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市场组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论农民组织化与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论农民组织化与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这 种 贸 易保护 起 着 重要 作 用 。而在 我 国 ,由于 组 织化 程 度 的 手段 来 引导 农业 产 业化 的发 展 ,从 而 存在 着严 重 的 ” 错 低 ,加 上体 制 因素 ,我 国 的行业 协会 又 不 能对 农 户进 行 生 位 ” 越 位 ” 缺位 ” 、” 、” 的现 象 。因此 ,转 变政府 职能 成 了 产 、销 售 方 面 的指 导 ,这 已经 成 为 我 国加 入 WT O后 农 业 当 前我 国发 展 农业 产业 化 的当 务之 急 。建 立 和 完善 农 业市 面临 的一 个重要 挑 战。 场运 行机 制 ,加 快农 业产 业 化现 代 企业 制度 的 建设 ,完善
只能被 动的接 受价格 ,而不 能去影 响价 格 的变 动 。 3分散 经营 、各 自为战 ,难 以形 成规模 经济 . 首先体 现在土 地经 营规模 上 。在 我 国 ,由于人 多地 少 ,
每 个 农户 承包 的土 地 十分 有限 。除 个别 农 场 外 ,每个 农 户 承 包 的土地 仅 相 当于美 国一 个 中型 农场 的几 百 分之 一 。其 次体 现 在技 术 的研 究 、开发 与利 用上 。小 规 模农 户贷款 难
随 着 国 内外 环 境 的 变化 ,特 别 是在 我 国 加入 WTO 以 出少 ,再加 上经 营 手段和 经 营方 式 的落 后 ,生产 的 成本 有 后 ,分散 经营 的 小规 模 农 户 ,由于 组织 化 程度 低 ,已经 越 时甚 至高 于产 品的收益 。 23价格提 高难 ,由于单 个农 户所提 供 的产品 数量 与市 . 来越 不适 应复 杂多 变 的市场 环境 。主要体 现在 以下几 方面 : 场 的 总供 给 量相 比太 微不 足道 ,使 得 农 户在 农产 品 市场 中 1农业 整体技 术 水平低 . 现 代 科学 技 术 只有在 土 地 适 度规 模 经营 时 ,才 能 真正 发 挥 其 作 用 ,而 分 散 的 、超小 规模 农 户 的经 营 方式 ,由于 吸纳 新 技术 的边 际成本 较 高 ,抑 制 了一般 农 户 利用 先 进技 术 的 积极 性 ,放慢 了科 技 成果 向现 实 生产 力转 化 的 速 度 , 从 而严 重影 响 了我国农 业整体 技术 水平 的提 高 。 2农 民抵御 风 险能力 低 . 。

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以湖南为例

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以湖南为例
产 业 研 究 JT EI u ti td h d sr l u y n aS
农业产 业化 与市场化 的 内在联 系研 究

以 湖 南 为 例
许 祥 鹏
朱 雯
株 洲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株 洲湖 南 4 0 1 1 0 2
基 金 项 目: 湖 南省 教 育 厅 科 学研 究项 目 ( 9 1 1 ) ; 湖 南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9 B 4 4 。 0 C 52 0 YB4 )
表 l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计算表 年份 农村土地流转 农卡劳动力市 农业资本市 幸 农产品市场 农业总体市 市场化程度 A1 场化程度 A 场化酸 A 化程度 A 场化程度 A 2 3 4
2 o 04
2 o 05 2 O O6 2o 07
劳 动 力 市 场 化 程 度 , 农 村 非 农 从 业 人 员 占 农 村 劳 动 力 即 总 数 的 比 重 。 根 据 湖 南 统 计 年 鉴 查 到 的 数 据 , 乡 村 从 将 业 人 员 数 作 为 农 村 劳 动 力 总 数 , 农 林 牧 渔 业 劳 动 力 作 将 为 农 村 农 业 从 业 人 员 数 , 村 从 业 人 员 与 农 林 牧 渔 业 劳 乡 动 力 的 差 值 即 为 农 村 非 农 从 业 人 员 , 占 乡 村 从 业 人 员 其 的 百 分 比则 为 农 村 劳 动 力 市 场 化 程 度 。 3. 业 资 本 市 场 化 程 度 ( ) 农 业 资 本. 场 化 是 指 农 A3 。 市 在 农 业 的 各 种 固 定 资 产 投 入 当 中 , 市 场 配 置 部 分 所 占 由 比 重 。 从 投 资 主 体 可 以 划 分 为 国 有 投 资 、 非 国 有 投 资 两 部 分 , 有 投 资 基 本 上 是 无 偿 、保 本 或 微 利 投 入 , 国 有 国 非 投 资 基 本 上 是 为 了 追 逐 利 润 的 投 入 。显 然 可 以 将 农 业 非 国 有 经 济 投 资 作 为 市 场 配 置 的 资 本 , 据 湖 南 统 计 年 鉴 根 查 到 的 数 据 , 农 林 牧 渔 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作 为 农 业 资 本 将 投 资总额 的资本 。 4. 产 品 市 场 化 程 度 ( 农 A4) 。农 产 品市 场 化 用 主 要 农 产 品 人 均 销 量 占主 要 农 产 品 人 均 产 量 的 比重 表 示 。 ( ) 南 农 业 市 场 化 程 度 二 湖 对 农 业 经 济 活 动 中 四个 要 素 市 场 , 即土 地 、劳 动 力 、 农 产 品 和 农 业 资 本 平 均 分 配 权 重 , 后 加 权 计 算 出 各 年 然 度 湖 南 农 业 市 场 化 程 度 如 表 1 。

