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断句、及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推断翻译技巧

文言文语法推断翻译技巧

古文之妙,在于其意境深远,言辞简练。

然文言文之阅读,非易事也。

其中语法之复杂,字词之隐晦,往往令后人瞠目结舌。

然吾人若能掌握一定的推断翻译技巧,自可游刃有余,领略古人之智慧。

以下,余将就文言文语法推断翻译之技巧,略陈一二。

一、识词义,辨字词文言文之字词,多有古今异义。

故在翻译之前,须先明词义。

词义之推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查词典:查阅《古汉语字典》、《辞海》等工具书,了解字词之古义。

2. 辨析字词:结合上下文,分析字词在句中之含义。

如“衣”字,可指衣服,也可指上衣。

3. 考察词性:文言文中,字词之词性较为固定。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通过词性,可推断字词之含义。

二、审句式,析语法文言文之语法,与今文有所不同。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及语法推断方法:1.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多由“……者,……也”构成。

如“刘备,天下枭雄也”。

翻译时,可将其译为“刘备是天下枭雄”。

2. 被动句:文言文被动句多由“……于……”或“……为……”构成。

如“子路为孔子所杀”。

翻译时,可将其译为“子路被孔子所杀”。

3. 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较为常见。

如“孔子游于陈,遇于途者”。

翻译时,需补全省略成分,如“孔子游于陈,途中遇到……”。

4. 虚词推断:文言文虚词较多,如“之”、“者”、“也”等。

通过虚词,可推断句子结构及语法关系。

三、理解语境,把握意境翻译文言文,不仅需掌握语法,更需理解语境,把握意境。

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1. 考察时代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情感及表达意图。

2. 分析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

3. 体会文章意境:通过联想、想象,感受文言文之美,领略作者之情怀。

总之,文言文语法推断翻译之技巧,非一日之功。

需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反复实践。

只有这样,方能游刃有余,领略古人之智慧。

愿吾辈共勉之。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1
2
什么叫断句?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翻译成现代文。----选自《淮南子》
三、借助虚词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
分析: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夫战,勇气也 。 作战,要靠勇气。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 意外的变故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走过的人是谁。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 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 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 抑恶扬善 ∕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 有厚德 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 能力目标:温故知新,通过课内文言句 子的翻译练习,掌握翻译技巧,提高学 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情意目标:通过训练验证方法技 巧的可操作性,举一反三,从而 增强对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 矣/ / 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 / / / /
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 矣 / 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 乎/ /
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 不亦 / / 诬天下士人哉
(选自明· 宋濂《杜环小传》)
译文: 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 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 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 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 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 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 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 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 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 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断句:断句,断句又称“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通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二、断句的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知大意阅读。

通过语感逐字翻译句子,明确大意。

根据句意面出朗读节奏。

(二)借助词性断句。

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小结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在句尾的语气词:者、也、矣、焉、哉、耶、耳、邪等。

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虛词: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则等。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焉、何如、奈何等。

(四)句首的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忽然、既而、俄而等。

(五)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道、谓等。

(六)借助文言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等;【解题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2.动宾(动补)之问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盖/竹柏影也。

4. 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5. 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二、古文的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有文采。翻译时 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具体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篇不离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六字法则:对、换、留、删、补、调。
参考内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交流和记录思想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现代人来说,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断句和翻译是两个关键的环节。
阅读文言文语段,可以通过通读语段,弄懂大意来断句。有些比较明显容易 断开的就可以不必考虑,有些则需要通读全句或上下文,真正弄通整个句子的意 思,通常要先通读全文,弄懂意思以后才能切脉断句,如果匆匆朗读,往往会读 破句子。
2、依据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的人物对话,在一般情况下,都要用一些提示性词语作标志。用 “曰”、“云”、“言”等字表示口语对话(引号内无论引用的内容长短,都算 作对话),用“云”、“日”等字表示转述的内容,用为标志的对话(只作提示, 不能作为停顿标志的词语),只要有上下文一看便知。而那些没有用提示词语的 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加。
一、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正确的断句能够揭示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和 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断句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虚词和实词的 区分,以及对于句群和句式的理解。
例如,“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也。”与“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 也。”两种断句方式在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将“好施”与“恶责人之心” 视为并列关系,而后者则将它们视为因果关系。因此,正确的断句对于理解文言 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我们需要 注意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修辞特点。

