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人类为社会性动物。

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

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

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

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

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

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 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 阶段和博弈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 相应地,“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在模仿阶 段,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 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到了嬉戏阶 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 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父 母、兄弟、家里的朋友,等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 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 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 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1)幼儿期:学习说话、走路、大小便的方法、吃固体食物等, 获得生理上的安定,形成简单概念。建立感情,区分善恶。 (2)儿童期:学习男女孩角色,一般动作技能,发展人格的独 立性。要发展读写算的基础能力,道德性及价值判断的健康态度。 (3)青年期:学习与同龄男女新的交往,并学习社会角色,认 识自己的生理结构,保护机体,有准备地选择职业,结婚和组织家 庭,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价值与伦理体系。 (4)壮年初期:选择配偶。学会与配偶一起生活,教养孩子, 管理家庭,就职,担负市民责任,寻找合适的社会团体。 (5)中年期: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护这种水平帮助 十几岁的孩子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成人,充实其业余生活, 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双亲。 (6)老年期: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配 偶的死亡。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的关系,承担市民 社会义务。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 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 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及 涵义
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 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 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出生的人:生物意义上的人(生物人)
通过长期的社会化: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的两个方面:
• 2、 嬉戏阶段(play stage):从两岁开始,大约持续 几年时间。—— 客我得到发展
• 3、 游戏阶段(game stage):三、四岁开始,儿童逐 渐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 客我的形成过程逐渐完成
四、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 我组成。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 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 分。—— 社会化的自我
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主我与客我连续的交流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 做出反应。
米德“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 1、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主要指人生最初 的两年时间。—— 真正的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本我 的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 一时的满足。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关注 现实的一部分,受现实的陶冶变得识时务,不盲 目去追求快乐。它使人能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地、 正常地生活。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是理想的 自我。它遵循道德标准,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
当前的大众传媒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 与教育问题关系最密切的是两个方面: 1.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进而导 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儿童在社会学 习和社会参与方面反而无所适从; 2.“教育功能缺失”现象;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首先,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家庭成员、学生、员工、领导、朋友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学习,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学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其次,社会化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社会公德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承社会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社会的延续,也是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到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冲突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人的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过程。

论人的社会化

论人的社会化

论人的社会化-中学语文论文论人的社会化李宇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价值和幸福感受,同他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

每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又是由他对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自悟、自律和内化决定的。

纵观人之一生,可能发生三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化。

第一次社会化:顺应第一次社会化,是个人逐步习得社会规范、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始于胎儿期,母腹已是人生最早社会化的襁褓,胎教是人生的第一课。

在人生社会化进程中,母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乳汁,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吮吸融于母语中的文化的过程。

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三维的,但在汉人的心目中它们都是二维平面,与之搭配的动词用“上、下”,而一般不用“进、出”,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上”而不用“里”:上汽车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进汽车出汽车进火车出火车进飞机出飞机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汽车里火车里飞机里其实,人是坐在车厢里、机舱里的。

然而有趣的是,汉人却把“车厢、机舱”看作三维容器,与之搭配的动词用“进、出”而一般不用“上、下”,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里、外”而不用“上”。

用了动词和方位词“上”,方位就不同了,比如说“车厢上、上车厢” 与“车厢里、进车厢”完全不同,它要表达的是人不在车厢里面,而是在车厢上面或是要到车厢上面去。

这种“语言几何学”,是在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自然而然获得的,如果不特意指出,甚至连母语人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人获取母语,更是建造了一条与母语社会永久沟通的信息管道,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来与古贤时哲对话,来向周围人和社会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感、情趣欲求,来从事各种语言文化行为。

社会化需要教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生教化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它们具有共性,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不同年龄段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就当前的情况看,亟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城市中有些家庭教育过度,做了本该学校教育做的事情;学校教育过于形式化、书本化;社会教育或是不到位,或是导向不合适。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持续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社会化的意义:人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又在参与创造社会。

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为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的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

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从个人角度分析1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不要前提。

