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最高的封号是诸侯,他们拥有领地和部属。

他们会任命贵族和士人,担任政府职位,管理政务和人民。

这期间,官职的地位以及职权的大小都是与封号相关的。

到了秦朝和汉朝,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国家进入中央集权的阶段。

官职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要的是设立了一系列的中央官职。

通过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尚书等职位,以及根据官位的高低来区分官员的权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朝成为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高峰。

唐朝的官职制度非常完善,涵盖了各个领域。

唐朝的官员有十分复杂的等级系统,分为谏议大夫、邑中正、令长、丞尉、府尹等多个等级。

官员的晋升和升迁要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分裂时期,各地政权割据成为常态。

在这个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官职制度,各个政权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和任命官员,追求自己的统治目标。

然而,宋朝的建立,使中国重新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宋朝对官职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标准,并建立了国家机构,如六部、尚书省等,确立了官员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宋朝还采用了科举制度作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手段,使很多人有机会脱离出生背景的束缚,凭借个人才能得到官职。

明清两朝,官职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朝恢复科举制度,以及取消和定额编制,进一步打破封建的血缘关系,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和官员的选拔中。

在清朝,官职制度继承了明代的基础,但也加强了统治的专制性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的演变,从最早的封号制到中央官职制度的建立,再到科举制度的引入,提供了机会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参与政治,并确立了官员的职权和权限。

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尽管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充满曲折和局限,但也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中国各朝代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

中国各朝代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

中国各朝代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中国历代职官由于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西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战国-清朝末年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职官的分类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国君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单于(匈奴)昆莫(乌孙)候娄訇勒(高车)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赞普(吐蕃)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中央各部门长官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九卿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典客(管理少数民族)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兵部掌管军事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武官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领兵作战的将帅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监官与谏官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学官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宫廷事务官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地方长官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佐官、属官与胥吏在长官之下,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这种性质的.荣誉性质的官职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官员的级别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示等级的有: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人民的,各类职官机构,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奴隶社会中,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

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全国的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

在诸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卿、大夫。

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

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1. 夏、商、西周时期:在夏商西周时期,官员制度较为简单,主要以宗族贵族为基础,由国君直接任命人民的领导者。

2. 东周时期:随着东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的形成,官员制度逐渐发展。

国家被划分为伯、子、男、采、大夫等封号,君主授予这些封号并任命官员。

3.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内的官员开始逐渐专业化。

大臣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被任命为相、卿、大夫等不同的职位,成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机构。

4. 秦朝:秦朝时,出现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明确区分。

中央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而地方官员则由中央政府派遣出去。

此时,官职也与封号关联,并且加强了控制力度。

5. 汉朝:在汉朝,官员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功绩和才能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及评定制度。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职位,加强了中央集权。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官员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地方官员的职权逐渐膨胀,中央集权虚弱。

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壮大,私党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7. 唐朝:唐朝时,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科举制度对官员进行选拔。

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制度的核心。

通过考试选拔,士人可以进入官僚阶层。

8. 宋朝:在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士人优先以考试成绩决定官位。

此外,官员选拔和评定更加重视政治道德和文学才能,文官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由家族制到分封制、专业化、中央集权制,再到科举制发展的演变过程。

这些变革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治理方式的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古代官职沿革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

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

《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

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

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

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

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这就是”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

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

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

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

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

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官职系统在夏朝尚未建立之前,国家的事务主要由贵族家族内部来管理。

后来随着夏朝的兴起,官职系统也逐渐建立,夏朝的官职体系主要包括太宰、左右相等几个高级官职,以及少府、司寇等几个低级官职。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相对于夏朝来说,商朝的官职系统更加完善。

商朝始祖唐虞之后,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级别的官职。

同时还设立了司空、司徒、司士等专门管理军事、行政和法律事务的官职。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最为完备的时期之一、周朝将官职划分为九品,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等,每个品级下面还有不同的职务。

