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和运用

合集下载

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一种独特梗概。

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被认为
是传统中国医学的基本原则,在汉、魏、晋、隋以及宋代的医学家们的努力下被发展成一
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诊疗方法。

大多数中国医生继承了这种诊疗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良,
发展出自己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式。

辨证论治从为病人治病的角度出发,旨在根据某种病症的症状,全面诊断病人,按照
病情的演变规律,选择药物、饮食、理疗、运动等综合治疗手段,使患者达到最佳疗效,
达到治愈病人的目的。

辨证论治关注的是病人每一面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的病情的演变,因此对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的使用有更好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更好的慎重。

在辨证论治
过程中,医生与病人都是互动的,有助于掌握病人的饮食、生活习惯、身体情况等信息,
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从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辨证论治充分考虑证象的多样性,将不同类型的证象判定为对对应病症治疗有帮助的“证”,根据病人的不同个人变异,结合每一个病人的病变部位,大小,外观,性质及发
展特征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因此,辨证论治是一
种基于病人个人变异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把对病人病史、体温、血压等生理参数
进行检测作为评估实践,以求更好的辨证,从而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解
中医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观察、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整体情况,而不仅仅看待疾病的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中医学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辨别疾病的根本病机和病理变化,而不仅仅关注疾病的表面症状。

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辨别病情特征、分析病因、辨别病机、辨别证候,以确定人体的失调状态,进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整体观念密切相关。

中医将疾病看作是人体整体失调的表现,强调治疗应该针对病因病机,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促使人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因此,中医治疗注重辨别病机、辨别证候,而不仅仅追求直接控制症状的消除。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目的是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以促进自身自愈能力的发挥。

总之,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解,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以整体的观念看待人体和疾病,并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促进健康恢复。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医治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依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敏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病症、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精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区分证候的性质,属于根底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根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根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你的启发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你的启发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你的启发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首先,中医的整体观念让我认识到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各个器官与部位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无机体和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通过观察整体状况,中医能够寻找并分析身体的问题所在,并且通过调整整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对我启示很大,我开始关注身体的整体状态,不再仅仅独立看待某个器官的问题,而是要把它作为整体来考虑。

其次,辨证论治方法启示了我在治疗疾病时要针对病因进行辨证分析,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针对性,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因和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意味着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问题,而不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的观念也从“治疗疾病”转变为“调整身体平衡,促进身体自愈”。

另外,中医的整体观念启发了我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按时休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这些观念使我更加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养生意义,我开始更加注重均衡的饮食,遵循规律作息,保持身心的健康。

此外,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也对我在对待疾病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西医中,我们经常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却忽视了身体整体的调节和自愈能力。

中医则更加注重通过调整身体内部平衡,调整气血阴阳,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样的观念改变了我在治疗疾病时的思路,我更加注重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更加关注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对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治疗疾病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一)什么叫辨证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二)什么是施治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

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三)怎样辨证施治1、辨病位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因、病位,同时要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

例如病位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实际上就是辨病位之所在。

《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

2、辨病因(1)因寒而病之寒证。

(2)因热而病之热证。

例如痰热蕴肺、痰热阴肺,病机不同,病位机同。

(3)因虚而病之虚证,如脾虚作泻与湿热伤脾,亦为病因不同而病位相同。

(4)因实而病之实证,如阳明病之实证,与胃肠积滞,病因病位同。

《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病因疗法。

中医学的病因、病位,实际上是指机体内,特别是脏腑的病理变化的综合反应。

关于病位,并非专指某个局部出现的症状,而是指某一症候群的综合反应。

如血虚头晕,病位在头,病因并不在头,而在血虚。

又如表虚自汗怕冷,病位在表,病因不在表,而在气虚。

此外,还有相同的病因病位,如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

3、辨病机例:肺—宣发:向上、向外、主升、主散。

肃降:向下、向内、主降、主敛。

清肃:清气、肃降。

清润: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举例: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上自鼻喉,下至肺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

