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虚词0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气、逻辑关系等的词语。

虚词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句子至关重要。

二、虚词的种类及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动词短语等与其他词或短语之间的关系,常用的介词有“在、从、向、到、为、关于”等。

2. 连词连词主要用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从句与主句等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类。

(1)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地位的词、短语、从句等,常见的有“和、与、而、或、不仅”等。

(2)从属连词从属连词用于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从属分句,表明从属分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从属连词有“因为、所以、如果、虽然”等。

3. 助词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词性、时态、语气、语法关系等,在句子中起承上启下、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的、地、得、着、过”等。

4. 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绪、感叹、劝告、希望等,常见的有“啊、呢、吧、嘛、哦”等。

5. 感叹词感叹词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感叹和反问等,常见的有“哎呀、哇、咳、嗬”等。

三、虚词的常见错误用法1. 介词错误用法(1)名词前后缺少适当的介词,例如:“我昨天收到一本书”应改为“我昨天收到了一本书”。

(2)介词多余或用错,例如:“我不喜欢跟他为敌”应改为“我不喜欢与他为敌”。

2. 连词错误用法(1)并列连词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喜欢喝茶和或咖啡”应改为“他喜欢喝茶和咖啡”。

(2)从属连词使用错误,例如:“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应改为“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

3. 助词错误用法(1)“的、地、得”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得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应改为“他要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

(2)对“着、过”的误用,例如:“她在写着作业”应改为“她在写作业”。

四、如何正确运用虚词1. 仔细学习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固定搭配,理解它们的作用和语法功能。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而使用诗词和虚词学生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而使用诗词和虚词学生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诗词和虚词”学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2. 掌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能够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

3. 提高学生对诗词和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3. 虚词的分类、用法和意义4.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影响5. 诗词和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介绍诗词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点,通过举例讲解诗词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并通过诗词实例进行分析。

3. 虚词的分类、用法和意义:介绍虚词的分类,如副词、介词、连词等,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4.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修饰、连接、引导等,并探讨虚词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5. 诗词和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诗词和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如文学作品、日常交流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特点、修辞手法、虚词的分类和用法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词和虚词。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诗词和虚词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批改,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计相关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对诗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诗词例句库:收集各种风格的诗词作品,用于教学示例和练习。

2. 虚词用法手册:提供虚词的用法和例句,方便学生查阅和参考。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高三语文总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三语文总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才能层级为E级,考试重点为成语〕考情梳理考点2正确使用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

考察频率较高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考察的主要形式是根据详细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考察的主要对象是近义实词,命题的角度有与成语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词的使用特点,主要涉及实词的功能、意义、用法、色彩和范围等。

下面分类举例加以分析。

1.语法功能。

许多近义实词,发音或者者书写相似,但因其词素不同,其词性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就不同,词的语法功能决定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那么,违犯规那么,就造成错用。

这为命题角度之一。

2.语义差异。

近义实词的词义差异不在迥别,而在微异,差之毫厘,就易出错。

这也就成为了命题角度。

3.感情、语体色彩。

词语表情达意,要有爱憎,要分交际场合,使用是否得当也就成了命题角度。

4.适用范围。

即便是近义实词,其使用范围的大小,多少会有不同,适用对象也有差异。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5.搭配习惯。

词语之间的搭配有规那么,也有习惯,如随意为之,就易出错。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根据典题的分类例析,如何正确使用实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针对实词的主要考察对象和命题角度,熟悉并掌握实词的根本知识,为有效辨析近义词打根底。

详细有以下五点:(1)区别词性与语法功能。

有些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的功能就不同,要抓住这个因素,仔细辨析,正确选择。

如典题例析第1类。

(2)区别词义内涵。

近义实词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词素的意义。

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详细事物;有的适用于甲类事物,有的适用于乙类事物。

如典题例析第2类中“曼延〞“蔓延〞两词的使用。

(3)辨明感情、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是词类属性之一,词语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含否认、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九、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 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 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例③且暂还家去。
五、与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 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 “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 后来写作“欤”)。例①:“管仲非仁者与?”例②: 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 “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②:不欺其与。
六、于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 “自”、“从”、“跟”、“同”、“对”、“对于”、“给”、 “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 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 “长于臣。”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 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

高考语文知识讲解_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高考语文知识讲解_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课标版)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这部分主要讲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要求考生能够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它考查的是词语的“动态”使用。

正确使用虚词是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考查内容有二: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考查近义虚词为主。

