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一)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书目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中涉及到的典籍十三经周代的五经:《尚书》、《易经》、《诗经》、《礼经》(后来又分作三经,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分成《左氏传》、《公羊传》、《榖粱传》)。
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计十三经。
诸子百家·孔子·墨子墨子十大主张1)尚贤2)尚同3)兼爱4)非攻5)明鬼6)天志7)非命8)非乐9)节用10)节葬·杨子杨子的思想被庄子继承一部分。
·庄子著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老子·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有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韩韩非、秦李斯。
主张变法。
·管子齐国是工商立国,管仲也是法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到汉朝,阴阳家与儒家已经密不可分,阴阳家是儒家的右派,法家同儒家也合起来了,成为儒家的左派。
左派代表是荀子(荀卿),右派代表是董仲舒、刘向。
·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
·杂家杂家思想近乎道家。
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
·诸子杂论孙诒让做《墨子闲诂》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竹书纪年简见于梁襄王墓。
明朝有《今本竹书纪年》,清咸丰朱右曾、民初王国维编集《古本竹书纪年》。
·穆天子传·国语作者左丘明,分八国讲述史事——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纪事不纪年,主要记话,记事也少。
价值等同于左传。
研究春秋历史,有《春秋》、《左传》、《国语》三部书。
《国语》在汉朝改过了。
·战国策记11国,纵横家编写,在于如何使人相信他的话,史实材料不多。
·逸周书战国人为西周写的史。
有今人沈延国的《逸周书集释》。
·世本记载从远古到战国的历史,已经失传。
唐司马贞根据这部书做《史记索引》。
现有《世本八种》一书。
《史记》的主要依据是《国语》、《战国策》,特别是《世本》、《春秋》、《左传》、《尚书》。
孔蔑的“失”与子贱的“得”[权威精品]
孔蔑的“失”与子贱的“得”-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孔子有一个侄儿叫孔蔑,有一个学生叫宓子贱,两个人同时在鲁国做县令。
这天,孔子路过孔蔑之处,见面后问道:“自从你做官以后,有何收获?有何损失?”孔蔑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什么收获,却有三种损失:一是公事缠身,学过的知识没时间温习,因而学习难以融会贯通;二是俸禄太少,稀粥尚不足以接济亲戚,亲戚们因而日益疏远;三是公务繁忙急迫,常挤不出时间为死者吊丧或探望病人,朋友间也因而日渐疏远。
”孔子听后心情不悦,起身前往宓子贱之处,见面后,他把问孔蔑的话照样拿来问子贱。
子贱听后,回答说:“自我做官以后,没有什么损失,却有三种收获:“一是当初背诵的经文,现在都能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且理解得日益透彻明白;二是俸禄虽少,但可省出稀粥来接济亲戚,使亲情更亲;三是公务虽繁忙,但仍能在晚上挤出时间去吊丧死者,探望病人,从而使朋友之情日益加深。
”同样为官,机会均等,但孔蔑有三失,子贱有三得。
因为二人做官的心态不同,决定了各自得失。
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利他还是利己,是负责还是敷衍,是进取还是逃避,决定着人生的前程和命运。
夏丐尊是著名的教育家。
这天,他上门拜访弘一大师,看到弘一大师吃饭时,只有一小碟咸菜,心中不忍,就问:“这是不是太咸了?”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在喝。
夏先生又问他:“这是不是太淡了?”弘一大师微微一笑,说:“淡有淡的味道啊。
”佛教上有这样一句话:境随心转。
的确,对生活的感受取决于人的内心。
咸与淡、苦与乐,贫与富,荣与辱,每个人的感受各有不同。
唯能泰然处之,才是智者的心境。
这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得到衣钵后,到了广州法性寺,见到两位僧人对着寺前飘动的幡旗在争辩。
一僧人说是风在动,一僧人说是在幡动,二人争执不休。
器胜于道——先秦儒家理想与现实的断层
器胜于道——先秦儒家理想与现实的断层作者:石真龙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05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尊卑失序使原先由血缘亲族系缚阶层等级的礼制发生动荡,士人阶层有所演变,士由原先末流贵族转变成为高级庶民,四民之首。
深感时代动乱,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士人提倡以道为任,试图通过弘道来恢复周朝礼乐制度的轨约性,实现“三代”的期望。
但是由于士人流品产生等级分化的变异,使许多士人以“道”作“器”用,以君子作义理阐述却行“小人”之为,因此衍生出与先秦儒家志道理想背离的现实走向。
关键词:士道;流品分化;背离雅思贝尔斯笔下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集体爆发的黄金时代,当时哲学家们身遭困境仍反思时代境遇,审视生命尊严,关照存在价值。
西方将此称作为“哲学的突破”“超越的突破”,此时古希腊贤哲将认识世界的视角从外界自然物质世界转换到人类自身的个体维度,反观当时的中国,则是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先秦儒家则为典型代表,其倡导成贤入圣的为己之学和居仁由义的道义关怀为当世所推崇。
先秦儒家提倡守死善道、精诚专一,他们将“士志于道”的价值理念融入士人的理想中,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士人阶层有所发展,但是士人阶层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很多阶层都可跨越到士人阶层,之后士人又分化出上中下的等级,使很多士人为追求“器”而趋之若鹜,他们言儒家之义理,行小人之所为,使“道”与“器”之间产生背反,这也为之后士人重“器”轻“道”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儒家保护色彩。
一、先秦儒家士人阶层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垂衣裳,周礼废而未泯,尊卑等级坏而未崩。
在礼制崩坏、天下失序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以血缘亲族系缚阶层等级的周朝分封制传统被打破,无论是周郑互质还是取温之麦,更是將天下有道推向了天下无道。
礼乐制度的崩塌首先带来的是社会阶层以及社会性格的变化,主要变现为上级贵族阶层等级的下降和下级庶民阶层等级的上升。
论明代古文选本中的诸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2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122020论明代古文选本中的诸子郑天熙(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明代中后期出现大量选诸子的古文选本,笔者统计的就有66部,所选诸子的种类异常丰富。
