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听课记录数学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第一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数学四则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数学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一些例子和练题帮助我们巩固了这些知识。
接着,老师介绍了乘法和除法的原理和运算规则,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还强调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优先级的重要性。
第二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小数的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小数的运算,包括小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回顾了小数点的位置和读法,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演示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接着,老师讲解了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规则,并进行了一些练。
在课堂上还提到了小数的特殊情况,如小数乘以10、100或1000等。
最后,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些小组练,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分数的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分数的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回顾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演示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接着,老师讲解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规则,并进行了一些练。
在课堂上还提到了分数的化简和通分的方法。
最后,老师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检验我们对分数运算的掌握程度。
第四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比例和百分数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比例和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老师首先介绍了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并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解释了比例的应用。
接着,老师讲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进行百分数的转化和运算。
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一些练,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综合应用题,要求我们利用比例和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老师首先介绍了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物体的例子解释了它们的意义。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
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小学六年数学听课记录表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倒数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
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
(指板书:互为)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
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①5/8×8/5 ②0.25×4③3/4+1/4④1.6-3/5 ⑤13/7×7/13⑥3/2×6/5×5/9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汇报:乘积是1。
)[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⑤13/7×7/13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投影,出示例2)1.求下面各数的倒数3/5 26 7/2 0.6 1 0.25 0学生尝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5圆:圆的面积》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5 圆:圆的面积》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形桌面等)为例,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计算这些物体的面积。
•引出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1.2 教学过程•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师首先回顾圆的周长公式,即C=2πr,并解释这个公式与圆的面积之间的联系。
•通过展示一个圆形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圆分割成若干等份,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即圆的周长的一半,2C=πr)和宽(即圆的半径,r),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
•应用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几个例题详细展示如何使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换算和保留合适的小数位数。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不同半径的圆,让学生独立计算其面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相互检查。
•拓展延伸:•引入与圆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圆形花坛的面积、圆形水池的表面积等。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圆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交流和思考。
二、学生活动•参与导入讨论: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导入问题,表达自己对圆面积计算方法的猜想和兴趣。
•观察与思考: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和讲解,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独立计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独立计算圆的面积,并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分享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和借鉴。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以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为导入,贴近学生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和推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组讨论环节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机会,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笔记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笔记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地点:六年级数学课堂
主题:分数乘法
记录员:XXX
参与教师:XXX、XXX、XXX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回顾之前学过的乘法知识,引导学生回忆起整数乘法的规则。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整数乘法应用到分数中,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分数乘法。
二、新课讲解
1.分数乘整数: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了如何将整数乘法应用到分数中,
并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分子与分母的约分:教师详细讲解了如何对分数进行约分,并举例说明约
分的过程和必要性。
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
的计算方法,并强调了约分的重要性。
三、课堂互动
1.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练习。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并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分数乘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2.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3.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包括分数乘整数、分子与分母的约分、分
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等。
2.教师强调了约分在分数计算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注意约分的步骤和规
则。
3.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分数乘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比例的基本性质》听课记时间:2020年3月16日,第六周星期一第2节学校:XXX科目:数学听课人:XXX意见: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值得我们研究。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授课人:XX老师班级:六年级一、复旧知在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
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在两个比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组成比例。
例如,40:8和10:2可以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二、探索新知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其中两端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2.4和40是外项,1.6和60是内项。
2.练一练对于6:10=9:15,9和15是外项,6和10是内项。
对于1/2:1/3=6:4,6和4是外项,1/2和1/3是内项。
对于3.6:1.2=3/4:1/4,3/4和1/4是外项,3.6和1.2是内项。
对于20/5=4/1,20和1是外项,5和4是内项。
3.例题对于2.4:1.6=60:40和3/5=9/15,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都相等。
对于1/2:1/3=6:4和3.6:1.2=3/4:1/4,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也都相等。
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管理。
教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落实好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严格要求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行为惯,保证课堂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板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听课记录范文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听课记录范文时间:2023年6月12日地点:第六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主题:比的应用记录员:李老师一、课前准备在本次课程开始前,我与学生们一起准备了课本、练习册和教学道具等。