文言文固定断句翻译方法

文言文固定断句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法古奥,非后世之文所能及。

然欲通晓文言,必先明其断句之法。

夫断句者,分句读也,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也。

今试论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方法,以助学者窥其门径。

一、依字数断句文言文中,一字一句,有其固定之字数。

如五言诗、七言诗,其句必为五字、七字。

此法虽简单,然实为断句之根本。

如《诗经》中《关雎》一篇,其句皆五言,故可依字数断句。

二、依句末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末,多有虚词,如“也”、“矣”、“焉”、“乎”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终结。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末之“乎”,即为断句之标志。

三、依句首虚词断句文言文之句首,亦多有虚词,如“夫”、“盖”、“若夫”、“盖曰”等,此等虚词往往为句之起始。

如《左传》中“夫战,勇气也。

”句首之“夫”,即为断句之标志。

四、依对称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多有对称结构,如“天对地,地对天”、“山对水,水对山”等。

此等对称结构,往往为句之界限。

如《庄子》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句中“天地”与“圣人之”对称,故可断句。

五、依对仗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对仗结构亦为断句之依据。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句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对仗,故可断句。

六、依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繁多,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此等手法往往为句之转折,故可依此断句。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得道”与“失道”对仗,故可断句。

七、依叙事逻辑断句文言文中,叙事往往有逻辑顺序,依此可断句。

如《史记》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不得食。

”句中“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为叙事起点,“绝粮七日”为叙述过程,“不得食”为结果,故可依此断句。

八、依语音节奏断句文言文之语音节奏,亦有规律可循。

依此可断句。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句中“关关雎鸠”与“在河之洲”语音节奏一致,故可断句。

总之,文言文固定断句之法,非一日之功,需学者细心揣摩,反复练习。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

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方法注意事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例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例句:他每天坚持学习,按时复习,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听说远方的朋友要来,他兴奋不已,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句:他面对别人的误解,始终保持冷静,不愠不火,真是一位君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标志,如“之”、“乎”、“也”、“矣”、“焉”等。

3. 根据句意和语境,合理断句,使句子通顺易懂。

4. 遵循“先虚后实”、“先主后宾”的原则,即先断句中的虚词,再断句中的实词。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理解原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汇。

2. 将关键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性、语法和语境。

3. 保持句子通顺,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似。

4.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倒装、对偶等。

【总结】
通过对《论语·学而》中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公时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文言断句和翻译

文言断句和翻译
B.“耳”“乎”“哉”“焉”“也”“耶”
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C.“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
介词常放在句中,
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
断句。
如: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 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 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 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2(2007· 高考江西卷)吾但使国家无逋赋,
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①逃亡、逃跑;②欠交、拖欠;③拖延、迟延。
“逋”“职”均为采分点。“逋”的义项有: 应选第②个义项。“职”的义项有:①职责;②
职业;③职位;④主要;⑤贡献。应选第①个义
项。
全句译作: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 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例9(2006· 高考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
之,胡不可?
振:通“赈”,即“赈济”。全句译作:百姓, 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 不可以?
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顶真)
二、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
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
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 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荀子文言文断句技巧翻译

荀子文言文断句技巧翻译

一、断句技巧1. 依据句首发语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如“夫”、“盖”、“故”、“盖”、“则”等,常用于引出观点或结论,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夫学,须静也。

”意为“学习,必须保持安静。

”2. 依据句末语气词断句句末语气词如“也”、“矣”、“乎”、“哉”等,常用于表达语气或停顿,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依据名词、代词、动词等实词断句实词如名词、代词、动词等,在句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后应断句。

如《劝学》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4. 依据句式结构断句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疑问句、倒装句等,有其特定的语法规则,据此断句。

如《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为“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

”5. 依据文化背景断句有些句子涉及到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断句。

如《劝学》篇中:“孟尝君客,冯谖传书。

”意为“孟尝君的宾客,冯谖传书。

”二、翻译技巧1. 留白法留白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某些省略、倒装等特殊句式,以体现原文的文采和风格。

如《劝学》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2.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出来,不进行过多的意译。

如《劝学》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3.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为:“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

”4. 注解法注解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涉及到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

如《劝学》篇中:“孟尝君客,冯谖传书。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赅,其义深而难明。

