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措施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学实践(3篇)

孔子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学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成果。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1. 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贵贱、贫富、智愚。

他创办私学,招收门徒,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 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

3. 教育内容:孔子主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他认为这六艺是培养君子品德和才能的基础。

4. 教育方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孔子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孔子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示范教学:孔子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 实践教学: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祭祀、狩猎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孔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孔子的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孔子的弟子们如颜回、子贡、曾子等,都是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他们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孔子创立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推动了社会进步: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诚信等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孔子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弘扬孔子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和分析语境,自主探讨并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或者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内容、讨论作者观点、比较不同解读等,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身教和言传并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言传知识,还要通过自身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诵诗歌、讲解古文、示范作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乐于去认识和了解。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修养,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素材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扩展、兴趣小组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与当今素质教育原则相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果——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而“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含义·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对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做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即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闻其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即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

”就是说,“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学生很着急。

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课。

“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

教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如果学生不是处于这种状态,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启”的时机,而且还要善于发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等,这种启发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启发是属于浅层次的,缺乏深度。

比如教师让学生用“上”字组词。

第一个学生会回答:“上汽车”往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会回答:“上大车”、“上飞机”、“上轮船”等,这时老师总结说:你们回答得真好,用“上”字组了这么多词。

其实,这些用“上”字组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如果教师提出谁能用“上”字的另外意思来组词,学生若能回答出:“天上”、“上次”、“上级”、“上午”等,这种启发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引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阐述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弟子问答法:孔子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他们自己发现答案。

2. 实践教学:孔子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操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经常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问学生:“君子何以不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留遗憾地度过人生。

2. 实践操练加深理解:孔子提倡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并不断反思总结。

他曾说:“听见我就忘记,看见我就记住,做了我才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3. 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孔子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

他认为,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第三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意义1. 培养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强调学习的过程:孔子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来提高自己。

这一理念对现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知识。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先贤。

他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适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启发式阅读教学启发式阅读是一种先导性的阅读方法,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多地提出问题和猜想,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寻找答案和求证。

启发式阅读有以下特点:1.注重读前预测,拓宽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选文的标题、图片、副标题等线索,进行预测,预测读物的主题、情节走向,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2.注重读中质疑,审视文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质疑、分析,发现文本中的矛盾、问题和思想,理顺作者表达的思路和逻辑。

3.注重读后求证,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通过复述、归纳等方式,找出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启发式写作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基础的创新性写作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创新。

启发式写作有以下特点:1.注重写前构建,找准方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思维导图等方式,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和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方式。

2.注重写中调整,精益求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达、逻辑的合理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反思自己的写作,寻找可改进之处。

3.注重写后反思,优化提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完成后,将作品交流、分享,从中寻找收获和不足之处,优化自己的写作技能和素质水平。

启发式口语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的口语教学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口语表达的练习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以其扎根于学生、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特点,正是语文教学中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对如何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探索。

孔子讲求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的尊重,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学习。

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种教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语言、文学、修辞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等方面都有着全面要求。

语文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做到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和引导。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出问题和讨论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等,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设定,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通过导入一些情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推测,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习等方面。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

在学习《论语》的可以通过孔子的言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可以通过启发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文章或诗歌,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本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

可以通过启发式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启发式的方法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构思文章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品味和理解能力。

孔子启发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孔子启发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仁爱”、“礼治”、“中庸”等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发教育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二、案例分析1. 孔子的启发教育实践(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他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志向,都可以接受教育。

他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对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案。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说:“回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颜回有自己的见解,不适合跟随他学习。

(3)注重实践教育孔子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

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表明,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 孔子启发教育的启示(1)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差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差异。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将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代的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出一段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

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的参与,注重情感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和表达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课文内容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涵和精神。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应用,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写作、创作等方式,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写作、朗读、文艺演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进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品德与素质的培养,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学习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代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和需求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也叫问答法或引导法,是孔子在教学上使用
最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
维的开发与表达,而不是直接进行教学。

首先,孔子让学生在认识抽象概念之前对其进行调查和发现,以引起
学生的利益。

他会用途径话语,来提问学生他们在主题上的想法。


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先利用自己的经验来概括的一个概念,学生会从
课外搜集信息,考虑实践,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孔子根据学生的反应,斟酌慢慢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加深对
理论的认识,增加学生心智的活跃度。

他会以多种方式把问题联系到
实际,使学生由实际出发,行知识的推演,学习知识的联系,从而加
深他们的理解。

最后,孔子用许多句子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让
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由这样的问答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了学习过程,不仅理解了知识本身,同时也将掌
握一种思考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目的。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其运用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3)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现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

例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

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

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

那你知道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含义《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