除了九品官职之外,周朝还设置了太宰、太守、太史等数个高级官职。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朝代,官职系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全国划分为丞相、御史大夫、客卿等几个高级官职,下设郡守、县令等较低级别的官职。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郡、县二级。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期间官职体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初期的西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高级官职,下辖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而后期的东汉时期,由于自汉灵帝起至汉献帝灭亡,中央政权混乱,官职系统也逐渐瓦解。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政权多次更迭,官职体系也较为混乱。

魏晋南北朝的官职名称主要延续了汉朝的制度,但具体职责范围、职级等方面有所变化。

此时期一般分为二、三品、从二品、正四品、从四品五等几个品级。

7.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从隋朝开始至清朝,中国官职体系逐渐趋于稳定。

隋朝由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部门的设置和职责范围。

唐朝、宋朝相继承袭了隋朝的官职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和完善。

辽金元明清时期,官职体系基本延续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只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职的设置和职级也有所调整。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抄书#
皇位
1.禅让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诸侯
1.分封制(西周时期,普遍推行)
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2.宗法制(周代完备)
以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
宗法制示意图
3.五等爵(始于周代)
公、侯、伯、子、男
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先秦)
即贵族世代为官
自春秋中叶开始,陆续开始打破此制度
典型:商鞅变法,军功爵制
2.察举制(汉代)——一般人
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但由于人的私心,此制度慢慢失去其效用,变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征辟制(汉代)——非一般人
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中正官按家世、才德等将人才分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也因人的私心,慢慢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5.科举制(隋—清)
分科考试以取士
{1}发展历程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注:宋朝除糊名法外,还有一种防止作弊的方法,即誊录制
科举考试
{2}相关名词
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历史的演进永远少不了政治,从古至今,政治制度一直在更替,而有五千年文化未曾间断的中国,政治体制多的我背的头疼。

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可追溯至夏朝,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官职制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夏朝的官制,发展到了春秋时期的官制,最终到了隋唐时期官制的完善发展。

1、夏朝官职制度
夏朝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开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夏朝官职制度比较粗糙,以君尊为本、以君臣分为上下为原则,官职分为正君官、大夫官、士官三等。

其中正君官是最高官职,是夏禹下设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政治、收官制赋税、收集军饷等;大夫官以家令为首,监督军队、收受奏折等;士官大多任民务,主要任务是负责内务管理、收取退税等。

2、春秋官职制度
春秋官职制度于夏朝官职制度之后出现,它受到周朝统治以及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春秋官职制度出现了多种职位,其中以大夫职位为最高,比夏朝官员位更加复杂,可分为中枢大官、右大夫、左大夫、左公、右公、上公、中公和少卿八种,任职各自不同,具体职能为审核军政事务、程序刑法改革、活动和财政问题等,各大夫各司其职,赋予春秋官职制度以丰富的内涵。

3、隋唐官职制度
隋唐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完善发展,为官员分类更加细致,隋唐官职职位有中官、众官、仆役和贱役三等,中官有太尉、
御史大夫、尚书大夫、大夫等,众官有太傅、谏议大夫、太师大夫、太仆大夫、太保大夫等,仆役有太廷、太僕大夫、太府大夫、都统等,贱役有太学主簿、右师簿等。

官职分类细致,职能明确,使得隋唐官职制度在中国古代官职制度发展史上处于开创性角色。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形成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职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着重阐述官职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官职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继承。

国家机构主要由君主、诸侯、官员以及士农工商四民组成。

官职多为贵族子弟担任,官吏的任命主要取决于出身和血统。

官职的权威主要体现在宗族间的政治权力和地方官员的管理职能中。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官职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的职务逐渐从世袭制转向选拔制,开始出现了以才能、功绩为基础的官员任命。

各国也开始设置了更加完善的官职体系,如郡县、州府等。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制度也得到了全面改革。

官职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制转变为以功绩和能力为基础的选拔制。

官职的设置也更加明确,具备了一定的层级关系。

此时,官员职位分为三公、九卿、列侯等,各级官职之间的权力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4.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在三国时期,由于各国内部的混乱和割据局势,官职制度也遭到破坏。

