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技术
基础护理学 注射给药技术
注射给药技术
(一)皮内注射法(I D)
【操作步骤】
药物的准备 检查、核对 吸取药液 核对解释 取适宜体位 选择注射部位 消毒 核对排空气 注射 拔出针头 再次核对 整理 洗手
注射给药技术 (一)皮内注射法(I D)
询问“三史”: 消毒 进针手法 皮丘要求 拔针勿压 嘱咐注意事项 20min查看结果
(二)皮下注射术(H)
【操作步骤】
备药 吸药 核对解释 取适合体位 消毒 查对、排空气 注射 抽回血、注药 拔针 查对 整理 洗手 观察、记录
注射给药技术 (二)皮下注射术(H)
持针手法: 示指固定针栓
进针角度: 30°-40°
进针深度: 针梗的2/3
注射给药技术 (三)肌内注射术(IM/im)
注射给药技术
2.药液抽吸法
自密封瓶内
注空气于瓶内
倒转药瓶吸药
按住针拴拔针
注射给药技术
二、注射前准备
•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折安瓿瓶时避免用力过猛而捏破安瓿瓶,必要时
可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瓿瓶颈部,避免划伤。 (3)抽药时不能握住活塞体部,以免污染药液;排气
时不可浪费药液以免影响药量的准确性。 (4)根据药液的性质抽取药液:混悬剂摇匀后立即吸
取:吸取结晶、粉剂药物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注 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其充分溶解后吸取;油剂可稍 加温或双手对搓药瓶(药液遇热易破坏者除外)后, 用稍粗针头吸取。 (5)药液抽吸时间:最好现用现抽吸,避免药液污染 和效价降低。
注射给药技术
三、常用注射技术
(一)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ID)
注射给药技术
(五)动脉注射术
常用护理技术注射给药法
第四章注射给药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现配现用注射药液。
❖-注射前排尽空气;❖-注药前检查回血;❖-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处理一份临时医嘱:1床-刘欣,维生素B12 0.5mgim评估病人:病情、治疗情况、注射部位皮肤、合作程度。
计划:注射前准备。
注射盘注射器注射用物注射单药液抽吸自小安瓿中吸药法自大安瓿中吸药法自密封瓶中吸药法药液抽吸【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避免污染,保证准确;-根据药液的性质抽取药液;-药液抽吸时间。
常用注射法皮内注射ID皮下注射IH肌内注射IM/im 静脉注射IV/iv皮内注射法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ID)皮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目的: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或作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评估:1.病人的用药史与过敏史;2.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
皮内注射选择部位毛发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
(1)药物过敏试验:前臂掌侧下段。
(2)预防接种:上臂三角肌下缘。
皮内注射准备1.用物准备2.病人准备3.环境准备4.操作者准备皮内注射操作流程准备配制皮试液皮内试验整理记录判断结果皮内试验结果判断20min后观察: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皮内注射注意事项遵守注射原则;注射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忌用碘酊消毒;进针角度不能大注入剂量要准确;拔针后切勿按揉。
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法(hypodermic injection;H)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目的:小剂量药物治疗,预防接种。
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但要求较口服给药作用迅速,较肌内、静脉注射吸收慢的情况。
口服给药技术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得分
项目
内 容
分值
评 分 要 求
扣分
评
估
和
观
察
要
点
15
分
1、核对医嘱
2、患者评估: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用药史、过敏史、不良反应史。
(2)、评估有无口腔、食管疾病,吞咽困难等。
(3)、了解药物的性质、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3、操作者自身评估
4、环境评估:无干扰的给药环境。
2
3
3
3
2
1
1
未评估不得分,评估不完全酌情扣分
准
备
10
分
1、操作者自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洗手液、服药本、小药卡、药盘、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水壶(温开水)。
5
5
根据情况酌情扣分
操
作
要
点
50
分
1、在规定的时间内携带医嘱、药物、温开水到床旁。
3
3
4
根据操作情况酌情扣分
评
价
5
分
1、患者沟通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
2、患者正确服用所发药物。
3、及早法现不良反应,采取适当措施。
1
2
根据操作与患者沟通能力酌情扣分
1、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3、给药:
(1)液体药物,应精确量取,确保剂量准确。
(2)药物应一次取离药盘,不同患者的药物不可同时取出。
(3)由胃管途径给药时,应将药物研碎,用水溶解后由胃管注入。
兽医常用诊疗技术系列——注射给药技术
兽医常用诊疗技术系列——注射给药技术在疾病诊断清楚之后,就必须进行治疗,给药技术是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给药技术在兽医临床上主要有注射给药技术、口服给药技术和灌肠给药技术三种,注射给药技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技术。
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带您了解一下注射给药技术。
注射给药技术的定义注射给药技术是使用无菌注射器或输液器将药液直接注入动物体组织内、体腔或血管内的给药方法。
可避免胃肠内容物的影响,能迅速发生药效,药量较准确且可节省药物等优点,是临床治疗上最常用的技术。
