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设计习题解答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考习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考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2007--------------------一、(22分)求解下列问题: 1. (3分)简述采样定理。

解:当采样频率s ω大于信号最高有效频率h ω的2倍时,能够从采样信号)(*t e 中 完满地恢复原信号)(t e 。

(要点:h s ωω2>)。

2.(3分)简述什么是最少拍系统。

解:在典型输入作用下,能以有限拍结束瞬态响应过程,拍数最少,且在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的随动系统。

3.(34.(x()∞5.(5解:(G 6.(5试用Z 解:二、((i X s )z 图11.(5分)试求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o i X z X z ; 2.(5分)试判断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解:1.101111111()(1)(1)11(1)1(1)()1e11e 1e G G z z Z s s z Z s s z z z z z z z e z -------⎡⎤=-⎢⎥+⎣⎦⎡⎤=--⎢⎥+⎣⎦=-----=---=-11010*******1e ()()e 1e ()1()1e (1e )(e )(1e )(1e )e e o i K X z KG G z z X z KG G z K z K z K K z K K ------------==-++--=-+--=-+- 2.(5三、(8已知(z)1Φ=1.(3分)简述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主要区别。

解:连续系统中,所有信号均为时间的连续函数;离散系统含有时间离散信号。

2.(3分)简述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

解:在系统输入端具有采样开关,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信号的Z 变换与输入信号的Z 变换之比。

3.(3分)简述判断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解: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所有特征值均分布在Z 平面的单位圆内。

4.(5分)设开环离散系统如图所示,试求开环脉冲传递函数)(z G 。

解:22522510252510()[[25e e (e e )eT T T T Tz z z G z Z Z s s z z z z -----=⨯==++---++ 5.(5分)已知系统差分方程、初始状态如下:0)(2)1(3)2(=++++k c k c k c ,c(0)=0,c(1)=1。

控制系统例题和解答

控制系统例题和解答

例题和解答【例l】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添入题内的括号中。

)1.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两个()控制一个控制阀。

其中()的输出作为( )的外给定( A )(A)控制器主控制器副控制器(B)控制器副变送器副控制器(C)控制器主变送器副变送器(D)变送器主控制器副控制器2.一分程控制系统调节阀的分程特性如图12-28,试确定两个调节阀的开关形式( D )(A)A阀气开式 B阀气关式(B)A阀气开式 B阀气开式(C)A阀气关式 B阀气关式(D)A阀气关式 B阀气开式3.氨冷器中要求保证冷却器出口温度恒定,防止冷却器中液氨液位过高,使气氨中不夹带液氨进入冷冻机,确保冷冻机安全。

设计了如图12-29选择性控制系统,若选低选器、气关式调节阀,试确定两个调节器的正、反作用。

( A )(A)TC调节器正作用、LC调节器反作用(B)TC调节器正作用、LC调节器正作用(C)TC调节器反作用、LC调节器反作用(D)TC调节器反作用、LC调节器正作用4.对于选择性控制系统,下列说法哪一个不正确( B )(A)选择性控制系统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安全软限控制。

(B)在生产过程程要发生危险时选择性控制系统可以采取联锁动作,使生产硬性停车。

(C)选择性控制系统可以有两个控制回路,其中一个控制回路工作,另一个控制回路处于开环状态。

(D)选择性控制系统用选择器进行控制。

【例2】什么是分程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答:分程控制系统就是一个控制器的输出信号被送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阀,每个控制阀都只在控制器的某段信号范围内工作。

分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场合主要有:(1)用于扩大控制阀的可调范围,改善控制品质;(2)用于控制两种不同的介质流量,以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3)用作生产安全的防护措施。

【例3】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主要有哪两种方法?答:有两步整定法和一步整定法两种。

按照串级控制系统主、副回路的情况,先整定副控制器,后整定主控制器的方法叫做两步整定法。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第三章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第三章

第三章例3-1 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1所示。

已知传递函数 )12.0/(10)(+=s s G 。

今欲采用加负反馈的办法,将过渡过程时间t s减小为原来的0.1倍,并保证总放大系数不变。

试确定参数K h 和K 0的数值。

解 首先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φ(s ),并整理为标准式,然后与指标、参数的条件对照。

一阶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t s 与其时间常数成正比。

根据要求,总传递函数应为)110/2.0(10)(+=s s φ即HH K s K s G K s G K s R s C 1012.010)(1)()()(00++=+= )()11012.0(101100s s K K K HHφ=+++=比较系数得⎪⎩⎪⎨⎧=+=+1010110101100H HK K K 解之得9.0=H K 、100=K解毕。

例3-10 某系统在输入信号r (t )=(1+t )1(t )作用下,测得输出响应为:t e t t c 109.0)9.0()(--+= (t ≥0)已知初始条件为零,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s φ。

解 因为22111)(ss s s s R +=+=)10()1(10109.09.01)]([)(22++=+-+==s s s s s s t c L s C 故系统传递函数为11.01)()()(+==s s R s C s φ 解毕。

例3-3 设控制系统如图3-2所示。

试分析参数b 的取值对系统阶跃响应动态性能的影响。

解 由图得闭环传递函数为1)()(++=s bK T Ks φ系统是一阶的。

动态性能指标为)(3)(2.2)(69.0bK T t bK T t bK T t s r d +=+=+= 因此,b 的取值大将会使阶跃响应的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都加长。

解毕。

例 3-12 设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34所示。

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 首先明显看出,在单位阶跃作用下响应的稳态值为3,故此系统的增益不是1,而是3。

过程控制系统-第3章-简单系统-习题与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第3章-简单系统-习题与解答

第3章习题与思考题3-1.简单控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解答:简单控制系统由检测变送装置、控制器、执行器及被控对象组成。