大多数官员的任命取决于地方武装力量的力量和纷争,比较混乱。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重视,官职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官职的设置更加科学和细致化,职位的划分更加明确。

隋唐时期的官职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设立了更多的官职名号和职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官员等级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时期官职的设置和职能也都会相应发生变化。

官职制度的演变不仅影响到政权运作和国家治理,也体现了社会阶级、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秦朝,以下是其演变过程:
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中尉、太仆、少府。

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丞相的权力最大,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西汉:在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中朝”,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限制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三公九卿成为在宫外办公的执行机关。

3、东汉: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却有名无实,将权利全集中于尚书台,进一步巩固了中朝的权力。

4、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尚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体制,以及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和刑部的六部制度。

这种体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5、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制度,只是对部分名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6、宋朝:设立了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合称“二府”。

同时设立三司(最高财政机构)。

此外,还增设了谏院,进一步牵制相权。

7、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但一般不设此职。

尽管废除了三省,但依然保留
了六部。

8、明朝:六部成为自隋朝以来一直沿袭的制度,最高行政机构改为“内阁”,执行机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主要是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而皇帝的权力则不断强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起始阶段。

商朝时期,职官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制,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在商王手中,由商王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政务。

官员的任免权也完全掌握在商王手中。

这种官制在周朝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周朝,职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周朝时期,职官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化的体制。

周王将大臣分为九卿和三公,九卿负责国家的各个部门,三公则负责辅佐君主的职责。

周朝还制定了官爵等级制度,将官员分为九等爵位,并规定了不同爵位的禄位以及所担任的职位。

这种制度为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周朝时期的职官制度也提出了“功业贵贱,不以尊卑”和“民胞物与”等官员选拔原则,这一思想也对后来的职官制度产生了影响。

秦朝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朝实行的法家集权制度淘汰了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并提出了“五品法”和“流官制”,对职官制度进行了革新。

秦朝推行的统一的法律制度,废除了周朝分封制度,让官员的任免不再依靠君主的任命,而是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功绩来决定。

这使得官员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血统,而是更多地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相关。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使得官员的地位及权力不再仅限于个人一代,而可以世袭流转。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明朝时期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些,取消了唐朝时期的十三部制度,重新设立了六部和九寺,并增设东厂和西厂,这使得官员管理更加分工明确。

明朝实行了科举制,选拔有才能的士子进入官员序列。

清朝时期,职官制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改行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官制度,这一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多元化。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官僚体系,为中国古代国家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商周时期到清朝时期,职官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法家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等一系列的变革,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官制大汇总

中国历代官制大汇总

中国历代官制⼤汇总 中国官吏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产⽣,⼜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不断发展变化,趋于完善。

早在封建社会⿍盛时期趋于完善的封建官制,曾对西⽅⽂官(公务员)制度产⽣了巨⼤影响,西⽅的⽂官(公务员)考试制度溯源,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官制予以⾼度重视,并进⾏全⾯认真的研究。

根据社会性质与政权性质,我们将中国官制沿⾰划分为先秦、秦汉⾄清、中华民国三⼤历史阶段。

中央官制的演变 夏建⽴了第⼀个国家,从⽽产⽣了国家机构与职官,⽒族⾸领的职能被国家官吏所代替,并赋以新的形式与国家强⼒统治的内容。

到了商代,国家机构与职官有了进⼀步发展,根据社会发展与国家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些新的机构与职官。

⾄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已基本规范,但就夏、商、周三代⽽⾔,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较简单、凌乱,缺乏系统性,分职设官随意性较⼤,⼀职⼀官,许多机构与职官界限不清,往往⼀个职官就是⼀个机构,职官分⼯既不明确也不固定。

《周礼》所载之国家机构与职官,看上去国家建⽴了完整系统的国家官制,实际是后⼈对古代官制的乌托邦。

⾄于以“世官制”为核⼼的官吏制度,由其社会性质与落后的⽣产⼒和⽣产关系所决定,更是简单粗线条的。

官吏管理制度的健全,取决于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的完善,取决于官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与制度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由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上有了很⼤突破,在⽤⼈制度上更是出现新的飞跃,传统的世宫制被打破了,选贤任能被各个诸侯国所采纳。