注射给药需要的物品注射给药时需要的物品主要有注射盘,注射盘上放置的物品有:手术镊,剪毛剪,皮肤消毒液(2%碘酊、5%碘酊和70%乙醇),棉签、乙醇棉球,静脉注射用的止血带,固定针头用的胶布、铁夹子、止血钳等。
注射工具为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针头分针尖、针梗、针栓3部分。
注射器按材料可分为玻璃、金属、尼龙、塑料等4种,按其容量分为lml、2.5ml、5ml、l0ml、20ml、50ml、l00ml等规格,针头有4#1/2、5#、5#1/2 、6#、6#1/2、7#、8#、9#、12#、16#、20#等规格。
大量输液时则有容量较大的输液瓶(吊瓶)。
此外,还有特殊用途的连续注射器、远距离吹管注射器等。
药液抽吸的方法注射给药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注射器将药物抽吸然后进行注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种药物吸取的方法首先就是自安瓿内吸取药液的方法。
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然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再次消毒,折断安瓿。
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液面之下,抽动活塞吸药。
吸药时手持针栓柄,不可触及针栓其他部位。
抽毕,将针头垂直向上,轻拉针栓,使针头中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内,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处,轻推针栓,驱出气体。
接下来咱们看从密封瓶中吸取药液的方法。
先插入注射器针头,然后倒转药瓶使注射针尖在液面以下,吸取所需药量。
再以食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排尽空气。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口服给药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进行吸收的给药方法。
为保证口服给药的安全和有效,护士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准备工作:- 按照医嘱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给药时间。
- 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
- 确认患者的身份,获取患者的同意,并告知药物的目的和可能的副作用。
- 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工具和设备。
2. 卫生操作:- 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
- 在整洁的工作区域上进行操作,避免药物的污染。
- 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药勺给药,防止口腔细菌的传播。
- 避免将药物碎片或液体接触到皮肤或眼睛。
3. 给药方法:- 让患者坐起或半坐位,保持头部正直,有利于药物流动。
- 给药前确认患者的吞咽反射正常。
- 将药物放在患者的舌根处,避免放在咽后壁,以减少呛咳的风险。
- 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如按时给药、空腹或饭后给药等。
4. 监测和记录:- 观察患者是否正常吞咽药物,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或替代给药方法。
- 监测患者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过敏等。
- 记录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反应情况和患者的反应。
5. 安全措施:- 遵循药物不良反应和急救措施的操作指南。
- 将药物及其包装妥善存放,避免儿童接触。
- 遵守药物的废弃处理规范,如有限期和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
总之,护士在口服给药技术中应该严格遵守规范,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给药,减少患者的不适和意外发生。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口服给药的成功率。
注射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注射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操作流程1.1 准备工作- 环境准备:操作前清洁并消毒工作区域,确保无菌环境。
环境准备:操作前清洁并消毒工作区域,确保无菌环境。
- 用具准备:准备注射器、针头、药物、棉签、酒精、医用废物等。
用具准备:准备注射器、针头、药物、棉签、酒精、医用废物容器等。
-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取得其合作,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取得其合作,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
1.2 药物准备- 核对药物:确认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与医嘱一致。
核对药物:确认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与医嘱一致。
- 检查药物: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外观、是否有沉淀或变色。
检查药物: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外观、是否有沉淀或变色。
1.3 注射技术- 选择注射部位: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臀部、臂部、腿部等)。
选择注射部位: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臀部、臂部、腿部等)。
- 皮肤消毒: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待酒精干透。
皮肤消毒: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待酒精干透。
- 排空空气:轻推注射器活塞,排除注射器内空气。
排空空气:轻推注射器活塞,排除注射器内空气。
- 进针:按正确的角度和深度进针,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进针:按正确的角度和深度进针,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 注射: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确保药物完全注入。
