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想必有很多小伙伴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名人来看,那么数学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1: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20xx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数学家也是有很多励志的小故事的哦,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宋元第三杰杨辉学算学在南宋度宗年间,古城钱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
但由于当时数学书籍很少,这个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着的算题,并反复研究,从中增长知识。
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仅精通算学,而且还珍藏了许多《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著,非常高兴,急忙赶去。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书,要学什么算学?!”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
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宽比长少12步;问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
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这道题老朽才刚刚理出点头绪(此题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学,那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
”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
”“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
妙哉!老朽不如。
”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学生杨辉,字谦光。
”少年恭敬地回答。
后来的事,同学们都能想象出来了,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公元前57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米里都附近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的小岛),他最先概括“数学”和“哲学”两门学问和推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定理。
数学名人故事18篇
数学名人故事18篇数学名人故事(一):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终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
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数学名人故事(二):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教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
这一年,高斯9岁。
数学名人故事(三):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
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
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进取思考问题。
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
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
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名人故事(四):数学名人小故事—苏步青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教师。
第一堂课杨教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多伟大的数学家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不是无意义的琐碎,也不是一些让人盲目追求的癖好。
而且一些高贵的品质和令人称艳的能力,让我们对其敬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家的小故事1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一片任有志之士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数学的足迹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家的故事也像数学本身一样,神秘动人,发人深思。
下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著名的女数学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的故事。
著名的女数学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1850~1891)是俄国人,她一生获得了很多“第一”:她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是第一个获得科学院院士称号的女数学家,此外,她还是除了意大利外世界上第一个担任数学教授的妇女,她对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从小就对数学怀有特殊的感情,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她8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波里宾诺田庄。
由于带去的糊墙纸不够用,父母就在她的房间里用著名的数学家奥斯特洛格拉得斯基所著的微积分讲义来裱糊墙壁。
那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常常独自坐在卧室的墙前,望着糊墙纸上奇妙的数字和神秘的符号出神,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后来,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在自传中写道:“我常常坐在那神秘的墙前,企图解释某些词句,找出这些书页的正确次序。
通过反复阅读,书页上那些奇怪的公式,甚至有些文字的表述,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当时我对它们还是一窍不通。
”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出色的数学家,这或许有助于形成她的数学天赋,但她的成功主要还是源于她不懈的努力。
她在学习数学时,注意力总是非常集中,能很快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
有一次,数学老师让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重复上次课上所讲的内容,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没有按老师讲的方法去讲,而是换成了自己的思路方法。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1:“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一家小杂货店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店主华老祥40岁得子,不禁欣喜万分。
他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进一只箩筐里,又将另一只箩筐盖在上面,说是“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并为儿子取名“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不突出,数学只是勉强及格。
校长找他谈了一番话,并希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校长的话使他决心奋起直追。
从此,华罗庚收起玩心,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起初,别的同学用一小时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华罗庚安排两小时去解决。
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别人要用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华罗庚只要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到初中毕业时,华罗庚的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二名。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华罗庚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精选16篇)
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精选16篇)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篇1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
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
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
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
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科学家励志故事(10篇)
科学家励志故事(10篇)科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1)暑假里,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很多中外科学家成功成才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是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他成功地证明了“1+2”这个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的问题。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坚持埋头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他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也终于积劳成疾。
后来虽然他身体不好,依然锲而不舍地耕耘着。
陈景润在其他著名问题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陈景润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又是多么优越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努力刻苦地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腾飞做贡献!科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2)我读完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首先是前言和目录它上面写了即将为我们讲述的名人·科学家的名字。
