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高中课文原文
长亭送别高中课文原文
长亭送别
庾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中文翻译:
在长亭外,古道旁边,茂盛的青草延伸到无边无际的天际。
夜风轻轻拂过柳树,笛声悠扬,在夕阳的余晖下,山山相连。
1.诗人描绘的是一幅自然的景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树、夕阳、山山相连,通过诗人的描绘,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壮观。
2.古代的旅行方式十分艰苦,长亭就是许多旅人的休息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歇脚、喝水、休息片刻,唯恐沿途的路途太蔓延漫长,辛苦不堪,所以长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人用长亭作为诗篇的开端,充分
表现了旅途中的疲惫和艰辛。
3.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注重自然的美丽,更是注重自然的声音,比如笛声,这个古代乐器可以十分神奇地模仿各
种物声,用笛声来表现晚风的轻柔和柳树的柔韧,给人以美妙的想象
空间。
4.山山相连,广阔辽阔的自然景象,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宏伟与博大。
山脉特别是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它们是人们向往的所在,以山水之间形成的山水田园为理想的家园。
5.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受到古代人对自然的热爱,更是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
之前的旅途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他在长亭与友人分别,面对未来的路途,诗篇的余下内容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
三、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 分为四个场面。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 讨论)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 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 】【二煞】 :【一煞】【收尾】 明确: ①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③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 离别后的痛苦。
(7)谂知( shěn) (9)绣衾( qīn ) (11)赓续( ɡēnɡ) (13)胸臆( yì )
(8)玉醅( pēi ) (10)鸾鸟( luán) (12)罗帏( wéi ) (14)笑靥( yè )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将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 争取,博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古4)义鞍:马_秋__风__里__,__最__难__调__护__,__最__要__扶__持_____留__意__。________
今义:搀扶;扶助,护持。
1.红娘将酒来 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 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4.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5.出郭相扶将 6.将进酒 7.暂伴月将影
1.动词,拿 2.介词,把
3.动词,率领 4.副词,将要 5.动词,扶持
6.表敬动词,请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长亭送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共24张PPT)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 :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 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 何艺术效果?
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 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 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 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 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 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 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 法相同?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Hale Waihona Puke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斜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长亭路上[端正好]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专题1长亭送别》课件
10 【一煞】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崔莺莺的心情?【收 尾】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句写耳闻,进一步表现了莺莺的惆怅和眷恋。 “无声”和“有声”两两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 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境。
• 1.本文节选部分刻画了几个场面,请用最简练的语 言对其内容予以概括,并找出文中体现人物言行的句 子,概括他们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南 (2)名词作状语 向 东,向西 (3)动词使动用法 使……消减 (4)形容词使动用 法 使……松动
5.古今异义 (1)却告了相思回.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让开,躲开 (2)奈时.间.怎不悲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具体的分、小时、天或年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4)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帮助,支撑照料
【答案】 (1)停止,结束 (2)眼下,眼前 (3)争取,博取 (4)留意
8 画线的句子体现莺莺怎样的感情? 提示:“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 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两幅图画构成 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只见夕阳古道不见人。 9 加点的“怕”字,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 提示:【二煞】中“怕”字描绘了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 动:怕“停妻再娶妻”,怕“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担 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高中语文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4.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5.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西厢记》的曲文之美;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3.了解作者王实甫;4.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5.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你们认识几个写愁高手?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愁到底是什么愁?二.课堂自学(结合第二教材)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婧才凄凉云霄今宵靓丽挣揣靖边惴栗菁华遮蔽腈纶敝衣舞弊罗帏思维维护狼藉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课件(38张)
参考: 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充溢心中的
是别离的依恋、哀怨、担心和别后的相 思、悲愁。
2023/5/6
18
西
厢 记
【滚绣球】
恨恨相见得迟,怨归 去得疾。柳丝恨长玉骢难
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
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
儿快快的随,恨却告了相
2023/5/6
思回避,破题儿又早1别9
小西组研究探讨:
西
厢 曾经沧海难为水, 记 除却巫 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稹(唐)
西 《西厢记》的形成 唐厢·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记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 厢》)
元·王王实实甫甫《《西西厢厢记记》》(亦全名名《为王《西崔厢莺》莺) 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表达“愿 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
2023/5/6
2
西 厢 记
2023/5/6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
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 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
花影重。”表20达23/5/了6 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
8
西 厢 记
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
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2023/5/6
9
西 厢 记
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文解读《长亭送别》课文解读《长亭送别》这折唱词中多次提到了“泪”。
“长亭送别”未尝不是“长亭泪别”,曲白唱腔全都是泪的滋味。
以“泪”为切入点,进行课文的解读,不仅能感受到细腻的人物思想情感,丰满的人物形象,文采与本色相生的戏剧语言,还能感受到张弛有度的戏剧冲突。
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离人泪《长亭送别》第一曲【端正好】中渲染了恼人的暮秋天气之后,又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相较于《董西厢》的“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血”,少了刺激和血腥,同样是痛苦的离别,却多了小儿女的阴柔与温情。
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晓来”二字更是延长了流“泪”的时间,“泪湿罗巾梦不成”,我们可以想见,那一夜,莺莺流了多少眼泪;那一夜,莺莺多少次从梦中惊醒;那一夜,莺莺经历了多少次的“长亭泪别”。
莺莺所遭遇的离别是被迫的,用当下时尚的话说,是“被离别”了。
她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是恨“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种离别绪便不仅仅是伤离别那么简单了,“离人泪”中夹杂着太多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情感了。
且看开篇,舞台说明里出现的是(夫人、长老上)、(旦、末、红同上),一场送别,分作两批,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冲突暗含其中。
再看宾白部分,连酒席的座次,老夫人也安排好了“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人家小夫妻都要离别了,还不让人坐在一起,怨不得莺莺对老夫人埋怨“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长亭送别》作为戏剧,这一场景人物情感复杂,矛盾冲突暗波涌动。
当是最能撩动观戏者与听戏者的心思和情怀了,最能让人为他们暗生恨、干着急,甚至为他们叹气和流泪。
这一幕又当是最能考验演员功力的,“张生”和“莺莺”总不能傻呆呆地干坐着吧,他们的眉目里,眼波底,总有些东西要和着这个宾白表现出来的。
而那老夫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拆”的动作如何虚拟化、合理化、正当化,除了语言之外,也需要人物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长亭送别》优秀课件
布置作业
假如有人要把《西厢记》搬上影幕,需要一首影 视主题歌。于是,导演约请你以《长亭送别》为主体 内容写一首主题歌的歌词。
退出
【么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用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怕
“停妻再娶”; “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 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 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 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 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 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 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 佩服。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3.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①[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对拆散 鸳鸯的 不满
[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3.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
为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伊 消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得