检测变送装置的作用是检测被控变量的数值并将其转换为一种特定输出信号。

控制器的作用是接受检测装置送来的信号,与给定值相比较得出偏差,并按某种运算规律算出结果送往执行器。

执行器能自动地根据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来改变操纵变量的数值,以达到控制被控变量的目的。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其工艺参数的生产设备或装置。

3-2.什么叫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各使用在什么场合?解答:如果被控变量本身就是需要控制的工艺指标,则称为直接参数;如果被控变量本身不是需要控制的工艺指标,但与其有一定的间接对应关系时,称为间接参数。

在控制系统设计时,尽量采用直接参数控制,只有当被控变量无法直接检测,或虽能检测,但信号很微弱或滞后很大,才考虑采用间接参数控制。

3-3.被控变量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解答:被控变量的正确选择是关系到系统能否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它选择的一般原则是:(1)被控变量应能代表一定的工艺操作指标或是反映工艺操作状态重要变量;(2)被控变量应是工艺生产过程中经常变化,因而需要频繁加以控制的变量;(3)被控变量应尽可能选择工艺生产过程的直接控制指标,当无法获得直接控制指标信号,或其测量或传送滞后很大时,可选择与直接控制指标有单值对应关系的间接控制指标;(4)被控变量应是能测量的,并具有较大灵敏度的变量;(5)被控变量应是独立可控的;(6)应考虑工艺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3-4.操纵变量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解答:(1)操纵变量应是工艺上允许加以控制的可控变量;(2)操纵变量应是对被控变量影响诸因素中比较灵敏的变量,即控制通道的放大系数要大一些,时间常数要小一些,纯滞后时间要尽量小;(3)操纵变量的选择还应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生产的经济性。

3-5.简述选择调节器正、反作用的目的,如何选择?解答:其目的是使控制器、执行器、对象三个环节组合起来,能在控制系统中起负反馈作用。

自动控制系统第一二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系统第一二章习题解答

习题课N N NN N NN N n D n n D s c s n s n D n n n n n S n n D ∆+∆=↓⇒↓=∆-∆=∆+∆=∆==D s n )1(N min 0min maxkn C I R n op e d op +∆=∆=∆∑1n cl opcl op op cl op D k s s ks n n )1(D 1s cl cl 00+==+== e s p C K K k α=第一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1 为什么PWM —电动机系统比晶闸管—电动机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动态性能?答:PWM —电动机系统(1) 开关频率高,电流容易连续,谐波少,电机损耗及发热都较小。

(2) 低速性能好,稳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宽,可达1:10000左右。

(3) 若与快速响应的电动机配合,则系统频带宽,动态响应快,动态抗扰能力强。

(4) 无需加电抗器,主回路电磁时间常数TL 小。

1-4 11135148515150151500min 0max 0min max ==--=∆-∆-==N N n n n n n n D1-694.116311513011113.4831168301151n 1111n ns 11)1( D )1(11n n 1n 1n 1212cl121212cl2cl12112122cl21112cl2cl12cl21cl1==++=++==⨯=⨯++=∆++=∆++=∆∆=++=+=+=++=∆∆+∆=∆+∆=∆k k D D k k n k k s k k D D D k D k D k k k n k n cl cl cl cl cl opop cl op op1-5某闭环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是1500~150r/min ,要求系统的静差率,那么系统允许的静态速降是多少?如果开环系统的静态速降是100r/min ,则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倍数应有多大? 解7.31106.310011min /06.302.0102.01501min min 0min max =-=-∆∆=+∆=∆=-⨯=-=∆∆+∆=∆==cl op op cl N NN N n n K Kn n r s s n n n n n n n S n n D 1-7 某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D=20,额定转速nN ,=1500r/min,开环转速降落为240r/min ,若要求系统的静差率由10%减少到5%,则系统的开环增益将如何变化?解; s=0.1时,8.27133.82401min /33.8)1.01(201.01500)1(=-=-∆∆==-⨯⨯=-=∆cl op N N n n K r s D s n n S=5%时,8.59195.32401min /95.3)05.01(2005.01500)1(=-=-∆∆==-⨯⨯=-=∆cl op N N n n K r s D s n n 1-10 有一V-M 调速系统,电动机参数为:,35k ,5.1R ,2.1R m in,/r 1500n ,A 5,12I ,V 220U ,KW 2.2P S REC s N N N N =Ω=Ω=====要求:(1)计算开环速降和调速要求所允许的闭环速降。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7-8 在某生产过程中,通过加热炉对冷物料加热,根据工艺要求,需对热物料出口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对系统分析发现,主要扰动为燃料压力波动。

故设计如图7-43所示的控制系统。

要求:(1)画出控制系统框图;(2)为保证设备安全,炉温不能过高。

确定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形式。

(3)确定两个调节器的正反作用。

解答:(1)控制系统框图如图所示。

(2)气开式。

(3)副调节器:反作用;主调节器:反作用。

7-14 图7-44为一单回路水位控制系统。

如果蒸气用量经常发生变化,为了改善控制质量,将单回路控制系统改为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画出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和框图,并对新增回路的功能进行简单说明。

解答:1)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如图所示。

控制系统框图如图所示。

2)新增回路功能说明:7-22 画出图7-45所示比值控制系统框图。

该系统的总流量是否恒定?如果总流量不恒定,要作什么改动才能实现总流量恒定?解答:1)系统框图如图所示:图7-21a )。

2)是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总流量不能恒定。

3)采用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图7-22。

7-28 在某化学反应器内进行气相反应,调节阀A 、B 分别用来控制进料流量和反应生成物的初料流量。

为了控制反应器内压力,设计图7-46所示的分程控制系统。

试画出其框图,并确定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形式和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方式。

解答:1)框图如图所示:2)调节阀:A :气开;B :气关。

3)调节器:反作用。

6-22 如图6-30所示热交换器,将进入其中的冷却物料加热到设定温度。

工艺要求热物料温度的C T ︒±≤∆1,而且不能发生过热情况,以免造成生产事故。

试设计一个简单控制系统,实现热物料的温度控制,并确定调节阀的气开、气关方式,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方式,以及调节器的调节规律。

