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自考《劳动法》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主要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范畴,是劳动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通过本章学
习,对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能够扎实地掌握。 劳动法律关系在劳动法中的地位、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 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事实。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劳动法律关系在劳动法中的地位;劳动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
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 (2)劳动法律关系在形成后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使
劳动关系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与不断完善。 (3)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在指引、调整劳动关系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 的统一。
Company name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区别
意志属性 形成前提
主要内容
调整范围 法律效果 关系范畴
劳动关系
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 经济基础的范畴。
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 社会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法律关系
是思想意志关系的组成部分,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 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 整劳动关系的规范之内。
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 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 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 的关系。 范围大。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回顾)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特定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
性交错共存特点。★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
双重意志。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
产性关系的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五)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1)以工作时间划分的全日制劳动关系与非全日 制劳动关系;
自考,06089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讲义第二章,劳动关系的本质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本质第一节冲突和产业行动一、冲突的根源劳动冲突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分歧很大,甚至到了背道而驰时的表现形式。
劳动冲突的根源:1、异化劳动的合法化因为生产的资料、产出、收益在法律上都不归他们所有,而是归其他人所有。
这样,工人努力工作,却不拥有最终的结果,这种异化了的劳动势必造成工人和雇主之间的矛盾,成为私有经济中不可能调和的潜在冲突根源);2、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主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被雇佣者的利益在于追求工资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作投入;3、雇佣关系的性质雇佣关系的性质使劳动者处于从属地位,而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管理者的权利在组织中是一种等级分成。
这种权利的分布不是雇员的利益所在,而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之所在,这便成为雇员与管理者之间冲突产生的深层根源4、劳动合同的性质如果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签有详细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又明确规定了工人应当完成的工作任务、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工作的责任和范围,以及相应的报酬,那么冲突就会得到缓解,只有在任何一方没有严格的履行合同时,冲突才会出现。
但实际上,从全球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合同的条款和内容不可能包罗万象,格式也不可能完全统一,有的雇佣双方甚至并没有订立书面合同。
所有,这就造就了劳动关系的以下内容,比如对工作的预期和理解等,并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进行约定。
由于这种理解和期望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双方对各自的角色和义务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导致了相互不相信和冲突的产生5、心理契约的不履行这种契约是雇员和雇主双方出于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一种非正式的协议。
它不仅包括工资和员工福利的支付,而且还包括双方对雇员和雇主的工作绩效、雇主提供的工作条件、工作保障、晋升机会、工作分配以及其他因素的预期。
虽然这种契约并非以书面形式订立,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它仍然真实存在并很重要。
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实质上违反了这个契约,即认识的不一致,就会产生失望、挫折、忧伤甚至是愤怒、怨恨等情绪,并进行引发各种各样的冲突,尤其是在管理方单方面导入新的管理规则,变更、破坏心理契约时,这种冲突就更为明显6、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劳动法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和社会公正与稳定的重要法律体系之一。
对于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的人士来说,理解劳动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学习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课程时所做的笔记,以便帮助其他人力资源从业者掌握劳动法规,从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一、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2.劳动合同:指双方约定劳动条件,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合同。
3.用人单位:指成立依法注册登记并经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
4.劳动者:指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的人员,包括职工和其他劳动者。
5.工资:指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
二、用工合同的签订与变更1.合同的建立:用工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
用工合同应当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与地点、工资及其支付期限、社会保险等内容。
2.合同的变更:变更用工合同应当经劳动者同意,并应当在变更前告知劳动者;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备案并通知工会或者职工代表。
三、用工合同的解除1.合同的解除:用工合同解除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
在协商解除用工合同时应当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需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除。
