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上、下)》(2019)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要点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要点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要点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一、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

为了提高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制定和推广科学、规范的防治策略,我们特制定《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

二、定义与诊断2.1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

2.2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如腰背痛、身高缩短、骨折等)、骨密度测定和生物标志物检测。

三、骨质疏松症的评估3.1 骨折风险评估采用工具如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进行骨折风险评估,以确定治疗指征和治疗强度。

3.2 骨密度测定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进行骨密度测定,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四、治疗策略4.1 基础治疗4.1.1 生活方式干预- 均衡饮食:确保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

- 适量运动: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

4.1.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每日推荐摄入量1000-1200mg。

- 维生素D:每日推荐摄入量800-1000IU。

4.2 药物治疗4.2.1 抗骨质疏松药物- 抑制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降钙素等。

- 刺激骨形成药物:如雷洛昔芬、阿仑膦酸钠等。

4.2.2 骨折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小的骨折。

- 手术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

五、骨质疏松症的长期管理建立长期随访计划,监测骨密度、评估骨折风险,调整治疗方案。

六、宣传教育加强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早期诊断意识。

七、总结《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新指南(2024版)》为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风险,有助于改善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骨质疏松症康复的最佳疗法

骨质疏松症康复的最佳疗法

骨质疏松症康复的最佳疗法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组织的丢失和骨密度的减少。

这导致了骨骼易于断裂和受伤。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骨质疏松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康复是管理和治疗这种慢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最佳的骨质疏松症康复方法。

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1.合理膳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对于保持健康的骨密度至关重要。

优先选择含有高钙含量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和深色蔬菜等。

2.坚持运动:适量而规律的运动对促进骨组织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并减轻体重,而重力训练(如举重、瑜伽等)可以增加骨骼负荷。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饮酒会损害骨组织的健康。

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保持骨密度的关键。

二、定期接受医学指导1.医生评估:定期咨询专业医生可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监测其有效性。

2.药物治疗:针对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增加新骨形成或减少老骨吸收来改善患者的骨密度。

然而,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其建议。

三、日常康复护理1.摔倒预防:由于骨质疏松的风险,患者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摔倒,如使用扶手、安全扶手杆和无滑橡胶垫等。

此外,家中需要保持清洁整洁,避免摆放杂物或毯子等绊倒的物品。

2.平衡锻炼: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和减少跌倒风险。

一些简单的锻炼包括单腿站立、脚尖行走和坐下起立等。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机构的康复课程获得指导。

3.增强骨密度的活动:有针对性的运动可以增强骨组织并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功能。

其中包括重力加载运动(如举重和爬楼梯)以及使用辅助设备(如牵引器和弹力带)进行康复锻炼。

四、心理支持1.了解和应对:接受诊断时,骨质疏松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焦虑。

因此,了解病情并寻求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包括年龄、步态不稳、视力和听力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三、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1)骨密度测量:通过测量骨密度来判断是否为骨质疏松症。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体层摄影(QCT)等。

2)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无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

2.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是否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

2)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和骨生化检查等。

四、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骨折风险和治疗费用等因素。

1.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适量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营养和日照等。

2)预防跌倒:包括改善家庭和公共环境、加强锻炼、佩戴助行器材等。

2.药物治疗:1)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基本需要。

2)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双磷酸盐、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生长激素释放肽类似物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者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是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缺乏运动、平衡能力差、既往跌倒史、肌少症、视觉异常、感觉迟钝、神经肌肉疾病、步态异常、心脏疾病、直立性低血压、抑郁症、精神和认知疾患、药物(如安眠药、抗癫痫药及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等。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推荐使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XXX,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作为疾病风险的初筛工具。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建立完善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体系,包括诊断标准、 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骨质疏松症监测网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 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骨质疏松症。
3
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协同作用
通过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的有机结合,实现骨质 疏松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详细描述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降低,易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骨密度逐渐降低,骨折风险增加;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了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患病 风险较高;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骨骼得不到有效刺激,骨密度下降,易患骨质疏松症。
03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 容
诊断标准及流程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 引言 •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 新指南的特点与亮点 • 新指南的实施建议 • 新指南的影响与展望
01
引言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 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0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要疾 病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约有2 亿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有大量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而致残或死亡。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综合治疗
新指南提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全面改善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
提高生活质量
新指南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通过 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首个中国OP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达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城市地区为25.6%,农村地区为35.3%。