解答:1)被控参数选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

2)控制参数选择:载热介质流量。

3)检测仪表选择:温度传感器与温度变送器。

4)调节阀选择:○1流量特性选择:对数流量特性。

控制系统的设计习题解答(精).docx

控制系统的设计习题解答(精).docx

第6章控制系统的设计6.1学习要点1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常用的校正方法、方式;2各种校正方法、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3各种校正方法、方式的一般步骤。

6.2思考与习题祥解题6.1校正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答:控制系统校正有根轨迹方法和频率特性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开环放大系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零极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的位置。

因此,根轨迹校正方法是根据系统给定的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位置,通过适当配置开环零极点,改变根轨迹走向与分布,使其通过期望的主导极点,从而满足系统性能要求。

频率特性是系统或元件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频域特性简明地表示出了系统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系统对噪声和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因此,频率特性校正方法是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通过适当增加校正环节改变频率特性形状,使其具有合适的高频、中频、低频特性和稳定裕量,以得到满意的闭环品质。

由于波德图能比较直观的表示改变放大系数和其他参数对频率特性的影响,所以,在用频率法进行校正时,常常采用波德图方法。

系统校正要求通常是由使用单位和被控对象的设计单位以性能指标的形式提出。

性能指标主要有时域和频域两种提法。

针对时域性能指标,通常用根轨迹法比较方便;针对频域性能指标,用频率法更为直接。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常以超调量3% 和调节时间匚作为指标来校正系统。

频域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常以相位裕量和速度误差系数作为指标来校正系统。

题6. 2校正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答:校正有串联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方式。

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前向通道中的连接方式称为串联校正。

校正装置接在系统的局部反馈通道中的连接方式称为反馈校正。

如图6.1所示。

图6.1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串联校正方式因其实现简单而最为常见。

反馈校正除能获得串联校正类似的校正效果外,还具有串联校正所不具备的特点:(1)在局部反馈校正中,信号从高能级被引向低能级,因此不需要经过放大;⑵能消除外界扰动或反馈环内部系统参数波动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提供系统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 第3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 第3章习题解答

系统的 Bode 图为图 6-2-1(b)。
图 6-2-1(b)
6-2
2( s + 1) 时,则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s + 1) 10 2( s + 1) 20( s + 1) G" ( s ) = G ( s )Gc ( s ) = ⋅ = s (0.2s + 1) (10 s + 1) s (0.2 s + 1)(10 s + 1) ∴ 系统的 Bode 图为图 6-2-2。
ϕ c = ±(2k + 1)π − ∠G0 ( s1 ) = −180° − [−∠s1 − ∠( s1 + 1)] = 72.6° (4)由校正后系统的幅值条件,求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及参数 α 和 T
由 K v = lim sG0 ( s ) = lim
s →0 s →0
K = K = 2即K = 2 s +1
该网络为一个比例微分环节,为超前网络。 (2)由题:
U N = U p = 0 i1 + i2 = 0
R1 //
∴U i + U 0 =0 1 R3 R1 // sC
∴ G ( s) =
U 0 ( s) =− U i ( s)
R3
1 sC = −
R1 R3 ( R1Cs + 1)
U0 1 1 R1 + ( + R 4 ) //( R 2 // ) sC 1 sC 2 =0
第 6 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习题及解答
6-1 试求题 6-1 图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并说明其网络特性。
题 6-1 图 解(1)由题:
U N = U p = 0 i1 + i2 = 0

自动化专业概论(自动控制系统结构介绍及设计)单元习题与答案

自动化专业概论(自动控制系统结构介绍及设计)单元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仿真的()很关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丢信息,太小会增加计算机仿真的复杂程度.A.采样周期B.时间C.仿真步数D.计算步距正确答案:D2、仿真时间要求涵盖被仿真对象的全部()过程。

A.扰动B.稳定C.动态D.静态正确答案:C3、衡量控制系统的三个品质指标()、准确性、快速性。

A.动态性能B.稳态性能C.快速性能D.稳定性正确答案:D4、目标函数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体现控制品质的要求还需要考虑()的输出。

A.控制器B.被控对象C.检测变送器D.执行机构正确答案:A5、目标函数中对控制品质的要求一般是通过()的平方来体现的。

A.测量值B.期望值C.被调量D.偏差正确答案:D6、()随着搜索维数的增加,其计算量呈指数增加,因此适合于低维空间。

A.遗传算法B.粒子群C.穷举法D.最小二乘法正确答案:C7、()属于群体智能,思想来源于蚂蚁找食物的过程。

A.粒子群算法B.模糊算法C.蚁群算法D.遗传算法正确答案:C8、遗传算法的第一步是(),种群规模和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尤其重要。

A.确定遗传因子B.确定遗传规则C.确定种群个数D.选择初始种群正确答案:D9、()是指给输入扰动加载单位阶跃输入,得到的输出曲线的形式。

A.脉冲曲线B.飞升曲线C.斜波曲线D.加速度曲线正确答案:B10、最小二乘方法适用于对()系统进行辨识。

A.单入单出B.多输入多输出C.单入多输出D.多输入单出正确答案:A11、()的设计目的在于克服单一的扰动。

A.前馈B.回路C.反馈D.前向通道正确答案:A12、史密斯预估控制特别适合于具有()特性的被控对象。

A.慢速B.大纯迟延C.稳定D.快速正确答案:B13、大纯迟延特性的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中τ表达的是()。

A.积分时间B.比例系数C.纯迟延时间D.微分时间正确答案:C14、()是当被控对象的输入发生变化时被控对象的输出要经过τ时间段内才能产生变化。

A.调节时间B.峰值时间C.微分时间D.纯迟延时间正确答案:D15、盲人爬山的路径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6章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习题参考答案

