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樯橹”二字更好,因为它更含蓄, 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 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体现 “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 过分直白了。
4.“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神游者”是周瑜。 “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 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显然是指赤壁(当然此赤壁非 彼赤壁,这只是作者的推测)。那么,赤壁是谁的“故国”“旧地” 呢?赤壁本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但词里却让它归了周瑜,称之为 “周郎赤壁”。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 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瑜的“故国”,而不是苏轼 的“故国”。再看“神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神游,感 觉中好像亲游某地。”即精神魂魄游某地,而不是亲身游某地。苏轼 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是词人苏轼的想像,大意是:周瑜虽死 而心恋故地(若死后有灵的话),精神魂魄往游东吴,游赤壁,和自 己相遇,将会笑多情的“我”事业未就而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 完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24岁为吴将,吴中 称他为“周郎”;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此刻词人已年近半百 (47岁),被贬黄州,无所事事。此时让周瑜“神游故国”,“笑” 词人(苏轼),既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 我解嘲的意味。
书法方面和_黄__庭__坚_ __米__芾_ __蔡__襄_并 称“宋四家”。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 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 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 集》和《东坡乐府》等。
•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 念奴娇,词牌名。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 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 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 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 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豪放派 婉约派
•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 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 轼、辛弃疾为主。
• 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 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 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 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 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 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 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 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 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 和蓄势。
•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 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 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 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 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 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 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 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 然后回到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 叹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全词的气 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流露了一种低沉、 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 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 曲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 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 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沁园春 雪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江山/如此多娇,
万里/雪飘。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望/长城/内外,
惜/秦皇/汉武,
惟余/莽莽;
略输/文采;
. 大河/上下,
唐宗/宋祖,
顿失/滔滔。
稍逊/风骚。
. 山舞/银蛇,
一代/天骄,
原驰/蜡象,
成吉思汗,
欲与/天公/试比高。 只识/弯弓/射大雕。
.须/晴日,
俱/往矣,
看/红装素裹,
数/风流人物,
分外/妖娆。
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轼作品
苏轼,字_子__瞻____号东__坡__居__士,眉山 人(今四川眉山县) ,__北__宋____时期文 学家,唐__宋__八__大__家_之一。与父_苏__洵__﹑弟 __苏__辙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黄__庭__坚__并称__苏__黄__”, 词方面和辛__弃__疾__并称“_苏__辛___”。
2.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为什么作者却选取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周瑜来作为 主要描写对象?
因为当时的周瑜春风得意、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年轻有为,而现在的自己却仕途 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年老无为。作 者的意图是借古代英雄周瑜的年轻有为、雄 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事业不成、时运不济。
• 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 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 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 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 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 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 了铺垫。
•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 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1.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行不行?为什 么?
不行。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 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 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 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 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 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 概。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 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 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 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 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 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 极苦闷。
• 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 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 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 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 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 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 迈心情。
•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 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 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 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夜江声,滚滚滔滔, 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研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下面问题
1.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行不行?为什 么? 2.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为什么作者却选取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周瑜来作为 主要描写对象? 3.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4.“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 轼?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是 怎样的?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 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 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 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 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 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 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 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 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 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 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 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 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 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 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 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 的回顾中去了。
• 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 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 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 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 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 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 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 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 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 古来自我排遣了。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 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 只好寄情山水。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 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 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 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 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 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 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 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 “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用酒祭奠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