OP最严重的后果是OP性骨折,它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常见OP性骨折(椎体、髋部和腕部)的医疗支出将达1745亿元[2]。

中西医在OP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为明确中西医结合在OP诊疗中的作用,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OP最新诊疗进展,参考国内外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意见,实施时应结合患者和医疗具体情况。

一、定义传统中医学并无"骨质疏松症"概念,而属"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病变在骨,其本在肾,病因以肾虚为主,与肝、脾、瘀等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3,4]。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5]。

OP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OP(I型)、老年0P(n型)和特发性OP(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OP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OP。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OP。

二、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一)危险因素OP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表1)[6,7]。

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二)风险评估OP受多因素影响,对个体进行OP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可为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骨质疏松康复宣教如何进行骨质疏松的康复训练

骨质疏松康复宣教如何进行骨质疏松的康复训练
社会功能受损
骨质疏松可能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如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 减少等,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方法介绍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 行为模式,减轻情绪问题,提高
应对能力。
放松训练
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深呼吸法等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 绪。
心理教育
向患者提供关于骨质疏松的知识和 信息,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减少恐惧和担忧。
倒风险。
注意事项
避免高冲击性运动,如 跳跃、快跑等;运动前 应进行充分热身,避免
运动损伤。
运动强度、频率和时间安排
01
02
03
运动强度
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 动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运动 强度,一般推荐中等强度 的运动。
运动频率
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 ,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时间安排
建议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 行运动,避免高温时段和 空腹状态。
副作用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副作用,如恶心、呕 吐、腹泻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等,以了解 治疗效果及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药物治疗效果评价
骨密度改善
通过定期骨密度检测,观察患 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评价药
物治疗效果。
症状缓解
评估患者疼痛、骨折等症状的 改善程度,判断药物治疗对患 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增加钙摄入
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 海产品等。
控制磷摄入
减少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碳酸饮料等的 摄入。
适量蛋白质摄入
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蛋等。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如鱼肝油、蛋黄、牛奶等,以促进钙的吸收 。

骨质疏松康复计划

骨质疏松康复计划

骨质疏松康复计划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骼易碎等症状。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制定一个科学的康复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恢复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

一、健康饮食在骨质疏松康复计划中,合理的饮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该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和其他必要营养物质的食物。

例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和某些坚果都是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骨质流失的风险。

二、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非常重要。

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都可以帮助患者增加骨密度和提高肌肉力量。

例如,散步、跳绳、游泳等活动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骨骼健康。

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针对骨质疏松的特殊训练,如塑形操、太极拳等。

三、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正确的姿势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非常重要,可以减少骨骼受力不均带来的风险。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的正确性,避免驼背、低头等不良习惯。

此外,在长时间静坐或站立后,患者应该适当进行伸展和放松肌肉,以减轻骨骼的压力。

四、药物治疗有些骨质疏松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例如,拜瑞妥、阿卡波糖酸、雌激素等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

然而,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五、心理支持骨质疏松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康复计划中,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康复团体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六、定期复查在康复计划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康复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总结:骨质疏松康复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康复过程,涉及到饮食、锻炼、姿势、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定期复查等方面。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1]。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二)分类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1]。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三)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2]。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3]。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研究显示,1990—1992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人/10万人,女性为80人/10万人[2];2002—2006年,此发生率增长为男性129人/10万人,女性229人/10万人,分别增加了1.61倍和2.76倍[4,5]。

据估计,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次数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预计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预计约达599万例次[6]。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

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

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下降,骨质变脆,易发生骨折等问题。

为了帮助患者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保护骨骼健康,康复训练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一、综合锻炼骨质疏松康复的关键在于综合锻炼。

综合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质量。

其中,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是关键。

在有氧运动方面,适合的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能够让全身的肌肉都参与运动,改善骨骼质量。

力量训练主要针对骨骼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腿部、臀部等。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深蹲、登山机等。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造成其他损伤。

二、平衡训练骨质疏松患者容易摔倒,因此平衡训练也是康复训练中的重要部分。

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减少跌倒的风险。

平衡训练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平衡板、安全杆等。

通过持续的平衡训练,可以逐渐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危险。

三、饮食调整除了运动训练,饮食调整也是骨质疏松康复的关键。

饮食中应该增加一些含有丰富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浆、虾皮等。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础,可以帮助骨骼吸收钙质,保持骨密度。

