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讲稿9

合集下载

教师推广普通话演讲稿(9篇)

教师推广普通话演讲稿(9篇)

教师推广普通话演讲稿(9篇)教师推广普通话演讲稿1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是《爱我母语,爱我中华》。

人类自从告别混沌世界,走进文明社会,语言就成了传承文明的载体、交流感情的纽带、沟通思想的桥梁。

多少年来,我们的先人一直在探索并推广一种能够跨方言乃至跨民族的通用语,以方便人际交流。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意思是说:孔子诵读《诗经》、《书经》和司掌礼仪时,都用雅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使用了当时的普通话。

由此可知,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当时的普通话,操山东方言的孔老夫子,在教学和公务活动中都能够自觉使用当时的普通话。

今天传承了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普通话,不但是中国各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通用语言,还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这个时代,当我们的国家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当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用我们中国的普通话在进行交流时,普通话的意义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说好普通话。

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

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在国土沦陷,人民就要做亡国奴的时候,小弗郎士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用异乎寻常的激动语调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在这里,我要说:让我们讲好普通话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

我们已经走到了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仿佛变小了,而人的交往空间却变大了。

古代汉语课演讲稿范文初中

古代汉语课演讲稿范文初中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古代汉语的魅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古代汉语则是这悠久历史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古代汉语,又称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直至近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法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二、古代汉语的价值1. 了解古代文化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

例如,通过阅读《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情感;通过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变迁和历史事件。

2. 培养思维能力古代汉语具有严谨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我们需要仔细推敲每个字、每个词的意义,从而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汉语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韵味。

例如,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小说的艺术魅力;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歌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敢和坚韧,这些精神品质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1. 注重词汇积累古代汉语词汇丰富,但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需要注重词汇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

2. 掌握语法规则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如句式结构、语序、虚词等。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诗词篇1竞渡诗 (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词演讲稿篇2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

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

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

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讲稿]古代汉语庄子《胠箧》翻译加详解

[讲稿]古代汉语庄子《胠箧》翻译加详解

《庄子·胠箧》“胠箧”qu qie的意思是打开箱子。

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

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体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天下始治矣”,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

第二部分至“法之所无用也”,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余下为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至德之世”与“三代以下”的治乱,表达缅怀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

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讲课讲稿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讲课讲稿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86901讲课讲稿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86901讲课讲稿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86901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

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

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

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

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

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

中国古代语言的演讲稿范文

中国古代语言的演讲稿范文

中国古代语言的演讲稿范文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古代语言。

中国古代语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

在这篇演讲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语言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语言主要包括古汉语、古代方言等。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语言,它是我们现在所用汉语的基础。

古汉语的特点是字音丰富、字形优美、词汇丰富多样。

在古代,人们通过古汉语进行交流,书写,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古代方言也是中国古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的语言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语言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语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语言遗产。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语言不断吸收外来文字和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古代语言的演变不仅仅是文字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语言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语言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代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诗词、典籍,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其次,古代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成语,这些词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古代语言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语言的宝贵遗产。

通过学习古代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古代语言的文化遗产,让古代语言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语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语言,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7篇)

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7篇)

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7篇)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孙_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

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诗韵上周和我一起准备了一篇稿子,说是学校要举行国学经典的演讲比赛。

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篇2同学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古代汉语Ⅱ(一二三四五)单元讲稿

古代汉语Ⅱ(一二三四五)单元讲稿

第一单元工具书的运用(9学时)(附《燕昭王求士》)目的要求[学习目标] 掌握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常用工具书的类别、性质、功能、特点[重点]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特点[难点]重要工具书讲授内容文选部分:《燕昭王求士》(3学时)一、题解:《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二、讲解正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演讲稿【10篇】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演讲稿【10篇】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演讲稿【10篇】小学生关于汉字的演讲稿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好,我是六年七班的王子隽。

今天我演说的主题风格是“中华民族的珍品——汉字”。

汉字嘛,我们中国人都了解它的风采。

要了解,他但是发展趋势了数千年了。

从殷商的甲骨文字刚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趋势到金文字体、大篆、小篆体、篆书、正楷等。

汉字发展趋势了好长时间,总算来到简化字。

作为一名中华少年,大家更不应该使他断掉承传!汉字要想写的好,那么就务必得练!这一练,可练就了很多大书法家,像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等那样的大伙儿五花八门。

