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指导教师理解和把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特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统一要求,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改变品德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和基本特征,正确区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和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两门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提倡采用生活体验式和问题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

2.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达到理解教材。具体做好以下几点(1)通读全套教材。教师要把所任学科全套教材通读一遍,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各册教材间的内容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编写体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2)细读本册教材。教师要将所任学科全册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准确把握各单元的内容、结构以及各课之间的联系。

(3)精读本课教材。教师要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本课由几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其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密切联系,并重点思考以下三点

①本课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

么。

②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和本校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或更换哪些内容。

3.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

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4.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

5.进行课时备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

6.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二)教学实施

1.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2.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

3.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5.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6.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

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7.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三)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

主的发展性评价。

2.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3.以特色作业为载体加强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外延伸活动的重视和挖掘。每个学生要有二至三份优秀的活动作业,具体来说一至二年级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实际,完成一份活动记录(可写、可画、或粘贴照片),记录本学期学习这门课程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过程或场景。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一次实践活动过程,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避免把课后知识性的习题当作特色作业。

3.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品德与社会》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

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四)教学资源

1.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2.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

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3.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保障措施

(一)开足课时,配齐教师

严格按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开足课时,不能随便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要采取得力措施,杜绝任课教师擅自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时挪作他用,确保上好品德课。

(二)稳定师资队伍

学校应重视保持品德学科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品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引导品德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合理配置教师、经费、信息等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教研组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教研、教改课题的指导。

(三)支持教师培训

学校要充分认识品德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和支持品德教师的工作。支持品德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