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与燃烧课程简介
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设计理念】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七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节《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三部分内容。
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一些枯燥和难懂的问题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过程: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从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教学重点】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2.促进燃烧方法。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2.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烧杯、开水、红磷、白磷、薄铜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身边有关灭火及促进燃烧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二、新课引入自从天上的火,来到人间,让愚昧化作文明,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
火,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钻木能取火?当我们改用石头时石头能燃烧吗?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钻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燃烧;而石头本身不能燃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我们把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料与燃烧》PPT课件讲课教案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3. 1 概述
—— 概述
发动机的动力来自燃料的化学能。 燃料的品质及特性,决定发动机性能。 选择某种燃料作为发动机燃料,受到两个 方面的影响。 1)发动机型式 2)燃料的燃烧特性: 燃烧温度、燃烧速度(混合气形成速度、 反应速度)和燃烧程度(反应进度)等。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 汽车发动机燃料
3.2 汽车发动机燃料
3.2.2 新型发动机燃料
醇类燃料: 甲醇和乙醇的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 常温常压下是液态; 蒸发潜热大,沸点低,便于携带; 含氧元素,需要空气少; 不易自燃和点燃,容易造成发动机腐蚀。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 汽车发动机燃料
3.2 汽车发动机燃料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3.2 汽车发动机燃料
3.2.1 传统发动机燃料
传统发动机燃料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汽油2201.MPG: 在常温常压下是液态; 分馏温度为50~200℃; 汽油抗爆性---辛烷值; 有机物的混合物,含碳原子数为C5~C11,
包括部分芳香烃和环烷烃以及烯、炔烃。 汽油易于挥发,粘度小,比重低,易点燃但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3. 1 概述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型式还是往复活塞式内 燃机,发动机的燃料有许多种,燃料的不同 决定了发动机的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差异。
发动机燃料主要是有机化合物。 开发新型燃料是当前发动机领域的研究热 点之一。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新型发动机开发,甚 至是完全不同的动力装置,如燃料电池。
不易自燃。
第三章 燃料与燃烧
3.2 汽车发动机燃为轻柴油和重柴油; 轻柴油分馏温度为250~360℃; 柴油自然性指标---十六烷值; 有机物混合物,含碳原子数为C14~C23,包括 部分芳香烃和环烷烃以及烯、炔烃。 不易挥发,粘度较高,比重较大,自燃倾向比 汽油大,但不易点燃。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课题1 燃料的燃烧
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与调控灭火原理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课题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一级学习主题“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知识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内容涉及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在第一、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对燃烧有所了解,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本课时将对燃烧的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另外,本课时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所出现的不同的现象;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
未知知识及方法:学生对“着火点”“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知道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具体方法。
2.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4.利用实验学习对比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5.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具体方法。
难点: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提问:1.由上述实验中试管内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试管内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总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追问:怎样使水中的白磷,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要着火点。
大学课件燃料与燃烧
内在水分inherent moisture 又称固有水分,需要在较高温度 下才能从煤中除掉。
挥发分V
特点:并不是以固有的形态存在于煤 中,而是煤在加热过程中分解后析出的 产物。 组成:主要由各碳氢化合物、氢、 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可燃气以及少量 氧、二氧化碳、氮气等不可然气组成 坩埚 马弗炉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燃料概论 燃烧反应 燃烧基本原理 煤的气化 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
固体燃料
内容概要
液体燃料
16
固体燃料的燃烧 15
液体燃料的燃烧 14
1
2 3
气体燃料
空气需要量和 4 燃烧产物生成量
气体燃料的燃烧