她们的字,一些狂放不羁不拘小节,一些谨小慎微;有的字热情如火,有的字冷如冰霜。

字如其人,从字上就可以看得出她们的性情、质量怎样了。

古时候,一些战事,乃至是靠汉字制胜的。

例如,周瑜先设好陷阱,效仿曹操的.两员网络水军将军的字迹,写了一篇投降书,让忠诚的蒋干入了坑,错拿了这封假信给曹操,結果曹操把自己两位可怜的将军给斩头了,曹操精兵又不善于水战,只能大模大样的撤兵离开。

现如今,汉字早已在全世界刮起了一波汉字热,许多的“外国人”,刚开始学习汉字,写好汉字。

在这其中也不缺有一些感人的事儿,例如,“汉字叔叔”杰弗里,他在英国攒了充足的钱,买来一张前去我国的单程票,越过宽阔的中国太平洋,来学习汉字。

他在我国20很多年,从来没有转过家。

他那比较严重的心肌梗塞也没能阻拦其对汉字的激情。

这一件事情打动了千万我们中国人,就给了他一个头衔——汉字叔叔。

学生们,中华民族的汉字这般漂亮,怎能让它衰落呢?让我们一起把汉字发扬吧!我的演讲结束,谢谢你们!小学生关于汉字的演讲稿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七班的王子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祖国的瑰宝——汉字”。

汉字嘛,中国人都知道它的魅力。

要知道,他可是发展了几千年了。

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

汉字发展了好久,终于到了简体字。

《古代汉语》讲稿精讲

《古代汉语》讲稿精讲

3.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欣赏诗文韵律
鉴赏诗文内容
欣赏诗文韵律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 子衿》)



鉴赏诗文内容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5.学习古代汉语的內容来自采用同音代替 丑(丑、醜
) 里(里、裏 ) 谷(谷、糓) 余(余、餘 ) 几(几、幾 ) 发(發、髮)
采用楷化草书
書、樂、為
书、乐、为
练习
理發店 影後刘晓庆 人纔招聘 幼皃院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4.古今字
对前代数词或数义公用的通用字与后代为了
狗也”。 《玉篇· 犬部》:“狗,家畜,以吠守。” 《玉篇· 豕部》:“豕,猪之总名 。”
《说文》: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袖舞形。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
《说文· 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 亦之形。 《论衡》:吕后出,见苍犬,噬其左腋,遂病腋伤。

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今义一部分。
菜 睡 响

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汉书·元帝纪》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 《说文· 艹部》:“菜,草之可食也。” 《小尔雅· 艹部》:“菜,谓之蔬。”

《说文· 目部》:睡,坐寐也。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 宀部》:“宫,室也”
。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宫,古者贵贱同 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者为宫。” 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 (《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墨子· 号令》)

宣传中国话演讲稿范文

宣传中国话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中国话。

中国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连接亿万中华儿女的纽带。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宣传中国话,弘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中国话的历史底蕴中国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中国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声音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国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二、中国话的魅力1.音韵之美中国话的音韵之美,体现在声调、韵母、声母的搭配上。

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种声调的变化使得汉语听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同时,汉语的韵母和声母种类繁多,发音准确、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词汇丰富中国话的词汇量非常丰富,既有古汉语的韵味,又有现代汉语的创新。

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到思想情感,汉语都能用恰当的词汇表达。

此外,汉语还有许多成语、典故、俗语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3.表达生动中国话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汉语都能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中国话的传承与发展1.传承中国话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责任。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国话的热爱。

学校要重视语言教育,加强汉语教学,让更多的人掌握中国话。

同时,我们要保护方言,让各种语言在和谐共处中传承。

2.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话也在不断创新。

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汉语。

一方面,要吸收外来语言的有益成分,使汉语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要关注年轻人的语言需求,创新表达方式,让汉语与时俱进。

四、宣传中国话的意义1.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话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宣传中国话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言文老师的演讲稿范文

文言文老师的演讲稿范文

今日,有幸在此,与诸君共论文言文之妙。

文言文,乃我国古圣先贤之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今日,吾将就文言文之重要性、学习文言文之方法及文言文之传承与发展,略述己见。