治法有宣肺闭、降肺气、清肺热、泻肺实、润肺燥、温肺寒、敛肺阴、补肺虚等等,归纳之,不外乎辨虚、实二证。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如何运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如何运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如何运用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它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辨证论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其疾病的本质(即“证”),然后根据“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其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整体观念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季节、气候、地域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辨证论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而要从整体出发,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

比如,一个人出现咳嗽,不能单纯地认为是肺部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引起。

所以,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

其次,动态变化的观念也是核心之一。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候。

因此,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初期可能表现为风寒束表证,治疗应以祛风散寒为主;如果病情发展,寒邪入里化热,可能转变为风热证,此时的治疗就需要清热解表。

这种动态的辨证论治,能够更好地适应疾病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再者,个体化治疗是辨证论治的突出特点。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情志状态等都不同,即使患同一种疾病,其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

比如,同样是失眠,有的人是由于心脾两虚,有的人是由于肝郁化火,治疗时就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调理。

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那么,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辨证论治呢?第一步,详细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这包括询问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等)、发病时间、诱发因素、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还要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论治的理解

辨证论治的理解

辨证论治的理解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论治学的核心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辨证论治是一种以洞察病因为前提,辨析病机合理治疗的一种理论学说,主要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

近代以来,辨证论治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上,又将“调养”作为中医诊治的重要环节,提出医治调养、养老一起调等新的理念,给中医学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辨证论治是具有独特性的,它不仅要求医生深入根据患者的病情,深入关注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的功效,同时还要求有关治病的所有要求都要做到恰当,需要让患者的病情得以辨证论治,从而有效治疗疾病。

首先,要求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恰当的辨证方案。

辩证论治不仅要处理患者当下的病情,还要从全局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机,以及未来出现的可能病症。

因此,医生要把在对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时,客观检查患者病情,分析病理,考量药物的功效及副作用,然后结合中医学的理论,辨出最佳治疗方案。

其次,要做到病因与病机的统一。

每个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其特定的病因的,而病机则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其中也包括病因所引起的变化和发展的病机。

一旦发现病因,医生就要把握病机,考虑病因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以此来更准确的辨析病机,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此外,医生应充分尊重患者的传统治疗意见,针对患者传统治疗的措施,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反思,以确定病因,或者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积极讨论和改进原有的治疗方案,以便使治疗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应当坚持“先防后治”的原则,加强患者日常调养,监测患者身体情况,及早纠正病因引起的病机,进一步防止可能出现的病变。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要求医生在辨证时要求全面准确,不能偏颇偏激,要有利于患者的视角,用合理的辨证方案恰当治病,不断更新提高中医理论,提高中医的科学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归纳,确定其病因、病理、病变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它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1.辨病辨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其病变部位、性质和原因。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机和病因,只有明确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在辨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疾病的诊断和分析,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疾病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其病理和病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辨证和治疗。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辨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3.立法的立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原则。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病理和病因,结合中医理论,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在立法过程中,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的原则,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

中医辨证不同病症的辨别与治疗

中医辨证不同病症的辨别与治疗

中医辨证不同病症的辨别与治疗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不同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不同病症的辨别与治疗,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辨证借助现代技术三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气血、经络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其次,辨证与辨病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内容,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等对疾病进行分析和辨别;而辨病是指根据辨证结果推断出病因、病机等,即确定具体疾病的名称。

最后,现代技术在中医辨证中扮演着辅助的角色,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二、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四诊观察法、望闻问切法、四诊合参法三个层次。

首先,四诊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式,对患者的脉搏、舌苔、肤色等进行分析判断。

其次,望闻问切法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等外貌特征,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等,以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最后,四诊合参法是根据对患者的四诊观察和望闻问切的结果,结合病因、病机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和治疗方案。

三、中医辨证的分类与特点中医辨证可分为八纲辨证、阴阳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个方面。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依据病症表现的寒热、外里、缓急和表里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阴阳辨证是指根据阴阳失调的表现特点,通过平衡阴阳来调节患者的体内环境。

