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绿》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部分:词语梳理(10分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课文导读(15分钟)分段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美好时刻并进行情感交流。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共同探讨与文中自然美相关的故事,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第六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美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具体案例或故事来引导。
因此,下次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类比或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应更注重学生个体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产生,而非简单概括。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较为完整,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诗意开启(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绿》。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哪些含有“绿”的古诗呢?板书:(绿)(二)学生分享:生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3: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三)过渡:“绿”在不同的诗歌中有不同的印象,在现代诗中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艾青的《绿》。
(四)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引出诗题,回顾已有的古诗积累,渲染气氛,引发思考,促使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充满期待。
)二、自主识字,小组交流(一)教师引导:在这节课中,有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4个要求会写的字,大家小组合作,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一会儿各小组派代表当小老师为大家讲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
(三)全班交流。
第一小组汇报:生1:“挤”我是通过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来理解和记忆的。
提手旁和手的动作有关,右边的“齐”标识读音,而且还可以结合动作“挤”联想“东西到齐了”。
我们有时候会“挤眉弄眼”“挤来挤去”,人多了还会“拥挤”。
点拨:挤这个字很形象,你还能想到哪些提手旁的字呢?生2:抱、抓、捏……生3:“挤”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提手旁和右边的“齐”互相穿插才能更美观,第八笔是“撇”不是“竖”。
追问:诗歌中哪句有“挤”这个字呢?齐读:“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绿》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描述了春天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美好事物有着强烈的向往。
但在课文朗读、感悟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春天的图片等,营造学习氛围。
2.教学道具:准备与春天相关的实物,如花朵、小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感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第二段中描绘的春天美景,以及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绿》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将一篇关于朱自清的介绍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绿》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c.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d.小说的情节发展如何?e.小说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分析小说的结构(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说的结构。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和地点?b.故事有多少个主要情节?c.故事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d.故事的结构有何特点?4.语言分析(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中有没有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他们有何作用?b.小说中的对话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描写方式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5.综合训练(30分钟)教师布置一篇综合性试题让学生回答,考察学生对《绿》整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并阅读本节课内容的扩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绿》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引用答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
(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
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明确:梅雨瀑。
(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
《绿》教学设计教案

《绿》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能够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
1. 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四、教学准备:
1. 《绿》的课文。
2. 彩色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绿》的作者和故事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我们生活中有何寓意?它与希望有什么关联?
2. 阅读(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绿》的课文,并准备一份问题解读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提问导读、文本理解与情感感悟等问题。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悟,并整理出每个小组的答案。
4. 分组分享(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用彩色纸张和彩笔绘制出这些绿意和希望的形象。
6. 展示和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深入理解和体验《绿》中的绿意和希望。
3. 探讨绿色与环保、自然、健康等话题的关联,并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第1篇】《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二、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用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投影出示字词jù bó liǔ léng qióng shū zǐ xié踞薄阴绺棱角穹倏尘滓皱缬shíchàmóu lài yì jū什刹明眸善睐挹掬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精品教学设计(2课时)

《绿》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全诗共5个诗节。
第一节借用“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
第二节连续运用6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
第三节借用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诗人对绿的感觉,表现出整个自然空间都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用“突然”一词转折,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借助诗歌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齐读课题。
2.你能用绿组个词吗?预设1:墨绿。
预设2:嫩绿。
预设3:淡绿。
3.把这些词都写入一首诗,会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今天我们一起读作家艾青的诗,欣赏他笔下的“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挤、叉”2 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 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 出示各种绿色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
-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绿的诗歌。
2. 学习生字词
-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4.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 学习第1-3 小节,体会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
- 学习第4-5 小节,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含义。
- 学习第6 小节,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5. 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6. 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绿》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词语“绿”。
2.理解绿色的相关含义。
3.培养学生对绿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绿色的概念。
2.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识和热爱度。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绿》的教材。
2.课后练习题。
3.绿笔、蓝笔、铅笔等教学工具。
4.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绿色的视频,唤醒学生对绿色的认知。
2. 学习《绿》(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字词语。
3. 分组练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绿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4. 课堂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绿色对人类的意义。
5. 拓展训练(15分钟)
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绿的认识。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鼓励学生继续热爱绿色。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绿》为课文,引导学生对绿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知和热爱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对绿色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绿色的美好,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绿色。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
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
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
)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
(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够朗读诗歌,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2.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精心准备的课件3.黑板、粉笔4.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让学生展示与自然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然的美好之处。
2.学习诗歌《绿》–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大意。
–展示诗歌内容的课件,让学生跟读。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词语,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诗歌赏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整合各组的意见,共同赏析诗歌的内涵。
4.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可以通过写作或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5.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绿》的内容3.继续阅读有关自然的故事或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想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对诗歌《绿》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赏析部分仍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需要更灵活的活动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意义。