新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

新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

新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摘要: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实践与摸索,形成了多种模式,科学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成为新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对新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产业化;模式近几年,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发展。

呈现出良好态势。

2008年末。

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883家,带动农民增收9.68亿元,累计带动农户251万户,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80.3万公顷。

全区农业产业化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29家。

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4家。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7个,会员人数近4.6万人,农村经纪人5806人,专业大户近3.13万人。

新疆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自治区级重点企业为骨干,其它中介组织、专业市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框架,虽然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还处在初级阶段。

农业产业化要达到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用有效的组织模式。

一、新疆主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类型及特点新疆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因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

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该类型一般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农村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农村发展论文

- 4 -关于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王世文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九龙乡农技站 323500)杜一新 李永青 林凤鸣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改革开放以来,随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景宁县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资源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协调、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有效增值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考虑,在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协调、单项开发、整合效果差、产业链偏短、资源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给产业优化升级,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造成了阻碍。

针对景宁县山多田少、雨量充足、水利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生态基础,要使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尽可能地发挥资源效益、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开辟广宽的前景,笔者认为在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外援供给的前提下,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 充分发挥农村小水电的产业优势景宁县雨量充足、溪流交错、水利资源丰富,农村小水电产业发展强劲,有着“中国小水电之乡”的美誉。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投产水电站111座,装机18.26万kw,计年发电量5.3亿度;在建电站34座,装机8.32万kw,计年发电量2.23亿度;待批建电站35座,装机19.8万kw,计年发电量4.85亿度。

待这些电站全部建成后,全县总装机可达46.38万kw,年发电量达12.38亿度,电费收益4.45亿元,财税收入可达1亿多元。

但在已建、在建的水电开发项目中,大多是单一的水利发电而已,很少对水利资源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对此,在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积极引进象宁波白溪水库等的先进经验,通过部门协作、资源共享、产业协调,科学有效地协调好水利开发项目主体功能,理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农业灌溉、水体养殖之间的关系,走开发、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之路,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更加有效地把水利资源开发利用推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轨道。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和推进市场营销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并制定相关和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还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人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是支撑农村发展和实施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础条件。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加大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推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推广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三、提升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重要驱动力。

要加强科技创新,在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下大力气。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实际生产中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其次,在示范推广方面需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并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重视,在高校和培训机构中建立相关专业,并鼓励学生和从业人员参与相关培训。

四、推进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市场营销,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外,在销售渠道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综上所述,在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从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四个方面入手。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论文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我国农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我国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等。

针对我国农业结构中的居多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关键字】中国农业结构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引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而我国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所以我国一直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以下就谈谈我国农业结构现状......正文一、中国农业结构现状近年来,我国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特色农业,巩固传统基础产业,扶持植桑养蚕、名贵中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多渠道、全方位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内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但调整农业结构依然困难重重。

(一)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单一的种养殖模式,而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意愿。

数据显示: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呈下降趋缓,比重偏高,我国畜牧业以较高速度增长。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的选择对于产业化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载体,他们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组织农民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以产地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市场化运作和品牌战略为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农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协调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缓解农产品过剩问题。