气血津液辨证是通过辨别气虚、气滞、津液亏损等特点,调节患者的气血津液平衡。

脏腑辨证是指根据不同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特点,进行相关的治疗调理。

中医辨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医辨证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谈谈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谈谈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谈谈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和农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他的辨证论治是中华医学宝库中重要的一环。

辨证论治是指在医治疾病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质、环境、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深入探讨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辨证论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病因、病程、症状。

张仲景注重全面
掌握疾病的整体情况,对疾病的病因、病程、症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法。

2.辩证思维,不拘形式。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主张强调辩证思维,即主张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病症,不拘一格。

他认为治病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才能更加有效。

3.以治本为主,因人而异。

张仲景提倡以治本为主,也就是通
过改变病人体质,增强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长远治疗的目的。

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才能更加有效。

总之,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学在辨证方法、脉象学、药物疗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且也是人类医学史上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之一。

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世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调节身体整体的平衡恢复健康。

2.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身体特点、病情进展和个人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的体质、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草药配方。

3. 根本原因: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因,即寻找疾病的病因,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例如,患者出现头痛,中医会探索可能的病因,如气血不足、阳气上亢等,并针对病因进行调理。

4. 个体化评估:中医辨证论治侧重于对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包括四诊(望、闻、问、切)和舌诊、脉诊等辨证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搏等信息,确定辨证的依据和治疗方向。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例如,对于寒性体质的患者,中医可能会采用温补的草药方剂,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2. 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中西医结合,即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例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时,中医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强调中西医的协同作用。

3. 调理养生: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调理养生,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中医认为,个体化治疗并不仅仅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病情的反复出现。

4. 饮食调理:中医辨证论治强调饮食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运用药膳疗法和食疗方法。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金匮是运用整体观和脏腑经络学说对内科杂病部分外科和妇产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典范。

因此熟悉本书内容,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方法,是运用本书理法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十分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在学习金匮辨证方法之前,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的辨证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金匮的辨证方法。

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基本方法一、何谓辨证论治我认为证字,是指证据。

它包含了患者当时的各种症状,体征和产生病变的病因、发病条件,甚至包括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等等实际情况。

诊治疾病就像审理案子一样,必须拿到各种证据,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脉、舌、病因、变化过程等等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辨别,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是一个必须应用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辨别、归纳的过程。

这过程称做理。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别诊断的结果,包括其病因、病机、病性、部位等制定出治疗方法这叫做法。

然后根据这方法再进行选方用药,这过程称做方药。

中医诊治疾病,必须具备理法方药。

例如,张××,36岁,某公司职员。

于2000年12月21日发病,其主诉是咳嗽半个月。

患者于半月前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咽痒、咳痰色白起泡沫,恶风,每遇吹风咳嗽加重,伴有头晕头痛,咽喉不适,饮食欠佳,胃脘胀满,嗳气,体倦,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滑等证。

根据病人的病史,当时是冬天,气候比较寒冷,不慎着凉,可推断出病因是感受风寒引起,这是证据之一,但是否有风寒之证呢?从问诊得知有恶风症状,咳嗽于吹风以后和晚间加重,且咽喉发痒这是风寒为患的证据。

而患者又出现头重,纳呆,嗳气体倦,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微腻,显而易见,这些就不是表寒症了,而应属于里湿之证据。

从以上证脉综合得知为外寒里湿证。

治法当解表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止嗽散加苏叶、藿香、神曲、茯苓、川朴等。

应当指出,在临床辨证时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以及发病的原因,或者治疗变化等都必须细心询问和了解,证据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影响辨证的准确性,自然也就影响疗效。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强调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通过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辨证论治的首要任务是辨证,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张仲景强调要综合分析病人的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情志因素,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在辨证时,要注意察看病人的面色、舌质、脉象等指标,并结合病程、病史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势。

辨证论治的第二个环节是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上,张仲景强调了药物的配伍与使用方法。

他认为药物的配伍应遵循相互增效、相互制约的原则,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治疗原则,如病情轻重应适度施治,虚实寒热要因情况而定,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饮食、起居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以促进病人康复。

