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通过对地貌观察方法的学习,更好的认识和观察地貌,更好的理解地貌对自然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地貌观察的顺序;二是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识别地貌、描述地貌特征的前提是对地貌的观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地貌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影响。
教材重点内容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着重从野外观察角度进一步实现对地貌观察方法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实用性比较强。
学会观察地貌不仅仅是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也不仅仅是通过地貌观察来识别和描述地貌,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地貌,懂得地貌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
学情分析:从学习基础来讲,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中地理课中对地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初步的观察方法,但是在观察内容上还不全面,观察水平上还比较低,更多是侧重实物或实地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虽然通过常见地貌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对常见地貌的认识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学生在理性认识地貌上还有较大的欠缺。
作为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学生更多的应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学习目标:1.通过结合图像资料,加强对地貌的认识,归纳地貌观察的一般顺序。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探究,归纳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通过地图等资料提取地貌信息,认识自然规律,增强地理实践力。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认识自然规律,更好的理解地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包括观察顺序和主要内容。
2.地貌的高度、坡度及坡向等要素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等要素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地貌的观察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学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4.2 地貌的观察【学习导航】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实地观察地貌(1)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________、________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________、________等),最后描述________、________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1)利用________观察。
(2)利用________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________、________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________。
2.坡度(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①在坡度大于________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________。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1)坡向⎩⎨⎧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2)不同的坡向,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_;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_。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________和________。
(微思考)分析河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导析】探究1: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貌类型的观察 【探究活动】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
(区域认知)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综合思维)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前预习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1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一4种地貌。
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 观察地貌前有一定的规划,观察时有一定的步骤,能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
2.知道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和坡度。
(二)发展目标1.有明确的观察内容,观察指向性强,在观察高度和坡度时,能通过一定方法或使用工具,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科学规范,在地貌观察中认识并理解地貌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 在地貌观察中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并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知道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具有显性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二节。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落实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
“地貌的观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为学生实地观察和辨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地貌观察的内容”两部分,承接上一节内容,本节进一步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观察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尤其是对农业耕作、交通建设等。
课本中出现的等高线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等高线知识,并结合地形图作进一步拓展。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有关地形地貌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
但是,绝大部分在城市生活,对多元的地形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介绍来加深学生对地貌的认知。
通过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地貌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4..2.地貌的观察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对农业
>15°易水土流失
梯田可保持水土
对交通:铁路线不超过3%
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当堂训练
下图为某野外实习报告中的一个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1.该次实习报告的名称最可能是( C )
A.“某地褶皱山实习”
B.“某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C.“某地河谷地形实习”
D.“某地断块山实习”
实例观察:塔里木河冲积扇
宏观
面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如山地、平原等
实质是所观察地貌面积从大到小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
岭、河谷等
点
微观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
更小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观察的顺序
3.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山西省地形图
晋中市卫星影像图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
阅读教材P77内容,思考地貌观察的内容
人教版(2019)
第四章 地 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
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 结合图文,说明地貌观察的顺序。(综合思维)
2. 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宏观地貌和微观地貌。(地理实践力)
3.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结合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地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
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张家界天门山盘山公路图
图4.20 “人”字形 线路示意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
3.坡向
光照: 阳坡和阴坡(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同一海拔阳坡比
阴坡温度高,蒸发量大)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的组合关系: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01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1)高原上,既有连绵的□02山地和丘陵,也有宽广的□03盆地。
(2)山脉中,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04河谷。
2.观察地貌的顺序:选择一个视野□05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06宏观到微观、从□07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08平原。
(2)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09山岭、河谷。
(3)最后描述河岸、□10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利用□11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1.判断正误。
(1)高原上没有山地。
(×)(2)观察地貌时,一般先选择较近的地貌,再选择较远的地貌观察。
(×)2.视野内较大的地貌不包括( )A .山地B .平原C .盆地D .山峰答案 D解析 山峰属于视野范围内较小的地貌。
3.观察地貌时,如何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提示 海拔较高,周围没有山峰等地貌阻挡视线。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重要内容:□01高度和坡度。
(1)高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02相对高度。
□03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04起伏状况。
(2)坡度: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05坡向。
坡度大小一般用□06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向:重点关注□07阳坡和阴坡、□08迎风坡和背风坡。
2.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坡度与农业生产:坡地耕作容易引发□09水土流失;坡度大于□1015°时,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2)坡度与交通建设: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11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12“人”字形线路降低线路坡度。
3.地貌观察的其他要素(1)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13空间分布状况等。
(2)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14破碎程度。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以上海岸地貌的观察与识别,我们主要通过形态特征来观察地貌的。
给出海岬最初的形态和被侵蚀后的形态图,问海岸被侵蚀的碎屑物质去了哪里?引出海岸堆积地貌。
观察海岸堆积地貌应该去哪里观察,观察什么?