13 12
燃料及燃烧
5 燃烧温度
6 10 9
着火过程
火焰的结构及稳定
11
异相燃烧
含量低于100ppm的,称之为痕量元素,多指重金属
在100~1000ppm之间的,称为次量元素,常指矿物质
高于1000ppm的,为主量元素,即指碳、氢、氧、氮、硫 重金属:铅、铬、铜、锌等 矿物质:钙、硅、铝、铁、镁等
煤的元素分析(Ultimate analysis of coal)是指对煤中的碳
•C(固定 碳和挥发 分中的C) •H •S(可燃 硫 和硫酸 盐硫)
外部杂质 M(内、外)、A
煤的元素分析,工作量大,复杂,工程上多应用工业分析 成分。此外,还需要了解发热量、灰熔点等其他煤质特性
工业分析成分构成(Proximate analysis):水分、灰分、
挥发分和固定碳;其中灰分和固定碳合称为焦炭
第一章 固体燃料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 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 物化学(缺氧、厌氧 细菌分解)和物理化 学(温度、高压、地 壳运动),变化逐渐 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 物 我国能源资源中煤炭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中约占70%,是世界 上为数不多的以煤为 主要能源的国家。
燃料、燃烧PPT课件 人教版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实验中的现象:①试管中有
;②澄清
的石灰水
;③反应结束后天平
。
b、装置中的澄
清石灰水的作用
是
。
c、能否将装置
配料表:氯化钠、食用碘酸钾 含量:500g 成分表: 氯化钠≥95% 钙(0.3%~1.3%)
❖ ⑴反应过程中产生
gCO2
❖ ⑵30.00 g该食盐中含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 ⑶此加钙食盐中钙含量是否符合标签要求?(通过计 算回答)
展示提升
❖1.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20克,点燃 至充分反应,生成水18克,问:原混合 气体中,氢气`氧气各有多少克?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g。
(2)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8福建三明)三明市民新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 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 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 验数据如下表:源自反应前反应后实
烧杯和
验 稀盐酸的质量
②隔绝 氧气 或 空气 ; ③使温度降到 着火点 以下。
5、化石燃料 ⑴煤:主要由
碳 元素组成;
⑵石油:主要含 碳、氢 两种元素;
⑶天然气:主要成分是 甲烷(CH4) 。 6、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影响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 ⑴导致 温室效应 ; ⑵ 大气污染 ; ⑶ 热污染 。
7、化石燃料综合利用
4、下列是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
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大纲2014
重庆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燃料与燃烧》一、课程名称及代码中文:燃料与燃烧英文:Fuel and Combustion课程代码::21015830二、课程性质及专业的学时学分三、开课单位及课程负责人简介开课单位: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负责△简介—姓名:阳东教龄:4年学位:博士职称:副教授能承担此课程的教师:彭世尼黄小美四、课程内容简介五、课程预备知识1、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2、后修课程:燃气应用、冷热源工程。
六、课程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七、课程教学大纲(括号内为参考学时数)六、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教学要求(sms 熟练掌握;1•绪论(1学时)• 燃料燃烧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向及主要课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O]2. 燃料特性概论(3学时)燃料特性概述,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使用性能:表掌握;n 表理解)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KU 3.燃料燃烧计算(5学时)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咼计算,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计算烟气的检测与分析讣算;(1学时)燃料的燃烧温度讣算.不完全燃饶时的烟气量及热损失量il •算。
(1学时)4. 燃烧反应动力学基础(6学时)燃烧化学反应速度:(1学时)[CQ]I]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2学时)燃气的热力着火机理与着火过程,燃气的强制点火方法。
5. 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3学时)静止气体中的自由射流,平行气流;(1学时) I] 横向气流中的射流运动.旋转射流;(1学时) I]素流扩散过程。
(1学时)6.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6学时)火焰传播理论基础,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m 预混可燃气体火焰传播速度讣算:紊流火焰传播速度理论;(1学时)[□□] 火焰传播的浓度极限。
7. 气体燃料的燃烧(5学时)气体燃料的扩散式燃烧:(1学时) I]气体燃料的部分预混式燃烧:[C气体燃料的完全预混式燃烧:(1学时) 燃烧过程的强化与完善。
《燃料与燃烧》课件
如燃料的颗粒大小、密度、热导 率等,都会影响燃料的燃烧性能 。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燃 烧越充分。
燃烧环境
氧气浓度
氧气是燃烧反应的必要条件,氧气浓 度越高,燃烧反应越剧烈。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影响燃料的蒸发和热解,进 而影响燃烧反应。温度越高,燃烧反 应越快。
燃烧设备
燃烧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燃烧器的设计,如喷嘴、空气混合装置等,都会影响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程度, 从而影响燃烧效果。
废气处理
对燃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
废热回收
利用燃烧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或供热,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选择
优先选择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05
燃料燃烧的未来发展
清洁能源的发展
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供热,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风能
通过风力发电,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燃烧室的结构
燃烧室的结构,如容积、形状、出口设计等,都会影响火焰的稳定性、燃烧速 度和燃烧效率。
04
燃料燃烧的产物与污染
燃烧产物的种类
01
02
03
04
燃烧产物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液体 和固体物质。
燃烧气体
