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姓名:郭星磊学号:405009809027【摘要】叔本华认为,因为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 悲观的基础, 因此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 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 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 进入无我之境。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痛苦的人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

因此, 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 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 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痛苦人生悲观主义1、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生活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 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

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

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

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人生而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构建于他的本体论意志的之上的。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叔本华始终坚持照明是作为个体表现意志的这一观点。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志被视为是世界的本源,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属于因果规律所涉及不到的世界。

叔本华的性格是极端的,他始终坚持“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这一观点。

这样来看,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争夺、没有爱的世界,每个人为了生活不断去争夺乃至掠夺,同时人们也为了生存变得面目狰狞,不再是初衷的自己,没有一丝的幸福可言。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
二 叔本华哲
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
叔本华以其极其
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
三 如何解脱
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一 叔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
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在这里我们已经
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
,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
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
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
。随着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从人
,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
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 在西方哲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之一。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这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无尽的渴望所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必然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叔本华主张通过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性,以及对欲望的适度抑制,来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二、追求内心的安宁叔本华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他认为外部物质的追求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通过内省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观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虚幻和无常性,从而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三、艺术的力量与审美经验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生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逃离现实的痛苦和苦难。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经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纷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叔本华主张通过欣赏艺术来寻求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四、对于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生中最终的归宿。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接受,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了死亡的存在,并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五、自我放逐和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放逐和孤独来寻求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和外部世界中往往迷失了自我,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

因此,他主张通过独处和孤独来反思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时,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极具悲观主义的哲学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人生痛苦解脱观,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就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展开浅论。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

他认为,意志是维持生命并驱使人们不断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原动力,这种意志却不可遏制地导致了人们的痛苦。

人们不断地追求欲望,而欲望的满足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叔本华认为,这种无休止的欲望追求只会让人们更加痛苦和不满,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意志的超越。

在叔本华看来,要真正解脱自己,就需要放弃对欲望和世俗欢乐的追求,而是去追求超越欲望和世俗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远离欲望和痛苦,超越生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种超脱是通过思考和自省来实现的,只有按照智慧的方式来生活,才能摆脱痛苦的困扰。

叔本华还提出了“痛苦的审美观”。

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超越痛苦的一种方式,因为艺术能够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人们忘记生活中的苦难。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抚慰,能够让人们在痛苦中找到慰藉和解脱。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宗教也扮演了一种解脱痛苦的重要角色。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生死的信仰体系,能够让人们在面对痛苦和绝望时找到精神的支持和安慰。

但叔本华同时也批判了宗教对于痛苦的否认和逃避,他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现实的接受和坦然面对。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是一种极具悲观主义色彩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解脱则是通过超越欲望和意志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对于叔本华的这一观点,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过于极端,他忽略了人生中美好的一面,而且对于解脱的方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叔本华的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发,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正来源。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法政学院 13思政1班 2013644170摘要: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闻名,他把世界的本质看着是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他的思想中透露着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但是我们在了解叔本华的时候,他的晦暗宿命论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本着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来学习。

本文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产生的背景、涵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浅析,论述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The analysis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Huang FeiLingnan Normal college, Thammasatcollege, Class 1, 13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2013644170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Schopenhauer is known for its pessimism, he think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the will, he believes the essence of life is suffering And his thoughts revealed a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but we learn Schopenhauer, his gloomy fatalism can not be overlooked, we must be based on a scientific critical spirit to lear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paper will produce pessimism of Schopenhauer, mean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etc,discussion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understanding.Key words: Schopenhauer; pessimism一、叔本华思想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叔本华生于波兰,那时正是爆发法国大革命和连绵不断的欧洲战争的时代,欧洲各国人民受到拿破仑新秩序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深受俄罗斯人民反波拿巴的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奋起反对侵略者的民族抵抗运动层出不穷。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

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

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

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

②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

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摘要: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

因此,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学习和反思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志;痛苦;悲观主义;启示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明确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他说:“意志既是自在之物,是这个世界内在的含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应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可分离地伴随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是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

”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所以又可称为“生存意志”。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人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即意志的客观化。

“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和意志所由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地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

”叔本华指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为了寻找些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全是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表象的世界虽不是真实的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外部世界对我们是一无是处的,相反,表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根据。

因为叔本华认为获得真理的最可靠的途径是直观,真理的来源与根据就是直观。

那么现在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直观”,从字面上来看,“直观”就是可以用我们的眼睛看得到的。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表象世界是可以被直观的,而意志世界是不能被直观的。

所以我们才说“表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根据”。

其次,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我的意志”。

在这里,“我”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生物意义上的“我”,而是心理意义上的“我”;同时也不是我们一般追求的具有理性的我,是带有人们厌弃的非理性的“我”,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种盲目的欲望冲动的我。

传统的观点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然后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叔本华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盲目的欲望冲动,而这种欲望冲动就是生存意志,也就是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出发点[2]。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自己,要想生存下去,都必须获取食物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而这种求生的欲望就是生存意志,一切欲望,甚至是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来源都是这种生存意志。

即可以解释为: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乃至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内核就是生存下去的欲望。

从生存意志出发,他认为世界的一切表象都是生存意志的体现,就连我们的身体也都是生存意志的体现[3]。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的身体是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比如说我吃饭、睡觉、工作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意志。

我吃饭是因为我饿了;我睡觉是因为我困了累了;我工作是因为我想得到金钱以便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所有的这些行为、活动,都是受到了自我生存意志的支配,都是自我生存意志的体现罢了。

