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39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归纳和概括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二是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
三是要有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出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
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单个独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调性、节奏等规则。
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造型艺术可以较长时间地让人欣赏,但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
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
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
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
这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否则,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
由于音乐的这个特性,又加上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首先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2)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
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
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
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9年,江苏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开始 向全国卷模式看齐,由以前的三道主观题变为两 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简答题 的解题方法。
设问方式
2019江苏卷 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2018江苏卷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6分)
典范示例
(3)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 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 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 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 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 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 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遠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 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 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19届高三语文论述类阅读笔记
论述类阅读一、读文要求:*画出三大关键句以及几类关键词关键句1.每一小节的中心句即第一句或第二句2.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句3.例子前后的总结议论句或作者情感句、评价句关键词1.转折词:但、却、然而2.表因果、总结词:因此、由此看来、由于等其他的如并列词语:和、同时、也、分号;递进词语:而且、更、尤其二、知识积累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与观点的区别:论点是全文或一段几个语段围绕论述的中心,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1观点是见解主张看法,观点范围更广,可以指的是作者的,也可以是文中作者引用的别人的,不一定是文中论述的中心。
它(正面的)可以是用来证明论点或得出的结论或(反面的)用作批驳的。
观点一般用判断句(肯定或否定),态度鲜明。
但杂文中也用比喻或形象化语句表达,写答案时要转化成明确的。
2.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引申论证、归谬法、假设反证法※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引申论证法,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引申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叫引申论证法。
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时,对于正确的结论加以引申,可使其变得显明、突出;二是,更多的时候,是将错误的结论,进行引申,以充分暴露其荒谬性,这种方法,多用于批驳的文章,又叫归谬法。
※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2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一般在驳论文中出现。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拿来主义》论证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话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或者“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样”。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论点可以出现在开头、中间、结尾。
大多数在开头提出;有的开头只提出论题,结尾点明论点;如2017《从脸谱说起》《绿色生活》有的中间提出论点:3如驳论文,先提出人们错误的看法,一一批驳破立结合《拿来主义》本论(中间主体)部分的论证结构:1.总分总(全文采用或主体部分采用)2.并列式:各个分论点从不同层面并列展开3.对照式(对比)4.层递式采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即归纳推理),或由一般到特殊(即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体现纵式层进结构。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考点讲解】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新考点在XX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均有考查,XX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继续考查。
其实,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多年考查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论述文的三要素,一直涉及其中,只是没有单独作为考点列出来而已。
在XX 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这个考点,表明对这方面的考查将会更加重视,今后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置上也会进一步强化。
《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界定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目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将是今后几年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目标之一。
一、论点。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2019高考语文二轮:第三部分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技法提分点27 含答案
技法提分点27精心筛选,抓住关键,概括中心意思三方法分析概括文本要点读文支招陌生语境文本阅读技巧第一步外围入手,浏览感知先浏览三道题目的题干,初步感知,明确重要信息。
如本文,“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开向生命的窗子”。
这些重点信息可以在浏览题目时获取。
第二步整体把握,理解层次1.文中标题是本文论述对象。
2.初读文本,尝试锁定中心论点,第②段首句“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可暂定为中心论点,运用假设印证法,读至后文时加以印证或纠偏。
3.论述思路:①段提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②—⑤段揭示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
⑥段论述罗丹的雕刻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步全局意识,归纳概括1.主体部分是②—⑤段。
②段的首句既是本层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②—⑤段讲了3个要点,②段讲雕刻的观念,③段讲雕刻的内容,④⑤段讲雕刻的形式。
2.“开向生命的窗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罗丹将自己的雕刻品比作“开向生命的窗子”。
罗丹雕刻品蕴含着无限的生命的意义。
典题文本(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小题。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②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2019年全国3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核心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去粗存精,挈显索隐一、掌握归纳概括的四种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节选自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1.该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于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
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
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
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
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
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文本内容
技 法 回 顾
的思想系统”。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 D 项对应原 文第❹段的 D 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原文表述为“突 破”“推进”“以往思想”,而非“脱离”既有思想。任何新思 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 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选项曲解文意。
B 项对应原文第 B 项,选项中的“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对应第❷段的
典 例 剖 析
❷ 段 的 第 ④⑤ 第④句,选项中的“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对应第❷ 句。 段的第⑤句。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
返 首 页
C 项,选项中的“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是对第❸段第
题 型 特 点
C 项 对 应 原 ①句的提炼概括,选项中的“在新条件下”指原文第③句中的 文 第 ❸ 段 的 “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选项中的“形成创造性的思 第①③⑤句。 想”对应第❸段第⑤句中的“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
典 例 剖 析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返 首 页
题 型 特 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 组成部分。
技 法 回 顾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 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 性的思想。
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采用“添加”的命题手段设 置错误选项。
强加因果
返 首 页
题 型 特 点
(2017· 全国卷ⅠT1 -B)与气候变化 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攻略2 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大题型
题型三 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题型特点]
题 型 特 点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技 法 回 顾
1.题干表述明确 论述类文本的第 3 题,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典 例 剖 析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技 法 回 顾
原文
典 例 剖 析