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 氧化物、硫氧化物等。
燃烧液体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油滴、水蒸 气等。
燃烧固体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烬、烟尘 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
01
二氧化碳
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
氮氧化物
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对环境和 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03
02
一氧化碳
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说课稿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说课稿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三、实验设计1、课本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
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
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程序(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用一支烧杯将蜡烛罩住、将烛芯剪断、用二氧化碳熄灭……(三)综合学生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归纳总结出灭火原理1、隔绝空气(氧气)。
燃料与燃烧教案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和爆炸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在实验中分析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教学
资源
导纲、反馈、学习报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师生互动
通案内容设计
个案内容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一)知识回顾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方法,酒精着火时是否能用水来灭火,原因。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哪些?
4、爆炸时如何发生的?
教学
年级
初四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_周第课时来自课题燃烧与燃料课型
习题课
主备
教师
王梅
二次备课教师
王梅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能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了解可燃物燃烧的生成物对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熟练的掌握燃烧的条件技对应的灭火的方法,并能在实验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5、化石燃料有哪些?我们如何来选择合适的燃料?
6、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所造成的污染?
小组自查以上问题,教师抽查
(二)习题巩固
进行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巡视。
小组同学查漏补缺,最后解决不了的教师集中讲解。
(三)课堂反馈
板
书
设
计
燃料与燃烧
1、燃烧条件验证方法
2、灭火的方法3、促燃的方法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伴你学习题
选作
导学案的复习和巩固
教后心得
燃料与燃烧(第一篇)
第一章
§2 煤的使用性能
二、煤的主要特性
(一) 煤的发热量
固体燃料
2.发热量的两种确定方法: 如果已知煤的元素成分,可按下式计算 杜隆公式: Qh=4.187[81C+342.5(H-O/8)+22.5S] 门捷列夫公式:Qh=4.187[81C+300H-26(O-S)] Ql=4.187[81C+246H-26(O-S)-6M] 高低发热量的换算公式: Ql= Qh-25.12(9H+M)
第一篇 燃料概论
燃料的概念:
各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过燃烧可以将其化 学能转变为热能,同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 合理的物质。
标准煤的概念:
标准煤是指每千克应用基低位热值为29.27兆焦 (MJ)(相当于每千克7000大卡)的煤。
第一章 固体燃料
§1 煤的种类及组成
一、煤的形成
远古代时代的动植物残骸千百万年埋于地下,通过生物化学作 用(缺氧、厌氧细菌分解)和地质作用(温度、高压、地壳运 动),逐渐形成的有机生成物。形成过程需要几千万年至几亿年 才能够完成。
2. 挥发份 V 3. 固定碳 FC 4. 灰份 A
第一章 固体燃料
固定碳的计算: 固定碳(焦碳) FC %=100 %-(M % +V % + A %)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四燃料与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燃料的分类与性质:教师详细讲解各种燃料的分类、性质、用途,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燃料的特点。
2.燃烧原理:教师运用动画、实验演示等方法,讲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
3.实验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实验观察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4.结合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燃料与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燃料的分类、燃烧原理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3.教师挑选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燃料与燃烧的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上关于燃料与燃烧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特别是燃料的分类、性质、燃烧原理等核心概念。
(二)教学设想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四燃料与燃烧》说课稿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四燃料与燃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专题是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燃料与燃烧》单元。
该单元主要内容为燃料的定义、分类以及燃烧的过程和特征。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可以了解燃料的种类和特性,理解燃烧的原理和条件,并且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 教材目标本课程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燃料的分类和特征;•培养学生对燃烧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安排1. 燃料的定义和分类(1)燃料的定义燃料是指可以燃烧释放能量的物质。