注射: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确保药物完全注入。
- 拔针:注射完成后迅速拔出针头,轻按注射部位。
拔针:注射完成后迅速拔出针头,轻按注射部位。
- 废弃用具:将用过的注射器等废弃于医用废物中。
废弃用具:将用过的注射器等废弃于医用废物容器中。
1.4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注射后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晕针、过敏等。
观察患者:注射后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晕针、过敏等。
- 记录:准确记录注射时间、剂量、部位及患者反应。
记录:准确记录注射时间、剂量、部位及患者反应。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给药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原理:经皮给药的关键是要克服皮肤的生物屏障,使药物能够渗透进入皮肤下层达到血液循环系统。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使用渗透增强剂(如载体、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溶解度和渗透能力。
2. 理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利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点,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溶剂环境,促使药物向皮肤层渗透。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微孔组成的皮肤层,或者通过细胞间脂质层的扩散来实现经皮给药。
3. 生物转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也可以利用皮肤上的酶和代谢酶等生物转化系统来使药物逐步释放和代谢,从而实现长效给药的目的。
4. 屏障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非常强大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侵入。
因此,通过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皮肤的情况下进行药物的输送,从而既避免了注射给药所带来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又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
口服给药技术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项工作,下面是口服给药技术的护理规范:
1. 确认药物:在给药之前,护士应仔细核对医嘱、药品名称、剂量和给药时间,并确认患者对药物是否过敏。
2. 准备药物:护士应在给药前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包括药物、水杯、吸管、注射器等,确保药物的正确剂量和适当浓度。
3. 洗手:护士在给药前应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准备患者:在给药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将要给药的药物名称、用途、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接受药物。
5. 检查口腔:护士在给药前应仔细检查患者口腔的情况,包括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炎症等,以确保患者口腔的健康状况适合口服给药。
6. 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需要,护士可以选择口服给药的方式,包括直接口服、溶剂冲服和胃管喂药等。
在选择给药方式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并确保正确操作。
7. 监测患者:在给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耐受性、呕吐、腹泻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8. 记录资料:护士在给药后应及时记录相关资料,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患者的反应等,以便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查阅。
以上是口服给药技术的护理规范,护士在进行口服给药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的有效性。
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
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给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合理的给药方法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下面将就临床应用中常见的几种给药方法进行介绍。
一、口服给药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之一,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送入胃肠道,药物在胃肠道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血液输送到目标组织或器官。
口服给药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药物也能够长时间停留在胃肠道,缓慢释放,但受肠道吸收的不确定性以及胃酸等因素的影响,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二、皮下注射给药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的给药方法,药物通常能够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沉积,然后通过血管系统缓慢地被吸收。
皮下注射能够产生较稳定的药物血浓度,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或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但注射部位局限,注射过程需细心操作,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也需要密切观察。
三、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中进行快速吸收的给药方法,能够迅速达到最大药效,适用于急救、危重患者或需要快速效果的情况。