二、合作社组织农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结合起来,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的经济组织。

通过合作社组织形式,农民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效益。

合作社组织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特色农业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农业企业联合组成的经济组织。

农业企业集团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分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益。

在农业企业集团中,各企业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

四、农业经纪人农业经纪人是指通过市场交易、合同协调等方式,以低成本介入土地、农产品产销环节,通过信息、技术、资金和渠道等多种资源,为农业生产与销售提供专业化服务。

农业经纪人可以有效整合市场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1. 引言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通过产业化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的过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在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传统的分散单一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化经营组织,如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合经营等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还推动了资源整合、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能够加强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收入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农业现代化走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实施产业化管理,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家庭农场或散户经济转变为现代企业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其意义在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拓展农产品市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带动农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论文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论文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深化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本文从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制约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转化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渐成雏形。

河西(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酿酒原料基地;陇中、陇东(兰州、白银、定西、平凉、庆阳)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南山区(天水、陇南)成为油橄榄、花椒等农产品基地;南部民族地区(甘南、临夏)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肉牛、肉羊和细毛羊基地。

(2)龙头企业稳步成长。

截至2011年底,全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9家,龙头企业带动成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

(3)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甘肃省重点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采取突出特色、培育发展;完善政策、扶持发展;试点示范、带动发展;强化指导、规范发展等有效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龙头企业实力弱,辐射功能不强。

一是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本不多,固定资产少,自身实力较弱。

除去2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外,省内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

(2)龙头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资金总量供应明显不足。

二是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使企业可获得贷款与需要不匹配。

表现为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之间的供给矛盾突出。

三是贷款方式死板,基本是抵押和担保贷款,贷款来源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融资渠道狭窄。

(3)产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河西和陇南地区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河西五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212.65亿,占全省的31.4%,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6.18%;陇南两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117亿,占全省17.3%,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10.65%。

金湖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论文

金湖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论文

金湖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对策摘要分析金湖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江苏金湖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15-02近年来,金湖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培植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壮大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水乡特色的发展之路。

1 基本情况1.1 重抓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由“散”到“聚”金湖县培育了优质稻米、肉鸭、特种水产、水生蔬菜、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和渔业、畜牧两大“十亿元”产业。

建成1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金宝南线、淮金线和环白马湖沿线3条设施农业示范带初具规模,且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培植畜禽养殖小区53个,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万羽蛋禽11个、10万羽肉禽养殖场29个,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超过90%,被江苏省农委授予“江苏省畜牧规模养殖工作先进县”称号;白马湖退围(圩)还湖2 133.33 hm2,养殖、种植全面撤出,湖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逐步修复,全县退围(圩)还湖工作被淮安市政府授予“白马湖退渔还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银涂水产特养带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老三河及朝阳河养殖带、沿盐金线养殖带和陈家圩养殖区、联圩养殖区水产养殖“两带两区”实现扩量提档;“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模式已经形成,闵桥、涂沟、戴楼、黎城、银集镇分别形成了水生蔬菜、特种水产、肉鸭、生猪、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前锋镇白马湖村成为省级首批农家乐专业示范村。

1.2 开展农业招商,农业龙头企业由“弱”变“强”通过吸引外资新建龙头企业,年宰杀、加工3 000万只肉鸭的福润禽业建成投产,带动全县肉鸭饲养达2 000万只;引进上海市农业龙头企业在该县新建的、全市规模最大的10万套种鸡饲养、孵化现代化养殖企业即将投产;年出栏生猪2.2万头的绿源养殖公司和年产万头苗猪的天华牧业公司投产达效,绿源生态养殖公司成为全市唯一的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占地达133.33 hm2的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初具规模;年饲养种鸭5万只、炕孵苗鸭800万只的和润禽业开工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法,发挥农业生产各环节优势性,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包括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等。

在这些组织形式中,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比较基础的形式,龙头企业较为复杂,土地托管经营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组织形式。

合作社是通常由一群具有共同利益的农民组成的。

这种组织形式需要合理组织所属村庄的土地和劳动力,再集中投入生产资本,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

此外,合作社也能使农民统括管理和运营农业企业,从而避免资源的隔绝和浪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发展各自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而组成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

