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49年x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讲,是中国1代又1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大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1653大复兴而勇敢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1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渐变成1个初步繁华兴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不但参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犯,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犯控制,人民堕入了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1片国将不国的惨状。

压迫侵犯,必定致使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展开了各中情势的反抗斗争。

3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勇敢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独裁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1定程度上具有1定的先进性。

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其实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犯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1样脆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犯者展开了斗争,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极为鼓舞人心的。

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缘由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在1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大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犯战争和中国反侵犯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雅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1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3000字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3000字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3000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面向未来,促进发展。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3000字篇一《仰史诗,追求崇高理想》光信息09-2班张佳 10094585摘要:《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

这部史诗巨著使我们在建党就是周年之时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国情;教训《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是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辱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旨在向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也提醒现代观众特别是党员们不要忘记那些新中国的开拓者们。

观看完该片,我同大多数观看者一样,被深深感动,同时也深受启发。

该片对于我们今天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影片展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革命选择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其历史使命,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遭受列强入侵,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深入研究新中国的历史。

因此,关于新中国史的论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撰写新中国史论文进行简要探讨。

一、选题在进行新中国史论文的撰写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选题。

选题要具体,要围绕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属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新中国如何应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等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新中国史的选题内容。

二、材料收集在选择好论文的选题后,就需要开始收集材料。

材料可以来源于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多个途径。

在收集材料时,需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可靠性,尽可能的获取完整充分的资料,并根据分类、整理等方法进行管理,使得后续写作过程更高效。

三、逐字文献资料研读在大量材料的收集前期,需要做好逐字资料研读的工作,对新中国历史的常规史料,例如决议、文件、公报等进行阅读,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

同时,还可以透过一些图书、文章、专题资料等对新中国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四、总体思考收集足够的史料和资料后,就可以开始对新中国史进行总体思考了。

在研究新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证,从总体来考虑这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新中国历史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严谨地论述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

五、段落细节处理在新中国史论文写作中,段落结构的设计十分重要。

每一段的主题必须豁然开朗,充分展现了论文的思想,表明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深度。

在段落的细节设计上,注意通顺、连贯、自然、简洁这些基本要素。

篇章的逻辑思维和思路也要清晰明晰。

六、参考文献撰写新中国史论文,参考文献也必不可少。

在撰写时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作品撰写。

不合格的参考文献会严重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甚至引发学术抄袭等风险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3000字中国史

3000字中国史

中国史一、远古时代与夏商西周•远古时代:大约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

此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随后是商朝和西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与秦朝•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

三、汉朝与三国时期•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但也是文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

四、晋朝与南北朝•晋朝: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晋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中国南北分裂。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更迭。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五、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修建了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各地割据势力并起,战乱频繁。

六、宋、辽、金、元时期•宋朝: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1】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

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

北宋东京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

由于宋廷极力制止,使得崩溃过程出现了复杂性与反复性,直至北宋末年,里坊制才彻底走进坟墓。

从此,宋东京城内街市、楼阁遍布,官民混合而居,呈现出崭新的城市景观。

论文关键词:宋东京/里坊崩溃/侵街/夜禁唐宋时期,中国在城市形态、市民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里坊制的崩溃,就是这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

如中国学者贺业钜认为,“东京坊制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废除了”①;还有学者认为具体是在仁宗景祐年间,东京“市坊制度彻底崩溃”②。

而日本学者梅原郁却指出,“唐代的坊制,至少其社会风气在五代初期就已经不存在了,宋代的开封,当然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这种框子的城市”③;另一位日本学者加藤繁则认为,“唐代的坊制至宋初时也仍在沿用,可以证实在真宗天禧年间还存在,到神宗熙宁年间才开始衰落,直到北宋末年最后崩溃了”④。

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

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为此,笔者依据大量文献记载,对中国里坊制的崩溃过程、影响因素及表现内容等方面予以探讨,力求揭示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真相。

