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及其四个传说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一个节日,它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传说。

一、屈原投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有名的莫过于屈原投江。

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在他的劝谏下楚国还是偏安于自己的境地,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后来,他因为背叛了国王,被流放到了乡下的荒野。

屈原对于国家的疾苦非常痛心,他感到不忍见到国家的颓势,终于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

当地的百姓听说这个消息,于是就在江边撒下米粒和五色丝线,以避开江中的鱼鳖来藏住他的身体。

二、蛇妖退散据传说,古代某国有一条恶蛇沿着河流靠近一个小村庄,它会吃掉和毒死村庄里的人们。

为了保护自己,村民们遂开始了一项庆祝五月初五的活动。

他们吃粽子,挂艾草,在户外跳舞等等。

最后,这条蛇吓了一跳,蛇妖退散,村民们终于可以平安了。

三、祭龙舟端午节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由来传说,那就是关于祭龙舟。

古时候的江南是非常多水的地区,由于水域中经常会出现水怪或是蛟龙,所以许多江民相信五月初五是这些“水怪”们的出没之日。

于是,他们便打算每年在这个时间祭拜蛟龙。

最开始,江民们只是用一些新鲜的食品和鲜花来祭拜蛟龙,但是渐渐的发现也不见效果。

后来,他们便开始用龙舟去划水,希望能够赶走蛟龙,并且,在龙舟上面载上棕叶或者芦苇,就可以抵挡蛟龙的进攻。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但是这些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关系。

无论是屈原的离世,还是祭拜蛟龙,人们在庆祝的同时也会把一些自然界的秩序加上祭拜和抵御。

在一些传说中,人们除了制作粽子来感谢五谷丰登外,还会用艾草来抵挡疾病,用龙舟来驱赶水怪,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们意识到,尊重自然,共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个体现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象征。

端午节的有关传说简单概括

端午节的有关传说简单概括

端午节的有关传说简单概括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以下将简单概括几个经典的。

一、屈原投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忠于国家,担心楚国的富贵和安危,但被人陷害,最终被迫离开楚国。

他在离开楚国后悲痛欲绝,写下了《离骚》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汨罗江,悲愤之下投江自杀。

人们为纪念他的忠诚和节操,都在这一天举行划船比赛、踏青游玩等活动,以此祭奠屈原,并且为他预防邪鬼,吃粽子和喝雄黄酒,咬下蓝色的丝线,象征着驱鬼避邪。

二、龙舟竞渡
另一种传说是关于伍子胥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相互攻伐,越国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君主送到吴国当人质。

吴王楚梦得知后,把越王囚禁在防洪堤上,让他受尽屈辱。

伍子胥为了救越王,智斗吴国,亲自刻画龙舟的各种神兽图案,制作出一艘美丽壮观的龙舟,并煮好米饭。

接着,他在龙舟比赛时把米饭扔到江里,以此吸引鱼虾,便于让人们把越王成功地救了出来,并且让人们始终珍惜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友好。

三、蓬莱仙境
还有一种传说是关于蓬莱仙岛的。

相传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在运河、江河、青蒿墩等水域中找到蓬莱仙境,那里有御花园、仙岛、羽民、琼楼等美丽而神秘的景象,象征着吉祥、繁荣富强和和谐美好。

总之,不论这些传说实不实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在这个节日中发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忠诚正义、爱国爱民的精神,同时也提醒每个人对于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所以,端午节也被誉为中国的重要文化产物和人间瑰宝,更是我们祖先智慧结晶的杰作,值得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它由许多故事和传说组成,这些故事和传说代表着中华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精髓。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的名称。

一、屈原投江“屈原投江”是端午节的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屈原是周朝时期最知名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忧心忡忡、望眼欲穿,但是最终因为被诬陷而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说,当时,百姓为了缅怀他,纷纷把米、肉等食物扔进江中,希望鱼虾不会啃食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战国筛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吴起的将军,他在战争中才智过人,巧妙地利用一只筛子,避开了暴君秦王的诈骗,换来了战争胜利。