秦始皇建⽴了以皇帝为核⼼,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新型封建官制。

这种新型官制既有六国官制的综合借鉴,⼜有秦始皇本⼈的发明创造。

秦官制在中国官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就整个封建社会官制⽽⾔,都是秦官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由于秦王朝的速亡,只建⽴了国家机构、职官设置体系,⽽官吏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规章。

汉代继承巩固了秦官制,为其四百余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封建社会官制奠定了基础。

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演变(3篇)

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演变(3篇)

第1篇一、引言自古以来,官员工作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唐朝的科举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官员工作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起源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官员工作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当时,国家政治组织形式以诸侯国为主,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制度、官员设置各不相同。

官员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贵族推荐,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

这一时期的官员工作制度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官员世袭制:官员职位世代相传,成为贵族阶层的重要标志。

(2)官员推荐制:贵族阶层通过相互推荐,选拔官员。

(3)官员职责不明确:官员职责范围模糊,往往身兼数职。

2. 秦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官员工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

(2)官员选拔实行察举制: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丞相等官职,负责选拔官员。

(3)官员考核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对官员进行考核。

三、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发展1. 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官员工作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察举制:中央设立九卿,负责选拔官员。

(2)设立州牧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州牧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3)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优秀人才。

2. 唐朝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完善的时期之一。

在官员工作制度方面,唐朝主要有以下特点:(1)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袭和贵族推荐的限制。

(2)设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员选拔、考核、管理等事务。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第一节先秦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的“百官”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阶级对立的时候,作为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设立各种官吏,使之分职治事,以实现自己的统治意志,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时各种官僚机构即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级官吏便成为国家机器的体现者。

“官”的本义是房舍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具有权力的处所即官府以及行使权力的人即官员。

《礼记·王制》孔颖达疏云:“官者,管也。

”说官是管理别人的人。

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官”的本质特征。

诚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远古的氏族社会曾经存在过,那就是当时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酋长们。

但是他们与氏族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担负起集体生产和生活的组织工作,这和后世的“官”是截然不同的。

古代相传,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曾设有“百官”,例如尧曾以四岳为部落酋长,以羲和管历法;舜以“八元”管教化、“八恺”管土地等等,(1)这些“百官”也都是氏族社会的各种管理者。

这时期,各个部落常把自己所崇拜的某种事物作为图腾来崇拜,于是就用这些事物来称呼当时的管理者们。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在鲁国叙述他的家世时,提到黄帝崇拜天上的云,以云为图腾,于是用“云”来称其“官”;炎帝崇拜火,于是以“火”名“官”,共工氏崇拜水,以“水”名“官”;太皞氏崇拜龙,以“龙”名“官”;而郯子的祖先少皞氏崇拜鸟,于是用“鸟”名“官”,例如凤鸟氏管历法、祝鸠氏管民政、五雉管手工业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社会管理者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工了。

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已出现私有财产这一事实看,过去的民主选举原则开始受到破坏,而各级管理者们也在向统治者转化,所谓的“百官”越来越成为“民”的对立面而具有了新的意义。

二、夏朝的设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其下设有各种职官。

《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官百”,百表示多。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上古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由部落联盟逐渐向封建国家发展。

封建政权建立后,以封地形式奖赏功臣,职官制度初现。

这个制度是以世袭贵族为基础,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贵族的权力通过宗族制度继续延续,职官制度的职能是为贵族服务。

中古时期,宋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

唐代的官制包括了宰相、中书省、诸司、尚方司、地方官等部门和官职,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在宋代,朝廷职官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形成完备的官职架构。

举报官员失职的制度,由皇帝直接管辖的密院,负责协调官员之间的矛盾的御史台,以及负责调查官员贪污腐败的刑部,都是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唐五代和宋代之后,军队开始成为政治的核心力量,全部权力逐渐落入士人手中。