它可以整合农民专业社区内的农业资源和技能,实现高效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土地托管经营是指农业发展公司、农村资产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将自己占有的土地租给农户经营流转的经济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农村社会劳动力有效流动,并促进废弃农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避免了土地大面积闲置或盲目扩张。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不仅能实现农业规模化,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为政府塑造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农业龙头企业是一种领头组织形式,它是以某个农产品为龙头,整个供应链条为依据,将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组织起来的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逐步取代其他组织形式,成为集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

这种企业不仅使农业规模化,而且在依托自身优势和行业内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可以在市场周边修建相应配套设施,影响到较大范围内的农业经济生产。

在这些组织形式中,创新路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推进科学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等进一步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同时,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积极打造品牌,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使生产、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试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组织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试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组织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试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组织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本文论述了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的两种模式,即纵向兼并型产业组织模式和横向一体化产业组织模式,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特点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相同之处,指出认识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特点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对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动力机制前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形成了纵向兼并和横向一体化两种产业组织模式,这两种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各不相同。

纵向兼并型產业组织模式得以形成的动力在于消除由于买卖双方对初级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降低交易成本。

从龙头企业横向一体化来看,其形成动力在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并提升竞争力;从农户横向一体化而言,其形成动力在于提升卖方谈判地位,消除买方垄断,以及减少不定性,降低市场风险。

1、纵向兼并型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纵向兼并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指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即龙头企业通过一定的产权或契约关系进入初级农产品生产领域。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体,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在实际运行中,表现为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

纵向兼并型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的类型,在这种模式中,农户与企业通过一定的产权和契约组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纵向关系。

一般而言,产权一体化程度高的产业组织模式的纵向关系比较稳定,农民承担风险低,但维持这些纵向关系的治理成本较高。

而产权一体化程度低的产业组织模式纵向关系不稳定,双方都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农民承担风险高,但维持纵向关系的治理成本低,故在现实中这种模式广为采用。

而产权一体化程度处于中间状态的产业组织模式,既具有纵向关系较稳定的特点,又具有治理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在现实中由于产权界定的复杂,由此引起的组织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界定是一个难点。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摘要:分散经营的农业如何走向市场,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产业化运作的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合作制是又快又好地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主要途径;准一体化经营必须创新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准一体化一、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通过特定的契约安排形成的特殊组织,是指为了打破分散的小农经济运作模式,为了建立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下的小农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机联系而通过农户与中间组织、龙头企业按照最大化准租的一致目标组成的,既不等同与企业、也不完全是市场交易的复合经济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既可以克服企业的激励不足的弊端,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行为等不利的影响。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根本上解决农业走向市场的问题。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的核心,是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是“贸”字当头,把产品的销售放在了第一位,依据市场的需求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依据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

这是对过去“生产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革。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生产在农村,加工和流通往往在远离产地的城市,而且产、加、销三大环节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形不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收入只限于出售初级产品,不能分享加工、流通利润,因而农业比较效益低。

建立贸工农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将关联产业纳入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内外的情况均表明,农业必须从单纯原料生产向贸工农准一体化经营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产品必须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加工、转化,多层次增值;农民必须在出售原料的基础上分享加工、流通利润,以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通过分户联片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途径实现规模经营效益。

2021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2021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2021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

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

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阻,或是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概括介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的对策。

Abstract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ere analyzed. Futher more,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recent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countermeasures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研究

为 昆明市 ,最近 的撤 销地 级 巢湖市 以及 京沪 津渝 行 政 区合 并。精简地级市数量可行 也必 须 ,既是 为经 济社会发展进行
行政减 负的需要 ,更是适应 当前区域经济 发展 自然融合这 一
社 会历 史趋 势 的需要 ,从 政策 和规 划层 面大 力推 动 这一 方
案 ,必将 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经 济社会发展活 力,促进经济 社 会发展 。口
作社等 中介组织促进Leabharlann 业产业化 向着更好 的方向发展 。
因此 ,农 民这一 市场 主体 在 发展过 程 中面 临越来 越 多 的困
惑。它对 我 国农业经济发 展和 国民经济发展 产生 了制约 ,需 要通过 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 。 个体农户 的小生产模式与变幻莫测 的大市场之 间的矛盾
我 国农业产业 化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政策 风险、技术风险 、 自然风险 ,同时还要 面临市场风险 。 农 民在 农业 发展 过程 中 面临 的风 险 ,主 要 是因 为其 主体 分 散,经济实力 比较脆弱 ,不能从根本上适应 市场需求变化和
财 力啊?更重要 的是会 更有效地促进经济 的发展 。而现在 , 相 当数量 的地级市财政拮据 ,连维持正常开支都困难。
例 如,湖北荆州和沙 市合并为荆州市 ,云南 昆明与东 川合并
政府 ,经济与社会事 务完全 由政府包揽和经 营 。政府 为巩 固
其高度集 权的需要 ,就 必须加强计划 ,增加 管理层次 。市场
经济体制 打破 了传统 的管理 模式,资源配置 由政府主导型转 向市场主 导型 ,政府把主 要职能转 向宏观调 控 。市场经济 体 制 的建立与完善,为精简合 并地 级市提供 了制度保 障。 2 技术保障 。改革 开放前虽然交通和信 息传递不发达 , . 地级单位 比现 在要少 。改革 开放 3 多年后 ,随着 电话 、电视 0 的普及 ,特别 是计算机 、互 联网、远程通讯 等现代 技术手段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姚成强(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摘要:在“三农”政策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不仅能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农业的竞争质量,而且是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因此,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4一提起农业,人们往往就与分散、落后、封闭、低效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我国长期传统小农意识形成的格局。