一、文言文之重要性1. 历史传承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语言修养文言文是汉语的源头,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

文言文语言精炼、典雅,富含哲理,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文学鉴赏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4. 文化自信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二、学习文言文之方法1. 基础知识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

包括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逐步积累词汇,熟悉语法。

2. 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同学们可以选择《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反复阅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3. 注重积累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

同学们可以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诗词、名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4. 翻译练习翻译是检验文言文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可以通过翻译练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5. 活学活用学习文言文,要注重活学活用。

同学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写作、演讲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文言文之传承与发展1. 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文言文传承的重要途径。

老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文言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演讲稿三分钟

文言文演讲稿三分钟

文言文演讲稿三分钟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并且对于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代先民就创造了文言文这门独特的文字体系,用以记录历史、传承智慧。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优美、表达准确、文辞典雅。

虽然读起来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正是这种细腻的语言之美使得文言文独具魅力。

首先,学习文言文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代表,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文言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尤其是古代的经史子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学习文言文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固定,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求我们在理解和使用中要更加准确和细致。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文言文,还可以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学习文言文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

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我们对于优美的句子和修辞手法会有更敏锐的嗅觉,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文言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也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来开拓我们的文化眼界和阅读广度。

对于一些经典作品,我们还可以阅读一些翻译版本的文言文,比如杨宪益先生的《论语》,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文言文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引起大家对文言文的重视和热爱。

古汉语的词类PPT讲稿

古汉语的词类PPT讲稿

四、辅助性代词 者和所
• “者”和“所”施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不
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它词、词组的前面 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
诈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张仪陈轸列
传》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
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 上》)
• 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三) 指代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乌)、 焉
• 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 学恶乎始?(《荀子·劝学》)
向的问话。
•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於礼为
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 惑溺》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史记·项羽本纪》)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汝、尔、若”四个为常见。翻译为“你、你们、你 们的”。
•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
需要讲礼貌的情况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 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
年》)
•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
•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 • 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

(精品教案)讲课稿合集九篇

(精品教案)讲课稿合集九篇

(精品教案)讲课稿合集九篇收集整理的讲课稿10篇,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讲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妨碍是深广的。

所以,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别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经过这些有声有群的民俗风情画去感觉自身日常日子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觉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同时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讲,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妨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遇,更加别懂怎么观赏传统文化。

所以,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依照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事情,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觉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说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日子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经过品味平淡自但是又韵味十脚的语言,感觉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躯体验,感觉日常日子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怎么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依然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经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终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索反思四、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古代汉语讲稿(二)

古代汉语讲稿(二)

古代汉语讲稿(二)1.12.2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就让使用频率高的恭敬地接受这个词还用奉,如果所有的书都把俸禄这个词写成俸,古字和今字形体是没有什么联系,我们读古书时感到某字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法解释。