分析 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选项推断正确。
返 首 页
[典例剖析]
题 型 特 点
[例 3] (2018·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 1”), 完成后面 的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返 首 页
题 型 特 点
原文第一段的文字对应着选项中的第一分句“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
技 法 回 顾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分 的信息太多”; 原文第二段的文字是说拥有了“被遗忘权”, 就拥有了主动 析 权, 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这也就意味着选项中的“如果„„就„„”的假 设是成立的。选项正确。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典 例 剖 析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返 首 页
题 型 特 点
[示例] (2017· 全国卷ⅢT3-D) 选 项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 产业化升级, (原因)说明 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 .. 一成不变的。(结论) ①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②使乡村记忆 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四段) “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
2019高考语文考点复习题及答案:【第1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金脉】真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技 法 回 顾
原文
典 例 剖 析
分析 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选项推断正确。
返 首 页
[典例剖析]
题 型 特 点
[例 3] (2018·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 1”), 完成后面 的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技 法 回 顾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 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典 例 剖 析
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 想生成。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典 例 剖 析
专 题
[示例] (2017· 全国卷ⅢT3-D) 选 项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 产业化升级, (原因)说明 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 .. 一成不变的。(结论) ①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②使乡村记忆 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四段) “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攻略2 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大题型
题型三 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题型特点]
题 型 特 点 对 点 即 时 训 练
技 法 回 顾
1.题干表述明确 论述类文本的第 3 题,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高考二轮复习0504 14:4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一、考点分析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鉴赏评价D(1)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方法归纳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方法(1) 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析层次圈范围(2) 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句,总结句,中心句,承上启下句(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表述2.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方法(1)分析文章的标题——看范围(2)弄清文章的主旨——看重心(3)联系文章的背景——看针对(4)抓住文章的材料——看引文(5)看针对性的评论——看见解。
三、这两个考点从答题的形式看,主要是简答题1、简答题类型简答题的设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列举类、概念类、探究类。
(1)列举类列举类试题考核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般的设问方式是:要求分点概括或者分条列举现象、原因、表现等。
解题思路:分四步——审清题干内涵;划定答题区间;初拟答案;修改答案,工整抄写。
下面以2015届高考模拟上海试题为例: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80字左右)解题思路:第一步:首先明晰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
从文章第一段得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包括“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
概述时不要丢掉要点。
第二步:根据全文的脉络,找到答题区间,(1段写国家馆、地区馆的设计;2段写城市地标显示的是城市的魅力和特色;3段写城市地标要和历史文脉相协调;4段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建筑是成功的城市地标;5段写城市地标也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得知本题的答题区间是1段和5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解析)
专题03 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连续性文本(传记、新闻等)
核心突破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由事及事,由事及理
概括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无论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述还是对事实、事情的理性认识,都离不开概括。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概括形式主要有两种:事例概括与事理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
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
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 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作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
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
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
”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
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
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
“史”的规模。
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
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
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
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
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
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
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
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广大师生。
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
无论是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
先生好昆曲。
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
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
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师生谈笑风生,乐此不疲。
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
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
”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
读到这般雅事,今人笑则笑矣,但先生在举手投足间蕴藏的匠心,却是让人深味。
胡门弟子、著名教授程千帆曾忆:一日,先生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
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
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胡小石的唱念和掷书,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传心: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选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有删改) 相关链接
小石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是没有“课堂”界限的,一遇有机会,他就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
或是看戏曲演出,或是去踏访古迹,或是一边品尝传统佳肴,一边谈今论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令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选自《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 1.胡小石为什么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深厚的家学渊源,②转益多师的学习,③执着的创新品格,④闲雅的生活情趣。
2.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的“独出手眼”有哪些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20年代初开创了文史教学课程,②诗作创作风格独特,③《招魂》研究纠正了历史上的错误,④杜甫诗研究发前人之所未发。
3.胡小石与学生交往的雅事中蕴藏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做学问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学习不仅在课堂);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术素养;③专心治学,用心读书,培养情趣。
1.事例概括
它是一种把许多具体事情归纳起来的概括,是一种由事到事的概括。
如上面第2题就是这类题型。
这种概括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划分文本层次,提取关键词句”的办法。
(1)划分全文或段落层次。
划分层次是在快速阅读、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本的脉络层次和行文思路,是为深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做准备。
通过概括层意,可以确定答题的主要段落、次要段落,从而排除次要或不必要的段落,进一步缩小答题范围。
(2)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
对于事例概括来说,要提取出那些总括句、结论句或过渡句,并注意那些能交代对象、原因、经过、结果的词句。
(3)表述时一般采用“主+谓+宾”形式(主语可以省略),一定要包含“做了某事(或某事
的意义或影响)”。
2.事理概括
事理概括是一种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概括。
所谓“事”,就是文中的事实材料;所谓“理”,就是从这些事实材料中提炼、抽象出的认识、道理。
这种概括主要应用于传记中对传主的品质、人格特点的概括中。
如上面第1题。
如何化事为理呢?请看下例:
(1)原文:《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
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
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
从中可化事为理,概括出金开诚先生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治学严谨。
(2)原文: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
从中可化事为理,概括出金先生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务真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