由于农业长期不被“真正”重视,而使其浅层、中层、深层的矛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迭加,形成了最终的弱质性。

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创造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力,稳固和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

其战略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发展的客观事物,具有科学的内涵和广泛的实践基础。

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

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同时,农民思想意识滞后,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都很弱,我国农业和千千方万的农户都在面临适应市场的竞争。

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作者 简 介 : 郭志宏( 1 9 7 9 ~) , 男, 山 西 太 原人 , 硕士 , 主 要 从 事 农 村 区域 发 展 研 究
第 l 期
郭 志宏 : 我 国农 业产 业化 过程 中农 民组织 化 问题研 究
我 国农 业 产 业 化过 程 中 农 民组 织化 问题 研 究
郭 志 宏
( 山 西农 业 大 学 信 息 学 院 , 山西 太谷 0 3 0 8 0 0 )
摘 要 : 阐述 农 民组 织 化 的 定 义 和 特 点 , 分 析 我 国农 民 组 织 化 的 发展 现状 及 制 约 因 素. 提 出建 立 以 家庭 联 产 承 包责
任制为基础 , 以社 区合 作 经 济 组 织 为 基 层 组 织 , 以产 业 化 龙 头企 业 为 动 力 , 以行 业 协 会 为 纽 带 的 目标 组 织 体 系. 从 政 府制度建设、 配 套 体 系改 革 等 方 面提 出促 进 我 国 农 民 组 织化 建设 的政 策建 议 . 关键词 : 农 业 产业 化 ; 农 民 组 织化 ;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图分类号 : F3 2 1 . 4 文 献标 志码 : B
展. 提 高 农 民 的 组 织 化 程 度 在 目前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它 是 促进 我 国农业 产业 化 顺 利 发展 的必 要条 件 , 同 时
2 农 民 组 织 的 特 点
农 民组织 是一 种 全新 的 、 带 有 互 助 与保 障作 用
的经济 组织形 态 , 是 农 民在农业 现代 化 、 市 场 化 不 断 发展 的环境下 , 白发 自愿 地 按 照 一 定 的 原 则 结 合 起
有所 实践 . 解放 后 , 我 国农 业建设 所取 得 的成就 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组织化努力实现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所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重要决定的具体体现。

一、目前农业状况从农产品质量方面讲,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前几年,欧盟理事会决定全面暂停从中国进口包括水产品、肉类等农副产品。

日本也突然宣布对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检测指标由原来的2项增加到28项,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优质指标不合格,农药残留和食品菌指数超标,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对我国的农产品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那么如何才能迈出这道绿色壁垒哪,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从农业生产结构方面看,我国农业是在自给自足型农业基础上和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生产力较低,种植业占很大比重,产品主要用于农民自给和地区消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农业结构逐步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国家在农业生产的宏观指导方针上,也由“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改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这种调整带来的结果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大增强,各类农产品总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丰富繁荣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业问题就意已解决,农业从此就高枕无忧,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在我国获得有利发展机遇的同时,由于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较弱,我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如何更深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我国农业顺利度过加入wto后的大挑战,我认为,尽快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有效解决途径。

从农业的经营模式上看,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确定下来。

它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困扰农业发展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的实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暴露出如下弊端:一是规模小、组织分散、效率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难于有效地参与市场及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