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仲景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他提出了治疗个体化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同时,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整,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以辨证为基础,通过论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念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面对各种疾病时,医生们可以借鉴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准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强调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注重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体。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以下分别介绍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要保持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的变化都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释。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通过对五行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数百个穴位。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身体的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1. 辨证:中医治疗的第一步是对疾病进行辨证。

辨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和病机。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2. 辨别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病机有关,包括气机、湿热、血瘀、阻滞等。

根据病机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调理病机。

3. 辨病性质:中医辨病性质是指确定疾病的性质,包括寒热、虚实、表里、上下等。

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4. 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治疗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它们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下的人体平衡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相比于西医的局部观念和症状治疗,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加注重探索病因和调理体质,有助于治愈疾病的根本原因。

治法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治法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治法的名词解释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法。

在中医学中,治法是指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中医学中基本治法的解释,来了解中医学是如何运用治法来治疗疾病的。

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辨证是指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人的证候,即疾病的特点和病机。

基于辨证的论治则是根据不同证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寒证病人,中医师会选用温热的药物或针灸来驱寒散寒;对于热证病人,则会选用寒凉的药物或针灸来清热解毒。

辨证论治注重整体的观察和把握,而不是局部症状的处理,因此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学中药物治疗的主要依据,其特点是通过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材进行辨证论治而合理运用。

中药通过化学成分的作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中的药物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例如,《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对各种药材的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机体的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它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平衡人体的阴阳之气,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针灸疗法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尤其在疼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应用广泛。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捏、揉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机,通畅经络,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疾病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和运用在读经典、勤临床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临床辨证论治方法,概括起来有六点:•一是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以脉定证,以脉解证,以脉解舌;•二是胸有全局;•三是严格遵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四是首分虚实;•五是动态地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六是崇尚经方,博采众长。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仲景的不朽功绩之一,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精髓,博大精深,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理法方药一以相贯,近两千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

欲求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正本澄源,就必须要深入领悟仲景是如何辨证论治的。

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涵盖了外感内伤所有疾病,他以阴阳进退、转化为纲,尤其重视人身阳气的盛衰、转化,将全部疾病分为六大类别,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三阳为阳病,太阳为阳盛,阳明为阳极,少阳为阳中之阴;•三阴为阴病,太阴为至阴,少阴为阴中之阴,厥阴为阴中之阳。

六经病皆有其典型证、非典型证、类证、兼证、传变、转化、顺逆等。

仲景通过397条,展现了各病纷纭繁杂的变化规律。

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涵盖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相互交叉,相互为用。

这一辨证体系的核心是证。

证是如何确立的呢?仲景提出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仲景辨证,虽也四诊合参,但起决定作用的指征是脉。

统观《伤寒论》全书,处处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这就是以脉为中心的凭脉辨证法。

在论治中,法据证出,方依法立。

证,是非常灵活而多变的,没有固定、僵死的模式,因而治亦灵活多变,没有固定、僵死的套路。

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应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一切都要依据临床的具体症状和体征来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辨,是灵魂;证,是核心;治,是目的。

在论治的113方中,涵盖了汗、吐、下、温、清、补、和、消八法,且八法往往又相兼而用,故仲景之方虽药精味少,却多为偶方之剂,寒热并用、补泻同施,法度严谨、精练、深邃,堪为万世之法,医方之祖,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陈修园深有感触地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觉神奇”,诚如所言。

欲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就必须深入领悟仲景思辨方法及其辨证论治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皇古义出新说,才能发扬光大祖国医学。

二、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一)经典中脉诊的价值《伤寒论·序》引述文献中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録》,并《平脉辨证》。

《内》、《难》尚存,他已亡轶。

《内经》诊脉法并不统一,有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尺脉诊法,色脉诊法,色脉尺肤诊法等。