“铁路之父”詹天佑·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大师竺可桢·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科学巨星”牛顿等他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科学的力量。
尤其是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让我非常感动。
他的全名叫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
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文学·逻辑学和辩论学都有所涉猎。
当他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后,他立即被深深吸引了。
他决定摒弃宗教思想,追随科学真理,他的行为引起了教会的强烈不满。
在当时的社会,天文学也是存在争议的科学。
由于布鲁诺坚持信奉哥白尼学说,宗教不满他的叛逆,1519年布鲁诺被捕了,他被送到罗马受审。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三【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3篇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1. 赫尔曼·维尔斯赫尔曼·维尔斯(Hermann Weyl,1885-1955)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曾经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建立现代几何学的基础。
他还致力于解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维尔斯成了一位游走的演说家,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向广大学生和研究者们传授他的知识和智慧。
有一次,当他访问了大约一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后,一位学生来到了他的面前,向他询问一个问题:“教授,您认为数学的目标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维尔斯沉思了一会儿,并回答说:“数学的目标是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一切是错的。
”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和旁听的学生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都被告知数学的目标是推理和证明正确性。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明白了维尔斯所说的意义:数学是一种有关证明真理或假设的学科,而证明真理或假设之前,我们必须先证明一切可能的思路和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理。
2. 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Gabriel Crone,1648-1730)是一位著名的荷兰数学家,他被誉为“经验主义数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主要兴趣是实用的数学应用,例如测量、工程和天文学。
他还发展了新型积分方法,被称为“克鲁克曼法”。
在他的生命中,克鲁克曼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例如荷兰的“黄金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尽管他在这些变革中保持了中立,但他的工作和成就在数学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有一次当克鲁克曼在路上行走时,他听到了两个青年在讨论数学问题。
他决定加入他们的讨论,但他不告诉他们他是谁。
两个青年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克鲁克曼冷静地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答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想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你需要说明它的三条边相等。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士,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几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一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
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
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
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
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
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
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二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在我国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杨辉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数学宝库,为数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辉还画了一张表示二项式展开后的系数构成的三角图形,称做“开方做法本源”,现在简称为“杨辉三角”。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从古⾄今,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家知道多少呢?下⾯是⼩编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起来看看吧。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1 苏步青1902年9⽉出⽣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个⼭村⾥。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母省吃俭⽤,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中来了⼀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师。
第⼀堂课杨⽼师没有讲数学,⽽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强⾷,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作⽤。
这堂课的最后⼀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堂课使他终⾝难忘。
杨⽼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了新的。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困境,⽽是要拯救中国⼴⼤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找出路,⽽是为中华民族求新⽣。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中(即当时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本⼏何练习薄,⽤⽑笔书写,⼯⼯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留学,并以第⼀名的成绩考取东京⾼等⼯业学校,在那⾥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在微分⼏何⽅⾯取得令⼈瞩⽬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学位。
数学家小故事10篇最简短的
数学家小故事10篇最简短的1、陈景润: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
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2、高斯:高斯在哥廷根大学时,有次有事迟到,赶到教室时几乎都已经下课了。
高斯走进教室后,发现教师不在,黑板上写着几道题。
高斯以为这些题目是今天的作业题,便把题目记下来。
当晚,他花了一整夜时间去研究这些数学题,没想到的是,这些题目异乎寻常地难。
高斯直到天亮也只解决了一道题,第二天他很沮丧地找到老师,把这些都告诉了他。
他的老师异常震惊:“这些可都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难题啊,你竟然只花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一道?”而高斯解决的这道难题,就是困扰了数学家两千年之久的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问题。
那一年,高斯只有19岁!3、华罗庚: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华罗庚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呢?今天,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篇一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培养了、陈景润、陆启铿、杨乐、等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篇二从文明之火第一次燃起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
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列出了古今88位大数学家,华是其中之一。
初露锋芒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数学家的小故事3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第一篇:爱因斯坦的故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20世纪初期创立了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数学才华也是无人能比的,他的高等数学功底深厚,细节精细。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候却并不擅长数学。
据说,当他上小学时,数学成绩极差,甚至被老师称为“数学白痴”。
但是,他非常喜欢思考,经常在户外漫步,思考着许多问题,想方设法找出答案。
后来,他经过努力,在数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成为了数学、物理学及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因此,爱因斯坦告诫后人:“天才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实践。
”第二篇:图灵的故事艾伦·图灵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并且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发明了图灵机,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但是,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逼迫服用荷尔蒙,以“治疗”他的同性恋倾向。