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上岗,这样一来,职官制度的权力基础由血缘和婚姻关系转变为才干和学问。

士人政权的基础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进士科考试,通过考试取得功名后,可以进入朝廷任职。

而进士科考试的核心是文学考试,进士都是文官,被封授职位后,可以任命为知州、知府、知县等地方行政管理职位。

近代以后的职官制度演变主要是指清代的。

清朝在政权夺取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职体系,继承了明朝的职官制度,但也做出了一些和调整。

乾隆时期,推行“遴选制度”,即通过密室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避免举人、贡生等考试的腐败。

这种制度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贵族统治到士人统治,从血缘关系到才干和学问的转变。

不同的朝代不断和完善官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官体系。

这个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一、初创时期的官制古代中国的官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制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落首领和贵族作为统治者,没有明确的官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官制逐渐趋于完善。

二、周朝的官制改革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官制改革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朝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官制体系,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职,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一官制体系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秦朝的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和县令等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此外,秦朝还颁布了《令法》和《律法》,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制度和行政管理规范,使官制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汉朝的官制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制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体系,设置了更加细致的官职和职责,如丞相、大司马、太尉等。

汉朝还设立了九卿和三公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汉朝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规范。

五、隋唐时期的官制改革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朝在官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更加公正和有效。

唐朝还设立了左右司、尚书省等官职,形成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官制体系。

六、宋朝的官制变革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文官武选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多样化。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中央官制体系。

宋朝还设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演变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制进一步演变。

明朝废除了宋朝的文官武选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夏、商、西周的设官
夏朝的官僚机构已初具雏形(车正,牧正,庖正,军队·六卿,监狱,乐官);
商朝,由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内服以外的诸侯统治区域称为外服。

在商朝,没有五等爵制度;
西周,内服的职官分为公、卿、事务官;外服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在自己的封国内按周王朝设立职官;另外还有监国制度。

东周
春秋
中央——执政,司徒司空司马等众卿,内务官
地方——国野制
勋爵——卿、大夫作为爵称
战国
中央——以国君为首,下有将相分掌文武(楚国为令尹、司马)
地方——设置郡(守,下设郡尉)县(令),由国君任免官吏
秦汉
中央——三公九卿制、加官
地方——郡(守)县(令)制、东汉州郡县
勋爵——官秩以石区分;20等爵制度;服饰(冠绶、颜色)
魏晋南北朝
三国
中央——魏国:设置丞相,总领百官;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御史台),初具三省制模型;蜀汉;孙吴
地方——州(刺史/州牧)郡(太守)县(令/长)三级
两晋南北朝
中央——两晋南朝:丞相/司徒,加“录尚书事”领大权;“八公”虚衔;中书省、尚书台(分曹)、门下省;北朝:三师、二大、三公、三省;御史台
地方——州(刺史/牧)郡(太守/尹)县(令/长)三级
勋爵:魏晋:九品九等,六等及更多爵;北魏:九品30等,六等爵;北周:九命最高,五等爵;南北朝:勋十二转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师、三公【隋:内史(内史令)、门下(纳言)、尚书(尚书令);八座;秘书省、内侍省;九寺五监;御史台】
地方——州县二级,总管府,行台省
勋爵——职事官与散官;九品30阶(官的品阶);十一转勋;九等爵制唐
中央——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侍中);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侍郎)‘御史台;九寺五监
地方——道(节度使)州县二级(安史之乱);都督府;都护府
勋爵——职事官与散官;九品30阶,文散官29阶,武散官31阶;十二转勋;九等爵制
五代十国
中央——三省六部为主干,枢密院地位提高
地方——州(刺史)县(县令)两级;府

中央——中书门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三师三公,赠官;三省六部名存实亡后恢复;三司;台谏
地方——路(四个部门)州县
勋爵——九品29阶(寄禄官、差遣制)
辽金元
辽:南北两院(南北宰相)
金:一省制;路(兵马都总管)府(府尹)州县四级制元:一省制,中书省总领朝政,枢密院、御史台;宰相(左右丞相、平章政事);行省【下有路(总管)府州县】、行台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
西周时周王下地位最高的是太师、太保、太宰。