静脉注射需要专业技能,操作风险较高,需要注意给药速度和浓度,一旦发生注射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四、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能够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被吸收。
肌肉注射常用于一些注射剂型,对于需要较大容量的药物给药也比较适用。
肌肉注射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避免出现注射不良反应。
五、局部给药局部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涂抹或者敷贴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或者黏膜表面进行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疾病或者局部症状。
局部给药能够减少全身器官的药物暴露,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在选择给药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综合考虑,合理搭配给药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规程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规程口服给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本文将就口服给药技术的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准备工作1.根据医嘱准备所需药物,并核对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等信息与医嘱一致。
2.携带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帽子、口罩和手套等。
3.清洁双手,并戴上手套。
二、理论知识1.学习了解药物的特性,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等。
2.了解口服给药的优点和注意事项,如药物吸收的特点、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三、操作步骤1.背靠背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保持舒适的姿势。
2.拿起药物瓶或包装袋,用另一只手即刻将嘴巴打开。
3.将药物递给患者时,要么倒在他的手里,要么将其放在患者的舌根上。
4.让患者将药物放在嘴巴里,鼓励他迅速地吞咽。
5.如果患者有困难吞咽药物,可以给他一些水或果汁来帮助吞咽。
6.任何在服药过程中掉下的药物应该被专业人员及时清理。
7.用清水清洁口腔和药剂残渣。
四、注意事项1.口服给药前,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关于咀嚼和吞咽的困难,以及可能的禁忌症。
2.了解患者是否有忌口的食物,以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如有需要,与患者解释药物的用途、剂量和副作用等信息。
4.定期监测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记录。
5.与其他治疗用药相比,口服给药更加方便、安全和经济。
五、冲突解决1.如果患者有抵触情绪,可尝试与其建立信任关系,通过与其交流,解释给药的必要性和好处。
2.如果患者有咽喉疼痛或吞咽困难,可尝试与其合作,缓解疼痛感,并使用润滑剂帮助吞咽。
3.对于无法吞咽的患者,可尝试其他给药途径,如雾化给药或肛门给药等。
六、总结口服给药技术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准备工作、理论知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冲突解决等内容。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正确、规范的口服给药技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应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口服给药技术水平,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流程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流程操作流程沟通(案例)要点说明口服给药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科室:姓名: 工号:成绩:监考人:考核时间:年月日相关知识一、护理目标:协助患者遵照医嘱安全、正确的服下药物,以达到减轻症状,治疗疾病、协助诊断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注意要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检查药品质量,不得使用变质或失效的药物3发药前:护士应了解病人的有关病情,若患者不在或因故(如做手术、特殊检查,或禁食者)等暂不能服药者,应将药物带回保管不发药,并做好交接班4发药时:每一患者的所用药物应一次取离药盘,以减少错漏。
如患者对服药提出疑问,应重新核查,确认无误后再耐心解释,协助病人服药5、需吞服的药物通常用40°-60°C温开水送下,避免用茶水送服药物6、确保病人服药到口7、对于呕吐患者应在呕吐间歇期给药,服药后如病人发生呕吐,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剧烈呕吐者不宜口服给药8、婴幼儿、管饲或吞咽困难等患者需将药片研碎;管饲患者须将碾碎的药物溶解后注入,再用少量温开水冲净胃管9、婴幼儿服药要抱起取半坐卧位;管饲患者要抬高床头等;吞咽困难患者服药时应防误吸10、口服降糖药、降压药前先评估血糖、血压,必要时通报医生11、强心甙药物应在服用前测量病人的脉率:强心甙类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服前应先测脉率、心率,注意其节律变化,如果脉率低于60次/分或脉律不齐,应停服药并报告医生12、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应准时服药,抗排斥药、抗凝药、精神镇静类等特殊药物,服药时间要精确13、服药时机:a健胃药饭前服用,助消化药及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催眠药睡前服,驱虫药空腹或半空腹服等b、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宜多饮水,以免因尿液不足而致磺胺结晶析出,引起肾小管堵塞c对呼吸道有安抚作用的,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d止咳糖浆对呼吸道粘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饮水以免冲淡药物,降低疗效。