为了纪念吴起,人们在端午节时将竹筛子翻转成倒置状态,称为“战国筛”。

三、五郎登高五郎登高是一位汉朝时期的青年英雄,他有着高尚的精神,一生忠于国家和人民,没有畏惧困难和惧怕死亡。

据说端午节那一天,他登上山顶,向上八方呼喊着“脱兔栽松,长生不死”,以表达他的志向和信仰。

后来,这个令人感动、激励人心的故事也成为端午节的中一项经典的传说。

四、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据说,这个传统活动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

古代人们相信,在端午节这一天,江河中的恶魔会钻入水中惊扰居民,于是有人就想出了在江中赛龙舟的方式来消除魔障。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还可以显示出农民的勇气与力量。

五、草衣之谜草衣之谜是端午节的神话传说之一。

据传说,一个穷苦的老人捡到了露天的草衣,把它带回家给女儿穿。

女儿穿上草衣后,却神奇地消失,后来又神奇地回来。

老人非常好奇,于是他在女儿离开时偷看了一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变成了一条小龙飞走了。

老人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撼,他派人摸清了此事后,便把这个故事向别人传递,而这个故事就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经典的传说。

六、菖蒲香“菖蒲香”是端午节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简介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众多。

那你想知道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分别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相关节日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来源的传说故事简短概括

端午节来源的传说故事简短概括

端午节来源的传说故事简短概括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个版本的传说,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1.屈原投江
相传,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因为忠于国家,被楚国贵族所排挤和陷害。

最终,他只能选择投江自杀,为国献身。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决定在五月初五划龙舟比赛以示哀悼和纪念。

2.龙舟竞渡
另外一个传说是,五月初五这天是龙的生日,神龙会在这一天从天空降临,为了表示对神龙的尊敬和欢迎,人们在这天会划龙舟竞渡,迎接神龙的到来。

3.驱瘟神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是,五月初五是瘟疫的高发期,为了防止瘟疫的侵袭,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贴符、蒸艾草、吃粽子和划龙舟等活动。

划龙舟的时候,会在船尾挂上一串五颜六色的彩带,意在驱赶瘟疫之神。

无论哪种传说,端午节都是一个表达人民对于忠诚、勇气和团结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各地有许多有趣的庆祝活动,比如说参加龙舟比赛、制作粽子、吃粽子、踏青、
游戏等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仅是圆了人们的胃口,更是在弘扬着中华文化、凝聚着人民的力量。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精选7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篇1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金华端午节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各地还有“吃五黄”以克五毒之俗,黄鳝、黄鱼、黄瓜、黄酒、雄黄,喷雄黄于室内各处,有的还投于水缸水井中。

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毒性太大,所以雄黄已逐渐在市场中失去踪影。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很多种关于来源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哪些?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大全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纪念屈原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四大起源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四个起源传说。

这四个传说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个起源传说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340-278BC),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同时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由于他的忠诚与荣誉感,他拒绝了夫差君王的某些要求,导致被诬陷。

他遭到贬谪并在楚汉之间流亡多年。

在他流亡期间,他创作了许多高歌楚魂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最终,他在今天的湖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走上了一条绝路。

他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抱着一颗满怀悲愤的心,跳入了洞庭湖中,直至失踪。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在南方的乡村江河湖海边的跳楼台上,以跳水、赛龙舟等形式庆祝端午之节。

第二个起源传说是庆贺龙的故事。

相传汉朝时,有一条凶恶的大蛇,经常在五月份伤人。

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壮汉一生竞相前来刺杀这条大蛇。

一位一身白龙袍的王子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他带领锦鲤、金鱼、虾、蟹等众多的水族齐集到了江河湖海的中间,千百艘龙舟扶摇直上,喜迎福送送。