第6章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习题参考答案

6-1 简述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电气控制的目的是在满足其生产工业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2)保证控制系统的高可靠、安全;(3)满足上面条件的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实用和维修方便;(4)选择PLC时,要考虑生产和工艺改进所需的余量。

6-2 简述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步骤。

答:(1)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分析被控对象并提出控制要求、确定输入/输出设备、选择PLC、分配I/O点并设计PLC外围硬件线路、PLC程序设计、硬件实施等。

(2)在设计PLC程序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步骤,常见的步骤如下:1)分析生产工艺过程;2)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分配I/O;3)选择PLC;4)设计PLC接线图以及电气施工图;5)程序设计和控制柜接线施工;6)调试程序,直至满足要求为止;7)设计控制柜,编写系统交付使用的技术文件,说明书、电气图、电气元件明细表;8)验收、交付使用。

6-3 提高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的措施有哪些?答:常见措施有:(1)较好PLC的工作环境,包含温度、湿度、空气、电源和震动等条件(2)完善的PLC抗干扰措施,包含合理的安装和布线、良好的接地、安全保护环节、好的软件系统以及冗余系统或热备用系统、表决系统对系统的运行保护。

(3)完善的PLC系统的故障诊断。

(4)完善的PLC系统的试运行与维护。

6-4 常见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有哪些?答:常见措施有:1. 合理的PLC有内部电源和外部电源安装和布线;2. 良好的接地是PLC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3. 具备短路保护、互锁、紧急停止等功能的安全保护环节;4、软件设施具有可消除干扰的一定作用;5. 采用冗余系统或热备用系统、表决系统对系统的运行保护。

6-5 用S7-200PLC设计一个灯光控制电路,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L1亮1s后灭,接着L2,L3,L4,L5亮,1s后灭,再接着L6,L7,L8,L9亮1s后灭,L1又亮,如此循环下去,按下停止按钮,系统停止运行。

控制与设计练习题

控制与设计练习题

控制与设计练习题1、控制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2、自动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开环控制的方框图4、闭环控制的方框图5、区别开环和闭环的方法6、通家用调光台灯的灯光亮度控制属于( )A.自动控制B.电子控制C.机械控制D.气动控制7、下列关于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只能从输入端传至输出端B.信息只能从输出端传至输入端C.开环控制系统的信息只能从输入端传至输出端D.闭环控制系统的信息只能从输出端传至输入端8、声控灯适用于多种场合,如在公共楼道里安装声控灯既方便,又安全。

它与普通的电灯控制电路相比,去掉了手动开关,而增设了声传感器、控制器和电子开关。

其中声传感器的灵敏度可调整。

以适应不同场合使用的需要。

请根据声控灯的功能分析:(1)声控灯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怎样?(2)声控灯控制系统的被控量和控制量是什么?(3)声控灯控制系统为什么可以采用开环控制系统?(4)画出声控灯开环控制系统的框图。

9.家用空调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其中反馈环节的作用是( )A.减少输入量B.增加输入量C.稳定输入量D.稳定输出量10.家用电视机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即干扰因素)是( )A.环境温度B.环境湿度C.风的强度D.电磁干扰11在下面4个控制系统中,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是( )A.电风扇的定时控制系统B.公共楼道路灯延时控制系统C.棚室温度恒定控制系统D.商店自动门控制系统12同的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是不相同的,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器驱动继电器工作,则( ) A.控制器转换输出的应是温度信号B.控制器转换输出的应是声音信号C.控制器转换输出的应是亮度信号D.控制器转换输出的应是电流信号13通家用电饭锅的保温控制(用双金属片开关控温)系统为( )A.机械控制的闭环控制系统B.电子控制的闭环控制系统C.机械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D.电子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14用冰箱的温控系统采用闭环控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的性能.设计中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反馈环节B.提高压缩机的制冷量C.提高箱体的隔热性能D.说明书上建议用户将冰箱远离其他家用电器放置15图所示,有这样一个“黑箱”,其输人、输出关系的数据见下表,则“黑箱”内部可能是( )A .交流变压器B 电源稳压器C 日光灯整流器D .电阻分压器16分析题 公共楼道中使用声控灯控制后,在白天有人通过时灯泡也会点亮。

线性控制系统工程课后习题答案Solution of module 1

线性控制系统工程课后习题答案Solution of module 1

线性控制系统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 Module 11.1 基本概念1.1.1 控制系统和线性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被测量对象组成的系统,用于完成特定任务并满足特定的性能指标。

线性控制系统则是指控制系统中的被控对象和控制器都是线性的情况。

1.1.2 线性时不变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LTI)是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且系统的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线性时变系统(LTV)则是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系统的性质可能随时间变化。

1.1.3 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是指控制系统中的反馈回路已经闭合,反馈信号用于调整控制器的输出。

开环系统则是指控制系统中没有反馈回路,控制器的输出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

1.2 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和布尔方程1.2.1 信号流图信号流图是用图形化的方式表示线性控制系统中信号的流动和处理方式。

根据题目给出的系统描述,我们可以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如下:graph LRA[输入信号] --> B[控制器]B[控制器] --> C[被控对象]C[被控对象] --> D[输出端]1.2.2 布尔方程布尔方程是用代数形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和中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目给出的系统描述,我们可以列出该系统的布尔方程如下:控制器输出 = 输入信号 * 控制增益被控对象输出 = 控制器输出 * 系统增益1.3 对给出系统进行数学建模1.3.1 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是用微分方程的形式描述系统的状态和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目给出的系统描述,我们可以列出该系统的状态方程如下:dx/dt = Ax + Buy = Cx + Du其中,x是系统的状态变量,u是输入信号,y是输出信号,A、B、C和D是系统的系数矩阵。