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则最后服用止咳糖浆e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染色的药物,如酸剂、铁剂可用吸水管吸服,服药后及时漱口f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应分时服用,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14、给药后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有异常时及时与医生沟通,酌情处理,必要时记录15、告知病人服药后,如有不适,应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
基础护理学 口服给药技术
口服给药技术
二、病房给药
5.注意事项 (6)磺胺类药物服用后须多饮水,可减少磺胺结晶引起的肾 小管堵塞。发汗药服后多饮水,可增强药物疗效。 (7)服用强心苷类药物时,应在服用前测量心率、心律,如 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或节律不齐时,应暂停服用,并告知医 生。 (8)健胃药物应在饭前服用,可刺激味觉感受器,使消化液 分泌增加,促进食欲。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宜 在饭后服用,利于食物消化。催眠药物在睡前服,驱虫药宜 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 (9)服药前后应禁忌饮酒、饮茶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10)发药后,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反应。
核对分发 观察反应 整理用物
液体药:量杯 油剂药:量杯
口服给药技术
二、病房给药
5.注意事项 (1)需吞服的药物通常用40~60℃温开水送服,不要用茶水 服药。 (2)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铁剂、稀盐 酸溶液等等,可用吸管吸服后漱口以保护牙齿。 (3)止咳糖浆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以防降低药效;若同时 服用其他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4)缓释片、肠溶片、胶囊吞服时不可嚼碎。 (5)抗生素类药物应准时服用,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
口服给药技术
一、药物的准备
(一)病区摆药 由病区护士在病区负责准备本病区病人的所需药品。
(二)中心药房摆药 药房设在医院内距离病区适中的地方,负责全院各病 区病人的日间用药。
口服给药技术
二、病房给药
1.目的 协助病人依照医嘱安全、正确地服下药物, 以减轻症状、治疗疾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协助诊断、 预防疾病。
2.评估 (1)病人病情、治疗情况及药物相关知识。 (2)病人的意识状态,服药的自理能力。 (3)病人的口腔情况,有无口腔食管疾患,有无吞咽 困难及呕吐。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规程
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规程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患者病情、给药的目的、意识状态;2、患者用药史、药物过敏史;3、患者的吞咽能力、自理能力、心理反应、合作程度;4、环境:治疗室整洁、光线适宜,病室洁净、安静、舒适、无干扰.准备:用物服药本、小药卡、笔、记录卡、药盘、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治疗巾、水壶内备温开水、盛小药杯的小桶(必要时备吸管)、盛冷开水、温开水的容器,一次性水杯、若为鼻饲病人应另备注射器、纱布、橡胶圈、别针。
操作流程: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依照服药本上病人的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给药时间填写小药卡.揭开治疗巾,将小药卡按床号顺序插入小药盒内。
备药:先备固体药、后备水剂及油剂药物.根据药物剂型不同,采取相应的取药方法。
固体药用药匙取药,同一位病人的几种固体药物,如果没有配伍禁忌,可以放在同一个药杯里,对婴幼儿、鼻饲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所用药物,发药前需将药片研碎,平分包好。
液体药物用量杯量取,先将药液摇匀,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举量杯使所需刻度与视线平行,右手握住药瓶贴标签的一面,将药液倒至所需刻度处,倒毕,用湿纱布擦净瓶口,放回原处.更换药液品种时,应洗净量杯。
药液不足1ml须用滴管吸取计量,滴管应稍倾斜使计量准确(按1ml为15滴计算),油剂溶液或按滴计算的药液,应先在小药杯里加入少量冷开水,以免药液附着杯壁影响服下的剂量。
同时服用几种药液,应将药液分别置于不同的药杯内。
个人专用药注意核对药袋上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专用药不能借给另外的病人.正确处置用物.全部药物配完后,应根据药本两人重新查对一次,查对无误后,盖上治疗巾。
准备装药杯的小桶、温开水、吸管等。
推车至病房,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药物性质、目的、方法。
婴幼儿、危重及意识障碍患者向家属解释。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准备温开水,一位病人一次服用的几种药物应一次取离药盘,再次核对,发药,看到病人服下药后收回药杯。
吸入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吸入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一、操作流程1.1 准备工作-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干净、整洁,符合GMP要求。
- 人员准备:操作人员需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 设备准备:检查并确保吸入给药设备(如雾化器、呼吸机等)及辅助设备(如称重仪、计时器等)运行正常。
1.2 药物准备- 处方核对:根据医生处方,核对药物名称、剂量、规格等。
- 药物称量:使用精确的称重仪器,按照处方要求称量药物。
- 药物溶解:如药物为固体,需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溶解。
1.3 给药操作- 连接设备:将药物与吸入给药设备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无泄漏。