中晚明以来,诸子地位得以提高,选家纷纷将之编入古文选本,重视其文章学价值。
无论诸子选本的商业运作,还是对诸子的文学评点,亦或是对诸子的猎奇倾向,都是诸子选本商品化转型的体现。
包括诸子在内的古文,在商品化过程中,“道”的属性被弱化,而“文”的属性被强化。
诸子进入古文选本,在清代有所延续,但种类数量都有所减少。
古文选本选诸子,对古文观念和古文编选传统有冲击、有新变,具有正反面双重意义。
关键词:古文选本;诸子;文章;商品化;奇异;编选传统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12-0005-11《文选》的选文标准是“辞采文华”“沉思翰藻”,不选老庄管孟等以说理为主的诸子,“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今之所撰,又以略诸”o忸一屏诸子于总集之外的做法,影响后世古文选本深远。
《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轨范》《文章正宗》等宋代古文选本,都没有选诸子,②“修而不立诚,达而不适用,乃无用之空言耳,如《庄》《列》之荒唐,扬、马之丽靡是已o”翊乍诸子于古文选本之外的做法,在明代被打破,明中后期出现大量选诸子的古文选本,笔者统计的就有66部,明人将诸子视为有助科举的古文,对诸子文章的文法技巧与美学特征给予充分关注,甚至还有专门选诸子的选本,笔者经眼的就有14种之多。
古文选本入选诸子、评点诸子,在明代中后期是普遍现象,反映出明人富于时代特征的古文观与诸子观,对古文选本的编选传统有冲击、有新变,并影响到清代古文选本,其意义不可小觑。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浅析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缘由
浅析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缘由摘要:士是商周时期统治阶层中地位最低的贵族,但却是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封建制的逐步确立、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井田制的瓦解,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也随之解体,大批的低级贵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被迫离宗国,去乡土,不得不靠知识和技能维持生活,成为游士。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以及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产生的军功地主,使得庶民地位得以提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士阶层也就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秦士阶层演变缘由社会流动学界有关士的起源与其发展有很多争论,而关于士的研究从古至今就未曾断过,近代研究有关士问题的学者多好从文字训诂入手,并引金文、甲骨文为证。
[1]士最先指最低级别的贵族,战国时从贵族之末变为四民之首,有才德亦或有一技之长都可称为士。
[2] 关于士的分类学界亦是各有见解,说法不一。
本文笔者欲以时间为分界简单论述先秦士阶层的演变,以社会流动的角度探其原因。
因士阶层在东周之时有本质之变暂以此为界点。
一东周之前的士士这个名词虽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但其在中国史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在此我们先探讨一下士的渊源。
1、我国古代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相对。
2、指最低等级的奴隶主贵族。
受宗法制支配,以血缘远近来区别亲疏,并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分为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3]士居于中间,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最低等级,此等级是基本固定的。
“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 [4] 此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和后裔,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
3、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低级官吏或者是狱吏。
士能进仕,担当一定的职务,顾炎武认为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
4、军士的通称,当时的士皆为武士。
顾颉刚先生在其《文士与武士之蜕变》中指出“吾国古代之战士,皆为武士也。
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文学常识:诸子百家有哪些
文学常识:诸子百家有哪些诸子百家的含义: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诸子百家”有关资料
“诸子百家”有关资料第一篇:“诸子百家”有关资料“诸子百家”有关资料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1)孔子周游列国(2)老子骑青牛出关(3)庄子梦中化蝶(4)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故事2.“诸子百家”的名言(1)有朋至远放来,不亦乐乎?——孔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5)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3.“诸子百家”和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韩非子》(2)《滥竽充数》——《韩非子》(3)《买椟还珠》——《韩非子》(4)《守株待兔》——《韩非子》(5)《杞人忧天》——《列子》(6)《歧路亡羊》——《列子》(7)《两小儿辩日》——《列子》(8)《愚公移山》——《列子》(9)《匠石运斤》——《庄子》(10)庖丁解牛》——《庄子》(11)《陷井之蛙》——《庄子》(12)《东施效颦》——《庄子》(13)《刻舟求剑》——《吕氏春秋》(14)《揠毛助长》——《孟子》4.“诸子百家”中的成语哀而不伤《论语》安不忘危《周易》安常处顺《庄子》揠毛助长《孟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安如磐石《荀子》拔毛连茹《周易》白驹过隙《庄子》百战百胜《孙子》半途而废《礼记》饱食终日《论语》抱关击柝《孟子》杯水车薪《孟子》比肩继踵《晏子春秋》避实就虚《孙子》鞭辟入里《论语》变化无常《庄子》冰炭不相容《韩非子》兵不厌诈《孙子》兵贵神速《孙子》并日而食《礼记》并行不悖《礼记》博闻强志《荀子》跛鳖千里《荀子》不丰不杀《礼记》不共戴天《礼记》不苟言笑《礼记》不教而诛《论语》不近人情《庄子》不可终日《礼记》不愧不怍《孟子》不肖子孙《庄子》不亦乐乎《论语》不耻下问《论语》温故知新《论语》学而不厌《论语》诲人不倦《论语》择善而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采薪之忧《孟子》察言观色《论语》沉鱼落雁《庄子》宠辱不惊《老子》出生入死《老子》出尔反尔《孟子》川流不息《论语》创巨痛深《荀子》春露秋霜《礼记》刺刺不休《管子》从容不迫《庄子》从心所欲《论语》大惑不解《庄子》呆若木鸡《庄子》道听途说《论语》5.对“诸子百家”的评述(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二)
