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85f4f13186bceb19e8bb6d.png)
1.(2018·厦门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D.洗澡时耳中进水解析:选B。
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而细胞内液以及与外界相通的管道中的液体均不属于内环境,胃、耳与外界相通,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氧进入红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
2.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解析:选C。
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以及淋巴回流至毛细血管都是单向的。
3.下列是通过不同方式给药时,药物进入人体先后经过的途径,正确的是( )A.静注,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肌注,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肌注,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D.口服,组织液→血浆→淋巴→靶细胞解析:选B。
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并由血液循环进入相应部分的组织液供靶细胞利用,其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肌肉注射时,药物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或淋巴,然后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液,然后作用于靶细胞;其途径为: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口服药物时,药物通过消化道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然后作用于靶细胞,淋巴只能通过回流到血浆才能形成组织液被细胞利用。
4.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A.复合氨基酸B.葡萄糖和维生素C.无机盐D.血浆蛋白解析:选D。
腹部积水即腹部组织液增多,为了利尿,应使血浆渗透压增大,而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
5.(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激素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选D。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033558804d2b160b4ec036.png)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3.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之欧阳美创编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之欧阳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e33812c85f0e7cd18525360d.png)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88f86fd0a79563c1e724d.png)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2516c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8.png)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4.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定的机制1.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2.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1)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
3.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意义渗透压正常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体温和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血糖、氧气含量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3.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人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习题答案
![人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1c0853b7360b4c2f3f6433.png)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 判断(1)×(2)√(3)×(4)√2. 选择(1)D;(2)D;(3)D3. 画概念图(略)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容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的体转化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9c4693968011ca3009161.png)
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课后练习答案编辑者:康梅 2010-11-11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基础题答案:P6 1(C 2(B 3(B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二)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基础题答案:P11 1(D 2(C 3(D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拓展题:P11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基础题:P22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二、拓展题:P22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基础题:P29 1(C 、D。
2(抗利尿激集合管对水重吸收排尿量素分泌量的通透性水量饮水多少降低减少增加缺水多提高增加减少提示:激素的分泌主要是由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机体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来调节生理活动,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3(提示:正负反馈调节对于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旦正反馈过程启动,就逐步增强,不可逆地进行,直至反应完成,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等。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25c02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b.png)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须3稳态与调节问题探讨与课后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须3稳态与调节问题探讨与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cc952ff00bed5b9f31dca.png)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9e9e430b4e767f5bcfce2c.png)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练习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基础题1.C 2.B 3.B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基础题1.D 2.C 3.D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第1章一、概念检测【1.判断】(1)×(2)√(3)×(4)√【2.选择】(1)D (2)D(3)D3.画概念图:见下图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aac98ff5335a8103d2206b.png)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40a1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2.png)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H2PO-4等。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判断正误(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2)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2-4()(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答案(1)×(2)×(3)√(4)×任务一:请分析以下实例,并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含义1.下图为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包括多种代谢产物含量。
)(1)由表中数据可推测该检测者可能患有何种疾病?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是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提示这说明:①内环境的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②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
(3)为什么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提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物答案必修3
![生物答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54da1186bd97f192279e94d.png)
必修3《稳态与环境》参考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1.A 2.D 3.C 4.C 5.B (A项唾液淀粉酶改为血浆蛋白) 6.B 7.C 8.C 9.C 10.C二、非选择题(1)组织细胞[③]组织液(2)自由扩散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线粒体有氧呼吸三(3)血浆淋巴组织液蛋白质(4)二氧化碳氧气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B 2.D 3.D 4.B 5.D 6.A 7.B 8.D 9.D二、非选择题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系统免疫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二、填空题1.反射中枢神经系统体内和外界环境2. 神经纤维神经细胞间单方向的轴突树突或细胞体向相反的方向3. ⑴a感受器兴奋b神经冲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c神经中枢分析与综合d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相应的活动⑵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4.(1)高尔基体突触前膜(2)糖蛋白(3)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使神经系统失去控制5.(1)由负变正由正变负(2)突触小泡突触后膜(3)脊髓高级神经中枢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二、非选择题1.化学物质体液反馈2.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下丘脑3.(1)乙甲(2)进食含糖食物主动运输(3)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转变成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胰岛素;胰高血糖素(4)肝糖原分解成为血糖4.(1)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2)A曲线当摘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当注射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曲线当摘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减少,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甲状腺激素增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选择题非选择题1.体液传送2.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1.D 2.删 3.A 4.C 5.D 6.C 7.B 8.A 9.A 10.D 11. B 12. C 13. C 二、非选择题1.感冒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呈递给T 细胞,再由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或直接刺激B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使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或产生效应T 细胞,激活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也无藏身之所,被抗体消灭。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cc6090fb7360b4c2e3f6441.png)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https://img.taocdn.com/s3/m/3da4a199dd3383c4bb4cd2fb.png)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后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
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三)思考与讨论2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四)资料分析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思考与讨论3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六)旁栏思考题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