人
憔
悴
赏析“黄叶衰草图”
1.“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2.整个宴会笼罩在萧条的气氛中,莺莺的形象是怎样的?
食不下咽——“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 石。”“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眼面前茶饭怕 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长亭送别》课件(45张PPT)—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 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 “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滚绣球】
恨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恨不倩疏林挂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西厢记》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内容情节及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把握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 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 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 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 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 叛逆不只限于“儿 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 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 想光辉。
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 减等。
2.这首曲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写出莺莺身心的 交瘁,依依不舍。
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最早见于 《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你觉得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语文 高二必修5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
语文:高二必修 5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对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芒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对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王实甫(约 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颇负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对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戏曲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为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根抵的结合,否认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漂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患上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患上官不患上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患上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长亭送别》课件
作者
介绍剧情: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 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 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 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
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愁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心情。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面而为一,无法分开, 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夕阳 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 时甚急,去后何迟?” 赏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 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 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 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
你认为剧中哪一段曲词最美?为什么?
字词
Cōng马 钏 Chuàn镯子 酒窝 靥 Yè 揾 Wèn擦 珙 Gǒng美玉 醅 Pēi酒 赓 Gēng续,酬和 谂 Shěn知道
骢
栖 qī ng 冷 lí 槛 jiàn 霎 shà 恓惶 qī fàn 梵 喁喁 yǒng 经忏 Chàn忏悔
抒情手法
1。借景抒情。 2。直抒胸臆
3。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4。叙事抒情
本文的修辞手法
1。比喻。(意似痴、白泠泠似水、见了异乡花 草、心内成灰) 2。拟人。(谁染霜林醉) 3。夸张。(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量这些大 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 4。对偶。(车儿投东,马儿向西;泪添九曲黄 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5。用典。(司马青衫、伯劳分飞) 6。引用。(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名誓不归)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课件(51张)
长 亭 送 别
学习目标
• 1.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 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 2.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 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 3.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 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 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西厢记》
1、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3、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 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 故事。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生于 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 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 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娘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 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 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何物能载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秋
长亭
柳
离愁 别恨
泪
酒
主题欣赏
当他们送别时……
《渭城曲》
当王维送 别友人时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李白送别孟浩然时
雨霖铃(下阕)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二单元第九课长亭送别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大意 《长亭送别》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
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 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歌颂婚姻自由、反对 封建礼教的主题。
一、阅读【端正好】,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曲词如何体现《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提示:此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 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②情感的抒 发,委婉含蓄;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六、阅读【一煞】,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8.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创造这
一意境的? 提示: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 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 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 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知常识] 1.元杂剧: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
部分。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由故事情节、曲 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用来 规定主要的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比如“把盏科”“内 作起风科”。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的部分。元杂
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 折,所以“折”在剧本既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 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一般放在剧本 的开始,大致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与 过场戏近似。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 “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全剧的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 剧本名称。
[知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 代戏曲作家。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曾 做过官,后退职在家。据贾仲明在追悼他 的《凌波仙》词中介绍,王实甫在当时享 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
一、教学要求: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重点曲子,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改编本曲为课本剧并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课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等曲子。
1.赏读曲词《端正好》。
全曲拢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
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
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
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
2.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
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
”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
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
《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
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
3.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
《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
这两支
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
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
(五)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
(六)改编本曲为课本剧并交流。
(第二课时)
附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一、(《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二、(《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三、(《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四、(《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