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合集下载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新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第3节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方位角.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在后面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时即将用到,并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简单说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准备.对于方位角的知识,学生在根据题意画出方位角以及运用方位角的知识确定物体的方位是不熟悉的.方位角的知识在“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奠定基础.2、说目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我在这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

而且,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开放·探索”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多动脑筋,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1、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余角和补角》说课稿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余角和补角》说课稿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余角和补角》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垂线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理解余角和补角的关系,并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两个概念,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角的分类和垂线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3.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讲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关系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和关系的理解。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关于“余角与补角”。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用,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中角的关系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余角和补角,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角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解、演示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记忆。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运用: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记忆;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相关知识。

我将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以便后续教学更好地进行。

以上就是我对“余角与补角”说课稿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角和补角》。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教材。

这部分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几何学习的基础,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做了铺垫。

在教学目标方面,我设定了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要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准确计算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接下来,咱们聊聊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难点则是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余角和补角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玩耍,他们发现操场上的篮球架和地面形成了一些有趣的角度。

小明好奇地问小红:“你知道这些角度之间有什么秘密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余角和补角。

在新授环节,我会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两个锐角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度,那么这两个角就互为余角。

然后再展示一些平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两个角的关系,从而引出补角的概念,即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度,那么这两个角就互为补角。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余角和补角,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在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方法,发现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说课稿是根据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余角和补角》这一章节编写的。

该章节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角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学习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角度的度量和相关运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材结构本章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2.余角和补角的定义;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4.利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角的重要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角的余角和补角;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发现并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4.学习策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思维导图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度量方法;•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利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理解;•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通过展示一些与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角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通过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的角,并让他们尝试提出有关角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2. 观察与讨论通过观察一个图形,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两个角满足一个特殊的关系,即它们的和为90度。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特殊关系的性质,并引导他们提出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3. 学习与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对角的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并学会计算角的余角和补角。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提供必要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1.余角与补角(说课稿)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认识过平行线、相交线,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习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

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

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必须服务于几何知识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的过程。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其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探索研究一、小诊所、探索研究二、巩固练习、游戏时间、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驻操营中学王建颖一.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

前面学生对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3)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

(4)了解角在解决实际简单问题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类比余角的概念,同桌合作,自主探索补角的概念及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1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强调动手,动脑,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2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勤钻研,主动地学习。

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

五.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余角教学1.新课探究:比萨斜塔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斜塔底部测量, 如何得到斜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2?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2的度数,我们可以把∠1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90°,所以∠1=90°-∠2.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引入余角,让学生体验到互余源于生活.比萨斜塔的出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课堂紧张气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位于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角的计算”这一章节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节内容是对角度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运用。
2.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数学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的数学日记,总结和反思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求法,能够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面对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够积极。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补角和余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并能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从教学背景,目标及重难点,方法与手段,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补角和余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而补角和余角的性质也是证明对顶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说点儿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好准备。

2.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年龄较小,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尽管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几何知识,但是对图形的表示和作图,以及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另外,十八里店中学是一所农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欠缺,因此根据我校学生情况,我安排余角与补角教学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其几何语言的表示方法。

(2)、会求一个锐角的余角和一个角的补角。

(3)、体会数学中对立统一、互相关系的思想和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应加强学生的数学活动,如果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规律,那将是课堂教学中最理想的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索,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体现在操作讨论,探索发现,归纳结论。

另外针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章的内容,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2、地位和作用:《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的基础。

《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线段、射线和直线到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作为实验几何向证明几何过渡的重要过程,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做铺垫,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时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方法结合,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

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对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探究、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小游戏等途径,让学生学有所得。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强图形的动感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角和补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角的关系。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不仅是后续学习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解决几何中的计算和证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内容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余角和补角的存在,然后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它们的概念和性质,体现了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过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相对较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度量方法,但对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准确识别互余和互补的角。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余角和补角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应用,以及运用方程思想解决与余角和补角有关的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023年《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