要彻底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不仅在于研究方面,还在于推广和应用方面,科技普及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科技的吸纳力不强,一家一户不敢用或用不起;三是国际竞争力低,小而全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四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低;五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农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世界农业发展轨迹看,农业产业化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走着一条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它也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佳切入点。

农业产业化问题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中应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大量容纳先进实用的科技,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资金问题。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把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培训等方式传播专业生产技能和科技成果。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形成科技依托,这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超小型地块分割的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方式没有能力容纳现代大型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而农业产业化能解决这类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各类农民专业各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根据国内外的市场信息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管理手段,指导农民有计划的生产,使广大分散的农民以这积极强有力的产业链条为载体顺畅地步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节本增效,规避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或中介机构通过和农民签订合同、契约等办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专业性的产业链条,使各家各户成为这个产业链条上的“生产车间”。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而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在不增加城镇就业压力的条件下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另外它可以把乡镇企业、小城镇、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使用。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措施一是首先要解决头脑问题,思维观念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活跃农产品流通,推动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经营方式。

这是一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从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去认识它,把握它。

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投身于产业化经营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真正彻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但需要宣传、教育,更要尊守利益驱动原则。

结合当地的地域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发展一系列产业经济,让一些党员、干部、下岗分流人员、思想开放超前人士先加入这一行业之中,这些人富起来后,就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人们自然就会按照资源优势配置的原则向着这一方向发展,这时这种力量是任何人也无法阻碍得了。

三是要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方式,改革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着高层次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在发展重点上,按照中长期市场需求的要求,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明确产业、产品发展目标。

在发展布局上,通过产业规划,突破行政区划,发展特色显明的区域经济。

在发展协调保障上,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旧体制,通过跨部门、行业、条块的宏观调节、围绕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打破产业界线和行政界线,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在政策扶持上,政府部门应按照国际上实施农业保护的通行做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在法律和市场管理上给予保护。

现在政府对农产品直接补贴政策已受到限制,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政策符合“wto”绿箱政策。

通过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加有效的化解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冲击,才能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利益。

四是要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

1、培育龙头企业,构筑龙型产业发展体系。

龙头组织外联市场,内接农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头强才能带动龙身,舞起龙尾。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出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确定主导产业上应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发展龙头。

龙头建设要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大力兴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专业交易市场,要重点扶持现已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

(2)在资金筹措上,要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吸引、支持各类经济实体及个人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

(3)在管理上应提高龙头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缺少规范约束机制、经济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把建立市场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的一个重点。

(4)在技术创新方面应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要帮助现有重点龙头企业搞好技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终端产品。

培育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开、打得响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推动龙头向更高层次发展。

2、强壮龙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在基地建设上应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根据以市场为导向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和发展符合自己实际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尽快建起特色产业基地;二要调整布局,大力推进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基地建设要求生产专业化,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称其为生产基地,才能有效地开展产业化经营。

为此,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与当前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一定地区、一定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的区域集中布局,形成商品批量和规模优势;三要以点带面,扩大基地建设的辐射面。

专业户是生产基地的最初生长点,专业户经过不断辐射、带动、聚集就会逐渐形成专业村和专业乡,基地建设要从抓专业户入手,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3、盘活龙尾,激发广大农民发展龙型经济的原动力。

农户是龙型经济的细胞,是龙型经济的龙尾,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示范,对农民实施“换脑”工程,实现由“要我千,要我富”向“我要干,我要富”的根本性转变。

五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不同产业、产品所需的具体组织形式也不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各地的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组合形式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

这里列出以下几种供参考:一是当“龙头”组织不太大的情况下,采用“龙头十农户”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如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模式,公司直接与农民签订甜菜收购合同,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中也较多采用这种模式。

二是随着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方面龙头企业难于面对单家独户的生产者,需要有一个中介服务组织,以实现原料供应的批量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民为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谈判地位,维护自身利益,要求联合起来,这时应采用“龙头十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十农户”的模式。

三是在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合理有偿流转下,利用适度规模土地,发展“农场经济”型模式,实现农业企业化,把农户改造成农业企业。

把经济核算机制引入家庭中,普及基本经济管理知识和经营决策技术,强化农民的成本控制观念,要素组合观念和经营观念。

总之,要加快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自愿原则,统分结合原则,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通过社会化服务、区域化种植、养植、企业化管理等办法,实现农业经营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