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

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师:说说课文第四自然段讲了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指名回答。

(讲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写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教师: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4.教师:你喜不喜欢老舍先生家的猫为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我们平时见过(或养过)的猫没有老舍先生家的可爱,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课文,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自学课文1.提出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⑵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自学。

3.自学反馈。

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⑵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说它老实可是又贪玩说它贪玩可是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它什么都怕,可是很勇猛)三、研读品味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学生汇报。

3.教师过渡: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

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A.说它贪玩吧B.它很贪玩4.学生讨论。

(A句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5.教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注意到㈡学习第二自然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

导学提纲
1.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 地位以及结局、对我的影响几个 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 区分。
3.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产生什么可怕 事情?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知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猜谜语: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 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郑振铎
1.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情色彩,来领会文章的思想 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 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 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 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 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 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 史》《欧行日记》 《海燕》《山 中杂记》等。
第一、二次养猫:
来历
第一次: 花白猫
(1—2)
从隔壁 要来的
外貌
性情
在家 中的 地位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 很活泼 宠 物 的白雪球似的。
结局
对我 的
影响
病死 一缕 酸辛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浑身黄色的
更活泼 宠物
更有趣
亡失
怅然 愤恨 诅骂 路人
第三次养猫(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猫》说课课文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猫》说课课文课件
A.第三只小猫是肥胖的,眼神忧郁,没有杀气, 不调皮。
B.它只是向鸟笼望去,并没有要吃鸟儿的举动。 C.“我”发现它时,它正悠闲地晒太阳,说明 它没有做亏心事,没有感到紧张。
问题探究
伸冤: (2)证词是否有效呢?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 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 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 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冤案
齐读25-34段,思考两个 问题:
1.猫主人错在哪里?在知道 案件的真相后,猫主人的 心情是怎样的?
2.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 什么启示?
96
四 1金燚龙: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突出了小猫 的活泼可爱 2比喻、把猫比作同伴,生动形象写出了全家对猫的喜爱。 3拟人,赋予第三只猫情感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猫的狡猾,表达了“我” 对这只猫的愤恨,从而表现出“我”的主观臆断。 4金燚龙:比喻,把“我”的暴行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强调我的悔恨,表达 了我遗憾程度之深
猫,我时刻挂念着小猫。
问题探究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 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 只小猫。’”
“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 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 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运用了动作描写
问题探究
3.家人对于三只小猫的态度如何?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再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一只: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 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 命的新鲜与快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最后,我对课堂总结环节进行了反思。虽然我尽力概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仍有学生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课堂小结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总结中来,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但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举例解释:
-在解释“惩戒”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明猫并非真的在惩罚人,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的不满或需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宠物相互陪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6.课后习题:思考作者为何喜爱猫,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尝试仿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言辞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猫在这里不仅是宠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描绘手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来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理解到实践,例如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在情感态度的把握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隐含的作者对和谐共处的向往和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过猫的行为,或者与猫有过亲密的接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猫的性格和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描述三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现了它们与人的互动和作者对动物的关爱。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篇章。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猫的习性、情感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猫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猫的认识和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爱护动物。如果对文章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7《猫》(课件)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7《猫》(课件)

2.对于猫的去世或丢失,作者有什么反应呢?这三句话在 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 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太只猫伤的心到,来也做为铺后垫面。第二

心 程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伤心的程度加深了。结构上 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 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可恨的罪犯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宜读 得快而急促;
• 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这样更能凸显“我”怒 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
被冤屈的动物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 关注倒装句,读出情感的转折。 • “我以为"三字的倒装表现了“我”的自责和反省,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读出了“我”眼里的 第三只猫的样子,和对其冤死的悔恨。怎么理解 作者的这种“悔恨”呢?我们一起探究吧。
1.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悔恨深长呢?读课文,感 受“我”心中的痛。
提示: (1)这种悔恨不仅要读出来,更值得反思!请在文
末找出表达“我”反思的议论性语句。 (2)自主思考,勾画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第三只

“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 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
全文的总结。
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 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 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3.聚焦第三只猫,读一读“我”眼中的它是怎样的?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课件

复习导入
本文中的三只猫情况都是怎样的?请根据表格提示完成任务。
第一次 花白猫
第二次 小黄猫
第三次 丑猫
来历
外貌
从隔壁 要来的
舅舅家 要来的
流浪猫
花白毛
浑身 黄色
花白,难看 又瘦,烧脱 毛更加难看
性情
家人对“它” 的感觉
结局
很活泼 受爱好 病死
活泼、会 爬树捉鼠
忧郁 怠惰
全家都
爱好它
若有若无 不喜欢也 不注意它
合作探究
结果:发现真凶是黑猫。
过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芙蓉鸟被害事件的真凶: 黑猫
合作探究
2.流浪猫被赶走之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 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
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
(2)作者写的这几次养猫的经历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3)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作者是按照养猫的时间顺序分别记叙的。
整体感知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试着给文章分层。 第一层:(1-2)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层:(3-14)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层:(15-34)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合作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 萦绕于心,捉走猫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难消,气难平。养猫固然 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的思想感情是:这种负罪感永远不能 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 不再养猫。