古代汉语讲稿(二)2017-08-16 13:18:36 | #1楼自己收集整理的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交流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古代汉语视频讲稿(第三讲)文字知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同学们好上一讲我们讲了汉字的形体结构目的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随着汉语词的孳乳分化书写它的汉字也作出相应的增加或调整;又由于汉字历史悠久使用它的人数多地域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给阅读古书造成障碍这一讲我们一起学习汉字知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就是为了弄清汉字与汉语词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读懂古书一.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写几个词以致影响书面交际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以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作"古字"把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作"今字"例如:"奉"字原有"两手捧着"、"俸禄"、"恭敬地接受"等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几个词就让使用频率高的"恭敬地接受"这个词还用"奉"而为"俸禄"另造"俸"字为"两手捧着"这个词另造"捧"字这样"奉"与"俸"、"捧"就形成了古今字如果所有的书都把"俸禄"这个词写成"俸"把"两手捧着"这个词写作"捧"就不存在古今字的问题了但在"今字"分化出来以前的古书都用的古字;"今字"分化出来后有的作家追求古雅仍然用古字这就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困难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识别古字并按今字去理解所以下面就谈谈--2.如何识别古今字古今字在形体上有某些联系这就为我们识别古字并把它替换成相应的今字提供了线索教材上讲到古今字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词义分化而形成古今字例如"见"字最初是看见的意思后来分化出"出现"这个词义"看见"和"出现"都用同一个字表示影响交际就把"出现"这个词另造一个"现"字这就出现了古今字二是同音假借而形成古今字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过的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副词"亦"、否定词"莫"分别是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来代替的这些词都借而不还;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就分别另造"洲"、"腋"、"暮"这就出现了古今字而两种原因形成古今字构造今字的方法都有三种:一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变成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莫/暮家/嫁要/腰辟/避等二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变成今字如:自/鼻三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改变形符或略加变形构成今字如:说/悦赴/讣敛/殓振/赈张/胀大/太等四是脱离古字另起炉灶就是说古字和今字形体是没有什么联系这主要是由于通假造成的今字如:亡/无伯/霸等第四种我们可以把它们仍当作通假字看就前三种而论我们读古书时感到某字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法解释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声符或更换一个形符就解释得通那么这个字就是古字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字我们按今义解释不通而在它的左边加一个单人旁就通了因为"俸"(俸禄)和"位"(地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字增加一个偏旁或改变一个偏旁变成了今字;而文字改革时又把增加的那个偏旁去掉或把改变的偏旁换掉恢复古字的形体变成简化字例如:"亲戚"的"戚"和"悲戚"的"戚"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后来"悲戚"的"戚"在古字下加了一个心字底构成今字;文字改革时把心字底去掉变成简化字同样的情况如:采--*--采没--殁--没占--*--占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歌咏"的"咏"写成口字旁或写成言字旁;"光辉"的"辉"写成光字旁或写成日字旁这个定义概括了构成异体字的条件: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字才是异体字异体字的出现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造成的同一个词这个群体用这个字表示那个群体用那个字表示很明显异体字是书面交际的障碍因此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了不符合文字规范的异体字但在秦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异体字又不断出现解放后随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深入发展归并了异体字但古籍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有必要学习掌握异体字2.异体字的种类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造字方法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形声)/岩(会意)氵戾(形声)/泪(会意)岳(会意)/*(形声)第二造字素材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形符不同:咬/齿交睹/者见杯/*筏/木伐声符不同:蚓/虫寅裤/衤夸烟/*俯/亻免声符、形符都不同:村/诉/*剩/*第三偏旁位置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秋/*期/*鹅/*(里)由于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所以使用异体字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不过由于文字改革时归并了异体字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认识一组异体字中常用的一个另一个或几个就不认识了需要查检工具书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本字的替代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在某句话中本来应该用某个字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属于别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知识的传授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辗转相抄当人们一时写不出本字时就顺手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经过抄写流传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假字在两汉以前的古籍中比较常见;魏晋以后随着文字使用的不断规范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通假字日渐减少;唐宋以后使用通假字必须有古籍的依据否则就被看成是写了错别字2.通假与假借的关系通假字是本字的同音替代字本字与通假字的形体没有什么联系识别通假字的难度很大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有靠多记了凡是注释"某"通"某"的前一个是通假字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假借字假借字与通假字都是借用同音字(通假字还可以借用音近的字)来书写一个词这是它们的相同点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借假字是"本无其字"即某个词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就借用某个同音字来书写它例如:表示否定意义的"没有人"、"没有谁"或"没有"这些词在当时的口语交际中已经出现但造不出字来记录就借用了表示日暮的"莫"来代替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即某个词已经造出相应的字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用本来应该用的字(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例如:"早晚"的"早"在当时已经造出字来《史记·项羽本纪》的一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却没有用"早"字而是用了与之读音相同的"蚤"字其二假借字对所借的字形往往是长期甚至是永久占用以致人们不得不再造新字以与之区别;而通假字则只是临时借用随着用字的不断规范字词的关系逐步固定除了文人们为仿古而故意使用外一般不再使用了这里要强调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来说识别古字、异体字和通假字都有一定的难度要靠我们积累把学过的选文中的古字、异体字和通假字记住凡是注释为"某是某的古字"的不用说是古字;凡注"某同某"的是异体字;注"某通某"的是通假字北美古代汉语研究讲稿2017-08-16 13:16:41 | #2楼北美古代汉语研究讲稿:那小兵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讲的是如何破解华夏古代文字思维密码,我把题目定为《汉字是中国人的血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一)《詩經》的韻例 1、韻的位置 以句尾韻為主。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