2023年《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

2023年《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华东师大版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的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又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供应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独立思维实力较差,动手操作实力相对稍强,能在老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整体逻辑思维实力正在从阅历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初步具备了视察、思维以及想象的学习实力,爱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爱好;另一方面,要创建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驾驭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实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使学生能用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育学生主动的情感看法,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应用三、教学教法1、教法:本节课采纳“学案导学法”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同时直观动态演示以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老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依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采纳“参照学案,自主阅读,独立思索,提出疑问,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学问总结”的学习方式。

3、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验收成果1、概念:①假如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假如∠α+∠β=(),那么∠α和∠β互为()。

反之:假如∠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第一篇: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也是今后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重要依据。

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了简单推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作准备。

(2)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人教修正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四章的内容,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比较以及运算,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比较陌生。

另外对几何题的解答格式不是很明确。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化。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并且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及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较合理的猜想。

5、体会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对数学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互余、互补关系及性质。

难点: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法与学法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究数学学习来源实际,同时也是为了用于实际。

这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索,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体现在发现---分析---探究并得出结论。

另外针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程序设计1、创设情景长湖堤坝要修复加固,要求测大坝的倾斜角,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余角与补角》说课演示文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演示文稿

1 2 3 D O 4 E
图1-1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讨论、交流,在 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新知
讨论质疑,反馈练习
实际操作,再展新知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4.3 实际操作,再展新知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剪刀拿出来,对照课本 “议一议”所提出的问题,经历操作、观察 、交流的过程后,导入对顶角的概念:如图 1-2,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与∠2有 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习题2.1, 其中“数学理解”1、2、3题为必做题,“ 问题解决”1、2题为选做题。
设计意图
作业的分层 布置是在课 堂上实现人 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的基 础上,用必 做题练习让 人人获得必 需的数学, 用选做题练 习让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 发展。
5.说评价
本节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 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教 学目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 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讨论、思考的过 程,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整 节课始终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
45
设计意图
用“抢答题 ”这种学生 喜欢的形式 ,一方面加 深学生对概 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使 数学课堂变 得快乐。
30
60
70
45
(4)如果∠3=60°, 那么∠3的余角的补角等于多少? (5)“已知∠1+∠2+ ∠3=180°,那么∠1、 ∠2、 ∠3互为补角”,这句话对吗? (6)如果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它的补角的四分之一 ,那么这个角等于多少?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北仑区大碶中学王金昌一、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

前面学生对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1.2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几何图形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做一做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二、说目标2.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使学生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2.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互余、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互余、互补角的正确判断及用代数方法计算角的度数。

三、说教法3.1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强调动手,动脑,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3.2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勤钻研,主动地学习。

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3.3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

四、说设计4.1合作学习,共探新知①利用课本图7-32,请同学用量角器量出∠1和∠2,并说出∠1和∠2有什么关系?②请同学回答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若∠C=90°,则∠A 与∠B 有什么关系?③演示出一个直角,用剪刀把直角从顶点剪开,问这二个角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操作,让学生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存在多种两角和为直角的情况,可以避免由于单独测量误差而无法得出余角的概念,从而引出互为余角这一新的概念:如果二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余角。

人教版余角补角说课稿

人教版余角补角说课稿

人教版余角补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余角与补角”这一章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余角与补角”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常位于几何部分的初级阶段。

本章节不仅是对角的概念的延伸,而且为后续学习平行线、三角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对余角与补角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角度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掌握计算余角与补角的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难点:余角与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寻找补角或余角。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角的分类和性质,引出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 利用生活实例,如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象地展示余角与补角。

2. 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角度的图形,让学生归纳余角与补角的定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关于余角与补角的计算问题。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有关余角与补角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 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余角与补角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应用拓展- 介绍余角与补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

- 设计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余角与补角的作用。

5. 课堂小结- 总结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强调余角与补角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补角》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补角》说课稿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补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补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和运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关系,从而引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最后,通过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能够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基本概念,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数学的证明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证明过程和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一、引入1.1 导入知识背景余角和补角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属于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点。

在解三角函数相关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用到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2 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与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概念解释2.1 余角的定义余角是指一个角与其补角之间的关系。

设角A的余角为角A’,则有关系式:A + A’ = 90°。

2.2 补角的定义补角是指一个角与其余角之间的关系。

设角B的补角为角B’,则有关系式:B + B’ = 90°。

2.3 余角和补角的关系余角和补角是互相关联的概念。

对于任意一个角而言,其余角和补角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A’ = B,B’ = A。