燃料可以分为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2)燃料的分类•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2. 燃烧的基本过程和特征(1)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发生反应时,产生光和热的化学反应过程。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三个条件。
(2)燃烧的特征•光明性: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热量性:燃烧时会释放热能;•排放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废气。
3. 燃烧实验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1)实验材料和仪器•燃烧装置:如燃烧器、点火器等;•实验材料:如蜡烛、木条等;•实验仪器:如燃烧温度计、燃烧载具等。
(2)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过程和特征;•总结实验结果。
4. 实践探究活动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燃料的种类和燃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燃料的特点比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种类的燃料进行实际燃烧实验,观察不同燃料燃烧时的燃烧特点,比较不同燃料的优缺点。
(2)燃烧条件的影响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改变燃烧条件(如温度、氧气浓度等),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探究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课标解读及单元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课标解读及单元内容分析一、课标解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
“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
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认识发生燃烧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
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二、单元思维导图:三、单元教材内容:燃烧与燃料这一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以控制反应条件改变实验的能力,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授课中本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进行实施教学。
因此本章教学要体现出把知识结合于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本单元的内容一共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燃烧与灭火》这一部分以生活中灭火方法举例,从而总结出灭火的三个原理。
以及什么是燃烧,点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总结出灭火的措施都是至少破坏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
以氧炔焰的形成介绍了促进燃烧的两种方法。
当燃烧在一定空间内发生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现象。
以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为例,介绍了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现象。
这一节与七年级《安全教育》第四课《突遇火灾,冷静思考》相整合。
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冷静对待火灾。
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方法。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的利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三大化石燃料,知道化石然燃料的应用及危害。
燃料及燃烧第二版课程设计
燃料及燃烧第二版课程设计前言燃料及燃烧是化学工程领域中常见的一个学科,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燃料和燃烧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工程应用。
本课程设计中将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解燃料和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燃料和燃烧的相关工程应用;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涵盖以下七个部分:1.燃料的基本概念,包括燃料的种类、性质和分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燃烧的基本概念,包括燃烧的类型、反应原理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方面的内容。
3.燃料的热力学性质,包括燃料热值、燃烧热和燃烧温度等方面的内容。
4.燃烧的气体动力学性质,包括燃烧过程的速度、温度和压力等方面的内容。
5.燃料的实验分析方法,包括燃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燃烧反应的实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6.燃料和燃烧的工程应用,包括燃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燃烧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7.燃料和燃烧的进展和前景,包括燃料和燃烧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贴近实际并且注重实践操作。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应用的要点;2.实验操作,注重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3.课堂讨论,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分析能力;4.综合课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学生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终端考试等方式。
具体分数占比如下:1.出勤和课堂表现:10%2.实验报告:30%3.课堂小组讨论:20%4.终端考试:40%参考文献•《燃料及燃烧第二版》,作者:Alan Williams•《燃料与燃烧工程》,作者:M.J.S. Zelinsky•《燃烧学》,作者:William C. Gardiner以上参考文献均为本课程的重要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知识目标
课程讲授
习题练习
新课导入
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变 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燃 料的燃料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 要途径。
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课程讲授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本的身一的种性发质光和、颗粒大小有关,一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般。不会随外界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注意:不是着火地点!
