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6、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第2节血液流动
第1课时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动脉和静脉永久装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提出问题。

回顾血液知识,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流动
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1、类型: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三种血管的比较
3、日常血管出血急救措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描述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③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和肺循环是教学重点。

因为这些知识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把人体各个系统整合的枢纽.
2、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此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容易出现错误。

解决的策略:是运用相关PPT进行讲解,直观易懂些
三、教学方法:
讲授,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血液循环的相关FLASH动画、PPT、挂图及概念图
五、教学过程。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液成分的变化,加深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
(2)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的名称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3.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面色红润等。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心脏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随后,提出问题:“心脏是如何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接着,展示血液循环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血液循环过程:结合血液循环图,详细讲解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9.2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9.2血液循环

变化 的地点?
红粉笔来表示 脉 血 管 里 一
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 (如心脏的左 定流动脉血,
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交换后,这时, 心房、左心室; 静 脉 血 管 并
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体循环中的主 不 一 定 流 静
板书: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 动脉和肺循环 脉血。
脉血→ 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 中的肺静脉),
管与组织细胞处。
流静脉血的结
2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 构用蓝色粉笔
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来表示
板书: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
血管与肺泡处
2/6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四)了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解血液 循环的 意义。
5 接龙游戏
从血液循环的任何一部位开始,说出其
名称如肺静脉,下一个学生应按照血流
方向答出左心房,第二个同学接着打左
心室…。依次类推。
课堂小结
CAI 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
总结概括能

3/6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六、板书设计
4/6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3)通过探究血液循环的小活动和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血液循环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例题2:请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左心室将富氧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液,右心室将缺氧血液泵送到肺部。心脏的功能:泵送血液,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3.例题3:请说明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答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为: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后泵送到全身;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泵送到肺部。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利用图表、示意图等,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4.设计实验或活动,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针对这一知识点,教学案例应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模型演示、互动讨论等方式,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案例中应融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生命科学的尊重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血液循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
2.通过展示病例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障碍对健康的影响。
3.创设互动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手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情景创设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血液循环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4.9.2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2.设计模拟血液循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习体验。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建立起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我会设计模拟血液循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此外,我还会创设问题情境,如“血液循环为什么是必要的?”、“心脏是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观看血液循环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设置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心脏模型、观看血液循环动画、进行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会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血液循环为什么是必要的?”、“心脏是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事物。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4.9.2 血液循环”是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及其重要性。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为符合教学实际,课程设计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血液循环,学生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过程”
六、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七、内容逻辑关系
“七、内容逻辑关系”
八、教学Hale Waihona Puke 思与改进“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在模拟活动中扮演心脏的角色。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并与组员讨论血液循环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路线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线,以及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方向。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
-血液循环的意义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血液循环对于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影响,以及血液循环异常时的生理反应。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9节“血液循环”的教材。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在其中的作用。血液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为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还能帮助清除废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路线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时,更多地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2.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4.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提交至平台,供教师参考。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皮肤发热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等教具,培养学生直观感知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如制作血管模型、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指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和功能等关键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血液循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8.课后巩固,提高效果: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如绘制血液循环图、撰写实验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剧烈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其实与我们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标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四个腔室、血管种类和功能。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内容需包括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等,字数不少于500字。

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9-2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9-2血液循环教案
二、【探究指导】
(一)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42页——44页内容,边看边思考并在重点内容上勾画。
思考题:
1、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
①路线:血液→ → →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
②血液成分变化;由血变为血。
(2)肺循环
①路线:血液→ → →肺部毛细血管网→ →。
②血液成分变化:由血变为血。
学情分析
虽然血液循环在每个人的体内不停的运行着,但学生观察不到体会不到,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脉搏的跳动情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
2、血压和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原因。
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第2节 血液循环
共1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作用。
2、了解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
3、知道血压、脉搏的概念及测量部位。
能力目标:
1、尝试测量血压。
2、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适宜的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益处并主动认真参加学校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
2.、血压与脉搏
(1)血压:流动的血液对()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的动脉血压。
(2)正常值:①收缩压()千帕。②舒张压:()千帕。
(3)血液异常①高血压:血压经常超过()千帕。②低血压:血压经常低于()千帕。
(4)脉搏:()的搏动,通常在手腕部外侧的()处测的。
(二)反馈梳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上述思考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共同点评。