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二)-国学教育论文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二)顾颉刚《韩非子》《韩非子·显学》篇中有一段话:“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顾老解释这段话说:儒家讲尧、舜,道家还讲神农、伏羲、黄帝。
因为这些更无凭据,更可以据此以压尧、舜,从而压倒儒家、墨家。
三家总是说以前的好,都以为一代不如一代,都是厚古薄今,越古越好:战国不如西周,西周不如夏、商,夏、商不如尧、舜,尧、舜不如黄帝,黄帝不如神农,神农不如伏羲。
上述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
诸子的子书里保存了战国史。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魏),吴起(楚),商鞅(秦),韩非(韩),李斯(秦)。
他们都主张变法,认为儒、墨、道三家全都提倡古道,不合乎今天;应该变法,以适应于当时。
法家主张要法后王,为今后定法。
这和儒、墨、道三家的法先王(照着先王的古法去做)相对立。
法家的主导思想是打倒贵族,因为贵族是无功受禄。
法家要使人民直接隶属于国君,不归贵族所有,所以,开创一个新时代。
李斯在他当秦相之时,最明显。
秦始皇的时候,有人说周之所以延续了八百年,是因为周家大封宗族的缘故。
现在你为天子,而子侄不过都是匹夫,没有被封官,有朝一日就可能发生田常式的政变。
田常是齐人,曾起来夺齐的政权。
李斯极力反对这个说法。
他讲道,上述说法,是读书不通的缘故。
所以他们就错误地把古法当成了今法,李斯劝秦始皇烧掉了一切古书,并下令今后不准读古书。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收集了天下的古书,到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就大火烧掉了全部所收集的古书。
以后,只剩余下民间还遗留的一些古书。
儒家把一族之长,也作为一国之君。
曰:亲亲叫做宗法。
对于这个,墨子反对,不赞成亲亲。
宗法社会从周代开始。
法家起来加以变革。
战国之时,法家都强调各国都要富国强兵,他们讲政治,讲经济,讲军事,注重生产。
商鞅为秦国变法,一是发展农业;二是作战——原先本来有士、农、工、商。
商鞅不要读书人士也不要商人,他只要农事和战事这二件事。
《经典常谈》第十章节内容归纳及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第10章节《诸子》归纳及章节练习(附答案)【内容要点梳理】社会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学派:①第一个开门授徒的是孔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
②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
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这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
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兼爱”,主张“节用”“非乐”。
③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后来杨朱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
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的学说也从此出发。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
④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法治。
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
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
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
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思想统一: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着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诸子百家”相关知识
“诸子百家”相关知识“诸子百家”相关知识一、解读“诸子”和“百家”诸子:是指先秦至汉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
百家:是指先秦至汉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较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二、“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大量思想深沉、风格独具的杰作。
三、你知道“诸子百家”的哪些学派和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兵家:孙子孙膑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农家: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一〉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提出了“仁”的学说。
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著有《孟子》一书。
其主张:1)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2)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三〉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的自然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四〉庄子战国时期,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五〉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
主张“兼爱”、“非攻”〈六〉孙子: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精品】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历史常识.pdf
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历史常识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详细的内容就和***一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思想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儒、道、法。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最新证实传世两千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最新证实传世两千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一百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