第17课《猫》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6)

第17课《猫》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6)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 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 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 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读一读
yōu yù
忧郁

污涩
chéng
惩戒
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 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 —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 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文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 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 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 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 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 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案件转折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的真凶: 黑猫 案件的性质: 冤案
案件结果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
16 猫
第二课时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 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 脱了好几块 毛之后,样
不忧惰活 郁 。泼 懒、若 大 欢 注有 家 , 意若 不 不 它无 喜 大 。,被 打 死“ 伤 亡我 后 。”更 得 永 猫难 多 不 。过 养,

第16课《 猫》 (共15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猫》 (共15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猫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第三只猫 的偏见和猜疑。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 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和虐待比喻成了针,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表达了我对第三只小猫的愧疚之情。
评小结

【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文章写法】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情感变化

来历 外形 性情
第一只猫 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在家中的地位 很受喜爱
结局
病死
由快乐到抑郁、
我的情感变化 一缕酸辛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第三只猫 流浪猫
浑身黄色 花色灰白,不好看
更有趣、更活泼。 忧郁、懒惰、不活
会爬树,捉老鼠

很受家人喜爱
若有若无 不被重视
丢失、怅然、愤恨、 诅骂
死亡
由快乐到 怅然、愤恨 由不喜欢到 难过悔恨
评 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的多,原因是
什么?
来历: 出于怜悯,被动收留 外形: 难看 性情: 不活泼、忧郁、懒惰 地位: 若有若无 死亡原因:
听展同学:认真安静,做好记录,自动起立补充质疑纠错。
展 要求:声音洪亮 自信展示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 “我”却“更难过的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展 要求:语言精练 规范用语
赏析句子

第17课 猫 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第17课 猫 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猜一猜
脚穿钉鞋走无声, 不爱吃素爱吃腥, 白天无事打瞌睡, 半夜觅食不点灯。
冰心先生与猫
丰子恺与猫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 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 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让我们都心怀愧疚,心怀自责,反思自己吧!让我 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 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 刺我的良心的针!
【1】(猫)花白的毛、学者。1920年底,与茅 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郑振铎 (1898—1958)
出处
创作 背景
思想 观念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 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 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
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
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流浪猫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 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中考真题] (德阳中考)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 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考点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作用: ① 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
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② 在中间:承上启下;做铺垫,埋伏笔等。 ③ 在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参考答案] 开头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中间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结尾句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了文意。
返回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 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前两只猫 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三只猫的亡失, 知识分子的自省
16 猫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 文的行文线索。标题简洁、醒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
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 结构。(难点)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 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篇散⽂。

此⽂通过叙述了⼀个发⽣在⼀家⼈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我家养了好⼏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次,从隔壁要了⼀只新⽣的猫来。

花⽩的⽑,很活泼,如带着泥⼟的⽩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条红带,或⼀根绳⼦,在它⾯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上感着⽣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也污涩了,终⽇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很⼩的铜铃,⽤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猫死了!” 我⼼⾥也感着⼀缕的酸⾟,可怜这两⽉来相伴的⼩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只来给你。

” 隔了⼏天,⼆妹从虹⼝舅舅家⾥回来,她道,舅舅那⾥有三四只⼩猫,很有趣,正要送给⼈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只浑⾝*的⼩猫同来。

⽴刻三妹⼀部分的注意,⼜被这只*⼩猫吸引去了。

这只⼩猫较第⼀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点也不怕⽣⼈,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跑到街上,在那⾥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吊胆,⼀天都要“⼩猫呢?⼩猫呢?”查问得好⼏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回,⽅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23张ppt)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23张ppt)
猜谜语 八字须,往上翘, 说话好像娃娃叫, 只洗脸,不梳头, 夜行不用灯光照。
16、猫
郑振铎
学习目标 1.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摘录的习惯 2. 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 抓住人物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结构 4. 思考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郑振铎(1898-1958) 身份:作家,诗人,学者,
1.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yōu yù
sè chàng
忧郁 污涩 怅然
quán
chéng
níng
蜷伏 惩戒 凝望

