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课内外对比阅读LS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89f8a5fbfc77da369b131.png)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⑴阡陌⑴不独子.其子()⑴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⑴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及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b855aa417866fb84a8e63.png)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麻(xiū),树荫。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2)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有泉幽幽然.B.其.侧皆诡石怪木然.胡不已乎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二、[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76b8becfc789eb162dc80f.png)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828b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d.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d424d96529647d26285236.png)
【对比阅读】——(一)【甲】《桃花源记》【乙】从此上跻,有新叠石为级者,宛转石隙间,将至山顶,置静室焉,亦新构,而其僧已去。
窗楞西向,户榻洒然,室不大而洁。
乃与静闻解衣凭几,啖胡饼而指点西山,甚适也。
久之,舜殿僧见客久上不下,乃登顶招下山待茶。
(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而其僧已去.()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久之,舜殿僧见客久上不下,乃登顶招下山待茶。
2.【甲】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有何作用?(3分)4.【甲】【乙】两文在主题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二)【甲】《小石潭记》【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节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2)月色甚.美()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同为游记,【甲】【乙】两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何不同?(3分)4.说说【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三)【甲】《北冥有鱼》【乙】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縵,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df1eec964bcf84b8d57b82.png)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 )..()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19c1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2.pn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共7分)(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足为外人道兵甲已足足智多谋微不足道B.便扶向路欣欣向荣所向披靡眈眈相向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去冬今春去日苦多D.悉如外人悉以咨之悉听尊便悉数奉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中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这是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言简而意丰。
我们可以推知桃源人是在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奇特经历而叹惋。
B.【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
理解: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结果,暗示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8336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a.png)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
”疾趋,度石罅,瀑见。
石青削①,不容寸肤②,三面皆郛③立。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④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⑤如虹,忽卷掣折⑥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⑦,不知作何等语。
(节选自《观第五泄⑧记》)【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
②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
③郛:此处指像城墙环绕一样。
④掉:摇动。
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⑥掣折:转折。
⑦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
⑧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词语方法提示解释斗折蛇行语境推断法①心悸成语印证法:心有余悸②水态愈伟以今推古法③山行之极观也课内迁移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2.请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用“/”标示,限两处)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根据上下文推断,“也”“哉”“欤”三个语气词,填入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末尾,最恰当一个是( )。
山僧曰:“此瀑声()。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①、②。
6.请阅读两篇选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填写下表。
选文句子思想感情似与游者相乐快乐《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①山行之极观也赞叹《观第五泄记》而犹不忍去②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a307485f0e7cd185253614.png)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乙】两段 文,完成【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 ,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犬相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 垂髫,并怡然自 。
( 自《桃花源 》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 公, 与能, 信修睦。
故人不独 其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 壮有所用,幼有所 ,矜、寡、孤、独、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 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 己。
是故 而不 , 盗窃乱 而不作, 故外 而不 , 是 大同。
自《礼 ·礼运》)在大道施行的 候,天下是人 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拔出来, 求 信,培养和 睦(气氛)。
所以人 不 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其天年,中年人能 社会效力,幼童能 利地成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 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 ,女子有 宿。
于 ,人 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 ,却不一定要自己 私藏;人 都愿意 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 自己 私利。
因此奸邪之 不会 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 生。
所以大 都不用关上了, 叫做理想社会。
1.解 下面加点的 。
( 4 分)⑴屋舍 然 () ⑵阡陌 交通 () ....⑶不独子 其子() ⑷ 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 句子中,加点 意思相同的一 是( )(2 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 之.如外人事元大小,悉 以咨之B .男女衣着,悉..C .矜、寡、孤、独 、 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 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D .大道之 行也 跪而 之. .3.翻 下面句子。
( 4 分) ⑴ 黄 垂髫,并怡然自 。
⑵ 与能, 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 句填空。
(2 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 》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 ]随 [种植 ] ”的 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 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 的 “世外桃源 ” 地再 了“大同 ”社会的生活 貌,因此二者有 多相似的地方。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fcfc40ba1aa8114431d973.png)
八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像白蛇一样,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欲穷.其林:③遂缘.小溪:④或.不应所问: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2b8aafbceb19e8b9f6ba22.png)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08a24d2410a6f524ccbf8581.png)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民桥其上桥:⑵逾石而往有石泓逾:⑶北堕小谭堕:⑷卷石底以出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 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 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长可十许步。
⑵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4分)(每小题1分)⑴整齐的样子⑵交错相通⑶以……为子⑷憎恶2.(2分)B3.(4分)(每小题2分)⑴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⑵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2分)(毎小题1分)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⑴仿佛..若有光()⑵悉.如外人()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⑷自恨.不如远甚也()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⑴其中往来种作⑵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1.⑴隐隐约约⑵全⑶正,正在⑷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2.A3.⑴其中/ 往来种作⑵其丈夫/ 方担粪灌园(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4.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⑵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3分,共6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2分))(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14分)[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
”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
”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
”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
”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
”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晋陶渊明独爱菊故人不独亲其亲C.微斯人,吾谁与归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2分)3.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停数日,辞去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指城曰:“此燕国之城。
”其人变容。
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2分)1.(2分)B8.(2分)具宜求禁2.(2分)D3.(6分)⑴(3分)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⑵(3分)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⑶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
”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4.(2分)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⑴豁然..开朗()⑵阡陌交通..()⑶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⑷虽有甲.兵()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1.⑴开阔的样子⑵互相通达⑶迁徙⑷鹿甲(4 分)2.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或根据语文版《教师用书》〕⑵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意思对即可)(4分)3.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③安其居④乐其俗(4分)《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