㈠可燃物 ㈡氧气(或空气) 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燃烧的条件
注意: 1.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 缺一不可; 2.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人类用火历史
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 上就是一部用火史,燃烧与 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密切 的联系。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普罗米修斯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燃烧的条件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 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燃料燃烧的调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是能给 人类带来益处。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初步统计,2021年,全国共接报火 灾74.8万起,死亡1987人,受伤2225人,直接财产损失67.5亿元, 具体来看,其中,较大火灾84起,比2020年增加9起;重大火灾2 起,比2020年增加1起,已连续6年未发生特别重大火灾。冬季用 火用电用气增多,历来是火灾事故高发期。
燃烧与燃料 鲁教版 教案
燃烧与燃料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主要内容]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 能正确的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
5. 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形成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观念。
6. 知道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和收集方法,并能初步解释选择所用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
7. 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它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知识要点]一、燃烧与灭火1. 燃烧的条件: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 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的比较二、化石燃料及其利用1. 煤煤的综合利用措施:煤的气化、煤的焦化和煤的液化。
2. 石油——黑色黄金。
3.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 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沼气、坑气(瓦斯气)CH O CO H O 422222++点燃其他能源 酒精→乙醇氢气→未来的理想能源优点:资源丰富、密度小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高,相当于燃烧相同质量汽油放出热量的3倍,同时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三、化学反应的表示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方程式:①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③化学方程式的写法(1)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一是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一短线相连。
二是配平,即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边要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并把短线改为等号。
燃料与燃烧01
燃料电池汽车
2020/6/19
• 一、能源与环境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二、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科学技术 术
生命科学技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新材料
空间科学技术 术
———— 干燥无灰基(daf) ————
• A ——C—— H O N S M
• A —FC——————— V ————— M
• • • •
2020/6/19
ar — as received ad — air dry d — dry daf — dry ash free
收到基
(应用基 y)
空气干燥基 (分析基 f)
(1.0-1.4kJ / kg ·ºC)
• 导热系数 (0.232-0.348 W / m ·ºC)
Volatile matter Fixed carbon
2业分析组成 1. 水分 M 外在水分:空气中风干
内在水分:加热到110℃失去的水分 结晶水:CaCO3 ·4H2O,Al2O3 ·2SiO2 ·2H2O
2. 挥发份 V 隔绝空气加热到850℃,释放挥发性产物: CO2,CO,H2,CH4,CmHn,N2,结晶水,热解水。 余下焦炭。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2020/6/19
绪论
• 五、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 六、学习内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第5 讲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篇 燃料燃烧计算(6 学时)
第 4 章 燃烧的物质平衡(2 学时) 1.空气需要量计算 2.燃烧产物生成量计算 3.不完全燃烧产物计算
22
6
教学日历
周次及其 起止日期
教学方式及内容 (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实验等)
可 内 时 数
课 外 时 数
其它 时 (实习、参观、
调查等) 数
十、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传 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出。
十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
