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九年级全册 化学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九年级全册 化学课本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b0a26360cba1aa911daab.png)
上册P81。
判别无聊里反映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剧烈反应,产生了很多气泡,触摸杯底有温热的感觉.气体无味.B:开始有气泡冒出,第二天鸡蛋变大。
一周后,鸡蛋外层部分变得半透明,很有弹性。
P131.(1)×(2)×(3)√(4)√2.固体食盐怎样溶于水中的?一定量的水为什么只能溶解一定的食盐?为什么搅拌可以减速溶解?溶解过程有放热吗?P191.D2.D3.A4。
(1)热光(2)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释放能量。
5。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分子6.变浑浊水蒸气小明同学小亮同学和小光同学小明同学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在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导致石灰水变浑浊猜想是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获不能仅凭一个实验事实就得出结论,要有充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猜想。
对白烟成分的猜想要考虑其来源,是来自蜡烛本身,还是来自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等;或者要依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特殊属性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存在;或者要对探究过程做出综合分析和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
P281。
A1.(1)√ 固态水中的水分子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在固定位置上运动,所以其位置相对固定。
(2)√ 白酒主要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的酒精分子与酒精分子、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但在通常情况下酒精分子的运动速度比水分子要快,因此白酒敞口放置,会有较多的酒精分子从白酒中逸散出来,从而使白酒中的酒精的含量减小,导致酒的味道变淡.2.C3。
沉降过滤吸附4。
B AP341.D2.BP351。
D2。
D3。
1:2打开活塞,用燃着饿木条点燃气体,气体可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P402。
① 10 ②阳离子③ 9P421。
C 2。
56 3。
2.657×10-26KgP431。
D2。
3.CP491.S SiMg Ca K2。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与解析 九年级物理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详解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与解析 九年级物理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6a6c66387c24028915fc379.png)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作业题答案与解析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答案C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健康成年人的温度是37℃左右;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在25℃左右;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故选C2.答案D解析:“-20°℃”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零下20摄氏度”,也可以读作“负20摄氏度”,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A解析: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热源的温度要高于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偏大,故选A4.答案为:(1)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热胀冷缩;(2)示数;停留;上表面(3)35~42℃;38.5;38.5;39;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
解析:(1)家庭和物理实验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等(2)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三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停留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由图知:体温计上最小示数和最大示数分别为35℃和42℃,所以其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所以体温是37℃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5℃,体温是39℃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
5.答案: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实验用温度计是从0℃~100℃,体温计是35℃~42℃(2)分度值不同:实验用温度计是1℃,体温计是0.1℃(3)体温计上有缩口,实验用温度计无缩口(4)实验用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读数时可离开人体(5)实验用温度计使用前不用甩,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甩解析: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细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细口上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细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6bf07f915f804d2a16c104.png)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B.腌咸菜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4、§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4、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图钉温度有什么变化?解释这种变化。
摩擦后的图钉变热,这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图钉的温度升高。
§3、比热容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e87b9abd64783e09122bf8.png)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 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em,分子的直径约为d x io「10m,该正方形中约有___________________ 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
A •花香四溢B .腌咸菜C .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 .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_____________ 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_____________ 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请完成表格。
§ 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能__________ 。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_______ ;机械能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ebea0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7.png)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后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在19世纪初,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印度民族大起义产生了什么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课俄国的改革【课后活动】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
向西方学习(√)加强中央集权(√)创建新式常备军(√)废除农奴制()椎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俄国废除农奴制之后,农民为了购买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变得一贫如洗。
他们有可能成为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人。
第三课美国内战【材料研读】请思考:《宅地法》如何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宅地法》允许美国公民购买、耕种西部土地,鼓励人们向西部移民,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
【问题思考】有人说,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你同意这种说法冯?请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不准确。
内战爆发前,美国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奴隶主主要以农产品交换英国的工业品,主张降低关税。