诊法何以不统一?缘于《内经》成书之前,显然已有众多论脉的医家及著作,《内经》集其大成,广予搜罗,兼收并蓄,所以众多学说、方法并列,因而方法多歧,并不统一。

《内经》关于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论脉者计七十余篇,论脉专章亦有十余篇。

《内经》脉诊的内容,余虽理解、体会得尚很肤浅,但就有所体悟的星星点点,感到《内经》脉学真真切切,在临床上可反复得到印证。

如论躁脉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伤寒论》:“脉数急者为传也。

”数急即躁数之脉。

吾根据对躁脉的理解及临床的反复体悟,提出躁脉为火郁证的典型脉象,也是诊断火郁证的最重要依据。

火郁证包括温病卫气营血的全过程,《伤寒》的大部分,以及内外儿妇各科之火郁证,因而,躁脉对决定临床辨证有广泛而重要价值。

由此,我深深感到《内经》之脉学确有深厚的临床功底,是真真切切的,不愧为中医千古辉煌的一经典。

所以《内经》强调“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难经》论脉,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对脉学理论、诊脉法、脉象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创立了寸口诊法,使《内经》脉学由博而约,得以系统、规范,不愧为脉诊的奠基之作。

仲景吸收了前人对脉学的成就,尤其撰用《平脉辨证》一书,对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由《平脉辨证》一书的书名可知,此书必是据脉以辨证之书,是以脉来定证。

观此书名,令人倍感惊叹,遥远的古代已有如此卓越的脉学成就,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那时成书尚须雕竹简,刻个字不易,何况雕一本书。

那时没有晋职、晋级或什么荣誉称号,没有必要造假,完全是济世活人的良心之作。

仲景博採古代典藉精髓,经长期临床实践的体悟,创立了不朽的辨证论治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仲景尤重视脉。

开首即设“辨脉法”与“平脉法”两篇,把脉学放在了突出、显要的位置,可见仲景对脉诊的重视。

《伤寒论》每篇的题目皆为“辨××病脉证并治”。

这个题目的设立,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辨证论治的目的是明确“证”,进而依证立法、处方。

而证的确立,是依脉而定、所以仲景题“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就是平脉辨证。

仲景还提出辨证论治之总纲,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仲景未说观其色证、观其舌证、观其形证等等,而独曰观其脉证,是以脉辨证、定证。

这充分说明,仲景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脉诊为中心,是凭脉辨证。

这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可能很多同仁忽略了这一关键之处,因而导致临床辨证茫然不知所措,从而提出了许多辨证方法,如运气辨证、五行辨证、望舌辨证、问诊辨证、状态辨证、体质辨证、抓主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众说纷纭,不仅失去了仲景辨证论治方法的精髓,亦造成临床辨证论治的混乱,直接影响着中医的疗效。

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之中起决定作用是脉诊,这在经典、名著及历代名家医案中,都可得到充分印证。

关于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脉定证的条文,比比皆是。

例《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此皆以脉定性、定证者。

我在反复学习和应用《伤寒论》中,有个明显的感觉,倘若我理解了某一方证的脉象,也就悟透了该方证的病机,运用起来就比较有把握,比较灵活,也能够适当化裁、融会贯通,并推广其应用范围。

假如对方证的脉理解不透,用起来也就生涩死板,心中没底。

我深感脉诊的重要,经长期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自我形成这一辨证论治方法之后,亦曾不断反思,我是否钻进了牛角尖?这要造成系统性误差,对病人将造成系统性危害;以之教人,亦贻误学生。

几度反思,几度再深入学习。

观古代名家医论、医案,无不重于脉诊。

而且,经我本人在临证中多年的反复摸索印证,疗效尚可,故坚定了我以脉诊为中心的这一思辨方法,老而弥坚,不再犹豫彷徨。

三、胸有全局(一)一堂影响我终生的课秦伯未是我敬仰的老师,他讲便秘的一课给我印象至深,影响我一生。

秦老师把粪便在肠道的运行排泄,比喻为河里行舟。

船要运行,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河里有水;一是有力的推动,这个力,包括风或篙、櫓、发动机的推动。