十二、学时分配:
课内理论授课 42 学时。其中:
0..绪 论
1 学时
1.燃料特性概论
4 学时
2.燃料燃烧计算
5 学时
3.燃烧反应动力学基础 5 学时
4.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 4 学时
第2 讲
第 1 章 固体燃料(2 学时) 1.固体燃料的分类与组成 2.煤炭的使用性能 3.煤炭的工业分析与热值
22
第3 讲
第 2 章 液体燃料(2 学时) 1.石油的加工及产品 2.燃料油的使用性能 3.燃料油的储存与管理
22
第4 讲
第 3 章 气体燃料(2 学时) 1.单一燃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2.人工燃气的使用性能 3.天然气的组成及使用性能 4.液化石油气组成及使用性能 5.燃气的储存与管理
5.内容简介: 燃料与燃烧课程主要介绍燃料及其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主要内 容包括各种常规燃料(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特点、物理性质和燃烧 使用性能,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燃料燃烧的基本计算,燃气燃烧的气流 混合过程,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燃气火焰的稳定特性,液体燃料的燃烧方法,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和燃烧的污染及其防止等。本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气体燃料 的燃烧为主。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悉燃料及其燃烧现象的基本物理 本质,掌握工程燃烧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的专业课 程和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燃烧过程中 NOX 的生成机理
第 11 讲
第 9 章 着火与点火过程(2 学时) 1.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2.强制点火过程 3.着火浓度极限
22 22 22 22
7
周次及其 起止日期
教学日历
教学方式及内容 (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实验等)
可 内 时 数
课 外 时 数
其它 时 (实习、参观、
辅 导 课
课 堂 讨 论
实 验
设 计
实 习
调 查
考 试
其 它
6
√
课内外时数比例
1:1
本学期学分
3
每周答疑单位数
1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是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燃气方向的学生、对城市燃气工程之主
要专业基础课程《燃料燃烧基础》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的燃烧特性、燃 烧方法、燃烧技术及燃烧装置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气体燃料方面的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应该牢固地掌握,并能加以实际应用。为今后在燃 气工程应用方面、尤其是燃料中气体燃料的安全使用方面、燃气燃烧装置及燃烧器 具的设计与维护使用、燃气工程与技术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节约燃料、节约能 源等诸多方面,能进一步有效利用现有矿物燃料资源…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4 学时
6.气体燃料的燃烧方法 4 学时
7.燃烧火焰的稳定特性 3 学时
8.液体燃料的燃烧方法 4 学时
9.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 4 学时
10..燃烧的污染及其防治 4 学时
大纲制订者:潭顺民 大纲审定者:罗贤成
4
2003—2004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 燃 料 与 燃 烧
五、参考教材: 同济大学等编,燃气燃烧与应用(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常弘哲等编,燃料与燃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张松寿编,工程燃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六、开课单位: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燃气教研室) 七、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本科热能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及环 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燃料燃烧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通过 系统讲授燃料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各种燃料的基本特 性,深入了解燃料及其燃烧现象的物理本质,牢固掌握燃料及其燃烧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和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 下良好的基础。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0.绪 论 燃料燃烧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向及主要课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1.燃料特性概论 燃料特性概述,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物理化 学性质及其使用性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2.燃料燃烧计算 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计算,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计算,烟气的检测与分析计 算,燃料的燃烧温度计算,不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及热损失量计算。 3.燃烧反应动力学基础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燃气的热力着火机理与着火 过程,燃气的强制点火方法。 4.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 静止气体中的自由射流,平行气流,横向气流中的射流运动,旋转射流,紊 流扩散过程。
