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讲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知识拓展]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______”。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特别提示]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共18页文档
工商最后一等。在周人的心目中, 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中 国称生意人为“商人”的缘由。 “商业”、“商品”、“商旅” 诸词也都由此而来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 活动。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 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 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 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刀
E、 “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
币
F、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G、商业市镇的兴起,贵金属货币推广 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大商帮形成
H、职业商人、货币产生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 场所。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 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闭 关
A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超稳定结构,对外来商品有 较强抵制作用;
锁 国
B 社会根源: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所决定的
” 政
C 清统治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 渗透
策 (3)评价: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
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
易的主动权,割断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 慢发展。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 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 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 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 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 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古代中国商业和经济政策.11.17共27页
3.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 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 “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 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古代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 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 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市舶贸易 )的政策使商 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
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外贸以朝贡贸易为 主要形式进行。特点: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4、重农抑商的表现: (1)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贱商令.四民.科举资格 (2)限制商业经营范围。种类(盐铁).时空 (3)征收重税。 5、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1)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2)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 (3)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
四、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况 1、时间、地区: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 2、部门:丝织、棉织、冶铁等部门出现资本
主义的雇佣关系 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
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 高。
3、标志: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的出现。 但一直没有成为主导
4、表现: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景德镇制瓷分 工协作,进行效率较高的社会化生产。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 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 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 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 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 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 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 氐破”。
高一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人民版-ppt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学思之窗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 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 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 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 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 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 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 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阅读内容)
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 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 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 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 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
北宋东京
四、重农抑商政策
五、海禁政策 1、含义: 2、影响:
课堂总结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 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 界领先地位。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 展,城市的兴起有力的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 荣。然而,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给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1
图示解说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 策的关系
2.对比“重农抑商”政策和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 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 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 民束缚在土地上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 长途贩运贸易,“商帮”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市与__民__居__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_闭__市___。
②宋朝时期:__坊__和__市__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 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___景__德__镇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_经__营__时__间_不再受限制,__交__易__活__动__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答案:A
视角三 紧扣主干知识♨ 本课的重点知识有: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 中国商业城市的发展及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 现及影响、“闭关锁国”的表现及评价。
《清明上河图》(见下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 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 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大清会典事例》
问题:材料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清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提示:政策:重农抑商。依据: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 提高农业产量,维持社会稳定;以农为本,各行业都依赖于 农业。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
据文明探源网信息 根据现代化的标准,城市人口至少 要达到60%才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将通过新农村社会规划建设,将85%的农村完成“农村 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与此相关的城市发展的知识 也成为备考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有人认为,这
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荒唐可笑的想法,其实也有
其中的道理。”能够支撑“也有其中的道理”的论
据不包括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工商业的发展必
然地将与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
B.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赋税),兵
源主要来自农民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 ③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
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 国有 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私田 。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转让关 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 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 破坏。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 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
进行贸易。 2.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 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视角三 关注新史观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看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肌体内产生了 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不断侵 蚀着自然经济,昭示着农业文明的衰落。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尝试命题3 梁漱溟先生曾断言,“假使西方化不同 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 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 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 生出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 条路线。”做为梁先生这段论述的主题最妥贴的是 () 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萌芽曾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 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高考复习课件
2.“市”的发展 (1)秦:秦代管理“ 市 ”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明码标价。 (2)汉: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 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 ”。 (4)唐朝: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 夜市 ”的繁盛, 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5)宋朝:“市”突破了 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 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明确备考方向
把握主旨精要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本讲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 历程和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古
课程 标准
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