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积极发言,对课堂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教学内容1.课程开始,老师首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复习了比的的概念和应用。
老师强调了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计算速度、比例和价格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2.随后,老师引出了新的课程内容——比的应用。
他解释了如何使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组合和比例等问题。
老师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们理解了比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发现问题。
他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老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们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索实践:老师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测量和计算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
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归纳小结:在课程结束时,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比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
2.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效果及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解 概 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解概
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解概率》本次听课主题为《解概率》,以下是对课堂内容的记录和总结。
引言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了概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了概
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了学生对概率的兴趣。
概率的基本定义
老师从点名的例子开始,向学生解释了事件、样本空间和概率
的概念。
通过抛掷骰子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概率的基
本定义。
概率的计算方法
老师介绍了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
通过
实际的练题,学生掌握了用频率法计算概率的步骤和方法。
概率的应用
老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了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赌场
中的赢钱概率、天气预报中的降雨概率等。
学生通过这些应用场景
的讨论,更好地理解了概率的实际意义。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概率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概率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课
堂氛围积极,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本次数学课《解概率》的听课记录。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
课的研究,能够对概率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数学研究打下坚
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选3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选3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篇1课前谈话: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
很好,都看着我啦。
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
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请生上台指出来。
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起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
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课程信息。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一上来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蛋糕吗?”这一问,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喊着喜欢。
老师接着说:“那假如老师有一个大蛋糕,把它平均分成 8 份,我吃了其中的 3 份,那我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呀?”同学们马上就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这导入可真够吸引人的!(二)新授。
1.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长方形,说:“咱们就把这个长方形当成一块大蛋糕,现在要把它的 3/4 涂上颜色,谁来试试?”一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同学跑上去,涂得还挺像样。
老师就趁机问:“那这涂了颜色的部分表示什么呢?”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老师点点头,说:“对啦,这就是 3/4 。
那如果我再把这 3/4 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这可把大家难住了,都皱着眉头思考。
2. 老师也不着急,慢慢地引导着大家:“咱们可以先想想,3/4 里有几个 1/4 呀?”同学们恍然大悟,齐声说:“3 个!”老师笑着说:“那把 3 个 1/4 平均分成 2 份,一份是几个 1/4 呢?”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喊道:“3÷2 = 1.5 个,也就是 3/2 个 1/4 。
”老师竖起大拇指:“真聪明!那咱们就可以写成 3/4 ÷ 2 = 3/4 × 1/2 = 3/8 。
”3. 接着,老师又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同学们练习,大家做得可认真了,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时地指点一下。
(三)巩固练习。
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些题目,有分数乘法的计算,还有解决实际问题的。
同学们都埋头苦干,做完了还互相检查。
老师挑了几个同学的答案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一边批改一边说:“这位同学呀,计算的时候要细心哦,可别把分子分母弄混啦。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了什么呀?”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满意地说:“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回家可要好好复习哦,说不定明天老师还要考考你们呢!”三、听课感受。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解 方 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解方
程》
概述:
本次听课主题为《解方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
程的方法。
听课记录:
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和练。
1. 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方程是一个含有一个或多个变量的等式。
- 解方程即是确定使方程成立的变量值。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 变量消元法: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使方程中的变量逐步消去,得到结果。
- 实例练: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变量消元的练。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 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老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教导学生如
何将实际问题用方程表示出来。
- 实例练:学生根据所学解方程的方法,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反馈:
本节课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们积极参与。
他们通过实际练,提
高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变量消元的
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继续强化练。
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初步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和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备注:
本次听课记录仅为纪录课堂内容,不包含详细讲解和练题解答。
学生们在课后可以进一步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
小学六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授课年级:六年级。
- 授课科目:数学(人教版)2. 教学过程。
- 导入(3分钟)-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模型,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物体,那你们知道这个圆柱体的表面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有两个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
- 新授(25分钟)- 探究圆柱侧面积(10分钟)- 教师将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开始讨论,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教师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板书:圆柱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探究圆柱表面积(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组成部分,然后说:“那现在我们知道了侧面积的求法,那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么求呢?”学生回答:“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 2个底面积。
”教师接着让学生计算一个给定半径和高的圆柱的表面积,学生们认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关于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练习题,如“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谁能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得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有学生回答从圆柱侧面展开图得到侧面积公式,再加上两个底面积就得到表面积公式。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授课年级:六年级。
- 授课科目:数学(人教版)2. 教学过程。
-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棉80%”,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80%是什么意思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们纷纷猜测。
六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4. 授课课题:圆柱与圆锥 - 圆柱的表面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茶叶罐),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物体,那你们知道它的表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2.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有学生指出有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弯曲的侧面。