- 预热设备:根据设备要求,预热设备至工作状态。
- 患者定位: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吸入姿势,如坐姿或半躺姿。
- 给药:启动设备,使药物以适宜的雾化粒径和流速进入患者呼吸道。
- 观察: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给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1.4 清理与消毒- 设备清理:给药完成后,及时清理设备,去除残留药物。
- 环境清理:清理操作区域,确保无药物残留。
- 设备消毒:按照设备说明书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二、质量标准2.1 环境质量标准- 洁净度:操作区域需达到一定的洁净度级别,如ISO 5级。
- 温湿度控制:确保操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以保证药物稳定性和患者安全。
2.2 药物质量标准- 纯度:药物需通过纯度检测,确保无杂质。
- 稳定性:药物在储存和操作过程中,需保持稳定,不发生分解、聚合等反应。
2.3 操作质量标准- 精确度:药物称量、溶解等操作需精确无误,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 无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无微生物污染。
2.4 设备质量标准- 性能稳定:设备需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性能稳定。
- 易于清洁和消毒:设备设计应便于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三、培训与记录- 操作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吸入给药操作流程。
- 操作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患者反应等,以备后续查询和分析。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副主任医师郝建国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静脉给药是WHO确定合理给药原则“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或滴注”的第三位给药途径和方法。
静脉给药包括:一次较大剂量药物的“静脉注射(iV)”和更大药液剂量的“静脉滴注(iVgtt)”。
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具有奏效迅速,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稳定的特点。
静脉给药常用于:①危重病人抢救时的给药;②不能口服或胃肠不能吸收(如呕吐、腹泻)病人的给药;③某些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的给药;④有刺激性药物的给药;⑤高渗溶液和静脉制剂的给药;⑥为了减少血药浓度波动,维持恒定治疗效果的给药。
静脉给药亦存在着“输液反应、药物性静脉炎、空气栓塞、药液渗漏”等不良反应。
1 静脉给药的一般要求静脉注射液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及致热源;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均不可采用静脉给药。
2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
凡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严禁混合使用(详见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
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序号药物1 药物2 配伍结果1 青霉素氧氟沙星混浊2 青霉素氨茶碱青霉素失活、降效3 青霉素碳酸氢纳青霉素失活、降效4 青霉素葡萄糖分解快5 青霉素阿拉明起化学反应6 青霉素新福林起化学反应7 青霉素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失活、降效8 青霉素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失活、降效9 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有配伍禁忌10 青霉素维生素C 青霉素分解快降效11 青霉素氢化可的松青霉素降效12 青霉素黄岑注射液沉淀13 青霉素黄连注射液沉淀14 氨苄西林-舒巴坦 10%GS或5%GNS 降效,室温1h失效15 氨苄西林-舒巴坦 5%碳酸氢钠降效,且外观有乳光16 阿洛西林维生素B6 沉淀17 阿洛西林氨甲苯酸沉淀18 阿洛西林维生素C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19 阿洛西林阿米卡星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0 阿洛西林小诺霉素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1 阿洛西林庆大霉素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2 阿洛西林头孢唑啉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3 阿洛西林地塞米松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4 阿洛西林肌苷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25 阿洛西林诺佳沉淀26 氨苄西林钠 0.5%甲硝唑变色、沉淀27 氨苄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28 氨苄西林钠庆大霉素有配伍禁忌29 氨氯西林钠 5%或10% GS液降效30 氨氯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31 羧苄西林钠 0.5%甲硝唑降效32 羧苄西林钠小诺米星降效33 美洛西林钠环丙沙星混浊34 美洛西林钠甘利欣混浊35 阿莫西林钠 5%或10%GS 变色、降效(与温度、时间成正比)36 阿莫西林钠 5%GNS 同上37 阿莫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38 头孢噻肟钠碳酸氢钠红色配伍禁忌、相互增加毒性39 头孢噻肟钠甲硝唑 4h后瓶底有少量气泡且溶液颜色变深40 头孢噻肟钠氟康唑延迟混浊、变色41 头孢噻肟钠 5%GS 白色混浊42 头孢曲松钠复方氯化钠乳白色混浊43 头孢曲松钠氨茶碱 PH变化、降效44 头孢曲松钠氟康唑沉淀45 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沉淀46 头孢曲松钠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47 