后来,他因涉嫌同性关系而被起诉,并被判刑。
在狱中,他继续研究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并且在狱中写成了著名的论文《计算机机器与智能》。
艾伦·图灵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幸。
虽然他的贡献对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的悲惨遭遇也引起了社会对待同性恋的关注。
第三篇:纳什的故事约翰·福布斯·纳什是一个天才的数学家,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擅长博弈论的研究,成为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
但是,他的一生却经历了悲惨的遭遇。
纳什曾经患上精神分裂症,他认为自己和一些虚构的人物有交谈和互动。
他的疾病对他的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纳什不得不放弃他的工作和研究,并长期接受医院的治疗和药物辅助。
幸运的是,在医疗的协助下,他的症状得到了控制,他重新开始了他的研究。
最终,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对于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来说,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基于智力和天赋,而是伴随着坚毅的意志,无尽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完整版)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史,很有好处.学生通过感人、有趣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以及一些数学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
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欧姆与欧姆定律】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
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
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
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
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
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3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第一篇:费马的最后定理费马(Pierre de Fermat)是一位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他是现代数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费马最后定理,这个定理曾经困扰数学界长达数百年。
费马最后定理的内容是:对于任意大于2的正整数n,方程x^n + y^n = 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定理被数学家们称为“天才之间的谜题”,因为它的证明一直没有被发现。
弗拉代(Andrew Wiles)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通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个定理的证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证明费马最后定理的人。
在费马时代,数学界的证明方法还比较简单,但是费马想要证明这个定理却非常困难。
他曾在一份日记中写下:“我确信我已经找到了这个证明,但是这份纸不够大,无法容纳证明过程”。
到了19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都试图证明这个定理,但是他们一直未能成功。
弗拉代的成功证明费马最后定理让数学史再一次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这证明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坚持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突破无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篇:图灵的机器艾伦·图灵(Alan Turing)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他最出名的成就之一是发明了图灵机,这是一个通用的计算机模型,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直接祖先。
20世纪40年代,图灵主持了英国政府的一个项目,目标是破解纳粹德国的加密电报。
他和他的团队破译了德国的Enigma密码机,这使得英国能够监视德国的行动并成功打击了许多不利于盟军的计划。
除了密码学,图灵还涉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他描述了一个思考机器的想法,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机器是否能像一个人一样思考。
” 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讨论,也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
在他的短暂的生命中,图灵对数学、密码和计算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纯数学领域,包括在技术和社会上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
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
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
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
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
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
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
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
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1)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平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
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
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
《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
《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
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
“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
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
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
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
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
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
再根据若乙给甲10银子,可以判定此时甲比乙多了20两,加上原来多的20两共计多出40两,而这多出40两正是乙余下的5倍,所以乙余下的银子是40÷5=8两,而这余下的8两是乙给了甲10两后所剩下的银子,所以可以得知乙化到的10+8=18两银子,则甲化到18+20=38两银子。
”听了小丘建的回答,夏侯阳十分满意,马上收小丘建为徒。
这道题目在《张丘建算经》中有记载,故事不足为信,但可以从中加深对该书的了解。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2)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
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
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
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
戴震称其为“策算”。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
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
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
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3)商高,周朝数学家。
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记载,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周公问商高:“古时作天文测量和订立历法,天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上去,地又不能用尺寸去测量,请问数是怎样得来的?”商高回答说:“数是根据圆和方的道理得来的,圆从方来,方又从矩来。
矩是根据乘、除计算出来的。
”这里的“矩”原是指包含直角的作图工具。
这说明了“勾股测量术”,即可用3∶4∶5的办法来构成直角三角形。
《周髀算经》并有“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家的独立发明,在中国早有记载。
《周髀算经》还记载了矩的用途:“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据此可知,当时善于用矩的商高已知道用相似关系的测量术。
“环矩为圆”,即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几何定理,这比西方的发现要早好几百年。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4)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药剂。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5)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
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
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
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
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
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
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
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6)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