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刺激名词解释
阈的名词解释

阈的名词解释
阈,通常指的是某种量或者值的临界点。
在不同的领域中,阈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心理学中,阈指的是人类感知系统的敏感度,也就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最小刺激强度。
例如,听觉阈指的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视觉阈指的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最小光亮强度。
在神经科学中,阈指的是刺激能够触发神经元兴奋的最小值。
例如,感受器的阈通常是指神经元被激活的最小阈值,而在光合作用中,阈则指的是植物叶片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度。
在计算机科学中,阈通常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某种参数或者变量的阈限值。
例如,机器学习中的阈函数(Threshold Function)被用来将输入值与输出值进行分类,如果输入值超过了阈值,则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总之,阈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系统、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也可以研究出更高效的计算机算法。
- 1 -。
名词解释 (2)

1.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1.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第二章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1、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刺激:能引起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3、反应: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出现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4、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反应灵敏,有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把这些细胞称之可兴奋细胞。
5、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6、阈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刺激。
7、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8、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9、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反射来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及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的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相应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11、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2、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制约了控制信息作用。
13、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促进和加强控制信息作用。
14、兴奋:在静息状态下,由于刺激的作用使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5、抑制: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生理静息状态或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
16、单纯扩散:是一种不耗能量的被动物理过程,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17、易化扩散:某些难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质(载体)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18、被动转运:凡属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所产生的溶质跨膜转运。
19、主动转运: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的转运过程。
20、协同转运:伴随Na+转运的同时而转运其他物质并共同用同一载体的现象。
21、受体:细胞膜上具有专门与某些化学物质亲和力非常强的物质。
22、入胞: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引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急性动物实验(acute animal experimen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环境,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调定点(set point):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接受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它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刺激:能够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机体的活动变化。
4.兴奋:指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
5.抑制:指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减弱。
6.阈值: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7.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8.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简称稳态。
10.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包含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能量产生及转换利用)。
1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活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调节方式。
1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1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由于自身特性对环境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过程。
1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5.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6.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7.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8.正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刺激: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若要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刺激量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2.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3.蠕动:空腔器官平滑肌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4.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段近胃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3-5cm的高压区,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力高5-10mmHg。
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称谓食管下括约肌(LES)。
5.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6.食物的生物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7.食物的物理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8.事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9.呼吸商:一定时间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的量的比值。
10.肾糖阈: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血液),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经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1.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一般为一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2.视敏度:眼睛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13.暗适应: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视敏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
14.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改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15.皮层诱发电位: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或者脑的某一部位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出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点位可由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入通路的任何一个部位而引出。
包括:主反应、次反应、后发放。
16.睡眠与觉醒:人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交替而形成睡眠觉醒周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与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方向的改变。
3、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叫前馈。
4、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6、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8、稳态:也称自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经通道易化扩散:在通道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方式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的方式4、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 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5、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6、钠钾泵:简称钠泵,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离子移除胞外,同时将两个K 离子移入胞内,来维持Na离子、K离子的浓度梯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所记录到的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细胞发生兴奋的标志3、阈电位:细胞受刺激,膜电位减少到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4、阈强度: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5、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6、去极化:静息电位变小的过程叫去极化7、超级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叫超级化8、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叫复极化9、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即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1、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1、量子式释放:以囊泡为单位释放递质分子的形式2、终板电位: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对K+的外向驱动力,因而跨膜的Na+内流远大于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3、最适初长度:使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4、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5、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第三章血液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时,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是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叫悬浮稳定性。
生理实验资料整理河南科技大学