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⑤。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⑥,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⑦。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

在抗战历史中反省院系:外语系班级:14商英2班姓名:***学号:************目录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3、关于好与坏的诠释二、抗日战争——中国无法忘记的伤痛1、从分叉路口走到统一的道路上2、沉重的八年抗战,团结的八年日子三、反思与启示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1840年,中国的宿命在这年彻底改变。

在它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迅猛,而西方殖民主义也向我们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伸出了魔爪。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战争,革命,起义,多少大清皇朝始料不及的大事件都是在此期间爆发,而这些战争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自身权益的侵害。

尽管有部分人民群众、爱国官员还有后来的义和团对西方列强做出反抗,也有著名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来表示红果人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但是清皇朝的懦弱无能终究还是让天朝上国变成了洋人手中的玩偶。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仅是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还有对大清皇朝以及其百姓的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然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愤然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便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让中国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让封建帝制走到了日薄西山之处。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 [1]“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150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篇一《浅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摘要: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

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

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太平天国;近代化;催化剂关于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郑大华教授在其近作《晚清思想史》中指出“太平天国存在着实施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1]97,并从太平天国靠近最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其领导人不反对西方文化并进行了军事近代化的尝试,还提出了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但这仅仅是就其实施近代化的“可能性”而言的,并没有考虑其现实性。

笔者认为,太平天国固然有推行近代化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在逐渐封建化的农民政权中是极其有限的,换言之,太平天国领导人很难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为他们必须和自身的封建性做艰巨的斗争,包括其严重的宗教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统治,存在于诸王中的腐败现象,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以及太平天国群众的小生产者的自发倾向等。

而郑教授所做出的“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1]99这一论断无疑将太平天国实施近代化的可能性扩大化了,甚至上升到了对其实施近代化的现实性的讨论。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是否足以使其冲破固有的封建枷锁和小农意识,真正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则又应另当别论。

党史论文3000字十二篇

党史论文3000字十二篇

党史论文3000字十二篇第一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1840年以来,中国历经了各种战争、内乱和民众苦难。

新政府成立后,国家经历的问题更加复杂。

1921年,在上海,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代表了多方面的民主主义团体和工人小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

这个伟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为全国人民谋取福利的新中国。

这个目标激励了革命者和反对当时为封建统治的人们。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指导。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因为这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派别中的一个独特的政治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几年里,它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在国民党的政治打压下,许多革命者被捕并被杀害。

但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他们的目标,最终推翻了封建统治。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937年,日军侵入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抗击日军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许多措施。

他们建立了一条从党中央到基层地域的极其完备的指挥系统。

中国共产党在一长串胜利中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协同其他反日同盟组织,共同抵御日寇。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内战时期多次胜过国民党。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促进了军队和政府机关的发展,支助了许多学校和医院。

占领了政权的日军敬畏这个抗日根据地,一直在尝试破坏它。

中国共产党决心保护它们,在深圳大屠杀和其他大屠杀之间,他们保护了自己的人民。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自己的军事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战术之一是以小部队方式对战,采取游击战的方式打击敌人。

这个指导思想的战术给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斗力。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农民的斗争。

[论文]中国史学史

[论文]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失学的萌芽一、中国史书的特点:1、记述的连续性;2、内容的丰富性;3、体裁的的多样性二、史,历史,史学“史”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原意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官职(史官)。

“历史”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即活的历史事实;一指历史的记载,即被史学家认识或掌握了历史事实。

“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它相当古老,且无所不包,但“史学”一词,产生较晚,“史学”由产生到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也由一个历史过程。

三、口述史事和三代史诗口述史是最早所传播历史的手段,它不仅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文字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仍是一种重要形式,直到文字记载发展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之时,口述史事才被记载并保存下来。

在先秦口述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说的历史(口述史事)内容有两大特点:1是传说人物被神话;2是英雄人物都是群众利益代表者。