大蛇在最后,为大家提供了帮助和祝福。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王子是妈祖的后代。

因为庆贺此事,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因此多了赛龙舟的活动。

第三个起源传说是为了纪念赵盾的故事。

相传,赵盾是东周时期的一位忠臣爱国者。

他一直抱有扶危济时的理念,不管在家乡还是外地,他都为人民服务,并尽力挽救了许多危难事件。

在赶往国都的途中,他发现周室独霸的情况已经无法挽救,心灰意冷,遂披挂上吊身亡。

为了纪念赵盾的忠勇爱国精神,人们便在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是赵盾牺牲的那一天,举行吊割以示哀悼。

第四个起源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在国家危机时期,苦心开创《楚辞》。

对于天下兴亡,屈原一直奉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担高莅下,竭忠友国。

然而,由于受到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迫害,他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

端午节的名称起源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等,是传统中国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洒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而这个节日的名称起源却有着许多种传说和说法。

一、纪念屈原之死最广泛流传的中国古代传说之一,就是关于屈原之死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曾在居庸关之战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投入汉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挂艾草、放烟火、饮用雄黄酒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祛病驱邪在中国的古代医学中,辰月(即五月)是疾病易发的时段,而悬挂艾叶可以驱除疾病,清除恶气。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挂上艾叶,以祛病驱邪。

在古代,有一种叫做“端午香”的特殊香料,也常被供奉于神坛,以求神佑家宅平安,驱除灾难。

三、驱除水神在古代,人们往往对于水这一自然元素充满了敬畏和神秘的感觉。

在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巨浸”的水神,常常会给人们带来洪水、水灾等灾难。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也会在河边放龙舟,以表达对于水神的敬畏。

同时,赛龙舟也象征着南方人的团结和勇气,这也是一种向南方的自然环境致敬的方式。

四、祭祀怪兽在古代,人们也相信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赤眼兽”。

这种怪兽经常会在夜间出现,吞噬人类的生命。

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五色线,绑在婴儿的手腕上,以保护婴儿不被赤眼兽侵袭。

同时,人们也会在屋子里点上香火,祭拜神明,以保佑家庭平安。

以上便是对于端午节名称起源的一些传说和说法。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端午节本身的含义和重要性并没有发生变化。

现今的人们仍然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通过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去缅怀历史、祈祷神明、祈求平安,这也是古代智慧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导读: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3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4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5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祭祀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源于中国上古时期,起源于汉族。

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孕育着多种文化和传说。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1、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端午节的始祖。

根据史书记载,在楚国春秋时期,屈原因被流放而心灰意冷,最终选择跳入汨罗江自尽。

但是,百姓们非常怀念他,于是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践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此纪念屈原。

2、爱国救国传说另外一个著名的端午节传说是爱国救国。

相传在战国时期,我国被楚国所侵略,烽火连天,中原大地一片战火。

于是,时任吴国大将军的伍子胥便提出在端午节趁着楚国军队未预料到的时候发起反攻,成功消灭楚军,使吴国在战争中逆转局面。

因此,端午节也成了爱国主义的符号,代表着我们赞扬那些愿意为国家付出、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人物。

3、驱除瘟疫传说在民间,端午节有一个驱瘟的传统活动,也是我们熟知的“草人”。

相传在古代,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整个国家,百姓们十分恐慌。

有一位智慧的医生黄巢开出了一个神奇的药方,用五花草和五色线制成的草人,在端午节前挂在家门口,能使瘟疫不敢进入房屋。

因为这个有效的草人,百姓们就将其作为驱瘟的神器,以此在端午节中祈求健康与平安。

4、龙舟竞渡传说除了上述传统活动,端午节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习俗就是龙舟竞渡。