2.解除用工合同需要符合下列规定:(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2)因劳动者自身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经过教育和调整,仍无法胜任工作的;(3)因本人身体条件或者职业病不能从事原工作,经过劳动能力鉴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又没有其他工作可安排的;(4)因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进行裁减人员的;(5)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3.解除用工合同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为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连续工作年限,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四、劳动保护1.工作时间: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天,不超过44小时每周,超过应当支付加班费。
2022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具体旳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旳过程中所结成旳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又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甚至产业关系等2、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自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附属于这种决策权力旳工作者。
3.员工团队是指因共同旳利益、爱好或目旳而构成旳员工组织,涉及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旳员工协会和专门旳职业协会。
4.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所赋予旳对组织旳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重要旳经营决策权力旳人或团队。
5.管理方团队旳重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一般不直接介入员工与管理方旳关系之中。
重要任务进行集体谈判,向其成员提供支持,通过参与同劳动关系有关旳政治活动、选举和立法改革来间接地影响劳动关系。
6.合伙,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限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旳行为。
是通过双方协商一致,以正式旳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旳形式,甚至是以一种非正式旳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旳权利和义务。
7.冲突,劳动关系双方旳利益、目旳和盼望不也许完全一致,相反,常常会浮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对员工及工会来说,冲突旳形式重要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等,辞职有时也被当做一种冲突形式。
对用人方而言,冲突旳形式重要有关闭工厂,惩处和解雇不服从领导旳员工。
8.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成果旳能力,是互相冲突旳利益、目旳和盼望以何种形式体现出来旳决定因素。
9.所谓三方性原则就是在制定劳动法规、调节劳动关系、解决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互相影响、互相制衡。
10.在人旳多种需要当中,在某种条件下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构造中占据优势,共她需要排在它旳后边,这排在第一位旳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旳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12.罢工。
又称同盟罢工,一般是指行业旳全体劳动者或公司内旳一群劳动者,以工资或劳动条件旳改善等经济利益旳获得为目旳而采用旳共同停止工作旳行为。
自考劳动关系劳动法重点串讲复习资料汇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一、单选:1、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的核心是工作再设计2工作扩大化:即通过增加一项工作包括的任务和职责,并减少工作循环重复的频率,扩大工作范围。
增加工作的多样性。
3、工作轮换这一工作设计方法使员工生活多样化,从而避免产生厌倦感。
4、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深度,将组织纵向的工作职能合并成一个职位,从而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5、综合性工作团队一系列任务被分派给一个小组,小组再把任务分派给每一个成员,并在需要时在成员间轮换工作。
6、质量圈一般是由通过共同工作来产生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工作人员志愿组成的工作小组,每周在工作日之前或之后开一次会,讨论生产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7、内部公平制度这是非工会化企业的一项正式制度安排,使雇员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够表达不满。
8、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
9、同行工会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
10、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
11、垄断性行业工会这种工会把一个行业中的所有雇员都吸收进来,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垄断力量。
12、总工会总共会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会员招募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职业因素,也不考虑行业因素,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13、社会倾销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14、联合或共同决策员工与雇主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共同作出决定。
15、沟通是指在组织内部,管理者通过“发出信息到接受信息在到反馈”得行动过程,来完成“计划”、“组织”、“领导”等目标行工作。
16、非正式处罚主要是口头责备。
17、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18、《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9、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20、《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2--劳动法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二节劳动力法律关系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劳动法-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劳动法》广义: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2、纲领性;3、部门特殊性;4、高度稳定性;5、高度权威性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三、劳动法渊源类别:1、宪法;2、劳动法律;3、国务院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立法机关批准的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四、劳动法的体系1.就业促进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三、劳动法律事实1、劳动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追求效果的意图;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有一定的外部表达形式2、劳动法律事件不以主管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破产、战争、伤残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第2章考点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调整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三: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调整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高度的稳定性;(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包括:劳动就业权(核心)、自由择业权(核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收到国家的保障:基本保护(最低限度的保护)、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优先保护(保护在劳动关系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公会参与):具体内容(1)有参加和组织公会的权利;(2)平等协商的权利;(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政府制定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公会、企业家协会;(5)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一定形式听取公会意见;(6)劳动仲裁会的组成要贯彻“三方原则”;(7)公会享有广泛地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3、物质帮助权原则: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具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含义: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保证了劳动法的权威与劳动法制的统一。