1.3.2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用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的形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目给出的系统描述,我们可以推导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G(s) = (C(sI - A)^(-1)B + D) / s其中,s是复频域变量,I是单位矩阵。

第6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参考答案

第6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参考答案

习题六1. 在题图6.1(a)(b )中,实线分别为两个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图中虚线部分表示采用串联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改变后的部分,试问: 1)串联校正有哪几种形式: 2)试指出图(a)、(b )分别采取了什么串联校正方法?3)图(a)、(b)所采取的校正方法分别改善了系统的什么性能?L (ωL (ω题图6.1 习题1图答案:1)、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超前校正 2)、图(a)串联相位滞后校正,图(b)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3)、相位滞后校正提高了低频段的增益,可减少系统的误差。

相位超前校正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使剪切频率变大,提高系统的快速性.2.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0ωL 如题图6.2所示,采用串联校正,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1100)(13.0()110)(13()(++++=s s ss s G c题图6.2 习题2图(1)写出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0s G ;(2)在图中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ωL ; (3)求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 ω和γ。

解:(1))1100)(110(100)0++=s s s s G(2)20)1100)(13.0()13(100))()(+++==s s s s s G s G s G c ,)(ωL 曲线见答案图。

(3)10=c ω,︒=⨯--︒-+︒=6.6310010arctan 23.010arctan 90310arctan180γ题2解图3。

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0ωL 和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ωc L 如题图6。

3所示.(1)写出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s G ,并求其相角裕度; (2)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s G c ;(3)画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ωL ,并求其相角裕度.1题图6.3 习题3图解:(1))105.0)(1.0(100)(0+=s s s s G ︒-=4.33γ(2)11001125.3)(++=s s s G c(3))1100)(105.0)(11.0()1125.3(100)()()(0++++==s s s s s s G s G s G c 125.3=c ω ︒=9.57γ01题3解图4.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5(500)(00+=s s K s G ,试采用超前校正,使校正后系统速度误差系统100=Kv ,相位裕量︒≥45γ。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习题解答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习题解答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习题解答张宏伟王得胜主编目录第1章绪论 (3)第2章常用低压电器 (6)第3章基本控制电路 (12)第4章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分析 (19)第5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 (31)第6章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 (36)第7章电气调速系统与变频器 (48)第1章绪论习题与思考题1-1什么是低压电器?低压电器按用途分哪几类?低压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选用低压电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低压电器?低压电器通常是指工作在交流1200V或直流1500V以下的电器。

2、低压电器按用途分哪几类?按用途分为低压配电电器和低压控制电器。

低压配电电器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系统中,实现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以及系统保护。

低压控制电器主要用于电气控制系统。

3、低压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1)额定电压。

一般指额定工作电压。

指在规定条件下,保证电器正常工作的工作电压值。

(2)额定电流一般指额定工作电流。

指在规定条件下,保证开关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值。

(3)操作频率与通电持续率开关电器每小时内可能实现的最高操作循环次数称为操作频率。

通电持续率是电器工作于断续周期工作制时有载时间与工作周期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4)机械寿命和电寿命机械开关电器在需要修理或更换机械零件前所能承受的无载操作次数,称为机械寿命。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机械开关电器无需修理或更换零件的负载操作次数称为电寿命。

4、选用低压电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安全原则。

安全可靠是对任何电器的基本要求,保证电路和用电设备的可靠运行是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前提。

(2)经济原则。

经济性包括电器本身的经济价值和使用该种电器产生的价值。

前者要求合理适用,后者必须保证运行可靠,不能因故障而引起各类经济损失。

(3)选用低压电器的注意事项。

在选用低压电器时,必须明确被控制对象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明确有关的技术数据,如被控制对象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操作要求和工作制等;电器的工作环境,如周围温度、湿度、海拔高度、震动和有害气体等方面的情况;电器的技术性能,如用途、种类、控制能力、通断能力和使用寿命等。

系统建模控制与仿真习题及解答

系统建模控制与仿真习题及解答

1、工业控制系统可分为几种大类型,各有什么特点?适合的应用领域。

答:工业控制系统可分为分布式控制系统(答:工业控制系统可分为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DCS DCS)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PLC PLC)两大类型。

)两大类型。

)两大类型。

分布式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DCS DCS)))是以微处理机为基础,以危险分散控制,操作和管理集中为特性的新型控制系统,它具有高可靠性、开放性、灵活性、协调性、易于维护、控制功能齐全等特点,属于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控制手段是PID PID,适用于流程工业;,适用于流程工业;,适用于流程工业;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PLC 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的特点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硬件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易学易用、容易改造、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属于离散控制系统,主要控制手段是顺序与逻辑控制,适用于制造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

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

2、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分析为什么现代控制理论在过程控制系统中难以应用?答:现代控制理论是为了分析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是为了分析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而出现的,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而出现的,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而出现的,先是贝先是贝尔曼等人提出状态分析法,尔曼等人提出状态分析法,接着卡尔曼等人提出状态空间法,接着卡尔曼等人提出状态空间法,接着卡尔曼等人提出状态空间法,后来,后来,罗森布洛克等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转换关系,与此同时,系统辨识、最优控制、与此同时,系统辨识、最优控制、与此同时,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控制测试题目讲解及答案

控制测试题目讲解及答案

控制测试题目讲解及答案一、选择题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传感器B. 执行器C. 被控对象D. 显示器答案:D2.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的作用是什么?A. 增加系统稳定性B. 减少系统误差C. 改变系统响应速度D. 以上都是答案:B二、填空题1. 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与闭环传递函数H(s)之间的关系是_ 。

答案:H(s) = G(s) / (1 + G(s)B(s))2. PID控制器中的I代表 _ ,它的作用是消除系统的 _ 。

答案:积分;稳态误差三、简答题1. 简述什么是PID控制器,并说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案: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控制算法,它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组成。