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
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
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所献版本编修。
中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都对梅赜所献的这本来历蹊跷的《尚书》产生疑问。
一些学者认为“《尚书》惟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尽为后儒伪作”,清代学者阎若璩还专门写了一本《古文尚书疏证》,系统论证古文《尚书》为伪作。
但也有一些学者坚信东晋以来的古文《尚书》不伪,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可能是根据秦火以后所传的零星断简,增补而成。
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简文。
顾颉刚从《山海经》到《楚辞》的神话梳理(上)
顾颉刚从《山海经》到《楚辞》的神话梳理(上)文/顾颉刚顾颉刚(1893.5.8-1980.12.25),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古人的世界观第一阶段:天人相通在我们的观念中,大都以为神是没有形象的,天不能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但在古人的想像里便不这样。
他们以为天上的神过的就是人间的生活,天上的神和地下的人彼此都有交通的办法。
他们怎样的往来呢?那就是从地面上最高的地方一直往上走去。
古图中的昆仑山位置(黄色标)地上哪里最高?他们说是西边的昆仑山(作者注:那时的昆仑山,依现在推测大约就是青海省内的巴颜喀喇山,因为《山海经》等书里都说河水、黑水出于昆仑,而巴颜喀喇山正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
长江即黑水,颇有几分可能性。
不过那时的昆仑山在羌人境内,中原人也到不了,只是一种耳食之谈而已。
但惟其人们到不了,所以它的神秘性就更大。
)。
昆仑山有多少高?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有两种说法,说得少的是二千五百里(作者注:可参《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说得多的竟有一万一千里(作者注:可参《淮南子·地形训》及《水经·河水篇》。
)。
巴颜喀喇山实景他们说昆仑山从下到上可以分作三层,下层叫做樊桐,又称板桐;中层叫做悬圃,又称阆风;上层叫做增城,又称天庭。
(作者注:此处为《水经注·河水篇》引昆仑说。
“悬圃”亦作“玄圃”,同音通假。
)他们说一个人只要走到中层,他就可以不死了;如果直走到上层,就真上了天了,他就是一个神了。
(作者注:此处可参《地形训》。
但为迁就上引的昆仑说,将“凉风之山”一语删去。
昆仑说把玄圃和阆风都算作中层,《淮南子》却把凉风和悬圃分成两层。
“凉风”即“阆风”,同纽通假。
)伏羲女娲连接天人的树三星堆楔子1:昆仑山的中层“人”,正大概类似于佛教的“阿修罗”,不过此处的“往山上去”并不强调“修正果”或者“修道成仙”,而是单表其未知与神秘。
顾颉刚 语录
顾颉刚语录
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的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顾颉刚
好大喜功,终为怨府;贪多务得;那有闲时。
顾颉刚(中)
如太史公不作史记,商与两周史料仍可赖春秋,国语,世本等书而保存,而战国及西汉史料必然丧失。
纵横家保存了战国及西汉史料,太史公整理后流传了下来。
顾颉刚
仁,同情心也。
义,正义感也。
礼,政治性也。
智,思考力也。
信,责任心也。
恶,占有欲也。
食,个体之生存也。
色,种族之生存也。
皆人性所固有,未可辨其孰本有,孰是外染,亦不能讲性本善,或本恶。
顾颉刚
怕就说怕,怕死不丢人,说谎不丢人,说了谎死不承认,那才叫丢人。
顾清明
虽手中之剑不复往日。
世间营狗,君骨如刀。
顾襄
不私其身,处天下以至公。
(晋)郭璞
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心居人下之理。
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
一陈嘉庚
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顾宪成。
论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成中教学论文)论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姓名:康喜学校:成家庄示范初级中学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 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
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
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具体来说,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
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OXUE·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
战国诸子的著述,是战国时代的一些纪录。
秦统一后,为了
灭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把正式记录烧掉了,所以研究战国史,
子书的材料就很珍贵了。
所有的子书,都是战国思想史,也是战
国史。
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写战国史的部分,有许多错误,因为
他没有掌握战国的史料。
从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书,一
般人不读子书,所以过去对于战国史是一片模糊。
近代才对子
书,对战国史进行研究。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人开门收徒,也无一人把贵族的书公开
给平民百姓的。
把五经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人。
这是孔子
最大的功劳。
所以后人说五经是孔子编的。
孔子对政冶无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
孔子主张安分,不
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
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
顾颉刚
●顾颉刚
讲诸子百家(一)GUJIEGANG
JIANGZHUZIBAIJIA68
LUNDAO·JIANGZUO论道·讲座
·GUOXUE
而远之。
孔子看不到时代要变了,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这一时期,奴隶制变为封建制。