命题趋势随着高考试卷结构与题量的调整,实词与虚词合在一起来考查已是大势所趋,在语病的辨析和修改中也可能会涉及到实词、虚词运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所选语料也将更加注重生活化。

考查重点仍将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使用词语,干扰点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

所考近义词语将会是课本涉及或日常生活、报刊杂志中出现率较高但又是特别容易错用的常用词语。

所考虚词仍将主要是平时常用、语法意义上比较接近但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和误用的虚词。

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等)有关,同时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关系,因而,词语的考查也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清晰、语言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知识讲解实词辨析词语确切的含义有些词语意思看起来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施工计划的90%”,“至”与“止”应用与不同语境中,“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停止于某个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辨析词义的轻重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的程度深,语义重;有的程度浅,语义轻。

词义的轻重一般是同义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一种意义上的差别。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成语使用易错点及文言文虚词使用口诀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成语使用易错点及文言文虚词使用口诀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成语使用易错点及文言文虚词使用口诀易错点1 实词辨析辨析词语一定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②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③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④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⑤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⑥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⑦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⑧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易错点2虚词辨析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基础知识对策(五正确使用词语(虚词虚词是语言结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它是搭建语言关系的桥梁,让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很有逻辑地组合起来,形成合乎语法规则的语段,从而鲜明而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高考考查语言部件——词语,就不能不涉及到虚词。

实际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卷确实也考查了许多虚词。

例如:【江西卷】第三题中考查的“以至、以致”就属于虚词。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在基础知识对策(四“正确使用词语(实词”中也作过分析又如:1998年,考查了“虽然、而、却、即使、也”等五个虚词,主要是连词;1999年,考查了“再、尽管、得以、进而”等四个虚词,其中有副词、连词、助词;2002年,考查了“一再、稍微、常常、往往、多少”等五个虚词,主要是副词;2003年,考查了“莅临、亲临、计划、规划、不是、而是、不仅是、而且是”等八个词语,前四个为实词,后四个为虚词。

从以上分析可知,虚词的考查重在连词、副词、助词、介词。

虚词题的作题思路概括为八句话:区别词性,归纳整理;弄清意义,掌握用法;分析语境,辨明关系;比较排除,确定选项。

也可概括为“积累、析用、解境、定案”四个词语。

如:①. 一整天了,水都.没喝一口。

②. 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一个女同志的缘故。

(茹志鹃《百合花》③. 飞机虽然..脱险了,但.秦岭仍然难以飞越,我们只好又返回西安。

(《一次难忘的航行》④. 与其..留下一片白地,让别的好园丁来种可以永久观赏的佳花。

(鲁..来种荆棘,不如迅《再论重译》例①的“都”是“甚至”的意思,副词,“一整天”和“水……没喝一口”对举,强调辛苦。

例②中的“因为”是介词,从意义上讲,它仅表示目的或原因,而不表示动作、行为等,从语法功能上讲,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跟别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起充当谓语的修饰成分,与谓语一块回答问题。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一、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

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1、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2、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句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五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二者相互矛盾,去掉“至少”或“以上”句子才讲得通。

二、分清区别近年来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

有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辨析它们的区别,带来了误答。

3、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况且/何况)句该用“何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

“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4、他非常用心地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也不理会。

(以至/以致)句中,“以至”和“以致”都可以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后者多指不好的结果。

而“野地里刮起风沙也不理会”,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因此这里应该用“以至”。

三、合理搭配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

5、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6、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句中“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此句任选一种即可。

7、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句中“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四、摆正位置一般说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随便摆放,否则会使句子不流畅,意思不清楚。

高中语文18个虚词用法—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18个虚词用法—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18个虚词用法——学霸君而(一)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

一股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2、表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4、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⑤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6、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⑤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7、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中语文考点二学案-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考点二学案-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_张_贴__告__示__,_将__一__定_的__信__息__公_之__于__众_。__宣__告__:_宣__布__,_告__知__。__书_面__语__言_和__礼__仪_性__语__
_言_常__用__,__在_日__常__口_语__中__不__多_用__。__句_子__所__讲__的_是__国__家_重__大__事__件_,__用__“_宣__告__”__恰_当__。
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即学即练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互相
的义务。这是
法定义务,不因双方约定而免除。
(2)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三年来原
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传统上就是京广、陇海两条主干铁路
“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即学即练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
测量、精密设计和精
细施工。
(2)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桓着一段古潭般
的河湾。一片暗绿
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
(3)校长找到几名同学详细询问,才知道事情的
即学即练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共同
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
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2) 尽 管 美 洲 国 家 组 织 和 美 国 卡 特 中 心 等 国 际 机 构 一 直 在 积