总结:海岸堆积地貌一般在海湾处堆积,观察海岸堆积地貌应该去海湾处。
给出三幅海滩的景观照片
【提问5】都是海滩吗,有什么不同?
总结:颗粒物的大小不一样,海滩按照颗粒物的大小可以划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可以通过观察海滩的物质组成,从而来识别海岸堆积地貌是沙滩、砾滩还是泥滩。
【视频1】观看三亚附近海岸海湾和海岬处的地貌类型视频,总结海岸地貌的观察顺序。
总结:观察地貌时,应该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海湾,海岬。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
海蚀拱桥。
最后描述物质组成。
如,海滩可以根据物质组成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提问6】
以海岸地貌的观察为例,明确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应从宏观到围微观,从点到面进行观察。
观察海岸地貌主要从位置、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了观察,从而来识别地貌。
野外地貌观察的内容还有哪些呢?
给出中国五大地形,引出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受文本的限制,本节教材着重从野外观察的角度来进一步实现“内容要求”的方法。
野外观察,应当是在小学科学课对地形的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的提升,观察内容和描述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它与高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原理性内容的探讨也有所区别。
野外地貌观察的训练,作为学生对地貌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与小学、初中、高中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习构成了“小学、初中侧重实物或实地体验和感性认识,高中必修感性认识加理性认识,高中选择性必修理性认识”的概念进阶。
最重要的是,在野外观察地貌的过程中,既有身体的锻炼,也有意志、品质的锤炼。
观察和描述地貌的方法和相关的地理词汇,也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或用到的。
从培养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两个标题。
“地貌观察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貌的空间尺度及其类型组合,其次结合图像说明如何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即按照自上而下,或者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地貌观察的内容”分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地貌形态要素,包括高度、坡度、坡向等,二是区域地貌特点,包括地面起伏状况、破碎程度等。
教材安排了一个读图练习,引导学生回顾和练习初中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技能。
教材最后以“观察家乡的地貌”为题安排了观察地貌的实践活动。
活动步骤的表述比较具体,便于教学参考执行。
对地处农村或者近郊、交通条件和经费较好的学校来说,组织实地教学比较容易。
对一些地处大中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外出一次在交通上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力和经费,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外出,这时可以考虑一些替代的方式,如观看视频和景观图、使用地貌模型等。
第四章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能够运用地貌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地貌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2.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地貌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要求: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貌问题,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特征的影响,这是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
2.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这一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地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也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世界著名地貌的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貌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原因。
3.学生分享对地貌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貌观察的内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用大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理念。
探索本节知识的大概念“地貌”,创设五桂山游记的情境,利用大量资料展示五桂山的地貌,在观察中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地貌的第二节内容,通过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地貌的知识;第二节则进一步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本知识点重点在地貌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尤其是对交通建设,农业耕作等。
课本中出现的等高线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复习初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
三、课标分析与核心素养主要面对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已经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但大部分学生都在城市生活,对自然的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重难点1、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2、理解常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课前准备教学 PPT 课件;中山市五桂山的大量实景图片、地图、视频资料;利用图新地球软件制作的中山五桂山附近地形图。
利用 global mapper 软件制作的五桂山狮头山附近实景图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等。
七、教学思路本知识点的思路是创设情境畅游五桂山——地貌观察内容之一高度——地貌观察内容之二坡度——地貌观察内容之三坡向。
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航拍中山之五桂山》视频素材【自主学习】五桂山的地貌千姿百态,我们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呢?请大家用三分钟自主学习课本P77页,思考以下问题:地貌观察主要观察哪些内容?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是高度和坡度。
【问题呈现1】展示五桂山逸仙水库的实情图,请同学们观察,回答问题:1、请问你在图中观察到的H表示该山的什么高度?2、请问五桂山某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地貌观察内容之一:高度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
4.2地貌的观察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作业点评:教师在作业点评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反馈: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点评、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地貌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以及地貌形成的原因。然后,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接着,采用案例研究法,提供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加深对地貌的理解和认识。最后,采用项目导向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地貌观察和描述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貌的观察和描述方法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貌的观察和描述方法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貌的观察和描述方法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貌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习状态。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的识别和描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1.板书目的:通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紧扣地貌特征及其成因的识别和描述方法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如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地理知识竞赛等,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貌类型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点介绍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外观特征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何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 准备相关的地理实验器械;3. 安排实地观察的时间和地点,并事先了解当地的地貌特点;4. 设计问题清单,以便学生观察后进行讨论和回答。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主线,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对地貌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 观察演示:利用地理实验器械,模拟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