作为正常的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错过了这个过程,就如我们发现的狼孩一样,永远也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么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什么?社会劳动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婚姻家庭形式,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时代的变迁,迫使我们不断的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以前,可能我们靠11路就可以走遍天下,当时我们去达濠那边爬山的时候,就有一个同事比较老,就说以前他们没有那条马路,是从东湖,绕过青云岩,然后到达濠赶集,然后再回来,几乎一天的时间久过去了。

那么现在呢,从东湖去达濠,也就是10分钟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还处于以前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你甚至都不去坐车,不去开车,不继续社会化,那么你就只可能生活在古代社会之中了。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个人的自我转化,也是社会转化个人。

无论是有计划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抑或是无计划不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社会和个人互相作用的过程,缺少哪一方面都无从谈起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

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

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

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

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和形成的行为、价值观和态度。

社会化理论旨在解释个体是如何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理论:1. 习得理论:习得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尔杰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逐渐习得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角色,以及他们通过模仿、观察和积极参与来习得和形成行为和态度的过程。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中的观察、模仿和认知过程来学习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德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强调了模型行为对个体行为习得的影响,认为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4.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提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来决定是否参与或不参与特定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5. 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存在和运作来学习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行为习得的影响。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文化社会化理论:文化社会化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杜尔基姆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语言和传统来习得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根源和塑造力量。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这些理论共同揭示了社会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理解和研究个体行为和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学习、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它涵盖了个体与他人、组织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是对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评估。

1. 什么是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参与社交活动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 它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接受教育、参与团体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的。

- 个人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塑造了个体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 个人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要过程。

- 它促使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社交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

- 个人社会化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它有助于个体建立身份认同、培养批判思维和价值观,并形成自主性和责任感。

3.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接收文化和社交化:个体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 观察和模仿: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学习。

- 参与社交活动:个体通过参与团队活动、社交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等方式与他人互动。

- 学习和反思: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社会化过程的理解。

4. 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 教育体系:学校和教育机构对个体的教育和社交化的影响。

- 社会文化:社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个体的影响。

- 社会网络:个体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社交网络的影响。

5. 个人社会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文化冲突:个体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调整。

- 自我认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我认同和个人身份的挑战。

- 网络社交:个体在网络社交中面临的沟通和互动困难。

- 心理健康: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个人社会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它对个体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参与社交组织和实践经验,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形成社会规范:社会化是个体形成社会规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遵守社会规范。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论述社会化意义

论述社会化意义

论述社会化的意义人的社会化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谈。

(一)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因此,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与各种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人逐步学会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及人类社会的文化成果。

而社会也实现了对个人的教化,引导和控制,实现人类历史的文化代代相传。

社会化具有如下特性:1、社会强制性。

个人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强制性。

个体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之时,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而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作用。

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人体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被周围的人所塑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人更多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具有选择性。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个人的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个体能动性。

2、个人能动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婴儿阶段,个体就已经表现出积极主动性,至少从出生六个月起,婴儿就可以用诸如哭和笑,来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可见,个体的社会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社会科学研究 2001年第1期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赵克荣 〔摘要〕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进一步完善。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历史推进,它依赖更高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体条件。

人的现代化源于人和社会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它具有更明显的能动性特征。

“现代人”优于一般“社会人”,它能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人的社会化;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1)01-0097-03 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既重视对人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但是,对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

其实,只有把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联结起来考察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把握住它们的深刻内涵和实质,也才能有效指导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自觉实践活动。

本文将较为全面地探索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诸方面的关系,并澄清一些片面性观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当一个人初生于世,还只是一个“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接受社会教化,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本质。

可见,人的社会化是相对个体的“自然性”而言,是个人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前提和必经途径。

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

可见,人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人的“传统性”而言,是对“传统”的否定、扬弃,是使人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并能积极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不同概念,“人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人”也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不同概念,“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而“现代化的人”则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目标或结果。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 等。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
的途径。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社会文化不断延续
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生存技能 衣食技能;职业技能 2、传递社会文化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泳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 2、自主能动性 正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一、社会化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4、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初创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 、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 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 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 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 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 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意义