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大纲复习重点01整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主体一、管理方机雇主协会的概念1、识记(1)管理方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从狭义上看,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过程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特点:1、管理方具有职权。
2、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3、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的,权责对等十分重要。
(2)雇员参与管理的形式:1、持股;2职工大会(民主管理);3、共决合同制;4、工厂委员(3)雇主协会定义: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并维护雇主的利益作用:1、参与谈判;2、解决纠纷;3、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4、代表和维护雇主的利益2、理解(1)管理方的管理模式:从职权结构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从管理理念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2)雇主协会的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
二、雇员的内涵1、识记:雇员的定义:雇员也称劳动者,我国的广大劳动者是在各种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中从事有组织的社会劳动的人。
2、理解: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特征:1、自我雇佣;2、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3、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知识工作者任然处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三、工会的实质(备注:工会各概念是超级重点,每年必考)1、识记(1)工会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特点: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加入。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或经济性组织;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5、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2)工会的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和总工会职业工会: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所处的行业行业工会:是将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从事的职业。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笔记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企业劳动关系概述企业劳动关系: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有两种基本形式:冲突和合作。
劳动关系的管理:以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前提,以缓和及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冲突为基础,以实现企业劳动关系的合作为目的的一系列组织性和综合性的措施和手段。
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思想文化、社会经济、体制法制、劳动力市场。
企业劳动关系的含义:指企业劳动力使用者或雇主与企业劳动者或雇员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还涉及第三者:政府,政府只是一种身份,其职能是代表国家运用法规和政策手段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和监督。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说,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企业劳动关系: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混合型企业和私有制企业。
从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性质上来划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企业劳动关系性质的内容:1、具有经济利益关系或财产关系的性质。
2、兼有人身让渡。
3、具有对等关系。
企业劳动关系类型:1、利益冲突,理论基础是阶级斗争理论。
2、利益协调,理论依据是近代劳动立法中的契约精神。
3、利益一致,劳资利益一体论。
第二节企业劳动关系的运作企业劳动关系的运作:指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态度、立场。
和基本手段等,这种态度、立场有时表现是矛盾和斗争,有时表现是尊重和协商。
企业劳动关系的运作形式:企业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合作。
企业劳动冲突:企业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涉及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已激化,并且各自采取各种不同的经济斗争手段。
企业劳动合作: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或者有矛盾,但能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谋发展。
企业劳动关系的合作前提:1、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有合作的意愿。
2、双方彼此之间的利益差距不大。
企业劳动关系合作的形式:1、工人参与管理。
自考劳动法笔记(打印版)
(5)社会保险法。
(6)劳动合同立法(7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
(8)前苏联的劳动立法。
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于1918法》,1922年重新制定了《苏俄劳动法典》,1970了1922(2)劳动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
(4机构。
(5)为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各国劳动法一般均规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6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织。
1922机关。
《劳动立法原则》、《劳动立法大纲》、纲》。
(2)北洋政府时期的劳动立法。
1923年我国最早的劳动立法。
(3)广州、武汉政府时期的劳动立法。
《工会条例》、人运动决议案》、《关于工人十条》、《劳动仲裁条例》(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工会组织条例》、理法》、《团体协约法》、《工厂法》、《修正工厂法》、重要、最完备的立法。
《关于实施劳动法的决议案》。
1949年至1966年,《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共和国工会法》、《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
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2003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等。
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务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正案、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现阶段劳动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
(2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等。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全面保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人身权益,体的特殊保护。
