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用药的基础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用药的基础理论

中医用药基础

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证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证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淡味。其中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证;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证;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证。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苦味有泻火解毒和化湿作用。

中药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即两药相配后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的副作用。有: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即两药同用,引起对抗或降低药效。有: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孕妇用药禁忌

(1)禁用药:巴豆、斑蝥、牵牛、大戟、甘遂、芫花、商陆、麝香、水蛭、虻虫、番泻叶、藜芦、闹羊花、干漆、蟾酥、蜈蚣、水银、砒石、木鳖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雄黄、轻粉、硫黄等。

(2)慎用药:制附子、贯众、桃仁、红花、大黄、枳实、干姜、

肉桂、益母草、法夏、常山、天南星等。

汤药煎煮方法

火的使用:火的强弱与汤剂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火力过强药液温度增高,溶出速度加快,水分蒸发得快,芳香挥发性有效成分易随水蒸汽挥发掉;而根、茎、甲壳、矿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煎煮时间过短药材成分不易充分煎出,且容易烧焦;火力过弱则温度较低,不易使药物有效成分煎出。正确使用火力对汤剂的质量有重要作用,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改用文火,以增加煎出效果并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煎煮时间:(1)轻煎剂型一般为解表剂,方剂中含有多种花、茎、叶、芳香易挥发类及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如薄荷、葱白、红豆蔻、砂仁、石菖蒲、苏叶、佩兰、藿香、桂枝、苏合香、乳香、没药、杏仁等易挥发的药物,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它药物煎沸后15-20分钟,再加入上药用文火煎沸5-10分钟即可。(2)中煎剂型一般为健脾法湿类药物,此类药物为根、根茎、木质,质地疏松易前出有效成分,例如当归、白芍、白术、生地、天花粉、茯苓、猪苓、莱菔根、神曲、枳实等。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中火,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5~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为20-30分钟为妥。(3)重煎剂型一般常为滋补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第一次煮沸40~50分钟左右,第二次煮沸30-40分钟左右为妥。

煎煮次数:根据一般习惯与经验每剂汤药煎煮2-3次为宜,药物煎煮次数应按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煎煮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对煎煮有利。

中药特殊煎法

有些中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煮时需要特殊处理,方可产生最佳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

(1)先煎先煎药一般加水400至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一般药物中,将水加至适量时,继续煎煮。先煎的药物大致有: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龙骨、蛤壳、生石决明、瓦楞子、龟板、鳖甲、龙齿、豹骨、鹿角、

水牛角等矿物、贝壳、骨、甲、角一类及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药材。另外,还有乌头、商陆、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药材,久煎能缓和毒性。

(2)后下后下药一般应在煎药结束之前5-10分钟放入为宜。后下药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广木香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另外还有钩藤、大黄、番泻叶、徐长卿等不能久煎的药物也适宜后下。

(3)包煎即是把药物装在砂布袋中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的药物大致有葶苈子、车前子、蚕砂、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马勃、生蒲黄等含有粘液质、绒毛和体轻易漂浮的药物。

(4)另煎另煎取汁后倒入药汤中服水。另煎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银耳等贵重药物。

(5)烊化即将胶类、膏滋类、糖类、或无机盐类药物于其他药煎得的药液(去渣)中加热溶化成液体剂型。烊化的药物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枇杷叶膏、芒硝、玄明粉等。(6)兑服将液体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煎取汁液,兑入服用。兑服的药物有:竹沥、姜汁、鲜藕汁等。

(7)冲服对于贵重药物或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宜研粉冲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

中药应择时而服

许多病人在使用药物时存在一定误区,认为中药随便什么时候服都可以,不用管那么多。事实上,首先,服药时盲肠道的环境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其次,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及对机体素,决定了不同的药物有药具四气无味,性质各不相同,因此更需注意择时不当,即使药物对症,也会如何择时服中药?

1、清晨宣服补阳药(指补肾阳药),行水利湿药,催吐药。

2、午前在眼发汗解表药及益气升阳药。古代医学家认为:“年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当发开。”不但发汗药如此,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均宜午前服用。

3、泻下药(如麻仁丸等)直在午后或入夜服用。

4.滋阴养血药直于入夜服用。如古人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有一特点,

即强调入夜时进药。安神药宜在夜卧前服,如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时姜汤送下,以起到镇静安神之功效。

5、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补养药食前空腹服用,不仅吸收较快,而且吸收完全。

6、治疗胃酸过多以及胃痛药要在饭前服用。如:胃苏冲剂、气滞胃病冲剂等。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

7、有些药物须在疾病出现预兆时服用,如平喘的黑锡丸,治疗冠心病的苏合香丸等。对于急性病变,须遵医嘱,按药物作用特点决定用法。

择时服药除和取最佳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外,还可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中药的择时服用不应忽视。

中医将所有的致病微生物按生存环境分为五大类:即寒、热、燥、湿、风,即分别可以适应这五种自然环境的病毒(邪),到哪里去找攻杀这五种类型病毒的药物,当然是在自然界中,在这五种自然环境中可以很好生存的动植物就是可以攻杀这五类病毒的特效药。例如,1)可以在极冷条件下生存的动植物就能抗寒邪,药性温热,即能抗寒毒,如人参、鹿茸。2)在阴暗潮湿环境中长大的动植物,如蚯蚓、蜈蚣等可治湿邪。一般人生大病后,其体内常以其中某几种类病毒为主,要分开来治,夏主去热(湿)、冬主去寒(风),春秋冬主去风(燥),极重病者,若经历过寒、热、燥、湿、风五种环境,在服用当季节的(或致病最主要的病毒类)主治药后,在保养完好的前提下,需要将这五大类药轮翻用一遍。穷人治自己的病,只需要到相应的自然环境中找到生存很好的动植物吃掉即可,生吃药效最大,最好找动物常吃的物种做药吃,虫、鸟不食的药性极大,适合干制做药材放于药店用,适于开水煎熬,不适于生吃。注意:植物过冬存活的部分,如根茎往往与夏天才存活的叶子药性不同,过冬的部分抗寒,经风的部分抗风,夏天生的叶子抗暑。因为抗病毒的种类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相关,所以生长的自然环境直接决定了动植物的药性,当动植物离开了其通常的自然环境,它的药效就变了,所以如果是人工种植的药物,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