这既反映了当时认识水平的底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点。

三代史诗是指夏商周时期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而编成的史诗。

它们都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完善起来的众人的作品。

今天能见到的三代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三代史诗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并对后来的某些史体有创始之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把《诗》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始称《诗经》,汉时赵人毛苌所传的《毛诗》独传,故又称《诗经》为《毛诗》。

《诗经》创作的年代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年之多,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贵族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为歌颂祖先神灵之辞。

《诗经》的价值:1、是研究商周的重要历史史料;2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3还描写了古人爱情与婚姻的情况。

四、史官、档案、编年纪史官产生大约与“史”字同时。

最初的史官除记事外,还兼有多方面的职责,地位尊贵显要,官职是世袭的,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完善,史官职责逐渐有了明细分工,史官与中国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是历史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方向,因此,中国近代史论文也成为这些人士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本质,还能提供我们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近代史论文进行一些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在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方面,论文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清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

清朝末期的政治制度一直受到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未来走向。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显存在于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关系,地方藩镇的独立性和清政府的弱势是这个时期的突出问题。

在政治形势趋于严峻之际,清政府的政策出现了深刻的裂痕。

因此,中国近代史论文也与此相关,特别是对清政府改革前后影响的探讨。

此外,还有太平天国、义和团、白莲教、庚子(八国联军)等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变革也是热门话题。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论文在这方面的关注也非常突出。

随着时代变迁,江湖侠客、革命斗士、文化人士不断涌现,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1900年以后,“百废待兴,农业益发,工业尚需计划,才艺开发,社会教育亦需大力改革”,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等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的研究变得愈加重要。

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论文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思维和文化因素等,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领域之一,可以看出这也是中国历史学者和社会科学家的热门话题之一。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

202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3篇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__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__的国情,不仅要了解__的今天,还应当了解__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__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

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__的未来史。

__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

如果说此前的__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__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

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

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__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打开__市场,英国商人向__销售鸦片。

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__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__的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__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__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

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__最大的后果是使_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__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__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篇一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不仅反映出当今时代改革创新的精神,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文化自信力逐渐增强,因此支撑国学发展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框架也就必然引起了学者们深深的思考。

从目前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发展思路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语境和研究视角也在趋向多元。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共同回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学样式、文学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看似使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短暂的春天,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在于把中国文化同现代化对立起来,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

这正是文学理论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后果,而且照抄照搬西方文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引发了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思考。

长期“失语的中国文论研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虽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和适应,但总是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感觉。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东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对话,使中国古代文论能有一个更好更新的发展平台,使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精髓能够得以传承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中国学者们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实现中西方文论对话, 首先应该了解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和困境,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现状首先我们得立足于本民族文论的立场, 建立完善自身理论话语的体系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论的长处,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交流。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的宗教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且有着很大差异的文明,这就直接影响到中西方文论的发展特点,比如“中国传统的文论特点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 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剧烈变化。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

一、时间线: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时间跨度比较长,大概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时间性质很不一样。

从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的民族危机时期,从1919年到1949年则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民族危机时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1860年:圆明园被火烧毁,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5年:“推翻万千唐虞”维新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清朝灭亡1915年: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三民主义成为最流行的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抗议运动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结束,蒋介石“清党运动”1937年:日本侵华全面爆发,中国全面抗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内战爆发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政治变化: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政治变化是最为显著的。

从中国封建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历经了曲折的政治变革之路。

1. 清朝垮台: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逐渐陷入了被列强侵略、国家日益衰弱的危机之中。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了半殖民地化的国家。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朝执政者更加体味到了这种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任务,变为了推翻清朝,构建一个新的中国。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政治体制被推翻,新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主导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进发。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篇二我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纯属偶然。

在中学读书时,我数学学得不错,原打算毕业后考理工科。

不幸因为家庭发生变故,1946年高中二年级结业后不得不辍学。

一年以后再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时,没有学过高三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我,只得选择了因爱看小说而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学系。