辅佐君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多有有威望的大贵族担任。

属于“公”一级的职官。

春秋时期,各国总领百官、主持朝政之官泛称“执政”。

战国,各国百官之长为“相”,亦作丞相、相邦、相国。

秦汉时期,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是丞相
三国时期设置丞相
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须有“录尚书事”头衔;北周初年,天官冢宰为总领。

隋朝,三省长官为实际的宰相,因内书令与尚书令常不授人,后他官加“参掌机事”名号代宰相之职。

唐朝,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有一位首席宰相,为“执政事笔”,宰相们轮流担任。

德宗时一日一换。

宋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办公机构为政事堂或中书门下。

元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虚衔,实际为左右宰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明朝,朱元璋撤销丞相一职。

处理军务的机构
五代十国时期,枢密院地位提高。

后周规定,枢密院专管全国军事,不管民政。

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以枢密使、枢密副使为其长官,枢密院专管兵籍、虎符,又调动军队的权力,须得皇帝批准。

辽朝设有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

金朝设置枢密院。

元朝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皇太子担任枢密使,为虚衔,实由枢密院副使担任。

明朝设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其长官。

掌管各地军队,虽统兵,但无调遣权。

清朝雍正七年,为了及时处置清军与准噶尔部军情,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设立军机大臣,后职权扩大为参与全部军国大政。

具有监察职能的人或机构
战国时期国君的秘书长官开始具有监察其他官员的职能,有的称为御史。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长官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地方监察长官为刺史。

三国时期曹魏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

两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权利极大,震肃百僚。

隋朝设御史台,掌管对百官的纠察弹劾。

与谒者、司隶台合称三台。

唐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一人为其首长。

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三院分工明确
宋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一人为其首长,但为虚衔。

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为真正的长官,称为台长。

金朝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部门。

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二人为长官。

设殿中司、察院。

其余各地由行御史台负责。

明朝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以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为长官,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

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别监察各地。

建立御史出巡地方制度,成为巡按御史。

六科给事中并立,负责稽核中央六部及其他机构事务,还可参与廷议和重大案件的审理。

清朝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

在京城设五城察院,以巡城御史为长官,专查京城地方的机构和官员。

宗室御史处稽查宗人府事务。

稽查内务府御史处稽查内务府事务。

三省六部
秦汉时期九卿中的少府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则权势不断提高,后来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

东汉灵帝设侍中寺。

三国时期曹丕移尚书台至外朝,分五曹治事,成立中书省。

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为三省雏形。

隋朝设内史省、尚书省、门下省。

并设六部于尚书省下,吏、礼、兵、都官、度支、工。

唐朝恢复三省传统名称,六部确立。

宋朝初由于中书门下、枢密院掌握大权,三省名存实亡。

宋神宗恢复三省六部职权。

金朝只设尚书省,自此实行一省制。

元朝设中书省总领朝政,三设尚书省三撤去,实行一省制。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朱元璋撤销中书省,皇帝直接辖制六部。

清朝沿袭明制。

各朝皇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
1.将原有的一个人的权利分摊到一个或多个部门上,形成互相牵制: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丞相权力;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2.削弱其他可能危害皇帝统治的势力: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太祖吸取唐朝覆灭教训,杯酒释兵权;
3.增加皇权势力:汉武帝破格提拔出身微贱的人才,形成内朝官;唐初于禁中设立翰林院;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组织;明清内阁、康熙南书房、雍正开始的军机处。

有哪些官职名称是因为避讳而改名?
1.汉朝因避讳汉武帝刘彻之名,把彻侯改为通侯;
2.隋朝民部,唐朝时避太宗讳,改为户部;
3.隋朝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历朝代的虚职原因
1.奖励有功之臣,表达尊重:曹丕时期的“三公”,两晋南北朝的“八公”
2.防止一方势力过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