故学文言文,首在断句,次在翻译。

今吾人试论文言文之断句方法与翻译方法,以助后学。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1. 以字词为单位:文言文中的字词,多有固定搭配,如“曰”、“云”、“乎”、“也”、“矣”、“焉”、“耳”等,可据此断句。

2. 以句首句末语气词为标志: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如“夫”、“盖”、“故”、“焉”、“矣”、“耳”等,常位于句首或句末,可作为断句依据。

3. 依据句式结构:文言文有固定的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可据此断句。

4. 考虑上下文关系:文言文中,上下文之间往往有密切联系,断句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5. 借助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可根据这些手法断句。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意思。

此法适用于简单、明了的文言文。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字词。

此法适用于复杂、深奥的文言文。

3. 语境翻译法:语境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上下文关系,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

4. 对比翻译法:对比翻译法是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5. 修辞翻译法:修辞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文的修辞手法,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三、断句与翻译之关系断句与翻译相辅相成,断句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是断句的目的。

只有准确断句,才能更好地翻译文言文;只有翻译得准确,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总之,学习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是两大关键。

学习者应熟练掌握断句方法,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方能游刃有余地阅读、研究文言文。

以下为具体实例: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文言断句与翻译

文言断句与翻译

四,其它方面定句读 (1),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 (1),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 引用常用" ""言 为标志, 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以后就只用" 而把主语省略. 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 明辨句读. 者,明辨句读. (2),察反复,定句读.反复, (2),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 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多次反复, 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 了有力的帮助. 了有力的帮助.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 明辨句读, 读 " . 明辨句读 ,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 能力. 能力 .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 会 .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 , 力求对 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 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的先断开 , 逐步缩小范围 , 然后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 在断句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 语言风格, 时 ,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 , 语言风格 , 句意的完整与否. 句意的完整与否 .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 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范 , 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 加强 诵读, 增强语感, 诵读 , 增强语感 , 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 帮助. 帮助.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然欲通晓其意,非断句不可。

断句者,分句也,即将文言文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使读者易于理解。

翻译法,则是对文言文进行解释,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便于今人阅读。

本文将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翻译之法。

一、断句之法1.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语法结构严谨,句式固定。

故可根据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分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为主谓结构,“学而时习之”为宾语从句,“不亦说乎”为反问句。

2.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常用对仗、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根据这些手法,可将其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此句中,运用了顶真手法,可断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根据句子成分断句文言文句子成分较为复杂,可根据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此句中,“夫君子之行”为主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并列谓语。

4. 根据语意逻辑断句文言文注重语意逻辑,根据语意逻辑进行断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根据语意逻辑,可断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翻译之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保持原文意思。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组织语言,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念。

”3. 灵活翻译法灵活翻译法是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灵活翻译为:“当王师北上征服中原的时候,家中的祭祀活动不忘告知先人。

”总之,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

高考语文 |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一、文言文翻译的根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别难解词语精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表达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别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累积,重点掌握简单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图片二、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图片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存文言文中的一些根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含: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存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累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累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存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存不译。

2、“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本钱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根底上,将特别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断句技巧文言文翻译断句

断句技巧文言文翻译断句

一、依韵律断句文言文之韵律,乃其特色之一。

古人作文,讲究平仄,故句中字数,往往有定规。

如五言诗,每句五字,七言诗,每句七字。

据此,可依韵律断句。

例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此句五字,乃五言诗也,故断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二、依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之语法结构,亦为断句之依据。

句中主谓宾结构分明,动宾搭配严谨,是断句之关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为主语,“学而时习之”为谓语,“不亦说乎”为宾语,故断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依词性断句文言文中,词性分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有其用。

依词性断句,可避免误解。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句中,“燕雀”为名词,“安知”为动词,“鸿鹄之志”为宾语,故断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四、依语义逻辑断句文言文之语义逻辑,亦为断句之依据。

句中之意,往往连贯相承,故依语义逻辑断句,可避免句意割裂。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此句中,前句言“昔人”,后句言“此地”,二者语义连贯,故断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五、依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繁多,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依修辞手法断句,可突出文采。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此句中,运用对偶修辞,故断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六、依古注断句古注乃古人注释,对文言文之理解颇有裨益。

依古注断句,可纠正误解。

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句中,“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对仗,故断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断句之技巧,非一日之功。