比例部分根据当前误差的大小调整控制量,以快速响应误差;积分部分对误差进行积分,以消除稳态误差;微分部分对误差的变化率进行控制,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 解释什么是系统稳定性,并给出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答案:系统稳定性指的是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的能力。

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劳斯-赫尔维茨判据,通过分析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四、计算题1. 假设有一个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2 / (s^2 + 3s +2)。

请计算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说明其稳定性。

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由于是单位阶跃响应,输入信号为1,所以闭环传递函数为H(s) = G(s)。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的逆变换来求解时间域的响应。

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y(t) = 1 - e^(-1.5t) * (t + 1)。

由于该系统的特征方程s^2 + 3s + 2 = 0的根为复共轭根,实部为负,因此系统是稳定的。

2. 对于上述系统,如果加入一个比例控制器,其增益为Kp,闭环传递函数变为H(s) = Kp * G(s) / (1 + Kp * G(s))。

现代控制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控制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控制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现代控制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现代控制系统是一门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学科,它研究如何通过控制器来改变或维持系统的行为。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习题,这些习题旨在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现代控制系统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判断一个控制系统是否稳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扰动或参数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

判断一个控制系统是否稳定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判断。

如果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所有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如果存在极点位于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2.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如何分析一个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是指系统的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的位置。

零点是指传递函数为零的点,极点是指传递函数为无穷大的点。

分析一个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可以通过对传递函数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来实现。

将传递函数分解为一系列一阶和二阶的因子,可以得到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位置。

3.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如何绘制一个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响应情况。

绘制一个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通过计算系统的传递函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实现。

幅频特性表示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幅值变化情况,相频特性表示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相位变化情况。

4. 什么是PID控制器?如何设计一个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它由比例项(P项)、积分项(I项)和微分项(D项)组成。

比例项用于根据误差的大小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积分项用于根据误差的累积值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微分项用于根据误差的变化率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

设计一个PID控制器可以通过调整P、I和D三个参数来实现,通常需要根据系统的特性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参数值。

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课后习题1章答案中文版吐血整理

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二版课后习题1章答案中文版吐血整理

第1章控制系统导论基础练习题下面的系统都可以用框图来表示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有反馈时)。

试辨识每个方框的功能,指出其中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待测变量。

必要时请参考图1.3。

E1.1描述能测量下列物理量的典型传感器:(a)线性位置(b)速度(或转速)(c)非重力加速度(d)旋转位置(或角度)(e)旋转速度(f)温度(g)压力(h)液体(或气体)流速(i)扭矩(j)力【解析】(a)位置传感器:用来测量机器人自身位置的传感器。

(b)转速传感器:是将旋转物体的转速转换为电量输出的传感器。

(c)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感知到加速力的变化的传感器。

(d)角度传感器:用来检测角度的传感器。

(e)转速传感器:是将旋转物体的转速转换为电量输出的传感器。

(f)温度传感器: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

(g)压力传感器:是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压力信号转换成可用的输出的电信号的传感器。

(h)流量传感器:测定吸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的传感器。

液体流量计传感器:用来测量各种导电液体介质的体积流量的传感器。

(i)扭矩传感器:将扭力的物理变化转换成精确的电信号的传感器。

(j)测力传感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粘贴在弹性体的应变片随之产生形变引起电阻变化,电阻变化使组成的惠斯登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与外力成线性正比变化的电量电信号的传感器。

E1.2描述能实现下列转化的典型执行机构:(a)流体能到机械能(b)电能到机械能(c)机械形变到电能(d)化学能到运动能【解析】(a)液压马达、液压缸(b)电动机(c)形变发电装置(d)内燃机E1.3精密的光信号源可以将功率的输出精度控制在1%之内。

激光器由输入电流控制,产生所需要的输出功率。

作用在激光器上的输入电流由一个微处理器控制,微处理器将预期的功率值,与由传感器测量得到的,并与激光器的实际输出功率成比例的信号进行比较。

试辨识指明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待测变量和控制装置,从而完成这个闭环控制系统的如图E1.3所示的框图。

控制系统工程导论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控制系统工程导论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第一章 概论 习题及及解答1-1 试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实例,并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略1-2. 图1-17是液面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原理示意图。

在运行中,希望液面高度0H 维持不变。

1.试说明各系统的工作原理。

2.画出各系统的方框图,并说明被控对象、给定值、被控量和干扰信号是什么?()a 工作原理:出水量2θ与进水量一致,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液位高度保持在0H 。

当出水量大于进水量,液位降低,浮子下沉,通过连杆使阀门1L 开大,使得进水量增大,液位逐渐回升;当出水量小于进水量,液位升高,浮子上升,通过连杆使阀门1关小,液位逐渐降低。

其中被控对象是水槽,给定值是液面高度希望值0H 。

被控量是液面实际高度,干扰量是出水量2θ。

()b 工作原理:出水量与进水量一致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电位器滑动头位于中间位置,液面为给定高度0H 。

当出水量大于(小于)进水量,浮子下沉(上浮)带动电位器滑动头向上(下)移动,电位器输出一正(负)电压,使电动机正(反)转,通过减速器开大(关小)阀门1L ,使进水量增大(减小),液面高度升高(降低),当液面高度为0H 时,电位器滑动头处于中间位置,输出电压为零,电动机不转,系统又处于平衡状态。

其中被控对象是水槽,给定值为液面高度希望值0H ,被控量是液面实际高度,干扰量是出水量2θ。

()a ,()b 系统结构图如下图1-3 什么是负反馈控制?在图1-17(b)系统中是怎样实现负反馈控制的?在什么情况下反馈极性会误接为正,此时对系统工作有何影响?解:负反馈控制就是将输出量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利用偏差信号对系统进行调节,达到减小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图1-17()b系统的输出量液面实际高度通过浮子测量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给定液面高度)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一致就会在电位器输出一电压值——偏差信号,偏差信号带动电机转动,通过减速器使阀门1开大或关小,从而进入量改变,当输出量——液面实际高度与给定高度一致偏差信号为0,电机,减速器不动,系统又处于平衡状态。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仪表习题答案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仪表习题答案