这与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相抵触。
内战结束后,美国统一了国内市场,大量被解放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家采取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为美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美国社会内部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课后活动】(1)以下对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
北方工业发达,希望提高关税(√)南方希望多出口棉花,换取廉价工业品(√)北方主张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建立蓄奴州()南方主张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建立自由州()(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林肯作为总统,他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九年级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b8d75a31126edb6e1a101d.png)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1cm 。
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 ,该正方形中一个分子占有的面积22110221085.74)10(14.34m m d r S --⨯=⨯===ππ该正方形中分子的个数为16221221027.11085.7)101⨯=⨯⨯==-m m S S n -正(全球人口数目约为,则910770⨯=='亿n 69161081.11071027.1⨯=⨯⨯='n n 即该正方形中约有1.27×1016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1.81×106倍。
2、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
扩散有用的实例:能闻到花香,能进行焊接。
扩散有害的实例:加油站得汽油扩散到空气中,容易引发火灾。
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在糖还没完全溶解时品尝哪一杯更甜?热水杯中的更甜。
因为热水温度高,糖分子运动速度快即熔化块,扩散块。
4、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5、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请完成表格。
微观特性宏观特性物态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固态 液态较大气态很大固态:小 有 有;液态:无 有 气态:几乎没有 无 无§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565b65caaedd3383c4d3dd.png)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的水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 淀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
变化后 有无新 物质生 成 无
无
有
有
P7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 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 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 习题 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见第 2 题) 2、(1)(4)(6)(7)(8)是物 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 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4、 (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 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 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 1 cm 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 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 2 s~3 s 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 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 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 2 cm 的地 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 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 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 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 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 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 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2 s 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 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 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 烛重新点燃。 P15 步骤 2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全一册配套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全一册配套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1254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f.png)
1节分子热运动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2.将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 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间是有空隙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3.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4.(·湖南怀化中考)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沙尘B.五月份怀化市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C.春天来了,怀化乡村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D.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扫地时看到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运动B.粉笔在黑板上一划就留下了字迹,这是扩散的结果C.物体难以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没有斥力D.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间斥力增大,分子间引力也增大,斥力增大得更快6.(·江苏南京中考)“端午浓情,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合 nm。
7.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成黑色,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这是一种现象。
当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时,可以看到热水变色比冷水变色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被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
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物的排放,室内空气中的 PM2.5 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c6aa2a1c7aa00b42acb15.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习题答案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
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A B C D【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33页:1.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其中按体积计,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分析】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选择题(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B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分析】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C )。
A.洁净的空气B.汽水C.液态氧 D.水泥砂浆【分析】C.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全上下册)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全上下册)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fc1e2101f69e3142329449.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有新物质(Fe2O3)生成,为化学变化(2)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3)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为化学变化(4)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有新物质(Cu2(OH)2CO3)生成,为化学变化(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