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管理、货 币演变、贸易、城市发展等几方 面内容。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 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 (2)原因: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 (3)形成: 商鞅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 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4)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 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 “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 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来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 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 朝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 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PPT精品课件
3.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重农 抑商
闭关 锁国
都是封建统 治者实行的 维护统治的 政策;都根 源于小农经 济;都抑制 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都 导致了中国 封建社会后 期的逐步衰 落和落后
时间
目的
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 促进农业发 出现并贯穿封 展,稳固封 建社会的始终 建统治ຫໍສະໝຸດ 础明代中期出现, 抑制中外交
2. (2010·安徽蚌埠模拟)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 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 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 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 交通发达 B. 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 商业繁荣 D. 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D 【解析】从材料中“千里之远……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可以判断出A;从“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以得 出B;从“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 数万之缗”可得出C;而D长途贸易先秦就开始了。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改编题)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 “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 生了重大影响。明朝谢肇制《五杂俎》记载:西戎茶马 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 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 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材料反映出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 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财政收入 B. 促进贸易发展 C. 增强军事力量 D. 同情救助土蕃
从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角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今 后的命题新方向。复习中应注意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商业 发展进行整理构建,总结出古代商业发展的共性特点及 原因。
1. (2010·湖南文综)下表反映了( )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 表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教育课件PPT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 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水路 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 而已,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 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 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 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故 答案为B。
【运用提升】 (2011· 福建卷 )《汉书 · 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 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 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题干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 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 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 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这 清楚地表明,政府的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故选D项。 A项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 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的百姓重农 抑商同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 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D项才符合 材料的意思。
【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 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 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 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 政策,A、B、D三项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
[ 备选题 ] 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 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你认为诗中“海禁” 的“大错”应表现在( )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课件8: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36
4.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 年)至 南宋咸淳二年(1266 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 13 次为“番船”祈风, 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 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 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
37
D [在宋朝时,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有频繁的海外贸易,材 料中“番船”是西洋的商船,官员多次为其“祈风”,说明当时商 业贸易环境比较宽松,贸易繁荣,故选 D 项;闭关锁国是从明清时 期开始的,故排除 A 项;根据“泉州”“番船”可以判断是宋朝海 外贸易,不能说明内河航运的情况,故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提到 农业政策的变动,海外贸易的繁荣是由商业发展推动的,不是重农 抑商政策观念变动的导致的,故排除 C 项。]
[解读] 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 奢而晋商尚俭。
[试答] 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 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18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 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 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 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3
A [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 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A 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 城市的比例,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 B 项;材料未涉 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 C 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 不是本质,故排除 D 项。]
20版: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步步高)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知识拓展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2.市的变迁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1)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构图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①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④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2)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地区性、不平衡性突出。
(4)缓慢原因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的货币发展史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
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明清时期,区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铜钱的币值较小,携带不方便。
张居正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赋税和官员军队的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恰好欧洲从美洲掠夺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了可能。
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6)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7)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
2.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主要信息: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1.宋代的商业城市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宋代市的特点,这是高考的重点。
命题角度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唐宋时期市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2.明清商帮——淮扬盐商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命题角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习俗的联动。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点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2.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要求:根据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料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阻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论证:答案(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阻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019·课标全国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纪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审材料材料列出了14~17世纪中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
这些重大事件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关联及反差。
审设问试题要求:(1)从表中所列事件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
(2)找出你所提取的历史信息的主旨或关联点,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论题;(这一步非常重要,论题要明确恰当);(3)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确定论题(1)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例如,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废除丞相制度”“赋役合一”“《本草纲目》”“《牡丹亭》”“冲破封建礼教”“郑和下西洋”;(西方):“纺织工厂”“太阳中心说”“《哈姆雷特》”“英国入侵印度”等信息。
可以从中外对比的视角(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论题。
此外视角还有“中西交流”“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中西文化交流等等。
(2)在提取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论题:例如论题可以是:“14~17世纪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
(3)写明论题,进行论述:一定要先写观点,再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中外关联,史实引用得当,语句流畅,层次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14~17世纪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中国的手工业品如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伴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大量荒地被开垦,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鼎盛。
总之,14~17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因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已逐渐落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9 全国Ⅱ,24全国Ⅲ,25、262019全国Ⅱ,262019 全国Ⅱ,272019全国Ⅰ,27全国Ⅱ,262019 全国Ⅱ,261.命题点:时空观念——区域位置与商品经济的发展(2019·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