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时,切不可轻易言明;已透彻讲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个角,还不能去推演其余三个角,对此,切不可跳过去讲新的内容。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这一章的内容出发,提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对其中始终想不通的问题,老师通过“启”而“开其意”;对其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到精确的言语来表达意思,老师适时通过“发”而“达其辞”;而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的时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盘托出,否则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了,所以老师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给学生自己去领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思路与基本过程,而孔子是如何将这样教育方法付诸实施和得以体现,也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总体结构与具体操作则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内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与一贯性,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教育法的精髓:启发式教育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以身垂范、学生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超越;启发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评价而非识记测验,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情境学习,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师生一起做到干中学与学中干有机结合。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又称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也就是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他看来,传统的讲授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

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三问教学法”,即“问而不知,宣而不从,悔而改之”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如果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正确答案相符,则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并加以肯定;如果不符,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重新探究。

三、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实践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常常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孔子曾经讲述过一个关于“仁”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问弟子颜回:‘你觉得什么是仁?’颜回回答道:‘爱人。

’孔子又问:‘你认为爱人是什么意思?’颜回说:‘就是想让别人过得好。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孔子引导学生理解了“仁”的真正含义。

2. 让学生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孔子曾经让弟子们进行一次“尝试不同口味的肉”的实验。

他让弟子们吃了五种不同口味的肉,并让他们记录下每种肉的味道和特点。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人。

其中,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自己尝试写出作文或者翻译文章,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家里或者学校的图书馆中进行学习,自主查找、阅读和评价相关的教材和资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的成绩。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社交能力、文化素质、审美水平等。

例如,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

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

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才能和兴趣,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这种教学原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能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启发式教学
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他主张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问,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循序渐进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他主张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逐步推进教学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这种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

四、重视实践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他非常注重实践教学。

他主张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全面发展
孔子强调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不仅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同时,他也提倡学生学习艺术等非学术性学科,以促进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原则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活跃性,倡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求真理,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学方法。

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运用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和启迪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启发式教学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国家元首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奠基者。

孔子的教学方法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

本文将介绍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德育为先,以身作则孔子重视德育,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使他们愿意向他学习并效仿他的品德。

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使得他的学生深受感染,对他产生尊敬和敬畏之心。

二、强调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具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他强调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鼓励学生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

三、个别化辅导孔子注重个别化辅导,他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他的教学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教导。

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四、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孔子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寻找答案。

他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孔子的教育方法不仅仅关注学术成绩,还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他强调学生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一个人要做到品学兼优,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根基,他建议父母要注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为他们树立榜样。

他强调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德育为先、学以致用、个别化辅导、尊重学生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方法至今仍然深受重视,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
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源泉,他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倡导以“问”为教学的核心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语文
教学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同样可以得到运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
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一方法,通过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深度思考能力。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写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语文教
学的效果。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以
问题为核心、自主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
质量。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研究和推广,促进语文教学的
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希望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此文重在探讨孔
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祝您顺利完成论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措施1、《孔子与启发式教学》作者:靳乃铮中国教育史话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有许多贡献,其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至今对我们还有所启发,有所借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在他之前,人们所掌握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强灌硬填的注人式。

这种教法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不择手段(甚至采取野蛮的体罚)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文字的形象中都有反映。

例如:教学的“教”字,在甲骨文里写作“×××显然,左边“×”表示学生, 右边的“×”代表教师, 垂直一竖, 是一条棒。

所谓“教”,就是教师手持大棒迫使学生学习。

这从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的记载中也可得到印证,如“朴作教刑”。

这就是说,未经加工的棍棒便是保证教学的工具。

此类情况也并非中国特有,在古埃及的考古发现中,也有“男孩的耳朵长在背上, 打他,他才听”的记载。

从孔子起,这种情况才开始有了转变, 这就是他所倡导的与注人式对立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好学、乐学,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

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著名论断。

按朱熹的解释, 债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曰开共意,发曰答其词。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启发”一词,就是以此为源的。

总起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颜观色, 调查研究, 当学生欲知而不知, 想说又说不出时, 就是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悱”,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必然是集中的,思维是锐敏的,想象是活跃的,老师略加点拨就可豁然开朗。

如果告诉他这一角,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角,便不再往下教。

这一思想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尊重学生自觉的新思想, 推动了教学工作的进步。

这比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启发式谈话法”,不仅早了将近百年就其内容说也要丰富得多。

孔子不仅描绘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且还指出其中心问题是让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学习中要思考, 思考不能脱离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为此,他总结出“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原则。

把“学”与“思”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孔子也接触到了教学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系问题。

他推崇“闻一知十”、“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来”、“举一反三”等。

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实践中, 还创造了一些实行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方式和方法, 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发扬的。

在教学方式上,孔子改变了那种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的注人式教学,而广泛使用了启发式问答的方式。

他不但经常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 而且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教师。

仅据《论语》中的记载, 就有他的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士”、“问友”、“问耻”......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他在问答中讲民主。

对于学生中超过了老师见解的回答,他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

他对子夏就说过:“起予者商也”(《论语·八佾》)即启发我的是子夏啊!他对颜回的“闻一知十”的聪明, 公开承认自愧不如。

他对于学生中凡能提出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的,也要给予“大哉问”、“善战问”的很高褒奖,鼓励学生深人思考, 发现问题。