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如:铁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物质燃烧、食物腐烂、酿酒、新陈代谢、工业制碱、浓硫酸脱水、石灰浆刷墙,墙面变硬、玩火自焚、烈火焚烧若等闲、用酸除铁锈、烽火戏诸侯、动植物呼吸、中毒和解毒等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1)酒精能燃烧。
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燃烧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2)酒精能挥发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挥发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3)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变为水蒸气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酿酒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7)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8)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4.观察你身边的物质,如水、食盐、蔗糖、铜导线等,描述一下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超详细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1b913c2365ce050877321379.png)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详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章小结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题号解析1 氮气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1)B点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C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3)(3)A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4) C 点拨: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故C项错误。
3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中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 把空水杯或空饮料瓶口向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或瓶中。
5 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
造成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
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 (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
(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369616edb6f1aff001fd1.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篇一: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2013版)】t>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篇二:新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txt>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章小结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题号分析1 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b点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c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3)a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4) c? 点拨: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故c项错误。
3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中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 把空水杯或空饮料瓶口向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或瓶中。
5 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
造成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
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 (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
(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及习题答案(全上下册)(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及习题答案(全上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fd23f180eb6294dc886c14.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有新物质(Fe2O3)生成,为化学变化(2)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3)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为化学变化(4)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有新物质(Cu2(OH)2CO3)生成,为化学变化(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
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如:铁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物质燃烧、食物腐烂、酿酒、新陈代谢、工业制碱、浓硫酸脱水、石灰浆刷墙,墙面变硬、玩火自焚、烈火焚烧若等闲、用酸除铁锈、烽火戏诸侯、动植物呼吸、中毒和解毒等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1)酒精能燃烧。
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燃烧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2)酒精能挥发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挥发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3)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变为水蒸气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酿酒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7)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8)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4.观察你身边的物质,如水、食盐、蔗糖、铜导线等,描述一下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P10页参考答案1、⑵、⑷、⑸、⑹、⑺、⑻为物理变化,⑴、⑶、⑼、⑽为化学变化。
2、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讲清变化前后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对水、食盐、蔗糖、铜导线等身边的物质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并罗列出用途。
例如:试一试物质在水中、油中的溶解性,比较硬度等。
4、颜色、气味等方面。
例如:馒头如果变酸,则说明已经变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P16页参考答案1、石蜡由固体变为液体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石蜡放在水中浮于水面属于对物理性质的描述;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属于对化学性质的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P23页参考答案1、胶头滴管试管量筒烧杯2、B3、按教科书要求利用家中的替代品进行固体药品取用、液体倾倒和排水集气等操作练习。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师要注意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P32页参考答案1、氮气氧气氮气氧气2、①③⑤⑥,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或其他合理答案)3、(1)B (2)C (3)A4、氮气,做保护气;氧气,抢救危重病人;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或其他合理答案)。
5、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中,空气质量较好。
6、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例如,制取氧气用于钢铁工业、医疗等。