此外,还应该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多的尼古丁、咖啡因等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

比如,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坐着,适当进行休息和活动,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提重物过重,以免造成骨折;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保护骨骼免受外伤。

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通过综合锻炼、平衡训练、饮食调整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提高骨骼健康水平。

总结:骨质疏松康复训练方案是帮助患者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保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2019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019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本指南参考现有分型,结合专家讨论,将OP分为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血瘀气滞四型
分型 肾阳虚型
脾肾阳虚型 肝肾阴虚型
血瘀气滞型
主症
次症
腰背冷痛,酸软乏力 畏寒喜暖,遇冷加重, 小便频多,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沉弦
腰膝冷痛,食少便溏 畏寒喜暖,腹胀,面 色萎黄,舌淡胖苔白 滑,脉沉迟无力
腰膝酸痛,手足心热 两目干涩,眩晕耳鸣, 潮热盗汗,失眠多梦, 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4.心理症状 主要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 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常因自主 生活能力下降,及骨折后缺少与 外界接触和交流而产生心理负担。
5.肌少症
表现为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 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 肌少症可使OP的风险明显增加, 容易引起跌倒及骨折,同时OP 又使得肌少症患病率增加。
(二)中医辨证
(1)DXA:其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如腰椎和股骨近端测 量受限,可选择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33%)。DXA检查采用T值进行诊断,其测量 的T值是将受试者骨密度值与正常参考人群的平均峰值骨密度和标准差比较。WHO发 布的OP诊断标准为: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DXA测量结果,参照同性别、 同种族健康成人峰值骨量减少2.5标准差(-2.5 SD)及以上。
二、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
(一)危险因素:OP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主 要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二、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
5
(二)风险评估
OP受多因素影响,对个体进行OP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可为早 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临床上风险评估工具较多,基于易于操作、省 时经济、适合国情的考虑,本指南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 的OP风险1 min测试题、亚洲人OP自我筛查工具(OSTA)和骨折风 险预测工具(FRAX)作为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西医骨质疏松科骨质疏松症的最新诊疗方案与康复指南

西医骨质疏松科骨质疏松症的最新诊疗方案与康复指南

西医骨质疏松科骨质疏松症的最新诊疗方案与康复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的中老年人群体。

该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中的骨密度下降,导致骨骼易于受伤和骨折的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还增加了其患上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如骨折和骨疼痛。

由于骨质疏松症的普遍存在以及对患者健康的巨大影响,西医骨质疏松科始终积极探索最新的诊疗方案和康复指南,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性的疾病。

1. 诊断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评估。

目前,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该方法能够快速、无创地测量骨密度,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

此外,医生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和家族病史、风险因素以及症状等进行综合评估。

2. 药物治疗西医骨质疏松科的治疗重点主要在于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和选择性雌激素拮抗剂)、促进骨生成的药物(如重组人类PTH)、钙和维生素D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外,西医骨质疏松科也强调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营养摄入。

良好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此外,患者还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和负重运动,以增加骨密度和促进骨生成。

4. 骨折风险评估与康复指导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患上骨折,因此骨折风险的评估和康复指导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病情评估其骨折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康复指导方案。

康复指导主要包括适当的运动锻炼、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以及饮食建议等内容,以减少骨折风险并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西医骨质疏松科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和康复指南不断进步和完善。

通过准确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对骨质疏松症,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

然而,每个患者的病情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经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男骨丢失松质骨腰椎皮质骨四肢和松质骨骨丢失率加速丢失缓慢丢失骨折部位椎体挠骨远端椎体髋部甲状旁腺功能降低亢进1252d3继发性降低原发性降低生化指标高转换型低转换型防治策略预防对象目的初级有骨松危险因素但未发生骨防止骨松发生避免初次骨折二级已有骨松t25或已发生骨折避免初次骨折再次骨折谁需要防治防治目的防治策略骨密度危险因素决策骨量低下25t1酌情基础策略骨量低下25t1药物治疗骨质疏松t25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指征基础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其它药物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活性vit植物雌激素维生素他汀类制剂锶盐类中药等影响骨转换
钙剂 双膦酸盐 甲状旁腺激素 ✓选择性作用雌激素靶器官,不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危险。 活性Vit D
✓有脆性骨折史和/或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Vit D 降钙素 (PTH) 植物雌激素 ✓在骨量减低30%以上才有明显的表现,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不够灵敏,故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骨代谢的生化检测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风险的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一般骨量丢失 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以腰背痛多见(80%)。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日间轻,夜间和清晨加重,仰 卧时减轻,直立或久坐时加剧,活动用力时加重。新近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棘突 可有明显压痛及叩痛。
临床表现
脊柱变形:
✓ 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易压缩变形,使脊椎 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同时身长缩短。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1.3亿>60y
问题严重性
问题严重性
死亡率增加
髋部骨折2年内死 亡率25%
生活质量下降 髋部骨折存活者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上、下)》(2019)要点
1 背景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骨病,特征为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是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医疗费用消耗最大的疾病之一。