七年级生物下册 4_9_2 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_9_2 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4.9.2 血液循环16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4.9.2 血液循环16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心脏,辨认心脏的结构; 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对哺乳动物的心脏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观察: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脏内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肺动脉
动脉瓣 (3个)
小结:心脏的结构
上腔静脉 动脉瓣 肺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下腔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房 房室瓣
左心室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思考:左右心室有哪些区别?推测意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3.心脏注水实验
注水位置 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流出位置 判断结果
肺动脉 主动脉 主动脉 肺动脉
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动脉 右心房-右心 左心房- 瓣阻 室-肺动脉 左心室- 止血
主动脉 液倒 流
动脉 瓣阻 止血 液倒 流
摸一摸你的心脏 描述它的位置?
(一)位置、形状、大小
如何描述心脏在你体内的具体方位?
前面观
后面观






如何描述心脏在你体尖
前面观
活动:观察心脏
1 心脏的外形观察:
2 心脏的内部结构观察:
结合教材P38 图9-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
育。

四、学情分析
《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既是对第八章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做进一步说明,又是对后一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对于教学中动静结合,教学方式多变都是兴趣很浓,尤其对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循环途径,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能力。

五、重难点和关键
(一)重点: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二)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关键: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血液循环途径,小组讨论、学生绘图、教师问题引导突破重难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好课堂导学案、《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2.收集血液循环资料、制作好课件。

学生准备:红色彩笔、棕色彩笔(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2、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学生1:在血管中血液由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再到静脉
学生2:在心脏中血液的流向由心房到心室再到动脉
教师:那么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系统中,流动方向和路径又会是怎样的呢?
【鉴于前两节课所学知识点与本节新知联系紧密又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采用复习导
入,这样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实验观察目的需要如何选择小鱼?
2.本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纱布裹住小鱼?
3.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生1:……(选择尾鳍颜色较浅,生命活动旺盛的。


生2:……(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浸湿的纱布使小鱼能正常呼吸;起到固定的作用)
生3:……(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血流速度快、管壁厚。

静脉:流经全身的血液送回心脏,血流速度慢、管壁薄。

毛细血管:连接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管壁极薄。


师:不管是小鱼还是人体,都由血管和心脏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此中有规律的循环流动,我们来看一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图片),从图上可以看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遍布人的全身,在心脏的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都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

这幅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提问:1.图中你能观察到几种血管?你能辨认出它们吗?辨认的依据是什么?
2.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生1:……(根据血流方向和血管特点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生2:……(红色代表颜色鲜艳、含氧较多的动脉血;蓝色代表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通过将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与人体血液循环联系在一起,学生很容易会对人体血液循环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师:人作为最高等的动物,血液循环路径会比鱼要复杂一些,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有两个,路径比较长的叫体循环也叫大循环,路径比较短的叫肺循环也叫小循环。

我们先来学习体循环。

课件展示体循环的动态路径图。

让学生观察后结合课本42页,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体循环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2.请说出体循环的路径?
3. 体循环血液成分是如何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场所在哪里?请在血液循环简图中绘出体循环的路径,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血液。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依次请小组代表回答:
生1:…………(体循环的起点在左心室,终点在右心房)
生2:…………(体循环路径: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动脉、毛细血管、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生3:…………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体循环途径的绘制结果(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在流经全身毛细血管处成分发生变化。


问题1和问题2通过观察和讨论很容易得出,问题3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学生直观感知到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因此氧气含量变少了,学生更多是从颜色变化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血液成分考虑,除了氧气发生变化外,血液中的哪些成分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会发生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在讲到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这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

结合课件展示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和二氧化碳交换示意图,引出气体扩散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气体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教师:播放肺循环动态路径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结合课本42页,回答以下问题:
1.肺循环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2. 肺循环血液成分是如何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场所在哪里?
3.请同学上来标出肺循环的血流方向,尝试说出肺循环的路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依次请小组代表回答:
生1:…………(肺循环的起点在右心室,终点在左心房)
生2:…………(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过程。


生3:…………(肺循环血液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成分发生变化。


教师继续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会由含氧低颜色暗红的静
脉血变成氧含高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呢?这些氧气来自哪里呢?
生:……(来自肺)
由于肺部氧含量比较高,肺泡外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通过动态血液循环路径图的观察,将抽象知识变成直观感知,小组讨论、学生亲手绘制路径图、教师问题引导突破重难点。


师:请小组代表展示完整的血液循环路径,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质疑,体循环和肺循环起点和终点并没有回到原地,又如何成为一个循环呢?
生:……(通过心脏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师: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不是独立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通过心脏联系在一起,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

【小组代表展示绘制的血液循环路径图,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三)小结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下列表格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对比:
【小结将血液循环通过表格对比以及循环路径的流程图,总结归纳重难点,在巩固中提高】
(四)学以致用
李明同学在运动时,不小心划破了小腿,伤口红肿发炎,为了消炎防止感染,医生建议李明按处方口服消炎药,请简述消炎药经过口腔到达伤口的途径?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九、板书设计
第九章第2节血液循环(第3课时)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一、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二、血液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