第 7 章 射流的混合过程(4 学时) 1.静止气流中的自由射流 2.同向平行流中的自由射流 3.横向气流中的射流运动 4.环状射流与同心射流 5.旋转射流的运动规律
第 8 章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2 学时)
第 10 讲
1.燃烧化学反应速度 2.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
任课教师姓名: 罗 贤 成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教材名称: 燃 料 及 燃 烧 主编姓名: 韩 昭 沧 出版时间: 1994.10
授课对象: 城 环 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专业 2002 级 1-6 班 145 人
总 时数分配 时
数
教学计划 时 数 48
课程总学分
讲习 题
课课 42
3
填表时间:2004 年 2 月 8 日
要求建环专业尤其是燃气工程方向的学生,牢固掌握燃料的燃烧特性、使用特 性及燃烧方法;尤其应掌握燃气的燃烧性质、使用性能及易燃易爆的危险性;掌握 燃气的燃烧计算和燃烧的基本原理;掌握燃气燃烧技术与燃气燃烧装置的类型、结 构及使用性能等;掌握燃气燃烧器具和燃气燃烧设备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以 后独立设计研制燃气燃烧器具与设备打下牢固的基础。
八、课程的基本要求:
0.绪 论 了解燃料燃烧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课题,熟悉和掌握能源利 用与环境保护。 1.燃料特性概论 掌握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物化性质及使用性 能,了解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 2.燃料燃烧计算 掌握各种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计算,掌握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计算,熟悉烟 气的检测与分析计算,掌握燃料的燃烧温度计算,了解不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及 热损失量的计算。 3.燃烧反应动力学基础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理解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熟悉燃气的 着火机理及着火过程,掌握燃气的点火方法。 4.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 掌握静止气体中自由射流的运动规律,熟悉平行气流的流动规律,掌握横向
《燃料与燃烧》课程简介
1.课程编号: 9300510 课程名称:燃料与燃烧 英文名称:FUEL AND COMBUSTION 课程负责人: 谭顺民
2.学时学分:总学时 48[42+6] 学分 2.5 3.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4.预修课程: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
8.选课对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重点是燃气工程方向的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燃气工程教研室。 重庆大学燃气工程教研室
1
〈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燃料与燃烧 Fuel and Combustion 课程负责人:谭顺民
二、学时与学分:42+6 学时,2.5 学分 三、适用专业:热能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材:韩昭沧编,燃料及燃烧(第二版),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第6 讲
第 5 章 燃料燃烧温度计算(2 学时) 1.燃料的热值计算 2.燃料的燃烧温度 3.影响燃烧温度的因素
22
第7 讲
第 6 章 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2 学时) 1.烟气成分测定与验证 2.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 3.不完全燃烧热损失计算 4.燃料燃烧计算例题
22
第8 讲 第9 讲
第三篇 燃料燃烧原理(12 学时)
调查等) 数
4.电火花点火机理
第 12 讲 第 13 讲
第 10 章 火焰传播速度(4 学时) 1.火焰的传播方式 2.火焰传播机理 3.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理论 4.紊流火焰传播速度理论 5.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22 22
第四篇 燃料燃烧方法(8 学时)
5
教学日历
周次及其 起止日期
教学方式及内容 (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实验等)
第1 讲
第一篇 燃料特性概论(8 学时)
第 0 章 绪 论(2 学时) 1.燃料燃烧学的主要内容 2.矿物燃料能源概述 3.燃料的发展方向与环境保护
可 内 时 数
课 外 时 数
其它 时 (实习、参观、
调查等) 数
22
2
气流中的射流运动规律,掌握旋转射流的特性及运动规律,了解紊流扩散过程的 混合规律。
5.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熟悉火焰传播的理论基础,掌握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熟悉预混可燃气 体火焰传播速度的计算,了解紊流火焰传播速度理论,掌 握影响火焰传播的浓度 极限的因素。 6.气体燃料的燃烧 掌握气体燃料的扩散式燃烧方法,掌握气体燃料的部分预混式燃烧方法,熟 悉气体燃料的完全预混式燃烧方法,掌握燃烧过程的强化方法与完善技术。 7.火焰的稳定特性 熟悉预混气中火焰的稳定条件,掌握高速气流中火焰的稳定方法,熟悉扩散 火焰的稳定特性及其稳定条件。 8.液体燃料的燃烧 熟悉液体燃料燃烧过程的特点,了解液体燃料的雾化及雾化装置,熟悉油滴 燃烧和油雾燃烧机理,了解燃料油的乳化燃烧技术。 9.固体燃料的燃烧 熟悉固体燃料的燃烧方法,掌握碳粒的燃烧理论,熟 悉碳粒燃烬时间及影响 因素,掌握碳粒的着火与熄火。 10.燃烧污染及其防治 熟悉燃料燃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了解烟尘生成机理及防治方法,熟悉硫 的氧化物生成机理及防治方法,掌握氮的氧化物生成机理及防治方法,熟悉低 NOx 燃烧方法及其低 NOx 燃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