生理实验实验一:生理学常用器械的识别与使用实验二生物学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实验三: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及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1.名词解释: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最适刺激强度最大刺激或最适刺激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兴奋-收缩耦联:阈下刺激:2.实验原理:神经-肌肉标本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细胞)-肌纤维(细胞)组成,在保持足够的刺激时间(脉冲波宽)不变时,刺激强度过小,不能引起任何反应;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到某一定值,可引起少数兴奋性较高的运动单位兴奋,引起少数肌纤维收缩,表现出较小的张力变化。
该刺激强度为阈强度,具有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此后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加,会有较多的运动单位兴奋,肌肉收缩幅度、产生的张力也不断增加,此时的刺激均称为阈上刺激。
但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所有的运动单位都被兴奋,引起肌肉最大幅度的收缩,产生的张力也最大,此后再增加刺激强度,不会再引起反应的继续增加。
可引起神经、肌肉最大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该刺激叫最大刺激或最适刺激。
当其受到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单收缩曲线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期。
当相继受到两个以上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时,因频率不同,下一次刺激可能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的不同时期内,造成:1、几个分离的单收缩:频率低于单收缩频率,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时间;2、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张期.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实验四:血常规的测定(PCV、Hb、血型)名词解释:红细胞比容: 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凝集反应:实验4.1 红细胞比容的测定实验原理将定量的抗凝血灌注于特制的毛细玻璃管中,定时、定速离心后,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上层呈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中间很薄一层为灰白色,即白细胞和血小板(或栓细胞),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彼此压紧而不改变细胞的正常形态。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衰老结构,重建新结构的过程。
刺激(stimulus)引起生物体出现某种反应的环境变化。
兴奋(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阈(threshold stimulation)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应(adaptability)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调整机体内各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
复制(reproduction)生物体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
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机体所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等自然环境和种族、人群、国度等社会因素。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所组成。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含氧量、PH值、温度、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regulation)指机体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体内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出现的相应改变,从而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反馈(feedback)在某种变化过程中,其终产物或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
细胞的基本功能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构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顺其浓度梯度的跨细胞膜转移过程。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在膜蛋白质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物质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直接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联的主动转运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6.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 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神经
1.突触可塑性:神经之间的连接,即突触,其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
2.轴质运输:轴突内轴质经常流动借以运输物质称轴质运输。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这一变化与神经冲动无关。称为营养性作用。
13.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4.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5.主动转运:某些物质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4.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
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பைடு நூலகம்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9.最适初长度:最适合肌肉收缩的长度,在此初长度下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20.肌肉的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
消化
1.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到达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响: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响。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响:由受控局部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最后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响。
17.负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响。
(二)细胞根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二章肌细胞:又称肌纤维,就是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内膜:肌纤维外面包有得一层薄得结缔组织膜。
肌外膜: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
A带:由粗肌丝与细肌丝组成。
I带:只有细肌丝而没有粗肌丝。
H区:只有粗肌丝而没有细肌丝。
肌小节:就是肌纤维最基本得结构与功能单位。
终末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得特殊得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与来自两侧得终末池构成得复合体。
兴奋性:指得就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得电位差,简称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得可扩布得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状态:就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内负外正得电位差,即静息电位得状态。
去极化:细胞膜得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得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就是膜电位消失得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内正外负得过程称为反极化。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得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得收缩过程之间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性:骨骼肌(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收缩性: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大于阈刺激强度得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得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从肌肉收缩产生张力到张力最大所经历时间为收缩期。
舒张期:从张力最大到张力恢复到最低水平所经历时间为舒张期。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得收缩。
又称缩短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向心收缩可以就是等张收缩与等动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2013-11-14
1
糖酵解: 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将1分子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并净产生2分子NADH 和2分子ATP的一系列反应。 氧化磷酸化: 指通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将高能电子从NADH和FADH2最终传递给分子氧, 同时随着电子能量水平的逐步下降,高能电子所释放的能量就通过磷酸化途 径储存到ATP分子中。 化学渗透学说: 当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时,线粒体基质中的H+被转移到线粒体 内外膜之间,造成跨膜的质子梯度,质子顺梯度通过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 的基质中时ATP合成酶利用释放的能量将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卡尔文循环: 即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是一种不断消耗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并固定 CO2形成葡萄糖的循环反应。由美国科学家Calvin首次发现,故称Calvin循环。 环式光和磷酸化: 叶绿素中被激发的电子传递途径形成环状。 活化能: 用于克服能障、启动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即活化能。 能障: 化学反应启动的能量障碍-在新的化学键形成之前,存在着必须首先断开的键, 此即能障。 反馈抑制: 2013-11-14 2 通过生化反应的终端产物来抑制催化酶的活性的机制。
种群: 在一定的时空内,能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同种个体的总合。是物种存在的基 本单位,也是物种繁殖的基本单位。 物种: 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外表 相似,无生殖隔离。(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单元,又是遗传单元和生态单元。) 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 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 生态系统。 包括4个层次,即物种、遗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 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 的物种组合,群落类型不断更新,这种按一定顺序出现新旧更替的现象称为 群落演替。 静息电位: 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由于神经冲动造成的膜电位周期性变化,即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 2013-11-14 5 外正内负的过程。
河南专升本名词解释生理学

生理学(一)绪论1.兴奋性: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兴奋: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运动状态,或原有的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
3.抑制: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由运动转为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
4.阈值: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5.阈刺激:以阈值为标准,把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细胞的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故将其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7.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8.体液调节:是指体液因素(激素、特殊化学物质和某种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各部分所进行的调节。
9.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10.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
11.非条件反射:机体先天遗传、生来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
12.条件反射:机体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通过后天学习产生的反射,称条件反射。
13.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14.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称为正反馈。
15.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称为负反馈。
16.新陈代谢:机体要生存,就得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这种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17.生殖:机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征性活动,称生殖。
18.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19.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重要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称通道。
2.载体:介导多种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的一类整合膜蛋白,称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阈刺激名词解释
阈刺激是指在某种感知或感觉中能导致一种明显感知或感觉发生的最小刺激量。
阈刺激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临界点,能够触发感知、感觉或其他神经活动。
阈刺激的研究对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阈刺激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例如,光的阈刺激被称为光阈,声音的阈刺激被称为声阈。
在光阈的研究中,最早是通过实验来测量被试者在逐渐减弱的光线照射下的感知临界点来确定光阈。
声阈的研究同样是通过实验测量被试者在逐渐减弱的声音刺激下的感知临界点来确定。
阈刺激与感知的关系密切,它反映了人类感官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度。
一个人的感官系统对于特定刺激的敏感度高低,决定了他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阈刺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感官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感知机制。
阈刺激还与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和意识相关。
阈刺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注意力,强烈的刺激会引起被试者的注意,而弱刺激则容易被忽略。
此外,对于某些刺激,人们可能只有在达到一定的阈刺激水平时才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觉阈下的刺激,也被用来研究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阈刺激的研究在临床和实践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可以利用阈刺激来检测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人机交互和设计领域,了解阈刺激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产品的最佳使用界面和交互方式。
此外,在教育和培训中,了解阈
刺激可以帮助教育者选择最佳的教学材料和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阈刺激是在感知和感觉过程中引发明显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它是研究感官系统工作原理和感知机制的重要指标,也在临床和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感知和行为的机理以及改进相关领域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