头孢曲松钠氨基糖甙类混浊48 头孢曲松钠速尿混浊49 头孢曲松钠葡萄糖酸钙混浊50 头孢他定维生素C 维生素C含量下降51 头孢他定氟康唑沉淀52 头孢他定 5%碳酸氢钠降效53 头孢拉啶止血敏混浊54 头孢拉啶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55 头孢拉啶氨茶碱分解失效56 头孢唑林钠-舒巴坦钠培氟沙星白色混浊57 头孢匹胺纳培氟沙星白色混浊、沉淀58 头孢呋辛钠氨基糖甙类有理化配伍禁忌59 头孢哌酮钠 5%碳酸氢钠 4h后变色沉淀60 头孢哌酮钠 0.5%甲硝唑 4h后变色沉淀61 头孢哌酮钠奋乃静变色、沉淀62 头孢哌酮钠哌替啶变色、沉淀63 头孢哌酮钠环丙沙星乳白色混浊64 头孢哌酮钠西米替丁混浊65 头孢哌酮钠拉贝洛尔变色、沉淀66 头孢派酮钠氨基糖甙类沉淀或降效67 头孢哌酮钠止血敏混浊68 头孢哌酮钠氟哌酸乳白色混浊69 头孢哌酮钠葡萄糖酸钙混浊70 头孢哌酮钠氧氟沙星白色混浊71 头孢哌酮钠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72 头孢哌酮钠培氟沙星白色混浊、沉淀7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沉淀或降效74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沐舒坦白色混浊75 阿米卡星全静脉营养液 1h即出现脂肪乳的破乳现象76 阿米卡星铂化合物肾毒性增加77 阿米卡星林可霉素增加药物毒性反应78 阿米卡星两性霉素 B 肾毒性增加79 阿米卡星多粘菌素肾毒性增加80 阿米卡星速尿耳毒性增加81 阿米卡星清开灵混浊82 小诺米星右旋糖酐毒性增强83 小诺米星强利尿剂耳毒性增加84 奈替米星维生素C 降效85 奈替米星速尿肾毒性增加86 环丙沙星青霉素G钠 1h内形成大块沉淀87 环丙沙星氨茶碱沉淀88 环丙沙星林可霉素沉淀89 环丙沙星肝素不相容90 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钠乳白色絮状沉淀91 环丙沙星复方丹参立即产生黄色沉淀92 环丙沙星红霉素沉淀93 环丙沙星速尿混浊94 环丙沙星磷霉素乳白色混浊沉淀95 环丙沙星碳酸氢钠白色混浊96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变色、沉淀97 诺氟沙星氨苄西林沉淀98 诺氟沙星苯唑西林沉淀99 培氟沙星青霉素G钠 1h内沉淀,降效100 培氟沙星复方丹参混浊101 氟罗沙星氨茶碱严重不良反应(何种反应资料未注明)102 氧氟沙星复方丹参混浊、聚结成块状物103 氧氟沙星速尿混浊104 左氧氟沙星维生素C pH升高,维生素C微细结构光谱改变105 左氧氟沙星三磷酸腺苷显著变化,不能配伍106 左氧氟沙星复方丹参乳白色混浊107 左氧氟沙星速尿混浊108 小诺霉素右旋糖苷毒性增加109 小诺霉素强利尿剂耳毒性增多110 小诺霉素清开灵混浊111 磷霉素止血敏变色、降效、PH值改变112 磷霉素复方丹参混浊113 磷霉素葡萄糖酸钙沉淀114 红霉素维生素C 降效115 红霉素生理盐水析出结晶、沉淀116 红霉素林可霉素拮抗作用、交叉耐药性117 表阿霉素糖盐水或复方氯化钠不溶物呈红色漂浮状118 表阿霉素 5%或10%GS液降效119 表阿霉素 17-氨基酸降效120 表阿霉素甲硝唑降效121 阿昔洛韦 5%或10%GS液变色122 阿昔洛韦 5%GNS液变色123 阿昔洛韦门氡氨酸钾镁白色絮状沉淀124 阿昔洛韦低分子右旋糖酐变色125 氟康唑两性霉素B 延迟混浊,沉淀126 氟康唑氨苄西林钠延迟混浊,沉淀127 氟康唑葡萄糖酸钙延迟混浊,沉淀128 氟康唑头孢呋新钠沉淀129 氟康唑琥珀氯霉素气体生成130 氟康唑克林霉素沉淀131 氟康唑红霉素沉淀132 氟康唑氧哌嗪西林钠呈胶状133 氟康唑速尿延迟沉淀134 氟康唑安定沉淀135 双黄连粉针阿米卡星沉淀136 双黄连粉针氨苄西林颜色加深137 双黄连粉针妥布霉素混浊138 双黄连粉针白霉素混浊139 双黄连粉针阿奇霉素混浊140 双黄连粉针西乐欣混浊141 炎琥宁白霉素白色凝固142 炎琥宁维生素B6 胶冻状143 炎琥宁氟罗沙星白色混浊144 穿琥宁白霉素乳白色混浊145 穿琥宁维生素B6 乳白色混浊序号药物1 药物2 配伍结果146 穿琥宁阿米卡星沉淀147 穿琥宁氧氟沙星沉淀148 穿琥宁西索米星沉淀149 穿琥宁妥布霉素沉淀150 穿琥宁庆大霉素混浊151 穿琥宁环丙沙星沉淀152 穿琥宁培氟沙星沉淀153 穿琥宁沐舒坦白色混浊154 穿琥宁葡萄糖酸钙混浊155 复方丹参氯化钾混浊156 复方丹参甲氰咪胍混浊157 复方丹参阿奇霉素混浊158 复方丹参维生素B6 混浊159 复方丹参抗癌药物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160 复方丹参细胞色素C 颜色变深、混浊、降效161 复方丹参培氟沙星混浊162 欧贝甘利欣混浊163 欧贝头孢拉啶混浊164 欧贝速尿混浊165 欧贝复方丹参混浊166 欧贝 5-氟尿嘧啶混浊167 欧贝肌苷混浊168 速尿洛美沙星混浊169 速尿米力农沉淀170 速尿甲硝唑沉淀171 肌苷沐舒坦混浊172 5%碳酸氢纳培氟沙星白色混浊173 5%碳酸氢钠西咪替丁混浊174 地塞米松非那根白色混浊175 地塞米松心律平混浊176 维生素K1 维生素C 维生素K1失效177 维生素K1 格利福斯鹅绒黄色混浊178 洛赛克复合氨基酸混浊179 1,6-二磷酸果糖(FDP)碱性溶液或钙盐可能有理化配伍禁忌180 尿激酶碱性药物沉淀181 吗啡氯丙嗪呼吸抑制182 胃复安阿托品拮抗183 林可霉素磺胺嘧啶钠沉淀184 肾上腺素洋地黄类易中毒185 葡萄糖酸钙洋地黄类毒性增加186 氨茶碱酸性药物有沉淀析出187 庆大霉素肝素钠沉淀188 布比卡因碱性药物沉淀189 泰能含乳酸钠的溶液不相容190 黄芪维生素B6 混浊3 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浓度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为了确保使用安全有效,宜按体重(kg)计算给药剂量,一般不得超过最大使用量/次或单位时间和最大稀释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11章
给药技术
药物疗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
手段,其目的包括治疗疾病、减轻不适、
协助诊断、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预防疾
病以及促进健康。护士是药物疗法的直
接执行者,又是患者用药安全的监护者。
为保证患者准确、安全、有效的用药,
护士必须了解用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
(四)观察疗效与反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 效及不良反应 。
(五)指导病人用药 :介绍相关用药知识及 自我保护措施。
三、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 和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 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病人的病情等情况而定。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入、直 肠给药、外敷等。