人 的社 会化 与人 的本质 的关 系 问题 ,也 已有人 认 为 :人 的社 会化 也就 是人 的本质 实 现 的过 程 ” “ “ ,可 以将私 有制社 会 的大部 分教育 和社 会 主义 、 产 主义社 会 的全部 教育 归结 为 旨在 使人 实现 社会 化 的 共 人 的本质 的教 育 ” [ 2 ] 但遗 憾 的是 , 两位 学者 对他 们提 出 的观点 的 阐述 和论 证 , 又是 既不 完整 的 , 这 却
人 的社 会化 的依 据是 什么 ?人 的社会 化被 加速 的动 因是 什么 ?人 要实 现怎 样 的社 会 化?关于 这
三 个 问 题 , 克 思 恩 格 斯 曾 有 相 关 论 述 , 文 就 此 做 一 阐述 。 马 本


人 的 社 会 本 质 是 人 的 社 会 化 的 内在 依 据 和 必 然 要 求
内的 自由只 能是 : 社会 化 的人 , 联合 起来 的生产 者 , 将合 理地 调 节他们 和 自然 之 间 的物质 变 换 , 它 把
置 于他们 的共 同控 制 之下 , 而不 让 它作 为一 种 盲 目的 力量 来统 治 自己 ”9 “ N2 自由劳 动在 资本 主义生 8
产 的范 围 内发 展为 社会 劳 动 。因此 , 说工 人 是生 产条 件 的所有 者 , 就是 说 生产 条 件属 于社 会 化 的工 人 , 人作 为社会 化 的工人进 行 生产 , 工 并把 他们 自己的生产 作为社 会 化 的生产从 属 于 自己。 ”1 [8 53 5 可见, 马克思早 已明确使 用 了社 会化 了的人类 、 社会 化 的人 、 会化 的工 人等 概念 。在 马克 思那 社
也 不深刻 的 。

早在 14 8 5年 马克 思在 《 于费 尔 巴哈 的提纲 》 关 中指 出 : 旧唯 物主 义 的立脚 点 是市 民社 会 , 唯 “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的社会化-中学语文论文
论人的社会化
李宇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价值和幸福感受,同他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

每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又是由他对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自悟、自律和内化决定的。

纵观人之一生,可能发生三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化。

第一次社会化:顺应
第一次社会化,是个人逐步习得社会规范、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始于胎儿期,母腹已是人生最早社会化的襁褓,胎教是人生的第一课。

在人生社会化进程中,母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乳汁,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吮吸融于母语中的文化的过程。

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三维的,但在汉人的心目中它们都是二维平面,与之搭配的动词用“上、下”,而一般不用“进、出”,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上”而不用“里”:
上汽车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
进汽车出汽车进火车出火车进飞机出飞机
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
汽车里火车里飞机里
其实,人是坐在车厢里、机舱里的。

然而有趣的是,汉人却把“车厢、机舱”看作三维容器,与之搭配的动词用“进、出”而一般不用“上、下”,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里、外”而不用“上”。

用了动词和方位词“上”,方位就不同了,比如说“车厢上、上车厢” 与“车厢里、进车厢”完全不同,它要表达的是人
不在车厢里面,而是在车厢上面或是要到车厢上面去。

这种“语言几何学”,是在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自然而然获得的,如果不特意指出,甚至连母语人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人获取母语,更是建造了一条与母语社会永久沟通的信息管道,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来与古贤时哲对话,来向周围人和社会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感、情趣欲求,来从事各种语言文化行为。

社会化需要教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生教化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它们具有共性,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不同年龄段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就当前的情况看,亟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城市中有些家庭教育过度,做了本该学校教育做的事情;学校教育过于形式化、书本化;社会教育或是不到位,或是导向不合适。

当然,在人生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教育”也十分重要,一切教育,都需要通过自我教育而内化为信念与习惯。