sǒng yǒng dīng zhǔ
诅骂 怂恿 叮嘱
1.2重点词语解释 ①涩: 文中是不光滑的意思。 ②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③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④怅然: 不愉快的样子。 ⑤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⑥畏罪潜逃: 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⑦妄下断语: 轻率的下结论。
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主要事迹:曾在北京参加
“五四”学生运动,主编 《小说月报》等; 代表作品:《猫》《我们
郑振铎(1898—1958) 是少年》。
《猫》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 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传入的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 影响。 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 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 人生态度。
1、社会、他人—— ①无法预料的灾难(疾病、天灾等) ②自私、损人利己,不闻不问、冷漠的世态 2、自己—— ①根植于心的阶级思想、不平等、偏见、主观臆断,欺 负弱小、恃强凌弱 ②面对问题不反思、不知愧疚和悔改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明了作者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下去。
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 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第16课《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写三次养猫,详略是依次递增的。 (2)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对其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最让 “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被害者 被害时间 被害现场情况 嫌疑人 作案嫌疑
“我”的处理 嫌疑人的结局
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
一天 被害身亡,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第三只猫
案发前: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和张妈的冲突呢?
妻子和张妈是主雇关系,身份地位有高有低。面对妻子的责 怪,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就像不能说话辩护
的猫。猫与人的形象相互映照,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可见,妻子是一个强硬霸道之人,缺乏宽容、仁爱之心。
张妈、李妈: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16
作 者
猫 :
郑 振 铎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 也是本文的行为线索。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厘清文章的结构和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默读技巧,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 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揣摩文中生动的 细节描写。(重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难点)
第三只猫
“若有若无的动物”、 “拾”→不喜欢,愤怒
十分难过,更难 过得多,悔恨
•对三只猫在家时的情感不同可以看出: “我”和家人爱猫,完全是从个人感受出
发,感情用事,最终凭着个人好恶加以处置。 •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情感不同可以看出:
作者对生命的惋惜、怜爱,及其正义感、 同情心和勇于自省的精神。
思考探究: 如果回到第三只猫被冤枉的事件 中,你会变身谁?你会采取什么举动来救猫呢?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教学课件(共2课时)(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教学课件(共2课时)(2024秋)
想一想
提示:结合表格内容,通过对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等方面的比较来思考。
相似:
前两只猫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 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若有若无;外形难看;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
不同
特点
亡失原因
前两只猫是病死或者丢失,都是外因所致第三只猫是被“我”棒打、冤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不加注意”“若有若无”)
死亡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圈点勾画
酸辛、难过
怅然、愤恨
深深的悔恨
结合全文思考
喜爱
宠爱
冷漠、愤恨
作用:1.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2.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次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3.“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案件反思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背景链接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拓展迁移
尊重生命
《新华字典》第10版
《新华字典》第11版
鹌鹑
肉、卵可以吃。
肉、卵可以吃。

肉细腻鲜美。
肉细腻鲜美。

毛皮可制衣物。
毛皮可制衣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方法,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师: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

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在他的稿纸上撒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生前为猫立下遗嘱,以保证猫在他的府邸生活无忧……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本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梳理“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印象、感受,总结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从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层次。

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由、名人与猫的趣事引入,到郑振铎先生家“永不养猫”,形成一种对比效果,设置悬念,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课件出示: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运动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诟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著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

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郑振铎先生的家庭琐事,感受他的温情与哀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随便地下结论。 通过处罚来警戒。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悲伤凄楚;悲苦。 弯着身体卧着。
预习检查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怒气冲天】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极其愤怒。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精读细研
2. 三次亡失小猫之后“我”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一缕酸辛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回来
第二次
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 所爱的东西的人。
好久不养猫
第三次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层层递进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有些不快 十分生气 无比难过
合作探究
3.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亡失 的失落,对夺人所爱的人的恼恨之情。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 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 愧对这类生命的感情。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 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3)有一天,它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 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 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精读细研
2. 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第一只小猫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 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 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 “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 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

( tí )提高
( dī
)提防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http://www.LSPJ http://www.LSPJ
预习检查 形近字
毁钟为duó( 铎 ) 络yì( 绎)不绝 安xiáng( 详)
xiáng( 祥 )和
zǔ( 诅 )骂 jǔ( 沮)丧 chàng( 怅 )然 为虎作chāng( 伥 )
精读细研
③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 更觉得难看了。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长相不美观
性格不讨喜 没有贡献
精读细研
3. 第三只猫无论它是难看,还是忧郁,按常理来说并不妨 碍它的成长。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改变了它的命运?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
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
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
曲丛刊》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版)。《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 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 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 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 的思想。
改变命运的事件: 芙蓉鸟被害
精读细研
案发现场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精读细研 案件“分析”
猫会吃鸟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凶手是花白猫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确凿”
实施惩罚:“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 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好看 活泼、有趣 很受喜爱
精读细研
第二只小猫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
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
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跑” “爬”“扑”“捉”“跃” 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 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 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精读细研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 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 地爬上去了。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 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 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精读细研
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 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⑤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 强烈的抒情作用。
⑥开头还有可能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16 猫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 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 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 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2.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 的人生道理?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故事,表现了 “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同时告诉人们做 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此外,作者身上还 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
❶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整体感知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3)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 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 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精读细研
②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乱跑、爬树、捉蝴蝶
太活泼了
跑到街上晒太阳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不怕人 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
就主观臆断,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对小动物进行随
意的惩戒。 感悟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
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使弱者得到帮助,得到幸
福;另一方面,作为弱者要不甘落后,不逃避,积极奋斗,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写作特色
预习检查
污涩 懒惰 怂恿 安详 虐待 预警
词语解释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从容不迫;稳重。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某些人或事物。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肮脏且不光滑。
预习检查
惩戒 蜷伏 怅然 悲楚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精读细研
1.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 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精读细研
开头的作用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 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 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晌(shǎnɡ)午 瞰(kàn)望 愤懑(mèn) 墙垣(yuán)
【解析】B项中,“虐”应读nüè。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