2、韻數 有一韻到底,也有換韻的。如: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 △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懌女美。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也。 捋,取其子也。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祮,以衣貯之而執其祍也。 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於帶間也。
文選(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者,閒雅之意。 姝,美色也。 城隅,幽僻之處。 愛,《説文》有‚僾‛字,曰:‚仿佛也。从人 愛聲。《詩》曰:‘僾而不見。’‛ 不見者,期而不至也。 踟躕,猶躑躅也。
文選(詩經)《國風·王風·君子于役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往行役, 我不知其反期,何時當來至哉?思之甚。雞棲 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鑿牆而棲曰塒。 雞之將棲,日則夕矣。牛羊從下牧地而來,言 畜産出入尚使有期節,至於行役者乃反不也。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行役多危難,我誠思 之。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佸,會也。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雞棲于杙爲 桀,括,至也。君子于役,苟無飢渇。苟,且 也。且得無飢渇,憂其飢渇也。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雎鳩,水鳥,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 相狎。故毛傳以爲摯而有别,列女傳以爲人未嘗 見其乘居而匹處者,蓋其性然也。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善也。 逑,匹也。《說文》:‚逑,斂聚也。‛又曰: ‚怨匹曰逑。‛一本作仇。
文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嗚倉庚。 載,始也。陽,溫和也。倉庚,黄鸝也。女執 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深也。遵, 循也。微行,小徑也。柔桑,稺(現簡化为稚) 桑也。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 公子同歸。遲遲,日長而暄也。蘩,白蒿也, 所以生蠶,今人猶用之蓋蠶。秋言淒淒,春言 遲遲者,陰陽之氣感人不同。春女感陽氣而思 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悲則始有與公子同歸之志,欲嫁焉。雖貴賤有 異,感氣則同,故與公子同有歸嫁之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夭夭,少好之貌。 灼灼,華之盛也。木少則華盛。 《説文》‚������,巧也。一曰女子笑皃。《詩》曰: ‚桃之������������。‛从女芺聲。‛錢鐘書云‚蓋‘夭 夭’乃比喻之詞,亦形容花之嬌好,非指桃樹之 ‘少壯’。李商隱《即目》:‘夭桃唯是笑,舞 蝶不空飛’,‘夭’即是‘笑’,正如‘舞’即 是‘飛’。‛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其次,可以根據諧聲偏旁來瞭解古代的語音。有 些字在詩歌或韻文中沒有用作韻腳字,就可以根 據諧聲偏旁來歸類。 如“逑”從“求”得聲,那麼這兩字應在同一韻 部。又如“輻”從“畐”聲,那麼“福、蝠、幅、 富、逼”等都可以歸到這一部了。當然後起的形 聲字不能由此類推。如“吓”本應作“嚇”,是 一個入聲字,聲符的讀音本不同。 用這種方法,研究古音的學者把上古的韻部分成 了不同的類,每一類用一個代表字(通常用《廣 韻》的韻部名稱)作為其標目,稱為韻目。下表 就是王力先生分出的《詩經》三十韻部:
文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場圃同地,物生之時, 則耕治以為圃,而種菜茹;物成之際,則築堅之 以為場,而納禾稼。禾者,穀連藳秸之總名。禾 之秀實而在野曰稼。黍稷重穋,先種後熟曰重, 後種先熟曰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 同,聚也。上入執宫功。宫,邑居之宅也。古者 民受五畝之宅,二畝半為廬,在田,春夏居之。 二畝半為宅,在邑,秋冬居之。功,葺治之事也。 或曰公室官府之役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索, 絞也。綯,索也。言晝往取茅,夜而絞索。亟其 乗屋,其始播百穀。乘,升也。蓋以來歲將復始 播百穀,而不暇於此故也。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用韻是構成詩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韻母和韻的區別: 韻母是指一個音節中聲母以外的部分,包括韻 頭、韻腹和韻尾。而韻則只指韻腹和韻尾。因 為押韻可以不管韻頭。如《氓》的“怨、岸、 宴”等字,韻母分別為üan、an、ian,並不一 樣。但韻是相同的。“輾轉”的韻母分別是an 和uan,韻相同,但韻母不同。 要知道《詩經》的用韻,首先要搞清楚《詩經》 的韻例,因為《詩經》的押韻,並沒有固定的 格式。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長短不齊之貌。 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或寤或寐,言無時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服,猶懷也。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悠,長也。 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反者輾之過,側者轉 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