,但双方的矛盾目前仍处于难以调和的状态。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 第6讲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 第6讲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A.跋涉 B.旅行 C.旅行 D.跋涉
共识 共识 见解 见解
催生 衍生 衍生 催生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词语”“最恰当”。
【思路分析】“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旅行”,远行;去外地办事 或游览。从语境中分析可知,“阐释学”的概念曾经经历过漫长的理论探讨的 过程,因而此处应选“跋涉”。“共识”与“达成”搭配,而“见解”与“达成” 不搭配。“催生”,因为某些原因,被迫形成当前状态。“衍生”,实际上或理 论上从母体物质得到的“物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演变而产生。语境分析可 知,对一部作品的阅读,不同的时代,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因而这里 应选“催生”。 答案:A。
2.色彩辨析
辨析角度
举例
辨析词语 的感情色 彩
感情色彩分褒、中、 贬三种。熟悉词语的 感情色彩,便于我们 准确使用它们。
①成果——结果——后果 (褒) (中) (贬)
②称赞——奉承 (褒) (贬) 发动——煽动 (中) (贬)
辨析角度
举例
分清口语与书面语。 ①见面——会见
辨析词语 的语体色 彩
口语较通俗。书面语 分为公文语体、科技 语体、文艺语体、政 论语体等,较庄重文雅,
(口语) (书面语) 爸爸——父亲 (口语) (书面语) ②苞米/棒子——玉米
使用时应分清场合。 (方言)
(普通话)
【典例剖析】 【例2】在下面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许多粉丝觉得某明星在北京迷笛音乐节上“溜白菜”是为了哗众取宠,这一 看法不免太______了。 (2)七夕情人节期间,凡在本超市购买商品超过1 000元者,本超市将______价值 100元的鲜花一捧。
1.意义辨析 (1)辨析角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辨析与使用虚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辨析与使用虚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
为了说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那么,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
由例题思考此类题目的做题方法
1.弄清语境
2.辨别词义
3.筛选排除
4.迁移应用
5.词义代入
利用所学方法
完成当堂练习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①“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说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X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二、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回顾实词的考查方向
及做题方法
明确虚词的考查方向
分析例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1.把握词性,辨析异同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方法: •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句子成分划分方法:
1.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前) 2.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中) 3.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后) 4.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5.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6.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3.这个村很好地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 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公斤爱国粮,而且 还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递进倒置,应将“不但”与“而且” 领起的分句调换位置。
助词的正确使用
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
语法意义. 结构助词: 的地得 动态助词: 着了过 语气助词:啊、啦、唉、呢、吧、吗 比况助词: 似的(表比喻) 苹果似的脸儿 其它助词: 所(所见)给(房子我都给收拾好了)
应加一个“在”,构成“在……方面”格 式
三、 介词误用 1.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 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由于”表示原因和理由,“由”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表 示动作的起点、凭借等,应改“由于”为“由”
2.10月9日晚,超级女声巡回演唱会北京站在工 体火爆开唱,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与何洁 等依次登台表演,国内众多媒体关于这场演 唱会作了详细报道。
• 1.转折关系 • 虽然……但是……、……却……、……然而…… • 2.假设关系 • 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
那么…… 、 • 3.条件关系 •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
都…… 、 • 4.因果关系 • 因为……所以…… 、、既然……那么……、 之
所以……是因为…
连(连三岁小孩都知道)们
助词的使用 1.他的意见深受大家所赞成。
“所”表被动,与本身已表被动“受” 重复,去掉。
20组常见易混词辨析
是( C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 “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 有加,然而,
“宝库”和“殿堂”虽好,但他们离普通百姓
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