2.能够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课文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
4.能够感受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义。
2.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探讨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点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绿色的理解,并引出“绿”这个话题。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理解整个课文。
3.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课文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逐段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感情。
5.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2.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的绿色,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倡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的参与度高,课文内容理解度较好。
改进之处在于可能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教案,希朥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绿》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绿》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绿》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积累12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1、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2、出示课题:绿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交流自学情况(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4、巩固识字(1)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2)去拼音后读生字(3)变换字序读生字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风中的是绿的。
雨中的是绿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学生交流,句式训练春天到了,校园里。
公园里。
田野里。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1、游戏:“蜜蜂采蜜忙”读词语:绿色倒翻到处哪儿找浅绿淡绿粉绿出奇刮挤指挥。
2、描写“到、刮”《绿》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__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__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能认读生字“翠绿”,理解句子“小草翠绿,小草微笑”。
•能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自然美。
2. 教学重点•教学生字“翠绿”。
•让学生理解和表达小草翠绿的情感。
3.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来感悟自然美。
二、教学准备•课文《绿》等教材。
•绿色的小草模型或图片。
•课件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绿色的小草,唤起学生对绿色的感受。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绿色的认知和喜爱之情。
2. 学习新课•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课文《绿》,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逐句解释课文,重点讲解生字“翠绿”的意思与用法,并引导学生识字。
•请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3. 课堂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朗读对话,模拟小草对话的情景,加强情感交流。
•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体验小草生长的乐趣。
4.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绿色,写下对绿色世界的感想。
四、课后作业•写一篇对绿色的描写作文,用《绿》中学到的词语或句式。
•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翠绿”的拼音和意思。
五、板书设计•生字:翠绿•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并希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体验,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草坪上的美丽景色。
2.能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用课文中的情景进行联想,创作自己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2.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创作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课文《绿》的教材。
2.教学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相关图片,引导他们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
2.让学生讲述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课文(30分钟)1.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文字描述的景色。
2.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与课文中的情景产生共鸣。
第三步:课文梳理(20分钟)1.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2.以小组方式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思想碰撞。
第四步:创作活动(40分钟)1.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绿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课文《绿》中描写的景色,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感悟课文作者的用心之处。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每个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创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以上是本次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大家的聆听!The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教案设计年级初三学科语文学校二中姓名冯翠云教学设想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而我们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掌握圈点符号,全身心地感悟。
《绿》本文是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等形式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是。
教学中,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文章的亮点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二、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 —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2、补充: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挽联:一世精神归石表,已剩丰功垂史册,泪添九曲黄河溢,良操美德千秋在。
满堂血泪入云天,犹存大节誉人民;恨压三峰华岳低,亮节高风万古存。
3、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踞(jù) 薄(bó)阴几绺(liǔ) 棱(léng)角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五、学生讨论上面问题,后明确:1、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瀑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便按游踪之先后,移步换景,远写飞瀑及梅雨亭即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
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
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2、为什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理清结构第1段:开篇点题第2段:写梅雨瀑和梅雨亭的美第3段:多角度描写梅雨潭第4段:深化主旨,呼应开头4、文中有不少的奇怪符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圈点批注符号,你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常用圈点批注符号●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_ 总括句、重要句﹏佳妙句○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有疑问处△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5、用圈点批注法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赏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描写“绿”的?学生交流、回答、归纳:A、巧妙设喻,精于雕琢(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师生一起美读这些句子。
B、多面对比,衬托特色作者一气用了中国的四大名景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的色彩美和明暗适度的色泽美。
可见,梅雨潭之“绿”在作者心中就是完美无瑕的“绿”。
C、联想想象,丰富意境(1)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2)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女儿绿”,仿“祖母绿”而来,能否换成“祖母绿”?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描绘了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表达了对“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喜爱、赞美之情。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七、质疑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这里的“据说”仅仅是道听途说之意吗?为什么作者紧接着说“但我觉得更像杨花”?3、文章有很多叠词,有何作用?4、第三段段尾有一个人称的变化,把亲切的“她”换做了“你”,是不是一种行文不严谨行为?八、课堂总结经过我们的品味鉴赏,我相信,梅雨潭那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已经永驻你我的心间。
在感受坐着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的同时,我们也应做到热爱绿色、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九、布置作业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有观点,有根据,字数不少于150字。
)《绿》作业与板书设计年级初三学科语文学校二中姓名冯翠云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惊诧.chà镶.xiāng 分.外fènB.几绺.liǔ攀.着pān 石穹.门qióngC.着.实zhuó拂.地fóD.裙幅..qún fú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踞在薄阴几绺B.琼门棱角沉滓C.皱撷什刹挹你为眼D.明眸青睐掬你入口3、为了表现梅雨潭的绿美到极致,作者用来作衬托的是()A.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B.杭州跑虎寺绿壁的“浓”C.西湖波的明D.秦淮河的暗4、下面对课文分析不对的一项()A.《绿》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同,记述了作者的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B.作者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了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
C.文章开篇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梅雨潭,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得的美。
D.作者称“绿”为“你”,是把“绿”拟人化,这样更便于抒发强烈的热爱之情。
5、对下面句子从几个方面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A.清亮 B .柔软C.鲜嫩D.纯净5、作者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是为了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
6.文章结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再次表达了对梅雨潭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它的无比喜爱之情。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
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
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
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
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
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
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
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