同等学力的录取比例据说是百分之五,我自然对报考名牌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想也不敢想。

大学考上了,自己并不满意。

1948年春来到北平,由于特殊原因,先是在华北文法学院借读,秋后又转为正式生。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我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到过农村,下过部队。

到这时为止,我对中国古代史还是很陌生的,有关知识也极浅薄(仅在大学里学过一点点)。

用“一穷二白”去形容,决不过分。

然而命运却注定要把我与中国古代史拴在一起,拴一辈子。

1954年,由于某种机遇,我被调到北大,先在法律系辅导、讲授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开始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史;后转历史系,从此便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直到今天。

四十多年来,原本“一穷二白”,后来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脱产学习、进修的我,其所以在中国古代史工作岗位上未遭淘汰,还能基本上完成任务,靠的便是北大学术气氛的熏陶,而主要以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实现。

在这一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厚积薄发在燕园里很早就流行一个比喻:如果将讲课内容比作一杯水,那么教师本人的学识便应相当于一桶水,方能应付裕如。

每当我在辅导、答疑中被同学问得瞠目结舌、背上冒汗之时,便自然而然想起这个比喻。

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厚积薄发。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书,将王鸣盛《蛾术编》之“蛾”念é,一位老馆员委婉地指出我念了别字,当念y í,义同蚁。

这“一字师”也再次提醒我学海无涯,自己知识太浅薄了,必须尽快地积累,再积累。

在摸索中,我不断积累目录学、文献学知识。

这得力于藏书丰富的北大图书馆者綦多。

50年代的馆员个个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知无不答;而且教员可以自由出入书库,十分方便。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一《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摘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儿女们为救国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总结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字: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出路历史必然性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

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改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中国古代的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和《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

而其中关于游侠传的内容,更是以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家的著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本文将从《史记》和《汉书》的游侠传入手,比较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纪传体(记述历史实事)和表(编制历代君臣的年表)两部分组成。

他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线,通过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五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的历史,并通过编纂历代君臣的年表,展示了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的《汉书》是一部以编年体为主要形式的纪传体通史。

不同于《史记》以王侯将相和大事为主要叙述对象,班固更多地关注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着重描写汉朝君臣的生平事迹。

在《汉书》中,班固强调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系,并对历史人物的品德进行评价,试图通过历史的批判和启示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游侠传是《史记》和《汉书》中一个共同的篇章,它记录了古代中国游侠精神的发展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游侠传以陈胜吴广、刘邦和项羽等人为代表,反映了他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另一方面,在班固的《汉书》中,他以陈汤、陈平和翟方进等人为主要对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们的游侠行为和为国家辅助和维护的情念。

虽然司马迁和班固在史学思想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通过历史的研究和记录来展示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而班固则更加关注历史人物和道德修养的关系,试图通过历史的反思来提高人们的品德。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一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战争并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些对峙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现象:北方异族入侵后难以继续南下,南方多次北伐无一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沿淮河――秦岭一线形成对峙。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地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民族融合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南北对峙;淮河――秦岭;骑兵;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南北战争并形成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在这种对峙当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南北政权的分界线大多就是在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最终的胜利者往往又都是北方政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个中的历史地理因素耐人寻味。

一、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

在战争的初期,异族往往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他们多是游牧民族,整个民族多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在战争的初期优势明显。

他们行动迅速,攻伐迅捷,处于农耕文明中的汉民族往往难以抵挡其锋芒。

一旦突破长城和高山的阻碍,他们往往能以席卷之势长驱直入,迅速灭亡中原的汉族政权。

但游牧民族一旦占领中原,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无法适应广大的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的,他们也无法按游牧文化的方式对广大农耕文化的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因此,他们必须要融入当地的农耕文明之中,按农耕文明的方式建立起统治,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中国的疆界过于庞大,异族入侵的势头会随着战线的拉长而得到缓冲。