一、某化学反应器,工艺规定操作温度为200±10℃,考虑安全因素,调节过程中温度规定值最大不得超过15℃。

现设计运行的温度定值调节系统,在最大阶跃干扰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试求:该系统的过渡过程品质指标(最大偏差、余差、衰减比、振荡周期和过渡时间),并问该调节系统是否满足工艺要求。

参考答案:最大偏差 A = 230-200 = 30℃余差C= 205-200 = 5℃衰减比n = y1: y3 = 25:5 = 5:1振荡周期T = 20 – 5 = 15 (min)设被控变量进入稳态值的土2%,就认为过渡过程结束,则误差区域=205 ×(±2%)=±4.1℃在新稳态值(205℃)两侧以宽度为±4.1℃画一区域(阴影线)。

曲线进入时间点Ts = 22min工艺规定操作温度为200±10℃,考虑安全因素,调节过程中温度规定值最大不得超过15℃,而该调节系统A=30℃,不满足工艺要求。

最大偏差 A = 230-200 = 30℃余差C= 205-200 = 5℃衰减比n = y1: y3 = 25:5 = 5:1二、如图所示,用差压变送器检测液位。

已知ρ1=1200kg/m3,ρ2=950kg /m3,h1=1.0m,h2=5.0m,液位变化的范围为0~3.0m,如果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求差压变送器的量程和迁移量。

当液位在0~3.0m变化时,差压的变化量为ρ1gHmax=1200×9.8×3.0=35280 Pa根据差压变送器的量程系列,可选差变的量程为40kPa当H=0时,有Δp=-ρ2g(h2-h1)=-950×9.8×(5.0-1.0)=-37240 Pa所以,差压变送器需要进行负迁移,负迁移量为37.24kPa迁移后该差变的测量范围为-37.24~2.76kPa若选用DDZ-Ⅲ型仪表,则当变送器输出I=4mA时,表示H=0;当I=20mA时,H=40×3.0/35.28=3.4m,即实际可测液位范围为0~3.4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6.1 学习要点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常用的校正方法、方式;2 各种校正方法、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3各种校正方法、方式的一般步骤。

6.2 思考与习题祥解题6.1 校正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答:控制系统校正有根轨迹方法和频率特性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开环放大系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零极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的位置。

因此,根轨迹校正方法是根据系统给定的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位置,通过适当配置开环零极点,改变根轨迹走向与分布,使其通过期望的主导极点,从而满足系统性能要求。

频率特性是系统或元件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频域特性简明地表示出了系统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系统对噪声和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因此,频率特性校正方法是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通过适当增加校正环节改变频率特性形状,使其具有合适的高频、中频、低频特性和稳定裕量,以得到满意的闭环品质。

由于波德图能比较直观的表示改变放大系数和其他参数对频率特性的影响,所以,在用频率法进行校正时,常常采用波德图方法。

系统校正要求通常是由使用单位和被控对象的设计单位以性能指标的形式提出。

性能指标主要有时域和频域两种提法。

针对时域性能指标,通常用根轨迹法比较方便;针对频域性能指标,用频率法更为直接。

根轨迹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常以超调量%δ和调节时间s t 作为指标来校正系统。

频域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常以相位裕量()c γω和速度误差系数v k 作为指标来校正系统。

题6.2 校正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答:校正有串联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方式。

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前向通道中的连接方式称为串联校正。

校正装置接在系统的局部反馈通道中的连接方式称为反馈校正。

如图6.1所示。

图6.1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串联校正方式因其实现简单而最为常见。

反馈校正除能获得串联校正类似的校正效果外,还具有串联校正所不具备的特点:(1)在局部反馈校正中,信号从高能级被引向低能级,因此不需要经过放大;(2)能消除外界扰动或反馈环内部系统参数波动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提供系统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题6.3 串联超前、串联滞后与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各有何适应条件? 答: (1)串联超前校正通常是在满足稳态精度的条件下,用来提高系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校正方法。

从波德图来看,为满足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要求,往往需要增加系统的开环增益,这样就增大了幅值穿越频率,相应地减小了相位裕量,易导致系统不稳定。

因而在系统中加入一个相位超前的校正装置,使之在穿越频率处相位超前,以增加相位裕量。

这样既能使开环增益足够大,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又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串联超前校正适合需要附加相角位移在0~65°范围的系统。

超前校正的结果可以使系统的闭环频带宽度BW 增加,从而使动态响应加快;不改变低频段对正弦输入的稳态误差性能;超前校正装置所要求的时间常数是容易满足的。

但可能带来因闭环频带宽度BW 加宽引入高频噪声,需要增加增益等问题。

(2)滞后校正有两种作用。

一般地,如果稳态性能满足要求,而其动态性能不满足要求,并希望降低频带宽时,可用滞后校正来降低其穿越频率,以满足其动态性能指标。

这种滞后校正的结果可以增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系统放大系数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由于高频段的衰减,系统的抗高频扰动能力也增强了。

但同时由于频带宽度变窄,瞬态响应将变慢。

如果一个反馈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是满意的,为了改善其稳态性能,而又不致影响其动态性能,可以采用滞后较正。

此时就要求在频率特性低频段提高其增益,而在幅值穿越频率附近仍保持其相位移大小几乎不变。

这两种作用中,前者是降低了幅值穿越频率并衰减了高频段,后者是提高低频段增益。

但就滞后校正本身而言,其主要作用是在高频段造成衰减,以使系统获得充分的相位裕量。

(3)滞后-超前校正幅频特性的前段是相位滞后部分,具有使高频段增益衰减的作用,所以容许在低频段提高增益,以改善系统的稳态特性。

幅频特性的后段是相位超前部分,因增加了相位超前角度,从而使相位裕量增大,改善了系统的动态响应。

因此,滞后-超前校正常适用于系统对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都有进一步改善的情况。

