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雏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仅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也是较为新颖的一个提法。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它的“产业开发”在人们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并不少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集市、庙会这两种较为典型的平台。集市、庙会形成于古代并发展至今,是百姓较为传统的民间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集市和庙会都是流通各种产品、进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能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作为民间自发性形成的开放性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载体。

一、主要类型

(一)集市

自古以来,集市就被当作是百姓进行交换活动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周易》中提到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勾勒出了古代集市的大致面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中,集市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市是自然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生产者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当他们生产的产品超出自己的需求后,就会把盈余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拿到固定的场所与其他物品进行交换,这个场所便是众人所称的“集市”。同时,集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源头。在商品经济形态中,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商品之间的交换,集市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商品交换的绝佳场所。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形态下,我国仍然有不少乡村、乡镇依旧保留着集市这个贸易交换场所,“赶集”仍然是基层百姓重要的日常活动。集市不仅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贸易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文化空间”。在传统的集市上,民间艺人和传统匠人的存在为集市增添了一丝文化韵味,人们可以从民间艺人的身上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从传统匠人的身上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如糖画艺人、杂耍艺人、打铁匠、剃头匠等。这些民间艺人和传统匠人活跃在居住地附近的不同集市上,或依靠自身的技艺制作并出售相关产品,或依靠自身的手艺开展相关服务,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收入。集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风貌,民间艺人、传统匠人作为技艺、手艺的传承载体,展现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庙会

庙会一般是指在寺庙周围定期举办的集聚活动,它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我国庙会的产生跟宗教活动有一定的渊源,它是从古代庄严的宗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而来的。

汉、唐、宋时期,在庙会中开展的活动大多带有宗教色彩,庙会成为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到了明清时期,庙会的商贸功能凸显出来,庙会开始成为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空间场所,“赶庙会”成为人们丰富日常消费活动的重要方式。到了今天,庙会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集世俗文化活动展示与市集商品交易于一体的重要民间活动,参加庙会成为现代人们纾解生活压力的重要渠道。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庙会的宗教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地方性、世俗性的活动。同时,庙会的交易功能显著增强,集聚了当地的一些小商小贩,并成功吸引了一些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

在庙会举办期间,商贩们带着当地的一些特色实用产品、美味小吃、精美工艺品等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中,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活动。对于一些择山而建的寺庙来说,从山脚到山腰的路途中是庙会活动的固定场所,商贩们也多集中分布在山路的两侧,便于参加庙会的百姓沿途开展消费活动;对于一些地处平原地区的寺庙来说,它的活动空间不受地形的影响,商贩们的活动区域相对来说较为灵活。在庙会举办期间,一些民间艺人会充分利用庙会展现杂技、歌舞等,为赶庙会的人们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当然不乏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也就是说,庙会也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互动平台。在当下的社会中,一些重要的庙会延续下来,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由于庙会本身也是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因此一些重要的庙会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泰山东岳庙会、药王山庙会等。

二、运作方式

从宏观上来说,集市和庙会的运作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我国传统的集市和庙会几乎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和主导的,举办地点和举办时间较为固定,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附近地区的商贩和消费者。从微观上来说,二者的具体开展方式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活动覆盖的区域范围大小不同、举办周期长短不同。

传统的集市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到了现代,集市依旧由民间力量组织形成。从空间上来看,集市的举办地点较为固定,一般是在乡镇上某个交通适中的具体村庄。合适的集市选址大大方便了周边区域百姓的参与,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性。一般情况下,集市的名称是根据举办地的地名而来,如青岛李村大集、寿光刘旺大集等。从时间上来看,集市的举办时间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并且周期也较为短暂,一般是“日出开集,日中而散”。比如,在山东地区,每逢农历二、七是青岛李村大集的开集时间;每逢农历五、十是寿光刘旺大集的开集时间;每逢农历三、六、九是烟台福山大集的开集时间。直至今天,一些老手艺人仍然活跃在集市上,他们带着自己的手艺、工具以及一些现有的成品到销售地点摆摊卖货,比较常见的有手工糖人、手工编织品、手工泥塑等。可以说,集市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域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较为开放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非遗“原生态”的生存发展环境。

传统的庙会也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到了现代,政府的力量参与进来,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客观保障。庙会的举办时间和举办地点也较为稳定。相比于集市,庙会举办的周期和会期要稍微长一些,周期往往按年计数,会期则以一天、三天、五天、十五天较多常见,如河南省浚县庙会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办,总共共持续十五天;山东省邹县峰山庙会举办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初二至二月初五等。与集市不同的是,庙会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产生的影响力要稍微大一些。比如在中原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河南万岁山春节庙会,它凭借“中原最超值庙会”的美誉每届吸引游客数量多达百万人次。在万岁山春节庙会举办期间,戏曲、杂技等节目精彩纷呈;剪纸、糖人、脸谱、蜡染等众多传统民俗争奇斗艳;胡辣汤、江米甜酒、杏仁茶等特色小吃让人念念不忘。由此可以看出,庙会是传统民俗项目、非遗项目的重要发展载体,民俗项目、非遗项目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部分经济价值,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集市、庙会的这种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非遗的传播营造了“原生态”的发展环境,保留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我国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创生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烙印。集市、庙会的出现为非遗产品或服务提供了交易、展示的民间性平台,促进了非遗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流通,促进了非遗的传播。但这种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