所以,当异族占领中原之后,一般不具备短时间大规模征服南方的能力,即使此时采取大规模征服战争,往往也会遭到各种抵抗,被迫将重心转为对已经征服的地区建立有效统治,金元莫不如是。

此外,北方即使统一,往往也存在诸多矛盾,民族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需要他们暂时停止大规模南征来进行调整(1)。

大一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大一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大一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并且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面是 ___给大家推荐的大一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浅析鸦片战争 ___的影响》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11音响工程徐艺铭 xx07713015【摘要】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键词】鸦片战争双重影响社会经济思潮(一)鸦片战争:19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

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

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___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内容摘要: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代以来。

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20世纪代,随着历史学科的再度兴盛,史学史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著作先后问世,代没有解决的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再一次被提出讨论。

陈其泰、仓修良、施丁、陶懋炳、瞿林东、张孟伦、陈光崇、许凌云、高国抗、邓子美、李宗邺、王树民、朱杰勤、吴怀祺、范沛潍、彭忠德、张家璠、吕美泉、宋衍申等史学史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方法。

他们或著文专论这一问题,或通过专著体现自己的观点,论证更加充实而深入。

纵向上看,这一时期的分期讨论,有对代讨论的继承,但更多的是提出新见。

横向上看,这一时期的讨论涉及的问题更多,所依据的分期标准更加不同,分歧也就更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代有关史学史分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上,付诸于史学史编撰实践的极少,只有白寿彝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刘节写出了《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系曾庆鉴等人据刘氏遗稿整理而成),且都是讲义,系内部印行,传播不广。

代以后,理论探讨与著史实践并重,大量史学史著述出版,据朱仲玉统计,就达16种之多(《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史学史研究》第4期)。

近几年来又有这方面的著作出版,共计约20余种。

这些著述,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分期方法及标准,使分期问题愈显复杂与重要。

二、中国史学史分期的不同观点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整个史学史作通代的划分,二是着重对古代史学史的划分,三是着重对近代史学史的划分,兹将这三种类型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中国史学通史的阶段性划分。

这里所谓的中国史学通史,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概念。

因为从分期问题讨论的下限看,有的学者划到五四运动,有的划到新中国建立,有的甚至划到当前。

因此,我们在综述这一问题时,为叙述方便,凡包举古代、近代者,均视为通史范围。

现按划分阶段的不同,分述如下:(1)两段分期法。

陈光崇以五四运动为界,将中国史学史分为两个时期,在此以前为旧史学时期,在此以后为新史学时期。

旧史学时期又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有文字记载到汉朝建立为草创阶段,从汉代到唐朝建立以前为确立阶段,从唐代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为发展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为蜕变阶段(《中国史学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版)。

吕美泉则以19世纪代为界将中国史学史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并指出旧史学内部按朝代分期最为妥当(《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几个问题》,《辽宁大学学报》第6期)。

(2)三段分期法。

尹达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奴隶社会的史学、封建社会的史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三个时期。

其中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三段,从战国到刘知几为一段,从《通典》至明中叶为一段,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为一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两段,至为一段,至为一段(《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版)。

施丁则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历史阶段,古代史学从史学萌芽到乾嘉史学,近代史学从鸦片战争到,当代史学为建国以来。

古代史学又以司马迁《史记》为标志,分为先秦史学史、两汉至明清史学史两段。

近代史学则以李大钊为标志,分作前后两期(《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版)。

(3)四段分期法。

齐思和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从有文字记录到汉朝建立以前为萌芽期,从汉代到宋朝建立以前为建立期,宋元明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又一新时代,从清代建立到五四运动前夕为一时期(《齐思和谈中国史学史》,《光明日报》6月6日)。