三、性质讲解3.1 余角的性质•余角的度数相等:如果角A和角B的余角相等,即A’ = B’,那么角A和角B的度数也相等,即m∠A = m∠B。

•余角的和为90°:对于任意一个角而言,该角与其余角的度数和始终等于90°。

3.2 补角的性质•补角的度数相等:如果角A和角B的补角相等,即A’ = B’,那么角A和角B的度数也相等,即m∠A = m∠B。

•补角的和为90°:对于任意一个角而言,该角与其补角的度数和始终等于90°。

3.3 余角和补角的应用余角和补角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我们能够简化复杂的三角函数运算,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讲解一下余角和补角的应用:实例:已知三角函数的值,求角度已知sinA = 3/5,求∠A的度数。

解:由定义可知,sinA = 3/5,那么∠A的余角为∠A’ = aSin(3/5)。

根据余角的定义可得:A + A’ = 90°,代入已知条件可得:A + aSin(3/5) = 90°。

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可得:A + aSin(3/5) = 90°,进一步计算可得∠A的度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补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3.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3.对于小组讨论,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适时给予指导和激励。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评估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自我反思,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对课堂活动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个人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
3.数学游戏:设计余角和补角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4.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余角和补角实例,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直观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检验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游戏:设计余角和补角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试验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章的内容,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
数的问题。

1.2 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的基础。

《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线段、射线和直线到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作为实验几何向证明几何过渡的重要过程,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目标
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
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时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方法结合,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

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说教法
3.1教材分析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的编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作为平面几何的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甚至是整个初中几何的重要基础;许多知识的构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探究;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师生相互沟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图形的动感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设计
4.1创设情境,烘托氛围
首先多媒体出示台球选手丁俊晖比赛片段,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角度的有关问题。

4.2动手探究,获取新知
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直角∠AOB,在这个角的内部任意画一条射线OM;再画一个平角∠COD,在这个角的内部任意画一条射线ON。

接着让学生思考:OM、ON分别把∠AOB和∠COD分成了几个角?这两个角的度数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观察得出结论:
∠1+∠2 =90°∠3+∠4 = 180°从而引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例如,∠1+∠2= 90°,则∠1与∠2互为余角,∠1是∠2的余角,∠2也是∠1的余角。

(结合图形讲解)
同理得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例如,∠3+∠4= 180°,则∠3与∠4互为补角,∠3是∠4的补角,∠4也是∠3的补角。

(结合图形讲解)
4.3反馈练习,理解概念
1、考考你的判断力:教师在学生完成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口头小结:
1)互余和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2)互余和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数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2、考考你的反应力: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进一补巩固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
3、考考你的理解力: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解答,然后进行启发,启发学生用方程的思想来求未知角,具体的解答过程教师严格板书示例,强调解题格式。

目的是让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应用,加深印象)
4.4自主探究,呈现性质
1、探究:∠1与∠2互余,∠3与∠4互余,若∠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2、归纳性质:同(等)角的余角相等,同(等)角的补角相等。

(由于学生刚刚涉及《图形的初步知识》,我认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集体展示成果,教师进行启发归纳,得到性质)
4.5慧眼识金,巩固性质
1、如下图,∠COE =90°,与∠COD相等的角
是,∠COD的余角是,∠DOE的余角是
_________。

2、如上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AOB,∠COE=90°,图中与∠AOD相等的角有_________,与∠AOC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与∠AOC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与∠AOE互补的角有__________。

通过练习让学生从图形上对余角的性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然后把(1)增加一个条件,进行分层深化练习,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启发,然后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图形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4.6拓展训练,挑战自我
1、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如果选择恰当的角度击打黑球,可以使黑球经过两次反弹后直接撞入F袋中.此时∠1 =∠2,∠3 =∠4。

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 °,那么∠1 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2、下图中,哪些角互余?哪些角相等?
4.7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解题的方法?
4.8作业
P139练习、P141第6题
5.说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实际从不同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新课的引入首先就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把更多的
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数形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着手,例如讲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时候,先以代数的形式出现,然后在练习中再强化从图形上形象地理解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