相传在古代,一位渔夫在端午节时发现了怪兽“黄河沟”,固定在一条小河道上,导致其附近的百姓生产,交通都受到威胁。

渔夫便建议用打棍儿的方式把怪兽赶走,但效果微乎其微。

之后,他想到了让自己的船尔贡加上美味的饮料,让怪兽吃下,两者结合,渐渐地把怪兽诱骗到流水的深处,成为水怪,不再威胁那些村庄和生命。

百姓就在每年的端午节中模仿渔夫,以划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段往事,并希望能够荡涤人心中的邪气,带来吉祥。

到这里,我们就了解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这些传说体现了端午节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民俗习惯,它们不仅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心灵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传说简便说明

端午节的传说简便说明

端午节的传说简便说明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挂菖蒲、插艾叶、吃粽子等来祭祖、避邪和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而这个节日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1.屈原的故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他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

据传说,为了反对与吴国通敌的政策却遭到贬谪的屈原,在前228年的这个时候投江自杀身亡。

江中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敲鼓吹箫来追悼他。

更有人说传说中的屈原象征着夏代当权者桀,而五色丝带的花环象征着虞舜,五月初五就是二者决战的日子。

2.祛瘴避毒的说法端午节兴起还有很早的年代。

相传,五月初五夏天气候潮湿,瘴气、瘟疫等疾病很易传播。

因此,古人们就在这个节日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吃粽子等,以祛除瘴气、避邪、驱疫祈福。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

3.屈原白蛇故事据说这是盘古时期留下的神话传说。

一条白蛇化身为女子,与屈原结伴游玩。

后来,王母娘娘强行将她逼迫回黑水口,屈原为了寻找白蛇的下落,终至于一座冥府,却不得而归。

端午节,是为了寻找那条美丽的白蛇,在江河里扔粽子,使粽子能够引诱那只白蛇吃下去,以求与白蛇重逢见面的传统节日。

4.龙舟竞渡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之一。

传说在屈原的故事中,原来也有龙的角色,端午节里的龙舟比赛就是周边百姓模拟屈原的脚步,用龙舟扬起水花,寻找失踪的屈原。

现在,不少地方都热衷于举行这种习俗,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端午节虽然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但它里面含义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

而这些端午节的传说,更是让我们传承和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精神的一种学习途径。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背后,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四大传说故事。

1.1 屈原与楚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诚于国家,为民谋福祉,但却遭到了排挤陷害。

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

1.2 粽子的由来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都想方设法去救他,可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屈原的身体。

于是,他们就用竹叶包上糯米,扔进江里,希望鱼儿吃了这些食物,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

后来,这种食物就变成了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2.1 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为了寻找屈原的身体而发明的。

当时,人们划着船在江上寻找屈原的尸体,但是他们发现江面上的水草太多,根本看不清哪里有尸体。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船上画上龙头,然后点燃火把,让龙舟冲向前方。

这样一来,水草就会被烧掉,他们就能找到屈原的尸体了。

后来,这个活动就演变成了赛龙舟。

2.2 挂菖蒲的由来挂菖蒲是为了驱邪避瘟而发明的。

据说,屈原死后,他的魂魄化作了一条蛇,到处害人。

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蛇最怕的就是菖蒲的香气。

于是,他们就开始在端午节的时候,挂上菖蒲,以此驱赶邪恶的鬼怪。

3.1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

比如说,人们会佩戴艾叶和五彩丝线,以求平安健康;还会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瘟;还有的地方会举行踩高跷、打毽子等活动。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

3.2 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记住屈原的伟大事迹,更要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我们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_端午节地方习俗资料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_端午节地方习俗资料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_端午节地方习俗资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_端午节地方习俗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有哪些来历1、端午是中华全民族最老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办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中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风俗。

2、因战国时代的楚国词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作为留念屈原的假日;个别地方也有留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言论。

3、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气节“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留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士留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而“端五”就是“初五”。

而依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而“端五”也就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录:“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的传说有哪些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及其四个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
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
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
《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
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
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
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
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
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
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
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
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
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
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
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
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
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
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
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
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
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
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
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
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
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