一些人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图书馆 宝库”“殿堂”, “知识公园”
A.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尊崇 望而生畏 不应是 而应是 C尊敬 敬而远之 不应是 而应是 D.尊崇 敬而远之 不仅是 而且是
“否则”多余,“要不是”已含有类似 意思。
2.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化的原因,除了受到坏 的影响外……
“之所以 ”本身表原因,与后面的“原 因”重复,应当去掉
3.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 一概念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并非是 ”中的“非”意为“不是”, 与后面的“是”重复,改“非”为“不”。
• 5.并列关系
• 不仅……而且……、、一方面……一方面……、、 既……又……、不是……而是……
• 6.承接关系
• 一……就……、起先……后面……
• 7.递进关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
• 8.选择关系
•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 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 如……
一、 关联词误用
1.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只 要从学生时代就进行了法制教育,就能起到 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 “只要/ 就” 改为“只有/才” 2.科学家表示,哪怕时间紧,课题难,他们
也要把它攻下来.
“哪怕……也”表假设,应当改为“尽管” 表转折.
二、关联词滥用
1.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 事。
划分句子成分
句子六种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 • ——三种主要成分 • 定语、状语、补语; •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1. 主语 2. 谓语 3. 宾语 4. 定语 5. 状语 6. 补语
~~~~
() []
﹤﹥
• 例句: •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 了 语法 作业
“公然” 改“公开”,副词不能修饰名 词
二、副词的重复多余
1.他十分酷爱所从事的事业。 去掉“十分”
2.今天他没来,莫非是生病了不成? 去掉“是”
3.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害。 去掉“过于”
4.岳飞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最后终于以莫须有的 罪名被害于风波亭。 “ 最后”或“终于” 应该删掉哪个词?
四、不辨肯定或否定
1.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 作。
“避免……不”表肯定,去掉“不”(防止、禁止、切忌、 严禁等表否定)
2.我们无时无刻在想念着你。
无时无刻=无时刻 “无时无刻不” 即“时时刻刻都”。
介词的正确使用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 “介词短语”作附加成分。
1、表时间:在 于 自 自从 从 当 由 随着 2、表处所:从 朝 向 在 沿着 顺着 3、表排除:除 除了 4、表对象、范围:对于 和 跟 同 与 替 将 把 关于 被 5、表方式、手段: 按照 依 依照 根据 以 凭 本着 用 6、表目的、原因:为 为了 为着 因 由
4. 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 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分句间是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缺少 与之呼应的“而且”等连词,在“体形”前 加“而且”。
三、关联词搭配不当
1.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平易近人,但却朴 素无华。
强加转折,“平易近人”与“朴素无 华”之间无转折关系。
2.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 作了较大修改。
强加因果,前后分句间无必然因果 关系
四、关联词位置不当
1.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还 无副作用。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应将“不仅”调到 “中药”后面。
2.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 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前一分句是说“质量”,后一分句 是说“成本”,陈述对象不同,应将 “不是”放在“质量”前.
“宝库”和“殿堂”虽好,但他们离普通百姓
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

一些人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图书馆 宝库”“殿堂”, “知识公园”
A.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尊崇 望而生畏 不应是 而应是
C尊崇 敬而远之 不应是 而应是
D.尊崇 敬而远之 不仅是 而且是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语法功能:介词不单用,只能与名、代 词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主要作状语。
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一.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
通过你的讲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
最后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二.介词漏用,造成成分残缺 在
1.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塑造一代 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方面又有重大突破.
整体 理解
正确使用词语之
正确使用虚词
对于和关于的区别:
(1)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 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
“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
“关于牵牛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2)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 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
“我 对于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
“关于” 应改“对于”
四、 介词位置不当
1.经过他长达三年的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 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句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应把“经过”放 在主语“他”的后面。
:用来连接词语、分句或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语法特点: 1、连接分句的连词,常成对使用,或跟某些词 配合使用。 2、连词只有关联作用,没有修饰作用,不作句 子成分。
系列难题。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
坦诚________十分必要。
A.无事生非 爆发 勾通 B.兴风作浪 暴发 勾通
C.无事生非 暴发 沟通 D.兴风作浪 爆发 沟通
做题时明确语 境,圈出文中 修饰对象。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C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空库,当 “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 有加,然而,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
一项是( D)
由于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 利亚内战和极端恐怖组织________,2015年 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 ________了难民危机。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 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一 系列难题。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 坦诚________十分必要。
例如: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小结:
• “的”是定语的标志词 • “地”是状语的标志词 • “得”是补语的标志词
主谓宾,定状补 主要成分主谓宾 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牢牢记住别忘记
两只美丽 的画眉鸟在树上高兴 地 唱 歌,唱开心极了。 得
副词的正确使用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 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 ○2表示范围:都、只、仅仅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难民危机”应 用爆发。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勾通(多含贬义):暗中 串通;勾结。“地区国家间”应用沟通。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
一项是( D)
由于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 利亚内战和极端恐怖组织________,2015年 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 ________了难民危机。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 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