3.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05年论)劳动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就业权入的劳动的权利。
利中居于首要地位。
平等就业权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自主择业权,是指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括是否从事职业劳动、从事何种职业劳动、劳动、进入哪一个用人单位工作等方面的选择权。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劳动法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法或法律是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法由于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就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法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
20世纪30年代我国法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劳动法的定义是:“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①世界上作为成文法代表之一的德国法对世界很多国家和欧盟的法律制度有深刻的影响,德国法学界对劳动法的界定是:“劳动法是关于劳动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者(雇员)的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和。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劳动法的定义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
”③当前,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的定义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其一,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其二,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三,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劳动法学。
法律体系中存在劳动法,也就必然产生以劳动法为研究对象的劳动法学: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本书所运用的劳动法的概念是指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考点
点)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7.正式解释(五 点)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四、劳动 法的体系
4.职业培训制度
(8点)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劳动法律事件
二章劳动法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纲领性
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它们 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只要能够坚持劳动法的基 就可以保证劳动法的正确适用。) 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 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补充 制度的不足等。) )《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说明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
业权
动报酬的权利 假的权利 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 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 、终止的必需内容。
动法律关系的区别是后者有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其运行不以劳动法律规范是否存在为前提条件。
运行中,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不同目标和必然产生的利益差异导致劳动关系运行的 的状态下为保持必要的秩序,使其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才需要法律加以规范。
2023年自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8
2023年自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问答题】简述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
正确答案: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通常应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最低生活的费用。
(2)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3)其他因素。
2.【多选题】用人单位可以代扣或扣除劳动者工资的情况有()A.用人单位代扣应由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B.用人单位代扣应由职工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养费、赡养费D.应债权人的请求代扣欠款正确答案:ABC3.【多选题】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也不存在经济补偿的有()A.小王在试用期内迟到早退,不符合录用条件B.小李因盗窃被判刑C.小张在外出执行任务时负伤,失去左腿D.小吴下班时间酗酒摔伤住院,出院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拒不从事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正确答案:ABD4.【单选题】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是()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但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B.劳动合同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的C.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D.劳动者以住所距离工作单位过远为由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正确答案:D5.【单选题】我国公民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的时间是()A.14 周岁B.15 周岁C.16 周岁D.18 周岁正确答案:C6.【单选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经济性裁员中下列人员可以被裁减的是()A.管理层人员、技术骨干和劳动模范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员工C.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职工D.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正确答案:A7.【多选题】陈某与H公司的劳动合同被违法解除,陈某提起劳动争议仲裁,主张恢复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进程的联合作用,认为二者对西
要
动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为商品,劳动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就
隶属
动强度来提高生产率 距在不断过大,进一步形成两极分
或社会中,每一个公民所共同具有 成所谓的“无机整体”社会结构的
之间不断形成“个人意识”个人越 服务,使社会更像一个生物组织, 体” 。
级分类已经过时,反映了向精英转
理专家组成。 ,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 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 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
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 、工会和几天谈判制度。
革。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
内涵,主要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
对冲突过程的控制。激进派认为, 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 立的。