•人体的水是什么?就是津、液、血、精。

水能润,犹河中有水,船方能行。

•人体的力是什么?是阳和气,犹推动船行的风。

人体的阳气与阴精是如何产生的?乃根源于肾,化生于脾胃,宣发于肺,疏泄于肝,经三焦、膀胱、腠理,达于周身脏腑、经络、器官孔窍、直至毫毛。

任何一环节的障碍,都可引发便秘。

引起各环节障碍的原因,无非虚实两类。

•虚者正虚,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无力濡润、推荡,致便秘;•实者,包括六淫、七情、气血痰食的阻遏,影响脏腑功能而便秘。

辨证时,就要全面分析根据不同病因、不同脏腑病机而辨,不能片面地只知便秘为肠道蠕动障碍而下之。

治疗时,据辨证结果而立法、选方、遣药。

如桂枝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皆治便秘,脾约丸、桃核承气、增液汤、增液承气汤等亦治便秘,半硫丸、济川煎、生白术、半夏、芦荟等亦治便秘。

治便秘之方众多,择其方证相应者予之,皆可获效。

虽有些方子并不治便秘,但只要切合病机,亦可随手拈来,常获突兀之疗效。

理明自然一通百通,全局在胸,全盘皆活,左右逢源。

秦老师讲课颇有风度,深入浅出,既生动又清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便秘一症的辨证论治,也学到了中医的思辨方法和讲课的艺术。

我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胸有全局,就是受秦老师的影响。

只有胸有全局,才不致临证时只见一斑,不见全豹,犯片面、狭隘的错误。

(二)胸有全局的思辨方法所谓心有全局,就是要对每一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判断要点、治则、治法、方药等,有个全面了解,临证时方能把握全局,全面分析,不致犯片面性的错误。

要能够胸有全局,亦非易事,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根基方能知道每一病证的各种不同病因、病机、全面分析。

而且要有实践的功底,真正会应用这些理论去施治。

若仅只空头理论,纸上谈兵,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使理论上知道,也未必会用、敢用。

而且脱离了实践,理论上也未必能有正确而深刻的体悟。

如理论上知道桂枝汤可治便秘,若未经过实践应用的品悟,既使心里明白也不敢用,心里没底,谁知用了能不能有效。

所以,理论固然重要,实践更重要,要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实践的能力,方能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以下,我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胸有全局思辨方法的运用。

例一:病人主诉头痛。

为什么会痛,中医认为气血应环周不休,若气血不通,则“不通则痛”。

气血不通的原因,从性质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邪实、正虚与虚实相兼者。

邪实者,当包括六淫、七情、内生之五邪。

邪客于头,阻滞经脉则气血不通而痛;或其他脏腑经脉的邪气上干于头,亦可引起头痛。

正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

头失正气之充养,经脉无力通达,头亦痛。

正虚的病位,五脏皆有阴阳气血之虚,故皆可引发头痛。

虚实相兼者,既有正虚,又有邪实,但权重可不等,或正虚为主,或邪实为主。

其病位,亦有脏腑经脉之别。

头痛,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出现,亦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主症或兼症出现。

故尔,头痛一证纷绘繁杂,头绪多端,设仅见一斑,则难窥全豹,必然产生片面性的错误。

所以,必须胸有全局,全面分析,逐一而迅速地排除,最终确定其癥结所在,即辨明其证,据证而施治。

例二:痉证。

痉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解儿难》论痉中说:“痉者,筋病也。

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矣”,真是一语破的。

抓住痉为筋之病这一本质,就掌握了理解痉证的关键。

痉证勿论虚实寒热、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原因所诱发,皆因筋脉拘挛、收引所致。

没有筋的收引拘挛,就不能成痉。

筋脉何以会拘挛?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筋脉能够柔顺条达的生理条件。

一是阳气的温煦,一是阴血的濡润,二者缺一不可。

造成阳气不能温煦、阴血不能濡润的因素不外两种。

一是邪气壅塞经脉,气血不能畅达,筋脉失却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濡润,使筋脉拘急而为痉,此为实痉。

能够起到阻隔作用的邪气,包括六淫、七情、气血痰食等,此即《灵枢·刺节真邪》篇所云:“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筋,则为筋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