人们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对于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做了各种设想,于是才有了诸子的各种主张。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大思想家是墨子。
笏《墨子》
墨子有明确的主张,他有十大主张:
第一,尚贤。
就是尊重贤人,以为凡是做官的都应是贤人,打破原来的阶级。
天子
是天下最贤的大贤人;诸侯是一国的大贤人。
他主张打破世袭。
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这是大变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
就是要组织起来。
一乡,听乡长的;一国,听君的;天下人,听天子的。
全国都要层层向上同。
同时,各国对君主无须进贡,很宽松。
第三,兼爱。
他设想诸侯相爱,兼爱各国的人,彼此就不会打仗。
第四,非攻。
他以为那攻伐兼并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加以反对。
第五,明鬼。
孔子不信鬼神,存而不论,这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
墨子不同了,要“明鬼”,证明鬼神实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夭志。
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最高的神,夭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
不要相信命运。
只要做个好人,便—切自然都会好起来的。
第八,非乐。
认为音乐无用,听音乐妨碍耕织,是浪费。
第九,节用。
他觉得贵族太浪费了,去掉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第十,节葬。
他认为当时厚葬费用太过,是极大的浪费,提出节葬的主张。
总之,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可是当时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张便借托古人,说古来如此。
墨于究竞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不清楚。
墨家的势力当时甚大。
读书人非儒则
墨,不属于儒家,便属于墨家。
墨家有组织,
孔于无组织。
墨家组织的领导人是钜子。
钜子是‘大老“、”先生“。
钜子是代代相传,就是贤人传给贤人。
墨子虽然”非攻“,却善战。
在墨子的书中,战书多。
他要以战争来消灭战争。
墨家研究”名学“,即逻辑学,是讲说话方式的。
叫做《墨经》,墨家都读。
《墨子》中政治、军事,科学都有。
可惜,他被人骂得狠。
孟子骂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即禽兽。
汉代,对墨子很怕,因为墨家有组织,故消灭墨家。
这一来墨子的书便无人看了。
到了汉代末年,道教起来了,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当中,就是把墨子的书和道教的书并到了一起。
幸而这样才把墨子的书大部分保留下来。
清朝乾隆要研究战国诸子,才从《道藏》里找出《墨子》来,才了解墨子。
过去读《孟子》,以为墨子坏极了。
笏《杨子》
杨子,名朱。
他的史事已经不清楚。
杨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
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也“,是禽兽。
杨子有见解。
主张”全生保真“,不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时代处在战乱之际,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杨子的书,没有传下来。
其后出了庄子。
庄子的书文学性强,传下来了。
自战国至于今日,人们都喜欢读,庄子的中心69
GUOXUE·思想,是发挥场子的思想。
笏《庄子》
庄子,庄周,宋国人,就是河南人。
他作了个小官,管理园林。
庄子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但所说的道理难憧。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说大鹏鸟那么大,同小鸟是一样的,又何必做大鹏呢?第二篇《齐物论》,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样,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
所以,不要去争什么大和小,好和坏。
说是从大处看,从高处看,全都是一般模样。
从天上看,人的高一点和低一点,是不分的。
第三篇《养生主》,以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笏《老子》
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庄子》一书。
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
《老子》一书里说:“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
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
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
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
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已。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坟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
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
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
所谓“小国,寡民”,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
这种情况属子氏族社会。
《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
老子的宇宙观是:“无为而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道,先子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
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
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象。
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
是不同于别人;
“必则古昔”,则,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
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地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
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
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