由此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身体活动是意志活动的客体化。

也就是说,没有身体,就不能想象意志,所以他认为身体是我们认识意志的前提条件。

意志不仅支配着身体活动,还对身体活动有作用,即意志的作用。

当其对身体的作用与其意志相一致时,就产生了快乐;而当其与意志产生冲突时,就产生了痛苦。

这些快乐或是痛苦的感受就是生存意志的直接感受。

其次,我的身体不仅是自我生存意志的体现,还是生存意志的客观外化。

因为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能看到各种东西,不然就无法生存,所以眼睛就是这种生存意志的外化;除了能看,还必须能吃,吃的欲望就产生了嘴;同理,消化的欲望就产生了胃,咬的欲望就产生了牙齿等等这些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

由此看来,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或组织都是生存意志的客体化。

生存意志是世界万物的本质,那么这种生存意志就不仅仅只体现在我们人类身上,在动物、植物等一切物体身上也是有体现的。

(二)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叔本华认为,使我们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是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我们整个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们不满足,直接的源泉也是因为我们内在的生命性质[4]。

具体说来也就是生存意志,它贯穿在我们整个人的一生当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展开来说就是我们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即人是什么。

这些特质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快乐,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不可消除的因素。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对来自外界的厄运是可以忍受的,而对于来自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苦难却无法忍受。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或是个性。

人们尽自己所能做的最大极限永远都不会超过自己,而人们越是离这极限越近,就越能发现一切快乐的源泉原来就是自己,这样一来,就越能够使自己幸福。

能够发现这一源泉的总是那些有足够睿智的人,因为他们终其一生只求每时每刻都能够成为他自己,所以他们是最幸福的人[5]。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求,也就不会像那些平凡的人不断追求那永不满足的欲求,这样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痛苦,所以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是最幸福不过的,这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就是知足”。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偏向自己的,是利己自私的。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或是其他事造成妨碍的话,他就会选择伤害别人,甚至杀害别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

人们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友好都是虚伪的,当触及自己利益时,这些友好的感情便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这种内在的生命意志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将会被无尽的且无所不在的欲求所牵绊,永远得不到解脱。

就算是偶然得到了幸福,那也是暂时的,因为内在的生命性质注定了我们的人生将会是痛苦的。

以至于叔本华告诫我们要懂得知足,那样才能使我们在痛苦的人生中得到更可能多的快乐和幸福[6]。

(三)人生苦难的解脱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理中,要想摆脱空虚无聊和痛苦,就必须实行“意志转向”,人若是想从人生的苦难中得到解脱,那就必须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但是不能够通过自杀或是患精神病来达到对生存意志的彻底否定,这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

因为否定生存意志,并不是对痛苦的深恶痛绝,而是对生活中的享乐深恶痛绝。

就比如自杀,自杀者本身是想继续生活下去的,只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不满而已,所以我们说他并没有否定生存意志,相反,这实际上是对生存意志的极度肯定,自杀者没有放弃生命意志,而只是在消灭个体现象时放弃了生命。

那么什么才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转向”呢?他是这样解释的:“意志转向就是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地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7]也就是说不要去追求任何欲求,放弃享乐,并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转向”的方式有三种:从事哲学工作;艺术创作;禁欲和绝欲。

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启示:实现人生的超越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打破了以往哲学只对抽象概念进行研究、对人的问题不屑一顾的局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研究人的问题,对于当前研究一些与人有关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重视非理性因素人们通常在分析问题时,总会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而常常忽略那些非理性的因素。

因为我们都会有那样一种惯性:认为理性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而感性的东西是不稳定的,不能像理性那样客观。

虽然理性比感性来得客观,但是不应因此认为只要有理性就足够了。

如果只用理性来分析问题,那么必然就会走向一种极端,使得结论变得片面极端。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注重理性研究的局面,唤醒了在理性主义压制下沉睡多年的生命意志,使得非理性的因素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这一点,不管是以往还是现在,都有其重要地位。

人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动物,并且人们还认为感性是极不可靠的,所以不管在哪一个时代,人们都极力地压制感性,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只用理性思考问题,得到自己认为的最客观的结论。

因此叔本华的这一理论不管哪个时代都有其重要意义,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

对于人性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两种因素,我们既不能完全肯定前者,也不能完全否定后者。

理性固然好,能够使你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但如果长期处于理性状态就会使人神经衰弱。

人的一生只有经过非理性的状态,才能体验到什么叫快乐,否则就太过于枯燥乏味了。

人并不是总能保持理性的动物,而是会不时地陷入非理性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不只是要从理性方面考虑,也要重视非理性的因素。

因此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视人的价值叔本华从人的生命意志开始去认识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它让我们从新审视“人”这一动物,思考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存在与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人作为一切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承担者和创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和绝对的价值。

人的价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受到社会关系制约,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人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对人的满足以及尊重;另一个是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但是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后者。

叔本华在它的悲剧理论中告诉我们,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不可避免的,而欲望本身又是使我们陷入痛苦的源头[8]。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不能够因此就否认人本身拥有的价值。

任何物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它的价值或是存在的理由,不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

人也是如此,从降生到这个世界开始,就有他的价值,不存在没有价值的人。

(三)以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带有非常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向命运低头,但是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叔本华认为:“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

”[9]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们的运气也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命运,我们对此都应该保持一种坦然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