题6.4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传递函数为)5)(4()(++=s s s Ks G p ,设计相位滞后校正使阻尼比为0.7,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为30。

解:采用根轨迹校正方法。

(1) 作系统根轨迹如图6.2(a)所示,并在图中作1cos 45θξ-==的两条射线OA 和OB ,分别与根轨迹交于–1p 和–2p 点。

测得–1p 和–2p 的实部为–1.2,因此–1p 和–2p 的参数为0.7ξ=,0.331.710.5n ω==,即–1p 和–2p 满足期望主导极点的要求。

用幅值条件可算出–1p 点的根轨迹增益为20.6g K =,因此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33045g v K k ==<⨯稳态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

⨯(a)45图6.2 题6.4用图(2) 引入串联滞后校正环节||||)(c c ccc p z p s z s s G >++=根据第一步的计算,应将系统开环放大系数提高30倍。

所引入的校正环节应满足||30||c c z p =,为确保校正环节对根轨迹不产生显著影响,选择0.03,0.001c c z p =-=-,即滞后校正环节0.03()0.001c s G s s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4(0.03)()()()(4)(5)(0.001)c p s G s G s G s s s s s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如下: 分离点由(0.03)[(4)(5)(0.001)](0.03)[(4)(5)(0.001)]0s s s s s s s s s s ''++++-++++=4325.001 1.99857.9820.020s s s s ++--=用试探法解得:1220.0004,0.064, 2.6s s s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11()()(00.00145)(0.03)2.9943n mjij i p z n mσ==---------==≈---∑∑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21)(21)60,180(0,1)41k k k n m ππθ±+±+===±=--系统的根轨迹如图6.2(b)所示。

-0.03图6.2 题6.4用图引入开环偶极子的滞后校正对根轨迹不产生显著影响,既能保证系统瞬态特性又满足了稳态性能指标。

题6.5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传递函数为()(4)p KG s s s =+,设计相位超前校正,使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不大于10%,上升时间不大于2秒,单位斜坡函数的稳态误差不大于0.5。

解:采用根轨迹校正方法。

(1) 根据期望动态性能指标确定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为使%10%δ≤并留有余地(以确保在其他极点的作用下性能指标仍能得到满足) ,选阻尼比2ξ=。

由于cos ξθ=,主导极点应位于如图6.3所示的45θ=的射线上。

再运用二阶系统调节时间的近似公式3s nt ξω=,可选择3n ω=,以保证2s t s ≤并留有余地。

因此主导极点为1,222np j jξωω-=-±=-±。

(2) 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如图6.3中的实线所示。

由图可见,根轨迹不通过期望主导极点,因此不能通过调节开环放大系数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

⨯245图6.3 题6.5用图(3) 为了使系统根轨迹向左偏移,进行相位超前校正。

校正装置环节为||||)(cccccpzpszssG<++=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g cc pcK s zG s G s G ss s s p+==++为了使期望主导极点位于根轨迹上,根据相角条件应有1111()(4)()(21)c cp z p p p p kπ∠+-∠-∠+-∠+=+由图可知,11135,(4)48.4p p∠=∠+=,代入上式,并取1k=可得:11()() 3.4c cp z p pα∠+-∠+==由此可见,只要从图中的–1p点作夹角为3.4的两条射线,它们和实轴相交的两点即是所求的校正环节的零点–cz和极点–cp。

这样的作图不是惟一的,可按如下方法作图:从–1p点作平行于实轴的射线1p A,再作1Ap B∠的角平分线1p C,然后作1p D和1p E,它们和1p C的夹角均为/2 1.7α=,1p D和1p E与实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极点–cp和零点–cz。

如图6.3所示,6,7.5c cz p-=--=-,校正环节为6()7.5csG ss+=+(4) 检验稳态指标。

由幅值条件可知1111||1|||4|||cgcp zKp p p p+=++求得11.1gK=,由此得开环放大系数11.162.2247.5K⨯'==⨯单位斜坡函数的稳态误差()1/0.450.5e K'∞==<,因此满足稳态性能指标。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示于图6.4中。

图6.4 题6.5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题6.6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传递函数为)2(4)(+=s s Ks G p ,若使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为20,相位裕量不小于 50,增益裕量不小于10dB ,试确定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解:(1)根据要求,系统应设计为Ⅰ型系统。

由稳态指标的要求,开环放大系数220v K k ==,取10K =,作20()1(1)2p G s s s =+的波德图如图6.5所示。

(2)计算未校正系统相位裕量,估计需要附加的相角位移。

由20()112c c cA ωωω=≈=⋅计算出校正前幅值穿越频率 6.32c ω=,校正前相位裕量1()180()18090arctan()9072.517.5502c c c γωϕωω=+=--=-=<相位裕量不满足要求。

为不影响低频特性并改善动态响应性能,可采用超前校正。

(3)根据相位裕量()50c γω≥的要求,超前校正电路最大相位移应为max 5017.532.5ϕ≥-=考虑超前校正后'c c ωω>,会使原系统相角位移更负些,故max ϕ应相应地加大。

取max 40ϕ=,根据max arcsin[(1)/(1)]40d d ϕγγ=-+=解得 4.6d γ=。

(4)设计系统校正后的增益穿越频率'c ω为校正装置(0/+1/0特性)两交接频率1ω和2ω的几何中点(考虑到最大超前相位移max ϕ是在两交接频率1ω和2ω的几何中点),即'c ωω==因为在'c ωω=时(')1c A ω=,如认为12'/1,'/1c c ωωωω,则得1'20(')11''2cc c c A ωωωωω≈=⋅代入'c ωω=解得124.32,18.86,'9.27c ωω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