(二)新授(25分钟)1. 探究圆柱侧面积(12分钟)- 教师将圆柱形茶叶罐的侧面商标纸剪开,展示给学生看。
- 提问:“这个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是长方形。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长方形),并标注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宽相当于圆柱的高(h)。
- 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S侧 = Ch。
- 教师举例,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 3厘米,高h = 5厘米,让学生计算侧面积。
学生先算出底面周长C = 2πr = 2×3.14×3 = 18.84厘米,再根据公式算出侧面积S侧 = 18.84×5 = 94.2平方厘米。
2. 探究圆柱表面积(13分钟)- 教师提问:“那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呢?”-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表 = S侧+2S底。
- 教师再次强调底面积公式S底 = πr²。
- 教师给出一个完整的圆柱表面积计算例题:圆柱底面直径d = 4厘米,高h = 6厘米。
- 先让学生计算底面半径r = d÷2 = 2厘米,底面积S底 = 3.14×2² = 12.56平方厘米,侧面积S侧 = 3.14×4×6 = 75.36平方厘米,最后得出表面积S表 = 75.36+2×12.56 = 100.48平方厘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4比:比的意义》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4 比:比的意义》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首先展示两张不同尺寸的国旗图片,提问学生:“这两张国旗的尺寸有什么不同?我们如何描述这种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通过国旗的长宽比引出“比”的概念。
1.2 教学过程•引入比的概念:•教师明确解释“比”的定义:“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通常用冒号“:”或除号“/”表示。
•举例说明,如“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表示国旗的长是宽的1.5倍。
•探讨比的意义:•通过更多实例(如食谱中的食材比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确比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表示法。
•比的表示方法:•讲解比的两种表示方法:用冒号“:”表示(如3:2)和用除法表示(如3/2)。
•强调在表示比时,前项和后项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因为顺序改变意味着关系的变化。
•比的前项和后项:•详细介绍比的前项和后项,说明前项是“比”前面的数,后项是“比”后面的数。
•强调在比较两个比时,需要确保前项和后项分别对应,不能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学生练习:•分发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和实际应用题,让学生练习如何表示和理解比。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学生活动•参与讨论: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尝试描述两张国旗尺寸的不同。
•理解概念:认真听讲,理解比的概念、意义以及表示方法。
•练习操作: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问交流: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提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国旗尺寸的比较引入比的概念,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教师从比的定义讲起,逐步深入到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和前项后项的介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同时,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听课记录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听课记录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听课记录一、导言今天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我很期待这次的广角听课。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次广角听课中,我将记录下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现,探究数学在课堂中的魅力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二、主体1. 开场白上课铃响起,老师迈着轻松而自信的步伐走入教室。
他微笑着向同学们问好,然后亲切地介绍了今天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圆、正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老师首先拿起一张纸板,上面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
他讲解到:“同学们,平行四边形是指拥有两对平行边的四边形,有一个重要的性质,那就是对角线相等。
”接着,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和计算方法。
3. 展示圆的性质老师将黑板上的圆形图案给同学们看,并询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圆的性质是什么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圆心角是360度。
”老师点头称赞,并进一步解释了圆的性质。
他通过操纵实物圆环的大小和直径,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圆的性质。
4. 解析正方形的特征老师以一张正方形的图案为例,引导同学们分析正方形的特点。
他说:“正方形是指四条边相等且四个内角均为90度的四边形。
”老师还指出正方形与矩形的区别,并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正方形的应用价值。
5.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融洽在听课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提出问题和疑惑。
老师耐心解答,并鼓励他们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总结通过这次广角听课,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魅力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实物、举例详解等,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更是有效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学习氛围的营造。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角。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折角的实践活动,探索角的本质特征和大小比较方法。
课堂上还进行了课本练和角的应用拓展,让学生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通过充分利用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让研究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通过总结全课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并在家中进一步探索。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他们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研究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画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通过小组活动和汇报,引导学生分类图形,并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在小数乘法的课堂中,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其意义,进行小组讨论算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听课时间:1课时听课人:小学数学教师一、引入问题教师通过一道实际问题引入课题:“XXX买了1/2千克的苹果,每千克3元,他需要支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数学听课记录
通过实例演示和分组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分析和拓展思考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
在分组实验环节,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监督。
课堂总结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
《观察的范围》数学听课记录
学校
班级
课题
《观察的范围》
执教者
课堂教学过程
点评
新课(约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包含多个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从不同角度能看到哪些物体,从而引出“观察的范围”这一主题。
提问学生:“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不到某些物体?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观察范围?”引发学生思考。
2.新知讲授(约20分钟)
整体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分组实验、案例分析和拓展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观察范围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绘图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听课日期:听课人签名:_________
3.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提供的材料(如纸板、小玩具等)模拟不同情境下的观察范围,并记录观察结果。
交流讨论:各组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范围和影响因素的发现,教师适时点评和指导。
4.巩固提升(约10分钟)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范围的变化及其原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下面是的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研究的价值,提高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XXX(XXX206班)课堂实录:一、复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
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点评:练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办理数学问题。
操演2:(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生1:读题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两个学生上黑板练,集体点评)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办理我们生活中的良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听课记录数学
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
那么怎样将听课的感受记录下来呢?让我们来写一份听课记录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刘艳玲(解放小学206班)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
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
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
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
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
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
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
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
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