上表分為三個豎列,是根據韻尾的區別來分的: 左邊一列是沒有韻尾或以元音做韻尾的,古人稱 為陰聲韻。 中間一列在古代是以閉塞輔音做韻尾的,這些韻 的字念得比較短促,古人稱為入聲韻。 右邊一列是以鼻輔音做韻尾的,發音較洪亮,古 人稱為陽聲韻。 表中的橫列,是根據韻母中的主要元音來分的: 凡同一橫列的韻部,其韻腹相同。它們有時可以 互相押韻,在韻聲中也有相諧的。
文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夏之七月也。流, 下也。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於地 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九月霜降 始寒,而蠶績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禦寒也。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曆一月之 日,即夏曆十一月。觱發,風寒也。栗烈,氣寒 也。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褐,毛布也。卒,終。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于,往也。耜,田器 也。于耜,言往脩田器也。舉趾,舉足而耕也。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我,家長,自 我也。饁,餉田也。田畯,田大夫,勸農之官也。
文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六月食鬱及薁,鬱,棣屬。子如櫻桃,可食。薁, 音郁。七月亨葵及菽。亨、音烹。葵,菜名。菽, 豆也。八月剝棗,剝,擊也。十月穫稻。穫稻, 以釀酒也。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介眉壽者,頌 禱之辭也。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瓠也。九 月叔苴。叔,拾也。苴,麻子也。采荼薪樗,食 我農夫。荼,苦菜也。樗,惡木也。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五弦或七弦。瑟二十五弦。皆絲屬,樂之小 者也。 友者,親愛之意也。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芼,或以爲通‚覒‛。《説文》‚覒,擇也。‛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鐘,金屬。鼓,革屬。樂之大者也。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文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榮而實曰秀。葽,草名。 蜩,蟬也。八月其穫,十月隕蘀。穫,禾之早 者可穫也。隕,墜。蘀,落也。謂草木隕落也。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貉,狐狸 也。于貉,猶言于耜,謂往取狐狸也。二之日 其同,載纘武功。同,竭作以狩也。纘,習而 繼之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豵,一歲豕。 豜,三歲豕。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賦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芣苢,車前也,大葉長穂,好生道旁。采之未 詳何用,或曰其子治産難。聞一多云:芣苢古 音同胚胎,古人以为女子食其子,易怀胎。 薄言,猶言迫然。 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芣苢》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1.之 部 4.幽 部 7.宵 部 9.侯 部 12.魚 部 15.支 部 18.脂 部 21.微 部 24.歌 部
u o a e ei i ai
2.職 部 5.覺 部 8.藥 部 10.屋 部 13.鐸 部 16.錫 部 19.質 部 22.物 部 25.月 部 27.緝 部 29.葉 部
△ △ ○ ○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3、韻腳的距離 有①句句押韻,②隔句押韻 或③交韻三種。如: 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懌女美。





②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
③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 △ ○ △
貽。

古漢語通論
《詩經》的用韻



(二)《詩經》的韻部 韻部即押韻字的歸類,可以在一起押韻的字, 原則上就屬一個韻部。 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詩經》有些詩歌我們 現在讀起來並不押韻了。比如《詩·關雎》的 第二章是“得、服、側”相押,現在讀起來就 不和諧了。所以必須根據《詩經》的實際用韻 情況來概括其用韻,才能得到《詩經》的韻部。 清代的學者主要是通過系聯韻腳字的方法來歸 納《詩經》的韻部的。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婦人謂嫁曰歸。周禮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 有華,正婚姻之時也。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蕡,實之盛也。 家室,猶室家也。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蓁蓁,葉之盛也。
文選(詩經)《國風·周南·芣苢》



牆有茨,不可埽也。興也,牆所以防非常。茨, 蒺藜也,欲掃去之,反傷牆也。中冓之言,不 可道也。冓,本又作遘。韓詩云:中冓,中夜, 謂淫僻之言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襄,除也。中冓之言,不 可詳也。詳,審也。韓詩作揚,揚猶道也。所 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束而去之。中冓之言,不 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