课题2 氧气P36参考答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说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3、(1)C (2)C (3)D (4)C (5)D4、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得出正确结论。
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家用燃料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课题3 制取氧气 P41、2、(1)C (2)B (3)A (4)D3、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少量水,不但可以防止燃烧产物下落使集气瓶炸裂,同进还可以溶解吸收实验产生的某些污染物。
如硫的燃烧产物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加水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所以,硫燃烧时不宜用细沙代替水。
而铁丝、木炭燃烧时,没有吸收污染物的问题,可以用细沙代替集气瓶中的水。
4、(1)“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在加入二氧化锰的同时迅速产生大量氧气。
“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气流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而产生。
第2种方法比较容易控制产生的气流,便于控制。
(2)这是一道探究活动习题,综合了氧气的知识,有助于培养鸡学生的能力。
用氧化铜、氧化铁、红砖粉末等都可以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学生也可以再试一试身边的其他物质是否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P51参考答案1、(1)间隔 间隔大 间隔小 (2)分子 原子 (3)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2、(1)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2)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在不断运动,香水、汽油如果不密封,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损失。
(4)分子在不断运动着,而且温度越高,运动的速率越快。
(5)分子间有间隔,而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3、(1)C (2)B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P57、参考答案1、(1)分子 原子 离子 氢分子 汞原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2)正电荷 阳 负电荷 阴 离子。
(3)16 3 8 6 得。
(4)少于 失去 多于 得到 8 2。
(5)8 8;16 16;12 12。
2、(1)B (2)B (3)B (4)D3、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4、氮:14.0;硫:32.1;氯:35.5;钙:40.1;5、钠:23;镁:24;铝:27。
钠最多,铝最少:设三种原子的质量都为1g ,其原子个数比为271:241:231。
6、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51210993.110288.92626=⨯⨯--kgkg课题3 元素课本P65、参考答案1、(1)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两个氢原子。
(2)O 8 16 氢 H 1 1 碳 C 6 12。
2、(1)D (2)A (3)A (4)D (5)B3、N Cl S P Mn Cu Au4、氦 氟 硅 钾 银 汞5、铜Cu 锌Zn 银Ag 氯Cl 钙Ca6、钙,Ca :如果缺钙,青少年易患佝偻病。
铁,Fe :如果缺铁,易患贫血症,铁制品的应用非常广泛;碘,I :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因此家用食盐要加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P73参考答案1、农业用水61.9%,工业用水23.7%,生活用水12.3%,图略。
2、(1)略(2)1650mL3、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
标专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 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4.32L ;滴漏浪费巨大,应及时修理,并且平时应注意定期检修。
5、开放性习题,只要认真思考和行动了都应给予鼓励,并肯定其合理的内容。
6、同题5课题2 水的净化 P78、参考答案1、(1)吸附 沉降。
(2)硬 软。
(3)过滤和静置沉淀 蒸馏 蒸馏 沉淀、过滤、蒸馏。
2、B3、自然界中的水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其中必然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
4、开放性习题,只要列举出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即可,比如过滤等。
5、开放性习题,只要认真思考和行动了都应给予鼓励,并明定其合理的内容。
课题3 水的组成 P82、参考答案1、无色无味的液体 100 0 1。
2、氢气 氧气 2:1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通电氢气+氧气。
3、B ACD CD A4、混合物⑴,纯净物⑵⑶⑷⑸⑹⑺⑻;单质⑵⑹⑺,化合物⑶⑷⑸⑻,氧化物⑶⑷⑻。
5、(1)不正确。
自然界中的氧气、氮气就是单质。
(2)正确。
(3)不正确。
冰和水是同一化合物的两种状态。
(4)正确。
(5)不正确。
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才是氧化物。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P88、参考答案1、(1)4CO 2(2)3K (3)8NO 2(4)7N (5)H 22、(1)B (2)B (3)C (4)B (5)A (6)C3、S +4 Na +1 Ca +2 Ag +1 W +64、(1)+2(2)+4(3)+5(4)—35、BaO SO 2 CO N 2O 5 MgO CaO6、KCl FeCl 2 AlCl 37、(1)152(2)7:12(3)36.8%8、碳酸氢铵9、略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P98、参考答案1、S 和O 2 SO 2 点燃 32 32 642、(1)B (2)D (3)D (4)C3、(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铜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
(2)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逸走,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所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
4、(1)不正确。
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
(2)不正确。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到空气中去了。
(3)不正确。
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这个反应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P101、参考答案1、(1)2H 2O 通电=2H 2↑+O 2↑(2)2Mg+O 2点燃=2MgO2、(1)C 2H 4+3O 2点燃=2CO 2+2H 2O (2)2NaOH+CuSO 4=Cu(OH)2↓+Na 2SO 4 (3)Fe 2O 3+3H 2高温=2Fe+3H 2O (4)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 3、2KClO 32MnO 加热=2KCl+3O 2↑4、(1)不正确。
未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 (2)不正确。
“↑”符号使用不当。
(3)不正确。
未注明MnO 2催化的条件,O 2未注明“↑”符号,未使用等号。
5、CH 4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P103、参考答案1、(1)B (2)D (3)D2、消耗水的质量是112.5kg ,同时可得到的氢气的质量是12.5kg 。
3、可制得氢气0.2g ,氯化锌13.6g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P112、参考答案1、碳2、(1)做钻头(2)做电极(3)做冰箱除味剂(4)冶炼金属(5)制墨(6)取暖3、D4、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软且为深灰色。
5、碳素墨水中所含的碳元素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6、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二氧化氮气体,所以红棕色会消失。
7、C+2CuO 高温=2Cu+CO 2↑ 6g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P116、参考答案1、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向上排气法 CO 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CO 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集满;反之,则不满。
2、①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到液面下,产生的气体可能从长颈漏斗逸出;②锥形瓶内的导气管伸入液面下是错的,因为导管被液封,气体无法从锥形瓶中排出;③用向下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是错的,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3、①C+O 2点燃=CO 2化合反应(或C+2CuO 高温=2Cu+CO 2↑或3C+2Fe 2O 3高温=4Fe+3CO 2↑) ②CaCO 3高温=CaO+ CO 2↑分解反应(或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 ③H 2CO 3= CO 2↑+H 2O 分解反应 ④2C+O 2点燃=2CO 化合反应5、(1)①②⑦⑧ 石灰石和稀盐酸 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