根据ICD-11疾病分类标准,骨质疏松有8种分型,包括骨质疏松(FB83.1)、绝经前特发性骨质疏松(FB83.10)、绝经后骨质疏松(FB83.11)、废用性骨质疏松(FB83.12)、药物性骨质疏松(FB83.13)、吸收障碍导致的骨质疏松(FB83.14),以及其他特指骨质疏松(FB83.1Y)和未特指的骨质疏松(FB83.1Z)。

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致残率较高、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2 目的
3 方法
3.1 发起、制订和支持单位
3.2 指南的使用者和目标人群
3.3 指南工作组
3.4 利益冲突声明
3.5 资金来源及作用
3.6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3.7 证据纳入标准
3.8 证据的检索
3.9 证据筛选与数据提取3.10 证据评价与分级
3.11 患者偏好与价值观3.12 推荐意见的形成与更新3.13 外部评审
3.14 指南的传播与实施
3.15 指南实施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 结果
疾病诊断类
【推荐意见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推荐使用WHO诊断标准,即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骨密度值下降等于或超过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此外,发生了脆性骨折在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1A)
功能诊断与评定类
【推荐意见2】推荐采用胸腰椎X线侧位平片和DXA侧位椎体骨折评估评定椎体骨折。

(1A)
【推荐意见3】推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平衡功能、心理状态五项身体功能的评定。

疼痛评定推荐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建议使用量角器进行;肌力评定建议使用徒手
肌力检查法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推荐使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建议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

(1D)
【推荐意见4】推荐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C)
【推荐意见5】推荐使用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简明生存质量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

(1C)
康复干预类
【推荐意见6】低频脉冲电磁场可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辅助康复治疗措施。

(2D)
【推荐意见7】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有氧运动。

对于高龄老年人,推荐低强度日常活动及体育运动;对慢性腰背疼痛的患者,开展对脊柱不增加负重和前屈负荷的伸展运动。

(1D)
【推荐意见8】建议引导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抗阻训练,具体训练强度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评定状况而定。

(2D)
【推荐意见9】全身振动训练可作为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运动
能力和相关功能参数的治疗手段。

(2D)
【推荐意见10】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平衡训练以改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和骨折。

(1C)
环境干预类
【推荐意见11】建议对跌倒风险较高的病人使用拐杖或髋部保护器;对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病人使用脊柱支架。

(2D)
【推荐意见12】建议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家居环境,以预防跌倒。

(2D)
行为习惯和健康促进干预
【推荐意见13】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合理进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照射时间>30min/d,但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1C)
【推荐意见14】建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行早期营养干预,调整饮食结构,摄入优质蛋白、高钙膳食,限制酒精、咖啡及碳酸饮料的摄入,戒烟,并且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D)
【推荐意见15】推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包括告知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危害,用药常识及饮食结构。

(1B)
【推荐意见16】推荐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定患者跌倒风险,同时应该评定患者的居住环境。

(1C)
【推荐意见17】推荐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评定患者的骨折风险。

(1A)
【推荐意见18】推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焦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1C)
【推荐意见19】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锻炼,具体应以患者评定状况和兴趣决定。

(1C)
5 总结
本指南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按照WHO指南制订规范和国际标准,制订的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

指南制订小组通过调研临床一线的康复医师、临床医师、康复治疗师及专家,形成本指南关注的问题,系统全面的检索和评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深入访谈和调查患者偏好与价值观,最终形成了19条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推荐意见,并对每条推荐意见
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对于康复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