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教案设计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学校二中姓名冯翠云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而我们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掌握圈点符号,全身心地感悟。《绿》本文是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等形式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是。教学中,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文章的亮点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

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

二、走近作者

1、朱自清(1898 —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

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补充: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挽联:一世精神归石表,已剩丰功垂史册,泪添九曲黄河溢,良操美德千秋在。满堂血泪入云天,犹存大节誉人民;恨压三峰华岳低,亮节高风万古存。

3、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几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

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

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五、学生讨论上面问题,后明确:

1、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瀑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移步换景,远写飞瀑及梅雨亭即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合作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2、为什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理清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