李宗邺也将中国史学史分为四期:先秦为萌芽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为创立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为发展期,明清及近代为开始进入科学研究时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彭忠德也是四段分期:神意思想时期(从上古到战国),英雄思想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鉴戒思想时期(隋唐到清),进化思想时期(清末到五四运动)(《中国史学史分期新说》,《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4)五段分期法。

刘节将中国史学史分五个时期:萌芽期(先秦),创建期(西汉到隋唐),充实期(两宋元明),发展期(清代),更新期(清代晚期到当前)(《广东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第1期)。

王树民也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五期:王官之学时期(上古至春秋末年),史书体例成熟时期(战国到南北朝之末),官修史书定局与史学新发展时期(唐五代宋元),民间史学异军突起时期(明清),史学蜕变时期(清末到民国)(《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版)。

(5)六段分期法。

邓子美把中国史学发展划分六个时期,从史学萌芽到司马迁撰成《史记》,为古代史学形成期;从《汉书》撰成至《通典》问世,为古代史学重要发展期;自五代到晚明,为古代史学鼎盛及衰落期;从清初到民国初年,为古代史学蜕变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代,为中国近代史学兴起期;20世纪代(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标志),是中国现代史学建立和壮大期(《我国史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观初探》,《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

(6)七段分期法。

白寿彝将中国史学发展分为七期: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近代前期(以前),近代后期(1919—)(《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7)八段分期法。

周春元持这种分期法,他把中国史学史分为八段: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先秦),封建主义史学的形成(秦汉),封建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封建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隋唐),封建主义史学的高度繁荣(宋辽金元),封建主义史学的中衰和新发展(明清),封建主义史学的继续和爱国主义、革命史学的产生(鸦片战争到),资产阶级史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曙光(以前)(《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版)。

张家璠、耿天勤等人也是八分法,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至清乾嘉时期,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时期,义和团运动失败至五四时期,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版)。

(8)九段分期法。

汤勤福将中国史学史分为九段: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战国时期的史学,秦汉时期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近代史学(1840—),现代史学(1911—)(《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版)。

(二)对古代史学史的阶段性划分。

(1)四段分期法。

贺昌群认为古代史学呈四个发展时期:司马迁以前为第一期,司马迁至杜佑为第二期,郑樵至明末为第三期,清代历史考据学为第四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邀请校内外史学工作者探讨中国古代史学史内容分期问题》,《光明日报》3月14日)。

陈千钧也将古代史学划分四个时期:奴隶社会时期(殷周至春秋末),史学起源,史书初出;封建社会前期(春秋末至隋),史学创立、奠基;封建社会中期(唐代至明中叶),史学发展、充实;封建社会后期(明至鸦片战争前),史学领域提出新见解,但找不到新出路(《广东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第1期)。

刘节也同意四分法,认为先秦是一期,从司马迁到刘知几是一期,从刘知几到《明史》是一期,乾嘉至清末是一期(《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

仓修良的四段分期则是: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问题》,《史学史研究》第2期)。

高国抗与范沛潍的四分法很一致,都将中国古代史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期(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版;范沛潍《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史学月刊》第6期)。

(2)五段分期法。

白寿彝将古代史学史分为五个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陈其泰赞同这一分期方法,并做了详尽说明(《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问题浅议》,《史学史研究》第1期)。

陶懋炳也采用五段分期法:中国古代史学的童年期(先秦),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期(秦汉),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期(魏晋至唐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期(唐后期迄于宋元),中国古代史学的迟滞期(明和清前期)(《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3)六段分期法。

许凌云则分为六个阶段,即先秦为萌芽期,两汉为形成期,魏晋南北朝为初步发展期,隋唐为发展期,宋元明是上一期的继续,清代史学为相当发展期(《读史入门》,北京出版社版)。

邹贤俊也是六分法,即远古历史传说与殷周春秋时期史学的产生,战国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新局面,五代宋元时期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相对停滞与新探索的出现(《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大出版社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