得较高产量。

而初期群体密度大,分蘖后期群体郁闭,不利用群体光合进行,形成大量无效小穗,没有获得较高产量。

因此,适当降低密度,建立合理群体密度,促进个体健壮,有效提高小麦开花后植株成生理活性,增加光合产物来源,在适宜密度亩穗数的基础上,也增加了穗粒数,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了不同行距对2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情况下,缩小行距放稀株距均能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的成穗数,增产显著。

【4】
在不同密度春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中,结果表明,密度对春小麦群体的结构、光照特征、单叶光合生理性能均有显著的调节功能。

合理的群体大小是保证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而获得高产的基础。

试验范围内以密度450万株/hm2群体的透光特性、旗叶光合生理性能和产量各因子表现最佳而产量最高,是最佳的密度水平。

【5】
在拔节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而从孕穗期到灌浆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降低说明随着作物的生长和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质量变差,对养分的竞争加剧,群体的光合能力降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在乳熟期,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6】又如据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可知,合理的密度和氮、磷肥料的合理施用是春小麦高产的三个重要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667m2产量500kg相应栽培技术措施指标为:667m2播种量为23.8----28.89kg。

【7】
河套灌区春小麦品种、密度、行距、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总结中“确定了河套灌区高肥力土壤的小麦栽培应走主、蘖并重的道路,依靠部分分蘖成穗,减少无效分蘖,减少颖花退化,主攻大穗大粒.【8】”一段为我们提供了稀植高产栽培思路。

有关春小麦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表明,播种密度为500粒/m2时,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最大. 【9】
三、试验设计方案
试验地及状况
试验于2010年4月下旬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进行
地点:呼和浩特市东郊
土质:
土壤为沙壤质暗栗钙土,有机质含量30.77g/kg,全N 含量
1.32g/kg,全P含量1.05 g/kg,全K含量为3.63 g/kg,碱解N含
量109.2mg/kg,速效P含量46.0 mg/kg,速效K含量105.2 mg/kg。

肥力:肥力适中
水利情况:具有灌溉条件
地势:平坦
●品种类型及特点
品种:永良四号
特点:
该品种千粒重45g; 穗长8-10cm,结实小穗13-15个,穗粒数26-30粒;春性, 分蘖力中等, 株高75-85cm;生育期100天左右。

永良四号一般亩产400--460kg,最高550kg。

单种每亩基本苗数38—40万。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试验地总面积:300m2,长:30m,宽:10m
小区面积:16m2,长:8m,宽:2m
种植行数:每小区10行
行距:20cm,行长:8m,南北行向
小区排列方式:东西方向
如图所示
拟定单因素(密度)、3水平,分别为38万株/667 m2、40万株/667 m2、42万株/667 m2 ,三次重复。

{播种量(kg/亩)=预定每亩出苗数×千粒重(g)/(1000×1000×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发芽率:96%,种子净度:98%,田间出苗率;90%}
经计算,对应3个水平播种量为20.2kg/667m2、21.3kg/667m2 、22.3kg/667m2 。

对应三个水平每小区播种量分别为:484.6g、510.9g、534.9g.
每行播种量分别为:48.46 g、51.09 g、53.49 g。

(保护行总面积:60+20=80m2,用种量:2.4kg,5行,南北每行181.7g,东西每行60.6g)
播种方案见下表
播种时间:4月2日
播前准备:播前对各重复和小区编号并插上标签,把种子提前分好份并装入相应信封,标号、注明重量。

播种方法:人工播种,开沟,条播(划行、开沟、撒肥、撒籽、覆土镇压、耙地)
播种深度:3--4cm
施肥:基肥每亩施20kg磷酸氢二铵;苗期每亩追施10kg磷酸氢二铵,配施尿素5kg。

灌溉:二叶一心灌头水,头水后二水要紧跟,间隔10~15天。

二水后,三水要缓,一般在第二节间定型、无效分蘖死亡后再灌三水。

中耕除草:待小麦出苗后,随时观察,对其进行中耕除草.
测试指标与时期
1生育时期。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具体日期。

小麦生育时期记载表
2 群体结构(测密度)。

每个小区定3个点,每点1.2m2(三行行长2m),在三叶期调查667m2基本苗;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再各进行一次,调查茎蘖数及最终成穗数。

3 产量结构(测产)。

每小区取3个点,每点1.2m2,于腊熟期调查667m2穗数;从每个取样点随机抽取50穗调查每穗粒数;并从计产区取样测定千粒重。

4 籽粒产量(测实际产量)。

于完熟期每个小区选1个点,每点收获1.2m2,晒干后称重计算667m2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公顷产量(kg)= 公顷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10-6)
四、预期结果
对应38万株/667 m2、40万株/667 m2 两个密度水平其产量分别为513.0kg /667m2、540.0kg/667m2;而42万株/667m2种植密度下其产量稍有下降。

(理论产量(kg/667m2)=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1000×1000)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克礼.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4-85,107,112.
[2] 张婧霖.密肥条件对小麦中期群体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7—168.
[3] 董珑丽.半干旱春小麦竞争能力与产量、密度关系研究[J].研究生学位论文
[4]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张红芳,崔欢虎.不同播种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09,01
[5] 王雄健,薛文多,侯海鹏,杨永安.不同密度春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8, 06.
[6] 薛文多,于立河,郭伟.施肥和密度对春小麦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6):57—60.
[7] 张嘉云,刘灵芝,张建玲.内蒙古西部春小麦不同密度、氮、磷配比组合的产量效应研究[J].内蒙古科技,2001(土肥专辑):47一48。

[8] 安玉麟, 李彦.河套灌区春小麦品种、密度、行距、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总结[J].内蒙古科技,1992 03期
[9] 邓西平,山仑,稻永忍,杉本幸裕.密度、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养分含量的补偿效应[J].西北植物学,2003,23(11):1861—1870.
六、经费估算
●种子:永良四号小麦种子价格为2.6元/kg,试验所需种子7
kg,总计18.2 元
●化肥:磷酸氢二铵3.6元/kg ,尿素1.8元/kg;所需磷酸氢二
铵12.4kg;尿素1.7kg。

总计47.7元
●试验共计花费65.9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