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典型地貌进行深入钻研和讨论。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该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4. 效果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展示钻研效果,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钻研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习内容。
5.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貌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地理学科,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此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讨论。
2.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地貌的多样性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貌的观察(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识别常见地貌类型;2.描述常见地貌景观的特点,了解常见地貌景观的成因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地貌观察的方法,观察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
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思考:“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新课讲授】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按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
按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
1.五大基本地形地貌特征平原海拔:0-200m特征:指与丘陵、高原和山地比较相对较低的低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观察图片说出丘陵的地貌特征丘陵海拔:200-500m特征: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500m以上特征: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部比较宽阔平缓的高地,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观察图片,描述山地的地貌特征。
山地海拔:500m以上特征: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盆地海拔:四周高中间低特征: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和丘陵环绕,地势相对较高,中部地势相对较低2.观察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观察点。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光线沿直线传播,因此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障碍物比较少。
【课件】地貌的观察++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堂练习
【例二】读“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图”,虚线代表 公路,实心点代表四个观察点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某地等高线地图”中,坡向位置正确的是 A.X地处向阳坡,冬季风迎风坡 B.Y地处阴坡,夏季风背风坡 C.Z地处阴坡,冬季风背风坡 D.M地处向阳坡,夏季风迎风破
2.分析公路选线选时,择线路②而没有选择线路的 理由。
教 材
1 情境
体 例
2 课文
结
构
3活动
教
材
知 识
一、地貌观察顺序
结 构
二、地貌观察内容
Part1
地貌观察顺序
观察点选择
地貌观察点
思考:观察甲寅之间,选择何处观察范围 最大?为什么?
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
地势较高
视野开阔 通视度较好
视野开阔
甲 观测点 乙
通视度较好
庚 己
丙丁 戊
寅 辛
观察点选择
思考:观察点选在何处最好?为什么?
通视度较好 视野开阔
甲
观测点
乙 丙
丁 戊
庚 己
寅 辛
观测顺序
峰林
峰丛
孤峰
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进行观察; 视野大的地貌:山地、平原; 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 更小的地貌:河岸、陡坡; 利用地形残图丘、遥感影像等辅助。
观测内容
【观察高度】
1.甲地的绝对高度是多少? 2.乙地的绝对高度是多少?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 少? 4.图示区域最大的相对高度是 多少?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程标准: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地点并确定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钟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貌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材料、图表,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②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2.难点:学会读图方法,特别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
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新课教学]:
(板书)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师:大家一起看书上76页的图4.21,找出图中小朋友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接下来老师来讲解一下。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板书)1.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板书)2观察顺序
(板书)(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板书)(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板书)(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板书)(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板书)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板书)1.高度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思考:两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板书)2.坡度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
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例如,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又如,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 2.5%——3%。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涉及到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的判读。
但由于学习的时间距离稍远。
学生大部分能已经遗忘,此外初中所接触的这部分内容对比本节内容相对浅薄,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相对薄弱,亟待丰富与强化。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能促使地们对地貌的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认识方法去简单识别地形地貌的能力。
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记观察能力极佳。
有利于其识别简单的地形地貌特征。
由于现实中的自然界是非常复杂又多变的.现实中的地貌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会有较大的出入。
学生一时之间会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
因此本节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的实地考察方面。
板书:
第四章地貌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
2观察顺序:
(1)位置
(2)原则
(3)顺序
(4)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2.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