从宏观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第一次社会化遇到了更为深刻的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同时也把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包袱丢而弃之,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成为批判的主要对象。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是把传统文化一扫而光。

当代中国正在与传统渐行渐远,社会规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化”的目标出现了游移。

近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大迁移,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使得中国由“熟人社会”快速地发展为“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生人社会的治理,则主要依靠信仰和法制。

当今中国,皇权和宗法制度早成历史,而适于治理生人社会的信仰还不牢固,法制还不完善,“崇尚法治”的文化还没有形成。

这无疑将影响到社会规范认同及社会化的进
程。

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日益普及,横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纵向文化的传承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时代里,纵向文化是影响社会化的主导力量,而今纵横交织的“多元文化”制约着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也对人生的第一次社会化存在干扰。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各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根据国情和世界情势整合、创建当代的社会规范,树立当代的价值观,回答何谓当今的社会规范,对于促进社会成员的第一次社会化是当务之急,必务之事。

第二次社会化:创新
第一次社会化的进程因人而异,社会化的水平也各有差异,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被送入监牢而被强制改造。

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也就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化。

虽然有些属于第一次社会化的内容,比如父母、教师、编辑等社会角色规范,需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完成。

第一次社会化是人生最为基本的社会化。

对于一些社会精英人士来说,他们还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化。

第二次社会化就是“创新”,为社会除旧布新,或弥补现有的社会规范,或提升现有的社会规范,或破除现有的社会规范建立新规范。

这是反哺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社会的“逆反”。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次次“逆反”现象,每一次逆反都预示着一个进步。

但第一次社会化的逆反是“天性的”,而第二次社会化的“逆反”是“理性的”,是在充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批判或建设。

“理性的逆反”是创新的核心素质,体现的是科学的”批判精神”。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以创新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因此也是促使人发生第二次社会化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鼓励守成多于创新,特别是思想创新;我国的社会氛围,适于守成而较难包容创新,特别是思想创新。

因此,人生的第二次社会化就更加艰难。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公民的活动半径和文化半径也随着国家的步伐走出国门,进入异域。

加上前面提及的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演化为生人社会,国家和国人所处的历史方位,都要求不仅守成,更要出新。

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成功与幸福,皆无益于创新,皆无益于人的社会化,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化。

第三次社会化:整合
就人一生的精神历程和思想境界来看,极少数的圣贤还会产生第三次社会化。

这就如同书法的品位:有的人字写得好,但只是书匠,因为字中没有自我,没有创造;有的人,字写得不一定好看,但有风格,有意蕴,有创新,已经进入书法艺术的境地;还有人,字写真我,笔行自然,不求技法,其字既不能用也不宜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这就达至书圣的境界。

弘一法师、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便是书圣。

放而大之,人生也有类似的三境界:如同书匠的“工匠境界”,如同书法艺术的“文学艺术境界”,如同书圣的“哲学与宗教境界”。

第一次社会化完成,达到“工匠境界”;第二次社会化完成,达到“文学艺术境界”;第三次社会化完成,达到“哲学与宗教境界”。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把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为人处世特点。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所谓“立”,也就是第一次社会化完成;所谓“不惑、知天命”,也就是第二次社会化;而“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应是第三次社会化。

第三次社会化就是从人类的本源上思考问题,对人类、人生做终极思考,犹如哲学和宗教学。

第三次社会化是在第二次社会化基础上实现的,其本质是“整合”。

整合古今中外知识,达到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宠辱不惊的圣贤之境。

人生的三次社会化,第一次是普遍的,第二次是精英的,第三次是圣贤的。

作为社会,要保证公民较好完成第一次社会化,创造条件促使更多的人发生第二次社会化,崇敬发生第三次社会化的圣贤。

作为个人,要努力走好第一次社会化进程,做合格的社会成员;要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次社会化,创造新知,反哺社会;要憧憬第三次社会化,饱览人生巅峰的精神风光!
李宇明,本刊顾问,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校:晓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