学者需多读、多思、多练,方能游刃有余。

断句之法,虽多,然皆以文意为本,不可拘泥。

文言文之翻译,亦需断句为基础。

断句得法,则翻译之工,自可得矣。

古文如山,断句如梯。

登高望远,方知山之壮美。

学者若欲攀登文言文之高峰,断句之技巧,不可或缺。

文言文断句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例句及翻译

原文:昔者楚昭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斯可矣?”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制中也。

君子之道,其在于此乎?”断句:昔者/楚昭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斯可矣?”/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制中也。

/君子之道,其在于此乎?”翻译:昔日,楚昭王向孔子请教说:“君子的行为,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做。

礼,是用来规范中正之道的。

君子的道德,大概就在这里吧?”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 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在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把握句子的主干,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

2. 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如“何如斯可矣”中的“何如”意为“如何”,“斯”意为“这样”,“可矣”意为“就可以了”。

3.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于”、“以”、“之”等,这些虚词在翻译时往往需要保留,以体现文言文的特色。

4. 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以使翻译更加生动。

5. 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避免过度简化或生硬直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明确句子结构;- 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等;- 观察句子中的虚词,如“于”、“以”、“之”等,它们往往能帮助我们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通过以上例句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技巧,为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版)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

(最新版)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技巧学会给文言文断句,对理解整篇文章的文义和背诵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一篇文言文,你能在不看原文的情况下将其每句话都能正确的划分开,那我敢保证,你在回答文言文相关的试题中,正确率不说是100%,也绝对是99.99%了。

文言文断句技巧技巧一:靠文段大意断句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

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技巧二:以动词宾语断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

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技巧三:凭特殊虚词断句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

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

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技巧四:据句式特点断句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

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

”“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案授课时间:2011年8 月 3 日备课时间:2011年7月29 日年级:八年级课时: 2 小时课题:文言文翻译方法学生姓名:张凌屿教师姓名:宋芬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了解文言文解题技巧。

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学内容一、复习检查作业:二、新授内容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导入新课: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常考知识点有给一段话让考生加标点或—句话让考生划出句中停顿。

另外,大量的试题是考翻译,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一)文言断句。

古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的。

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学习文言文,断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多下功夫。

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

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句读是文言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6种方法以供参考。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有很大的帮助。

4.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云”、“曰”、“言”等。

可根据这些标志断句。

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5.文言虚词断句法。

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一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6.顶真修辞断句法。

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盲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信、达、雅。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应多看些课外的文盲文章,多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另外,翻译文言文还要讲求技巧。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膝于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相当于“被’,译时补出。

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①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②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出师表》)“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7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d”最合适。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如: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桃花源记》)“屑”同“嘱”,在翻译时必须译出。

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如下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不亦……乎。

译为“岂不是……吗?”不是……吗”。

二、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

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境”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的问题。

“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

(二)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土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三)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

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里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直译好。

(四)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例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

其中的“而”是连词,译为“和”。

为使译文简洁,这个“和”字就省去了。

(五)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讳,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照抄不译。

(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你倚仗什么去?屠惧,投以骨。

(《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告诉他们说。

(七)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把以上内容编成口诀如下: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

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考题选讲: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方面的知识。

思路分析:对于此种类型的题,根据语段内容,结合语段的语意,从“者也”故”等标志性的词语入手,就不难断句了。

解答: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总评:解答此种类型的题,先从句子的意思入手,然后找标志性的词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重要语句的文官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以上两个句子,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手一福”等的含义。

另外,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答:(1)这种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不会赐福(保佑您取胜)。

(2)如果作战,就请让我跟从你一起去。

总评: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尤其是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在学习中,必须掌握。

3 .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此题,应弄清“芳”和“秀”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古今变化比较大。

解答: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总评:解此类题,除了掌握一些古今变化比较大的词义外,在翻译时还需考虑“雅”即美。

练习:(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 ) 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②,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⑤。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⑥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

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

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④侣:同伴。

⑤怠:懒惰,松懈。

此为疲倦无力。

⑥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⑦身:自身,自己。

1、解释加点的字。

永之氓咸善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是以后何不去之益怠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A水暴甚暴病身亡 B 绝湘水夜久,语声绝C汝善游最也京中有善口技者 D身且死立岸上呼且号曰3、翻译句子:①汝愚之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短文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