四、给药时间及时间间隔
为了维持血液中有效药物浓度,保证药物 的有效和无毒,发挥最大药效,根据药物 的半衰期确定给药次数与间隔时间。 表10-1 医院常用的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表10-2 给药时间缩写与时间安排
第2节 口服给药技术
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经病人口服后,经胃肠 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局部和全身 的作用,此法为最常用、方便及较安全的用药法。 但口服给药吸收较慢,药物产生疗效的时间较长, 不适用于急救、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病人。 【目的】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而产生疗效,达到 减轻症状、协助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4)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和使牙齿染色的药物,服用 时应避免与牙齿接触,可用吸水管吸入药液,服 药后及时漱口。服用铁剂药物时忌饮茶,以免影 响铁剂的吸收。 5)止咳糖浆对呼吸道粘膜有安抚作用,口服时勿 稀释,服后不宜立即饮水。若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6)某些磺胺类药和退热药,服后宜多饮水。
(三)药物的保管原则
1.药柜位置应符合要求 2.药物应分类放置 3.药瓶标签应明显 4.药物质量须保证 5.药物须妥善保管 (1)根据药物的性质妥善保管
(2)病人专用药物应单独存放
二、给药原则
(一)严格按医嘱给药:用药前必须查对医 嘱,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 (二)正确安全合理给药:做到准确安全给 药 、合理及时给药 、注意配伍禁忌 、做 好过敏试验 。
【评估】
①病人的年龄、病情、病史、治疗情况。
②病人的意识状态、遵医行为、心理反应及合作 程度。 ③病人有无吞咽困难、呕吐,有无口腔、食道疾 患。 ①护士准备:仪表端庄、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②病人准备:取舒适卧位,必要时洗手。
【准备】
③用物准备:服药本、小药卡、药盘、常用药物、 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吸水
一、目的
(一)治疗呼吸道感染 消除炎症,减轻呼吸道 黏膜水肿,稀释痰液,帮助祛痰。 (二)改善通气功能 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 吸道通畅。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病人。
(三)湿化呼吸道 配合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 术后使呼吸道湿化。
(3)发药时如病人提出疑问时,应虚心听取,重
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予解释,再给病人服下。
(4)根据药物不同的特性进行用药指导
1)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需在血液内保持有效浓 度,应准时服药。 2)健胃及刺激食欲的药物宜饭前服,因其刺激 舌味觉感受器,使胃液分泌,可以增进食欲。助 消化药及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以便 使药物和食物均匀混合,有助于消化或减少对胃 壁的刺激。 3)服强心甙类药物前应先测脉率(心率)及脉
握正确的给药技术,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第1节
1 2 3 4
给药的基本知识
药物的种类、领取与保管 给药原则 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及时间间隔
(一)药物的种类
1.内服药 :片剂、胶囊、溶液、酊剂、合剂、 丸剂、散剂等。 2.注射药 :水溶剂、粉剂、油剂、结晶、混 悬剂等。 3.外用药 :软膏、滴剂、酊剂、洗剂、搽剂、 涂膜剂等。 4.新型制剂 :胰岛素泵、植入慢溶片、粘帖 敷片等。 由于药物的制剂不同,生物利用度不 同,药物作用的强度和速度也不同,就吸
1.口服药由中心药房专人负责查对配药、 核对,病区护士负责核对领回后,再次进 行核对,无误后发药。
(二)药物的领取
2.注射药、抢救药、临时医嘱的口服药等, 由病区护士专人负责。病区内应备有一定 基数的常用药物,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 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
3.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须凭医生处方 领取(麻醉药用专门红色处方)。
7)对特殊药,如麻醉药、催眠药、抗肿瘤药,待 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开。
8)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在短时间内不易服用
第3节 雾化给药技术 雾化给药法是指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吹散成细 小的雾滴,使其悬浮在吸入的空气中,经口或鼻 吸入,以达到湿化呼吸道黏膜、祛痰、解痉、抗 炎等目的。常用的雾化吸入方法有超声波雾化吸 入法、氧气雾化法吸入
观察:
整理: 病人服药后,收回药杯放入消毒液浸泡, 冲净擦干消毒备用,一次性药杯用后消毒 后做毁型处理。
记录:消毒双手,记录。 操作后评价 : 1. 病人理解服药的目的,主动配合。 2. 病人感觉舒适,达到治疗目的。 3. 护患有效沟通,病人满意 。
2.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2)发药前了解病人的有关情况,凡因特殊检查 或手术须禁食者,暂不发药,并做好交班;如病 人突然呕吐,应查明情况,再行处理;不能自行 服药的危重病人应喂服;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者 或口服固体药困难者应将药物研碎后再服用;鼻 饲者将药研碎用温开水溶解后从胃管内灌入,再 注少量温开水冲净胃管;沟通障碍的病人,如病 人听力或语言不通,要求发药护士除进行药物查
【实施】 1.操作方法: 核对:核对服药本、小药卡 配药: 按床号将小药卡插入药盘内,放好药杯。 固体药用药匙取出所需药量,放入杯中。 液体药先摇匀药液,用量杯量取。 油剂或不足1ml按滴计算的药液,用滴管吸取药 液(1ml
发药: ①再次核对药物。
②携用物至病人旁,核对床号、姓名,无误 后发药。 ③协助病人服药,为鼻饲病人给药时,应将 药物研碎溶解后由胃管注入。 ④发药后再次核对,收回药杯,取舒适卧位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