对未来的判断 阶级两极分化和不稳定 进步和稳定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一 二 斗争模式 多元放任模式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市场决定就业状况,工会或工会运动 产生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 关系的干预 劳资抗衡模式:对抗为主轴,完全排 除 国家干扰。双方通过行使争议权,进 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在 抗争中取得均衡与和谐。以法国、意
第二章 第一节 1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观点 新保守派
劳动关系理论
2
管理主义学派
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 主要关注经济效益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 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保证雇 理的待遇。 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 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
主要特征是:工作方式高度专业化、明确的等级权 的规则与过程的 一、精于计算的理性 制定方法和职业生涯发展,选举和晋升不是由个人 由候选人的资格、价值和资历决定。 和官僚制 官僚制度的组织管理者是专业管理人员,而不是所 的广泛传播 家;权威的是是显示非人格化的,它主要以理性计 础,以理性的法律体系为支撑。 二、劳动力市场和 雇佣关系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四、马克斯.韦 伯 和工业资本主 义理论 四、矛盾的结局
工业化社会理论
1、传统的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分类已经过时,反映 变的趋势。 外部不公平不断缩小 2、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所有者越来越分散 3、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更加成熟。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工业主义理论内涵
也叫做伍德沃德-布劳纳理论。创始人:乔尼.伍德 特.布劳纳理论
后工业社会理论描绘了良好的社会总体情况,特别
按照一种意境被细致规划的规则和
的雇主、工会和政府机构的统治, 和目标。主要缺点是对人的主动性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 马克斯.韦伯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分层制:多个阶层和社会 地位的群体 理性化,官僚组织统治 的制度化 自愿和强制 通过精密计算的合理性来 获得利润最大化 高度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没有价值实现 经济发展,但是文化低落
“后妈模式” “爹妈不在家模式”
“中国小孩模式”
“外国小孩模式”
主体、环境、意识形态、规则
冈德森模式 社会综合模式 经营者综合模式 国家综合模式
5
激进派
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有西方马 成,它更 关注劳动关系中双发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 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主要观点和主张
学派 新保守派 管理主义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激进派
代表国家 美国 日本、英国 德国 瑞典
观点和主张
规律对工人收入的调节作用
资源的培训和开发,用管理手段实
训的责任,主张较庞杂,如工人委员会制度等
劳工运动
制和企业的雇员控制制度
1、一个目标一个团队 2、单一的权利方就是管 理者 3、都是同一个目标,冲 突就不合理 4、工会没必要存在
于资本的内在性质, 所有制特征
它与资本本身的发展过程有关。
1、大规模的官僚主义盛行使权利不断集中到少数精 英包括工会、政府 官员以及商业领袖。 2、民主力量的削弱。 3、工作本身变得失去意义。 4、韦伯认为,精密计算的理性增长反映在精神方面 退,失去个性、生活意义和道德目标。
五、工业资本主义 理论的内涵
1、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者之间更广泛 以劳动者与管理方 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按照一种意境被细致 过程来进行。 2、劳动者受到大型官僚组织的雇主、工会和政府机 无法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主要缺点是 的忽视。
将其归因于资本的性质和工业化进程的联合作用, 方 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同样重要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的目标是从工人的劳动中榨取更多的剩余 这与无产阶级的目标对立 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自身的 被异化了。 2、形式上的隶属和实际上的隶属
两极分化
1、大企业更具有经济实力 2、工人向大型工作场所聚集 3、使用资本密集的机器和劳动强度来提高生产率 4、工人与资本家之间贫富差距在不断过大,进一步 化
三
协约自制模式
三
协约自制模式
劳资制衡模式:制衡是对抗衡的修正 与 超越,即劳动者以老公身份参与企业 经营。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民主化。有 劳资双方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代表 国家德国、奥地利 1、产业关系系统模式 2、对产业关系系统的改进:冈德森模式
四
综合模式 3、综合模式的具体形式
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 大化,而且能保证雇员得到公平合
多元主义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资本主义劳的内在性质, 尤其是归因于工作组织和私人所有制特征
工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归因于工业化进程,很少认为它与资本本身的发展 一、劳动关系理论 工业资本主义劳动 关系理论 阶级斗争 剥削 异化 二、马克思 与资本主义理 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 论
离,所有者越来越分散 成熟。
。创始人:乔尼.伍德沃德和罗伯
社会总体情况,特别理想的劳动关系。
业化、明确的等级权威、相当完善
举和晋升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 决定。 管理人员,而不是所有者和政治 的,它主要以理性计算的精神为基 。
权利不断集中到少数精英,这些精
性增长反映在精神方面是文化衰 德目标。
者和劳动者之间更广泛的冲突,却
3
正统多元论
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 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 传统理念的延续。 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 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几天谈判制
4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该学派十分关注 除工人 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劳动分工理论 三、埃米尔.迪 尔 凯姆与工业主 义 理论
1、集体意识: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每一个公民 的信仰的情感,这种信仰是形成所谓的“无机整体 条件,是社会秩序赖以 维持的根本。 2、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之间不断形成“个人意 来越互相依赖,需要他人提供服务,使社会更像一 这个组织系统称之为“有机整体” 3、有机整体将代替无机整体。
关于劳动关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的理论比较 项目 主要解释原因 主要代表人物 相应的劳动关系的学派 主要的社会形成 潜在的发展趋势 就业关系的 主要基础 管理方的主要目标 工作的属性 和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 激进派 阶级 阶级斗争 强制 通过剥削获得剩余 价值的最大化 非技能化、异化 工业主义理论 工业化进程 埃米尔.迪尔凯姆 正统多元论学派 管理理论学派 相互交错的利益群体 对社会的认同 自愿 效率和效力 技能化,价值实现
减少政府税收,强调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入的调
政府间接干预经济,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 现 高度认同 政府承担更多的经济结构和培训的责任,主张较庞 强势劳动法、工人代表制度和劳工运动
西班牙(蒙作根体系) 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员控制
一元主义
管理学派的基础是雇佣关系一元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一元 主义 的观念是讲组织看成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 ”,而这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组织成功的思想。 像一个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小型民主国家, 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动态平衡。 正统多元论