他所不满意的也正是那些“学而不思”、“不日如之何如之何”的学生。

这实在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我们常说:学问、学问, 问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而注入式教学恰恰要求学生“但听勿问”。

因而,鼓励学生提问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一大贡献。

鼓勋学生提问,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教学质最;同时, 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人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孔子也常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论语》孔子也常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论语》中记述的讨论情况也有多处。

例如《论语·先进篇》关于各言尔志的讨论就很有意思。

孔子一开始先作动员说:“我虽比你们年龄大些,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

”然后提出问题说:“平时你们常有怀才不遇的说法。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知己, 让你掌权,你将怎样办呢?”显然, 问题是切合学生实际井带有启发性的。

于是学生们侃侃而谈, 各述己志。

讨论中,发现一些与自己不合的观点, 他也不加斥责而只是笑笑而已, 既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也不立即下评语。

学生有不愿意发言的, 他加以鼓励说:“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 这有什么关系。

”结果, 本不想发言的学生也讲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得到了孔子的好评。

由此可见, 他组织的讨论是很成功的。

他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又能根据学生思想状况, 拟出富有启发性的题目, 诱导学生踊跃发言。

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巧妙的。

首先,他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爱好学习, 才能产生学习的“愤”、“排”之感,才能克服困难、乐此不疲。

在这里, 孔子已经接触到了我们今天仍要大力提倡的内在学习动机问题, 即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爱好问题。

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注入式教学所依靠的恰恰是外在动机, 是依靠教师或家长的权威, 采用强迫甚至体罚的手段来推动学生学习。

两者相较, 优劣可知。

第二,孔子很善于运用榜样和比喻启发学生。

例如:他高度称颂某些历史名人的善政兹德, 甚至直接用文王、武王、周公、管仲、子产等人的言行作教材。

他歌颂尧、舜、禹、汤节衣缩食, 吃苦在前, 与民同乐的德政, 都是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 启迪他们的志趣。

他善用比喻启发学生。

他用流水的昼夜不息解释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用苍天不语而行四时,说明以身作则, 行无言之教的根据用松柏比喻人的节操, 用草上之风比喻君子之德⋯⋯他还归纳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也》)说明善于比喻是启发学生的好方法。

第三,孔子创造了“叩竭法”。

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并不直接作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补充问题反问学生,让其竭力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竿》)意思是说,我并无多少学问, 有时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一无所知,“空空如也”。

因而不好作正面回答, 而是尽力就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来洁问发问者, 即所谓“叩其两端”,让发问者竭力思考, 逐渐找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发问者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运用已有知识推求未知结论的能力大有好处。

这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谈话法或称“产婆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参考:中国知网《孔子与启发式教学》作者:靳乃铮中国教育史话2、《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5月第2卷第3期作者:甘民一、“引而不发”“引而不发”即是第一种启发形式,它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 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

这种形式通常容易为人所忽视。

也正是因为如此, 人们或许会对这一形式存在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笔者认为,“自求自得”的启发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理由如下:第一,它由孔子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所决定。

众所周知,孔子以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气魄开创了“有教无类”、“教人做人”塑造完美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

他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研究者均认为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完美人格的人。

那么,孔子完美人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他在《论语·宪问》中指出: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此外,在答述其他学生的提问时也多次强调过”知( 智)、仁、勇”三德的重要性。

孔子所谓完美人格是指这种人必须表里和谐,“知( 智) 、仁、勇兼全。

“用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观点剖析, 这三德都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不过各有侧重:智,侧重于解决道德认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问题;仁,侧重于解决人生观问题;勇,侧重于解决力行和道德信仰问题。

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完人不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观念, 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学”、“思”、“行”等能力。

孔子首倡的启发式正是为实现他培养完美人格的目标服务的。

他通过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主张将学生的学摆到了教学的首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作用, 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又体现了教学辩证统一原理, 符合认识和发展规律。

从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看出,孔子已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无主体性就无完美人格可言。

而从人的自由与自觉的活动是主体性的基本特点上分析, 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等只能在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形成并发展。

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论断强调教师应该先弄清教学的逻辑起点, 把握好开讲的时机, 即一定要待到学生实在无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所遇疑难时, 才去实施启发;而且这种启发又只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方式进行。

这样便可为学生自求、自省、自得提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效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其主体活动能力。

自求自得是启发的基本形式这一点也能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

孔子虽强调“愤悱”后启发,但这并不是他教学的首选形式。

《论语·学而》中记载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从这一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孔子主要是从如下两个方面实施“自求自得”主张的: 一方面, 孔子注意调动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愤悱”。

子贡所提两个问题即是其自求自省的结果。

子贡之所以能发现与提出问题并非偶然所致, 它与孔子平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

在《论语·卫灵公》中他就曾指出:“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

”即不想一下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孔子一贯认为学生应具有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主动求知的精神。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至“愤悱”,孔子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他曾用“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朝闻道, 夕死可矣“及大问哉”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学而优则仕”,“不好学”将危害仁、智、信、直、勇、刚品德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